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有關《我的大學》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1.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我的大學》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我的大學》讀後感(精選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

《我的大學》是描寫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書。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附近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們傳播著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等,這所特殊的大學——社會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新天地。

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裡。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麵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幹,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裡,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裡,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說:“苦難的日子裡我變得更加堅強了,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隻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我的大學》讀後感2

我讀完了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是高爾基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通過對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運的描寫,給我展現了一代人的成長。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高爾基)的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裡度過的歲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嘔的醜事,舅父們為了家產而吵架鬥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等等。但同時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的故事的薰陶,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人間》主要說了阿廖沙四處打工,也有時揀寫東西賣錢、捕鳥、摘野果,並在打工中學習。生活中的閱讀擴充套件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不為環境所屈服的人。他是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去喀山讀書。

《我的大學》寫了青年阿廖沙新的人生。他讀大學的夢想破滅了,但是懂得了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這個真理。這個時候,阿廖沙已經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任何苦難都無法打垮的青年。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爾基,因為他從小就因為家庭的原因,飽受屈辱和欺凌,但並沒有打消他對讀書、對學習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強烈的社會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懈的讀書、學習,不放棄追求,最終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作家。和他比起來,我真的自愧不如。我的生活環境比他好很多,但有時還因為看電視、玩電腦的原因,而把學習推到明天,或是更遠;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對我非常的疼愛,而我還有時和他們發脾氣。現在想起來,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我的大學》讀後感3

高爾基上大學這個想法來源於一個叫尼.葉夫列伊諾夫的中學生。他是一個帥氣可愛的青年,他的眼神如女人般柔和,原來住在高爾基的閣樓上。他常看到高爾基手上拿著書,引起了他的關注,慢慢他們就熟了,沒多久他就讓高爾基相信自己“頗有科研天賦。” 他告訴高爾基,隨便考好幾門,就能得到大學的獎學金,再過五年就成為一個學者。高爾基來到了喀山,來上大學,到了喀山,現實生活為了避免餓肚子,常常找點活計。而跟我們現在比,高爾基的'生活很艱苦,而高爾基熱愛讀書,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

有一次,高爾基的小木棚著火了,他們把裡邊的油一桶一桶搬出來,但高爾基的書還在熊熊大火中,他當時很著急,於是就一本本的搬下來,但時間來不及,有一部分書,被燒掉了,讀到這,我都想幫他一塊去搬書。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高爾基有著上大學的夢想,但現實生活他上大學的願望沒有實現。但是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成為了有名的作家。讓我知道,無論條件多麼艱苦,通往夢想的路不止一條!必須堅持不懈。

《我的大學》讀後感4

這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名叫《我的大學》。

這部裡有《來到喀山》《雜貨鋪老闆》《當面包師傅》《到鄉下去》這幾篇文章。主要講了在阿廖沙十六歲那年,背井離鄉,懷著一點上學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不能實現。希望破滅後,阿廖沙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裡,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麵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麵包房的時候,聽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阿廖沙上了一隻拖船,離開了喀山,來到了裡海地區……

讀完之後,我有很多感想,在當時的蘇聯、俄羅斯有多少像阿廖沙這樣的青年,歷經重重困難,卻沒有上到大學,還經歷了可怕的事實: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訊息,多無法讓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是最關心阿廖沙的,是本書裡最光輝的`人物之一,可她卻去世了,為什麼好人死得快,壞人活命長呢?還有,我還喜歡阿廖沙堅強的品質,他做事堅定不移,堅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們學習,還有,他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性質、性格,反正,和壞沒有關係,只和好有關係。而且,他並沒有放棄那一絲的希望,經過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後,來到了裡海地區,這一段經歷,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偉大的、最讓人受益的大學了。

《我的大學》讀後感5

“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這是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說的話,每當我想起這句話時,總要翻開高爾基的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回顧高爾基傳奇的一生。

現在,讓我們一起到書中遨遊吧!高爾基在童年時就父母雙亡,青少年時期漂泊流浪生活、複雜的社會經歷使高爾基親身體驗到俄國勞苦大眾飽受沙皇黑暗統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說的形式表達了他堅定的鬥志和決心。

書中的阿遼沙就是高爾基的形象,他小時候父母雙亡,於是,在外祖父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雖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愛他,但是脾氣暴躁的外祖父對他很嚴格,經常為一些小事而打他。於是小小的阿遼沙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匆匆讀了兩年國小,漸漸長大了。外祖父的破產,把少年的阿遼沙趕向社會,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裡當過鐵路工人、麵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論在多麼惡劣情況下,始終不會放下他的書本。他曾因為在工作的'時候讀書入了迷而不小心燒壞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頓,背上血淋淋地插滿了柴刺,他卻沒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讓主人允許他在工作之餘看書,讀到這裡,我被他那‘讀書狂’的精神所感動。可見阿遼沙多麼喜歡看書啊!書籍為他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在青年時期,他也曾懷抱著上大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這個大學夢很快就因為經濟的窘迫而破滅了,只好又繼續了他的工作生涯。

高爾基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更體會到了他在社會上漂泊流浪的悲慘,正是他那不肯放下的書本,給他打開了一扇扇知識的大門,最後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這本書包含了太多的含義,希望大家都來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