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11篇

讀後感1.01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思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沉思錄讀後感11篇

沉思錄讀後感 篇1

這是一本生活書,超脫卻直面現實。“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我喜歡這句話。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於打拼奮爭的現代人來講,未免有些超脫,但卻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困楚的良藥。馬可·奧勒留認為: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找的嗎?

這也是一本晦澀難讀的書。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溫總理和克林頓點睛的評語吸引人之外,以獵奇的心情也許會令人失望,內容也談不上引人入勝。有的,只是信手拈來的平鋪直敘。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澀而略顯拗口的語句,也許浸潤著譯者對原著的忠誠。但是,這絲毫不能阻礙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哲學經典之一。正如譯者、北大教授何懷巨集先生所言,“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沉思錄讀後感 篇2

第一次被《季羨林生命沉思錄》所吸引,是因為這本書封面上,先生的一句話——長達一個世紀的感悟。仔細讀完,深深感受到,以格言形式出現的這本書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思想遊歷和穿越。

先生說,“在億萬年地球存在的期間,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這一次生命是萬分難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熟悉到這一點。切不可掉以輕心。儘管人的壽夭不同,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假如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裡。在漫漫紅塵之中,我們每個人很渺小,但是對於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人生而言,我們卻又那麼重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擔當起責任和義務,做好每一份工作,完成好每一次任務,綻放每一張笑臉,如果有人因此而得到一些收穫,便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先生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孤獨,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不時會有的一種狀態,正是因為孤獨,才能開出清冷獨特的智慧之花。陽臺上盛開的玫瑰和薔薇,因為花朵開得熱鬧,才能吸引路人駐足觀看,贈與一絲花香,只為讓人們感受到哪怕只有幾秒鐘的快樂和欣賞。

“自己的花,是開給別人看的”。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兒,都能綻放成最美的風景,在自己的心裡,在別人的眼裡。因為愛著,所以願意付出。無論個人名利在何處體現,都應堅定自己的信念:讓生命不虛此行,走下去!

沉思錄讀後感 篇3

最近,讀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錄》,關於感悟生命的一書,感觸頗深。可以說該書是一本充滿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從“養生”到“養心”,實現華麗轉身。面對當下文化焦慮、社會變革,精神頹廢,價值失衡的現實。作者走筆春秋,揚湯止沸,對衣食、男女、婚姻、—、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詩情洋溢、哲思通透、禪意悠遠,行文流暢。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周國平先生對此評價很高。他說:“靈魂進入肉體,於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靈魂是道,肉體是器。養生,不是調養肉體,而是調養靈魂,使之陽光明媚,照亮肉體。真正善養生者,必善採人類智慧之精華以養心,且聽曲黎敏說。”

是啊!曲黎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養生不如養心。她說:“醫藥只能部分地解決人肉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大的`問題在於養心和養神。要想'離苦得樂',還要內心的覺悟。”

由此可見,時下流行的養生詩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真的還是有些道理的。我們認為,“補”是針對虛症而言的。藥補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無病也可強身”。食補也是歷來醫家都極為推崇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那麼,神補就是我國中醫的一大貢獻。中醫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靜養神,適度用神。動靜結合,節慾守神,怡情暢神。

因此,掃除種種煩惱,自我擺脫悲愁的情緒,都應屬於“神補”的範圍,嚴格地講還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歸結起來一句話;生命誠可貴,養生在養心。

沉思錄讀後感 篇4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著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說,“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己為社會做了什麼。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因此,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於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沉思錄讀後感 篇5

重溫《沉思錄》,如涓涓清泉從古羅馬哲人深幽而寧靜的山谷,流入我乾涸的心田,我聽到馬可奧勒留那振聾發聵的沉思,那關於生命深刻而徹底的認知穿越時空,我看見愛比克泰德站在神廟之巔,那睿智而聖靈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人性的美麗和光輝,理性的莊嚴與完美,寬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寧靜與淡然......時刻與哲人相伴,讓自己的心境趨於自然和完美,客服慾望的誘惑,和一切邪惡的雜念,不隨意衝動,但也不能喪失生活的激情與鬥志,堅定意念,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我是一塊翡翠,我要始終保持我的顏色隨時準備迎接任何命運的打擊,站穩腳跟,不要他人攙扶保持一顆寬容之心,即使對待惡毒的人,不要輕易發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則面容要聽從心靈的支配,不阿諛奉承,也不惡意攻擊,真誠的讚美和恰當的提醒對自然持敬畏之心,不狂妄自大,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和自然的恩惠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合乎自然與人性,所思利人,所行利人對生活持一顆激情之心,不消極,不沮喪,不對他人潑冷水,讓別人和自己在一起時如沐春風。

堅定信念,樹立理想,但要切記行動不可遲緩,言談不可無章珍惜時間,切記空話不做無意義的事或與自己信念相牴觸的行或言,珍惜友情,學會感恩,以博愛之心處事,已嚴謹之心做人不為做過的`事而後悔,但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生命的本質就在於今天,在於此刻,我是一株會思想的葦草,過去和將來都是虛無的,擁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擁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著,不受世俗的羈絆和心靈的束縛。

沉思錄讀後感 篇6

當它說我能否為它放棄一切去找它的時候,我遲疑了。沒有像平時答應一件事那樣。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品質,甚至我的感情的專一性。看了本卷之後,我逐漸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愛情隨時招搖晃動。而我覺得確實是我對它沒有像對待某種心愛的那麼好要不它也不會說:我不能視而不見。

我需要一整個春天來還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個冬天來修復我的品性。按照書中說的:擁有一個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

從這裡我已經喪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時候是我對它的期待而過於想念而變得軟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確定我的處事行為再次訓練我的`潛移默化的幻想。“品質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無論弘德,謙虛,果敢,解除惡年,不誇誇其談,不詭辯,不偽善,不口是心非,愛真理,愛追求。一切都是在我們身邊外界的影響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卻。

在這裡我只有儘量為什麼而忙碌,為什麼而付出一切代價。麵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說不能容忍的時候。就像金融危機的證券市場時而破產時而繁榮,控制不住生命難保。父親說:為人要仁慈,做事要負責,對人要真誠。這我沒有忘記更不會流逝

就這樣的思路零亂無可奈何。

沉思錄讀後感 篇7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羨林生命沉思錄》讀後感600字。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穫,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裡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為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為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為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當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麼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為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足的內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說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紮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於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說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沉思錄讀後感 篇8

馬克。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裡,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於如此,可在心裡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並不因為自己的果實要求什麼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沉思錄讀後感 篇9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對某種事物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或者反應,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沒有好壞、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評價產生的好壞、高低、大小,而這些評價也會對我們自己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能量朗讀裡講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靈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電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樣,我生命的一切好壞順逆,都是我心中的業力所呈現出來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

是的,我們對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而它們都是個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實並沒有傷害到我們,反而傷害到我們的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比如說,有些人覺得考試很無聊,很討厭考試,但是有些人卻很喜歡考試,因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沒有好壞之分,就在於人們自己覺得好或者壞,每個人對同一種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跟別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反對別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尊重別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們都是一樣的話,這個世界將會有多麼單調啊。我們也不要在自己不瞭解的`情況下,隨意評論某個人或事,就像人們通常認為小偷很壞,但是這是小偷自己要選擇當小偷的,因此我們不要對壞的事物下定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但是那些長處和短處也都是個人認為的,我們要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也都是自己認為的)。

沉思錄讀後感 篇10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遠離純淨,開始漫步在紅塵的煙火裡。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尋找所謂的歸宿,其實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鄉,都只是暫將身寄,看幾場春日芳菲,等幾度新月變圓。停留是剎那,轉身即天涯。

來源: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

忙完考試,莫名感覺許久沒有讀書了,就是泡圖書館也是為了找個做題的`氛圍,不由得去翻翻書架。

《沉思錄》買了許久,也曾翻了許久,而後許久沒有再碰過。只是那些深刻到可以引發多角度思考的句子帶來了不少的影響。

七情六慾,人動物之本能,佛家之戒,通常解之為,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色、聲、香、味、觸、法。

《三字經》開篇即講:人之初,性本善。此為人之始。《論語》有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為人之終。合之則為善始善終。此詞多用於育人,處事。

只是始終之間所貫穿的一切則是赤裸而親歷的人生之旅。七情六慾是誰也越不過去的劫,會有不同的人和事,用事實讓你體會。此後又會有不同的人和事讓體會過度到冷漠或淡然,而最終又迴歸於初始的善念。

記得一句話講說,成長是將哭鬧調成一個靜音的過程,而成熟是想哭的時候還能笑著面對的狀態。或許都對,又或許都不對吧。

去年看《擺渡人》,是由一個從笑到靜到淚的過程,貌似也漸能讀懂大話西遊的那句末尾:那個人的背影好怪哦,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條狗。

沉思錄讀後感 篇11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於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啟發和收穫。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 面對宇宙自然, 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 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