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

讀後感1.0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1

早就耳聞馬親王大名,一直想要拜讀此作,加入書架後遲遲不動,在影視劇播出之際趕緊讀一下,感受果然非同凡響。

張小敬這樣的男娃是我的type。他會讓我想到空知英秋所作日漫《銀魂》中的阪田銀時,亡國的武士堅持自己的武士之道守護自己的同伴,而不是像同伴那樣瘋狂地想要報仇雪恨,一味地想要毀滅世界。

這本書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有時我看一本書,一目十行,有時我看一本書,一行要看十眼。《長安十二時辰》屬於後者,因為他的每句話都包含大量資訊,伏筆處處可尋,值得推敲,韻味十足。開局一個“死囚犯”任務拯救長安倒是挺吸引人的。有些人覺得節奏太慢了,一本書分上下冊寫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確實節奏慢,但是這一天是特殊的一天呀,情節跌宕起伏,節奏很緊湊,抓人眼球,沒什麼廢話,整本書都是高潮的感覺(其實這樣也挺累的),每個人的人物形象都很鮮明,偶爾還逗一句樂,在我看來,文筆和結構還是非常完美的。唯一讓我覺得不太好的就是結局有點牽強,反派boss有點尷尬,雖然也可以說是“意料之外”吧,但是“情理之中”確實是有點不恰當了,不過也只是我個人的拙見了。本想給個四個半,但是隻能給整個星。

不過看了後記覺得作者下筆之前的有很全面的瞭解真實的歷史框架,加以想象豐盈不會留在史書裡面的小人物形象,在腦海裡構思出了這麼一部大戲。想起之前看過橘花散裡寫的《芥子》,描述的都是著名的歷史事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小人物,不過這本書就顯得茶餘飯後多了,卻也十分有趣。

個人也特別喜歡唐朝,真的是盛世啊,書中描寫也很恢弘大氣,是我喜歡的樣子。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2

反恐,推理,宮鬥,俠義,倫理,家國情懷……交迭更替,輪番上陣,馬親王不愧是寫古代故事的高手,在讓人目不暇接的緊張情節中,帶我們真真切切地遊了一回盛世大唐的長安城。

故事好看自不必說,更加值得讚歎的是作者對那個時代的瞭解,對所有細節的精準再現,比如:怎麼喝茶、怎麼吃飯、怎麼乘車、女子出門頭戴何物、男子外出怎麼花錢,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貨物價,甚至長安城的下水道什麼走向、隔水的欄杆是什麼形狀等等,細緻考究,滿滿的知識點。讓讀者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長安城。

人物塑造也還不錯,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張小敬這個朝廷的死囚犯,確實真真正正的熱愛著長安,沒有人能比他更瞭解長安細碎平凡的動人之處,面對奸佞以十倍奸佞處之,對峙凶殘還以數倍凶殘,較之陰險更勝一籌;面對普羅大眾付之以真誠,與平常百姓相處,善良為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行俠仗義,嫉惡如仇但遵循黑白規矩,此之為張小敬本色。在張小敬心中,黎明百姓就國家,他所做的選擇,不是為了某一位帝王、某一個朝廷,而是為了這座長安城和生活其中的許許多多普通人。為了長安城的黎明百姓還能看到明天照常升起的太陽,他浴血奮戰,九死一生,大情大義,令人動容。

這是一個古代反恐題材的故事,是孤膽英雄俠之大義的故事,它曲折離奇,情節緊湊,跌宕起伏,五星推薦。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3

開篇驚豔,人物形象豐滿,初始節奏酣暢,盛世之城的長安,細節質感,似乎就在眼前中間反轉較多,波折刻意,興致大減,但對細節的描寫仍然可圈可點,特別是對建築地形和長安生活的描述,簡直一幅生動有趣的畫卷。

結局感覺倉促,很多伏筆並未揭曉,張小敬的個人形象和內心堅守,從清晰可見到模糊不清,最後變成不可思議,看很多人的評論說主角最後選擇救皇帝與為救百人可殺一人的人設選擇不符,我不贊同,因為那一刻皇帝和百姓是一體,盛唐皇帝暴斃隨之而來的天下大亂,最遭殃的一定是張小敬心心念唸的百姓,這一點,張小敬很清楚,所以選擇顯而易見。

我認為的矛盾之處,是對聞染的態度,作者解釋是第八團最後的血脈,但聞染比之過命交情的蕭規又當如何呢?殺小乙殺李泌殺蕭規的大義與對待聞染的感性,這種矛盾讓我始終覺得張小敬無法深刻。

小說本就架空歷史,已是自我放飛偏要強行入正史收尾,也是我不能理解的。一部長篇,無論結局劍走偏峰還是峰迴路轉,基本的邏輯不該犧牲,結局大boss的歸屬勉強算是懸疑,但鋪墊卻不能合縫,為轉而轉的情節過多是很影響閱讀體驗的。好小說不應該是一次性消費品,但這本小說我再次開啟的可能性不大。給四星,衝親王的文學功底和歷史底蘊。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4

下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長安大城就好似一頭狂暴的巨獸,註定要吞噬掉離它最近的守護者。想拯救它的人,必然要承受來自城市的誤解和犧牲。”長安為何是一頭巨獸,還是因為長安城裡盡是複雜詭譎的人心,亦正亦邪如元載之類為了利益而奔走左右,純善如聞染全家人遭到傾軋,暴虐如龍波卻選擇輕信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卑微如檀棋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殺伐果斷如張小敬卻不忍看到任何一個普通百姓死去……

也許朝廷並不能理解張小敬等人,甚至百姓們並不知曉發生的一切,但是對於張小敬等人來說,守住長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為波詭雲譎的長安,也是五彩斑斕的長安。

······劇透分割線······

······以下是吐槽······

單看下部也是本好書,但是跟上半部相比太弱了,下部結局略顯草率,體現有三:一寫賀東是凶手,他為了盡孝,替賀知章完成盡忠的心願,所以策劃了這麼大一局,不至於吧!他吃太飽了嗎?這個犯罪動機太拐彎抹角了,要知道越是重大犯罪,凶手越是偏執,目的越是簡單啊!安排成太子我還想得通一點。二寫張小敬阻止爆炸尚可理解,還阻止刺殺的話是不是太聖母了,雖然龍波說要給大唐治病也不是啥好出路,但張小敬沒立場為了皇室和朝廷奔走,無情害死兄弟啊,寫到爆炸被阻止就挺好的了嘛。三寫龍波之死,看小說電影最煩的就是反派一直很厲害,到最後卻不堪一擊,張小領從死牢裡出來,被追捕被火燒水淹奔命了一整天,飯也沒顧得上吃幾口,還撐到結尾。結果龍波從城牆摔下來就gg了?反派的自我修養呢?

總而言之,對上部愛多深,對下部的責就有多切啦!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5

關於劇情

人物,時間,場景,甚至人物性格都很好的切合歷史。劇情緊張,刺激,細節很到位,人物和場景的穿插讓我彷彿置身於唐朝,很有帶入感。對於官場人物“趨利避害”的人性描述,入木三分。

關於人物

張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書裡的絕對主角,孤膽英雄,骨子裡有市井的“痞”,有江湖的“義”,有英雄的“勇”,有無私為民的“大愛”。很完美的角色,硬要說缺點就是完美到不真實,彷彿遊戲中的主角,體力一千點,被攻擊也可以滿血復活。

李泌:神童,太子心腹,胸懷政治的修道士。年輕有為,有謀略,優點年輕思維敏捷,缺點閱歷不足,養尊處優沒有基層經驗。

姚汝能:靖安司小人物,能力不大,但是在英雄的領導下,變得越來越強大,最感動的就是,他在燈樓上給每個孤軍奮戰的'戰友發訊號,內容是“不退”。

檀棋:李泌的近身婢女。一個有點小反轉的人物,套用書中描述,就是可以做比端茶遞水更重要的事,自己的力量,救了張小敬幾次。作者筆下沒有對那個年代女性的歧視,讓人物關係平等,尊重小人物,很值得點贊。

元載:個人利益為上的小人,兩面三刀,可是從古至今偏偏這種小人容易混的很好,不過這種小人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方向明確,對利益的追逐從不動搖,能夠舉一反三。

其他人物不太有感

關於結局

跟隨孤膽英雄反恐十二個時辰,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本想著這麼大得一個陰謀下,會潛藏一個高智慧的幕後黑手,可惜馬老師草草收筆,對於盡孝為目的的連環恐怖襲擊,我拒絕接受。

關於感悟

總結了一下英雄和小人的成功,對比容易半途而廢的自己,覺得問心有愧,最愛書中一詞“不退”。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6

“長安”這個名字,總是承載了許多的歷史韻味和奇巧故事。關於長安,心中總有一段豪氣干雲的俠夢,而《長安十二時辰》,恰是對長安俠夢的最佳詮釋。

初時知道《長安十二時辰》,還是電視劇版的火爆,人人都在討論這電視劇劇情緊湊,細節到位,良心好劇,與國外的危情24小時有幾分相似之處。出於對長安的喜愛,我也看了這部電視劇,又在等待更新的百無聊賴中打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原書,然後就是一口氣看到了末尾。

與電視劇直觀的視覺體驗不同,文字給人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那些歷史長河裡只附著於冰冷刻板的史料記載中日漸蒼白的長安百態,在馬伯庸的這個故事中逐漸明朗生動,有血有肉。從雕胡飯、薄荷葉、油縋子,到上元節的賞燈等眾多傳統,再到行走在坊間形形色色的人物衣衫、髮飾、語言,那極盡繁華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裡的煙火氣,隨之躍然紙上。

我曾看過陳凱哥導演的《妖貓傳》,那是盛唐貴族的寫照,而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則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長安普通人的眾生相。有喜有樂,有順有難,也有平康坊這樣魚龍混雜的地方,還有黑暗殘酷的地下長安。

刺激緊張的反恐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這是大唐長安一個反恐的故事,狼衛潛入長安,要在上元節這一天圖謀不軌,然而從潛入的那一刻,狼衛們就已被靖安司監視,可是因為多種原因,狡猾的狼衛從嚴密的包圍圈中逃脫,一場請君入甕的好戲變成了引狼入室,長安一百零八坊,如一個精密的棋局,該如何抓捕逃竄其中的狼衛成了一個難題,靖安司司丞李必啟用死囚張小敬,也就是男主角來解決這個難題。而隨著劇情的深入,張小敬的堅持調查,越來越多的問題和陰謀被發現了。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故事,而男主角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他是一個死囚,曾經做過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被稱為五尊閻羅,因為殺了自己的上司而入獄。他瞎了一隻眼,做事果斷凶狠,人人聞之色變,可他也是悉心守護戰友女兒,為救百姓隻身涉險的孤膽英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所為的不過兩個字:平安”,當閻羅講出這樣的話的時候,我的心中就是一陣震顫,這個人物,一下子鮮活了起來!張小敬,是個心裡時刻想著百姓的閻羅,這樣的反差,讓這個人物身上的矛盾點和人性的光輝一下子閃耀了起來。

馬伯庸對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的得心應手,也順利將人們帶入到了他所描繪出的這個危機四伏的長安世界,這樣的一個故事,讓人們在閱讀小說的時候,隨著張小敬的舉動而跟著劇情的進展起伏,也讓讀者在腦中勾勒出了張小敬這樣的一個“俠者”拯救長安的故事。讀完全文,長舒一口氣,你會發現這與你心中的俠夢相同,帶著這一個俠夢,與張小敬一起走入馬伯庸筆下的長安世界,你會發現,這長安繁盛,正是俠者夢中救世救民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