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讀後感5.03K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1

讀了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對於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從前沒有看過,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也沒看過,只是在別人的部落格介紹裡稍稍曉得一點皮毛。本以為《海邊的卡夫卡》也應當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類的作品,在隨意的翻閱中,一頁一頁而過,慢慢卻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樹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觸動。《海邊的卡夫卡》講的是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譯——“烏鴉”,烏鴉在當地是一種表示吉祥的鳥,可是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少年卡夫卡經歷的人生有些離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裡,他為了逃避詛咒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又被殺,似乎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註定。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我認為還是相通的,從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國普通階層生存的一面。對於村上春樹充滿想象的文字是需要邊讀邊思考的,小說貌似寫一個少年的心跡,其實蘊含著很多的東西,卡夫卡充滿了哲理的對生命的探索與追問。在這本書中其實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只有對自由的嚮往。要堅強地面對生活。對於村上的書,總是一知半解,寫這篇所謂的讀後感其實表達也很困難,偏於理解。其實,所謂的隱喻,許多的看者不一定會理解村上所說、所指的是什麼,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許只有在讀者遇到某件事後,再來看看此書,不定會發現與所經歷的事有某些的契合點,這時會發覺村上書中的睿智,“好像人生過去就過去了,想回頭都沒有辦法。成長的過程都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責任始於夢中”,喻體的本意是否人生無奈,夢—責任—夢,最後還是責任呢?或許,人在短短的時光裡面生存,一如匆忙過客般地在人間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這個過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夢完成與否它的責任,來自責任的外力還是內心?表面還是實質?我想,這世界,有些的夢是虛設,而有些的責任也純屬浮淺。若說責任象奴役一般地實施,感覺到人生似如奴隸,只是在純屬願意之間服役。小說假說有消極的一面,然而卻是有著它的深廣的含義。

《賓尼兔》裡說: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會活著出去的——其實,宿命,從一開始就知道會結束,對於生命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拐點,抑或轉角處,也許不是產生在十五歲,或許二十歲,或許在更大、更老時的感觸,當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歲時,也許會有一種迷惘,抑或已經有了一種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實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個有著一種被強烈的孤獨感所籠罩的人,他一開始就處於俄狄浦斯式預言的壓迫之下,潛在的弒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長久壓抑著他,而呈現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個世界則給他以夢幻和怪誕。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空在卡夫卡的內心中徘徊,當覺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界的資訊一切都是千真萬確地存在著的。書中有許多的隱喻,對隱喻的解讀,在《海邊的卡夫卡》各個人物所蘊涵的創作思想上,也許體現了很多現實性的具體指向,而且也頗有說服力。或許隱喻在書中只是形而上的。不過在此書中我喜歡村上春樹勾勒的哲學語句,充滿了對於人生的說服力。

因為是寫少年的經歷,作者運用了想象,我喜歡書中人與貓對話中運用的隱喻。“貓”的隨性的語言,讓貓說人話,體現了作者的彷彿幼稚、彷彿智慧的一種想象、懸念。正因為喜歡,因而對於小說中細緻地擬人化地描寫貓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較詳細。作者以貓作為人的寫作物件,此技法是村上春樹神奇想象力的一種手段,書中人物可以和貓說話,與貓和藹地相處,如貓一樣過著簡單的生活。書中把貓劃分了種類,認為黑貓是一種很乖巧的、對於人的交流很隨意輕鬆的貓,可相處。短毛貓相處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則很少見到短毛貓,因為短毛貓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貓大多是褐紋貓,而且它的語言波段與交流對不上號,不容易相互間產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許貓與人一樣地也有區分的理由。在人與貓的極樂世界周旋,作者的構思很玄幻、隱喻藏有幽默感,人與貓比較豐富的感情躍然在書的章節中。貓其實是具有孤單的品性的,在現實中的貓們像似社會化了的動物,它們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並且會成群結幫,貓與貓在一起時常會打架。黑貓是比較聰明的貓,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領悟力,能與其它不同種類的貓和睦相處,溫馴而又守法,不犯動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處拉屎尿的錯誤。短毛的貓大多是家貓,家貓因為好吃,只只長得肥大,雖然肥大,但總是鬥毆不過瘦瘦小巧的褐紋野貓,老是被褐紋野貓欺負,大打鬥間打痛爪挖的厲害時,就會聽見失敗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勝利者散出的粗氣。有些的失敗終導致短毛的家貓只得規規矩矩地在家裡呆著了。

《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著彎來理解與思索。正如他在序言裡寫的,“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裡,倘若你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為作者將感到無比欣慰。”因時間的限制,書中蘊含著的東西,在一時半會的閱讀間,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細心的讀,細緻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沒有達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書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隻會抓住一個感興趣的點,比如專喜歡挑選情節型別式的單章節,或傷感,或奇特充滿想象的鋪排。書中說到了生命的無力感,“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著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有人熱心為一支棒球隊捧場,可是棒球隊的贏能使這個人有多少長進?有一個人一直“在門口為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著承受。”

無論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預定某些目標,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會按照它的目標而實施進行,想後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就好比中了瑪斯一樣的人的預言,更好比進入了一個伏擊圈。也許“宿命”,也許是命運註定如此。不過,對於人的靈魂來說,我想確實是可以作自我調節的,不要把這個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這樣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態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村上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與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種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園至關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2

隨著成長,我們漸漸認清這個世界,雖然不如當初嚮往時想象的那麼美好,甚至還有點殘酷無情,讓你感到無助,但是請銘記自己的珍貴,銘記自己的意志與渴望。

“某種情況下,命運這東西類似不斷改變前進方向的區域性沙塵暴,你變換腳步力圖避開它,不料沙塵暴就像很配合你似的同樣變換腳步。你再次變換腳步,沙塵暴也變換腳步——如此無數次周而復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

選擇寫一篇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我是猶豫了很久的。自己有很多地方都讀不太懂,一些故意表現的手法我也不能夠體會盡其中的深味。但是這本書的情節、情感以及文學方面都吸引且打動了我。更多的,是想給這位十五歲離家出走的、邁入“沙塵暴”的田村卡夫卡(化名)記錄下什麼,或者說,我自己所理解的卡夫卡兄。

這部小說有兩條線,甚至還有時間軸上的區別,看似毫不相干的少年與老頭,又有著微妙的聯絡。我自然無法準確概括,簡單點說,便是:十五歲生日到來的時候,少年離開家,去遠方陌生的城市,在一座小圖書館的角落裡求生。少年離開家,來逃避父親的類似“俄狄浦斯王”的詛咒,詛咒卻更變本加厲地降臨在十五歲的少年上。

“預言總是如黑乎乎的神祕水潭出現在那裡。平日靜悄悄潛伏於某個人所不知的場所。一旦時機來臨,它就無聲無息地湧出,冰冷冷浸滿你身上每一個細胞。你在殘酷的洪水氾濫中奄奄一息、痛苦掙扎。”

少年父親被老頭殺害後,血卻全濺到相隔萬里的少年身上,詛咒開始接二連三,以極其荒謬的手法靈驗,甚至不惜將現實與夢境相混淆。

“我不想殺人,也不想被人殺。”

少年選擇迷失在山林,並由兩位日本逃兵的亡靈帶入異界(在我看來異界就是進入墮落的最後邊界),在沒有時間的異界中又選擇重返人間,最終又回到到東京繼續上學。

如果少年留在了森林盡頭,那便是他放棄成長、放棄責任、放棄救贖的具象化。十五歲的少年,從拒絕社會到融入社會,從放棄責任到迴歸責任,走向新生,我不知“勇敢”一詞用得是否恰當。

村上春樹的序言我反覆讀過,有幾句頗值思索:“之所以想寫少年,是因為他們還是可變的存在體,他們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於一個去向,他們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然而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我想把如此搖擺、蛻變的靈魂細緻入微地描繪在fiction(小說)這一容器中。籍此展現一個人的精神究竟將在怎樣的故事性中聚斂成形,由怎樣的波濤將其衝往怎樣的地帶。年齡在十五歲,意味著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意味著世界觀在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遊移,意味著身體在跳躍與沉實之間徘徊。我們既接受熱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詛咒。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tough),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

小說中的少年所經歷的種種,是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但又有著很多少年的影子。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便是“認清這個世界,然後去熱愛它”。

每個少年的成長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少年渴望獨立、堅強的同時,又在害怕未知的殘酷。一邊拒絕成長的同時卻又在時間的催化下不知不覺變了樣子。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成長經歷吧。而各種或心酸難過或溫暖難忘的獨特的回憶,成為構成自己的元素,確定一個個內在的獨立特殊體。有些人在極夜的冰原上迷惘了,有些人在翻來覆去的碰壁中沉默了,有些人因為自己的路照明而重見陽光,有些人一直都在春天的花園裡百花齊放。

回到沙塵暴,這是因為,沙塵暴不是來自遠處什麼地方的兩不相關的什麼。就是說,那傢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麼。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徑直跨入那片沙塵暴之中,緊緊捂住眼睛和耳朵,以免沙塵進入。一步一步從中穿過。那裡面大概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方向、有時甚至沒有時間,唯有碎骨一樣細細白白的沙塵在高空盤旋。當然,實際上你會從中穿過,穿過猛烈的沙塵暴,穿過形而上的、象徵性的沙塵暴。但是,它既是形而上的、象徵性的,同時又將如千萬把剃鬚刀鋒利地割裂你的血肉之軀。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那裡流血,你本身也會流血。溫暖的.鮮紅的血,你將雙手接血,那既是是你的血,又是別人的血。

而沙塵暴偃旗息鼓之時呢,你恐怕還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從中穿過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已經遠去,你大概都無從判斷。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從沙塵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塵暴時的那個你。是的,這就是所謂沙塵暴的含義。

少年先是在逃離詛咒,再到接受詛咒。或許每個人都是被貶下凡的天使,無數的密密麻麻的如蜂窩式的詛咒已在你的軌跡中悄然設下。我們只能等待時間的推移,並在詛咒中儘量保持自己的純潔與可愛。又或許每個人只有經歷歲月中的磨難才能有成為神的資格,才能有獨擋一面的能力。歲月長河是紅色的,無數失敗者深紅的血液已染盡這裡,但又沒有辦法,都是在這裡長大。

“缺乏想象力的狹隘和苛刻、自以為是的命題、空洞的術語、被篡奪的理想、僵化的思想體系——對我來說,真正可怕的是這些東西,我從心底畏懼和憎惡這些東西。”

要我說,若是人生墮入黑暗、愚昧、自以為是,不如不來這一世。這個充斥著各種元素的世界,哪怕身處扭曲之中,也不能讓自己的目光變鈍、談吐變粗糙、行為變劣制。貧民窟中能出球王,黑人居住的地方能出州長,這是真正的勇敢、堅強與茁壯成長。

隨著成長,我們漸漸認清這個世界,雖然不如當初嚮往時想象的那麼美好,甚至還有點殘酷無情,讓你感到無助,但是請銘記自己的珍貴,銘記自己的意志與渴望。每個人都曾像田村卡夫卡(在捷克語中,卡夫卡意為烏鴉),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回到屬於自己的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3

這本書如之前村上春樹的作品一樣,令人難以讀懂。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其中新奇的故事結構所吸引,十五歲的少年為什麼要離家出走?他出走的道路上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為什麼一群學生踩蘑菇的時候會集體昏倒,日後又突然好轉呢?為什麼五十歲的中田能和貓說話呢?很多很多疑問在我腦海盤旋,我想知道答案。於是只好不顧一切地讀下去……這一切都充滿著神祕的色彩,好像這些都不屬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又相信作者訴說的這些都是真的,我在尋求答案,我想知道這一切並不是作者的臆想,這一切肯定會有科學的回答。然而,我讀完了這本書後也不知道這些答案。也許一本真正的好書並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找尋,即使沒有尋到,至少這本書讓你一直在思考。

很久以前,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我相信很多人年少的時候都有過這種念頭,只是我們沒有像田村卡夫卡那麼堅強,我們始終不敢踏出那一步,我們只是在心裡想想,在心裡渴望,在心裡等待,最後也在心裡滅亡。然而田村卡夫卡卻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想離家出走,於是他真的離家出走了,他是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少年卡夫卡的童年是悲慘的,母親帶著姐姐棄他而去,父親對他許下殘酷的賭咒(總有一天你會親手殺掉自己的父親並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和姐姐交合),可以說他是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愛和陽光的世界,他的童年有的只是孤單和抑鬱。所以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急於逃避現實,想尋求另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我很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父親要對他許下這樣一個殘酷的賭咒,這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真的過於殘忍。從他父親對他的賭咒就可以看出這個父親是多麼殘忍,少年卡夫卡生活的世界是多麼陰暗。雖然我們不似卡夫卡這樣悲慘,但是我們很能理解一個少年成長時期極易產生的孤獨、彷徨、與矛盾。我們一邊渴望融入世界一邊又渴望脫離這個世界,我們一邊渴望著愛又一邊抗拒著愛,就像小說中的卡夫卡一邊抗拒著賭咒一邊又親手實現這個賭咒。也許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如我們的心有時候不屬於我們自己。有人說年少的時候喜歡賦詞強說愁,也許並不是因為強說愁而是少年的心畢竟敏感脆弱,經不起太多的愁苦與苦悶。一旦有一些愁苦,便會被無限的放大放大,以至於無法承受,從而只好逃離。一切安好的我們尚且如此,何況那麼悲慘的卡夫卡呢?

卡夫卡雖然恨自己父親,但是他並不想親手殺掉他,只是結局卻並不如他所願,究竟是不是田村卡夫卡親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我們也無從得知,我想應該是的。只是這殺法有點神奇。我們說不出原因,就連作者也並沒有向我們完整交代清楚,也許這冥冥中一切自有註定,田村卡夫卡就是殺掉自己父親的凶手。十五歲的少年萬萬不會想同自己的母親交合,但是少年卡夫卡卻這樣做了。究竟是十五歲的少年性慾太過強烈還是十五歲的少年太孤獨太無助,急切需要一種愛來溫暖?卡夫卡也不想同自己的姐姐交合,但是在夢裡他卻這樣做了,與其說自己無能為力,不如說是自己放縱了心裡的那個魔鬼。當然,因為年少,所以這些都可以被原諒的不是麼?所以這裡沒有牽扯道德。十五歲的少年,他自己親手實現了父親的賭咒。

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經歷過一番出走才能成長,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犯過一些錯誤之後才能明白生活的意義。就像有人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會走的路那就是青春的彎路。少年卡夫卡無疑是在走一條青春的彎路,他也無疑是在這條彎路上成長起來的。事情兜兜轉轉終究會回到點,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不兜兜轉轉,因為這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其實改變了很多,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同樣的風景,然而看風景的心情早已不一樣了。雖然最後卡夫卡又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老家但是我相信現在的這個少年已經和以前的那個少年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少年才是最堅強最勇敢的,因為他的心中有種叫愛的東西。愛是能讓人變得堅強的,能讓人重獲希望,當卡夫卡決定永遠呆在森林裡與世隔絕的時候,他的母親佐伯卻告訴她“我希望你返回,我希望你留在那裡”,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是深深愛著佐伯的,不管他愛的是十五歲少女時的佐伯還是五十歲作為自己母親的佐伯,總之他是愛著她的,很深很深的愛。所以他願意留住她的記憶,所以願意返回,願意重新回到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這本書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名叫中田的老人,我是比較喜歡這個老人的。因為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他看似腦子不好使,但是他卻能預知別人猜測不到的未來,他能和貓說話,他能呼風喚雨,這一切都是那麼神奇……他看到一群貓被怪人瓊尼。沃克殺死後用來做笛子憤慨不已,於是他把瓊尼。沃克殺死了,他為了完成佐伯交給他的任務,堅持到死的那一刻。他有時候說話很可愛,他不明白孤單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他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很難把老人中田和少年卡夫卡聯絡在一起,但是仔細一想其實他們又是那麼相似。他們都在逃離,逃離這個殘酷的世界,一個是內心受盡煎熬,一個是身體受盡煎熬。最後他們同樣又獲得了重生,一個靜靜地死去,一個掙扎過後獲得新生。

少年卡夫卡的重生其實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的,比如大島,比如櫻花,又比如那個叫烏鴉的少年……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呵護了一個少年的成長。

這個社會是矛盾的,有美好也有醜惡,有陽光也有黑暗,就像我們人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一邊抗拒一邊接受,一邊脆弱一邊堅強。我們總是想極力看清這個世界,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想去看清這個世界於你就越模糊。我們總是極力去追尋完美的自己,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去追尋就越會失去自己。那個叫烏鴉的少年說“學會去接受吧!接受這個世界,不管它是美好還是醜惡,接受自己吧!不管你是有優秀還是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