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必備】活著讀後感14篇

讀後感2.6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活著讀後感14篇

活著讀後感 篇1

我只能說,《活著》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他對人性的挖掘,對活著的價值的挖掘,是我從以前任何一部作品中所未曾讀到的。

《活著》是一部悲劇小說,與《雷雨》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曹禺的戲劇包含著激情矛盾與衝突,而餘華的筆觸溫軟細膩,有的地方還有不少詼諧的調侃,可前面的詼諧卻為後面的悲哀埋下了伏筆,而前後極大的反差更是加重了悲劇的效果。這個發生在上個世紀40-70年代的故事,就這樣一波三折地為餘華娓娓道來,讓我哭著讀完它,等到故事結束,發現書頁早被淚水打溼,溼了又幹,書頁就皺皺巴巴的,這多像故事本身啊,有喜有悲,然而悲去悲來,生活就緊縮幾分,縮到後來,只剩下福貴一個人,獨自地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

小說中找不到任何華麗的語言,充滿著鄉土特色的樸實的語言把人很溫柔地拉回上個世紀的一幕幕場景,你彷彿就能看到那片田地,那間小院,那頭黃牛,而那些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福貴、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夕陽裡,有一個老人流著汗,汗水從他皺褶的.胸膛起伏地流下來,那是年老的福貴在講著他一生的故事,從與家珍的相遇、成親,到他敗光家產、被抓充軍、親眼看著一雙兒女長大又親手埋葬他們,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這是他從一個富家少年到一個幾經打擊的潦倒的老農民的一生。在《活著》裡,每個人都有他對生活的熱愛與義不容辭,他們是那樣的純潔善良,有慶常讓我聯想到《雷雨》裡的周衝,周衝對“海”“天”“船”的幻想是這煩躁夏夜的一個春夢,而有慶對生活的依賴感曾來自他的羊,那樣單純美好的一個孩子,為了救別人,自己死掉了。在後來,鳳霞因為生苦根難產也死了,那天晚上福貴坐在鳳霞家的灶間欲哭無淚,想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就這麼去了,可家珍還在家裡等著他回去告訴她孩子是男是女呢……看到這裡,早已泣不成聲。

小說中始終未出場的一個重要人物——命運,始終都在擺佈著場上的人兒們,讓他們經歷生活的悽風苦雨,悲歡離合,彷彿在暗中窺探著這齣好戲,用無形的線牽扯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看到文章的結尾,垂暮之年的福貴沐浴著金色的夕陽驅著那頭黃牛“福貴”耕著土地,那麼的氣定神閒,從容的令人無法適從,好像是勘破了生死,把一切都看透了,我想,歲月於他,只是雲淡風輕的一串聲音吧,伴隨著趕牛的聲聲吆喝去了遠方,消融在一種人性的光輝裡。而那種所謂時光斷裂的聲音,竟成了如錐子般可在我們心底的永遠的回聲。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一書作者曾說:“年華里,我們失卻的是一種心情。”可是,我相信這種心情是不會消逝的,而是以它特定的方式,這樣刻骨銘心地篡改著我們的青春。

看,在這個充滿愛與被愛、傷害與被傷害的世界裡,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因為他總是讓我們失望:可是生命又是這麼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過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就像作者餘華說的那樣:“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什麼而活”。生活目的的本身就是生活,是作為一個人,尊嚴地活著。而生命路途中一瞬間的執著,竟賺取了我們去活一生。因為有這份對活著的執著,才有生命意境的深遠,韻味的綿長……

《活著》的結尾如此寫道:“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著她們的孩子,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讀後感 篇2

一、“活著”的深意

“活著”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喪失女的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猶記得兩年前看《活著》時的感受——心痛。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為了救縣長的女人,有慶可以說是被害死了。看到這裡我流淚了,儘管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卻始終感到沉重。因為當時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慶送掉了年輕的生命。我一直無法釋懷,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個瘦小的男孩舉著鞋,朝我跑來。他分明是笑著,我卻看到了他眼底的悲哀。

二、簡單的幸福

“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許這就是家珍所認定的幸福。兩年前看完《活著》,很多細節都已經模糊了,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裡,直到現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經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

我總是因為無法得到上天的特別眷顧而抱怨命運的不公。從兒時眼饞玩伴手中的洋娃娃,到現在羨慕女友的美麗出眾,我一直扮演那個自卑的角色。母親說我總是把目光停留在未知的遠方,而忽略了身邊唾手可得的小幸福。我不信,我不正是因為找不到所謂的幸福,才那麼努力地追求嗎?

直到看到家珍的話,我突然感到茫然,曾經執著著的夢想也開始變得模糊。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我開始回憶過去的點滴:每天早晨母親比鬧鐘還準時的morningcall,在自修課上和同桌狂吃零食,傍晚一家人圍在桌前吃飯,熱氣給父親的眼鏡片蒙上一層白霧……我發現自己擁有的太多,也正因為自己擁有,才覺得它們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前些天,一個好友打電話來說她父親車禍被送進了醫院,好在並不是很嚴重,只要留院觀察幾天。我一邊安慰她,一邊想,此刻父親可能也正開著車穿梭在這擁擠城市的某個角落吧,不禁有些擔心。突然發覺,我可以什麼都不要,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晚上可以吃到父親的拿手好菜,聽到母親越來越親切的嘮叨……

幾天後,好友一臉喜悅地告訴我,她父親出院了。看著她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更堅定了:

原來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活著讀後感 篇3

我是活著的,能打字能思考,說明我確實是活著的,可是我為什麼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大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資訊接受得多了,好書沒怎麼看過,以至於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著,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說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為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著就是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ru tǐ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說,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著就是為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芸芸眾生只是活著或想著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著,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脫、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說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I不可以這樣認為:人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活著!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為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說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悅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對比。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為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脫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謙虛絕不驕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著讓大家每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

活著讀後感 篇4

活著讀後感 篇5

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餘華《活著》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裡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裡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裡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裡一窮二白。

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 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麼?人活著不為什麼,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 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 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 承受三萬斤的重量,然後,教給我們:如何讓這根髮絲不斷裂。

我也是想過死的, 而且不止一次。

咳,自殺,如今看來多麼觸目驚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會那麼想:“哎呀,反正人總歸要死的,無非是遲早的事,我這麼失敗,死了算了!”就那麼想著,有時,這念頭只是一 閃而過,有時,它也會在腦中盤旋好幾日。然後,看著周圍世界不再那麼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並沒有像書評中說的那樣“流著眼淚讀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書的同時,也明白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福貴,這樣一個堅毅的人,在經歷了人生幾乎是所有的劫難之後,終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個人,走過人生的漫漫長路。 記得曾經看見過朱德庸的一組漫畫:上學的時候,老師考驗你的智力;上班的時候,老闆考驗你的毅力……當你老了,你以為一切考驗都結束了,但你才發現,原來,一切都在考驗你的記憶。

那麼福貴呢,他還會去回憶那一段太過於殘忍和不堪的過去嗎?我想,他會的吧。

因為,他已經把這整一個人生,看成過眼雲煙。

他與他的那一頭取名為“福貴”的牛一起,度過人生最後一段平靜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著,因為,所有的挫折,與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麼呢?

活著讀後感 篇6

閻真教授的新書《活著之上》一經出版即獲得首屆路遙文學獎,併入選了“中國好書榜”。讀了之後,對當今知識分子的窘境深以為然。

市場經濟帶來繁榮的同時,也打開了慾望的“潘多拉盒子”。李白、陶淵明、曹雪芹那種清高,在今天倍受打擊。小說《活著之上》幾乎是一部現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史。他們內心不服,不肯和世俗的腐化同流合汙,但現實生活告訴他們,就是限於內心一點點的堅守也是非常難的,哪裡還真正清高得起來?

為了配得上自己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聶志遠不得不去爭,發論文要爭,提職稱要爭…,對清高的人,爭像就夠難看了,更多的無奈是爭得的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依舊不能“變現”。

不是沒有容易掙的錢(比如給私企老闆寫傳記),但往往與良知相背。掛著博士、教授的頭銜,還別說社會和親戚有怎樣的期許,就是老婆也無法接受現實的清貧。溫飽當然無憂,可鄙視鏈上,還有房子呢?車子呢?…

聶志遠在奮鬥的路上,先是差點丟了漂亮女友,被逼的'結果,他反倒拿下了博士學位,算是過了丈母孃這一關。接著又為了房子和老婆的編制,他老婆被迫打掉了他倆的第一胎。這讓他覺得活得很沒尊嚴,可老婆的要求並不過分,她僅僅是想給自己的寶寶一個窩,這讓他覺得自己很沒用。

知識分子總幻想追求一種純粹的東西,比如學術、藝術、專業,追求高尚就得相信“普世價值”的存在,相信原則、底線的存在。曹雪芹、李白、陶淵明等就都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氣質。

可現實中,特別是市場化推動經濟大發展的時期,鄉土社會的人情傳統與金錢為王的拜金風尚相結合,生出了一種怪胎,總是想佔便宜、走捷徑。

中國鄉土文化中法制觀念相當薄弱,鑽規則的空子,人情和慾望總能達成。評獎、升職、發論文、爭專案…,哪哪都需要拉關係,走門路,聶志遠在無數次碰壁後,依舊放不下身段。

其實,即便在大學,妥協的人也是多數。他們也為自己找到了根據,那就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否認普世價值,否認道德原則。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原則在口頭上還是要講的,可現實中,自己也需要適應當時環境狀況,與群體的共識保持一致,別人拉低下線,自己“端著”,那隻能算無能。知行合一就這樣一分為二了,說是說,做是做。

聶志遠總記得西山腳下,那位教授給他講的曹雪芹生平。那份感動還在血液中流動,可他還是無數次被動搖,人性沒那麼堅強,但他還是守住了最後的底線。不僅為自己,學生班幹部選舉、出國名額、招工等等,都需要公正。

大學曾被看做一種“神聖殿堂”,如今全變了。善於鑽營的夢天書是他的同學,成績不如他,可他一路平步青雲,博士、副教授、教授…副校長,每一步都走在了聶志遠的前面。

聶志遠再次回到西山去找曹雪芹故居,村子不在了,就是礙事的那棵老樹也被開發商用了藥。他在北風的呼嘯聲中,失去了方向…。

閻真教授的這部小說離他自己的生活最近,我也因此推斷它比《滄浪之水》更真切。“相對主義”是毒藥,它讓你放棄一切原則,它根本不承認底線這回事,一切都是計算,有得失,無正誤。什麼才能讓一個人還配得上是知識分子呢?就是那份拒絕“相對主義”的堅守。

活著讀後感 篇7

一直以為讀一本書會要好長時間,哪知道只是自己不願開始的藉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這樣,常常想著去戒菸,也清楚吸菸的害處,不過是過了一下嘴癮,便浪費了錢,便傷了身體,說是愁苦太多,無處釋放,在我用了兩個小時看完《活著》之後,感覺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藉口。經常聽各個老師說讓我們多看看書,而且想到自己從小便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每當自己要寫點東西時就想到去讀書吧,詞彙實在是太匱乏,無法用恰當的詞彙去表述自己想說的話,每每寫作起來便覺得技巧手法還停留在中學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計劃表裡面加了每天一小時閱讀的安排,也咬牙堅持了下來,剛剛開始時覺得《活著》這本書應該會看一個星期吧,哪曾想兩個小時多一點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卻一直遲遲未做的還是勇敢點吧。

開始看書,覺得有點無聊,劇情看不下去,進不了腦子,自然難受。可是今天看書時,看著看著就入迷了,不覺得難熬。看到有慶死的時候,終於知道了高三同學是為何也會哽咽落淚,為何向我推薦,看了真的特別難受,喉嚨裡如哽著石頭,咽不下吐不出,眼淚卻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書上。記著語文老師曾經講過悲劇就是將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種手段揉碎了給你看,如針扎心。

當然有些情節只有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能感觸到其中的真情。有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卻是那麼的淳樸,日日不輟地餵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無法吃飽卻還要趕在吃飯的空當裡在城裡與茅草屋間奔波,當所有人的'財產都要上交公社後,傻孩子有慶卻還堅持著給那兩隻羊割草餵食,晚上臨走前還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養大的羊,別人想著那羊只為了吃肉,而有慶在得知羊被宰後卻還傷心痛苦,一個自己在跑步贏來糖果後在小石板上分來分去為了給自己那又聾又啞的姐姐虛弱溫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爛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頓後,自此便提著鞋子光腳上學,哪怕是踩在泥上、礫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懷裡,捧在手裡,哪裡是他故意將鞋子磨爛呢?日日三趟學校家裡兩頭跑,十幾裡地啊!有慶死在了縣裡的醫院,為的是給縣長那半隻腳已經跨入陰曹的女人獻血,孩子們爭先恐後想過節似的高興,好像即將立上一件大功。那癟頭醫生將一個運動會上甩大他四五歲的孩子幾圈的五年級學生、一個天天家裡學校兩頭跑就為給他的小羊羔割草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有糖吃還劃拉著給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乾了,看著嘴脣變白臉變青直到腦袋一歪栽倒在醫院的獻血室裡,活著從未有什麼美事,卻也自足自樂地蹦跳著奔跑著,死了卻只是一個人臉青著,細胳膊細腿地靜靜得躺在那個醫院盡頭不見日光漆黑的小房子裡,一張破損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裡就是他最後的睡著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實在是戳心窩子。

多讀書,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就算沒有經受過什麼苦難,可是相比起來,對於一些底層人民的心酸還是更加容易落淚。彷彿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艱難苦痛的經歷,也是從別人更加悲慘的命運中學會珍惜學會堅強。人尚且活著便有去努力去奮鬥的本錢,打拼過了,盡全力去嘗試過了,再不濟還是回到農民而已。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著讀後感 篇8

人活著是為什麼?活著的意義又在哪兒?活著究竟是怎樣的?讀了餘華的《活著》後,我百感交集。作者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在我的心間降落了一場場瓢潑大雨,又在我的心尖吹起了一陣陣春風。它帶給我的感受,是沉痛卻又積極的……

作者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敘述了福貴的一生。福貴年輕時吃喝嫖賭敗光了家產,父親因為他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在不久後也病死;在自己被抓去做壯丁打仗時,女兒鳳霞不幸失聰,自己回來後,家裡一貧如洗,曾經的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到如今為養家餬口下地幹活;兒子有慶因抽血過多而離去,鳳霞嫁人產後死去,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意外事故身亡,孫子苦根在那樣一個飢餓的年代活活噎死;暮陽西落,福貴與一頭老牛相伴到老。福貴的一生失去了七位至親,都由他親自送葬。那種痛,紮在心裡,刺在肉裡;如刀割,如箭落,但福貴依然靠著堅強的意志一路走來,他依然活著……

鳳霞,福貴的女兒,幼年失聰,但乖巧懂事又勤快。可福貴夫婦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把鳳霞賣給了另一家人。看到這裡我攥緊了拳頭,心中滿是疑惑:為什麼?再苦再累再難,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總會攻克難關的。

因為貧窮和供有慶上學,就要把自己養了十幾年的女兒賣掉,這未免太欠妥了。父女別離的場面,太讓人感到心酸了!明明那麼的不捨,為何依然要堅持?可我轉念一想,也對,在那種情況下,必須要顧全大局,這個辦法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能應急的。因為國家有難、人民貧困,就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自己內心的事,人們無可奈何,割至愛、舍至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福貴的兒子有慶,在學校主動獻血。護士為巴結縣長一家,把有慶的血幾近抽乾,造成有慶意外身亡,福貴好似抓了狂,萬念俱滅。讀到這段時,我的心亂做了一團麻,我想像雄獅一樣怒吼:“這是什麼?這是人性的泯滅!”有人為了巴結高官,不惜用一個生命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一條鮮活的生命,就一文不值嗎?這是為何!有慶的死,又是給福貴當頭一擊……

可在充滿苦難的生命中,我以為還夾雜著一絲絲的幸福。鳳霞嫁了個好人,待她溫柔體貼,為人實誠,福貴的女婿二喜的出現,也給這個家帶來了希望和幸福。原本醫生說福貴的妻子家珍,活不過一個月,但因為愛和那股堅定的力量,家珍神奇般的稍有好轉,雖然最終還是沒能拗過病魔。這一家子雖然很累很苦很難,但就是這樣的,生活他們也能活得出幸福,活在出愛的光芒,活得出平凡與偉大……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啊,還是要為自己而活著,但這不代表著我們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他人,因為不管我們有多依賴他人對我們的幫助,他們都將離去。到頭來,還是要靠我們自己。

活著的'意義又在哪兒呢?我們活著不需要我們創造和奉獻的有多少。就從最樸實的來說,活著不需要那麼多浮華,平平淡淡,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扛得住困難,挺的了傷痛,不驕不躁,就夠了。

活著究竟是怎樣的?沒有一個人的人生路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一個人的人生路全是磨難的。在這條漫漫的人生路上,會有荊棘,會有石塊,也會有指路標和明燈,只有拔出荊棘,踏過石塊,才可能看見希望。人生很苦,就像一杯茶,品到最後,才有點回甜;人生就像一塊田地,需要時常耕耘,也需要經得住狂風暴雨,才能收穫希望的麥田。

活著很苦,但也很美好。因為活著,本身就閃著燦爛的光芒……如果你遇到困難,請和福貴一樣迎難而上,向著那希望的麥田加油,挺住,前進……

活著讀後感 篇9

翻今天的報紙才發現今天的節氣是立秋,秋天了麼?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手裡的這本書從七月一直翻到了八月。難怪下午躺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怎麼覺得有些冷,是因為空調的冷氣漸漸佈滿整個房間,還是因為看到了小狼的死?

小狼死了,是被陳陣自己用馬棒打死的,我為它難過了一整個下午。

厚厚的一本書快要看到最後的時候,我開始猜小狼的結局會是什麼。

我想也許會讓它重新回到草原,也許它愛上了它青梅竹馬的玩伴——三隻小母狗中的一隻,然後作者再讓它們生一群可愛的的狼狗BABY,想像它們長成高大威猛的狼狗勇士。然而那個在鐵鏈下長大的桀驁不遜的靈魂終於還是用死亡爭得了自己的自由。

視小狼為自己生命的陳陣終於聽從了畢力格老人的話,在它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馬棒將它打死——讓它在還活著的時候死去,讓它飛上騰格里,成為狼圖騰的祭品,成為草原上空永不死去的狼的精靈。

這本書講了一個傳奇的故事,主人公北京知青陳陣來到內蒙古草原牧場生活,從不喜歡狼到愛上狼研究草原狼,並像淘氣的小孩掏鳥窩一樣,冒險從狼洞裡掏得了一隻小狼,頂著草原養狼不敬、養狼為患的多種矛盾和壓力直至將它撫養長成一隻大狼的經歷。——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條線索。

作者說離開草原以後的二十多年裡他不停地做著關於小狼的夢,可是每一次的夢裡,小狼都沒有怨恨過他,看他的眼神裡始終都是充滿愛意的,那愛意古老荒涼,溫柔天真。我相信作者沒有撒謊。可是,我還是為小狼難過,因為這樣的`結局,不論作者給它怎樣的理由。作者讓陳陣磨鈍小狼四顆藉以戰鬥和生存的狼牙牙尖以防止它咬傷人,用鐵鏈拴住它以至當它聽到曠野裡的狼嗥時在一次次的掙脫鐵鏈的努力中將咽喉勒出炎症而失去與自由狼在草原上空的狼嗥對話,並最終失去重返自由狼的群體當中的可能。忿忿然,如果可以我真想改寫這個故事......

小狼生活的那個世界叫做草原——光看這兩個字只覺得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文中有大量對草原生態的描寫,比如那個天鵝湖,美得我幾乎要懷疑那是作者的遐想了;然而草原上還有人,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也像作者筆下的用字一樣觸目驚心,那隻天鵝的死,那群狼的死,那片草場的消失,直叫人心痛而無奈......

總覺得厚厚的一本書其實可以再薄一些。有些話不知是作者心裡太想說還是什麼原因,我好像覺得像是在聽一個老人不停地重複一個話題一樣——那就是“狼圖騰”三個字。對中國歷史地域人格的分析,對遊牧民族的崇敬在書中多次出現和表露,尤其是書結尾的那份“講座”,是耐了性子看完的。我不明白,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作者也會盡量避免重複,可是作者為什麼要明知故犯?小狼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圖騰”卻是兩個太重的字眼,看的過程總覺得作者有一些羅嗦,嗯,或者,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作者不知覺的在內心深處所做的虔誠的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有一些困惑。

無論如何,這本書陪我度過了夏天的一段時日,讓這個平淡的暑假有了一些紀念。我想從此我要中了草原的毒了,從此也要中了狼的毒了。也許有一天我會在內蒙草原上截住一位老人向他打聽草原狼的故事。

活著讀後感 篇10

活著,是一個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希望的詞語,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諸多的無奈與辛酸。正如餘華的《活著》講述了一個老人福貴波折、坎坷的一生,為了生存的鬥爭。而當時中國動盪的歷史背景也給這個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與悽苦。

一個底層人民在風口浪尖是希望的,僅僅是活著,簡單甚至貧窮卑微的活著。

這本書以悲傷為主基調,鬥爭的烙印,恐懼的圖景,生活的騷亂從頭至尾貫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貴的一生坎坷,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帶給底層人民的動盪與混亂。

讀《活著》是一個十分殘忍的過程,讀到老人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時,彷彿能感覺到他由最初的傷心痛苦,再到彷徨無奈直至最後麻木的轉變,這位看似堅強的老人的心其實早已被傷得千瘡百孔。

終於,只剩他一個人在這世上苟延殘喘,所有親人都已離去,獨留他一個人在這世態炎涼的世界苦苦掙扎,只有老牛陪伴著他,在歲月的`荒流裡,時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為什麼老牛會被福貴選中?而福貴又為什麼會買下這頭老到甚至馬上要死去的牛?或許是因為同情,或許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傾向於老人福貴在看到老牛的時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與老牛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共鳴。

對於福貴來說,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親眼看著所有親人一一離去,親人與這世界訣別,自己卻無能為力,最絕望的不是自己離開,而是看著別人離開卻只能表示無奈。但是,他又是最幸運的,親人都已離世,皆由自己親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無牽無掛,沒有牽絆,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活著》以環境描寫作結,給人深刻的思考,歌頌了活著的力量。這是一部悲劇,它的結局同樣也是沉痛的。

讀這本《活著》,讓許多人潸然淚下,書的風格讓我們與福貴同甘共苦。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欣然微笑,當他被厄運打擊,被生活壓力壓得抬不起來頭時,我們黯然垂淚。

福貴其實早已看穿這世界、這命運,所以,在一個明媚的下午,他選擇雲淡風輕的說出這段坎坷而並不算幸福的經歷。

活著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只要活著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認為活著,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著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認為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前進的動力,我的答案是什麼,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為自己而寫作,只為內心而寫作,讀這本書,能夠在書中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遇見那個未曾謀面的自己,遇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著自己的“活著”。

悲劇總在不經意間到來,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讓人無法喘息,但只要充滿希望,不放棄,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明月,當你看見面前的陰影時,你要明白,那是因為你的背後有陽光。

複雜的世界裡簡單就好,《活著》的世界,活著就好。不必爭搶太多,簡簡單單,活著。

活著讀後感 篇11

人終歸要踏入身亡的路面,因而死是一件無須急功近利的事,死是一個必定會來臨的傳統節日。題記

一次不經意的機遇,讀了了餘華的《活著》,書裡敘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豪公子哥,起先把財產賭光淪落一無所有的窮光蛋,爸爸氣恨而亡;然後他悲劇被捉去當壯丁經歷死難而避免於世,但媽媽卻因病去世;再然後孩子有慶被抽血化驗至幹而死,閨女桂蘭生完孩子的敗血病而亡,老婆家珍得軟骨病最後病亡;進而姑爺二喜工傷事故而亡,外孫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終,只剩餘年紀大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超越了中國從到的階段。敘述了淚水的開闊和豐富多彩。唸完這一平凡故事後,令我耐人尋味也讓我懂得了失落的不會有。

餘華在序中那麼寫,活著在大家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能量,它的能量並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只是承受,去承受生命授予大家的義務,去承受實際給與我們的幸福和痛苦,無趣和平凡。

我很喜歡與年老的老人溝通交流,由於與她們溝通交流常常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索。已到暮年的她們,並不是痛楚地與這世界說一聲再見,惶恐不安著身亡的來臨,亦並不是在生活的磨鍊中留有憂傷的容貌,埋怨著不公平的昨日。我看到的是,時光的磨鍊讓內心在浮塵中鉛華洗盡,雪白純粹。遊玩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滂沱大雨大暴雨,彙集而成的確是生命的一泓冷水,給逝水流年增加了溫和,讓生命在枯葉中福享靜好。靜謐的年華里,她們不再問花盛開些許,只問是不是淺笑安然。

《活著》裡邊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以便活著自身而活著的,而不是以便活著以外的萬事萬物而活著。生命僅有一條,失去就確實沒了,它是無價之寶的,是用錢財也買不上的。人生諸行無常,散聚離合器。在每一個別離的街口,大家只有目送著一個又一個的身影,層層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窮的掛念祝願。在生命與生命匯融的一瞬間,彙集著的是幸福、幸福快樂,這一瞬間所展現出的光明非常值得大家用一生守候,永遠收藏。

老人的內心都好似水流歷經的河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消化吸收所有的光輝?只由於,天下蒼生,免不了沾點菸火人間,不親身經歷時事熱點蒼桑的磨鍊又怎能獲得真實的修練,讓恬淡演譯一生呢?可是,這一份恬淡的人生心態卻或多或少給與了我一份向前的坦然。如同一位聖人說過,實際上生活終究不過是虛驚一場。暮然發現,原先那麼多隨風而去的往日都變成了時光的逝水沉香木,發展的痛苦好像似風中的記憶力,過往雲煙。我剛開始學著翻轉青春年少囈語身後的平靜,輕輕地敲擊著時光的褶皺,只期待人生的光陰中,我依然能夠 挑選做回哪個積極樂觀的自身,讓心若鏡,幽然向前。

生命本便是一場怡人多彩多姿的單趟旅遊,其風采已經於它的單趟,取決於它的一去不回。既這般,大家就當心魄清明節,盛放禮服地踏入這程生命的幸福快樂之行,享有生命的奢侈。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麗協奏曲。

生活的路還較長較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著,比全都關鍵。活著,真好運。

活著讀後感 篇12

人生之於宇宙是何其短暫的一瞬,作為匆匆過客的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來到這個世界呢?在短暫的一生裡,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我為什麼而活著?”無數智者也跟我們一樣面對過這樣的人生難題。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我為什麼而活著》,作者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羅素。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向雲霄,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寫出了追求愛情、知識和同情苦難的聯絡。我是這樣理解的:渴望愛情、追求知識是理想,而同情苦難則是現實。渴望愛情、追求知識是為了自己,同情苦難則是為了他人。

對人類不可褻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愛情和知識的真正動力,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只有對人類心存憐憫,愛情才能純潔和崇高,知識才能更好的奉獻給人類。當這個社會不再需要同情和憐憫的時候,這個世界將是多麼和諧繁榮!

儘管這樣的人生帶給作者不安和痛苦,但羅素對自己這樣的人生卻深感幸福——“這就是我的人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羅素這種源於人類良知和悲憫情懷的博大真誠的人類之愛,不正是人作為人的偉大之處嗎?

作家盧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有意義的人生,有價值的人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確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的人生才不會無為和虛度。

是的,只有有意義的人生,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

這篇文章,作者分為三段來進行具體闡述。作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他的一生。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這時,我陷入沉思,我為什麼而活著呢?

當我試想,在這個浩瀚無垠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疾病、戰爭而死去,又有多少人因此而流離失所,痛不欲生,那麼我為什麼還要活著?

在我看來,活著是一種責任、使命。人好不容易來到世上,怎麼能白白走這一遭呢?既然我們擁有了生命,為什麼不讓每一天過得快樂、充實呢?

為人一生,雖然有種種不幸,但又何嘗沒有絲毫快樂。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要知道真正想要的,也是真正能夠飛上藍天的人,是絕對不會在乎短暫的艱苦奮鬥的!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只有成功之後永恆的快樂!

活著,更是為了給予我生命的父母、自己及他人的快樂。人一定不要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出什麼決定,誰都有心情低谷的時候,如果按照沮喪的想法,那麼世上每天都會死好多的人,無論什麼事情,總是會有解決的辦法。就算死了之後現實能夠為之改變嗎?家人、朋友還有同學會傷心,那你會開心嗎?別人會幸福嗎?那麼這又值得嗎?

所以,我們要珍愛生命,生命是世上最為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容不得有第二次。活著是世上最為難得的事情,一旦荒廢了,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所在。

因此,我們要愛護這顆珍貴而又脆弱的生命,笑對生命中的真誠,為自己的生命著色,好好活著,因為活著是一首耐讀的好詩。

活著讀後感 篇13

我前兩天把餘華的《活著》又看了一遍,心中有些許沉重與哀傷。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明白了活著的含義。活著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而活著卻又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

小說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創作源泉,通過寫福貴一家的興衰離別展現了中國解放前後的社會風貌及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他前半輩子錦衣玉食,日子過得瀟灑快活。後來嗜賭成性,敗光了家產,過得窮困潦倒。就是在這一階段,富貴的家人相繼離去,他漸漸體悟了活著的真諦。福貴是整篇小說中既幸運又孤獨之人,在殘酷的戰爭中躲過了槍林彈雨,戰勝了嚴寒飛雪,成功地回到了家中。在槍殺地主時,龍二成了替死鬼,福貴的命又保住了。他經歷了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依舊樂觀的活著。可他的家人卻一個個離開了他,留他一人獨活,他是如此孤獨。

福貴的妻子家珍,是賢淑妻子的代表,她出身大戶人家,一輩子勤勞誠懇,樸實無華,唯夫是從。她跟著福貴吃苦受難,卻從未抱怨生活的艱辛她總是堅強的活著,在兒子死後家珍奄奄一息,似乎要離開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拉著福貴說我要好好的活著,我想一輩子看著你。她沒有被殘酷的生活和嚴重的疾病打敗而選擇堅強地活著。即使病情一點點地加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福貴的一對兒女,鳳霞和有慶是我非常心疼的小說人物。他們總是那麼地懂事,那麼地善良。福貴曾因有慶缺錢讀書而將鳳霞賣給別人家。但是鳳霞從未怨恨過自己的父親,在母親病倒後,幫著父親撐起家裡的一片天。

看到小說裡的有慶,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對他充滿憐惜,他是那麼的懂事那麼的可愛,卻因為自己獻愛心而死,醫生毫不顧忌的抽取有慶的血,完全不考慮他的身體狀況,他還是個孩子。讀到那裡我淚如雨下,難道縣長夫人金貴,有慶就活該為了她而死嗎?人類社會所形成的尊卑便在那一刻顯示得淋漓盡致。

噩夢總是不間歇的到來,在鳳霞嫁了好人家,在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引得鄰里爭相羨慕的時候,鳳霞難產死了。鳳霞難產而死後,二喜沒日沒夜非常艱辛地照顧著苦根,我可以從樸實無華的語言裡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他無論受多大的苦痛只要孩子安好一切便是值得的`。噩夢一直在繼續,活著總是那麼的艱難。二喜在一次施工事故里喪生,死前的最後一聲苦根,響徹雲天,也許活著就是要讓自己牽掛的人好好生活著。

我以為所有的噩夢到此結束了,苦根會和姥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下去,幸福的的活著。故事的結局總是出乎意料,福貴為了給生病的苦根改善飲食,為他煮了黃豆,而苦根卻因吃太多撐死了。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裡,活著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啊!生活著便是更加難行的事。我一直在想苦根生病,福貴是可以把苦根送去醫院治療的。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對醫院是充滿膽怯的。那裡有他太多痛徹心扉的回憶,兒子,女兒,女婿皆在醫院喪生。他害怕苦根一去不復返,這樣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促成了苦根的死。

整篇小說以作者和福貴談話,福貴回憶過往的形式展開,從福貴與作者的言談中,我們可以察覺到隨著家人的離世,福貴對生與死的淡然,更讓我們更能深深地體悟到,那個年代裡,活著是一件極幸福的事情,而活著亦是一件極艱難的事情。對於讀者而言,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把握當下,好好享受現在的美好,不負好韶光。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將來哪個會先到來。

活著讀後感 篇14

餘華的《活著》讓眾多讀者感慨,有人對主人公福貴產生了憐憫之情,我卻從中獲得了一份寧靜。

地主家的兒子福貴嗜賭成性,肆意揮霍家中的財產,最後一貧如洗。然而禍不單行,接二連三的大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女婿、孫子相繼離世,命運多舛,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終老。

面對家人的離去,福貴卻沒有被悲慘的現實打敗,他仍懷著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給時間。沒有血淚地控訴,沒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包容著的一切。以致後來時間裡再大的災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堅強的活了下來,不鬧不爭。人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我被主人公福貴的平靜而堅韌所震撼,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它來自活著,“活著”便是全部意義。

抽象的苦難是易於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 眼睜睜看著這些痛苦都加於那些最為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貴面對這些善良的人的離去,面對這些這些人生的無常,殘缺與痛苦以及人生歷程中無法避免的劫難,禍患之力的壓迫,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頹唐消沉,沒有像春生那樣用一根繩子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像路遙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時虐待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裡舔著傷口,超然而平靜。

無謂的抱怨不如平靜的接受,學會超然和平靜面對困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氣承擔命運這才是英雄好漢”,我們應該要像福貴一樣把臉迎向陽光,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難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寬廣、堅韌、溫婉的性格,他活著,卻並不是福克納《喧鬧與騷動》的結尾所說的那樣“在苦熬”。對福貴而言,苦難已消失於無形,他的內心有的只有道禪思想中那種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而能夠讓福貴如此超然和平靜的正是苦難本身。擁有過財富地位、女人,他沒有珍惜,最後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母親無私的愛,擁有妻子忠貞不二的愛,擁有孩子、女婿的孝順和尊敬,正因為他擁有並珍惜這些,在經受如此巨大打擊後仍能樂觀面對。

然而小說中並非只有主人公一個人能夠面對苦難時表現出超然和平靜。福貴的`母親臨死前對福貴說“活著就有可能,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沒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夠平靜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爭什麼,對福貴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處於當時底層社會中的勞動人民,面對不公和不幸卻學會了隱忍和平靜對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楊絳百歲時曾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後來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個人有限的生命裡還是平常點好,無需去爭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學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就夠了。並在生活中學會隱忍,學會承受苦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容平靜的面對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難打敗,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厭倦飲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棄生活,把臉迎向陽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著的生活,這便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