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讀後感2.9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1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歷史令人感嘆。在眾多的經典書籍中,我最喜歡那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東漢末年的戰爭故事。從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到司馬炎統一天下,每一個故事都令人震憾,告訴我很多人生哲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才智超群。一日,孫權為了拿下荊州,周瑜幫他想出一計,假意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待劉備到南徐就親,將其拿下,以交換荊州。但諸葛亮早就想出計謀,在劉備臨行之時給了他三個錦囊妙計,就在最後一個錦囊裡他叫劉備到了吳國之後,將娶妻之事讓吳國所有百姓人人皆之,讓周瑜無處可賴,這不僅讓劉備娶到了孫權的妹妹還保住了荊州。

我想我也要向諸葛亮學習,像他那樣機智聰慧,在關鍵時刻能冷靜想出辦法。記得有一次,我被同學們誤會了,在面對一句又一句抱怨與排斥時,稚嫩的我無可奈何,心情沮喪,做事恍恍惚惚的,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當時應該冷靜地完成自己的事,而不是逃避啊!那時的我是多麼懵懂無知。

我對劉備、曹操、孫權這三位君王也產生了很深的敬意。劉備也是大人物。他是個穩重,有愛心、關愛老百姓,以大局為重、重視兄弟情深的人,深受人們的敬重。雖然他有這麼多優點,但是也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受到巨大打擊時不能維持平時的情緒,會失去理智。就因為這一點,在張飛、關羽被殺後他因替兄弟報仇心切而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執意大戰吳國,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犧牲在這次戰爭中。

接著說曹操,曹操是個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打仗幾乎百戰百勝,他有強大的兵力,身邊還有很多厲害的大將。能夠合理運用軍略,本可以統一天下的,但他有一個到致命的弱點————多疑。所以導致他最終沒有成功。他因為多疑殺死了許多忠臣名將,如他的水軍名將蔡瑁、張允。因為他的多疑,他的病沒能得到神醫華佗的及時醫治最終大病復發不治而亡。

最後再來說說孫權,孫權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手下文臣武將數不勝數,而且以大局為重,心胸寬廣,在他與蜀國絕交後,但為了抗擊魏國不計前嫌又很快與蜀國和好。

我在《三國演義》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從劉備身上我懂得了:急躁必定壞事,冷靜對待才可以成功。從曹操身上我懂得了:為人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從孫權身上我懂得了:只要合理運用條件,做到上下連心,互相幫助方能取得勝利。從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思考問題要全面,要做個足智多謀的人。

這本書不僅帶我來到了古代,又是我心靈的一抹陽光,讓我懂了很多道理。《三國演義》非常值得一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2

《三國演義》寫的是在黃巾起義時,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想為國家效力,結識並拜為兄弟,在多次的戰鬥中,三國勢力形成以及結束的經過。《桃園三結義》作為《三國演義》的開頭,很好的寫明瞭三人的性格,劉備是屬於多層面性格,有時為自己的能力而惋惜,有時又是那麼仁慈正直。張飛是屬於“莽夫”這類性格的,他急躁的性格正好與劉備的冷靜沉著相配,但他卻勇於為國效力,在文章中他的出現讓劉備更加堅定了保家衛國的信念。關羽他集忠於君,善與友,正義,武力,智慧,勇氣,毅力,大志於一身,同時又驕傲,狂妄,自大輕敵。關羽在準備投軍時遇到了劉備、張飛二人,三人相識後對對方都很合得來,便在桃園結拜為兄弟,誓同心協力、保家衛國。這便是《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讀完這本書,我能深切的體會到作者在描寫人物性格上花費了許多功夫,能讓讀者清楚的讀懂三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在思考與寫作上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其實不論是劉備、關羽還是張飛,他們各自的弱點還是集於一身,像劉備,如果沒有日後諸葛亮的幫助,他的驕傲和有時的虛偽肯定會讓不少戰役以失敗告終。張飛,不用說也知道他的暴躁脾氣,在軍隊中對小兵的態度,肯定會給眾多讀者又這樣一個想法:張飛就像一把傷手而鋒利的武器。但張飛對劉備的鼓勵還是讓我感受到這位大丈夫的志氣與雄心。再來說說關羽,在三人中他的.重情義讓許多人包括我都記憶猶新,在赤壁之戰時,曹操被諸葛亮的妙計逼得走投無路,最終,曹操進入了關羽的埋伏圈,曹操便下馬向關羽求情。關羽看在舊情的份上放曹操等人過去,要不是劉備的苦苦求情,關羽早就死在軍令之下。

曹操,三國裡笑到最後的君主。雖然最終三國還是被司馬氏統一,他也沒有親眼看到兒子完成自己的願望,但曹操的才華卻讓許多人欽佩,唯有疑心能讓他不那麼完美。他的疑心讓他誤殺了許多無辜的人,他自己卻還堅持著“寧讓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有些人覺得曹操是代表著野心,但我讀後卻感覺不是這樣,曹操想統一天下也只是自己的一大期望,就像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雖然他自己也表示過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我覺得這只是一位君主巨集偉的成就。

讀完這本書,我好像回到了古代,回到了三國鼎立時期,重新感受到祖先留下的歷史與輝煌!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3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起初我對他的影響也不是很好,覺得他是個小角色,野心卻不小。但從後來的讀書學習中我漸漸讀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他的有勇有謀。曹操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於打仗,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讓我漸漸改變了對曹操的看法,覺得他是一個正人君子。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

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赤壁之戰,孫劉兩軍聯合將曹操的百萬大軍全部殲滅,考靠的`還不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能機智的草船借箭令周瑜啞口無言。曹操兵敗赤壁無奈敗走華容道,但又遭到重重埋伏,最好不得不得請關羽看在當初的面子饒了自己一命。周瑜一心想要殺掉諸葛亮,對諸葛亮耿耿於懷,最後卻死在諸葛亮的三氣之下。蜀漢王劉備了,作為漢室的後代,有著皇族的血統,自然免不了是氣宇軒昂的,“身當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真是一表人才。雖然他出身高貴,但處事謙恭、冷靜,為能求得賢才,他三顧茅廬,可謂“伯樂”。

撫今追昔,當今很多領導者在這一點上不及劉備,如果,這些領導者都能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真做人民的公僕,而不是高高在上,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臺”,那麼,我想這些人才必能發揮他們的作用。袁紹自恃有十萬多大軍,並不把曹操那幾萬精兵放在眼裡,結果反被曹操反撲,痛失愛將。後來曹操軍隊缺糧,謀士許攸勸他偷襲許都,他不肯。最終許攸投靠曹操,袁紹的一萬車糧食被曹操一下子燒光。不出三天,袁紹不戰自敗。《三國演義》講解的不僅是一系列戰火硝煙,它更教會的我們一系列道理。

古人云“滿招損,謙得益”,在學習中也如此。有些同學,在考試中獲得了一次成功後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便開始驕傲起來。便變得不懂裝懂,不可一世,最終在最後的考驗中露了馬腳,不僅受到了老師、家長的批評,自己也得不到好處,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有什麼好的呢?還不如腳踏實地得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4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我便愛上了歷史。《三國演義》在非我們陳述歷史的同時,也給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換近期已,群雄紛爭,這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只有最強大的人才能成為霸主,主宰這個時代。也正是這個時代,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個時代,人才倍出,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天下之爭。

我讀懂了諸葛亮。被世人稱為“臥龍”的諸葛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自劉備三顧茅廬後為蜀國稱為三國中的一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火燒新野,水淹七軍,草船借箭,空城絕唱,哪個不是諸葛亮的傑作?我為他超人的智慧所折服,但更讓我敬佩的,是他的忠誠!諸葛亮從未有過反叛之心,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資格退下劉禪自己稱帝,但他沒有,先帝的厚恩他無法忘記。他死心塌地,不管前方有多少危機等著他。他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部傾授予姜維,而自己的兒子卻學識平庸,諸葛亮,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蜀國,正是有了諸葛亮,才有了蜀國的崛起!諸葛亮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是豪邁的一生!當今社會,不缺少人才,缺的就是忠心耿耿的人,人人都厭惡黑暗你,可黑暗卻彷彿要吞噬光明,若是多一些諸葛亮這樣的人,光明一定會戰勝黑暗,中國也一定能走向強大!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忠!

我讀懂了趙雲。一名將軍,最大的'榮譽就是為自己的主公,國家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即使戰死沙場也引以為豪。趙雲就是一個典型。他武功高強,經驗豐富,膽識過人,劉備曾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他的一生從未打過一場敗仗,這種傳奇也只有常山趙子龍能創下了。趙雲沒有諸葛亮那樣聰明的頭腦,但他也一心向忠,為救阿斗,他在長阪坡殺得七進七出,精疲力竭也要護主。我彷彿看見在戰亂中,趙雲隻身一人,左手青釭劍,右手亮銀 槍,胯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在敵營中來回穿梭,殺得魏軍片甲不留。戰勝風采,絲毫不減!

自認為自己也讀懂了曹植,但是我錯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這些千古絕文皆出自曹植之手。雖然當時許多人忙著搶地盤,搶天下,但也有人不愛亂世紛爭,比如曹植,他整天在家與文人飲酒作詩,完全不顧外面。總以為曹植太邋遢墮落了,實際上,他也有他的苦衷,他的哥哥曹丕總認為曹植要篡位,找得許多麻煩。曹植不貪圖功名利祿,只是過著屬於自己的自由生活,他,永遠是歷代文人的榜樣!

《三國演義》讓我領略了真正的亂世爭鬥,輝煌,壯烈,悲涼……時時刻刻都在領悟著,時時刻刻都在品味著,時時刻刻都在感動著。讀好《三國演義》,你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5

我國的古典四大名著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我就覺得《三國演義》更勝於其餘三部。 記得我很小便開始讀《三國演義》,大概是八、九歲吧,那時只是看連環畫,後來到十歲時,便讀白話本,由此便開始喜歡上了這部小說,經常是一有空便手不釋卷,仔仔細細地讀著。初時喜歡這本小說,只是因為它其中含有的智慧,與那精彩戰爭場面的描寫。我尤其喜歡諸葛孔明這個形象,喜歡他的聰明才智,出陳脫俗,喜歡他的膽識、計謀,彷彿不論多危急的關頭,他都能化解。至於他的精彩片段,如著名的“隆中對”、“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火燒赤壁”、“草船借劍”等等都背得爛熟於心,但現在,卻因為平時無暇顧及,只落下一些印象罷了。 最近又重溫《三國》,又覺另一番味道,或許正如別人所說的,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或者不同的人讀,都不會有完全相同的`看法,我在又看一遍《三國演義》後,忽然覺得有一種全新的感受。

因為,我不再只看它的描寫和策略,我開始去剖析裡面每一個重要的角色,由此我發現了人性的另一面。如劉備在我眼中已不再是一個完全的仁者了,因為他尚有虛偽的一面,尤其表現在他取荊州之後伐劉璋,正如龐統所說:“伐人國以為娛者,非仁者之軍也。”至於諸葛亮,他在心目中的形象沒有什麼改變,雖然他也有錯,而且絕非小錯,但從那個時代看來,他所做的一切又是非常符合情理的。在這次讀完《三國演義》後,我似乎更喜歡書中的一個反面人物――曹**喜歡曹操的理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陰險”和他的文才。他陰險,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虛偽,因為他寧做“周文王”,但他又能承認自己的陰險,“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或許這就是曹操的魅力所在吧,不然怎會手下猛將如雲,人才濟濟呢?我還喜歡他的膽略,他煮酒論英雄,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明知劉備絕非等閒之輩,卻仍重用他,甚至放虎歸山,足見其膽識。及至後來他不容劉備,也暴露出他多變的一面。曹操的文才更是世所罕見。詩歌《觀滄海》流傳至今,那巨集偉的氣勢真是令人折服;一曲《銅雀臺賦》,更是淋漓暢快,至於他的兒子曹植,雖文思出眾,但比其父又少了幾分魄力,這或許也是曹操受我喜歡的原因吧。讀罷掩卷,感慨良深,自思世人之性情,莫不包含在其中。這部文學鉅著不光展示了我國古人的軍事謀略,更反映了人心百態,不愧為我國文學寶庫裡的一枝奇葩。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6

說到漢朝末年,漢靈帝越來越殘暴,導致爆發了強大的農民起義,自我逃到北岸的哪裡去都不明白了。之後,冒出來很多英雄,也有幾個奸雄。下頭我慢慢給你們介紹。

有一人,他姓劉名備字玄德,結拜兄弟有張飛、關羽。那張飛,字翼德,僅有個長子張苞。那關羽,字雲長,有義子關平,兒子關興、關索。軍師有孔明、龐統。其他人麼,還有孫堅將軍、曹操奸賊等。

當時天下大亂,曹操到了北岸,做了漢獻帝丞相;劉備到了荊州,投奔劉表;孫堅來到江東,開創了東吳。之後,劉表、袁紹等幾個人都被曹操奸賊給殺了,再隨著周瑜火燒赤壁,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構成,分別是蜀漢、曹魏、東吳。

之後,司馬昭滅了蜀漢,司馬炎滅了東吳。三國歸晉,整個三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有一次,我對我爸爸說:“爸爸,你明白我三國時代我最恨的`是哪件事情嗎?”“什麼事情?”爸爸問。“那我就告訴你吧。”我笑呵呵地說,“關羽把曹操放了!否則的話,北方就平定了!”爸爸聽了,哭笑不得。

《七步詩》大家都熟悉了吧?其實呢,曹操也是個詩人,寫過一首《短歌行》。

三國時期,我最喜歡的國是“蜀國。”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再是姜維,再是劉備。我先說明一下,我為何喜歡孔明。

那是因為,諸葛亮幾乎每次都打勝仗,我很佩服他的學問。單幅和司馬微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單幅說:“用我和他相比,就好像烏鴉比鳳凰一樣。”司馬微說“在我看來,或許僅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能夠和他比一比。

一開始,關、張二人都不相信諸葛亮的才華,還開玩笑說:“先生為什麼不請‘水’去?”之後在大敗夏侯惇時,才相信孔明的才華,說:“先生真了不起!”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戰爭是“馬謖大意失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上山紮寨,結果被圍的水洩不通,士兵紛紛投降。諸葛亮因為自已用人不當悔恨不已,之後揮淚斬了馬謖。

如果要問我三國時代我最厭惡的人,那就是劉阿斗了。

三國時代,我僅有一個不明白:為什麼司馬懿能活那麼長時間?

還好此刻沒有戰爭,不然,我們要受多少苦難啊!

戰鬥時期,成敗主要靠計謀,當然也要武將勇猛,最好能“文武雙全”。在東吳,孫堅是“武,”孫策是“武,”孫權“‘文武雙無’,”孫皓是殘暴的君主。周瑜是“文,”魯肅是“文,”呂蒙是“文,”陸遜是“文。”在蜀漢,張飛是“武,”關羽是“武,”黃忠是“武,”馬超是“武,”趙雲是“武,”孔明是“文,”龐統是“文,”姜維呢,卻是“文武雙全。”曹操那裡,司馬懿是“文,”武呢多看了《三國演義》後,我最想成為三國裡的諸葛亮。我也期望我以後能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7

閱讀如同飲食,在這些“食物”中,有著如甜點一樣的娛樂書籍,也有回味無窮的古典名著,但這些名著中,對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就要屬《三國演義》了。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讀書之樂”

初次“食”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為異姓兄弟,並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彷彿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雲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著槍,揮著劍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蹟,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說等他回來時再喝,他開啟城門,揮舞著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溫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說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著說,好像是自我親身經歷一樣。

說關羽是是說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說起另一位智者——諸葛亮。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他的故事,七擒,當我看到了才明白,原先是其次抓住了蠻王孟獲,每次看到孟獲被捕,我就樂的`前仰後合,上氣不接下氣,這也上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寬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於“奸雄”曹操嗎,我並不怎樣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日怎樣割須棄袍了?原先他是為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我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鬍鬚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我心愛的鬍鬚。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之後又棄了自我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讀書給了我很多歡樂,也增長了我不少知識,我相信,我時刻都會記著,“食”書的感覺是多麼美妙!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各路英雄好漢一齊除了官宦,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等,消滅宦官後,構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有蜀國、魏國、吳國。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為中國人,可以說基本都對這句古詩詞耳熟能詳了。這句詞出自明代楊慎的《臨江仙》,也是《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小說的開篇詞。這句詩詞充分體現了三國那場精彩而又激烈的歷史大戲中眾多出場英雄們的最終歸宿,被淹沒在了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中。有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頁,有人成為了笑柄,也有人寂寂無名。但最終都敵不過時光的飛逝,逐漸被人忘卻。

三國中,我很佩服一位英雄,或許他稱不上什麼英雄,他沒有什麼耀眼的戰績,甚至沒有上過戰場。沒有像郭嘉一樣精於算計,也沒有諸葛亮那樣運籌帷幄,也沒有出過什麼奇謀妙計。他就是荀彧,曹操尊稱荀令君。沒有荀彧,曹操恐怕早在攻打徐州時,被呂布偷襲丟失根據地而敗亡了。荀彧作為一個文臣,在呂布偷襲陳留後,面對呂布大軍壓境,城內軍心不穩,內奸四處活動,他沒有絲毫慌張,穩軍心,除內奸,與呂布周旋。堅持到曹操大軍的回援,保住了曹操最後的根據地。

在漢獻帝逃到洛陽,向各大諸侯發出求救令後,各大諸侯無動於衷,曹操這邊群臣也是極力反對,是他荀彧第一個站出來,提議前去迎接天子。然而他真是為了挾天子令諸侯才站出來支援的.嗎?從後來他反對曹操稱王,寧死也不願支援曹操來看,荀彧此時站出來不是為了曹操,不是為了擴大地盤,而是作為一名漢臣,看到大漢天子遭人追趕,四處躲藏,於心不忍。由此可看,荀彧與曹操其他手下的不同,其他人眼中只有主公曹操。荀彧,出身潁川荀氏,其父為漢臣,而他也早早入朝為官。董卓篡權,天下大亂,荀彧便棄官回鄉,同時四處尋找能夠平定亂黨之人,最終選擇了曹操。他的初衷並不是升官發財,謀取功名,而是心繫天下,還天下人民一個太平日子。所以在他心中,沒有主公,只有這個已經破爛不堪的大漢了,而他就是那個企圖將這個支離破碎的大漢王朝重新拼接起來的人,他知道自己無帶兵打仗之能,只好選中曹操,依靠他來維持並拯救漢朝。

然而,漢朝氣數已盡,哪怕那位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想的也只是君臨天下。在曹操要稱王的那一刻,荀彧他內心是多麼的心痛,他知道漢朝已無力拯救,他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內心的初衷,極力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而此刻曹操,他是多麼希望荀彧亦臣亦友的人能夠支援自己,只要荀彧能夠支援他,荀彧要什麼他都會給。然而,文人的風骨告訴荀彧,我寧死也是漢臣,最終選擇自盡而亡。

在今天,這個花花綠綠的中國,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初衷,敢說一句無愧於心呢。而荀彧他做到了,他敢說。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9

週末,我又鑽進自己的“三味書屋”,沉浸在《三國演義》的字裡行間。

我徜徉在“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三國世界裡,我喜歡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我更欣賞諸葛亮在“空城計”裡“瑤琴三尺勝雄師”的智慧。

《三國演義》吸引著我,鼓勵著我。我思考著:為什麼要閱讀《三國演義》?我敬仰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為什麼要用“空城計”?這一切,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我從扣人心絃的“空城計”中知道了答案。

在古老的西城城牆上,只見諸葛亮凝視著城外遠處,那裡塵土沖天,司馬懿正帶著十五萬魏兵蜂擁而來。而諸葛亮的身邊卻沒有大將,沒有精銳的士兵,只有城裡區區兩千人馬,眾官也是“盡皆失色”,危急關頭,諸葛亮鎮定自若,“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這時他叫人把城門開啟,讓老兵裝成老百姓灑掃街道,自己戴綸巾,披鶴氅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騎在馬上的司馬懿,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更加疑惑。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不可能會這樣,城裡肯定有埋伏。這時他只好帶著大軍轉身而退。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緊張極了,我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懂得他為什麼這次能化險為夷,是他每次都認真思考,冷靜分析:司馬懿的特點是生性多疑,用兵謹慎,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諸葛亮能夠大膽用“空城計”。

從中我明白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充分的準備。我捫心自問:碰到問題的時候,我提前做好準備了嗎?學習上我的弱項是計算經常有錯誤,每一次看到題,我都認為沒有問題,可是每一次都有小錯誤,這讓我感到心中很慚愧。有一次數學單元檢查,課前老師提醒複習,而我覺得自己已經懂了,沒有仔細認真複習,當我看到有一題的`問題是沒有做過時,心裡一陣緊張,答案計算不出,後悔不已。以後一定要做好充分預習,才能事半功倍。

記得杜甫在《蜀相》這首詩裡描寫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有著心懷家國,志存天下的雄心壯志,他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

《三國演義》為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我一邊讀,一邊自由穿梭於古今中外,在閱讀中重新經歷、重新感受書本中的生活。我還需要多學習,多讀書。讓我們一起去領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情,一起去走煙雨縹緲的江南,看春華秋實;一起去跋涉烽燧塞外,品味大漠孤煙;一起去聽雲動風來,體驗金戈鐵馬的意境。

我仰望著名著星辰,遐想不斷。你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10

安徒生曾經說過:山和峽谷是一定會相逢的,就像有些人和有些人是一定會相逢的。我則認為:有些人和某些書是一定會相逢的,就像我和那部不朽之作——《三國演義》。

  ——題記

神機妙算——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演義》中的“智”絕。讀完《三國演義》之後,我對他啊的評價頗高,我認為他是一個忠心耿耿,有勇有謀的人。劉備死後,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輔助後主,為蜀漢大業嘔心瀝血,平孟獲、六出祁山,言其忠心耿耿絕不為過。馬謖失街亭,司馬懿率十五萬兵馬兵臨城下,他用他智慧和勇氣演繹出了著名的“空城記”、“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不正顯示出了他的智慧嗎?

雄才大略——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三國演義》中的“奸”絕。世人常以他為壞人的代表。而我卻認為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的“奸”,他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成就他心中的夢想。世人認為他奸詐無比,恐怕也是因為他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太讓人寒心了,而認為他奸。我並不反對這個評價,但是,我也從這句話中看到了他的一種氣質,為了成就自己的夢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正是有了 這種勇氣,魏國在亂世之中慢慢地建立起來了,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沒有三分天下,而是曹操統一了天下,使百姓遠離戰亂之苦,因而安居樂業。那麼!世人還會如此惡劣地評價他嗎?世人還會如此看待他嗎?

義薄雲天——關羽

關羽,字雲長,是《三國演義》中的“義”絕。世人尊他為“武聖”,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可是我認為有點言過其實了,不錯,關羽關羽很忠心,很重義氣,打起仗來也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驕傲。《漢書·魏相傳》裡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關羽就是犯了這個錯誤,導致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最後客死異鄉。當然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便是重義氣,“千里單騎送嫂嫂”便足以表明他的重義氣,關雲長刮骨療傷,其勇氣與膽氣不亞於荊柯啊!

《三國演義》寫得很好看,特別是當中的大中型戰役,都寫得很壯觀,讀的時候好像是身臨其境一樣,最為壯觀的要說赤壁大戰了,這場戰役大概是這本書寫得最詳細的.一場戰役了。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東吳的士兵,隨軍出發,看到曹船中都是大火,岸上火光沖天,殺喊聲、鼓聲,求救聲在你耳中交錯著……

羅貫中先生所撰寫的《三國演義》不僅向我們再現了龍虎風雲的三國時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漢朝末期官場的險惡,朝廷的無能……

《三國演義》,一本讓我難忘的書,一本動人心魄的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11

這個暑假,我又想起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於是,又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遍。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重溫三國,的確,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三國演義》所講的是東漢末年,王朝衰弱,各路英雄好漢崛起,出現了三國鼎立的情況:西蜀劉備、東吳孫權、北魏曹操各具一方,爭執不下,劉備為了振興王朝、匡福漢室,與關羽、張飛等人一起奪天下,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我還是很敬佩劉關張這三兄弟。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這三國中草莽英雄的'身上,表露無遺,劉關張三兄弟的性格而成就了他們的偉業,也導致了他們最後的死亡。

關羽他勇敢,武藝高強曾殊顏良,斬文丑,還溫酒新華雄,過五關斬六將,他重義氣,不管曹操怎麼籠絡討好,還是對劉備念念不忘。得知劉備在袁紹營內,他封金掛印,即奔劉備而去。但是他性格卻很高傲,把天下英雄都視為草芥,孫權要把他的兒子和關羽的女兒結為夫妻,諸葛亮也很贊同,但關羽卻說“虎女怎能嫁犬子。”激起了東吳人的憤怒,正因為他的高傲,使關羽大意被東吳奪了荊州,在麥城被緊追不捨的呂蒙一刀殺了。

張飛勇敢,在長阪坡一聲吼叫嚇得夏候傑將軍跌下馬死了,還鎮住了十萬大軍;他重義氣,桃園三結義,他將自己的財產全部給了劉備把兵買馬,但他愛喝酒,酒後愛鞭打佔戰士,鞭打戰士使他得罪了曹豹,一夜之間失了徐州。讓他們在三日之內趕製五千套喪服去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二個士兵想,早晚都是死,不如殺了張飛,投奔東吳算了,結果張飛就這樣被殺害了。

劉備很仁義,溫和對待士兵,還求賢若渴,更重義氣,他在陶謙三讓徐州,後才暫領徐州,劉表託付荊州卻死活不授,他更是三顧茅廬,誠墾邀請諸葛亮出山,但他因義氣仁義也害了他。關羽、張飛死後,劉備為報兄弟之仇,不顧諸葛亮的鄧阻,大軍進犯東吳,卻因愛士兵,太陽太毒,安營紮寨了樹林中,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之後因病而亡。

性格與習慣造就了你的成敗。用在我自己身上,也一點不差,比如我的“機警”,在讀文言文時與六年級的古詩文一起背,觸類旁通,很快就超過了同學;讀奧數時,我專注聽講,弄懂為止,我每次考試都是前幾名,讀英語時我每次第一個完成任務,特別積極。但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也許正因為我成績不錯,所以一直很高傲,由於不努力,對認真寫字不重視,這次語文才考了91.5元,所以,讓我深知絕對要不得大意失荊州的魯莽!我應該要培養自己一個好性格、好習慣。要始終謙虛,要認真練字,不馬虎。

劉關張的性格習慣造就了他們的偉業,也是性格習慣葬送了自己,每個人都要保持自己的好習慣,努力改掉壞習慣,使自己更優秀,我也一樣。三國演義讀後感2000字《三國演義》讀書感受暑假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12

一提到四大名著,我們都會把四部經典倒背如流的介紹,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要說是《三國演義》。中國的文學就是博大精深,就說《三國演義》,別說讀一遍,就是連讀兩遍、三遍你也未必敢誇下海口說自己讀的很通徹,對於裡面的人物你瞭如指掌。因為在書中不光單單敘述幾個簡單的故事,當你真正走近書中的人物,臨近書中的故事,你才會從中分析出其中的道理,你才算讀懂。 說到《三國演義》很多人對其中的經典故事都會略知一二。如:桃園三結義、關羽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空城計、七擒孟獲……其中的精彩真是數不勝數,如果真拿出一件兩件故事還真不能代表三國的精髓。

就拿小小的蜀國滅亡來說吧!蜀國後主劉禪他昏庸無道、聽信讒言、不分黑白、不重用賢臣,最終導致蜀國的滅亡。換個角度看這個事情,蜀國之所以滅亡,劉禪的昏庸無能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國的統治不得民心,諸葛亮的策略不符合實際情況,我認為是更主要的因素。

諸葛亮作為一代智慧的化身,為什麼這個策略不符合實際呢?這還得從諸葛亮的北伐談起。諸葛亮雖在北伐中數敗魏國,但從總體的戰略上卻是失算的,蜀國軍隊往往糧草不濟,不能以戰養戰,屢遭失敗,因此蜀國疲憊不堪,民困軍乏,這也是自食其果啊。

當諸葛亮死後,他那個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也未曾改變,因為繼任者姜維也是同他一個看法,不管客觀條件是否成熟,不吸取先前戰事的優劣,連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說。長期的頻繁的征戰,擾亂了貧民們本事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同時也嚴重損耗了國力,把疲憊的蜀國終究拖到了崩潰的境地。

歷史也證明,要想統一全國,必須有雄厚的社會經濟力量作為基礎。當時蜀國的經濟雖然有很大發展,但其實力不足以統一全國,東吳、曹魏的經濟實力也是如此。在歷史條件尚不成熟的時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諸葛亮、孫權也不能做到,儘管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也是勞而無功,得不償失,而需天時地利人和,或許才是國富民強之根本。

我們大家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聰明的人,無論智謀、心計,所以就有劉備為請他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他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戰事“空城計”,他巧妙的避開了一場殺戮,但是人無完人,並非一個聰明人一生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我們應該多思考,多用心在去做事,才是根本。否則急功近利做事,一定得不償失。

歷史反覆證明,任何雄才偉略的人物,如果試圖幹超越客觀條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敗告終。蜀國的滅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所以我們要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做到三思而後行。這樣才將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13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開啟: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裡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不過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了廣大民眾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了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了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著“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新增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了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了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了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秀 篇14

在《三國演義》中,我比較欣賞曹操。對於曹操這個人,爭議非常多,有人說他是小人、奸賊;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梟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認為,曹操是個實實在在的英雄

對於曹操,敬佩他的人們在某一方面對他的評價很高,比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等等。他做過許多詩,比如說:有名的《觀滄海》、《龜雖壽》等等。

說曹操是軍事家,一是有一定依據的,他不止有略,並且有很高的勇氣。我舉一個例子吧:

有一次,曹操派兵去收麥子,呂布率兵來攻城,曹操大驚,後又鎮定下來。城門前有一片樹林,呂布就認為曹操把兵埋伏在樹林裡,等著他呢,就退兵了。當天晚上,曹操的兵收完麥子回來了,曹操說:“明日呂布定會來燒樹林,我們可以將兵馬埋伏在城門外,包圍呂布。”結果第二天,呂布果然來燒樹林,曹操的兵馬便在城外包圍呂布,且打敗了他。

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奸賊。那麼,我就要說,曹操如果是個奸賊,那怎麼能說他是“治世之能臣”呢?所以說,曹操還是忠於漢室的,曹操當初要冒著生命危險殺董卓,救活漢室;也是他,搬大兵救援漢獻帝,大敗李?唷⒐?帷⒗罾秩?簦?鋟齪菏遙?⑶宜?揮寫酆褐?模?皇淺僕醢樟耍??摹拔何淶邸鋇拿?涫撬?畝?硬茇ё販獾摹

我們說曹操是政治家,是因為他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出兵,使各地響應,他本人也是稱自己為漢朝丞相,結果使許多當時的有名的人物響應,比如:司馬懿、司馬昭、張遼、徐晃、李典、樂進、典偉、夏侯??⑾暮鈐ā⑾暮釕械鵲取

曹操他惜才,比如說官渡之戰過後,沮授成為了階下囚,按照常規,應該殺了的,但曹操卻勸降,並且要以淚水打動沮授,雖然說後來沒有成功,但是這還是能體現出曹操惜才。

曹操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官渡之戰時,袁紹的手下寫了一篇侮辱曹操以及曹操祖上的檄文,袁紹在官渡被打敗後,那個人就被曹操抓了,曹操怒氣衝衝地說:“你侮辱我,我不介意,但是,你憑什麼要侮辱我的祖宗!”我本以為曹操要殺了那個人,但是曹操卻讓那個人當著大家獲的面,讀那篇檄文,曹操的手下都勸曹操:“丞相,這不可呀!”可曹操卻偏讓那個人讀,這便是曹操的獨特之處了。

曹操他還惜才。在官渡之戰中,原本袁紹的謀士的許攸來投降曹操,曹操卻不計前嫌,且赤腳相迎。曹操堂堂一個丞相,卻要赤腳相迎區區一個謀士,這曲不是惜才嗎?豈不是尊重遊謀略的人嗎?

對於曹操,易中天教授還對他有一個評價,那就是:勝利歸功於他人,失敗歸責於自己。這樣的人,不值得尊重嗎?不值得讚賞嗎?所以,我們應對曹操這個人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