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範愛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3.19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愛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範愛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範愛農讀後感1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讀完魯迅先生的《範愛農》,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詩人鄭愁予的《錯誤》,覺得很貼切,先生與範愛農的相遇相識相交都讓我想到“美麗的錯誤”這個詞,是同詩一樣美麗而充滿淡淡的`卻拂之不去的哀傷,一種跨越萬水千山卻尋不到岸端的心竭力盡之辛苦。

先生與範愛農是在誤解中相識的,這是文人間常有的美麗的錯誤,就如同蘇軾與王安石的“桂花”軼事,多是拳拳真心,終大白於事實。先生起初誤以為範愛農舍不了舊什物舊禮教,範愛農攜帶的繡花鞋、範愛農若干人謙讓座席,使其留給先生迂腐不化的印象,不自覺間,先生就輕輕搖頭了,而範愛農則誤以為是先生瞧不起自己,於是對先生大為不滿,此後,數次與之作對,雙方鬧得有些不愉快。看起來似乎開始一點也不美,可時間總是公正的,幾年後,有緣人相遇,正是憑著過去的不愉快的深刻印象,他們如命定中人一眼辨出了對方。上天似乎有意留給這對文人冰釋前嫌的機會,在這個美麗的春末,他們相知相交,度過了一段風火知遇的日子。只是,後來,因時因勢因錢,他們又分開了,魯迅前往南京,而範愛農的學監被罷除後不久範愛農溺水而亡。和大多數失意文人一樣,他也與這江南之水有著不解之緣,只是不知是自己投去還是的確是偶然,但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遺憾已經鑄就了。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愛農與先生的相遇亦如蓮花的開落,花開花落間,純白如洗、淡漠如風、出汙泥而不染已不足以形容純樸的愛農的赤子之心,他就如倚樓長望的女子,期待著懂他惜他的人出現。也彷徨痴守過,也低迷傷心過,也輕狂不羈過,但終究等不來一個好天氣,先生達達的馬蹄為他送來一陣福音,短暫的歡喜過後殘留無期的再等待與無限的哀傷。“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想,先生在聽到愛農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是不是也會想到這句希望與失望交織滿含心酸、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近乎呢喃的話語。

讀愛農,總是會有淡淡的哀愁,一種不可名狀的哀傷衝擊著,終於終於佩服憐惜起這樣一顆赤誠之心來。

那是一顆跋涉千山萬水、努力尋找夢想的心,有文有友有酒;那是一顆驕傲到能頂對先生而謙卑到互相推位的錚錚文人心;那是一顆掙扎於壓迫而不失期待不失堅持的傷痕滿鑄的辛苦的心。千山萬水、萬水千山,愛農,在生活中執著,執著於情,執著於苦,終於沒有悲傷哀怨地投入水的懷抱。

上下五千年,愛農淌了一條歷代失意文人必走的崎嶇艱辛路,而先生,以純樸的文字、冷靜的回憶,以伯樂之位,敘寫了五千年來文人的坎坷歷程,小小的角度,大大的世界。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這樣一顆辛勞、充滿期待而又孤寂的心呵!這樣一顆顆跋涉萬水千山的辛勞苦心呵!這樣一縷縷孤芳自賞、如水東流的魂靈呵!

範愛農讀後感2

讀了《範愛農》,我深有感觸。

魯迅在安徽巡撫思銘被刺殺後的同鄉會中,發現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對魯迅的意見大抵是反對。一問才知道: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魯迅就憤怒起來了,覺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也害怕,於是堅持要發電。於是兩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魯迅厭惡範愛農甚過滿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兩人才在紹興相見,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時魯迅又翻出那段往事,範愛農與魯迅處處作對,原來是魯迅再稅關的一次搖頭,使範愛農以為魯迅瞧不起他。

這告訴我們,要與他人多交流、溝通,闡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如果魯迅在同鄉會上問一問範愛農,或許兩人早就成為朋友了。

我們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對他人的錯誤行為加以體諒,畢竟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錯。但原則上的`問題不能讓步。魯迅和範愛農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

同時,我們對事物也不要太敏感,範愛農把魯迅的一次搖頭當作輕視,實在不應該。

總而言之,只要有寬廣的心胸,就會避免很多誤會。

範愛農讀後感3

最近,看了魯迅先生的《範愛農》,非常的有感悟。

《範愛農》是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範愛農》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範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失足溺死於河中。

《範愛農》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範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範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讚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範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範愛農心裡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而在看完《範愛農》,我覺得,當時的社會實在是太黑暗了,與之相比,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充滿光明的時代,非常的幸福。

範愛農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範愛農》這篇文章,非常的有感悟,這是我看過最讓我有感觸的文章。

《範愛農》是魯迅作品之一,如今閱讀此文,蛇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狀況與一個普通的進步的知識分子悲劇。命運所具有的歷史認識價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為散文的`容量畢竟比不過他的小說;然而,那蘊寓於平實冷靜的敘述筆調之中的真誠深摯的感情,卻躍居首位,深深的感染著我們。

有勇氣直面自我,才有勇氣直面世界。魯迅正是帶著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對範愛農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雞蟲”的傲態,“鈍滯”而“冷”的《論語》,“離奇”而“可悲”的表現使“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樣寫,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獨特形象,同時也毫無掩飾地暴露出自己的偏狹。

有了真誠,才能知己、識人、論世;而能夠客觀地本質地對待世界和人,也才有可能真誠。真誠是貫穿全文,並推動敘事發展的感情的動力線。這條線,由兩條線索交織而成。一條敘述和範愛農的`交往過程,一條抒寫對範愛農的逐步理解。前者在社會變動的大背景下記敘一個小人物的命運。或用精煉傳神的白描,刻畫其外貌、言談、行為,表現人物性格。或以襯托對比手法,突出人們的內在思想和淒涼境遇。

一位樸實、平凡、正直、耿介、孤獨而又軟弱無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願與舊勢力同流合汙而最終被吞噬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後者在刻畫的同時寫出對不物的理解過程。誤會的消除,友情的來往,共事的經過,死因的疑惑,無不貫注著真摯的情感。這情感既包含著範愛農對魯迅的深情,也帶著魯迅的沉鬱的自譴之情。它始而激動,繼而舒緩,終而回蕩,內裡起伏著一股暖流,蘊含著許許多多的社會歷史感慨。情感的深化,導致思想的深化。真誠的情感使創作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達到真實、質樸、自然的高度美學境界。

看完《範愛農》,我有太多太多的感觸了,一篇短短的《範愛農》,能寫得如此精彩,是在是難得。

範愛農讀後感5

花拳繡腿也好,樸實無華也罷,終究不知道散文如何寫法。於是找一兩篇範本來讀。手摸著書架上一排書脊,一眼看中了《魯迅散文全編》,灕江出版社出版的。

魯迅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一讀也無妨,於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範愛農》這一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於我的常規思路。開頭並沒有寫範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裡,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後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後在一個同鄉會上討論發電文時,範愛農才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接著魯迅看到的“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一句氣憤的話語,一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範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魯迅憤怒了,這個範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麼冷”,而接著由誰擬電報稿的事,範愛農又說了一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一句,又進一步寫出了範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魯迅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後揚吧,前面“抑”著。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心想盡快的讀到魯迅是如何寫範愛農後來的“揚”的。可是,這中間,寫了魯迅和範愛農的一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一些場合範愛農與魯迅的對話,對範愛農並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麼的。讀到最後,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範愛農最後竟是掉進水裡淹死了。而魯迅懷疑他是自殺,最後魯迅“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於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一下。這才細細的想一想,魯迅究竟是怎麼寫範愛農的。整篇文章,著筆範愛農的地方其實倒並不多,總共也不過幾處。而範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

範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魯迅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魯迅是真誠、坦率的,但魯迅並沒有幫範愛農什麼忙。範愛農與魯迅是有書信往來的.,範愛農在給魯迅的信件裡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範愛農求助過魯迅,也許沒有。但範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魯迅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於範愛農到最後,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但終究魯迅沒有叫他,或許魯迅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為範愛農他那樣的性格,魯迅不願意叫他。

也有可能,魯迅曾經應允過範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範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麼憑魯迅當時的社會地位,幫範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範愛農沒有接到魯迅的電報,範愛農一等再等,終於因為窮困潦倒,終於因為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於等待魯迅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於因為喝酒,於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魯迅通過寫範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範愛農最後慘死的結局。魯迅雖然寫的是範愛農,可範愛農的身後,潛藏著一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

範愛農讀後感6

《範愛農》是魯迅實踐自己“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的為文主張的典範作品之一。今天閱讀此文,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狀況與一個普通的進步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所具有的歷史認識價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為散文的容量畢竟比不過他的小說。然而,那蘊寓於平實冷靜的敘述筆調之中的真誠深摯的感情,卻躍居首位,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直面自我,才敢直面世界。魯迅正是帶著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對範愛農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雞蟲”的傲態,“鈍滯”而“冷”的話語,“離奇”而“可惡”的表現,使“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樣寫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獨特形象,同時也毫無掩飾的暴露自己的偏狹。“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這讓我們想到阿Q對王胡和小D的態度,先生的這種自嘲,使文章一開始就帶上無比真誠的感情色彩。

有了真誠,才知己知彼、論世,而能夠客觀地、本質地對待世界和人,也才可能有真誠。真誠是貫穿全文,並推動敘事發展的感情動力線,這條線,有兩條線索交織構成。一條記敘和範愛農的'交往過程,一條抒寫對範愛農的逐步理解。使用精煉、傳神的白描手法,刻畫其外貌、言談、舉止、,表現人物性格。同時也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的內在思想與淒涼境遇。一位樸實、平凡、耿直、孤獨而又軟弱無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願與舊勢力同流合汙卻最終被吞噬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在刻畫人物的同時寫出對人物的理解過程。誤會的消除,友情的交往,共事的經過,死因的疑惑,無不貫注著真摯的感情……

讓我們從情感中領略魯迅,品味魯迅,或許你會發現一個正義而又多情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