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15篇(經典)

讀後感2.7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昆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昆蟲記》讀後感15篇(經典)

《昆蟲記》讀後感1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一一《昆蟲記》,作者用鮮活的語言、幽默的筆調描述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婚習、繁衍和死亡,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是一本包涵著豐富知識的科普讀物。

要了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想必要花很長的時間與精力去觀察他。那對於本書的作者法布林去了解一隻昆蟲的.生活習慣,那不是比去了解一個人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嗎?可以感受到這本書的來之不易。在譯後記中,說道:法布林行走在田間,雙手十分靈巧,時而撥開草葉和石頭,尋找昆蟲的蹤跡,時而趴在地上,盯著昆蟲洞穴如痴如醉地看上半天。法布林竟然能對這些毫不在值得一提的昆蟲這麼感興趣,是為什麼呢?

在研究中,他細心觀察每一個小小的昆蟲,他對於一件事情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是什麼勇氣,讓法布林如此仔細,如此醉心地觀察昆蟲們的習性生活。原來是那顆熱愛科學的心!為了得出正確的結論,他需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一次實驗失敗了,轉身又設計下一次。這種嚴謹審慎、堅韌不拔的科學態度是多麼令人佩服!

對於我們,也要學他的精神,對學習也同樣熱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抱著嚴謹、認真的態度去學習,也會像法布林一樣大有所為!

再一說到昆蟲,我就很討厭,比如蚊子、蟬、蜘蛛……但讀了這本書,就會對他們有了其他的瞭解。我就來說說蟬吧,蟬在夏天總是在“唱歌”,雖然在作文中經常寫到蟬總是在夏天唱著交響樂,委婉動聽。但我認為它越唱就越令人生厭!後來才知道,因為蟬成長到能叫的時候是要經過很多年的蛻變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一旦能叫就叫得大聲,因為夏天一過,它們就會死去的。現在就算是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候,蟬天熱的時候正是時機,它們不停的鳴叫是為了獲得異性的關注,以求配。現在正是暑假,的確蟬唱的很大聲,我只能靜靜的欣賞嘍!

在這本書裡學到了作者法布林的科學精神,還有小昆蟲有關它們的故事和祕密,世界上還有許多沒被發現的昆蟲,就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了!

《昆蟲記》讀後感2

此時的我正沉浸在神奇有趣的昆蟲世界中,一隻只小小的昆蟲帶給了我很多樂趣。

《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國的法布林,他花了一生時間用來觀察昆蟲,寫出了《昆蟲記》一書。《昆蟲記》使我瞭解了昆蟲界的霸王螳螂,會唱歌的蟋蟀,滾糞球的屎殼郎……其中還涉及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讓我對昆蟲的瞭解更進了一步。忽然,我靈機一動:啊哈!我也抓只小蟲子研究研究吧!恰在此時,一隻小飛蟲進入了我的眼簾,嘻嘻!機會來啦!我趕緊翻了翻口袋,拿出一個小盒子一扣,小飛蟲一下子落入我的魔掌。

哦!這不是小飛蟲,是甲蟲!我驚奇地發現,它的背上竟有兩片硬殼,一張開便是一對翅膀,小甲蟲在盒子裡飛來飛去,卻一次次碰壁。沒過多久,它似乎意識到自己已經無路可逃,可它並不放棄,開始拼命爬起來。我手握放大鏡,興致勃勃地觀察著。哇!它有六條腿呢!可是我有些驚奇,它那細如頭髮的六條小短腿是怎麼支撐起那對它來說碩大的身體的?我先把這難題放在一邊,開始觀察起它的觸角,只見它的觸鬚微微晃動著,好像是小貓的鬍鬚。為了觀察得更加仔細,我把它放在桌上,用手輕輕摸了摸它,咦?它怎麼不動了?不會死了吧!可不一會兒,它又一次飛快地爬起來。哈,這小東西還挺有心計的,裝死的功夫倒是一流啊!這深褐色的小甲蟲爬起來可不慢,幾秒鐘便爬到了酸奶盒頂上,真想不到,這小玩意兒爬的.功夫也是第一!呵呵,真可愛啊!可是它是什麼甲蟲呢?我可真不知道呢!我向外婆借了手機,百度了一下。哦,原來它是菸草甲蟲!我又認識了一隻小蟲——菸草甲蟲!不知不覺中,我收到了一份來自大自然的禮物,成功當了一回“法布林”,同時也學會了善於觀察,勤于思考。這本《昆蟲記》使我受益匪淺,我以後還要多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有趣。

讀了這本《昆蟲記》,我不得不讚嘆、佩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神。神奇有趣的昆蟲世界是大自然的完美禮物!

《昆蟲記》讀後感3

讀了《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對它愛不釋手,時不時地就拿出來看一遍。這本書向大家講述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情況,法布林寫了昆蟲們生育、勞動、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故事。

《昆蟲記》是法布林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餘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昆蟲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真實。細微。詳實地記錄了昆蟲的本能特徵《昆蟲記》這本昆蟲學鉅著,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法布林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

法布林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很不容易,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雖然有很多的困難,但法布林沒有想困難屈服,他見堅持不懈地研究昆蟲,不斷地獲得好的`成果,發現自然界蘊涵著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才撰寫《昆蟲記》。

當我第一次讀《昆蟲記》時,它就吸引了我,讓我知道了那麼多的奧祕。比如說:蟬在凌晨是如何脫殼的,黑步甲是回裝死的嗎,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是什麼東西指引紅螞蟻的方向。還有很多我以前說不出名的昆蟲。

法布林寫的《昆蟲記》,讓我讀了彷彿身臨其境,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昆蟲。

接著往下看,裡面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螢火蟲雖然外表弱小,但它是個食肉動物,幾隻雌金步甲還會吃雄金步甲……豐富的故事讓我浮想聯翩。

繼續閱讀時,我看到了法布林不顧危險地捕捉黃蜂,堅持不懈的實驗精神,如果一次實驗失敗了,他又分析原因,準備下一次實驗。

法布林把昆蟲寫的那麼真實。美麗。生動。他一生都在貧困中作但他一點都不孤獨,因為他有那麼多的昆蟲朋友。他把大自然當成了自己的實驗室,葡萄架下。山坡上。田野裡。他不怕太陽的暴晒,一蹲就是一天。而且,他的家中也是他的實驗室,家中有很多的瓶子,那都是他實驗的工具。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觸很大,法布林在那樣的環境能寫出膾炙人口的鉅著。我真是慚愧萬分啊!我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發奮圖強地學習,長大做一個對祖國有作用的人。

《昆蟲記》讀後感4

《昆蟲記》是法國學者亨利法布林所寫。它不一樣於百科全書,它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

在《昆蟲記》中,法布林用生動趣味的描述著重介紹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此書融合了科學與文學,堪稱一部出色的作品。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四年級,那時我還不太看得懂,因為裡面有很多新的名詞,但之後我是越看越有興致。此刻,有時候我還會再翻一翻書中以前看過的資料,反覆地去“咀嚼”、“消化”。從《昆蟲記》中我瞭解到了許多昆蟲的新知識。比如:在《蟬的歌聲》這一篇裡,蟬僅靠肌肉的收縮就能讓音鈸振動,從而能夠“歌唱”。原先我一向以為唱歌是要靠嘴巴的,沒想到蟬的身體裡還會有“音鈸”,此刻才明白動物的身體裡也有和我們人類聲帶相似的發音器。書中所講的知識還有紅螞蟻的識途、迷宮蛛的卵窩、胡蜂造的六邊形蜂房等等。昆蟲的生存本領無不讓我感到驚歎——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也有著它們頑強的`生命啊!不由得讓我由衷地感到佩服。我要說:不要傷害生命,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螞蟻。

在大自然中,蟲子隨處可見,有在天上飛的,有在地上爬的;有大的、有小的。它們是那樣的毫不起眼。但你能夠想象嗎?為了研究昆蟲,法布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他完成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解開了許多人尚未揭開的昆蟲之謎,也糾正了許多人在昆蟲學方面的錯誤觀點。我十分佩服《昆蟲記》中描述的那些昆蟲頑強的生命力,但我更佩服的還是法布林那執著、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將自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昆蟲的研究。法布林對於昆蟲那種執著的探究精神,足以讓任何人都為之感動。

在《昆蟲記》譯序的末尾,我曾讀到這樣一句話:“願您在輕翻本書書頁時,能再度喚起孩童時代撥開草葉、尋見昆蟲的愉悅心境。”幾年前,我和小夥伴一齊捉螞蟻、逮螞蚱的情景我已漸漸淡忘了,然而我在閱讀《昆蟲記》時,那美妙的情景卻突然變得記憶猶新,好似昨日才發生過一般。《昆蟲記》我已許久未讀,而如今,當我再次翻開這本不朽之作,它再次的讓我體會到,我們應當學習法布林執著的探究精神,對任何事情都要抱有執著、不懈的態度,要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決心。

《昆蟲記》讀後感5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完了法布林寫的一本著作——《昆蟲記》。這本書裡面寫了許許多多可愛的小昆蟲,法布林把各種各樣的小昆蟲都描寫得生機勃勃、活靈活現,這本書讓我十分著迷,讓我受益匪淺。

法布林是法國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林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因為他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熱愛昆蟲。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就很困苦,但他依然孜孜不倦,堅持不懈地研究著昆蟲。法布林沒有向任何的困難與艱辛低頭,不斷獲得新成果。有一次,他在夜晚研究昆蟲,研究著研究著,他感覺身邊越來越亮,原來已經到了早上了。還有一次他也在研究昆蟲,他爬在地上,許多人都圍過來看,可他仍不知曉。一天傍晚,爸爸和媽媽幹完活,卻發現法布林不見了,他們心急如焚,在田野裡到處找,卻怎麼也找不到,原來他正在痴迷地觀察著“紡織娘”。還有一次爸爸叫他去放鴨子,他卻把鴨子放在一旁,自己在水邊觀察美妙的水底世界,當他正津津有味觀察時,有一隻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小甲蟲從他身邊飛過,他便去追小甲蟲,他把這個小寶貝仔細地呵護著,他還撿了許多的小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回到家時,卻遭到了父母的責罵,可這並沒有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法布林是第一位研究昆蟲的人,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用在了研究昆蟲上了,真實的寫下了許多昆蟲的本能和習性。如:凌晨蟬是怎麼脫殼的;屎殼螂是如何滾動糞球;螞蟻又是如何去吃蚜蟲的分泌物的……就是他這種執著,寫成了《昆蟲記》這部著作。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昆蟲記》這本著作,很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這部書為我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我們人類迅速地走進了文明時代。想想法布林,再想想我自己,他是那麼地堅持不懈,那麼地孜孜不倦,而我卻連做幾道題都煩,我真是慚愧。從此以後,我也要學習法布林的那種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中到處遨遊。

《昆蟲記》讀後感6

法國有位傑出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留下了傳世佳作《昆蟲記》,這部鉅著不僅在文學史上光彩奪目,也在科學史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昆蟲記》是法布林用了自己三十多年心血完成的鉅作。書中為我們介紹了那奇特的昆蟲世界,更彷彿帶領我們深入大自然,去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昆蟲大調查”。

作者在整本書中的語言詼諧幽默,處處都體現出了作者對昆蟲世界的好奇,以及心中的無限的喜悅之情。與其說《昆蟲記》是一部文學著作,更不如說是一部“昆蟲百科全書”書中的一隻只昆蟲,在作者的筆下彷彿就充滿了生機,一幅幅昆蟲生活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出現。作者賦予了各只昆蟲人的情態,以向我們介紹昆蟲的生活習性。

如此一部鉅著,法布林觀察昆蟲用了50年,寫作花了整整31年。法布林經常趴在田間地頭,躲在草叢中,深入“基層”來探尋、觀察、發現是昆蟲究竟是怎樣生活的。為了觀察昆蟲,法布林經常不顧一切。他忘記了吃飯,更忘記了休息,從早觀察到晚對他來說是常事。從書中的每一行文字,每個段落都能感受到法布林不懈的努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想到法布林創作《昆蟲記》的過程,再聯絡到我們的生活,會發現如今的人們大多數都不能像法布林一樣認真仔細,一樣善於觀察了。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昆蟲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當然,人們也不會細心地觀察,其實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意然如此奇妙!

想著想著,我為思緒又飄到了那一天……

好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操場上和小夥伴們玩耍著。這時,我突然看到牆角有一隻螳螂。而我走得更近時,發現這隻螳螂正在吃著另外一隻螳螂!看到這一幕,我的心中十分震驚,更多的還是疑惑不解。回到家後,我趕緊查閱資料,知道了這是螳螂在繁衍後代。這時,我似乎和法布林有了同樣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終會有所發現!

昆蟲的世界如此奇妙,只要我們認真現察會發現,生活也是如此奇妙!如此美好!

《昆蟲記》讀後感7

法國著名昆蟲學家、作家法布林曾經說過,在對一個東西說“是”之前,我要觀察和觸控它,不是一次,而是兩三次,甚至是無休止地,直到毫無疑問。

通過仔細觀察和仔細研究,法布林寫出了舉世聞名的《昆蟲記》。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文章是《螢火蟲》。螢火蟲以獨特的方式捕食櫻桃大小的蝸牛。螢火蟲狩獵時耐心地在草叢中等待,然後開始接近獵物進行詢問,然後使用它們的祕密武器麻醉工具。這個工具很小,不用放大鏡肉眼是看不見的`。螢火蟲用這種麻藥工具在蝸牛的披風上輕輕敲擊,動作輕柔,彷彿接吻而不是攻擊。但只需幾次敲擊,最多六次,就能使獵物失去所有的機動性,從而成功捕獲食物。

在這本書裡,法布林非常仔細和耐心地觀察一切。他一遍又一遍地觸控它,直到毫無疑問。我們也通過作品認識了聰明的麻醉師螢火蟲!

在法布林的書中,觸控這個詞深入我的內心。今年春天,在科學課上,我們每個人都分發了一顆比小拇指還小的大豆種子。我們播下種子後,人們每天都盯著杯子,期待著它。但是一個星期過去了,種子完全不動了。有人說太早,有人說埋得深,大家挖完再說。第八天,種子終於破土而出,像細針一樣發芽了。我欣喜若狂。過了兩天,它的葉子慢慢長起來,大如小釘子,圓圓的葉子和綠色的莖幹傲然挺立。下課後,學生們很高興圍繞著這些杯子進行討論。幾天後,它長出了它真正的葉子,它的莖和葉變直了。我們仔細觀察了它們,並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這些小種子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後來我和媽媽來到櫻花林,觀察開放的櫻花。看,一些櫻花是白色的,一些是粉色的。他們看起來真的很特別!我用手輕輕撫摸他們的花瓣,冰涼冰涼。風一吹,樹上的櫻花就落下來了。我撿起花瓣,扔向天空。櫻花雨一個接一個地落下,我們在花瓣雨裡快樂地跳舞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要學會用真情去觸控自然、經典、陽光和雨水。你一定會觸控到幸福,收穫幸福。

《昆蟲記》讀後感8

《昆蟲記》講述的是一些昆蟲的故事,描述了昆蟲的各種特點,生活地點,成長過程。但是這些文章並不像百科全書一樣,是讓人看不下去的說明文,而是一些令人很感興趣的優秀文章。得到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的妙手。法布林將自己觀察的每一種生物都描述得像一件藝術品,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感。

把簡簡單單的`一篇文章描述得如此富有藝術感,可不是輕輕鬆鬆的就能完成的,是需要付出很長時間和許多精力,再加上優秀的文學功底才完成的。法布林從小就喜歡昆蟲,到了成年後就更加喜歡昆蟲。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讚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1860年,法布林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在這法布林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1879年,法布林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這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就是在這兒,法布林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

為了研究昆蟲他付出了許多,雖然他的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是它並不放棄,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備,精心研究,堅持不懈地觀察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他一生最大的興趣,就是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寫《昆蟲記》時,以“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的標準寫,最終終於寫出了這部好書。因此可以看出他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些後人所學習的。

因此他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

《昆蟲記》讀後感9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以無比的熱情、追求真理的精神,傾其一生心血著成的科學鉅著,是世界公認的青少年科普經典。在他的筆下,昆蟲世界如此千奇百怪、生機盎然,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尤為出彩,表現出了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不僅僅是簡單的昆蟲記錄,而且是以人性來關照昆蟲世界,研究的是“生命的活態”、“生命的過程”、“生命與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絡”、“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密切交往”,通過小小的昆蟲來反觀人類社會,表現出了深刻的人文情懷。

昆蟲世界,溫馨的場面很是稀少,大多數的戰爭,就能親眼所見,但是,能體現“愛”的場面,有時都沒聽說過,不過,《昆蟲記》中,法布林卻記載了許多溫馨的場面。

如法布林在《朗格多克蠍的家庭》這篇文章中中寫道:“那麼,小寶寶是怎麼孵出的呢?我有得天獨厚的機會親眼看見這個過程。我看見蠍媽媽用大鄂小心翼翼地挑起卵的薄膜,把它撕破,扯下,然後把薄膜吞下。再給小寶寶們剝胎衣時,蠍媽媽加倍小心,猶如溫柔慈愛地舔食胎衣的母羊和母貓,儘管工具很粗糙,但是寶寶的'細皮嫩肉沒有任何傷痕,也沒有傷筋動骨。

我簡直驚呆了,蠍子是最先近乎我們人類的母愛傳給自己的孩子的,遠在植物區系那個遠古時代,等第一隻蠍子出現時,生兒育女的那份愛心就已在醞釀之中了。生命的孵化已不再危險重重的外部或內部進行,而是在母親的腰間腹下完成了。”

沒錯,哪怕再稀少,昆蟲世界中也有愛,有潮起潮落,有戰爭和拋棄。誰能說他們有,誰又能說他們沒有呢?

我從《昆蟲記》中體會出美妙、樸實和趣味。它既讓我增加了許多有關昆蟲的知識,又讓我從中瞭解到了作者散文詩般語言的美妙。它讓我感受到作者的那股韌勁兒,那種孜孜不倦,那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那種不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明明白白就決不罷休的博物學家的感人至深的精神。

《昆蟲記》讀後感10

《蟬》是出自法布林筆下的一篇生動優美的故事。他從童年起,就表現出對自然和昆蟲的喜愛。他曾經花費了三十年的時間,在他心愛的“荒石園”中觀察昆蟲,一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他還在“荒石園”中。他被評為“昆蟲界中的荷馬”以及“昆蟲詩人”,同時,他也是我的偶像之一。

《蟬》這篇文章中寫了蟬的一生,它的這一生是短暫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土地中度過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下的歌唱”,這就是蟬的一生。

法布林曾在昆蟲記中寫到“你曾經總是唱歌、總是唱歌,我很開心。那你現在就再跳舞去吧!”這兩句話使得昆蟲名聲大噪,甚至比蟬絕妙的演奏技巧還要重高出許多倍。它滲入到兒童的心靈深處,永遠也不會出來了。我欣賞蟬的歌聲,它雖然不是最優美的、最動聽的,但這是它是在經過努力過後的叫聲,這聲音是令人震驚的,它帶有頑強的意志在其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它內心驅使著。它的歌聲象徵著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這也正是我想擁有的精神。蟬的這種精神,告知著我,不經過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也是我從中明白的道理。

蟬自身也是非常喜愛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從蟬地穴外圍仔細觀察,它的地穴內部十分壯觀,圓形的地穴洞口僅有大約有2。5釐米,但洞口外卻看不到被推移到外面的小土丘,洞口外十分整潔乾淨。它是從地下鑽到地上,最後才將洞開啟。所以在還沒出來前,他們內部清理的土塊,會被有規劃地堆放在洞穴內部的“垃圾場”。自從他們出來後,洞穴外就沒有任何垃圾汙染,更沒有和金龜一樣把土倒在外面。

蟬有著前赴後繼的精神,成年的蟬出去後,它的若蟲繼續在土下工作,一直奮鬥到出去的那一刻才能見到光明。四年黑暗的苦工生活,迎來的卻是暫短的一生,蟬的一生真是辛苦呀!我們也無法去像蟬一樣工作,但它們的精神值得我們終生受益,讓我們高聲讚美這頑強而又偉大的生命吧!

《昆蟲記》讀後感11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讓。亨利。法布林的主要著作。也叫做《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和《昆蟲世界》。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在自然科學是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譽為“昆蟲界的史詩”。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生活以外,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個人,他一個人耗費了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他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10卷大部頭的書。沒錯,他就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

法布林(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在撰寫《昆蟲記》時,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生動有趣的寫出了昆蟲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以及它們的形態特徵。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法布林對《昆蟲記》的寫作,不是進行機械的論文式寫作,而是進行有情感交流的散文化寫作,這就使《昆蟲記》既有了自然科學上的價值,又有了文學上的價值。這兩種價值的`共存使法布林的作品有了最廣泛的讀者群,同時也使這部作品又了流芳百世的可能。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關於蟬的這一片文章了。首先,作者先介紹了蟬的歌聲,蟬不論你怎麼折磨它都無法使它停止歌唱。隨後介紹了蟬所居住的地方以及它的形態,還有蛻皮的過程,在蛻皮的過程中,是很痛苦的,甚至如果有的蟬沒有蛻皮成功,那麼它們就會死去。最後,作者介紹了蟬的繁殖。它們一隻蟬一次就可以產三四百個卵。

法布林憑藉廣博的知識、詼諧的趣味以及精彩的文筆把我們一次次導向昆蟲世界的。他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仔細認真地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事情。

《昆蟲記》讀後感12

隧蜂的外形

隧蜂是蜜蜂的一種。隧蜂形態不一,有的跟蟑螂大小差不多,有的比家蠅還小,這會令許多人在辨別時對他們一籌莫展。不過隧蜂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特徵,如果你抓到一隻隧蜂,請仔細觀察它的.尾部,尾部有一道油光鋥亮的溝槽,在它進入攻擊狀態是,蟄針會沿著這道溝槽做上升、下降運動。

隧蜂的巢

隧蜂的巢一般都修在花叢旁,在那些花裡,隨處可見隧蜂們愣頭愣腦地四處搬運蜂蜜,這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也別有一番風味,它們必須爭分奪秒地潛入地下。由於隧蜂的巢穴太過狹窄,通常第一隻剛到,第二隻便接踵而至,如果硬擠過去,會使花粉掉落下去,它們的勞動就會功敗垂成。所以隧蜂很懂得禮讓,一定會等到第一隻飛入巢中無影無蹤後,第二隻才會接著飛入洞裡,接著第三隻,第四隻……如果要離開的隧蜂與另一隻將要進去的隧蜂相遇,它們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摩擦,要離開的隧蜂會彬彬有禮的退到一邊。

隧蜂的繁殖

在七月的圓柱隧蜂巢中是雌蜂的天下,從七月開始,又一輪的築巢,儲糧,產卵,關閉蜂房,單性獨居開始了。但是,整個工程期間仍沒有看見一隻雄隧蜂。由於氣溫較高,幼蟲長得非常快。八月下旬,它們便出生了。但這次情況發生了變化。不僅有雌隧蜂,也有雄隧蜂。步履蹣跚的雄隧蜂幾乎是貼著地面,從一個洞穴飛到另一個洞穴。而為數不多的雌隧蜂出來一會兒就回去了。

在五月時,雌隧蜂時唯一一個出來的,它們兒孫滿堂仍然形成一個世系。儘管那個時期雌隧蜂還沒有出現,但它們仍能生殖,兩個月後,雌雄兩種性別的隧蜂就會誕生交尾完成後,事情像原來一樣,重新周而復始。

總之,隧蜂每年生產兩代,一代在春季,是隧蜂母親在上年秋季受孕的結果,另一代在夏季,這一代比較特殊,通過潛在的母性生育,是單性生育的結果。

《昆蟲記》讀後感13

“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從事這個職業的,我們也不指望從這份工作中掙錢,但是我們不必介意,因為它能獲得很多有趣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比任何職業都有意思。”這是《昆蟲記》中法布林對自我工作的看法。

亨利。法布林,1823年生,享年92歲。他是法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

法布林出生於一個農家,從小生活十分貧困,但他通過自學花費20年的時間獲得博士學位。他將自己一生的時光都用在了對昆蟲的觀察與研究中。《昆蟲記》是他在荒石園中通過觀察與研究,為昆蟲寫出的大部頭。

它融合了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作者法布林用人性化的方式觀察蟲子,向我們展現了昆蟲的生活。整部書所寫的昆蟲都令我感到有趣之極,其中有一篇文章“白蠍自殺”讓我知道昆蟲面對絕境時的選擇。

法布林為了弄清白蠍會不會自殺的事而自行實驗。他把一隻大白蠍放在一堆燒紅的木炭圍成的火牆裡,一開始蠍子被火燙了一下,它倒退著在火圈裡打轉,一不留神又被燙了一下,白蠍在火圈裡像瘋了一般,亂無章法地揮動自己的鉗子開始亂蹦亂跳。

它揮舞著長槍,再反捲成鉤子又亂舞起自己的鉗子,突然它變得一動不動平臥在地上。當時作者認為蠍子可能已經死了,在最後的狂舞中有一劍刺中自己而死去了。直到作者靠近觀察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隻大白蠍並沒有死,他把它重新放進沙地中時,它又變得活蹦亂跳、生機盎然。

大白蠍裝死的行為使我感受到昆蟲對生命的敬畏,面對死亡它小心試探、拼死掙扎、又巧於掩飾。昆蟲尚且如此,而我們不更應該珍惜生命嗎?

本書中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詮釋這些昆蟲世界的美好,而且在他的言語中並沒有半點虛假,因為他堅持“科學可以被修飾,但不能被修改”。

如今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瞭解昆蟲的世界,探索昆蟲世界更多的奧祕。而《昆蟲記》則讓我們永遠記住“法布林”。

《昆蟲記》讀後感1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閱讀一本好書,能淨化人的心靈,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更芬芳。每當我得到一本好書,我就會廢寢忘食地看著,細細品味,琢磨其中的奧祕。

一個寧靜的早晨,一縷金燦燦的陽光透過密密麻麻的葉縫照在我的書桌上,顯得十分柔和。樹上,一隻不知名的鳥兒歡快地唱起了婉轉的歌謠。我捧起《昆蟲記》這本書,像是走進了書的海洋,與書融為一體,不管時間的流逝,書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住了我的目光……

我不知看了多久,最後合上了書,眼前還不斷浮現出書中那一幕幕奇特的景象,“哇,原先昆蟲和我們的生活這麼相似啊!”那一聲聲驚歎在我腦海中若隱若現。嘰嘰湫湫,嘰嘰湫湫的蟲聲迴盪在我耳畔。

讀了法布林的《昆蟲記》我似乎有成長了許多,我從一個害怕蟲子、厭惡蟲子的小女孩長成了以為喜愛蟲子,甚至敬佩蟲子的“青年”。在法布林的《昆蟲記》中,我認識了一群全新的昆蟲,它們不像我記憶中的那樣,是富有靈性的。法布林向我們描述了許多昆蟲的覓食、勞動等,幾乎包含了昆蟲的一生,從中我也能深刻了解到法布林觀察昆蟲時多麼仔細,用心;我能想象到法布林為了觀察螞蟻,一動不動地拿著放大鏡在草叢旁待了一下午的艱辛;為了撲捉一隻小蟲,氣喘吁吁地追趕著,絆倒了也不管的執著……法布林的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

《昆蟲記》中,我認識了喝樹汁的蟬,吃蝸牛的.螢火蟲,愛吃萵苣葉的小蟋蟀……我也明白是我誤會了蜜蜂,我不該用相同的眼光對待所有的昆蟲。蜜蜂早出晚歸的採蜜是為了我們,是讓我們喝到那甜滋滋的蜂蜜,它那鋒利的刺並不是為了傷害人類,而是自衛;還有七星瓢蟲,蝴蝶……如果沒有它們,我們會有這麼多姿多彩的世界嗎?長久下去,我們能好好地存活下去嗎?因此,我們要保護昆蟲,讓它們更好地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

多麼可愛的小生命,多麼有意思的《昆蟲記》!我期望人們能把昆蟲當作永遠的朋友,保護它們,與這些小生靈渡過一個又一個完美的時光……

《昆蟲記》讀後感15

巴金,中國文學巨壇上的領導者,曾這樣評價這本《昆蟲記》:以人性觀察蟲性。用人類的角度來觀察昆蟲。在這個方面,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專屬於昆蟲世界的畫卷。

法布林,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中,他年輕時就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也正是這個目標,讓他變得不同於那些成天待在儀器前,解剖昆蟲的“冷血”科學家。

法布林筆下,描繪了昆蟲世界的繽紛,可在閱讀中,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心靈一次次的震撼,引起對自己一次次的反省,深思。

綠色蟈蟈,在法布林為我們呈現的形象中,是個矛盾的“兩面派”。它們既和睦,又殘暴,既寬容又怎麼,既禮貌可有時又會十分貪婪,妒忌別人。

“蟈蟈長得很漂亮。”是法布林對其長像的評價,“身體優美,苗條勻稱,輕盈如紗”,在讀的過程,你會發現法布林的描寫好像在誇讚模特一般,在他心中,彷彿這蟈蟈就是一名模特,而他自己就是一名用筆記錄的“攝影師”,兩者互相配合,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一幅幅令人嘖嘖稱奇的文字畫像。

蟈蟈喜歡捕殺蟬,可與別種動物不同的則是蟈蟈看上的,是體型比他龐大得多的蟬,而不是像別的動物一樣欺負弱小,欺軟怕硬。蟈蟈捕獵時的英勇姿態,法布林作了細緻描寫,“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將蟬開膛破肚,而蟬只能無助地哀鳴踢蹬,任蟈蟈擺佈,雖然過程有些殘忍,但我們仍能清楚想像到那個場景,那個勇敢獵手:蟈蟈。

蟈蟈在某種情況下會吃掉同伴,而可怕的是,吃掉同伴不是飢餓,而是內心的貪婪。在有食物時,總是有一隻蟈蟈先衝上前,若有別的蟈蟈還在靠近,蟈蟈會出於心中的忌妒用腳去踢開,自己飽餐一頓後再讓給別人。法布林就是這樣去描寫蟈蟈的,但我們卻發現,法布林其實在借昆蟲諷刺人類,人類的貪婪一面,人心的醜陋一面。

這位被雨果譽為“科學界的荷馬”的作家,這位以昆蟲為琴絃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匠——法布林。

在我心中,總是有他自己用積蓄的買下的荒石園中,彎著腰細心地觀察著蟲子一舉一動的身影,他值得我們敬佩。

你們研究死亡,而我卻研究生命——法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