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合集(10篇)

讀後感6.64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合集(10篇)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

專家王曉春老師曾用“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作為標題,是啊,對學生每位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有學生因為特殊原因課落下了,我會利用業餘時間給他們補課,及時與家長聯絡尋找解決辦法。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們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並不陌生,卻又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多彩的心靈世界,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學生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如此。批評不是解決學生問題的唯一方式

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弄清楚學生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學生,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當你理解了學生,批評學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學生,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這是我從這本書上得到的啟示。教育智慧是一門藝術

教育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蘊藏著許多智慧。一直以來,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好多就發生在我身邊,也曾經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經讓我憂心忡忡,也曾讓我牢騷滿腹,而我機械地做著、忙著、拼搏著。尤其,讀到“水彩筆的故事”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時也經常的遇到此類問題,但很少去動腦筋思考和觀察學生的表現,而是“無研究的教育”,這種簡單的教育,沒有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對教師的能力也沒有絲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維習慣是,遇到事情總想問個為什麼,猜猜有幾種可能的原因,然後,加以驗證,有時不妨多轉個彎想一想。

面對教育中頻頻出現的各種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首先慌了手腳,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原因左右著他們的行為,我們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們要有大將風度,不要用我們的急躁表情和過激言語讓孩子害怕、叛逆、壓抑,而要尋找到合適的“點”,讓孩子自我成長。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呢?教育智慧從日常善於捕捉的點滴小事中來,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來,從概括反思中來,從良好的心態中來只要我們以研究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向研究型教師努力,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明瞭化,你可以發現:原來教育可以如此輕鬆又愉悅!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我發現了真正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用愛心啟迪學生的智慧,用智慧開啟學生的潛質。當然,我知道僅僅看完這本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正確運用該書中的正確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反思和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篇3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

這本書與以往的一些教育書籍有所不同,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整本書讀完,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幫組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可是孩子成長又是一個極富個性的複雜的過程,但這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種種問題,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但是這種問題不是隻憑几句簡單的話或者一兩個舉動就能解決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加緊研究“教育智慧”的問題,沒有“教育智慧”,也就沒有教學智慧,也就難以處理好教與學的問題。而這一切智慧又源於理性的研究。王老師認為,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與專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教師應有研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而教育絕不可能會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正規化,因為我們的物件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生命體,整個教育過程,不僅要教育好學生,還需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我想教育智慧來自日常點點滴滴的教育教學實踐,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如何正確對待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呢?記錄分析這日常的點點滴滴當然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方法。怎樣以科學的態度記錄和分析自己的實踐,王曉春老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指導:

1、“擺脫‘只准成功,不準失敗’的束縛。”我們只是在探索

2、“不就事論事,要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學,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3、追蹤學生和教師今日想法、做法的根源,個人成長史的根源和歷史根源。要特別注重家庭影響。

4、要客觀分析,保持研究者的主體性和獨立視角。

5、要先分析事情可能的原因。假設多種可能性,不能做“單打一”的歸因方式。

教育智慧來自實踐,又指導著我們的實踐,讓我們在追求教育教學藝術的漫漫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擁有源頭活水般的教育智慧。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2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的書,這是世界著名教育學專家、教育哲學家、課程論專家和人文科學研究方法論專家的馬克斯。 範梅南教授寫的一本教育類專著。初看這一本書,覺得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讀著讀著,卻發現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領悟了很多。本書是從邁向智慧教育學、教育學的實踐、機智的性質、教育機智、機智與教學等九個方面向我們一一作了闡述。其中機智的性質、教育機智、機智與教學這幾個章節更是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細細回想自己對教育機智的理解,幾經波折,終於得以找到正確的方向,為自己開啟一扇大門,看到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無限的延伸了廣度與寬度。

一、教學機智是一種臨場的天賦,是不可學的。

初為人師之時,那時還沒有聽到過關於“教學機智”這樣的名詞,有的只是“課堂的應變能力”。在後來的教學中,我開始慢慢熟悉起了這一詞語,但是對於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學機智”與“課堂的應變能力”劃上了等號,覺得教學機智應該是一種臨場的天賦,有的人生來就有,而沒有的人學都學不來。自己也沒有努力求證過這樣的答案是否是正確的,只是認為應該是這樣。

二、教學機智是可以學出來的,它只存在於教學之中。

慢慢的,在邊學習邊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變。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千變萬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先想象的.那樣順利,常常會出現意外,而正是這些意外常常會讓自己手足無措,常想能冷靜處理並能駕馭它,可總會是事與願違,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變得清晰一些了,教學機智是需要靠著不但積累起的底蘊,才能運籌帷幄,從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穫。記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課上,當我要求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聊聊自己爺爺奶奶的喜怒哀樂,並想一想怎樣才能讓爺爺奶奶快樂時,意外發生了:第五小組有一個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學正不知所措。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情景。我做出一個決定:放下預設的內容,轉為和學生一起探討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為自己失去祖輩,不能敬孝所致。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談對此事的看法。學生們一個比一個說得深刻,有學生說:“我和他一樣,心裡也很難受,因為我的爺爺奶奶也沒有了。”有學生說:“我覺得他很有孝心的,……”還有學生說:“……我們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時間,我們的爺爺奶奶歲數都很大了,他們活的時間有可能不太長。如果我們現在不珍惜,將來他們不在了,那我們會後悔的。”對於這次意外的處理,我不僅很好地解決了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而且通過這個意外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一個高度,讓學生從內心再一次受到了體驗,它來得是是那麼的突然,而解決得又是那麼的自然。我很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我並不認為自己有教學機智的天賦,此時的決定與做法,應該是得益於平時不斷的學習與思考所得。那時對機智的理解上升於此,如今看來,我這樣的理解還是很狹隘的。

三、教學機智是品出來的,因為它深入教育教學的每一個毛孔。

現在,當我再一次來看教學機智時,它已變成了教師的一種素養。它首先體現在教師的為人師表上。每一個人都在無聲地接受著環境對他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時那些最不可能聽老師話的學生,也在每天接受著教師的影響,只不過他們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無視他的存在。因而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教師更應身高為範,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給予正確的影響,才能讓學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學機智體現在教師的自我剋制上,面對著眾多不同的個體,是否做到心平靜氣的與之交流,給予指導。特別是在孩子出現了令你生氣的時候,是否還能不慍不火。古有“布衣怒 天下素。伏屍二人 血流五步”之說。而如今,教師一怒,心情影響行為,在這樣的心境下還能有好的行為來指導學生,教育學生嗎?再則,教師一怒,勢必影響到學生,受了驚嚇的學生一定會縮成一團,自動生成自我保護系統,這樣的教育還會有效嗎?答案不言而喻。學會了剋制,就會理性地選擇何時去忽略什麼事,何時該等待,何時“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時後退幾步,如此理智地處理正是教學機智的充分體現。再次,教學機智還表現在教師要有一種處事不驚之態,要對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當課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當你與學生談話,對他進行教育之時,學生不但不聽,反而十分不敬之時;當你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內容不被學生重視時,你都要學會變得冷靜,變得自信,同時做出充滿智慧的舉動。也許生活中的我們常常會被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憊萬分,以至於到後來,在無奈之時,不再去思考、尋求一種積極的方法。沒有了為師的那一份燃燒著的激情,那會是多麼可怕啊!

四、教學機智更是一門與學生交往的藝術,他主要表現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學生,尊重你的學生。

理解學生就要站在學生的位置看問題,處理問題。教育中,我們常會用老師的眼光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然後以我們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問題是過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給學生心靈以解放,那就不敢說了。面對著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們常常會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師(這種成年人的位置上)想當然的認為是這樣的,而全然不顧知識與生活閱歷遠沒有成人豐富的兒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與想到的。就如上課老師講的內容,做作業的時候發現有個孩子沒有掌握好,於是就想到,孩子上課沒有認真去聽講,這樣的孩子不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這一方面內容這個孩子還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樣的內容,對於他來說顯得很困難。或許課上更有一些事打擾了他的聽課,如昨晚沒有睡好,如聽課中出現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傷心的事等等。我們有一百種理由可以假設,但是隻有站在這個孩子的角度,闡述出來的理由才是最為合適的,也是該令同樣站在學生角度來思考的老師理解與體諒的。教學機智還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上。教學中我們常會說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不是客體,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把學生當成了教育的客體來看待。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抱怨孩子怎麼就學不會呢?作為教師,我們有沒有引著學生去學,引著學生過“河”呢?我們常要學生自己走過來學習知識,其實該行動的是老師,是教師該走到學生身旁,幫助學生認識他所要學習的東西,帶著他一路走來。教師要有一種山不過來,我過去的思想來進行教育與教學,那我們的教育教學的成功率一定會更高。

教育的機智也涵蓋了我們每一天,每一點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只有提高了認識,然後我們再去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海納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強,那麼教學機智一定會帶給我們全新而精彩的新未來。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3

內容簡介

(一)作者介紹

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已發表的專著有《尋找素質教育的感覺》、《開闢素質教育的綠地》、《走進孩子的心靈》、《家庭教育難題會診》、《家教參謀》等十餘部。經常在報刊發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做家教專題講座。多年來應邀給全國各地家長及老師做報告,目前已達數百場,受到廣泛好評。

多年的家教研究、諮詢、培訓工作,使他在家教領域顯示出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力,並致力於幫助家長解決當代家教難題,被廣大家長稱為"家教救星".

(二)內容介紹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精選了100個國小發生的真實案例。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的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人深省,每每閃爍著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書既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師進行案例研究的範本,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精彩分享

案例1:"宇"是一個新生,文化基礎比較差,上課基本上不聽講,上課看漫畫書,老師沒收了也無所謂,考試成績不及格,但足球技術還算不錯。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師就用心教育他、關懷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級裡也遇到這樣的學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師差不多,認為用心靈感化心靈,學生就會慢慢變好。

但王曉春老師指出這是目前中國小教師工兒的普遍弱點。我們的思路:"學生學習不起勁,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一旦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就會努力學習,而且能學好".這種已經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經不起推敲。因為學生從家長和老師天天的說教中早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口頭上和心裡都知道但學習還是不起勁,特別是差生,這是問題不是單單就是愛心就能解決的。現在的學生一點都不缺少愛,家長給他們的愛太多太多了。"愛"不能包治百病,雖然有愛心的教師才能做好教育,但愛不屬於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想解決問題,老師要給家長和學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所以現代的老師在遇到家長和學生的問題中要牢記教育智慧和愛心同等重要。

讀後反思

首先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師在工作中除了要有紮實的知識和一份對孩子的滿滿的愛心之外,還要有智慧。而這種智慧,並不是多聽其他教師的講解或是上網多查相關的知識就可以擁有的,那麼這種智慧從哪裡來呢?

智慧來自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時時站在學生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多替孩子們想想,師生彼此間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時也會讓師生多收穫一份快樂和欣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蹲下身來,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知道他們為什麼那樣想,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採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的教育教學效果,實現教育過程的化。在研究、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指導班級工作。

智慧來自善思。沒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會簡單,甚至是野蠻。在我們的身邊,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樣,每天在疲憊中掙扎,難以享受作為班主任教師的幸福和愉悅,更多的是矇在鼓裡的教育者。我們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關注教育現象、會靜心思考、會潛心體會。不僅遇到問題要盡心思考,事後還要善於反思。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反思的習慣。反思,能使自己對工作更清楚,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夠,還有待改進,該如何改進。如果一個老師從來都不反思的話,那麼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遠也不會向前邁進哪怕一步。反思,是改進的源泉。沒有反思,哪來的改進策略?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也許是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使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讓我明白了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堅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師的信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在實踐中執著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經典語錄

1、愛不屬於專業能力(雖然它對於教師是必須的,非常重要)。愛,誰不會?家長對孩子的愛,難道比教師對學生的愛少嗎?為什麼他們反而常常求老師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2、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的障礙。

3、成功的關鍵不是知道答案,而在於知道如何尋找答案。

4、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迴圈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5、我們把習慣"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才是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4

古人有云: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魚離水則鱗枯,人離書則神索……讀書可以讓空虛的人變得充實,可以讓無知的人變得淵博,可以讓狹隘的人變得開闊,可以讓膚淺的人變得深邃。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 》一書。這本書是寫給教師的,他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結合他在中國小的教改實驗與實踐,為中國小教師寫成的一本教育科學普及讀物。初讀之,讓人感動:反覆翻閱這本書,再次感受到作者流暢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我感覺到手中的書越來越重,因為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凝聚了一個教育者對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德育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

“學校工作,德育為首”,在教育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讀書好,思想好是正品;讀書不好,思想好是贗品;讀書好,思想不好是危險品”。不管你讀書好不好,思想好才是關鍵,最起碼不會給國家給社會造成危害。但在當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今兒童思想道德較以前有較大的滑

坡,很多教師都說教書越來越難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林教授在書中提出的“三教一體化”這一概念,就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相互配合協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地教育,其中又以學校教育為主。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儘量發揮家庭、社會的作用,共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衡量考評,它成了學生學習動力的催化劑,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地養成;是我們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學,但求人人能成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我們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與賞識學生。雖然我們三類學校的學生是進過層層挑選而留下的一鍋大雜膾,但我們從來不會有放棄某一位學生的想法。我經常在例會上對我們老師講,如果站在父母的層面上,你的學生沒有一個是不好的,今天他不行,明天可能他就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變成今天就行。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行呢?

要學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顧名思義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來它就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在我國教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間,西征大將軍年羹堯年幼玩劣,桀驁不馴,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張榜募師,一位老先生應募。年父以實情相告:“兒不肖,師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通道:“固聞之。”老先生三次試探:先關門“取胡琴彈之”,年聞破門求學,繼而輟止。後關門“吹鬍笳”,年求學又輟止;先生再“戲習拳棒”,年破門“躍入”,後習武棒拳並舉,終使紈絝子弟年羹堯成為文武雙全的國家棟梁。

年羹堯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認定年羹堯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張“有教無類”,更注重“啟發誘導”,那位老先生誘導年羹堯用了三種方法,而只有第三種方法才能觸及到年羹堯的興奮點,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潛能。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曾說過,孩子天性中就有對知識的渴求和對世界的好奇,老師的本領就是順其天性而誘導鼓勵。“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本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橈之則衰瘻……”

現在我們校的很多孩子厭學情緒較重,教育專家普遍認為是“應試”惹的禍,教育制度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我們每一位老師是否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大多數孩子不再厭學,讓大多數孩子喜歡學習,像那位老先生一樣,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使他們人人成材呢?。為此我們開展了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就是為了發現並喚醒學生身上的才,從而找出學生厭學的突破口。

“感情投入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催化劑”

教師的工作主要表現在教學上,尤其是課堂教學上,一個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地決定於其教學行為的合理與否。教師是知識、觀念、工作積極性和教學監控能力等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體現出來。學生也是通過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來理解教師的要求、掌握知識、發展自身能力、培養健康的個性品質的。因此,作為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心態,使之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林教授在書中提到了講課的基本功可以概括為五個字,講、寫、作、畫、演。這五個方面相互制約,密不可分。

其中講好課的前提:一是精神面貌;二是感情投入;三是激發興趣。感情投入這一條讓我感受頗深。

當一個教師將感情融入到教學全過程中去,這叫真正進入角色,以情動人,移情於聽講者,引起共鳴,達到講課的目的。當自己精神飽滿,全神貫注的投入知識引導和知識講解時,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學生會和老師一樣入神,用心聽,認真練,下課鈴打了,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而當自己情緒低落或身體不適時,沒有了太多的感情投入,雖然學生沒有明顯的開小差,但聽課效率比較低,下課鈴響時,大家都如釋重負,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要學會信任與賞識學生。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是啊,學生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與追求,他們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賞識。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我經常告誡自己課堂上一定要放眼整體,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不能有盲區或有意遺漏。因為還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學生,並不存在優生與學困生之分,

如果老師把暫時落後的學生視作關注生,而不加耐心呵護賞識,也許以後也就真的多了一名學困生。不僅學生需要賞識,我們的老師也需要賞識,因為有了賞識,我們的學生與老師才會變得陽光。

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他需要教師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需要教師的感情投入,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薰陶每一個學生。作為教師的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進取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不斷鍛鍊自己,不斷提高自己,促使自己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敏捷的思維,才能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5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書中講的大多數是班主任工作和語文教學上的事情,對於我是有非常大的感觸和啟發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鎮西老師在其中講民主課堂的內容。

書中李老師從8個方面來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民主課堂。一、充滿愛心。二、尊重個性。三、追求自由。四、體現平等。五、重視法治。六、倡導寬容。七、講究妥協。八、激發創造。所謂的民主課堂,通俗的講就是充滿民主教育理念的課堂,它意味著教師對於學生能力與潛力的無限信任,意味著師生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著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意味著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民主課堂是建立在師生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的課堂,是學生真正成為主人的課堂,是充滿生命幸福與人性光芒的課堂。

民主課堂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必須改革課堂師生關係,把教師教的過程變為學生學生學的過程,讓教師的教服務於甚至服從於學生的學。

我對於這8個方面中,最有感觸的是第七條:講究妥協。善於妥協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與人合作的前提。能夠妥協意味著對對方的尊重,教師要樂於以朋友的身份在課堂上和學生開展同志式的平等討論或爭論,並在這一過程中主動吸取學生的合理見解。妥協並不是投降,而是不斷吸收對方的合理因素進而是雙方的認識更加接近。我們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擺的過高,與學生一有衝突就以自己的意見為準,忽視學生的想法,有時就造成了不良的後果。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李鎮西老師在本書的寫作裡注重案例的開發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闡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暢活潑的語言簡明地論說事理,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結合起來,從而也喚起我們教師對教學細節的關注、對教師智慧的.關注、對教學實效的關注、對自身發展的關注、對教學創新的關注,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臺,提供一些教學細節、教師智慧、教學實效、自身發展、教學創新的操作性理論詮釋與實踐案例。細細地看完了這本書,我真的是受益匪淺。有點啟發,有點懷想,也有點感悟。我想:今後我一定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智識

眾所周知,智慧來自學習,“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生命如樹,學習就是生命的根鬚,教師只有讓學習成為生命的狀態,才能讓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駐。教師是學生獲取資訊渠道的一個資訊源,更要具有相當的學習力,成為終身學習者。能讓自己原有的“一桶水”變為“奔流不息的長流水”,才可能對教材有真知灼見,才可能於平凡中見新奇,課堂上,才可能遊刃有餘的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師具有智慧,離不開原有的知識積累,更離不開長期的不斷學習。

二、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智慧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卓越的教師,就要有比別人高出一籌的本領,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因為中國小教師,這管你是高學歷還是低學歷者,都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結合工作實際需要,不斷學習,提升綜合能力。學歷只代表過去,只有學習力才代表將來。學習力是衡量一個教師能力大小、人才質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智慧,才能使自己在學校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想一想自己的周圍,的確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一些老教師可能學歷並不是非常高,可他們的教學水平往往比一些有本科學歷的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要高的多。別的也不多說了,還是抓緊時間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吧。

三、教師要合理運用智謀

看到這裡,有的人也許會說,難道說教學真的要和學生鬥智鬥勇。其實這裡說的“智謀”指的是教育的機智和謀略。教育學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處處留心,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和運用最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恰當好處的運用教育謀略,不管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都要把握好“度”,教師要自用自己的影響力,抓住有得時機,巧妙地設定激勵的氛圍,在學生身上產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像我們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在老師採用“羅森塔爾效應”下,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多少學生的成功都離不開老師的各種各樣的“謀略”。

四、教師要獨具一雙慧眼

正像那英唱的那首《霧裡看花》中的歌詞: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紀莫測的世界,濤走雲飛,花開花謝,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的,要把的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白,我們就得有一雙慧眼。我們教師就更要煉就一雙敏銳的慧眼,去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潛能。教師慧眼識才的敏銳力並非先天而來的,它是老師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教育實踐中學習、不斷培養起來的。教師有了慧眼識才的敏銳力,就能多發現一個學生的“亮點”,多造就一個有所成就的人才。第一個教師都應確定一個教育信念就是:沒有不可造就的學生,沒有教不好的愛學習的學生。

五、教師要增強自己的慧心

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真誠而無私的愛,也是一種大愛。教師對學生的大愛,不是嘮叨,不是廣告,不是摸得著的物件,而是心靈交流影響的震撼。教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動的話語,一個出自師者本能的動作,都是一種真誠而動人的交流,都會在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站在三尺講臺這上,面對著學生,我們的責任更多的是愛。正因為責任,教師關愛學生的成長,時刻用愛召喚著學生,帶著學生走向明天。

六、教師要充滿智情

熱情是實現願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對自己的願望有真正熱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願望變成美好的現實。充滿熱情的教師在上課時非常投入到進入到教學內容的情境中。熱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課堂活躍,還能促進理解。熱情的教師生氣勃勃,善於運用有效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的智情,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講臺是教師展示才華的舞臺,教師要用智情激發潛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課堂上煥發出亮麗的光彩。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6

幾年前,坐地鐵時看到“學習是一種信仰”的標語,我被深深震撼了!經常聽到要建設學習型城市、學習型學校的口號,學習,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把學習作為終身之事: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甚至是向學生學習。我對學習的理解是:學習不單純指狹義的學習,而是說人要保持一種探究的心理,隨時準備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戰。

學校的德育計劃中,幾次提到要做“五心”教師——加強師德建設,開展做“五心”教師,建設教師的精神家園。發動教師對照“五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家長的熱心、對同事的真心、對事業的忠心、對學校的關心)反省自身,梳理問題。如果你認真讀了學校推薦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並領會了專家對案例的點評的話,相信你會離“五心”教師越來越近。

一、簡單模仿,學以致用

我讀完一本書後,認為學習可分三個階段,一是模仿,二是揚棄,三是創新。

看完案例21《我這樣教學生去“愛”》後,我採用的即是簡單模仿的方法。案例中寫的是一個三年級的女孩子因喜歡一個小男孩,追進了男廁所,老師就想了一個辦法:班會課時,買來一大堆棒棒糖,問誰愛老師,答愛就得到一個棒棒糖,班會結束,老師送出了所有棒棒糖,並給學生講道理:“既然大家都希望得到同學對你的愛,為什麼當別人說愛的時候還大驚小怪呢?誰愛誰,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呀!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是兄弟姐妹,我們要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假如有一天,誰不愛誰了,那麼這才有問題了。”(見書73頁)

這位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專家在點評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案例中的不足:晨倩老師把愛解釋成“誰愛誰,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呀!”這當然不能算錯,但是按這樣的邏輯推理下去,學生之間動不動就說我愛你呀你愛我,女孩子追進男廁所,豈不也成了“一件多麼正常的事情”了嗎?專家指出:要告訴孩子們,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美好的感情。但是,第一,愛與愛是不同的,要注意愛的表達方式;第二,愛是不可以強迫的。你可以在心裡喜歡別人,但是不能要求人家必須喜歡你,否則就屬於不尊重別人。——這是在班上說的話,在下面,我會找那幾個隨便說“”我愛你的孩子談,告訴他們此話很珍貴(尤其對異性同學),不可以亂說的。

讀完專家點評,我深以為是。在高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那種朦朧的萌動越是遮掩越是讓學生感到神祕,所以我往往採取的就是告訴學生:愛是廣義的.,有父母之愛,有師愛,有同學之間純真的友愛,在你還沒弄懂狹義的愛是什麼時,千萬不要輕易說出口,否則你會傷不起。同學六年,多麼難得的緣分,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啊,想想你與同學應怎樣相處!同學們都默默無語,但我相信他們對愛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每當我看到體育課上我們班男女生勾肩搭背地做遊戲時,我總會欣慰地微笑。

二、學會揚棄,邊學邊反思

揚棄是一個哲學名詞,是黑格爾解釋發展過程的基本概念之一。包含拋棄、保留、發揚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不是簡單地拋棄,而是克服、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和繼承以往發展中對新事物有積極意義的東西,並把它發展到新的階段。

在看到案例23:《小女孩撿到了一角錢,交給老師……》這篇文章後面的點評時,我被觸動了,光看題目《對自己,也要保持一份警惕》,可能也會吸引你的眼球。在點評中,專家就一角錢和100元錢講了兩點:孩子的邏輯不同於成人的邏輯,即在孩子的眼中,一角錢同100元錢的價值沒有多大區別;教育的邏輯有別於生的邏輯,即在教育中,一角錢已經不是錢的問題了,它背後有孩子的心靈,它承載著沉甸甸的教育使命!

專家最後指出:我想這位老師一定沒有覺察自己的嚴重失誤或許她還是個每日痛心疾首埋怨“如今學生素質低”的人(見81頁)。

是啊,捫心自問,這種無意中的負教育行為,我們還有多少?這樣做,離“五心”教師不是背道而馳了嗎?

三、學而創新,探索教育個性化學生之路

在書中,多次出現極具個性的學生的案例,而且所做之事五花八門,老師們在在感嘆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的同時,又在探索著如何教育好這些學生。在上學期期末及新學期開學初,單校反覆強調我們今後的教育是面向個性學生的教育。

杜威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把它顛倒成“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可見,社會和學校,生活和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基於此,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把對人的尊重和社會的需要兩者協調起來,把教育的個性化與教育的社會化協調起來。”(引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學會生存》)。

我們班的天舒,由一個聽不進老師的話、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發展到能主動發言,能保持課堂紀律的孩子,這中間的經歷自是曲折,但如何使這個孩子在“規則中張揚個性”,如何保持這種發展狀態,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上學期期末,天舒不小心摔倒,右腿縫了四陣,無法到校上課,我經常與他在電話中交流課文內容。當我得知他蒐集了有關《蒙娜麗莎之約》一課的資料時,我就在課上開啟手機聽筒,讓在家中的他與全班同學一起“上課”此時,家中、課堂連成一體,老師、同學和天舒的心連在一起!你說,當你身處這樣的集體中,你還好意思總給集體抹黑嗎?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到達了——由他律變為自律。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發揮學生主動精神,特別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需要在準確把握學生個性差異和不同特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搭建創造平臺,提升創新意識,砥礪創造思維。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7

這個學期,學校送了我們一本書《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等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人深省,每每閃爍著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讀後深受啟發.縱觀全書一個個生動的例子,發覺無一不透射出老師對學生那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大公無私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是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育之愛首先應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啟用教育智慧的因子。”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孩子生活在老師愛的目光裡,擁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師頭腦中,“師長”、“尊者”的封建師徒倫常意識依舊殘存,對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內涵的理解還是那麼根深蒂固。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愛滿天下”,他熱衷於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最崇高的師德境界,樹立了人師楷模的顯著標志,張揚了愛心和人剃精神。在這裡,我所理解的'愛應該是大愛而非小愛,大愛應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關愛,即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頗,通過與學生的真誠溝通,讓學生相信你,並且教師也應該有能力給處於迷惑中的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想特別對於班主任,更要求有這樣一顆敏感細緻的心去發現和感受每個學生的心靈,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因此,前進的路上,需要我們的教師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們的教育物件是一個個活生生活蹦亂跳的孩子。他們在學校裡的時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們是那麼的好奇、好問,什麼都有可能隨時成為他們觀察的物件。他們對是非的分辨還不是很明確。有的只是單憑自己一時的喜好愛惡來表現對事物的看法。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孩子,喜歡孩子,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孩子的愛,會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孩子,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孩子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也只有做到了對孩子有愛,才會生髮出源源不斷的教育智慧來。

教師對那些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也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裡,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這些孩子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孩子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我們班有個孩子,脾氣大的嚇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要麼用手腳踢打別的孩子,要麼就把教室裡的玩具、貨架踢到在地。她喜歡的玩具一定要給她先玩,和同伴之間經常發生罵人、打架的事件。還經常威脅我們老師:“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讀這個幼兒園了”。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沒有對她另眼相看。而是給了她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愛。對她經常給我們出的難題、招數,我們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睡午覺時,我們坐在她的小床邊,撫摩著他的額頭陪她睡。遊戲時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們就幫她找到小夥伴和她一起做遊戲。並且告訴她:只有和大家團結友愛了,不打人不罵人了,小朋友才會喜歡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間,她開始胡攪蠻纏起來,一會說肚子疼,一會又說要吃糖,還要老師給他放錄音機聽故事,我告訴她現在小朋友睡著了放故事會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聽。她就開始號啕起來,把一屋的小孩全給吵醒。我當時真的有些火。但我還是強壓怒火,把她抱在懷裡,並輕輕地拍打她的後背。最後,總算把她哄睡著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教師把愛灑向學生自然也會收穫滿天下的愛,愛的付出與收穫是雙向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愛的教育是我們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孩子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習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成功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和喜悅,而挫折或許能給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經過挫折的歷練,教育智慧才會生成,教育品質才會升值。可以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過挫折的歷練,他們的腳下也曾經泥濘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濘”,才滑出了他們的智慧靈光、豐盈了他們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於點滴的學習和深厚的積澱,源於教師對孩子的真愛!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8

《教育的智慧》一書是一本站在很高的高度全方位的揭示教育的本質、主體、價值、內容、目標、方法的好書。全書不但涉及到教育的主題、價值、制度、過程、結構、體系、環境,還把學校管理、情智慧力教育、大學教育至幼兒教育、女性教育、終身教育等等可以說是非常全面的教育內容從巨集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立體化的分析和揭示了教育這個大問題。作者羅崇敏,是一個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學識淵博並從事教育管理的官員。理論聯絡實踐從一個廳長的高度看教育問題,更使人感覺即有全域性觀,又好像在你的身邊。讓我受益匪淺。

作為一箇中學的小小的體育教師,本來對教育這個大題目平時都沒有認真想過和研究過,看了這本書以後感覺教育大題目下的小小體育教育在中學階段反而比什麼數學物理還要重要,他的價值不但貫穿了教育的主題、價值、制度、過程、結構、體系、環境,還把學校管理、情智慧力教育、大學教育至幼兒教育、女性教育、終身教育等等,而且已經融入到了人的一生融入到了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

教育的價值體系是教育在促進人與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主導價值的總和。應包括人本價值、生命價值、公平價值、創新價值等。教育價值體系是教育價值一價值教育的有機統一,統一在人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載體中。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存、教育即生活。

體育教育就是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一個人身體的好壞不但決定一個人的生命的長短,也決定了一個人生存的能力以及幸福生活的質量。而身體的鍛鍊就是我們一個小小的體育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使命。從書中三生教育看現階段我們國家的體育教育或我們學校的體育教育讓我有了幾點感受,先一吐為快吧。

一、當前環境下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讓所有的學生都來參加體育鍛煉是我們的首要使命。

記得一個留美學生曾跟我說過他自己在美國的一件事。在美國,他租住在一個美國人家裡,由於他會做一手好的中國菜,所以很受這家人的歡迎。在美國留學是很辛苦、繁忙的,他只能在週末好好休息一下,於是他養成了週末睡懶覺的習慣。幾周後,這個美國家庭的父親主動找到他,和他說了一段話:“年輕人有時間應該去鍛鍊,不應該賴在床上,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我的房子不會再租給一個不愛鍛鍊的人。儘管你其他方面都很優秀。”這之後他再也不睡懶覺,加入了一個健身俱樂部,將身體鍛鍊得非常結實了。在美國,體育完全融入到每一個美國人的骨髓裡,你可以成績不好,可以沒錢但一定要愛鍛鍊。而在中國,一切向錢看、只要學習成績好、女孩子只要苗條等等,已經讓我們的年輕一代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要知道國民身體素質的好壞是決定一個國家強大的.重要部分。你想象一下,一群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的士兵會有什麼樣戰鬥力,他們又將怎樣保衛家園保衛釣魚島呢。因此,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我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深刻的意識到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提供和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環境,爭取學校領導、家長及全社會在學生體育鍛煉上的支援,打破各種形式主義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任重而道遠。

二、重尖子更要重全體。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隊以38金27銀23銅共88枚獎牌高踞獎牌榜第二位僅次於美國。這一成績讓國人振奮。按慣例奧運會成績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全民素質的體現,但在這讓人振奮的成績背後呢?奧運會成績好壞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全民素質的體現。儘管我國競技體育事業飛速發展,但是我國國民身體素質情況呢?不看全民身體素質,就單單說下今年學生體質上報的資料吧,已經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下降的速度到了令人咂舌程度。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體育隊有八個,每個隊都在全省處於領先,更在全國享有盛名,每年為學校獲得了不少榮譽。難道這些就能表示我校其他學生身體素質也很好嗎?我校群眾體育工作又做了什麼?跑操、大課間、體育節、籃球賽等這些年年都有,但真正起到作用了嗎?口裡的、形式上的誰都會,但要落到每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才是比優秀的比賽成績更重要的體育教育。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份具體落實的方案、領導支援的話語、一次為了獲獎的比賽,更需要領導實實在在的重視、全體體育工作者觀念的轉變、積極工作的態度、充足的經費、充裕的時間、良好的場地和環境、看不到的沒有獎盃獎牌的成績。這樣我們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上的價值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三、始終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貫徹在體育教育中。

現在將一個教師的考核一般分為教育、教學和教研三個方面。大部分人認為教育方面就只有班主任和教練員才有份,其他的教師都沒有。這種誤解說明如果我不是班主任或教練員就不是教育工作者了,就不用對學生進行教育了。其實這是錯誤,每個教師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平時和學生的交往中,不但要有專業的教學水平,更要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鍛鍊中教會他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教會他們團隊和協作、教會他們適者生存、強者為尊、教會他們健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培養他們積極、頑強、拼搏、創造等等,這才是一個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具有的。應該去積極貫徹的。

我不像本書作者一樣是教育廳的廳長,也不是學校的校長,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體育教師。我不會像他們一樣全面的看待問題,對待教育工作,我只需要在這個平凡的工作上做實實在在的體育教育工作。看這麼一本內容全面的書不但讓我學會了全面深入的看待教育問題,更讓我看到能夠聯絡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那麼一點點亮點。並由衷的發表了一點粗淺的看法,相信對自己以後的工作將會得到促進。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9

工作閒暇之餘有幸拜讀了徐建平校長著的《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一書,從一個個教育生活的真實、鮮活的“故事”讓人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在書中徐校長呼籲廣大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規劃,還分別從“教師成長篇”、“學生感受篇”、“教育教學篇”、“管理藝術篇”、“影響輻射篇”五方面闡述了自己多年來對教育教學的感觸,其中有很多例子都值得發人深思去借鑑。

一年的時間帶著期待讀完此書,才發現原來教育的祕密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是深奧、枯燥的理論,而是可以體現在這幾方面:

1、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所謂的因勢利導就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利用並調動積極因素,循循善誘,是學生揚長避短,健康成長。比如我身邊的例子:班級有這樣幾個同學早上老是遲到,並且一下課就跑出去打球,然後踩著點兒氣喘吁吁的跑回來。起初讓我很是生氣,也談話話批評過,違紀單也沒少籤,一次比一次嚴厲。而學生則是應付了事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後來偶然一次在課堂上發現這幾位同學聽課非常認真,小組討論問題也很積極,學習氛圍越發濃厚。看到其他人都是昏昏欲睡的,自己就順便說了幾句表揚他們的話:“看後邊這幾位精神煥發,平時小錯總不斷,可能做到勞逸結合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就這上課精神頭兒也值得大家學習”表揚後收到的效果確實非同一般,令我難以想象。這幾個人不光在物理課上認真,在數學、化學課上也都是如狼似虎的站著聽課,更加讓人意外的是打球之後也能提前5分鐘回來了。這正好讓我想到了徐校長在書中寫的“抓住瞬間教育契機”。

書中寫道:“你抓住了學生瞬間的一個亮點,會讓學生激動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會影響他一輩子”,校園裡類似的事情很多。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就會用心去抓住一次次瞬間,抓準了,抓多了,很多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還有一次由我主持的班會課上偶然聊到一個話題“誰是你心目中的最佳班委”還讓各位班委進行述職拉票,有一位成績很一般的學生只得了五票(班級學習小組每組六人,他還是組長),氛圍有些尷尬。老師解圍道:“一個學習小組的組長能把小組帶領的如此團結也凸顯出他的領導才能,你也是很優秀的,大家說對不對?”“假如每個小組都能團結起來,一個班級就能團結起來,這個班級就更加有凝聚力,那時候將是無堅不摧擁有鋼鐵意志的班級”下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學生很高興地下去了。這樣的抓住契機表揚一下效果真的很不一樣,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話:“當陽光親吻烏雲時,它便成了花朵”!

2、教育要有針對性:

教書育人是我們為師者的責任,要真正履行好我們的職責,要讓學生在學校裡真正領悟到做人的真諦。班級初建時就告訴學生一定要有責任意識,當下我們應該追尋什麼?物質的,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精神的,我們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徐校長在《責任與責任自覺》中談談而談,令人受益匪淺。

歷史教材中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高階管理學校校長高震東再一次演講中提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於大家無責,“匹夫有責”要改為“我的責任”。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唯有這個思想,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責任,是每個人分內應該做的事情,作為受教育的學生也不應該例外。就好比每週一升國旗時,我都會告訴每位學生天氣再冷也必須把手伸出來,莊嚴而肅穆滴注視國旗的升起,有一次週一晚上還專門給學生讀了有關自己升國旗的感想。暢想一下假如某一天你連自己國家的國旗都不能升的話,那將是多麼的悲涼。

還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所以每位學生都會犯錯,但是錯了之後就要承擔責任,學會為自己行為負責。班級文化牆上有這樣一條宣傳語:“沒有任何藉口”藉助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和思想理念想來告訴學生,在你為自己找藉口的同時已經否定了自己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屬於缺乏責任意識的表現。應該多為成功想辦法,少為失誤找藉口。

學生早上遲到時總會說“天氣很冷起不來”,徐校長在《你離成功只差一步》中提到你離成功只差一步這是一種理念。在這種理念下,學生是成長過程中的人,任何人的成長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一中成長,是最為寶貴的經驗。往往懶惰的人不會因為天冷而起不來,勤奮的人也不會因為天冷而起不來。你不想起來就算外界環境非常舒適你也總會有理由遲到。因此“你離成功只差一步了”和“今後一定要專心聽講啊”兩種不同評價的背後是理念與思維的差異。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同的評價,從而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

3、尊重差異,不拋棄不放棄:

“教,好學生”是所有教師所期待的,但是目前形式勢必有成績好與差的學生,首先我們得承認人是有差異的,正像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異,而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在《教好學生與教好學生》中徐校長說要把差異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來開發,不能因為某些學生在某方面發展不平衡,就不重視甚至歧視他。我們要堅信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潛能。

一種工作,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其中的艱辛;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其中的快樂;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其中的純粹。當教師心中有學生,又能走進學生心中,這時教師的引領作用就會有作用,影響就會有效果。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能不斷的超越自我。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講過一句話“不拋棄不放棄”。這不是很好的教育理念麼?徐校長在《備課與備會》講了兩句話我覺得非常不錯:鼓勵冒尖、容忍落後。其實容忍就是要求不要拋棄他、放棄他,容忍是為了接受他、轉變他。

4、以心為本:

要想管好事情,先管理好心情。以人為本要落實到以心為本。以心為本是教育的真諦。教育就是要圍繞一個“心”字開展工作。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讓自己走進學生“心”中。在學生心中,是教師需要到達的更高境界。在學生心中,說明你的為人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在學生心中說明你成為了學生的偶像,學生就願意追隨著你,你的引領指導能力就增強。引領指導能力也就是平常說的領導力。徐建平校長在書中也提到一個公式:領導力=自身的能力+追隨者的能力—阻力。當走進學生“心”中,學生都成為了你的追隨者,你的教育教學效果一定會非常好。

最後用徐建平校長定義人民教師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怎樣理解人民教師呢?人的品味;民的心聲;教的藝術;師的楷模!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0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裡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裡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型別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幾乎每天都會碰到,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更多,也會讓我們驚喜。

每每看到這本書裡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憤懣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線上是公認的,思維清晰,邏輯嚴密,態度平和,唯真是從,沒有情緒化的言辭。但是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