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群山回唱》讀後感

讀後感2.91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群山回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群山回唱》讀後感

《群山回唱》讀後感1

讀完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後,一直想讀他的這部《群山回唱》,無奈前段時間特別忙,但這本書早在一個月前就買好了,只是因為要參加考試,都沒開封。那天考研一結束,當晚我就開啟書讀了起來,這一讀就停不下來了——整整十天,讀完了,也算破了我的記錄。

《群山回唱》看似比較複雜,因為是以不同人的口吻講述的,但全書就是一部關於犧牲、背叛和親情力量的傳奇。它跨越了三代人,將每個時代發生的故事都令人感同身受地講述了出來,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故事,而是能將它們與自己結合,從而想到如果換做自己會怎樣,我們的內心就此被觸動。

全文其實主要在講述阿卜杜拉與帕麗的兄妹情,從開頭父親送帕麗離家,到六十年後的重逢,這期間發生的一切都讓人唏噓,但命運造就了他們的分離,那時的帕麗還不到四歲,但年長她幾歲的哥哥阿伯杜拉卻要用一生去驅散這種被迫分離帶來的痛苦,妹妹帕麗在他此後幾十年的人生裡都不可或缺。

兩人的繼母帕爾瓦娜的人生也充滿了坎坷,她有意從大樹上將姐姐推下來,其實是出於內心的嫉妒與怨恨,但最終一切還是要靠她來負責,最終姐姐讓她將自己丟棄在沙漠裡,是為了給她更好的未來和沒有負擔的人生——雖然後來帕爾瓦娜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但姐姐的事一直讓她內心不安。

納比舅舅為什麼要將帕麗送給房東做女兒?她是為了取悅女主人,是為了完成她的心願。幾年後,蘇萊曼癱瘓後,納比才發現那些速寫本上都是他的身影,房東愛著他,一直愛著,納比其實想要逃離,但最終卻一直陪伴到蘇萊曼臨終的那一刻,他是出於深厚的情誼,但這互相陪伴的溫情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還有妮拉,她和蘇萊曼結婚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逃離父親的嚴格管控;而後來她帶著年幼的帕麗奔赴巴黎,也是為了逃離,為了不被她丈夫的病痛所困住。她才華橫溢,但身心卻承受著最嚴重的缺失。她用愛情、香菸、酒精來彌補這種缺失,然而都失敗了。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書中還通過一個叫羅詩的女孩的命運,牽扯出一對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堂兄伊德里斯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他心地善良,但對別人的事卻無能為力,只覺得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堂弟鐵木爾雖然是他看不上的人,卻資助羅詩完成手術,最終讓她成為了自己夢想中的知名作家。

阿卜杜拉一生都放不下帕麗,所以他為自己的女兒取名帕麗,當年老的帕麗和年輕的侄女帕麗在美國見面後,阿卜杜拉已經患了老年痴呆症,他不記得身邊的這個人就是自己苦苦尋求了幾十年的親妹妹,他甚至罵她是小偷,可是難道帕麗就能記住過往嗎?她當年視若珍寶的各種羽毛早已成了歷史物件。

阿卜杜拉留給帕麗的那封信裡寫道:他們告訴我,我必然要走入水裡,很快就將沉沒。出發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給你。我懇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會知道,當我沉入水中時,心中想著什麼。終其一生,他都在心裡惦記著妹妹,想著有一天能重逢,但再重逢時,他已不是那個意識清醒的人了。

阿卜杜拉的女兒,年輕的帕麗早就知道父親的這個祕密,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姑姑帕麗的分身,她的心事都寫在明信片上想寄給另一個自己。當數年過去,兩人再次重逢,說起這件事時,老帕麗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無法給別人道明的疼痛。

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給他們講的那個故事以及阿卜杜拉給妹妹唱的那首搖籃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詛咒,從前到後,一代連著一代。帕麗的命運其實就和故事中被魔鬼抓走的那個人一樣,帕麗不能再回來,如果她回來,依然會一生貧窮,當然不會成為一名學者。爸爸也是忍痛割愛。

文中還記錄了希臘整形醫生馬科斯的生活軌跡,他和薩麗婭年幼時的故事,從他一開始對她的自然厭惡到後來的慢慢接受,再到由衷佩服她的一些科學實驗,她被母親拋棄,卻從未對生活就此失望,她用遺產資助馬科斯各地旅遊,通過他的鏡頭來看這個世界,並用心照顧他的母親,直到兩人都老了。

反觀我們的生活,其實誰不是這樣?雖然也許不會和文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經歷,但各種各樣的打擊磨難時不時會浸入我們的身體裡,有時甚至讓我們喘不過氣來,不過,生活總在繼續,就算我們選擇了死亡,世界也不會發生一絲一毫的變化。無論如何,我們要鼓起勇氣面對所遭受的一切。

親情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最珍貴的情誼,她比任何東西都更值得我們去珍惜。這是一種刻入骨髓的深情,不管時間怎樣流逝,我們都將一生揹負。期間遭受的苦難哪怕再沉重,一旦有柳暗花明的一刻,都會覺得滿心歡喜。我們都是這個世間的行路人,孤獨的行路人,但因為有親情存在,便覺溫暖。

這兩年讀完了作者的三本書,但從來不知道作者長什麼樣,今天在網上搜索了一下, 竟然看到長得如此有魅力的他。他的小說也許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年幼時跟隨父母定居美國,阿富汗成了他夢裡的故鄉,不管阿富汗遭受了怎樣的重創,我相信,在他心裡,阿富汗都是最美的國度。

最後,致敬卡勒德·胡賽尼,謝謝他寫出瞭如此觸動人心的作品,每次讀完他的小說,我都不能很快去看另一本書,因為只是讀完了他寫的故事,而故事之外需要我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很多。在讀整本小說的過程中我都沒有流淚,但我確信,那些文字和某些情節確實讓我的內心受到震顫。再次感謝作者。

《群山回唱》讀後感2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線講到一對兄妹因為貧窮和戰爭,鑄成了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圍繞著他們的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如何去愛,又被傷害,又相互傷害,又彼此犧牲。小說的官方頁面上介紹說: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但實際上,胡塞尼自己說:《群山回唱》始於家庭這個概念。據說這也是他迄今為止,最扣人心絃的小說之一。

胡塞尼以帕麗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巨幅的拼圖,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親自填補到屬於自己的空缺裡,才會成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離在記憶裡的情節,從別人的嘴裡還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說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戰爭、生死、別離、承諾和謊言裡穿行,最終盤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個閉合的環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書裡引用了十三世紀詩人的詩:走出對與錯的觀念,在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相會,生活沒有對錯,你無法將它紅牌拿下。和解,是在心裡留一個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遭遇有何種境遇,想想故鄉的風箏、山羊還有群山,他們都在為你歌唱。不管你過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圓滿,生活都有它本來的樣子。“群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會聽到了山谷的迴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吧!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在小說當中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後,命運讓他們重逢。

卡勒德·胡賽尼將和兄妹倆有關的幾個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了一起,散發出的是像珍珠一樣並不圓滿卻很飽滿潤澤的光彩。

與《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中所描繪的戰爭悲劇不同,《群山回唱》試圖闡述的是背井離鄉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他筆下刻畫的人物再不是與命運抗爭的普通百姓,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著戰爭給深處國家之外的子民帶來的另一層面的苦難。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與困頓往往源自雙重文化的抉擇,無論是在故鄉還是移民國,他們都找不到自己的歸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離故鄉的阿富汗人,他們一方面努力融入異國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悵然間尋求自己的定位。作為移民者的他們被傳統的美國人當做認識阿富汗的視窗,但阿富汗對於他們卻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無論是瓦赫達提太太的全盤否定,還是阿卜杜拉的畏縮退守,阿富汗成為每個人都不能逾越的心靈枷鎖,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燙下了烙痕。

《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鄉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憶和復刻成長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漂泊苦楚。這是移民作家們普遍難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異國所帶來的切膚之痛。在早年的作品中胡塞尼一直迴避著這種漂泊不安的宿命,他避之轉去寫童年、友誼和戰爭,試圖藉此為自己的鄉愁尋找得以安身立命的沃土,寄託他那無處安放的回憶。胡塞尼之前的作品,一直試圖還原阿富汗人民真實的日常生活,但那對作者來說卻如同重掀舊創,每次的刺痛都可以讓他哽咽讓他窒息。對於移民作家的寫作,哈金曾提出過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即“家(祖國)意味著到達,而不是迴歸。” 藉由《群山回唱》,作家不用沉溺於記憶,他與現實之間達成了和解,完成了真正對自我的剖析,也因此這部新作,少了前作動人心魄的人性關懷,卻多了幾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是卡勒德·胡塞尼更成熟作品的闡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群山回唱》在塑造的幾位異國漂泊者中,還將視線拉回,塑造了一個官家子弟的角色。這可以被看作是胡塞尼對阿富汗暴力統治階級的消極抗議。這個少年懵懂無知,卻已經漸漸明瞭父親權利下的罪惡與血腥,他恐懼不安,卻終將臣服於鐵血政權之下。胡塞尼將這個故事包涵在《群山回唱》中,如綿裡藏針刺痛著每一個期待著阿富汗光明的讀者。

“以前他會蜷縮在父親粗大的臂彎裡,幸福地睡去。如今這已變得難以置信。可他會學著再次愛上他當他轉過身,走回家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將是寬慰。”

卡勒德·胡塞尼這樣寫道,現實最終還是抹殺了孩子眼中那最後一絲純真,世界翻起新的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舊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