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4篇)

讀後感1.3W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4篇)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1

在前不久的時候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是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在這本書中一共是有四個部分的,一共是做人,做事,學習和交往。

圍繞大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個主題展開了很多小的標題,這本書是值得每一個老師看的書,因為在書裡面寫了很多教育上面的細節,也是很多老師不注意的一些方面。如果能夠好好的注意的話,那麼相信將來肯定能夠成為一個受人愛戴的老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規定的答案。有的覺得老師能夠給孩子增加學習分數,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那麼就是更好的教育。

而有的覺得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夠和自己的.學生成為朋友,好好地瞭解學生心裡面的想法,並且能夠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揮到最大的能力。

雖然說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學習成績好的話,那麼將來這個學生的前程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我覺得最好的教育並不是學習成績,所以我更加贊同的就是後面的觀點,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中用四個字就可以代表了,那就是無為教育。

在學生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去批評,而是潤物細無聲,讓學生慢慢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改變。這個就是無為的力量了。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2

在假期裡我讀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但作為家長,我更關心我們中國的教育。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中國孩子需要這樣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關注並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育。

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併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鬆優美的筆調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蔘考,引人深思。

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3

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我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後,感慨良多。這本書從交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的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法國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前蘇聯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名家們為探索教育真理,窮其一生精力,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著最好的註解。在這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儘管人們生活已大大改善,溫飽已不是問題,但競爭卻更為激烈,於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也在這條路上辛苦地攀爬著,分數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儘管有那麼多的教育家現身說法,訴說著教育的本質,但社會依然急功近利,學生們為了分數,依然辛苦。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更準確的說是給予)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那麼如何給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良好心態,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有好分數,敲門磚就會多一塊,就會硬一些。無論成績好壞,分數高低,努力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在鍛鍊自己。教師有良好心態,就會包容、理解所有學生,有了理解、包容,學習好的自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如人意的,也不至於自暴自棄,或壓力山大而導致心理問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會心情愉悅,接受知識就快,即使差生,也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薰陶。

除了自信,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學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愛,就會自律,就會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何教會學生自尊自愛?身教大於言傳,成長中的孩子最煩單調枯燥的說教,我們要親身垂範,要“無言”的教育,我們自己也要自律自愛。平時,還要多和學生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傾聽孩子心聲,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體驗中懂得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愛。

我們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成長期的孩子,沒有完人,我們不能隨意撕開學生不好的一面。面對有缺點的學生,只能用心交流,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關注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

和學生有了心的交流,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體會到師生平等,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去尊重別人,平等待人,更會體驗到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了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自會提高。

給予孩子自信,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別人,在我看來,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社會競爭多麼殘酷,生存壓力多麼巨大,孩子都會行走在正確的路上;孩子的路沒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最好的教育的一點基本認識。在教書的這條路上,在日常教學中,我正在無怨無悔,身體力行著。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4

讀完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我感受頗深。在讀到“教育,喚起對美好事物的欲求”這一篇章,看完我深深的反思了,什麼是教育,我為什麼要從事教育的工作,怎麼樣才能做好教育這項偉大的事業?我感到,新世紀做一名稱職的教師,光有熱情和愛心是遠遠不夠的。今天的孩子與昨天的孩子有著太多的不同,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會做孩子工作,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特別是獨生子女教育中的許多新問題值得認真研究。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以新鮮感。

習聞常見與保持新鮮是一對矛盾體。若要永久保持學生的興趣,單靠幾種方法是不夠用的。如在教單詞時,以教水果為例,先一樣一樣地讓學生看過放在桌子上,等全部水果都讓學生看過後,把它們罩住,然後讓學生一樣一樣地回憶出來;或者讓學生聽老師的指令,把聽到的`東西畫在紙上,鍛鍊學生的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探究,設計出形式新穎的活動,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

二、教師應在課堂上保持一貫的激情。

在課堂上,首先而且最應該保持激情的應該是教師自己。有時候,一項原本無甚新意的活動就因為你的激情而帶動全班學生的興趣,一項原本很有新意的活動,就因為老師的心情而影響學生。三、正確處理好紀律問題。課堂紀律問題處理得好與壞,非常直接地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率。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盧梭在其名著《愛弘兒》中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教師,這是我們與時俱進、共創和諧的一代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5

導讀摘錄: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提高了。

最近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與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觀點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麼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如何做到“無為教育”?從書中我知道了,它就是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意圖的隱蔽性

學生喜歡在淡化說教的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活動,而不喜歡刻意呆板的說教,因為這樣的說教不易於學生理解、接受和內化。因此教學的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在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追求“明確目標與隱蔽意圖的和諧統一”,努力創設一種真實的和不露痕跡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與積極的社會角色意識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並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而不應像以前那樣由教師講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規範,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二、情境的重要性

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教師就是講解、提問、灌輸,學生則是聽記、回答、接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處在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可想而知。無為教育就需要教師創設情境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轉換角色的機會,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天地裡,充分展示他們的手腳,鍛鍊他們的才華。情境的創設,要以“不顯露目的”的間接目的形成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誘發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無意識導引有意識,以非理性帶動理性,從而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頓悟,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最終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師行為的示範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徵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範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著傳遞資訊、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說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四、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要摒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我們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促進者,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係,結合不同的教育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

五、學習的體驗性

體驗是無為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親身體驗即通過教育者積極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著自己“內心角色”去感悟,去體會,引導教育物件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以此獲得豐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內心的感染、心靈的感化,從而將外在的行為規範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要求,於不經意中見匠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們能夠在不斷的磨練中使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獲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識,自信心倍增。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覺得我們要大力提倡“無為教育”。當學生有過錯時,要多想辦法,用“無為”的批評教育給學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提高了。事實說明,無為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6

《興趣是最好的教育》是一部典型的興趣教育案例,是葉楓嵐先生和她的團隊教育教學實踐的提煉、總結:興趣教育課堂模式、德育模式、校本課程……有案例的性質!教育就是案例,或案例的遷移。案例是創造,有血有肉,是再創造的依據。

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興趣、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興趣,就會樂鑽、樂教,教師在課堂會充滿激情,會精神飽滿,以自己有趣的教學帶動學生的樂學。同樣,在教師滿懷興趣的教動下,學生更會對你教學的學科產生興趣,就會視苦為樂,潛心學習,最終也會學有所成的。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究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人們對有興趣的東西會表現出巨大的積極性,併產生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

讀書能聯絡實際作進一步的.思考,既讀進去,又想開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疑問,帶著自己的疑問去讀書,去思考,會更渴求讀書,會讀得更有趣,會更想讀,讀出些自己的感悟、感受、體會,越讀越想讀,會激發情趣,產生愛好,就不會厭學,一定樂學,教師也像學生學習一樣去鑽研教材、去備課,備課做到不一備就直接看教參、抄教案,而是像未知的、從零開始的學生一樣去學習教材、鑽懂教材,在鑽教材中也會有疑問的,就會深知學生是有困惑和學習困難的,那麼教學就不會生搬硬套,這樣的教學更適合學生,學生越學越樂學,實際教師也會越教越樂教的。教學目標能達成,學習目標能自然生成。

我想這一定是一種興趣教育模式。當然讀進去,想開去也要超濃縮,濃縮的才是精華的,書才讀薄,歸納是點睛之筆。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7

寒假又開始了,這個寒假我讀了父母課堂裡的一篇課文《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讓我受益匪淺,從中學到了一些知識,什麼是好的陪伴呢?

首先,成為孩子人生啟蒙之師,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職業和崗位需要培訓和上崗證方可准入,從事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難需要不斷學習的崗位,不需要持證就能上崗,那就是為人父母,可是,為人父母並不簡單,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更需具備知識與眼光與孩子共同進成長,比如從孩子提供的語言環境,善於發現孩子的喜好和興趣,不強求孩子成功,但要讓孩子快樂,對於給孩子請家教的獨特理解等等,其次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標和方向,長遠的大氣的目標正確的方向,並且從尊重和愛孩子的角度,讀完了全書,我不能發現作者郭力對女兒每個階段的培養都是有目標的,甚至是提前很多年就定好了目標,然後用理性的心態和做法幫助女兒一步步接近並達成目標,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成為孩子的朋友,跟孩子的關係建立好了,家庭教育才有開展的基礎,也能對孩子施加影響和引導,和孩子成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高質量的陪伴,愛孩子的興趣愛好,保持和孩子溝通對話的暢通管道,給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時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每一個時刻,如若父母不缺席,且能能進行溫暖的陪伴和正確的引導,那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8

什麼是好的教育?唐江澎校長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優秀而健全的人格,以贏得未來的社會,造福國家社會。

在我看來,好的教育所涉及的方面是多種多樣的,分數不能代表一切,也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首要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並不是育分數,而是通過提升孩子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發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考取多少分數都比不了的。分數只是階段性對所學知識的反饋,不要讓分數埋沒了閃閃發光的學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責任,如果一味的追求分數,這樣會忽視一些學生的成長。也許他們只是不擅長學習這方面,可以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老師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學生長處的眼睛,多給學生增加自信心,多鼓勵他們,用愛心、耐心、細心和恆心去感化他們。我要求自己儘可能的用心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抓住孩子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小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堅守自己的教育初心,用愛溫暖,向美而生。

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對於國小生而言,好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過早的給予他們沉重的學習壓力,學習的興趣反而會減弱,他們不會帶著本該有的探索和好奇的心情,去遨遊知識的海洋,發現學習的趣味。我希望我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是學習方法和習慣,讓他們走出校門的時候,不再擔心他們離開老師會手足無措。只有從小將良好習慣的種子播種下去,培養他們自律自理的能力,為未來成長打好基礎,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才會更加暢通。

澆花澆根,這是自然規律,育人育心,也是對教育規律的迴歸。與花草樹木相比,教育同樣也需要有成長的沃土,播種澆灌,提供精神養分。信念如磐,堅持全方位育人育心,我們定能夠培養出有理想、有信念、能奮鬥、敢擔當的時代新人,讓教育迴歸“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本質。也許多年以後,我的學生並不記得我,但是在他的生活習慣和對事做人的方法論裡,都有我引導過的影子。這樣,我也算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不辱沒教師這份神聖的職業,為偉大的復興夢添上了自己的一筆!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9

常常有家長朋友跟我講:老師,孩子還是聽您的話,我們說的,他都不聽的。聽到這樣的話語,我通常都會跟他們講一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可回頭想想,也許他們更想從老師這聽到,自己怎麼做孩子才能有改變、有進步。

作為一個沒結婚、沒孩子,沒有實戰經驗的年輕人,大約也只能從書中去尋找答案。於是,便想起了韓素靜老師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誠如序言所言:我們的孩子絕大多數不是天才,更不是神童,不會成為奧數冠軍,不會成為大學聯考狀元,那麼我們應該思考,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家庭,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家長,應該怎樣把自己普普通通的孩子培養成人?這是一本適合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家長讀的.書。韓素靜老師很會講故事,我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整本,然後又去反覆讀自己感興趣的章節。

從這本書中,收穫了兩個關鍵詞:陪伴與儀式感。陪伴是老生常談的詞語,可我們又遠遠沒有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國小是比國中、高中乃至大學更重要的時間。惠特曼有一首詩叫做《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見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我們以為陪伴就是問上一句,你作業寫完了嗎?可我們很少帶自己的孩子一起去體驗生活。我們不陪孩子一起讀書,不陪孩子一起做手工,不陪他一點一點長大。龍城廣場義演,去徒步,去做義工。魯涵的成長背後必然是陪伴兩個字。所謂陪伴,應該是和孩子一起儘可能的去感知這個世界。

儀式感讓陪伴更加有溫度。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魯涵剛出生時,韓老師在他們家中用毛筆在白紙上工工整整地寫上家裡各種物品的名稱,然後張貼在對應的物品上。他們用貼滿字條的家迎接一個新生命。所以讀書的種子在魯涵的心中早早就發了芽。在他們的家中有家庭讀書時,家庭讀書日,專項購書費。儀式感是很奇妙的東西,它讓我們感受到繁雜生活中的一絲溫度。儀式感帶來快樂。在班裡,我堅持讓孩子們每天讀完半小時書之後,用古詩打卡。恰是希望讓讀書、思考、記錄成為孩子們生活中有儀式感的事。

可以看得出韓素靜老師是一位溫和而富有智慧的母親。她讀書甚多,願意蹲下來和孩子對話。也許魯涵還算不上成功的人,可我卻十分羨慕魯涵有這樣一位母親。她讓魯涵成為了一名健康快樂、豐富而幸福的人。

想起豆瓣上的一篇文章,當文藝女性成為母親。真正文藝的女性做了母親,或者會是最好的母親。作者的母親是一名畫家,心態一直很年輕,喜歡新鮮事物,寫部落格,關心時事。在很小的時候,她就教孩子看雨聽風,辨識植物。春天的時候,她會邀孩子去鄉間遠足,夏天下雨的時候,她會帶孩子去雨中看荷。她並沒有有意的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她只是因為愛著孩子,就想要跟孩子分享。而她的孩子已經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想韓素靜老師也是這樣的一位母親。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咂摸的地方,如果想讀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又不想去看那些枯燥的理論,這本書是很好的選擇。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10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我非常推崇且盡力去做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我個人認為,父母對子女,好的陪伴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怎麼才能算是好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的言行就無時無刻的不在影響著孩子。但是,為人父母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當好孩子人生的啟蒙老師,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更需具備知識、智慧、眼光,並且不斷的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其次,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標和方向,長遠的、大氣的大目標,正確的方向,並且從尊重和愛孩子的角度。

讀完文章我發現,作者郭力對女兒月月每個階段的培養都是有目標的,甚至是提前很長時間就制定目標,然後幫助月月一步步努力接近並達成目標。目標是讓女兒充分接受中西方優秀文化的薰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價值觀和國際化的視野。

由此可見,對孩子教育培養也有目標和大方向,除卻素質、習慣、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層面,期冀孩子具備創造力、思辨力、好學多問,多元化知識結構等等。

第三,要和孩子多交流,從小和孩子建立一種良好愉快的關係。通過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瘋”,和孩子成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愛孩子的興趣愛好、保持和孩子溝通對話的暢通管道、給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因為我們常常仗著自己身材高大於孩子而對孩子施威,欺人,無法做到以平等的高度和視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裡上也就滋生了不平等的居高臨下姿態。

第四,要善於發現。善於發現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東西,然後根據孩子的天性“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對孩子的教育她總能做到適度,既不過多幹預,又不放任自流。她總是陪伴著孩子,不幫孩子選擇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關鍵的時間和節點陪伴和引導,而當孩子可以獨立地走下去的時候,她揮手祝福。這也許就是她說的關鍵時期的陪伴的真正含義吧。

郭力的陪伴,讓我明白教育不是獨舞,只有教與學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進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計劃,才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如果用大樹比喻父母,那麼告訴孩子,無論將來走到哪裡,只要看到大樹那就是我們,我們永遠在這裡等待,這裡永遠是回家的路……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11

最先被郭力老師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魯女孩培養手記》吸引是因為書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尤其重要,這是教育的第一步。教育不只是責任,而是在孩子成長關鍵期的陪伴和引導。

自己有了孩子後,我才真正地理解和體會到父母對於孩子陪伴的意義和艱難。,2012年我和妻子不顧一切、排除萬難把2歲的兒子接到北京,就是為了能陪伴孩子,時時教育。任何人都沒有剝奪孩子童年的權力,孩子首先應該擁有陪在父母身邊的權利,其次才談得上在父母身上受到的教育。

我和自己2歲的兒子相處發現一件事情:孩子總是很快樂,而大人卻總是有各種煩惱。孩子總是快樂地無端,我們卻總是愁得有理。當我們小的時候總是很快樂,而長大接受了教育,我們卻被世界磨損了自己原初的快樂。我甚至會經常性反覆地做馬上考試自己手足無措的噩夢,我想我被現行的教育磨掉了太多珍貴的東西,尤其是快樂的能力。因此我對孩子最大的教育期望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可以做一個始終快樂的人。在如此功利的社會教育環境裡,我不知道這個想法是否正確,郭老師對孩子說“我不強求你成功,只要你快樂”讓我找到了契合點,我也由此明確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向:讓孩子做一個絕對快樂,相對成功的人!

看一個人首先要看這個人的胸懷,其次是見識,最後是能力。見識大於能力,胸懷大於見識。有什麼樣的胸懷,就有什麼樣的格局,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教育也是這樣!

我本來以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魯女孩培養手記》寫的就是怎麼培養出耶魯大學生的'教育輔導書,對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進入世界高等學府雖然很誘人,但我卻毫不感興趣。因為這樣的教育在我看來太功利太實用,在我看來,教育需要大情懷大格局,其次才是技術和方法。郭力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胸中有情懷,腦中有格局,手裡有方法的好媽媽和教育專家。

關於教育的方向,郭老師說:“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接受批判性思維教育、獨立人格的教育、普世價值的教育。”她在意的是孩子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注重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希望孩子有一個獨立的正確的普世價值觀。

正是有這麼明確的教育方向,所以她並沒有感覺自己女兒上了耶魯大學就多了不起,她因此沒有把這本教育書的重點放在如何考取耶魯大學的技巧上,她的著眼點在於培養孩子的愛的能力、公益心、好奇心、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包容心、責任感、合作精神等,這是一個偉大的視角,因為這個視角的廣闊,她的女兒不僅僅成為了一個優秀大學的大學生,更成為了有獨立意識、善於分享和溝通,和人保持正向的積極關係,學會了和這個世界如何好好相處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獨立、自信、有自己豐富的世界和獨立空間的人,而父母則往往容易用愛束縛、拖累孩子,自己的情感對子女過於依賴。郭老師認為,父母和成年的子女應該彼此都有非常自我的空間,他們相互獨立,相互尊重,不過度彼此干涉彼此的生活,這樣可以做到空巢不寂寞,解放了兒女,釋放了自己。

郭老師不僅僅是個有境界和胸懷的人,也是個對教育很有技巧和方法的人。她教育孩子很明確地從5個方面做:誘導孩子的秉性,拓展孩子的志向,培養孩子的才能,鼓舞孩子的勇氣,克服孩子的毛病。郭老師教育孩子有三個關鍵詞:溝通、適度、方向。她教育孩子溝通而不強加,她能很好的處理規矩和愛的關係,總是讓孩子自主選擇。她主張給孩子一個啟發式的多元選擇空間,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他才能走得相對優秀,相對快樂!她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她認為:人生是場馬拉松,孩子在某個階段表現平平並不意味著他以後平庸,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在每個階段都跑第一。

郭老師善於發現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東西,然後根據孩子的天性“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對孩子的教育她總能做到適度,既不過多幹預,又不放任自流。她總是陪伴著孩子,不幫孩子選擇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關鍵的時間和節點陪伴和引導,而當孩子可以獨立地走下去的時候,她揮手祝福。這也許就是她說的關鍵時期的陪伴的真正含義吧?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12

讀了於潔老師的《最好的教育在哪裡》,受益匪淺,總結出來,於潔老師教育中的靈魂有以下幾點: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潔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讀了一書,細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對未來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的教育思想讀後感。教育的偉大使命是使人們從無知走向成熟。書中用精闢的語言勾畫了二十一世紀教育理想的燦爛和輝煌,使人們對未來的教育充滿信心。作為老師,經常會在上課過程中遇到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你的處理方法是什麼?性急的劈頭蓋臉訓一頓,稍微講究點方法的,可能會選擇以一種隱晦的方式來提醒這樣的.學生,然後課後單獨談話。對於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多半是在想這個學生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但今天於老師告訴我們這其實是這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缺少爬的緣故。當然這個結論是有關專家做出來的,但於老師肯定對這樣的現象進行了思考和研究,才能找到相關的資訊。同樣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她除了以平常心來對待外,總是能想出最好的方法,激發學生最大的潛力,她的報告題目也是“做一個智慧的老師”,這充分說明思考對於一個教師,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13

經過一番波折,終於拿到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這本書了,心中非常高興,我覺得女孩的父母應該很有必要看這本書,通過對比,學習能體會到陪養一個女孩成長的過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作者樸實真摯的語言,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內心。

本書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關於興趣班和早教的一些見解和看法,無論是學什麼首先都要讓孩子自我感興趣,沒有壓力。不是一味地追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切都要趕早趕好。我覺得作為父母要好好學習一下,轉變思想關念在子女的教育中非常重要。不能把希望都壓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在中國當代社會裡,這些現象普遍存在,真希望我們能進一步反思,給孩子減壓不是一句空白的口號,要從平時的生活一點一滴中開始。維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事物,只要孩子有興趣,父母要多給鼓勵,多給肯定。

再有一點就是作者對關於閱讀問題的看法,作為四歲女孩的母親,感覺很有共鳴!閱讀是孩了認識這個世界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過程,我認為親子閱讀更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自己認為在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是一個很合格的母親,從小給寶寶讀各種繪本,益智類圖書,訂閱畫報等等,打下良好的'閱讀基礎,而從寶寶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及上幼兒園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也體現出閱讀帶來的好處!

通讀全書,我才發現,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比什麼都重要,作者就是要向我們傳遞一種輕鬆快樂地生活理念,從小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無壓力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比什麼都重要,一個女孩的成長需要母親無時無刻地陪伴,一個母親從懷懷孕生產,哺乳餵養,到教育陪伴,一生的時光是何其漫長,但能有幸參與到女兒第一聲啼哭,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咿呀學語,第一次上幼兒園;無數個第一次的點滴彙集,如同幸福源泉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海!當你有一天回首時才會發現,這個過程如同等待一朵花靜靜地綻放,是那麼幸福與溫馨!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14

在傳統的中國教育裡,父母總是在極力維護長輩的威嚴,認為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具有震懾性和權威性,所以大多數父母容易在孩子面前擺架子。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容易疏遠你,怕你,不願意把什麼話都告訴你,當然更談不上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了。

而我無疑就是這傳統父母中的一員,總是在各方面過於嚴厲的要求孩子,總想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怕我,也不願意跟我交流 不情願的做我認為正確的事情,甚至我誤解他都不敢反駁,日積月累,孩子逐漸不自信,膽小,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

我開始意識到我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正如書中所說"父母的威信應該來自於孩子對你的尊敬,信任和認可",讓孩子覺得你是最溫暖的,最踏實的港灣,讓他在你面前是放鬆的,愉悅的`,願意跟你推心置腹。

那麼怎樣才能建立這種親子關係呢?書中介紹的第一種方法就是陪伴。陪孩子一起"瘋".這對於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習慣於板著面孔的我怎麼放下面子跟孩子一起玩鬧呢?但為了孩子我還是決定改變自己,從最簡單的剪子包袱錘開始,我們制定了遊戲規則,輸的一方要無條件按照勝方要求去做。整個遊戲過程中孩子逐漸放鬆,開始跟我愉快相處,我也會偶爾耍賴,撒嬌……兒子突然抱著我說:"原來媽媽也挺可愛的,也跟小孩子似的,喜歡這樣的媽媽".慢慢的孩子跟我親近了,有什麼事也願意跟我分享,並且開朗起來,笑容裡多了份自信與從容。

父母在陪伴孩子玩的時候,大可不必擔心會影響自己的聲望,孩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遠遠超乎成人的想像,只要我們能把握住"鬆緊"的尺度,孩子一定能感覺到父母的原則和底線,所以父母能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玩,跟上孩子的變化,同時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增加孩子的生活閱歷,這樣才能夠和孩子保持暢通的溝通,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