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千年一嘆》讀後感500字(通用3篇)

讀後感1.5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後感500字(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千年一嘆》讀後感500字(通用3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1

本週,我再次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這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加了題目的日記。書中每天作者的所見所聞都讓我瞭解著我生活之外的一些人與那些人每天發生的故事——一些在戰爭或是貧困地區人的故事。

“埃及”,“希臘”,“印度”,“以色列”這些曾經意氣風發的國家,現在也成了我們眼裡的“小國家”,“混亂地區”,戰爭與被封鎖的思想讓它們與生存在那裡的人活得艱難。遠古時期人的智慧被現在生活在那裡的人珍藏著。但是現在的後代們可能忘記了當年祖先們艱苦發明創造的過程,忘記了這些偉大的建築不是一時建起的,而是一世。

他們忘記了。這些代表著先人智慧的'建築與物品留了下來,可是那些帶有遠古氣息的精神和信念卻隨著時間的長河,越漂越遠。

這些世界的文明去,這些先人智慧的結晶,就這樣在現人一批批愚昧的堅持中漸漸失去了太多價值。

因為有了這些,人們就不再辛勤勞作;因為有了先天優勢的地理位置,就不再準備著時刻防範外界入侵。別忘了,你們不進步,但社會還在進步,有了沙漠和海洋的保護又如何,越來越多的武器被研發出,人們再也不需要傷感的與家人別離,再看著他們倒在黃沙之中,一個指令,一座城池或許就從此消失,生活在那的人也就從此消失,連傷感的機會都沒有,那些所謂的“智慧”在幾分鐘裡也就化為烏有了。

這千年發出的一嘆啊,一定是處心積慮,日夜難眠得來的,這一嘆,嘆的失望,無奈。所謂千年一嘆,也就是一嘆千年……

《千年一嘆》讀後感2

我所追求的是什麼?是即使內心尚存一息,也要去點燃的火種;是即使面對艱難險阻,也要去追逐的夢想。《千年一嘆》一書由著名作家餘秋雨所著,該書的內容將他獨特的寫作風格展現出來,彰顯了另類的風格。

“要麼今後只敢小聲講述中國文化,要麼為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廢墟”,這是該書在開幕時的一段話。餘秋雨在荒野大漠中獨自消失了整整十年,尋覓著數千年曆史中蘊藏著的魂魄,是否依舊尚存?最終,他寫下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兩部著作,將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遺址重現光明。而這次,他把自己的目光延伸向世界的歷史長河中,走進人類歷史的福地,穿越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真實地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歷史遺址,讓世界的`讀者更加深入地瞭解這些即將流失的東西,喚醒人們對於歷史的使命感。而在此同時,也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想象著,人類社會迅速的發展,歷史長河流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星球裡的新陳代謝也不斷的發生著,發展、淘汰、發展……或許在那麼一瞬間,我們停下腳步,回想著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是什麼。這時,猛然回頭,發現身後只剩下一片狼藉,身前的長河又不知通向何方。未來的我們是我們,過去的我們也是我們。那一份厚重的底蘊,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回憶,更是一盞指路明燈。

《千年一嘆》讀後感3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歷史的第一課,儘管那時候並不理解何為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裡、有著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麼一個概念,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資訊化空前發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很容易聯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於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想看上去是多麼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現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嘆》,跟著餘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蹟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蹟,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蹟,再到印度文明遺蹟,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於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