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篇

讀後感1.08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我在五年前讀過,現在再次讀來,仍有感觸。她在二十世紀初期,就看出兒童發展的本質,看出兒童心內自有一個祕密的世界。但是大人們往往自以為是地忽略掉。她這樣論述: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儘管兒童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祕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成年人應該努力去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能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成人能夠以從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願去做,而是成人藉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兒童十分喜歡獨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幹得非常賣力。自由行動的兒童,不僅從他的周圍與環境中搜集感官印象,並且喜歡一絲不苟地進行他的活動。兒童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從事各項活動成長起來的,因此他的發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體的因素。兒童只有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如果不堅持這條原則,那麼今後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無窮的混亂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能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一。

這些論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讓兒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動手感知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兒童的內心會逐漸達到完滿。從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種感受,專注力差的孩子的越來越多。以前一個班專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約一兩個,現在一個班能找到十幾個。老師們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課,甚至在上課時到處跑的也越來越多。我兒子幼兒園的開放日,我一邊聽著老師的課,一邊就擔心地看著那幾個自始至終地看著後面家長或者自顧自動來動去的孩子。孩子的專注力是怎樣喪失的呢?這是我一直在尋求答案的一個問題。無獨有偶。今天,讀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專注力,是如何被家長破壞的》也講到類似的觀點。文章先列舉了事例:

(一)

有一次我帶女兒去書店,旁邊有個奶奶帶著四五歲的小男孩也在看書,我相信這個奶奶非常愛他的孫子,我也堅信那個孩子的專注被奶奶毀了。男孩和我女兒在一起看書,兩個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來說:“寶寶,別跪在地上,太涼!”孩子剛起來沒兩分鐘又坐地上了,因為書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書,怎麼能要求一個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寶寶,不能坐地上,屁股涼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來,放下手中的書,換了一本,然後就開始各處溜達。轉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拿起一本漫畫書剛看了幾分鐘,奶奶又來了:“寶寶,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搖頭,奶奶不甘心,把水杯開啟,把水送到孩子嘴邊,男孩不情願地喝了一口,眼睛還在書上,奶奶不高興了,一把把書搶下來,扔在了書堆裡,然後開始教訓小孫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會上火,上火了就會發燒,到時候誰管啊,你爸你媽工作那麼忙,不還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無奈地喝了幾口,然後又趴到女兒這裡,和女兒看書。奶奶當然又不幹了,連拉帶扯地把孩子弄起來,兩個人走出了書店。

(二)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較專注,仔細想想,經驗就是從小沒人管。我小的時候,連幼兒園都沒有上過,家裡條件不允許,於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時間發呆,有大把的時間做好一件事。四歲到六歲,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爸爸單位大院度過的,我自己每天觀察螞蟻,觀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畫,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為沒有人催我,沒有人關注我,反倒讓我非常得專注。

那個時候生活條件不好,書籍絕對是奢侈品。我家那個衚衕第一家中有兩位哥哥,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們的名字:姚寧姚宇。他們的父母也都是老師,他們家裡有看不完的小人書,有各種那個年代很難見到的小說。我還沒有上學,就喜歡待在他們家裡,那些書都被我們這些孩子翻爛了。有時候阿姨回來早,會開恩同意我把書拿回家看,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最開心的事情,那些有書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裡翻啊翻。這些點滴的童年時光無比快樂,也讓我養成了受益終身的好習慣,做事認真專注。關鍵當時爸媽也太忙了,沒時間嘮叨我,而現在的孩子可不一樣,一個孩子有好幾個大人管著,每個人都對孩子發出指令,孩子的內心其實是亂的,誰說都得聽,各種嘮叨毀了孩子的專注。

第一個例子多麼常見啊,幾乎是隨處可見。很多家長几乎是本能地這樣去做。但他們可能真的沒有想到這樣做,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他們會認為不管,難道讓孩子放任自流嗎?其實當孩子專注地玩的時候,如果看護人不去一再幹擾,而是讓他專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會有持久的專注能力。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請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從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項“工作”。

第二個例子就更有趣了。一個專注的孩子居然是因為家長沒有時間管她。讓她能得以長時間地自處,所以養成了專注的習慣。關於這一點,我有點不同意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候,也有可能因為困難而輕易放棄,而不停地轉換注意力,造成專注力的破壞。尤其在現在的家庭中,玩具眾多的情況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難而使得注意力的輕易轉移。培養專注力,家長的干涉同樣有個度的問題。

回到《童年的祕密》一書,正好蒙臺梭利所言,成人對兒童過多的干涉,破壞掉的不僅僅是兒童的內心通過體驗達到完滿的過程,也同時毀掉的了孩子內心的專注力。現在正因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重視,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愛讓孩子密不透氣。愛之深,毀之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生長有其自然的規律,兒童的發展有其自然的程序。這就好比孩子是一顆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長的,而我們所做的工作只需靜待觀之,需澆水時澆水,須施肥時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長。教育兒童就應該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讓他們朝著該有的方向發展。成人應該只是一個引導者,起著催化劑的作用,而不應該幫他們畫好路線。這和誇美紐斯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觀點是一致的。

作為老師,我看到,當今的社會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寄予所有的期望。於是他們就讓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學東西,鋼琴,美術,乒乓球,毛筆字……不管孩子自身願不願意。

而蒙臺梭利為我們介紹了兒童的幾個敏感期。有一個敏感期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所以兒童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他們與生俱來許多驚人的才能,而這些往往都是成年人所丟失的。比如說,他們對外界觀察入微,那種細緻程度是大人所不能做到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他總是能發現我們其實早已經看到但是早已經忽略的東西。記得有一次,一個和我們相處了十幾年的鄰居來我們家,我的孩子還很小,不認識,我教孩子叫這位鄰居姑姑。孩子當時沒有吭聲,當時我還蠻尷尬的。後來問到原因,孩子說:“她不是我的姑姑,她眼睛下面有紅的東西,我的姑姑沒有。”開始我納悶,什麼紅的東西?等我再一次看到這個鄰居的時候,我才明白了,原來孩子看到了她臉上有很小很小紅色的酒痣,而我跟她相處了十幾年,全然忽略了這一點。

另外,書中成人與兒童衝突這一部分談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問題。

經歷著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過。記得小時候,因為母親不能滿足我一個願望,我就在家裡的圖畫本上畫一個人,上面寫上媽媽的名字,然後還在旁邊寫上“大壞蛋”三個字。

可是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們也會叛逆我們呀。接觸到的很多家長,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充套件,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拿筷子夾菜吃飯,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全是大人再喂。

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我的孩子在這段時間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喜歡拿剪刀剪紙,因為我們家全部都是大人用的鋒利的大剪刀,孩子用起來很危險,所以孩子的奶奶就把剪刀全部藏起來了。但是孩子一點都沒有罷休,他在家裡千方百計的找。發展到後來,奶奶藏到哪裡,孩子都能找到哪裡。這可怎麼辦?後來到超市一看,原來有專門孩子剪紙用的塑料剪刀。我才明白這其實都是我們錯了,孩子在剪紙的過程中,並不是要故意和大人搗亂對著幹,而是在充分享受這個有趣的過程,這個動作在充分運用她的拇指與食指,對她的動作技巧訓練幫助很大,從而對她的大腦發育也有很大幫助。

後來,我瞭解到,在很多幼托園有一個訓練專案就是讓幼兒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現今,大人們想盡方法發展自己寶寶的智力,但無知的大人們卻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鍛鍊他們寶寶的機會,這些機會簡單、普通,但是卻讓家長完全忽視掉了。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臺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

最後提一點,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童年的祕密》給我啟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在寒假我抽空讀了《祕密》這本書,作者朗達〃拜恩沒有像以往的勵志書那樣,過多拿錢、拿成功來刺激人們,強調的反而是心靈的感受。很明顯,它屬於心靈勵志書。

回想起作者關於《祕密》的發現,可以說也是一種傳奇和宿命。澳大利亞作者朗達。拜恩在敘述他發現祕密的過程時說:“一年前,我周遭的生活崩潰了。工作得筋疲力盡,父親突然去世,和同事、親人之間的相處關係也是一團糟。然而當時我卻不知道,就在這沮喪絕望之中,竟伴隨著最棒的恩賜。我瞧見一個偉大的祕密——生命的祕密。在女兒海莉給我的一本百年古書中,我發現了它。”

朗達。拜恩發現的祕密,就是吸引力的原則。吸引力原則有些類似於中國古人的天人相應說,但是更加通俗和世俗,是讓每個人都美好、快樂的原則,這個原則可以讓每個人跟宇宙和諧相處,釋放自己的思想、善意和能量,實現夢想。

這些祕密,亙古以來存在於各種口述的歷史、文學、宗教與哲學之中,也藏在人與世界的各個互動層面,每個人自身都存在著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她還發現,許多當今的佼佼者早已瞭解並運用此祕密。因此,她不禁疑問:“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呢?”於是,她組織了一個團隊披露這個只有少數人才知道的祕密,與人們分享獲得健康、財富和幸福的祕訣,開發人們潛在的能量。

我認為,《祕密》的成功獨特之處,作者把“吸引力法則”加上了“心靈快樂”的處世哲學,並融入到個人創富的歷程。她指出,如果能夠設想、假裝自己已經十分富足,事情都朝好的方向拓展,心靈就會得到快樂的.感受。去要求、去相信,然後感謝自己已經得到的,會讓我們莫名地得到動力,宇宙會迅速回復我們的要求,給我們“心想事成”的果實。

我記得畢淑敏曾經說過,事關心靈和幸福,只要去了解並實踐它,心想事成就不再只是一句祝福,必將變成觸手可及的精彩現實。所以,《祕密》並不神祕,應該能為普通大眾和處於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希望、信心和力量。它能在我們的成功道路上,為我們引領方向,給自己一個機會,給未來一次洗禮,讓我們的人生綻放更多光彩。

閱讀《祕密》時,我感到人生最大的問題,是逃避問題,而不是問題本身。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要改變你的狀況,首先必須改變你的想法”,做到如此,相信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人生本無所謂“祕密”可言,但確實有著較為普遍的經驗和規律,而《祕密》的價值就在於總結、概括、闡明瞭那些經驗和規律以及它們對人生的作用,並以可信的例子說服我們重視它們。

歸結起來,書中最根本的法則就是吸引力法則。通俗一點,就是要有一種強烈的擁有這種東西的渴望,以及顯示已經擁有這些東西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由書中我想到聽過的兩個故事:

一、求雨的故事

一個村莊長年乾旱,他們請來了一位求雨法師幫他們求雨。到了求雨那一天,現場擠滿了人。法師在開始求雨之前問村民們:你們相信我能求到雨嗎?村民們齊聲答道:相信。法師又問了一遍:你們相信我能求到雨嗎?村民們仍然齊聲答道:相信。當法師第三次重複同樣的問題時,村民們有些不耐煩了,說:當然相信了,要不然花那麼多錢請你來幹什麼?可是法師反問了一句,村民們頓時啞口無言了。你猜法師反問了一句什麼呢?

原來法師問:為什麼你們都沒有帶傘呢是?

二、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像往常一樣來到寺廟裡和佛印和尚談經論道。年少氣盛的蘇東坡一直想佔有絕對的上風,他想了一個問題,就開口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呢?”佛印笑咪咪地回答:像一尊佛。蘇東坡相當滿意地點了點頭。佛印反問道:敢問老納在你心中又像什麼呢?蘇東坡停頓片刻,湊近佛印耳邊說:像一坨屎。還沒等佛印回過神來,蘇東坡就大笑著拂袖而去。

回到家,蘇東坡自鳴得意地向蘇小妹炫耀自己剛才的勝利,冰雪聰明的蘇小妹聽完後就忍不住掩口大笑起來:哥,你輸得太慘了。蘇東坡不免有些納悶,問為什麼?小妹說:在佛界的闡釋是:你自己是什麼,你看到的所有事物就是什麼?明白了吧?蘇東坡馬上羞得滿臉通紅。

這兩個故事都印證了一個道理:你是否真的在渴望你想要的事物,並且你是否真的相信你能擁有。自身就好比一個訊號發射臺,你對某件事情的執著程度就象對宇宙發射的電磁波,只有這種電磁波足夠強,才能夠把你想擁有的東西吸引到你身邊來。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倒黴蛋,那你就不可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反而會把更多的倒黴事吸引到你身邊來。如果你總是抱怨生活,去想那些不如意的,消極的東西,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糟糕。如果你能調整心態,總是想著你要擁有的東西,而且表現出你已經擁有的樣子,那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在現階段《祕密》這本書全球暢銷,我覺得與全球金融風暴以及經濟危機的來臨關係密切。我一直認為,經濟危機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會,關鍵在於怎樣看待危機。危機是現實存在的,很多時候,危機也是一種機會。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是因為亂世為英雄提供了出人頭地、出類拔萃的機會。因此危機對於那些有準備的心靈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大展巨集圖的機會呢?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的心靈、智慧、知識、能量是不是已經做好了超越自我、利用危機的準備。

各種災難刺激人們停下來,反思潛伏在宇宙中的哲理,關注心靈帶給人生的奧妙。此時,生活再不是一味浮躁地往前衝,這是一種社會進步的標誌。其實,《祕密》的根本,就是面對任何逆境,永不言敗,因為有希望遠比悲慘過日子好。

如果用一種時尚的觀念來詮釋《祕密》,《祕密》就是我們的心靈瑜珈師,令我們的心靈和身體柔軟生動起來。

《祕密》告訴我們:我們每個願望都藏在宇宙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向宇宙下定單的人,當我們向宇宙下好定單,我們就能接受到來自宇宙的饋贈。我們生存的這顆星球有枯竭的時候,而宇宙卻無邊無際、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需要的一切。

這種思想和方法,就是我們抵禦人生和事業低谷的祕密。從開始閱讀這本叫做《祕密》的書的時刻起,我的生活就開始改變了——因為我掌握了吸引力的法則,我將吸引一切善意、友好和愛,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美好起來!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著兒童的自我實現。

讀到《愛的智慧》這一章時,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書中列舉的孩子與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為在我和女兒之間也經常有這種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覺,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討厭呢?我們來聽聽蒙臺梭利是怎麼說的: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件令父母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使一個小傢伙一醒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為了去教導他們,而只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裡有一種溫暖的東西在湧動?蒙特梭利對兒童的細微觀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讓人佩服。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是否真的瞭解兒童,是否知道他們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們真該適時的轉換一下角色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理解兒童的世界,瞭解童年的祕密。

由此再引申到我與班級裡的孩子,仔細想想一些孩子平時的表現,在當時可能會覺得不耐煩,但現在再好好想想,就會知道那是孩子一種愛的表現了。感謝蒙臺梭利告訴了我們這種愛的重要價值,今後我要向孩子們學習,學習這種愛的智慧。---《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暑假我品讀了一本《童年的祕密》,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裡,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顛覆性的書籍。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在所有的細節方面都能支配它。心靈的適宜環境是這樣的:一個人能閉著眼睛到處走動,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環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很明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不同於成人對秩序的熱愛。秩序給成人某種外在的快樂。但對幼兒來講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動物漫步的大地,或魚兒遊憩的水。

不過這一點,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們新到了一個環境,也是會經歷很不適應的時期,所謂的水土不服,但是兒童卻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沒見過的雨傘也會生氣的地步。而兒童的這個敏感期,據說一直會持續到五歲。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這一點,在鬆居直的《圖畫書論》裡也有所涉及。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為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絡,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實際上這本書裡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她。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裡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在那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為他們所特別制的。這些對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無需過多的語言和暗示。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喜歡工作。這本書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生長有其自然的規律,兒童的發展有其自然的程序。這就好比孩子是一顆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長的,而我們所做的工作只需靜待觀之,需澆水時澆水,須施肥時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長。教育兒童就應該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讓他們朝著該有的方向發展。成人應該只是一個引導者,起著催化劑的作用,而不應該幫他們畫好路線。這和誇美紐斯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觀點是一致的。

作為老師,我看到,當今的社會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寄予所有的期望。於是他們就讓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學東西,鋼琴,美術,乒乓球,毛筆字……不管孩子自身願不願意。

而蒙臺梭利為我們介紹了兒童的幾個敏感期。有一個敏感期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所以兒童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他們與生俱來許多驚人的才能,而這些往往都是成年人所丟失的。比如說,他們對外界觀察入微,那種細緻程度是大人所不能做到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他總是能發現我們其實早已經看到但是早已經忽略的東西。記得有一次,一個和我們相處了十幾年的鄰居來我們家,我的孩子還很小,不認識,我教孩子叫這位鄰居姑姑。孩子當時沒有吭聲,當時我還蠻尷尬的。後來問到原因,孩子說:“她不是我的姑姑,她眼睛下面有紅的東西,我的姑姑沒有。”開始我納悶,什麼紅的東西?等我再一次看到這個鄰居的時候,我才明白了,原來孩子看到了她臉上有很小很小紅色的酒痣,而我跟她相處了十幾年,全然忽略了這一點。

另外,書中成人與兒童衝突這一部分談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問題。

經歷著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過。記得小時候,因為母親不能滿足我一個願望,我就在家裡的圖畫本上畫一個人,上面寫上媽媽的名字,然後還在旁邊寫上“大壞蛋”三個字。

可是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們也會叛逆我們呀。接觸到的很多家長,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充套件,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拿筷子夾菜吃飯,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全是大人再喂。

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我的孩子在這段時間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喜歡拿剪刀剪紙,因為我們家全部都是大人用的.鋒利的大剪刀,孩子用起來很危險,所以孩子的奶奶就把剪刀全部藏起來了。但是孩子一點都沒有罷休,他在家裡千方百計的找。發展到後來,奶奶藏到哪裡,孩子都能找到哪裡。這可怎麼辦?後來到超市一看,原來有專門孩子剪紙用的塑料剪刀。我才明白這其實都是我們錯了,孩子在剪紙的過程中,並不是要故意和大人搗亂對著幹,而是在充分享受這個有趣的過程,這個動作在充分運用她的拇指與食指,對她的動作技巧訓練幫助很大,從而對她的大腦發育也有很大幫助。

後來,我瞭解到,在很多幼托園有一個訓練專案就是讓幼兒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現今,大人們想盡方法發展自己寶寶的智力,但無知的大人們卻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鍛鍊他們寶寶的機會,這些機會簡單、普通,但是卻讓家長完全忽視掉了。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臺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

最後提一點,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童年的祕密》給我啟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童年的祕密》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蒙臺梭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蒙臺梭利是教育和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徵,她在1949年、1950年、1951年三次被提名諾比爾和平獎,這些足以見證她的教育影響力之大。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標榜說是對孩子們的教育使用的是蒙臺梭利教育方法,但是何為真正的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相信很多家長都表示搖頭不清楚,《童年的祕密》這本書是我們瞭解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的視窗,通過這本書可以讓大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成人和孩子之間的不同,瞭解孩子們的成長規律,真正的幫助到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做到心中有理論,實踐不慌張。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有三大部分,分別關於尊重孩子的本能、珍惜老師和大人手中的權利以及如果大人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會出現的幾種不正常的行為。

一:關於尊重孩子的本能

《童年的祕密》的核心觀念是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本能: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生存本能,他們通過自己的方法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探索這個世界。而家長們如果能以尊重孩子的本能為基礎來培養孩子,孩子就能成為一個正常人,蒙臺梭利對正常人的定義為:智慧早熟、已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

這個讓我想起我的兒子朗朗在一歲之前對廚房炒菜鍋非常有興趣,經常要吵著要玩炒菜的鍋和鏟子,甚至一度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做飯,因為要做飯的時候,他還是要玩鍋。

剛剛開始的時候為此我們哭笑不得,難不成以後是想做個廚師?期間也曾阻止過不允許,同時給他買了塑料的廚房玩具,但是他玩了一小段時間後,還是痴迷於真正的鍋和鏟子。

整個對鍋的熱愛從一歲前一直持續到兩歲多,回想這段他對鍋的熱愛時期,我和他爸爸雖然有表現出阻止,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尊重他的本能讓他探索的,或許對一歲不到的朗朗而言,用鍋鏟在鍋裡翻炒玩具就是他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而到現在三歲了,他對鍋的興趣慢慢降下來了,但是對菜市場的魚兒有了更大的興趣,經常帶他買菜的時候,他總是在賣魚攤位面前久久佇立,問這是什麼魚兒呀,也一度出現接連一個多禮拜每天都叫著要買寶寶魚,我們在菜市場買回泥鰍和小黃丫頭養的經歷。

現在看來,無論是朗朗對於鍋的執迷還是對於養寶寶魚的熱愛,都是他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我作為大人有時候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喜歡鍋鏟呢?用蒙臺梭利的理念來解釋,是因為感知和探索吧。感謝自己和黃先生對於朗朗的耐心,沒有過多的干涉,也讓他玩,反倒是現在自然而然的對鍋沒有以前那般有興趣了,但是當他再大點,他願意真正的開始學做飯,我們也會給他嘗試的。

二:珍惜老師和大人手中的權利

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她認為教師應該端正對待兒童的態度。兒童不能夠保護自己,他們相信別人告訴他們的任何事情。如果我們對孩子發洩情緒,他們不僅很快就忘記了我們的罪惡,還會對我們所指責他們的一切感到罪惡。

這點讓我想起了我在今年暑假的時候曾經跟拍過的一個舞蹈老師的課堂,因為臨近考級,孩子們集訓的表現不是很好。老師又著急,早就聽聞舞蹈老師的脾氣上課及其容易發火。起初我只是聽聞卻並沒有真正的見識過,直到那天跟拍的時候,一個平時看起來很溫柔的舞蹈老師的課堂,孩子們反覆動作不到位,老師的情緒已經瀕臨崩潰,對孩子非常的凶,並把學生趕出了教室。我有點擔心孩子們的情緒,但是看到他們還是很乖巧的在舞蹈房門口練習舞蹈。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有些難過,是要考級了,學生動作不熟練老師是著急,可因此對孩子說狠話,趕孩子出去,這些負面的話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不僅是老師有時候會剋制不了總結的壞脾氣,作為家長又何嘗不是這樣,有的時候我和黃先生吵架了心情不好,也會遷怒於朗朗,說話不好聽,現在回想,孩子這麼小,看到媽媽這麼冷漠,他心裡當是如何作想,不僅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家長,都應該珍惜手上的權利,不斷努力使得自己變成更好的人,還應該是一個能夠消除自己內心障礙的大人,不斷和自己的壞脾氣做鬥爭,時刻反省自己,用愛來育人。

三:大人用錯誤方式對待孩子會讓孩子出現不正常的行為

如果大人用了很多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會出現很多不正常的行為,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神遊”、過度依賴大人、恐懼和說謊等。

前兩天朗朗的老師找我聊天,說是開學這幾天朗朗的狀態,用了“神遊”這個詞語,比如小朋友們一起跑步走直線,朗朗在最前面會把隊伍帶歪了,再比如他玩玩具不允許別人玩,看的很緊。我一聽,就想著是放假這段時間的堂哥搶他玩具事情我們沒有處理好,同時,我和黃先生也經常因為他不吃飯的問題有爭執,正好搶玩具那天也因為不吃飯問題我和他爸爸有爭吵,他爸爸凶了朗朗,這樣一想,必然是因為我們成人不當的行為影響了朗朗在幼兒園的狀態。

如何迴歸正常狀態?

蒙臺梭利在書中說如果孩子出現了以上不正常的行為,想要回歸正常,第一要靠我們外部的力量,即老師和家長要遵從孩子的節奏,給他一個探索和學習的環境,讓他通過探索來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二是靠孩子自身的調節,尊重他們成長的規律和節奏,不要太害怕和著急。

這兩天我也反思了老師對我的一些建議,平時多忙於工作,希望我能多陪伴朗朗,除了閱讀和英文以外,更多的是是希望我能陪伴他玩。就如今天下班接了他後,我沒有和往常一樣急著回家做飯,而是帶他去家附近的公園玩了一個小時,放風箏玩寶劍的遊戲,七點左右到家,黃先生正好提前幾分鐘到正在洗菜做準備,我們雖然吃飯比較晚,但是陪伴朗朗玩的過程我也很開心,我想,這就是在慢慢的改進的過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三歲,本就是該放肆玩鬧的年紀啊!

最後想說,都說童年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些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實,我們都是初為父母,但是我們願意去學習如何更好的做父母,通過書籍瞭解更多孩子成長的規律,始終保持學習心態,不斷改進,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共勉,加油!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童年的祕密》第一次深刻而科學地為我們揭示了兒童心靈都真實景象。它與我們習以為常對兒童的理解是那麼的不同,而這正是我們在兒童教育中鑄成大錯而不自知的原因。”,當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埃德蒙。金毫不過分的肯定了《童年的祕密》的珍貴价值。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 時候,是帶著極大的期待和希望去看的,因為看了太多對它的好評。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是有點失望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震撼。直到慢慢的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品味其中的深刻思想,才漸漸被蒙臺梭利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思想所折服。她看到的,剛剛是我們忽視的,是我們麻木的地方,而剛好是最重要的。看這本書讓我情不自禁回憶起我的童年,回憶我身邊的同伴都是怎樣長大的。每個成年人都是由兒童長大的,每一個人都有童年,而且不可避免的,都在童年時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正如書中說的,我們沒有一處感到被理解,可以進行我們自己的活動的地方。我們被要求必須保持安靜,不許碰東西,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自己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全都是成年人的財產。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每一天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活著,我們害怕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個水杯,一不小心碰翻了一個茶壺……在農村裡長大的孩子還好,至少我們還擁有大自然,還可以投入到它的懷抱中去,上山捉鳥,下水捉魚……只有這樣,我們才完全地感到不被束縛和真正的快樂,因為大自然從來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吝嗇的禁止我們取得任何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裡長大的孩子,看起來比城裡的孩子更加健康和自然。既然大家都曾受到過同樣的不公正的對待,那為什麼沒有人反省,而是將我們身上受到的不公正同樣的對待下一代呢?關鍵在於沒有一個成年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童年的我們也許反抗過,但當我們變成成年人了,又都一致的認為以前的'成年人的做法是沒有錯誤的,是權威的,是不可挑撥的。他們之所以那樣做,都是因為他們愛兒童,都是為了兒童好。幸好,蒙臺梭利注意到了人類這個極大的錯誤,並且試圖糾正它。她觀察兒童,關心兒童,並且試圖理解兒童。以前,我總是懷疑自己早熟,童年的自己已經學會了沉思,思考生老病死……現在終於知道,那完全是正常的,因為兒童不是無思想無意識的木偶。童年的我們其實就已經有我們自己認定的一套真理,我們有自己喜歡的事物,自己喜歡的人……我們經常會哭會鬧,是因為大人們常常無視我們的喜好,強迫我們去做不喜歡的事。

蒙臺梭利指出“在跟兒童交往的過程中,成年人會變得自私或者是自我,他們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兒童心靈有關的東西,導致錯誤日積月累的結果。由於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成年人往往把兒童看作是孤立無援和無活力的某種東西,需要不間斷地給予指導。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創作者,並以他們自己跟兒童的關係這一角度來判斷兒童的好與壞。成年人以他自認一貫正確的模式使自己成為兒童善良或邪惡的試金石。兒童必須依照此模式來塑造。兒童在任何一點上偏離了成年人的模式,就被視為一種罪惡,成年人會對此迅速加以糾正。小時候,每到吃飯的時候,總會被禁止端著陶瓷碗筷離開桌子,要是不小心打破了碗,就會被大聲的地斥罵,直到我們眼淚汪汪的說下次再也不敢了。但是現在,我們也同樣總是千方百計地去阻止兒童做事情。我們會自以為是地認為他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看到他爬上一張凳子或是一張床,就會非常的緊張,大聲嚷著“危險”,並勒令他不許動。看到他蠻有興趣地拿起小刀想模仿大人們削蘋果的模樣,這是我們往往會大驚失色,立刻把所有鋒利一點點的刀具都藏起來……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抑制了他們活動的慾望,讓他們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和感到極大的挫敗感,並認為自己是軟弱和無能的。這種念頭也就是沮喪和缺乏自信的源泉。正是成年人阻止兒童自由地行動,成為兒童自由發展的最大障礙。不要其他人幫他洗澡,穿衣或梳頭髮的任性的還在的哭叫聲,說明了這種戲劇性的衝突與鬥爭。正如蒙臺梭利驚呼的,誰又會意識到,給兒童不需要的幫助,就是兒童將要經歷的種。種壓制中的第一個壓制呢。當兒童生機勃勃的活動遭到外界的阻礙時,他們會有強烈的反應,表現出悲哀,哭鬧。但當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時,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無理取鬧,是任性,在亂髮脾氣。接下來會遭到更粗暴的對待。如果成年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權力慾望,總是試圖為兒童安排好一切,就是對兒童自然發展最大的壓制。蒙臺梭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成年人必須不再視兒童為一個活動體,當幼小時可以隨心所欲地東拎西提,當他長大後,又必須對成年人唯唯諾諾。成年人必須相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他們必須努力理解兒童,這樣他們才能適當的幫助兒童。

我還注意到有些兒童總是無緣無故的從熟睡中哭著醒過來。以前總是覺得很納悶。因為沒有人對這個兒童進行任何的責罵,但為何這些兒童還是會在夢中發抖呢。蒙臺梭利指出,成年人可能利用兒童的無知,用模糊的恐懼嚇唬她,以使她變得順從。這是成年人用來對付兒童的最糟糕的一種防禦手段,以為它利用到處都存在著的可怕形象,使兒童對黑暗的天生恐怖加劇了。我曾見過一位年輕的媽媽為了防止小女兒跑到車水馬龍的大公路上去,就嚇唬小女孩,馬路上有很多吃小孩子的老虎。小女孩果然不敢亂跑了,但是像前面所說的,小女孩常常無緣無故的從睡夢中哭醒。其實,兒童對成年人有一種完完全全的信任與愛。他們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往往是充滿著恐懼的。他們希望從成年人那裡得到肯定與保護。但很多父母經常是因為工作繁忙,而將兒童一個人留在家裡或者扔給一個陌生的女人,如果遇上一個不甚負責任的保姆就更悲慘了。這個兒童會覺得被世界遺忘了,是被遺棄的很不受喜歡的。兒童希望爭取一切時間和父母呆在一起,而成年人總是找各種藉口將他們推開,嫌棄他們礙手礙腳。書中有一個例子,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一件令父母極其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使一個小傢伙一醒過來就去尋找他們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為了去教導他們,而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我愛你們。早晨我來喚醒你們,而你們卻拒絕我!”這就是孩子心聲。

讀《童年的祕密》,我們將“帶著想象散步”。你會驚呼自己平時是如何的忽視了兒童那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我們又對他們犯了多大的錯誤。這是一本讓每一個成年人都感到無地自容的書,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好好的品讀它,還兒童一個舒適的世界。記住,不要衝過去幫孩子拿麵包。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童年的祕密讀後感。蒙臺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示了童年的祕密,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著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充套件,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釦子、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慧,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為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為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著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以上就是我讀《童年的祕密》一書的主要感受。我想每個童年祕密的發現、教育方法的實施、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將成為我今後不斷努力、不斷前進的動力!

《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裡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長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對我的思想觸動極大。以前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學生,根本不瞭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產生衝突。實際上,我們瞭解他們愛的方式嗎?我們瞭解孩子真的需要什麼嗎?這就使我們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觀的心去觀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使幼兒更好的隨著其自身的規律發展壯大,生命更加充滿活力。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裡面的所有東西都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為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