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李爾王讀後感5篇

讀後感2.5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爾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爾王讀後感5篇

李爾王讀後感1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雪萊曾經說過:“《李爾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戲劇詩的樣本。”在我看來,它完全可以媲美《哈姆雷特》。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大約發生在8世紀左右。後在英國編成了許多戲劇,現存的戲劇除莎士比亞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無名氏作品,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根據此劇改編創作的。

全劇有兩條平行的故事線索。主線索講述的是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聵,要根據愛他的程度把國土分給自己三個女兒。長女高納李爾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唯獨小女兒考狄利婭講了老實話,說“我愛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爾一怒斥逐了小女兒,將她遠嫁法國,把國土平分給了兩個虛偽的女兒,結果自己卻受到兩個女兒無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風雨中的荒野,與喬裝瘋丐的愛德加為伍。

後來小女兒從法國興師來討伐,終於父女相見,但是英法兩軍交戰,法軍戰敗,考狄利亞被俘,不久被愛德蒙密令緣死,李爾抱著她的屍體在悲憤中瘋狂而死。

另一條次線索是葛羅斯特伯爵聽信庶子愛德蒙的讒言,放逐了長子愛德加。後來由於他同情李爾,被挖去雙目,在野外流浪時遇到淪為乞丐的兒子愛德加,由他攙扶前行,卻不知攙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趕出門的兒子。庶子愛德蒙繼承爵位後,同時與李爾的長女、次女勾搭,害得她們爭風吃醋,相互殘殺,最後次女被毒死,長女謀殺親夫的陰謀敗露後自殺。愛德蒙受到愛德加的挑戰,在決鬥中被殺。

“瘋子帶著瞎子走路,本來就是這個時代的一般病態。”

這是葛羅斯特被挖去雙眼後,在偽裝的愛德加帶領下前往多佛時說的一句話。是他對社會,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所做的總結。

李爾瘋了,源於兩個女兒的逼迫,更多是認清了事實,看到了人性的`真實,通過他人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態度,終於在蕭瑟的晚年,在顛沛流離之境,人生第一次透徹的認識了自己。對貧窮,對階層,對權力、慾望,都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最大的改變,是對愛的體悟。口口聲聲說出來的愛,都源自欺騙和利用。一字不提,步步相隨的真情,源自內心。最後他抱著死去的小女兒,悲嘆永遠的失去了她,也放下了這個世界的恩恩怨怨,隨她而去。

他像一本攤開的書,上面有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抉擇。對物質,對情感的取捨。人啊,多麼容易狂妄,膚淺,不經歷些苦難,終是不能發現真實的存在。

那個弄人,真真切切的旁觀著發生的一切。被人取笑,投人所好。他的存在是對李爾這個國家君主的極大諷刺,一個如此卑微,假顏歡笑的小丑尚能透過那些外在的光環看到內在的醜陋,而這個自以為是,暴躁,愚昧的君主卻活得如此糊塗。不能不讓人悲嘆。

愛德蒙,這個只信仰nature的人。一切為己,損人利己。在現世,他倒是挺適合的。我們生活的社會已經是以物質至高的大環境,這樣只崇尚自己天性的人,必然能獲得他所需的。

莎翁的李爾王,結尾死了很多人。但是正義畢竟是存留下來了。每個人都在這場家庭內戰,宮廷廝殺中,學到了點什麼。經歷過了,便會成長。穿過黑暗的沙床,人性終會走到光明的河岸。

李爾王讀後感2

我覺得這是很寫實的戲劇,不是劇情的寫實,而是對於人性的刻畫。

誰敬愛我,我就把王位傳給誰;就算現今的社會新聞仍是時常可以看見;分了家產的父母流落街頭;我一直很不瞭解這項的子女,或者是這樣的'父母內心就竟有著怎樣的想法。當然如果說孝順父母是必須,是天經地義,是不可違背的祖宗之法,也太過於教條式,說法也或許過於中國。

所以在這劇本e我看到的都是人性,非常鮮活的刻畫;兩個姊姊為了權力,拚命的連結起與父親的親情,卻又在得到之後急於破壞;然而卻又雙雙為了愛情而死,這不是相當矛盾嗎?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有形的權力j望,而輾斷了親情;最後卻又為了無形的愛情吸生了生命,雖然相當的矛盾,但這就是人性。人活著就不斷的會被這兩股力量所拉扯,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秤,在天秤上有著不同的平衡。

很喜歡這個劇本,不要I限在孝道,也不侷限在親情,他的確是一場悲劇,每個人在被不同的力量拉扯,作出不同的選擇之後,走上的悲劇之路,雖然結果不讓人滿意,但都是自己選擇的人生。李爾王是,兩個大女兒是,小女兒也是。

李爾王讀後感3

愛。說,還是不說,這是一個問題。

今天起床後隨手操起一本書,再次翻到《李爾王》。

劇中,愛因為沒有說而異常悲慘。

而說了的,卻站在了愛的反面。

最後的`結局是,愛不說好像比說更值得人們珍惜。

其實,真正的愛不需要說。

就像沉默的天空之於大地。

就像歡快的魚兒之於大海。

就像孤獨的行者之於遠方。

大愛其實無聲。

那天獨自開車回家,唱片裡的一首歌突然擊中了我的淚腺。

那是韓紅的《天亮了》。

我把車停在路邊,沒有人看見我孤單的哭泣。

人生為什麼要有愛?為什麼還要有分開?

我突然感到有些害怕。

有好多年了,不曾掉過一滴淚。我曾懷疑自己得了乾眼症。

這麼多年了,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給我說一個“愛”字

聽我說還開心,還不忙,還順利

只是連聲說“好啊好啊好啊”

一切都很自然。愛就是自由自在,猶如呼吸。

說,或是不說,都不是問題。

關鍵不在於嘴脣和舌頭

關鍵在於你心裡的溫度

只要一個眼神,就勝過那千言萬語

李爾王讀後感4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我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夠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歡樂,僅有愛您才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嘴裡;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為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為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為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為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為金錢的'偽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為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所以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裡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裡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汙點淫邪的行為,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為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明白別人已把自我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期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僅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終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偽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為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此刻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我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並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著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偽。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著虛偽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李爾王讀後感5

《李爾王》是我看莎士比亞戲劇的第三部,之前看過《哈姆雷特》和《麥克白》。《哈姆雷特》是為父報仇,《麥克白》是弒君篡位。《李爾王》中的父女關係就像是《農夫與蛇》故事中的寓意一般。

我不知道李爾王有什麼錯,即使換做是自己,也有可能將王位讓給子女,以享晚年清福。但是李爾王肯定是有錯的,如果沒錯怎會落得悲慘的流離失所,不得不品嚐從應有盡有到一無所有的滋味?仔細想想李爾王的錯誤在於失察,只是聽信甜言蜜語,置逆耳忠言於不顧。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善意與恩惠施予同樣善良值得擁有的人們,假使給予蛇一般的'惡人,我們非但沒有做成好事,並且將招來惡禍。其中明辨善惡非常重要,我們要調查而不能片面聽信一面之詞。

總結一下,明辨是非很重要,這是一種能力。明辨要看行動,而非言辭。不要濫施我們的善意,要給好人,不能給惡人。幫助好人會有更多的好事,幫助惡人會滋生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