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關於課內教學工作總結三篇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總結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內教學工作總結3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課內教學工作總結三篇

課內教學工作總結 篇1

宜城一中地理教研組在教科部的精心組織和安排下,於20xx年12月12日勝利完成了“課內比教學”活動。我作為地理組的教研組長,對此次活動作了周密的安排,同時我又以一名普通教師的身份全程參與了此次活動,感受頗深。

此次“課內比教學”活動,使我看到了宜城一中地理組雖然人數較少,但是個個刻苦鑽研,敬業好學,與時俱進。一堂堂精彩的賽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細心、耐心和精心,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環節的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語言的精煉、幽默,教學課件的恰當運用,更體現了宜城一中地理組教師具有較強的地理素養和過硬的教學能力。在此次活動中,既彰顯了每位教師的個性風彩,又展現出地理工科組作為一個整體團隊合作精神。回顧此次活動,有如下幾方面的感悟:

一、全體地理組成員具有較高的地理素養。

無論是專業知識的垂煉,還是課堂藝術的展示,都體現了較高的地理素養,每位教師春風化雨般的引導和點拔,讓學生在輕鬆自如的學習氛圍中吸取更多的知識,使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如葉翠紅老師在闡述農業區位的選擇的時候,就以我們宜城市流水的西瓜、孔灣的白菜、王集的花生為例,匯出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同時又以宜城市發展巨森蘋果為例,讓同學們分析該產業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的原因。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既理解掌握了理論知識,又聯絡了實際,使同學們真正感受到地理不僅有趣,更有用,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是一把雙刃劍,處理不好,就會出現一堂繁化的課堂背後是一無所知。為此,地理組要求每位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要恰到好處,要遵循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的原則。例如,龔巨集老師在講出地的形成的過程中,運用動畫演示出各種山地的形成過程,生動逼真。王興玉老師在講述天氣系統時,通過動畫演示各種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對天氣的影響,使原來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講述某一地理理論之前,通過多媒體展示出學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一個個案例。

通過教師的引導,同學們的分析、歸納、總結,自然而然地得出地理規律。例如高二教師趙妮娜在講述城市化時,就以同學們所生活的城市宜城市為例,展示出不同時期的宜城城區圖及相關資料,然後匯出城市化的一般特點,既避免了空洞式的說教,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同學們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

四、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此次活動地理組全體教師積極參與了該活動的全部過程。各位教師認真備課,服從安排,不打折扣,不敷衍了事。為了備好一節課,製作好一節課件,主導演在教師本人,其他教師也積極獻計獻策,事後認真總結,虔誠反思,相互指出優點和不足。不走過場,實事求是,不搞人文相輕,不搞個人主義,老教師率先垂範,積極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值得可喜的是我校年輕教師趙妮娜在老教師葉翠紅、張景華等教師的幫助下快速成長,在此次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此次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此次活動的理念卻留下來,貫穿於整個地理教學中。宜城一中地理組全體同仁辛苦著,思考著,快樂著,併成長著!

課內教學工作總結 篇2

在這次學校組織的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體育組和藝術組組成了綜合2組,我組共5位體育教師積極參與,共同經歷了說課、上課、觀課和議課各個環節,現將體育組參加這次活動的情況做如下總結。

一、說課

在說課環節中,通過每位教師的說課可以感受到,教師們對教材理解的很深刻,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講明瞭學生學習之後要達到的“目的地”,體現了教師教學理念:把教學的立足點轉移到學習上來,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每位教師都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價值準確定位了教學重點,而且根據學生經驗水平分析了教學難點,特別是劉欣偉老師在分析教材重點、難點的同時,還分析了教學關鍵點。老師們的說課從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等角度分析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況,並對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點(“想知”)進行預測,較為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老師們設計的.教學過程也具有以下共性(1)能創設良好的教學起始情境;(2)教學過程體現出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認知規律;(3)體現師生雙邊活動;(4)教學時間安排恰當;(5)教學有法、得法,力求新穎、靈活、實用、有效;(6)善於發掘德育滲透點。

二、上課

本次上課環節中各位教師充分展現了自身的風采。顏亮老師的教學環節設定新穎,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差異,設定了遠、近不通的投擲距離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向昌斌老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整個教學通過遊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玩樂中鍛鍊身體,學習知識,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能隨時調整隊伍,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楊萬俊老師教學經驗豐富課堂掌控力極強,注重學生的安全意識培養,使學生能安全有序的進行學習;劉欣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充滿激情,開課就通過兩個小遊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用簡潔有效的語言,正確優美的示範始終使學生充滿高昂的學習興趣。

三、觀課

觀課時每位教師都針對性的選擇一到二個視角進行觀察。整個觀察過程中教師們都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觀察課堂上發生了什麼,觀察的物件不僅有教師,而且包括學生。第二,推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背後的想法,判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思考效果與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第三,思考,假如我來執教,該怎麼處理。第四,思考,在議課時,我需要交流什麼。

四、議課

本次活動的議課環節,是一個思想大碰撞的環節,是一個深度剖析自我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每位教師都充分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交流。如劉欣偉老師對我選擇傾聽視角觀察產生了疑惑:觀察學生傾聽有什麼作用?學生在眾多聽課教師影響下,傾聽程度是與平時課堂上不同的,這樣的觀察能準確嗎?我也把自己的想法與劉老師進行了交流:通過對學生傾聽情況進行觀察,可以如實的反應一個教師的基本功是否紮實,學生可能會受到聽課教師的影響去認真傾聽,但是如果老師的基本功不紮實,學生即使認真傾聽了又能有什麼效果?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能很好的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嗎?他的學習能夠有效高效嗎?

在這次比武中,老師們精彩紛呈的課堂表現,為我們送上了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而在整個說課、上課、觀課和議課的過程中,也讓教師們能以同事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以同事的短處作為自己教學的警戒。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讓我們每個人都是回味無窮啊!

課內教學工作總結 篇3

本學期,我們學校語文“課內比教學”活動已經圓滿完成,作為其中的一員的我經歷了一個月的上課、聽課和評課,深深感觸到這次賽課不僅僅是一次活動的開展,更是一場智慧與能力的較量。老師們精彩紛呈的課堂表現,給我們送上了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讓我們回味無窮……

聽課和賽課,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教師來說是個很難得的學習機會。通過聽課,我覺得在教學方面收穫的很多,這次活動讓我看到了一群勤鑽苦研,敬業樂業、與時俱進的同行們。六堂語文課的教學充分體現出了老師們的細心、耐心和精心。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環節的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安排、教學語言的組織……都體現出了新時代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極其過硬的基本功。

這次活動讓我懂得了我們的課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從十幾位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大都是經過了精心準備的,從匯入新課到佈置作業課後小結,每一句話都很精煉、每一個問題的設定都恰到好處。具體表現為:

一、巧妙地使用媒體。在課堂上廣泛地使用多媒體教學,不僅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而且創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語言情景教學。每位老師總是在創設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識和內容,在情景中輕鬆地掌握本課的重點難點;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操練,也順應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

三、精彩的預熱匯入,教學過程環環相扣。課堂上孩子們個個生龍活虎,各位老師生動的預熱和豐富多彩的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在體驗分享學習活動。而且每位語文老師都在課前、課中、鞏固和拓展時採用遊戲、激勵語等活動手段,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

四、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養。良好的教學基本功是一堂優質課的關鍵。老師們準確深刻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形象精練的講解,清晰流暢美觀的書寫賞心悅目。

五、發揚自己的特長,形成自己的風格。

通過聽課,我發現每位同事在教學上都有自己的風格。當然,我也有我的風格。用同事們的話說,我備課認真、課前準備充分、教學目標明確、課堂環節清晰、能夠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我的課堂總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同時自己也享受著快樂。總之,我屬於勤奮嚴謹又活潑樂觀的教師。我為打造健康課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這次“課內比教學”的活動,讓我在聽課、講課和評課的過程中大開了眼界,也積累了更多的經驗。通過學習,我確確實實成長了不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鑑有經驗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教學有所創新,逐漸提高教學水平。總之,這次活動讓我想到了“木無本則枯,水無源則竭”,作為老師不能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書。只有大量地閱讀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解決源頭活水的問題。

同時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們要勤於學習,大膽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定會探索出適合新課標要求、學生特點及教學內容的最好教法。由此可見,“課內比教學”活動是時代的要求,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師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必須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以此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