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教育理論讀後感

讀後感3.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理論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理論讀後感

教育理論讀後感1

課題研究已經開始了。根據課題組的要求,開題儀式過後,每人要讀一讀相關的教育理論書籍,並寫下心得體會,我於是找來一些書看,按部就班、一絲不苟的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今日讀到《適用課堂教學藝術》第十五章“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節“因材施教”。這一節裡有一塊內容叫“教師對待好學生、差生的態度”。讀過這一節內容之後,我感慨良多,覺得差生轉化工作之艱難而有趣。

文中寫到:“教師如何善待差生、轉化差生,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學校的差生問題不僅遲遲得不到解決,而且變得越來越嚴重。除了客觀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師對待差生的態度不夠正確。------其實,儘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絕大多數在教師的重點調教下是能轉變的。應當確立這樣的信念:這裡不全是廢銅爛鐵,這裡有黃金白銀,只不過暫時被灰塵矇住而未能閃光而已。”

讀這一段話,我明白了對待差生應當持怎樣的態度。說實話,我過去對待差生總是持消極態度,認為這事多花力氣而“得不償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要多看到他人的優點,千方百計挖掘別人的優點,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那樣的話,不僅師生關係搞不好,轉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當代處於素質教育發展時期,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素質,差生是每個班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差生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班風、校風,甚至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所以,儘管差生問題很令人頭疼、費心,卻有著莫大的意義,研究和解決差生問題屬於真正的“痛並快樂著”。

怎樣轉化差生?文中寫到,“首先要有信心(這些學生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求進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較差罷了);其次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文中還寫到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應放在教給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來源有三個:一是報刊是介紹由後進生變為先進生的經驗之談;二是班內優秀學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學習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學習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讀到此處,我明白了今後的工作重點,應當放在尋找好的學習方法上,教給他們方法,“授人以漁”,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學生的學習搞好了,才能逐漸消除“乏信心”,促進思想轉變,最終實現將其轉化。同時,我也明白了應當從差生本人身上尋找閃光點,不僅能激勵他本人,對其他學生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應當想法子推行。

文中還介紹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一定要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指導既要務“虛”,又要務“實”。即除了講一些大道理之外,還可適當降低作業難度,有進步及時表揚以及定期“開小灶”等等。“對差生要多表揚、少批評、不諷刺。嘲諷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其後果或是產生自卑感,或是產生對立情緒,這對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極端不利的。”在過去,我也對差生滿懷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學生不聽話,或頂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就容易喪失繼續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嚴厲批評、嘲諷,可越是如此,學生對抗、牴觸情緒越強,工作越難開展。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越難開的鎖才越是好鎖。因此,我今後應當加強修養,增強個人人格魅力,對差生多一點信心,再多一點耐心。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轉化差生的工作一定會邁上更高的臺階。

俗話說“開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論讀後感2

孔子的教育理論有很多,給我很深印象的是一篇“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孔子在教學時,將自己的學毫不保留的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也能走上自己喜歡的為學之道。孔子非常喜歡將自己認為滿意的求學經驗與心得、人生體會與信仰傳授給學生。

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因為有教學時間不足等藉口,自己在課堂上往往是提出了問題,想讓學生完成“捉魚”的過程,自己又很少把解決問題的相關經驗及時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這讓學生難以有足夠的方法完成這個捉魚的過程,這時我就怕學生的思考和交流耽誤了自己寶貴的教學時間而把學生的探索過程叫停,然後自己把問題的答案整理給他們。這樣,雖然促進了學生成績的相對提升,卻造成了學生能力的相對下降。學生在我這裡只學到了低年級課本上的知識,卻沒有從我這裡得到相關年級段能力的培養,更別提有多少令其終生受益的方法的獲取和習慣的養成了。這也讓我明白了這段話的含義:“學生能否感受到教師的愛,或者感受多少老師的愛,也只要回憶一下老師是否曾給自己傳授過“漁”,傳授過什麼樣的“漁”。反思一下,自己其實並沒有向學生傳授多少真正觸及他們心靈的'漁,並因此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愛,也就確實沒有多少理由抱怨學生離開自己的班級後,便把自己忘了”。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宗旨首先是“有教無類”。大意是說任何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那又憑什麼說“人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就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呢?人類的發展史告訴我們:知識是改變客觀世界極為強大的力量,而改變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地球人的義務,可沒有權利接受教育,如何改善環境?這個先進性通過發達的美國把“保證教育機會均等,提高教育質量”鑲嵌在教育部牆壁上,可以得到證實。

●指出立德的恰當時間

做事是改變環境的直接體現,但決定做事性質優劣的是做人,而決定做人優劣的是品德。我們的聖人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方向:“朽木不可雕也”,正確的品德教育必須從小開始。那麼憑什麼說孩提時期是樹立優良品德最佳的時間呢?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艾裡克森研究表明:(0~1.5歲)開始認識世界,到青春期(12~18歲)形成基本了世界觀。那麼這個樹立品德的黃金階段再不進行恰當的德育,卻追求知識教育無疑是捨本求末之舉。等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形成了,再教育就如同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一樣了。所以從小建立優秀品德是涉足人生極為關鍵的第一步,是以“做不好人更做不好事”的總體角度出發,如此即可確保立世創業的根基,所以從小立德是極為深刻高遠、超越時代的教育理念,如此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具備先進性?

●教育、學習理念具有科學性嗎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地說教,而是在瞭解學生的習性和個性心理後,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綱領。那麼為什麼說因材施教就是科學的教育理念呢?我們知道建設人類的共同家園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因環境、遺傳等因素影響,每個人天賦、個性自然各異,那麼不論智力的高低快慢,均採取一刀切、滿堂灌的教育方式難道就具有科學性了?發達的西方社會告訴我們:簡單的教育模式,只能獲得單一的人才。而採取順勢疏導,流速更快,力度更大,所以科學地教育在於因人而異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