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集合5篇]

讀後感6.17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昆蟲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蟲記讀後感[集合5篇]

昆蟲記讀後感1

懷著一種輕鬆的心情,讀完了生動有趣的《昆蟲記》。它彷彿將我拉回了小時候,拉回到那蟲鳴鳥啼的大自然中。

跟所有小孩一樣,小時候的我充滿好奇心,總喜歡到大自然中捉一些或美麗或醜陋的昆蟲。我常常會和夥伴拿一個大瓶子在草叢中捉一下午的瓢蟲,直到我“滿載而歸”。而大人們總是會讓我扔掉“不乾淨”的東西,但我依然會和小夥伴們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在花園裡、草叢中、岩石下翻翻找找,體驗找到昆蟲那一剎那的興奮和成就。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昆蟲的興趣漸漸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害怕與恐懼。再也沒有當時的興奮與喜悅。然而,今天我認識了一位神奇的人,他將自己一生的光陰都花在對昆蟲世界的觀察、研究中,並且專門為這些“蟲子”寫了十大卷的書,而這書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仍然在閱讀界引起一次又一次轟動,為世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他就是享有“科學界的詩人”、“昆蟲世界的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稱號的法布林老人。《昆蟲記》就是他的傳世佳作。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維,美術家一般的眼光,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在《昆蟲記》中,他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在對每一種昆蟲的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自己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充滿著對生命的讚美和熱愛。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林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

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林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裡,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晒晒太陽。法布林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林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林的成功之處。

蟬,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雖然在炎炎夏日為我們帶來了高昂的歌聲,可人們似乎並不喜十分歡它。法布林拋開世人對蟬的看法,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很快,他便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反之,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然是凶悍的劫掠者,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這使我懂得看待問題時不能光依據別人對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尋覓真正的答案,並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鑽研。

法布林老人讓我瞭解昆蟲世界,而昆蟲讓我永遠記住了法布林老人。《昆蟲記》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充滿人性的昆蟲,在這裡演繹著大自然的經典故事?

昆蟲記讀後感2

看完《昆蟲記》,這本書讓我瘋狂。原來昆蟲世界有那麼多奧祕,我也知道:蟬如何在清晨破殼而出;屎殼郎屬於我如何滾動糞球;螞蟻如何吃蚜蟲分泌物?同樣清楚的是,“棉鈴蟲之子”是錯的。蜜蜂抓青蟲不是當自己的兒子,而是給後代安排食物。它帶我去了昆蟲王國

我開始有點激動地看了一本——《昆蟲記》,這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和作家法布林斯傳世的傑作,也是不朽的作品。融合了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生活感悟,在對各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慣和特點的描述中表達了作者獨特的生活視野。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這本書被認為是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研究昆蟲的偉大科學著作,也是謳歌生命的壯麗詩篇。法布林一生致力於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和實驗昆蟲,真實地記錄昆蟲的本能和習性。他努力學習,犧牲自己的私人時間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描述了昆蟲的生活,比如蜘蛛、蜜蜂、尾數、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為後世做出了巨大貢獻,使人類社會快速走過現代文明。

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觀察和研究“蟲子”,這是一個奇蹟。一個人一生都在為“bug”寫十部洋洋灑灑的書,更不用說奇蹟了;這些關於“bug”的書,被一部接一部地轉載,被一部接一部地翻譯成50多種語言,在百年後的閱讀圈裡會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轟動,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奇蹟,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和“象鼻蟲”,都在同一個密切相關的系統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們的生命應該受到尊重。

另外,這本書可讀性很強。其文筆活潑,語氣輕鬆幽默,趣味盎然。在作者筆下,柳天牛就像一個守財奴,穿著一件看似“缺布”的短燕尾裙;小甲蟲“為子孫無私奉獻,為兒女心碎”;被毒蜘蛛咬到的麻雀會“吃得很開心”。如果我們慢慢喂,他甚至會像嬰兒一樣哭”.多可愛的小精靈啊!難怪魯迅把《昆蟲記》當成了“談蟲生”的典範。

《昆蟲記》也很現實。那些具體而細緻的文字,讓我時不時的感覺到放大鏡、溼度、星星、昆蟲氣味的`存在,真的讓人身臨其境。我因為厭惡而忽略了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和它們過分的鳴叫聲突然聚集起來,我屏住了呼吸。然後,他們穿透了我內心的黑暗。是《昆蟲記》,讓我又喜歡上了這些小生物,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有很多可愛的東西。是《昆蟲記》,向我展示了昆蟲在生死、勞動、掠奪等諸多問題上與我們人類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於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就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孤獨而安靜,孤獨而艱難幾乎與世隔絕。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一個人類傑出代表法布林斯和自然界眾多普通人、昆蟲共同書寫的生命樂章,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在人類即將進入新世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時代的關鍵時刻,這樣的奇蹟可能會為我們提供更寶貴的啟示。

昆蟲不僅對生命充滿敬畏,還蘊含著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該學習法布林探索世界、勇敢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都要像法布林一樣,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錄觀察到的事實,不加任何東西,也不忽略任何東西”。做任何事都要堅持,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理想而奮鬥!

昆蟲真的很美!

昆蟲記讀後感3

我喜歡昆蟲記的原因不是因為浮誇的寫作而是對人性的探索《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俱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林,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林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林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林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裡,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晒晒太陽。法布林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林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林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林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林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

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裡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林的偏見。法布林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國小,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

然而,釋出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昆蟲記讀後感4

又到了一年盛夏,又到了知了聒噪的季節。

說實話,我本不愛知了,它太過吵鬧,特別實在夏季安靜的午後,我們不得不在它們的高歌中艱難入睡。忙碌了一天的我們,急需休息,而它卻以以自己的奔放的歌喉、激情的腔調,還有不知疲憊的精神,硬生生地闖入我們的生活,擾亂了我們的生活。

直到讀了法國作家法布林的《昆蟲記》,我的觀念才稍有改變。原來,知了的生活竟是如此不易,它的幼蟲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才得以在陽光下放聲歌唱。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一生的真實寫照。其實,它的生活又何止是四年的黑暗苦工,更多的時候,生存對他們來說已是困難重重。他們的天敵蚋如影隨形,蟬剛把卵裝滿一個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來到這裡,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蟬卵上刺一個孔,把自己的卵放進去。蟬飛去了,多數孔內已混進異類的卵,把蟬的卵毀壞。這種成熟的蚋的幼蟲,每個小孔內有一個,以蟬卵為食,代替了蟬的家族。“鳩佔鵲巢”的悲劇不知在鳥類中上演,昆蟲中已是如此。所以對於蟬來說,能夠在這三四百個卵中存活下來,已是非常地不易了。

何況還有我們人類這個可怕的“儈子手”呢?每到盛夏傍晚,小樹林中摸“爬叉”“神仙”(蟬的別稱、方言)的人絡繹不絕,此起彼伏。當然,我無意抨擊這樣的行為,就如豬肉,牛肉,羊肉一樣,它也是人類的一種食物。而且蟬的營養價值很高,即便是蟬蛻,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位藥材。但是,我們的這種“捕殺”行為,卻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可能正是因為了解到了蟬一生的不易,以前挺愛吃蟬的我,如今卻望而卻步了。

可能是身為母親的原因,蟬蛻化成知了的過程,也讓我怦然心動。為了尋求適合的地點,蟬要在鄰近的地方徘徊很久,正如我們每一個母親一樣,誰不願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呢?誰不願自己的孩子在最合適的時候、最理想的地方來到自己的身邊呢?而且它的蛻化過程像極了人類的分娩過程。它外層的皮開始由背上裂開,裡面露出淡綠色的蟬體。頭先出來,接著是吸管和前腿,最後是後腿與折著的翅膀。這時候,除掉尾部,全體都出來了。接著,它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

每一個經歷過分娩的母親,都不會忘記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更不會忘記聽到孩子呱呱墜地時的那種輕鬆,看到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的那種驚慌、侷促的神情,和身為人母的那種幸福感。那段經歷可謂是終身難忘——痛並快樂著。

歷經如此磨難的蟬,能在陽光下享樂一個月。怎能不讓我們心生憐憫呢?

“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麼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剎那歡愉呢?”

所以,現在再聽蟬鳴,似乎不再那麼聒噪了。再聽知了的鳴叫,似乎又有了別樣的滋味。歷經如此磨難,仍然積極、樂觀地歌唱生活,享受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為它們點贊嗎?

昆蟲記讀後感5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

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林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