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篇)

讀後感2.28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

知道這本書是源於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諮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裡。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著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麼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為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於寫“術”一類的書並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覆看,反覆練。

那麼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裡面含有四個要素:

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

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麼,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麼。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裡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為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矇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後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於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願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麼也睡不著。作者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麼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麼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後,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麼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麼感受。後來多啟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麼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於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著做什麼,站在那裡,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鬆,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於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麼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裡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並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生,是源於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麼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麼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於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後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麼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穫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穫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願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這裡,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穫。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2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撰寫的,他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當你開啟這本書,你就會發現非暴力溝通的魅力。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通過這本書向我們闡述了語言的暴力,在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使用了粗暴的語言、諷刺的語言是暴力,而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擴大了對語言暴力認知範圍,例如評論、說教、命令、指責等都是暴力語言的表現形式,這些沒有被我們注意到形式,對人們的傷害遠比肉體傷害更加疼痛。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而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通過自己和別人的一些實戰經歷,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積極傾聽,幫助人們表達需求,療愈內心深處的傷痛、讓愛融入生活,找到內心那個曾經迷失的自我,重新獲得對生活、對家人、對工作的熱情和活力、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己和解。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1、跟人建立友善的關係

2、由衷的給予

3、讓愛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溝通不暢的原因,往往是我們不會表達。我們愛用道德評價別人,給別人貼標籤,仔細想想其實引起我們生氣、不滿地都是他的行為、而非他本身,可是我們往往忽略這些。例如孩子(低幼兒)在玩耍時不小心打碎了你的貴重物品,作為家長就會生氣了,你可能會說孩子你真討厭(或者淘氣)。可是孩子(低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可能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心裡便會認為媽媽討厭我,心裡也很難受。但如果你對孩子這樣說,你把東西弄碎了,媽媽很生氣,媽媽擔心你受傷,這樣一說孩子就明白了是我的行為讓媽媽生氣,而不是我讓媽媽生氣,這樣孩子和家長會越來越親密。

我們很多人有時候也不會傾聽,也不明白什麼是傾聽,有時當孩子跟家長講話,孩子還沒有說幾句,家長就打斷孩子的講話,將自己的想法和一些人生經驗會告訴孩子。一番說教後,有些孩子可能會接受父母的教誨,可是有些孩子則不會。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告訴自己,以後我什麼也不想對家人說了,在他們眼裡我感受和需求不重要,他們根本不瞭解我,我要將他們開除。就這樣,家長越來不瞭解自己孩子。傾聽是家長摒棄的思維方式,漸漸地,孩子變得跟家人無話可聊,因為作為家長的你從未認真傾聽,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的問題,與他感同身受。只有肯定孩子的感受,才能瞭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拉近彼此距離。這種傾聽方式不僅應用於親子關係、還可應用於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中,這樣你們相處起來都很身心愉悅。

有時我們自己的不開心,源於我們自己,我們不得不這樣做,我們應該這樣做,其實選擇不得不、應該這樣做的時候,內心有點無可奈何,有點消極在裡面。書面作者寫到,他自己非常討厭寫臨床報告,有一天他就問自己我為什麼寫臨床報告,他想了想可以從中得到收入,於是他從那刻起就再也沒有寫臨床報告了,想到自己少了無數份臨床報告,他內心無比快樂,他想到了其他方式獲取收入,而不是通過寫臨床報告。通過這個,下次當你在面臨不得不是的時候,你就換成我選擇做——X,是因為我想——X,不在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為了逃避懲罰、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而是尋求內心真實的需求,已達到內心寧靜。

通過這本書,我重新審視自己、孩子、夫妻關係以及其他人的關係。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在慢慢摸索我和我家女兒的相處模式。對我而言,她不僅是我的孩子,她還是她自己,是區別於我的一個獨立個體。她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我首先保留自己的意見,然後站在她的角度去積極傾聽她的情緒、需求。尤其是當她憤怒、傷心的時候,我要先讓她把情緒發洩出來,讓她自己安靜下來,說不定安靜來下來後就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過程中,我只要陪伴她身邊,傾聽她的想法,引導確認她的情緒,讓她發洩出來。而不要把我的人生經驗告訴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她有權利去感受不同的體驗。生命本身就是全方位的體驗,愛與逝去、生活與死亡,這些都是我們和孩子要面對的。然而我們現在很多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探索和體驗,讓孩子缺失創新能力和獨特性。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我們要讓孩子們體驗不同的.生活樂趣。不能因為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就剝奪他們的體驗,就是因為這些體驗,才能讓孩子不斷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探索世界、學會如何去愛,讓他們感受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不僅讓我學會了親子關係的相處,也讓我對夫妻關係有進一步的瞭解。在我和丈夫的相處之中,我學會了溝通,準確地說是不加評論的溝通。如果我們對某件事存在分歧,我先要把事情表述清楚,明確地告訴對方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這樣對方才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生氣的原因,然後做出迴應。當然,他也可以冷靜地告訴我他的想法,讓我更加明白對方的意思。通過這種換位思考的溝通方式,夫妻雙方可以明白對方心底最真實的那個想法,這才叫溝通和互動,這樣就可以減少吵架的次數。更好的是,倆人的孩子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就可以真切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這樣孩子心理才會更加健康,一個心理健康孩子內心才可以足夠強大。

對自己而言,通過這本書我學會了跟自己的過去和解,跟現實和解,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反方向看問題,學會關注自己,相信只有自己好了,整個家庭才會好,更加確定了母親的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選擇——X,是因為——X。等我想好了,我會重新出發,可能會遇見困難,會失敗,但是我並不畏懼,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所以不管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對我而言都是一種體驗,通過自己的行為還影響孩子,讓她成長為她想成為的人。(鄭豔青)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3

自認為上次讀《非暴力溝通》已經很認真了,今天拿來重讀,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在前言當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開端。當我們遇到人際衝突時,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為什麼總是執迷不悟?我們自認為自己正確無誤,是源於我們的自信,可是我又說服不了對方,因為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就糾纏於為自己辯護,最後誰也戰勝不了誰。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卻徒增煩惱。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係,可是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如何才能說服他呢?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轉變的'是溝通方式,我們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初讀這句話,覺得作者真是沒有底線,怎麼連道德與不道德都不進行區分了,那這世界上還有正義嗎?如果對於不道德行為不去譴責而放任自流,哪裡還有公平正義?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再往後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對對方以道德或不道德進行評價,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書中又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中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是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這句話清晰的給出了一直困惑我們的問題的答案。道理很簡單,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覺察不夠。我們表達的錯誤,是因為我們覺察的不準確;我們體會不出內心的需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而我傾聽每句話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並不將他的話視為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當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覺察了。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4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並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及價值觀,我們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中。

有一類人,他們對自己十分苛責,在取得成績之後把其歸因於運氣好,失敗後卻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甚至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認為自己是全宇宙最差勁的人,無可救藥。而這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暴力溝通。肯定自己在他們那裡變成了最難的事,明明有閃光點,十分優秀,卻仍然很自卑,不想被關注,害怕成為焦點,會對別人的肯定受之有愧。這類人,常常讓人很心疼,而他們也想自救,而想要改變自己這種心態,他們需要培養對自己的愛,有個辦法可以嘗試,那便是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出現失誤之後,如果陷入自我憎恨之中,這無法從中獲得啟發,但是如果運用非暴力溝通對待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誤的原因,明確自己的需求,那麼慢慢就不會苛責抱怨自己了。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吧,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對人生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如果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意識地做出改變,我相信,最終一定都會有所改善的。每個人都有閃光之處,都有自己榮耀的時刻,我們都要自信呀,自信的模樣是最美最帥的模樣。

同一件事,同一份工作,兩種態度對待——熱愛與被迫,結果截然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是幸運的,都能如願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人世間也是無奈的,總會有一地雞毛。生活中總有些事,是你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我們對待這類事情通常採用的是消極抱怨的態度。對此,《非暴力溝通》提出了一個主張: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用選擇代替不得不,由被動變主動。不論你選擇做什麼,一定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這是給自己一個開心做事的機會。如果大家理解:我選擇是因為我需要。許多事情做起來就沒那麼煩躁了。

班主任工作諸多瑣碎,會佔用很多的時間,消耗很多精力,以前同事間經常在辦公室抱怨,吐槽吐槽,權當放鬆了。但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愚蠢,負能量聚集只會讓我們的工作處於倦怠。希望新學期的我,能時刻明確自己的需要,我選擇是因為我需要……我選擇教育行業,是因為教育行業能帶給我成就感,跟學生待在一起,我是開心的。如此,工作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多抱怨了,並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教育事業!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5

《非暴力溝通》一書首先揭示了一切溝通障礙的根源,讓讀者認識到溝通中的語言暴力,和隱藏於語言之中的精神暴力帶來的危害。在此基礎上,本書向讀者詳細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操作方法與技巧。

我們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溝通,它是一座橋樑,使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得以傳遞和反饋。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在日常的交談當中,語言也存在許多隱藏的精神暴力。精神暴力給人帶來的心理創傷往往很難抹平,它的危害甚至要大於身體和生理上的`暴力,它能夠讓人憤怒,進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當矛盾與衝突不斷地發酵、升級,就會演變成攻擊、戰爭等有形的暴力。非暴力溝通倡導一種柔和、疏解的溝通方式,其魅力就在於能夠讓人們通過這樣的溝通方法,將問題化解的同時獲得愛和幸福的滿足。

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與技巧都圍繞著四個要素進行。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6

對於“應該”或者“不應該”這個詞特別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擊自己,用在別人身上是激起憤怒。

記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點醫療事故,據說可能需要通過司法部門解決,可能需要個人賠償。而弟弟個性比較寡淡,老公是個急性子,一直催促著問弟弟採取了什麼自救方式,弟弟說等科室大主任回來開會做決定。老公開始坐不住了,一個人乾著急,又急又惱地一直跟我數落弟弟對於這件事的不作為。忽然間來一句:“這件事情估計要自己掏賠償,我們應該幫忙。”如果這是這樣二話不說肯定是盡全力幫忙的,但是一聽到老公那些強勢的話,心裡的火蹭的就冒起來了,直接頂了回去了:“什麼叫應該?”心裡想:我欠他的嗎?憑什麼應該呢! 其實想想這裡這個“應該”加上老公強硬的語氣讓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強勢地向我下達命令。稍微冷靜後,想表達我不喜歡他跟我說話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帶著憤怒的指責。希望自己在認識到錯誤的做法後,可以慢慢有所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7

這個周的學習讓我知道,不僅要體會到自己的需要還要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書中說的家庭主婦的例子就跟現實的我一樣,先把情緒發洩了,事情還得自己做,然後還覺得委屈。

學習以後,可能還是控制不住發洩情緒了,但是我會馬上意識到,會心裡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麼,我希望對方做什麼或者給我什麼樣的反饋。很多時候,我對自己太苛刻了,不寬容和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所以才會出來很多情緒,然後把這些情緒歸責於別人。我應該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責。

清楚這一點之後,我們對別人提出請求的話,應該越具體越好,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對方瞭解我們的目的.,有助於溝通的進行。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請求和命令的區別,這也有助於我去理解PET這本書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說No了,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麼使他無法說Yes,除非我充分體會了什麼妨礙了他同意,我不會試圖說服他。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8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國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說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國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後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說,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說:“不行,要不怎麼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我們小時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為什麼站在那裡,然後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為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後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害怕老師。後來畢業以後,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說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裡。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脫離魔掌。

看了這本書後,真是浮想聯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對孩子對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學習,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9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現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為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並不多。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現,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絡,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並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並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00字6

最近參加了讀書會,連續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非暴力溝通》,前兩本書裡,我認知到了很多溝通技巧,而《非暴力溝通》卻讓我發現了愛和和諧,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有點感動。我們生活在關係之中,衝突對我們來說在所難免,它帶來兩種結果:更親密的關係或者更壞的關係。在衝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內心的寧靜在衝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語言的暴力來維護心中的和平,可是在這個時候,心中已沒有了愛。而“傾聽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當我心中悠閒的.觀察那個“衝突”,用心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發現我的內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而我就越不怕與對方坦誠的溝通,在溝通中,我感受到了愛與和諧。可是想要獲得這個能力太難,當我內心感到煎熬時,卻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傾聽對方,我感到異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愛”終究會給我指引,讓我在善中綻放。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讀書是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達彼岸卻是需要時間來修煉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靈》中寫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對自己痛苦和焦慮的感受,而是包含著整個人類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時美才會存在。當“自我”不在時,美就存在了,隨著對自我的放棄,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衝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見事實,傾聽對方,獲得內心的平靜,發現愛和美。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0

在我讀《非暴力溝通》之前,我一直認為暴力溝通就是大吼大叫吵架那才是,讀了開頭就知道我大錯特錯了,暴力溝通存在在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老公的溝通、老公和兒子的溝通、和客戶的溝通、和同事的溝通等等,真的無處不在,我這樣說你可能不太能理解,試想一個情景:老公一週每天都半夜回家還帶著酒氣,這個時候你溝通的時候第一句話是什麼?我可能會說你還知道回來啊,你都不管兒子,只顧在外面喝酒。就是這樣一句話其實就是暴力溝通,這句話裡面除了指責還是帶有情緒的在評判對方,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這句話講出來起不到任何溝通的作用,反而會起反作用。

非暴力溝通的定義就是愛的語言,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許我們自己不認為是暴力溝通,但是我們講出來的話經常會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一般人都是條件反射式的暴力溝通,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做情緒的奴隸,重塑自己對於衝突的認識,開啟愛和理解,從而實現非暴力溝通。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暴力溝通以及它的表現形式,只有瞭解什麼是暴力溝通,才能轉換自己學會非暴力溝通,表現形式如下:

1、評判。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都是評判大過於事實,比如老公把襪子丟在沙發上,你可能會說你怎麼老是把襪子丟在沙發上,這就是一句評判,也許是偶爾的一次,也許是剛好脫了沒有及時拿走,這是很明顯的帶有評判意味的話,職責他幹嘛老是這麼做,當這句話一出可能對方就會有情緒抵抗。我們經常會用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去主觀評判一個人的行為;

2、比較。比較是評判的其中一種形勢,經常會聽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進行比較,比如父母對孩子之間比較、老婆對老公之間比較、媳婦對婆婆之間的比較等等,比較只會矇蔽了我們愛的'雙眼,只看到缺點看不到優點;

3、迴避責任。我們經常會說我不得不做某某事情,這個過程是對我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進項迴避,淡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責任,一旦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主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推卸掉應承擔的責任;

4、強人所難。經常聽到父母說:你再怎麼怎麼樣我就不怎麼怎麼樣,這也是我經常對我兒子說的一句話,這完全就是在威脅,強人所難,典型的暴力溝通,今天聽完也讓我陷入深深的後悔中;

其次我們就需要了解實現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1、區分觀察和評判。我們知道評判是一種暴力溝通,那我們要改善這一點,第一要素就是觀察,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說出觀察結果,也就是事實,當你說出事實的時候,對方聽完的感受是沒有牴觸情緒的,因為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溝通中並沒有帶有評判或者個人主觀的評價;

2、體會和表達感受。我們要善於體會對方當時的真實感受,並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更為真實的面對對方,這也是我的誤區,我經常在溝通中會說:我覺得。其實在表達這句話的時候就是在表達自我評價的感受,並未考慮對方,未用同理心進行思考;

3、感受的根源是需要。任何暴力溝通都是一種需要未被滿足,從而造成衝突,批評、指責和評論往往暗示著我們的期待,間接在表達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反過來,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對方可能就會做出積極的相應。

4、請求幫助。清楚的表達出自己需要的目標,具體到事項,告訴對方,這個時候就可以很好的實現,可以得到對方很好的迴應。比如丈夫天天不歸家,我們可以像奇葩說的辯題那樣說:希望你每週陪孩子12小時,這是對孩子成長最基本的陪伴,孩子需要爸爸的愛。這樣的表達和對應的指責比較一下,或者用奇葩說的辯題方式就是如果你歸家我就取消你爸爸的稱號,這兩者哪個聽起來更舒服不言而喻。

學會非暴力溝通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

1、學會傾聽。全身心的傾聽,不急於給予對方建議,先傾聽對方,全心全意體會對方的感受,結合當事人的感受給予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的方式給予反饋,有助於挖掘更深層次的需求;

2、培養對自己的愛。有一句叫做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懂得愛別人,我們要學會在不得不做的事情上我們都可以改成我選擇做什麼,我選擇做是源自於我自己的需要,當你考慮我需要的時候就會找到你內心真正的價值取向;

3、憤怒與感激。任何一次暴力溝通都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產生的衝突,我們不需要壓抑和忽視自己的憤怒,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深入瞭解自己的憤怒,從而表達內心的渴望,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然後就是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發自內心的讚揚,表達感激之情,如果言不由衷反而會起逆反作用;

非暴力溝通就是要尊重事實,瞭解感受,表達需求,最後給予具體的要求和方法,尋求幫助。我最深刻的理解就是真實且不失禮貌,我們可以真實的表達自己,但是也要注重體會他人的感受,雙方是以解決衝突達到最好的結果為目的,不是以宣洩自己的情緒為目的,如果都能學會非暴力溝通,這個世界上會少很多的悲劇。同時作為媽媽,我也呼籲大家利用非暴力溝通教育子女,語言暴力的傷害遠遠大過身體的傷害,因為我自己是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的產物,我深刻明白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子女成長有多麼大的影響,希望看到此文的你可以減少暴力溝通並傳遞影響下去!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1

這幾天空閒讀了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剛開始僅僅把它當成心靈雞湯型別的書。打算就這樣翻翻就得了,但是實際上看完以後發現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首先講了問什麼要非暴力溝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個年代,他被白人當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當成白人,因此兩頭受欺負。後來作者去了美國,在美國他也沒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經常會被美國人當成猶太人,也會因此經常捱打。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這場衝突中喪生。這讓作者明白原來暴力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問題嚴重。

《非暴力溝通》還說明了非暴力溝通的意義。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概括了它的意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為“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評論和觀察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主要點是表達,比如表達觀察結構,表達感受,表達需求,表達感受,表達請求。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處理,一切以需求為中心。

總之,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溝通和表達。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2

今年暑假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正在自責和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當讀到第一首詩《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牆)》時,情不自禁的感動的熱淚盈眶,詩裡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錯誤,是我親手把語言變成了牆。那時的我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傾聽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學習到加深與他人交流的方法。這次再讀,收穫的焦點更加廣闊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傾聽自己和愛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如何滿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氣惱責備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並給予理解和陪伴。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教會我們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發生的情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通過傾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後根據這些需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促進自己加強與他人的聯絡。

作者以案例和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在例項中體會觀察和評論、感受和想法、請求和命令的區別(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讓我們常常無法區分他們的差異),認識到傾聽和表達的重要性。

書裡對觀察、溝通、傾聽的技巧講了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贅述,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不得不改作我選擇”的練習,深入的瞭解自己的行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經說出的話和做出的選擇,也終於看到了一點點真實的自我。

對於溝通這件事,本書能夠幫助人們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理清思路,以及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點,需要做什麼事情。它都很具體地給出方法。可能這只是獲得有效溝通其中一種方式,你也不需要過於迷戀本書的方法,因為書中知識畢竟是從實踐中得來的。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再次迴歸實踐當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內化,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的溝通風格!

具體方法:

前提:當你聽到什麼話,知道什麼事情,先不要去比較、判斷、評論、標記是非、道德標準等等,因為他們會矇蔽我們作為人性愛的一面。

步驟一,觀察,先要對發生的事情客觀的觀察,具體地表述出來,而不是去總結性的.評論,因為評論具有判斷色彩,這是一種變向的指責與批評。

步驟二,感受,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或者聽到話,要把自身此時此刻的感受表達出來或者我們做的哪些事情導致他人的感受是什麼,讀後感比如,我很難過,我很高興,我很內疚”。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感受,總是說“我覺得”!這樣的主觀看法。因為感受,能讓你體會到他人的狀況,從而更理智地去和他溝通。

步驟三,需要,在表達感受之後,要說出我們內心的需要,我們需要什麼,傾聽自己的內心。不是責備自己,也不是責備他人。委曲求全和盛氣凌人都會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步驟四,請求,明確地具體地提出我們的請求(避免抽象),而不是向別人發號命令(這樣會讓別人覺得,不聽從你,他們會受到懲罰)

步驟五,傾聽,在傾聽之前,我們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感受、需要。不要急於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態度,因為此刻,體會他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準確地體會他人的感受,也可能說明你也很少能夠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

步驟六,釋放憤怒,當我們生氣時,不要指責他人和自己,體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與感受,會讓你的憤怒降溫。

步驟七,愛自己,不要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當我們想改變某些行為,希望你是因為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自責、內疚、義務性的去做某些事情。如果你有負面情緒,你要承認這個是無法避免的,無需責備自己,因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有些事情是你逃脫不掉的,那就告訴自己的內心“這是我選擇做的,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因為在滿足別人需要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感受。

我想這本書將是我經常翻閱的手冊了,因為非暴力溝通是要在生活中、關係中去實踐的,就如作者所說,非暴力溝通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覺察和提醒。只有不斷的去觀察、去傾聽自己和他人,去開啟自己體驗更多的互動,才能收穫到我們希望得到的愛和被愛吧。希望今後自己和他人都能願意去健康的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生活中,在工作上,能夠獲得更多的快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3

家長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總覺得家長是高高在上的,說的話一定要聽,導致我們現在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做什麼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從讀了《家庭心理學》以後,從書中學到了許多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現在也在慢慢改變自己。

想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著他做,是要和他進行合作,只有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孩子才會開開心心的做,家長也會高高興興的,這就是雙贏。

當孩子行為中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說一些刺激他的話,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關注他,讓他自己說出來,當他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在一起想辦法解決。

自我尊重,現在家長都太以孩子為中心,都忘記自己的需求,總覺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顧好了就行了,其實把自己照顧好才是最關鍵的,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也要讓家人和孩子知道我們的需求,要不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被忽略掉,所以我們要適當的放鬆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整天處在緊繃狀態,這樣會影響健康,也影響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溝通。

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變大,家長們都忙於工作,有時候也會忽略孩子,不過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會陪著孩子看看書、做做鍛鍊,只有經常陪伴和溝通,這樣才會更瞭解孩子,孩子大了我們也不會有遺憾。

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去攀比,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又不是複製貼上的,都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我經常和我孩子講,不和別人做比較,我們和自己做對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進步就行。

對於獎勵和懲罰,估計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比如考試考的好就會給予獎勵,考的不好就要懲罰,不例外,我也用過這個方法,本來是想用這樣的方式方法去激勵孩子,但是沒什麼效果,後來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也一直在學習、在摸索,尋找合適我們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長的目標要明確,在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之下,當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識淵博,以後可以為社會、為國家出一份力,那作為父母的我們現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要言傳身教。然後也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目標,可以讓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目標,帶領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標去做。平時也要多傾聽,行為背後的需要還是要多傾聽,只有認真傾聽了才會理解,出現了問題不要直接否定孩子,應該先聽聽他的說法,再去判斷。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時候注意語言溝通的方式方法,對的情況下也可以採用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肯定孩子,讓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經常否定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沒有主見,會變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語言雙方去溝通,將批評和職責轉換成帶有尊重的需要表達,這樣孩子覺得自己得到重視了,就會敞開心扉的和家長聊天。

每個人都有需要,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要為我們的需要負責。當家長和孩子之間遇到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孩子是在表達他們的需要,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使用策略讓孩子瞭解我們的需要,不光是我們要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要讓孩子聽聽我們的心聲。

由於家長們白天上了一天班下來,白天的緊張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時情緒還沒有調整好,回來教育孩子學習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耐心了,小孩認真聽話的還好,調皮搗蛋免不了一頓責罵或者一頓打。記得我們家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才開始學寫字,握筆姿勢不對,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過來,小手被我打的紅紅的,後來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動一下,他的身體就會害怕的縮一下,事後我心裡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緒過於激動了,把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現在我在想,當時他是多麼害怕和無助,他當時的感覺肯定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現在我會及時調整好心態,耐心的聽他講解和溝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讓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

激勵給予:家長給予孩子一般都認為物質滿足就是給予,其實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和愛語,這些更為重要。其實孩子也會給家長禮物,只是家長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時候在學校新學了一首歌,回來說要唱給媽媽聽,其實他就是在送我“禮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學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時候家裡的事情比較多,沒有多少耐心慢慢聽,只是應付孩子說唱的真好聽,其實我沒有用心去聽,沒有體會孩子的心情,沒有接受他的禮物,這一點我要改正,以後在忙,在孩子送我“禮物”的'時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給予我的“禮物”。

使用尊重的語言:讀到這一張“給出沒有評判的觀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時的語言溝通好像都是批評,以後要改正一下,讓批評的語言轉換為單純的觀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們會更樂意配合我們。如果有需要孩子幫忙的地方,我們可以提出“可執行的請求”,讓孩子自願幫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幫忙,雙方要合作愉快,我們還要學會傾聽,全身心傾聽自己的聲音,傾聽別人的聲音。

在成長中學習:人不管在什麼階段都要學習,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從國小習書本上的知識,成人之後進入社會,學習社會人際關係,現在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即可以為孩子做榜樣,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謂人多力量大,辦法總比問題多,如果問題解決了,一家人都會非常開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沒解決,那麼就一起學習,總結經驗。

讓我的家成為“無錯區”:以前遇到事情,總是會提高嗓門讓孩子去完成,覺得這樣聲音大就會鎮住他,而且效果也明顯,因為他害怕所以會立刻去做,可是我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現在讀了這麼長時間的書,也學會了一些怎麼和孩子溝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裡剝蠶豆,他在玩玩具,我就問他:“你要不要過來給我幫幫忙呀”,開始我以為他還想玩玩具,肯定不會來,可是他卻很開心的和說:“可以呀,我要幫媽媽一起做事情”,我們就一邊聊天,一邊剝蠶豆,很愉快的把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語言溝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責備的語氣說:“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過來幫媽媽做事情”,也許他會過來幫忙,可是他會覺得沒有被尊重,就會帶著情緒做,這不是我想要結果。

長頸鹿文化與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語言和長頸鹿語言都用過,心情平靜的情況下會和孩子好好聊天,會用長頸鹿語言鼓勵孩子,但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一急躁就會使用豺狗語言,給他貼標籤或者責備他,其實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是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以後還是要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語言,要多用長頸鹿語言,讓自己和孩子都成為心胸寬廣的人,還要讓自己和孩子的視野更遠、更廣。看了後面的家庭活動,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們可以試著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題:風盈生命之體驗”,標題:“感恩”,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這個事情,每天寫一篇感恩日誌或者寫幾句話也行,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對什麼事情都是感恩的態度,不會計較。

這幾部分書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遊戲和故事,如何把評判解讀成需要,如何將憤怒轉化為感受和需要,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等等……有的遊戲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從中學習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我們跟著師傅一起努力學習,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最後祝福家人們的孩子都越來越優秀,家庭越來越幸福。

今天讀的主要是“無錯區”的故事分享,也是總結這本書的內容,故事是在教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怎樣和孩子合作,還有家長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麼樣可以滿足等等……

我們已經讀了2本書了,《家庭心理學》、《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雖然書的內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記得,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挺大的,比如現在小孩有問題問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問多了我就嫌他煩,還有就是他以前犯錯了我不等他解釋就一頓發火,現在同樣的情況發生,我也很想發火,但是我停頓幾秒不說話,發現好像就沒火氣了,接下來就會問他什麼情況,聽聽他的解釋,所以我覺得我在慢慢的改變,在這裡我要感謝師傅,帶領著我們一起成長,期待我們學到的更多。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4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裡面看到有人說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於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麼流暢的地方,鑑於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了。

說話我家裡,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裡,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麼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裡。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後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家裡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裡人的關係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後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後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裡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著。也就是說,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麼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範,並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並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絡,連電話也不怎麼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於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裡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說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裡。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可怕的,又還有什麼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捨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裡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麼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於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係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麼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麼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鬱悶的份了。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

在寒冬臘月中聆聽最美的“春天”。這是最冷的一個週四,也是最暖的一個週四。紛紛揚揚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來,白茫茫一片,學校昨天已宣佈停課,兒子還在睡夢中,看著身邊安安靜靜酣睡的小人兒,忍不住俯首親了親他紅撲撲的小臉蛋,許是擾了他的美夢,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窩掃了一下自己臉頰,又安靜的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輕輕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對話。

“媽媽,我不想長大!”坐在被窩裡,兒子靠著我說。

“長大了多好啊,可以學到很多本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為兒子懷念幼兒園的無憂無慮,開始為期末的複習焦慮。

“媽媽,我長大了你是不是就變老了?”兒子坐起身,扭頭看著我的臉,期盼的問。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頭回答。

“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還是不想長大。”兒子對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著最開始賭氣的樣子,我不明他氣什麼?

“你是在擔心媽媽變老嗎?”我試探著問他。

“媽媽,你的媽媽在哪?”兒子問的我有些心酸,我是遠嫁,一年半載回孃家一次,兒子從小爺爺奶奶帶帶,對外公外婆沒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後兒子又說:“媽媽,我覺得你好可憐啊,你都不能跟你媽媽一起!”

我這才明白,兒子不想長大,是怕長大了就要與我分開。我安慰他說:“沒事,你長大了就不需要媽媽照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兒子擺擺手,著急地說:“不是的,不是的!媽媽,我是想到你沒有媽媽照顧好可憐,我怕我長大了離開了你,你就更可憐了。”兒子的話似一股暖暖的氣流,氤氳我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一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就打斷兒子,實際是中途我確實有強制中終止話題的打算,因為我兒子經常會跟我說:“媽媽,我不想變老!”、“媽媽,我不想老死!”之類的話。小小的年紀,小小的腦瓜,裝的東西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奶奶每次聽到他說“老啊、死啊”之類的也是很忌諱,所以我們每次都沒有讓這個話題繼續下去,而是用斥責或轉移話題終止。

《非暴力溝通》第七章中,告訴我們要用全身心傾聽,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也許正是因為我放下對兒子“這個問題太沒意義”的主觀判斷,才讓我在寒冬臘月中聆聽到最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