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15篇(優)

讀後感1.4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紅樓夢》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樓夢》讀後感15篇(優)

《紅樓夢》讀後感1

中國上下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淵遠流長的歷史中發光發亮的名著不計其數,但我認為其中最優秀的作品,當屬於清朝時的《紅樓夢》。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染著他的讀者,使人感動,叫人沉默。

作者曹雪芹,在我看來他一生是悽慘的。少年時父親被革職,全家北遷,生活貧困。後又流落到北京西郊,家徒四壁,愛子重病,卻因無錢醫治而身亡。在這無奈的一生中,他經歷了人生百態,體會到世態炎涼,所以才能寫出這樣不朽的名著。

說到《紅樓夢》,很多人都認為它是一篇以寶玉、黛玉、寶釵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題的悲劇。但在我看來,它其實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作者通過各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各種複雜的社會背景來寫這個看似和平安寧,實則早已暗潮洶湧的賈府,也成就了很多經典文學人物,比如潑辣有心計的鳳姐,老實懦弱的迎春,天真伶俐的晴雯,以及那位可笑的劉姥姥,但讓我最難以忘懷又沉思良久的女子,莫過於黛玉和寶釵了。

薛寶釵,出身於豪門世家,所以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以及圓滑處事的為人。她對寶玉有著朦朧的愛情,所以最終他才願意假扮黛玉嫁給寶玉,從而導致林黛玉死亡。當她在遊玩時無意撞見兩個丫頭在密談時,她為了脫身,居然可以把問題全部丟給黛玉,足見她的心計和城府。她勸寶玉去博取功名利祿,學習應酬世務以便飛黃騰達,可是寶玉一向是厭惡那些官場腐敗之人,自然不悅,這其中也可以看出她與寶玉在思想上的分歧,所以她註定了不可能成為保育思想上的共鳴者。但是她的才幹、能力以及出生都是最適合當寶玉妻子的人,而且賈薛聯姻也可進一步擴大賈家勢力。所以賈府的'人為了自身利益,用一記偷樑換柱讓寶釵嫁給了寶玉。

相比薛寶釵,黛玉的家世就略顯清寒了。她出身於書香世家,早期喪母,隨後父親也身亡,寄居在賈府中,所以她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她的性格與寶釵截然不同,她不會刻意討好別人,不懂世故,她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當她聽到寶玉要娶寶釵時,氣急攻心,最後身亡。但她和寶玉都是一樣的,都是那個時代的背叛者,有這思想上的共鳴。但由於時代的侷限,以及賈府人的自私,致使他們的愛情以悲劇收場。

在這兩個女子身上也可以看出一個道理,人的性格會決定她一生的結局。寶釵能幹,她成為寶玉的妻子,黛玉清高,成為了寶玉的戀人。如果將角色互換一下,那三個人都不會幸福的。

《紅樓夢》讀後感2

又是一秋窗風雨夕,煙雨迷濛,轉瞬,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不解蹤跡。只朦朦朧朧間,似聽見:

“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寶玉悄問。

“誰知她竟是個好人,我素日只當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這個“她”又是誰呢?原是那大觀園中豔冠群芳的寶釵。自黛玉同寶玉捧讀了《西廂記》後,有感而發,於行酒令時,無意說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寶釵心知肚明,卻不告破,只私下裡教導了一番。又於一日,陪黛玉解解悶,問問病情,同剖金蘭,令其極為感動。

早先日子,釵黛兩人嫌隙極大。一是瑰麗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靈逸的蓮荷。四時如畫的大觀園,因她們的存在而春風洋溢。單論才思,各有所長;可若論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許,寶釵則知書達理。況木石前盟終不比金玉良緣,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夢只盼寶玉同己心,眾人明己意,無數個不眠之夜,總難自遣。寶釵則盼“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入深宮,寵愛一身,可奈何夢難做主,亦隨緣一生。兩人雖詩詞同心,卻終隔一程山水。

秋,是萬物更生的季節,是時候一語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黛玉率性直腸,足以打破多年隔閡,惺惺相惜。寶釵亦是感動,說道:“我在這一日,我就與你消遣一日。”應了黛玉之約,晚些再來。

只苦於天公不作美,負了二人的約定。夜雨昏昏,瀟湘無力,黛玉情知寶釵不來,取了本秋怨之詞,感其悲涼,故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風雨夕》,讀之令人潸然淚下。不料寶釵又差人送黛玉些小東西補補身,黛玉又為極善感之人,心漸漸回暖,忙令丫鬟給蘅蕪苑的婆子賞錢打酒。

可再暖的茶終會變涼,再深的情也隨光陰失了味,這一切終是苦短的夢。人生無常,寶釵是第一個不辭而別的人。黛玉雖是明白人,知“無立足境,方是乾淨”,知一切如浮雲過耳,可總難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隨賈府共浮沉,“留得殘荷聽雨聲”罷!

黛玉不怨誰,她這一生愛恨分明,也不過煙雨迷濛,夢醒,了無牽掛。

《紅樓夢》讀後感3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述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著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激續者高鄂,儘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杯具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應當說,寶釵是一個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禁錮的女孩,文中也沒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歡寶玉,只是明示了賈府最高權威元春站在了寶釵的一邊。沒人會在意寶釵的意見,她和寶玉一樣。只是封建貴族制的犧牲品。

寶玉犯錯捱了打,寶釵義正言辭,勸道“你是要改過了罷。”於是她被學者定位封建統治的衛道士。等我們看到了紅樓的結局:黛玉的慘劇,寶玉的杯具,寶釵的鬧劇。

品讀之後,就會發現能夠受傷也是一種福氣,即使是像黛玉那樣失戀了,一夜之間老了十歲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場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樣抱著自我的抱負與才華和對寶玉的愛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種人生歸宿能夠選擇,那麼,死於悲痛,比活在心如枯槁不發芽的`灰暗生活裡,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種“碧雲天,黃花地”的哀愁,並不是空泛無由的,好的感情總是最接近人類美的本質。女子對此的追求要更偏執些,註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寶黛二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感情是一種如此稀缺的資源,除了珍惜,我們別無它法。

《紅樓夢》讀後感4

開啟中國文學瑰麗的寶庫,尋求古典小說璀璨的明珠,我們找到的最奪目的一顆依然是《紅樓夢》。輕輕地走進大觀園,靜靜地聆聽那曠遠的“紅樓”之聲,在一個封建大家族崩潰的坍塌聲中,我分明聽到了一曲悽美的女性讚歌。

閱讀《紅樓夢》,置身於一大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中,我體味著她們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悲哀,更歎服於她們的多才和美貌。

在《林黛玉進賈府》中亮相之後,黛玉就成為整個紅樓夢中最耀眼的角色,她雖然不像以往才子佳人中的“佳人”那樣完美無缺,但在她纖弱的外表下,在她盈盈的淚光中,在她謹慎的舉止間,我看到的是不甘於命運,不屈於家族權勢,努力爭取幸福的剛強靈魂。“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是那樣的嬌弱,更是那樣的多才多藝。言談顧盼之間流露著一個女子的聰慧,她仔細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彬彬有禮地周旋於外祖母、舅媽、哥嫂、姊妹們中間。“多愁善感”卻反抗堅決,寄人籬下而又不卑不亢,她的敏感不正體現著她的聰穎嗎?吟詩、作畫、繡荷包,無一樣滯於人後,如此多才的女子,怎能不引人讚歎?

“山中高土晶瑩雪”的薛寶釵一走近我們的視線,我們就被她舉手投足之間的氣質所震撼,她骨子裡閃爍著高出流俗的光輝和大家閨秀的氣度與風範。雖封建正統思想嚴重,然而依然掩蓋不住她超出男性的精明和睿智。她沒有身為小姐的蠻橫,對下人向來體貼,她雖不能說是八面玲瓏,卻是左右逢源,頗得親人喜愛。賢淑美好的`她又怎能不讓人由衷讚美?

說到王熙鳳,“唯權是逐”、“唯利是圖”、“凶狠機詐”是我們對她的印象。她行凶作惡時,自然引起人們憤恨、憎惡。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這位貴族家庭中的內管家,她的才能、機智、詼諧和歡聲笑語以及對寶玉及諸姊妹的關心卻並不讓人反感。我們很難想象,紅樓夢缺少了“鳳姐”,大觀園裡有多少笑聲不再盪漾。

還有善良的平兒,溫順的襲人,豪爽的史湘雲,剛烈的尤三姐,嚴正的探春,冷譎的惜春,柔順的迎春,孤高的妙玉,俊俏的晴雯……這眾多的體現著“人”的閃光,輝煌著人的價值的青春女子,用她們的淚水釀成芳醇甘冽的藝術美酒,奉獻於封建統治的祭壇。即使是悲劇,卻也多了幾分壯美。於是,在“千紅一窟(哭),萬豔同杯(悲)”的廢墟上,崛起了一枝美豔的女性奇葩。

合上《紅樓夢》書卷,我依然沉浸在這部鉅著營造的藝術氛圍中,聆聽著一曲女性華美的讚歌,耳邊依然回想著寶玉誠懇的話語:“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紅樓夢》讀後感5

“我們太年輕,年輕鬧著要整天的,但不知道他一直很自由。”但由於我們有“麻煩”的自由,自由不是足以證明我們做到了,也許在某些方面,我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問同桌“頑皮”:“為什麼林黛玉葬花”同桌回答說:“因為她很無聊。”從這個時代認為它肯定是無聊會去葬花。

在國中就包括聽說《紅樓夢》是本百科知識全書,學生必讀物。由於是中國古文,我第一次讀《紅樓夢》真不應該知道它哪裡好,只知道有一個不務事的賈寶玉,還有就是一個知書達理的林黛玉。

第二次世界都是我們因為我在書店能夠買到自己一本白話文的《紅樓夢》,但無論是學習古文的還是現代白話文的,都沒有進行介紹企業為何書名叫《紅樓夢》而作者個人眼中的《紅樓夢》又是一個怎樣的?通過讀書中的內容我只能把這個題目管理理解為:年少無知,勝似夢一場。這裡我只是從主人的角度分析理解,要是從當時的時代發展背景則可以直接理解為:物是人非,千變萬化。

有人說,“紅樓夢”是藥,處方和治療方法都記錄在這本書的工作;有人說,“紅樓夢”是教科書,書中有很多教人生活技能;一些人寫說“紅樓夢”是本愛情小說,賈寶玉和林黛玉記錄悽美的愛情故事。

而我個人認為《紅樓夢》是本反封建之書,在書中對於林黛玉廣讀詩書,可在賈府她只說自己一個略懂;而賈寶玉身為官仕子弟學習不好導致官場,只喜歡通過玩樂;地位可以高人一等的賈寶玉和出身於小官吏之家林黛玉之間相愛的.人卻不能生活在一起。

一是批評無才的婦女是美德;二是批評官場;二是批評封建等級制度。

我不覺得林黛玉的花兒無聊,我覺得她們是不高興。這是對封建禮教強烈不滿和無法抗拒的憤怒無奈的表現。《紅樓夢》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他們都放棄了“壞”去追隨制度。當我們放棄,最終做了我們不想做的事,我們仍然會很好,但我們已經失去了我們的本色。

今天的世界上還沒有這樣嗎?想想支配我們的生活規定外箱,有點出界被認為是“乖”我們的想法所以乖乖地去思考人生。有多少人不得不放棄“淘氣”?現在還有多少人堅持“淘氣”?

當人生髮展走到盡頭,我們自己會不會感嘆,這又是進行一場《紅樓夢》?

《紅樓夢》讀後感6

《紅樓夢》這本書我一共讀了三遍,第一遍我並沒有讀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體會到這本身一層的意蘊,第三遍我花了幾倍的時間去細細品味。當我鄭重的翻過了《紅樓夢》的最後一頁,淚水在不經意間潮溼地劃過我的臉頰。

曹雪芹刻畫了很多鮮明的人物:鳳姐兒、晴雯、襲人、平兒、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談三個人: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

賈寶玉:作為榮國府嫡派子孫,他出身不凡,又聰明靈秀,是賈氏家族寄予眾望的繼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卻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務伯讀文章,有可貴而不可多得的對封建正統思想的不滿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兩彎似顰非顰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姣襲一身之病;閒靜如姣花照水;形動如弱柳扶風一幅古代病態美人圖躍然紙上。她性情孤高,胸懷狹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釵之冠。

薛寶釵:生的臉若銀盆,眼若水杏,脣不點而丹,眉下畫而橫翠,肌膚也豐澤而白皙,性情溫和而貞靜,行為豁達大度,處事隨分安時,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與黛玉匹敵,有一把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只有揀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塊玉,一塊金鎖,一句“你這金鎖要揀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個絕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寶玉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被賈母等人殘忍地扼殺了,林黛玉淚盡而逝。在賈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辦下,賈寶玉被迫娶了寶釵為妻,但因雙方沒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寶玉又無法忘懷知音真愛林黛玉,婚後不久即出家當了和尚,留寶釵獨守空閨,抱恨終生。四個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離子散。

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讓我聯想到當時的社會背景:歸罪官僚大地主階級的腐敗、虛偽、殘酷、暴虐和深刻的社會矛盾,反應了當時新生的社會經濟關係的萌芽和新興的市民社會力量追求民主和個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憐了黛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真是“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憐的林黛玉啊。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紅樓夢》讀後感7

讀完《紅樓夢》,不是味道,似有少許感受。孰為寧榮二府家破人亡,或為紅粉佳人香消玉隕,抑或為木石前盟、金玉良緣煙銷雲散?《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異的長篇章回小說,它的巨大成就突出體現在雜亂而

又調和的結構,佈局上。前奏擺開,進場引線人物,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存),意思是把真事隱(甄士隱)去,用假語村言(賈雨村言)寫出,為閨閣昭傳。縱觀《石頭記》,這石頭感染的胭脂味仍是挺濃的,書中眾閨閣裙釵個個堪稱是女性豪英,鬚眉男子則個個近乎‘祿蠹國賊’,都是壞男人。曹先生可謂是女權主義第一人,對立男尊女卑,乃至有點重女輕男。他為女兒搖旗吶喊,表揚歌頌,天然生成人為萬物之靈,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殘餘濁沫罷了。

《紅樓夢》體現了一種落敗的趨勢,不管是宦途的、宗族的,仍是愛情的。這在喜聚不喜散、喜好大團圓的.中國傳統中是不行多見,當然也應是不行或缺的。蕭史弄玉、相如文君、張生鶯鶯等等,俱是文人配佳人,但寶黛釵的三角戀卻是以悲慘劇收場。我不得不感謝高鶚,雖然他在許多方面達不到曹雪芹的水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不,應說是謝世或登仙,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

關於她來說,死是她一切悲慘劇的總結,是她的擺脫,是她的完結。當她在地下安靜地沉眠時,看著寶玉人在凡世尋覓出路,不得不說,她是美好的。不是我天然生成殘暴看悲慘劇,但不是有這樣兩句,因禍得福,焉知非福?物極必反,苦盡甘來?

黛玉這大觀園裡的出水蓮,逆和孤僻,特立獨行,與眾不同,花前痴讀西廂豪無避忌,言隨心至,一向執著著自己的那份純真,那份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大觀園中,傷感著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瀟湘館前,哀嘆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落得個一縷香魂隨風散。

《紅樓夢》是一本奇書,自面世以來,人們對它的研討工作一向沒有間斷過,併產生了一種專門的學識——紅學。同是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到了易,道學家看到了淫,文人佳人看到了糾纏,革命家看到了排滿,謠言家

看到了宮闈祕事……這點我卻是信任的,卻是那種說現代科技、文明,各式各樣,都蘊藏在《紅樓夢》中,就實難苟同。原本薄薄的一本書卻硬要把大千國際都塞進其間,未免太不沉著了,莫非咱們會因此而獲益。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當飯吃,也不能不斷、永久地嚼下去!

《紅樓夢》讀後感8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讀完它之後,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它極度諷刺了我國古代封建惡勢力的醜態以及對當時的痛惡。書中不斷地細節和刻畫描寫了它最終將會走向滅亡的必然原因。 在《紅樓夢》一書中,共刻畫了二百多個角色,他們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命運。其中給我印象較深的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探春等。

首先是賈寶玉,作為家中的男丁,他從小就被祖母,母親所溺愛,所以造成了他每日同女孩兒們玩樂,不顧正業且多愁善感的形象,也正是因為這樣,他不夠被他的父親賈政所喜愛。

大觀園裡的人雖心靈盡是骯髒險惡,可也不缺乏有真情在,正如同賈寶玉和林黛玉真心相愛,可最終卻也逃不過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林黛玉算是作者筆下尤為突出的一項了,她多愁善感,經常落淚。大家說她是小肚雞腸,可誰又能知道,自從她踏進賈府那一刻,她就註定要小心謹慎,每一步都需要思量萬分。她時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唯恐一不小心說錯或者做錯,就會惹來旁人的嗤笑。寄人籬下久了,就成了別人眼中小肚雞腸的樣子了。

薛寶釵在大觀園中人緣極好,她為人處世顯得精明又能幹,矇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就連賈母也不在話下,可即便是這樣的花言巧語,終究也得不到寶玉對她的青睞。

探春是書中最讓我心疼的.角色之一了,女兒身加庶出,讓她註定就有很多的意難平,她性子高雅,創辦海棠詩社,又體貼下人知道如何管理。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讓她始終存在著一股自卑感,再加上趙姨娘對她的不作為,更促使了探春的自卑。

談書中最讓人動容的情節,便是黛玉葬花和焚稿。當讀到《葬花吟》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時,面色蒼白的黛玉坐在床上正等著賈寶玉的到來,可她沒想到,自己苦等到的卻是心上人將要成親的訊息。她病情惡化,奄奄一息的上氣不接下氣。她把自己的手稿,手絹,和自己的眼淚,血全部都統統燒光時,真是叫人垂淚涕泣。她那裡燒去的哪是她的詩稿啊,那分明是她的寄託,她的靈魂!

《紅樓夢》最後的結局很悲慘,黛玉遺恨而亡,賈母歸天,熙鳳魂歸金陵,寶釵出家,一個風光顯赫的賈氏家族就這樣落的一個分崩離析的下場,真是讓人感慨。

《紅樓夢》讀後感9

曹雪芹懷著深摯的愛意和悲憫的同情,用歷史與未來、現實與夢想、哲理與詩情,並飽蘸著血與淚塑造出來的林黛玉,是《紅樓夢》裡一位富有詩意美和夢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她的杯具命運灑下同情之淚,為她的藝術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紅樓夢》讀者心目中的一位聖潔、美麗的愛神。

然而,在百花鬥妍的女兒國大觀園裡,有嫵媚豐美的薛寶釵,有風流嬌豔的`史湘雲,有文采精華的賈探春,有美貌不亞於其家姐的薛寶琴,……為什麼獨有黛玉那樣牽動人的衷腸,甚至有人因她而狂、為她而死呢她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藝術魅力她究竟美在何處、動人在何處應當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點,則是林黛玉具有一種杯具美。當人們說《紅樓夢》是一部杯具時恐怕首先是指寶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過於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杯具是將美毀滅給人看。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杯具就越壯美,越深刻,越動人。

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還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筆調、奇特的想像和詩意,創造了新奇絕妙的亙古未有的“還淚”之說,以象徵林黛玉是帶著宿根、宿情、宿恨來到人世的。這絕不是宿命論,而是藝術的誇張、渲染和強化。她一生下來,就有“先天不足之症”;會吃飯時便吃藥,並且不許哭,不能見外人。命運對她太殘酷,太不公平了。少年喪母,不久又喪父,僅有孤苦伶仃地長期寄居在黑暗齷齪的賈府。

我們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是她剛剛來到賈府。作者經過鳳姐的“嘴”和寶玉的“眼”,描繪了她天仙似的人品。鳳姐一見就驚歎道:“天下竟有這樣標緻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在寶玉的眼裡,這“嫋嫋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則別有一種風範和神韻:

曹雪芹把我們民族的審美積澱進行了新的熔鑄和創造,他把楊貴妃式的豐美賦予了薛寶釵,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給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絕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將林黛玉的外貌與西施聯絡起來,並將西施“捧心而蹙”、嫋娜風流的外形之美賦予林黛玉,還借寶玉之口給她取字“顰顰”,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紅樓夢》讀後感10

《紅樓夢》是一本經典名著,講述了發生在賈府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故事,主人公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和性格叛逆又真誠的賈寶玉。通過講述他兩人的情感,命運多舛的路線,來描寫賈府的由盛轉衰的故事。

《紅樓夢》雖然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卻不止是寫愛情,而是將整個封建社會的風貌一點一滴地滲透到故事中去,通過對一些日常設計的描述,體現了在賈府大觀園中已金陵13釵為主體的眾女子的愛恨情仇,以及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沒落。

想當初,賈府是那樣繁華,有權有勢,但最終都逃不過物極必反的命運,歷代王府過於強盛的勢必會衰落。從政治上看,是對皇帝專制集權的一種威脅,所以衰落是必然的。在賈寶玉出家做和尚時,賈家得罪了皇家而被抄家,四大家族走向末路。

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兩個叛逆人物,是對循規蹈矩的婚姻的抗爭,同樣也是對社會封建的一種鬥爭。但是無可否定的是,少數人的力量肯定是戰勝不了封建社會的強大背景,最後兩人只能陰陽兩隔。

這本書中其他人物,也個性鮮明,描寫得當,情節起伏,作者作詩,表現出作者的寫作功底極高。本書不是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大事。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兒女情長,事態人情。曹雪芹手法細膩,人生閱歷廣大,對吃飯的講究,每道菜的做法和名稱都娓娓道來。嚴格的規範和禮數,似乎都在寫自己平生的過往,隱在心中的感嘆,感覺人生似乎做了一個虛榮的夢,過去的一切就一下子煙消雲散。本書是在寫賈府,但又似乎在寫曹雪芹的真實感受和經歷。

書中人物就寫的像真的模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聰明靈秀的.賈寶玉,端莊大方的薛寶釵,精明能幹的王熙鳳,心直口快的史湘雲。林黛玉是個,“心較比千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的女孩。無論是離別仇恨,還是草木枯榮,都會讓她悵然淚下,她是一個情感細膩又有同情心的聰明敏感的女子。說話可能有些尖酸刻薄,其實都是她對喪母之悲,又寄人籬下的一種孤單寥落之苦的不甘,賈寶玉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稻草,而今他又娶了薛寶釵,心疾加上身體本就不好,便一命嗚呼西去了。

賈寶玉是通靈寶玉的化身,他不喜詩書,不想考取功名做官,不想混跡於混濁官場,因為他不喜歡封建禮教束縛。

最終賈府敗落,亡的亡,走的走。

《紅樓夢》終究是一場夢,歷史走向不過也是必然趨勢。“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紅樓夢》讀後感11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發著淡淡墨香的《紅樓夢》時,有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想把它徹底看明白。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儘管看過了,但是書中有的描述還是演員不能及的,還是被書中所描述的傳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寫的那麼好,其中的`一些經典場景當然讓我難忘。如,黛玉葬花、湘雲醉臥、晴雯撕扇、寶釵撲蝶、寶玉捱打等等。

我最喜歡黛玉葬花這個場景了。這個場景不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繪得栩栩如生,而且也為讀者刻畫了一個自愛自憐喜愛花的一個林黛玉。林黛玉是很愛惜花的,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乾淨,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對於美與他人有不同的獨特見解,她也寫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賈府及整個封建的社會比做汙濁,她不甘沉滅,又無力擺脫封建惡勢力。憐花就是憐自己,她看到鮮花的凋零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將來。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悽美的詩歌之一。

林黛玉在賈府中,雖有寶玉的照顧,賈母的疼愛,但按照當時的禮教觀念,畢竟是外孫,寄人籬下的滋味還是有的,父母雙亡,無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觀,總覺風刀霜劍嚴相逼,自憐之心常在,見落花而感身世,不覺滿目淒涼。

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看了很讓人心疼,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他們最後並沒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幸福的,他們會彼此記得對方,記住他們悽美動人的故事。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是唯一。

總之,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不僅僅是閱讀上的滿足,也使我進一步瞭解了當時的封建社會,還是比較有收穫的。

《紅樓夢》讀後感12

我一直以為紅樓夢的結局是家道中落,就沒有起來了,才明白,那句歷史名言的意義—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個大家族的情況正是如此,只要香火不滅,便是春風吹又生,東山再起就只是後人的努力了。

花未來的錢,享受現在的美好生活,經濟學說這事美國傳過來的,看了紅樓夢,才明白,古人開始知道這樣做了,賈家之所以會破敗,所以家庫虧空,王熙鳳在乎面子,東拼西湊,甚至動用未來的錢,就像那誰說的,各大王爺可能也有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卻不能遇到一點點意外。否則,對一個家庭就是大大的打擊。

不知道為什麼,很喜歡林黛玉,不喜歡薛寶釵,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和林黛玉很像,都是憂慮者,單這位主卻比我更加敏感,所以我也能感受到那種心情,雖然很多道理那麼講,但有時候。確實是想得太多了,哪怕是喜歡她的賈寶玉,後來在她面前小心翼翼,怕不經意間傷害了她,襲人也是如此,對林黛玉的這種敏感嫉妒心很害怕,明知道賈寶玉喜歡林黛玉,也不希望林黛玉做他的主子,而結局林黛玉也沒有成為他的主子,她也離開了賈府,嫁給了另外一個人,不得不承認的是,林黛玉確實很有才,但這種有才確實太過於悲觀主義那種,從她寫的那些詩中就可以看出。如果把世上憂愁的人排個順序的.話,林黛玉稱第二。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個大家族不外乎如此,為了錢,家族中的人,家族中的下人,都會想方設法的去從庫裡要錢,某些時候,也得去幫助下親戚或者祖上的朋友什麼的。出多入少,家族也就會漸漸地敗落下來,賈府的情況亦是如此,不管賈政如何的廉潔,但他不打理家務,就不能杜絕這些情況的出現,就算他打理家務,也不能杜絕這樣的情況出現,家族中,敗類或多或少是有的,一個家族如此,何況一個國家呢,每當聽到什麼xx之類的,以前是相當痛恨,現在也漸漸地看淡了,我無法阻止那樣的情況出現,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去做那樣的事情。

賈寶玉之所以會神志不清,和尚說是:避禍,了塵緣,所以黛玉死了,寶玉痛不欲生,然後夢一場。最後大徹大悟,遁入龍空門。如果寶玉失竊,寶玉完好,黛玉可能不會那麼早死,或許結局會不一樣,就我來講,事情長得想的想得很清楚,非常容易,但做到很難,如果還有一點點希望的華,沒希望,肯定是連想都不敢想。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讀後感13

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著作,從明清一直流傳至今。時間之久,足以見得其價值。此書表面上是講大觀園中的生活與寶玉、黛玉的愛而不得。但我認為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封建社會。

如第97章,寶玉在封建家長的掉包計下娶了寶釵為妻。黛玉得知後便一病不起,含恨而終。寶玉在考取功名之後,也帶恨出家。寶釵最後只得孤獨終老。他(她)們三人都是受害者,被封建社會的思想所迫害。在這種封建迷信下,讓三個本可以更幸福的人,最後都以悲劇結局。兩個毫無情義的人,因為一句“金玉良緣”被鎖在了一起,真是可笑。我覺得作者不僅是在單純的描寫寶玉和黛玉悲涼的愛情,更是在諷刺當時封建思想,訴說包辦婚姻的弊端。

我忍不住拿《紅樓夢》中的'封建社會和我們現在的社會作比較。現在的社會提倡自由戀愛,沒有了包辦婚姻。大多數人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封建迷信更是幾乎沒有了!曾經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會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很多不好習俗的約束。比如古代的“三從四德”“裹腳”等等一系列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不可思議,甚至毫無人性的習俗。而現在的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不再有什麼男尊女卑。法律上也出了許多保護女性的條款,女性的地位和安全感直線上升。可這僅僅是我們中國,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依舊是像《紅樓夢》裡一樣男尊女卑,所以他們的發展更是落後於我們國家,他們國家的女性甚至於不敢在晚上出來,因為搶劫、槍殺,實在太危險!他們國家保護女性的條約又實在是少之又少,在他們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們國家幾百年前的社會風氣。

看完這本書,我的眼淚湧進了眼眶,我的心中充斥著無限的傷感與悲哀,我感嘆舊社會的封建,為《紅樓夢》中“受害”的三人感到悲哀。同時我很慶幸,慶幸我生活在當今這個社會。慶幸我生在這安全的中國,而不是帶有男尊女卑的偏執思想的國家。想到這些,我的眼淚不受控制的直流,淚水如春雨般多而密。

《紅樓夢》這本書讓我有了極大的感觸。1000人對這本書的想法就有1000種,各個年齡段的人看完這本書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我現在經歷過的事還是太少,看不穿這部著作。我會繼續拜讀這本書籍,我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這本書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

《紅樓夢》讀後感14

大概七八歲時,愛讀一些淺顯易懂的童話。對於名著,卻沒有一絲一號的興趣。偶然間,翻開了這本《紅樓夢》,才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當時還不能完全讀下來所有字,查查字典,連猜帶看的就過去了。雖還讀不懂細緻雋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義,但還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從此,我開始了文學的征程,頂點是勝利的輝煌。

書中人物可謂是變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賈寶玉,城府頗深的薛寶釵,心狠手辣的鳳姐,卑躬屈膝的襲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奴才丫頭,無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腦海中。而我最愛的還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是她對愛情的悽婉歌頌。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對愛情多少的執著。從最初的進賈府,直到中間元妃省親,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到最後的家道中落。從繁華到衰敗,一次次對寶釵的`猜疑佈滿了她一顆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聽到一句“我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寶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卻是寶釵,而瀟湘館的黛玉,卻已魂歸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嘩嘩落了淚。愛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對愛情的執著,一切她的經歷,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後,竟覺得有絲許慶幸。慶幸黛玉未曾經歷到賈府查封,更慶幸我結識了《紅樓夢》,步入了文學的殿堂。

處在封建社會,賈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嘆,令人歌諷。現在我已經不是那個七八歲的,不諳世事的孩子,也讀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這本書,可真是高深莫測啊!

直到現在,我才懂得,襲人實則寶釵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運。是啊,“西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寫給晴雯的悼詞,卻年年想不到竟成為了對黛玉命運的批判!

從第一次看這本書,直到現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幾遍。但總忘不掉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感覺。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對文學最基本的渴求與吸吮。如干旱的海綿盡情吮吸著知識的甘露。從那時起,從那本《紅樓夢》起,我成長了,不再拘泥於淺顯易懂的童話,踏上了文學之旅。一開始,我如一葉小舟,在黑暗無邊的大海上航行,總感覺光明正要到來,卻又無從尋找。突然出現的漁火點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遠方的天際。而《紅樓夢》便是那漁火,點燃我人生的道路,讓我有了對文字的渴望。人總有那麼一本啟蒙書,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紅樓夢》,牽引著我在知識的海洋遨遊。一本書,開啟了成長的大門,受益終生。

《紅樓夢》讀後感15

我喜歡《紅樓夢》,喜歡它營造的那個“女兒國”,喜歡它那朦朦朧朧的情感世界,喜歡它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開,揭起“紅樓”一角,就見香菸繚繞,朦朦朧朧中,一位秉絕代嬌容,賦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撥絃而唱紅樓一曲,淒涼婉轉、哀怨愁疊,剎時落紅成陣,人似離魂。

金陵一釵的林黛玉不單有古代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容貌,更有著令人驚歎的才華。瀟湘館清幽的環境,書房的格調凸顯出她的高雅脫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現出腮紅壓倒桃花的美態,就是這樣一位病西施在母親逝世後邁著三寸金蓮一步步走入了愛情的牢籠——大觀園,雖然我還是個中學生,不應對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還是對她的結局深表惋惜。賈府中的男子數不勝數,但她愛上的偏偏是個多情的種子——賈寶玉,這是她人生悲劇的開始。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絳珠仙草,一個是五彩石,為了還淚,一個化為女體,到人間為他傾注畢生的淚水,淚乾了,也就香消玉隕了,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劇。但上蒼既然讓她還淚,何必讓兩人一見便“似曾相識”,又何必再介入什麼“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專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寶哥哥一個,不再會正眼看其他任何一個男子,而賈寶玉不同,身邊佳人如雲,雖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個,但卻還流連著其他的'女子,一個才貌可比黛玉有著金鎖的薛寶釵,一個咬舌可愛有著金麒麟的史湘雲……“都道都是金玉良緣”難道註定兩人此生無緣?寶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時也會“爭風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眾人心目中顯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沒有薛寶釵那樣平易近人,但又有誰真正瞭解她內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會像薛寶釵那樣提醒賈寶玉多涉及仕途,她沒有那種封建的舊思想理念,她是一個敢愛、敢恨、敢做、敢說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種浪漫的境界。她的愛溢於言表,淋漓盡致。跟寶玉一起讀《西廂記》,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寶玉床前……所以在寶玉心中黛玉更被認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為在當時看來是一種“不向上”的表現,再加上身子帶病,賈府的“家長們”就更加認為薛寶釵是賈寶玉的配偶,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計”,林黛玉也在這齣戲中“香魂一縷隨風去”。

“女子無才便是德”。要說錯,那麼一開始的“似曾相識是”一個“錯”,黛玉的才華是一個錯,當時封建社會的背景更是一個錯。

掩卷沉思,為黛玉悲劇感慨之餘,心中突然豁然開朗,其實這只是一個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