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小班化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是增長才乾的一種好辦法,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化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班化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小班化教育教學工作總結1

從多元智慧的調查統計表中可以看出本班學生的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自然觀察智慧較強,而這些能力又有一個共性,就是容易被個體所處環境的物件所控制與塑造,他們對色彩的感覺很敏銳,喜歡想像、設計及隨手塗鴉,喜歡看書中的插圖,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影象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錄影帶、幻燈片、遊戲等內容。同時,他們又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他們喜歡動手,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的肢體語言,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演戲、動手操作等方式。而他們的語言文字智慧、數學邏輯智慧、自我認知智慧相對較弱,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力圖利用他們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較弱的方面加大刺激的力度,使學生在興奮狀態下接受老師的有意識培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根據學生在空間和自然觀察等智慧方面的優勢,在課堂中選用適合教學內容的錄影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在第一課用“中國表情”來引導學生思考自尊是怎樣獲得的;在第三課用“如此依賴”來展示依賴的危害性;在第四課用 “雙響炮”中的片斷和“殘疾女孩夏雨的故事”引導學生髮現自強的含義及表現,以及自強對個人成長的意義;用“生命的強音”來引導學生戰勝挫折;……學生基本上能夠通過錄像來感悟知識,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根據學生的肢體-運作智慧的優勢,採用“用小品再現知識”的形式進行授課。

主要採用兩種形式:

1、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自學,初步瞭解教材中的知識,然後再用小品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知識表演出來,並提出問題引發其他小組同學的思考,達到同伴互助的效果;

2、以教師事先設定情景為依託,引導學生續編小品的發展和結局,並把它表演出來。這樣不僅發揮了他們的智慧優勢,還為學生髮展他們的智慧弱勢提供了機會,因為,編小品的過程必然要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使他們通過語言和邏輯推理來挖掘自己的潛能,使自己的智慧弱項得以提高。

三、安排座位時按照智慧互補的原則來進行,使學生在分組討論續編故事發展和結局時能夠優勢互補,儘可能讓語言文字智慧較強的同學來敘述故事的結局,而讓肢體運作智慧較強的同學來表演故事的`發展,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大家運用數理智慧運用推理的方法來續寫,通過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的智慧弱項的發展,同時,在合作學習中發展學生的人際智慧和自省智慧。

四、採用“強強聯合”、“弱弱聯合”或“單打獨鬥”的方式迫使某一方面智慧較弱的學生必須走上講臺,使他們的潛能開發從不自覺到自覺。

在實驗中我發現,採用“優勢互補”的原則雖然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發展,但是,卻不利於個體的良性發展。在小組活動中,我發現那些思維較活躍,語言智慧較強、人際關係較好的同學往往是小組討論中的最活躍的分子,而語言智慧較弱,人際關係智慧不強的同學,在小組討論中總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於是,我打破了常規的分組方式,根據本班的學生智慧情況,採用“強強聯合” “弱弱聯合”的方式進行分組,而且組分得較小,故意在分組時出現單數,三人一組,而且每次活動的分組情況都不一樣,這樣一來,幾乎沒有固定小組,迫使學生在一個學期中要和不同的個人取得聯絡,擴大了學生的交際面,彌補了學生的人際關係智慧較弱的情況;同時,由於國中學生的好勝心理較強,在強弱的對比明顯的情況下,較弱的小組很容易投入到活動中,積極思維、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使得原來不愛發表觀點的同學一改常態,活躍起來;而能力較強的小組,看到較弱的小組成員的狀態也不敢放鬆,形成了一種良性競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

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但由於本班人數較多,還不能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智慧測量的結果存在著一定的誤差,所以,在實際操作時,分組的結果和預期結果有時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

為了使上述情況能夠得以好轉,我認為,在每學年初都應該對學生的智慧做重新的測量,並且在測量前和學生講明測量的目的和意義,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測量時能夠真實反映自己的實際情況,以便使教師得到真實有效的數字,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較學生的智慧發展情況,利用老師對資料進行分析,考察實驗的效果,為新的研究提供一個努力的方向。鑑於此,我想在新學期開學時,對學生做一次智慧測量,與七年級年級的測量做一個對比,然後根據比較的結果再製定新的實施方案。

小班化教育教學工作總結2

xx二中20xx年小班化教學工作總結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小班化教學應運而生,給學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班化教學更能適應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在培養學生的個性以及創新和實踐能力方面,有著大班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們學校始終堅持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有效地進行著小班化教學的探索和實施,努力成為縣小班化教學實踐研究的引領人。本年度我們是這樣操作的:

一、制定目標,明確思路

小班化教學理念:陽光普照、均等教育、少一倍學生,多幾倍關愛

小班化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有發展的空間,在全面中張揚個性小班化教學原則:均衡性、平等性、充分性、個別性、開放性小班化課堂特徵:分層施教、自主探究、互動合作、個別輔導小班化班級佈置:溫馨和諧、豐富多彩、富有個性和實用性小班化教研活動:主題化、經常化、系列化、形式多樣化

二、領導負責,確立計劃

建立了以校長室為總負責的領導小組,以教導處、學科負責人為次負責的指導小組,以教研組長和各學科組教師為研究實施的教學研究小組。

學期初,由教導處和各學科負責人根據學校研究目標和思路,針對研究實際,協商制定了學校小班化教學研究的主題:小班化教學中的課堂教學策略與分層作業研究。交由領導小組稽核通過後落實到每個教學研究小組。然後各教研組長和組員針對本學科教學實際和學生學習特點,圍繞學校研究主題,選擇適合自己小組的研究專題上報指導小組。指導小組閱示後,下發教研組活動安排表,各教研組在教研

組長帶領下圍繞自己小組的研究專題制定出本學期的教研組活動計劃呈報教導處。教導處結合各教研組的計劃和學校研究實施要求制定出學校的教學研究活動計劃,下發各個教師。本年度我校各學科組的研究主題為:語文:小班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自主參與策略和合作互動策略;數學: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個別化指導、在八、九年級數學課堂實施分層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英語:小班化教學小組互動合作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其他學科、小班化教育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思品學科:開放性教學策略在思品學科中的運用。

三、有效落實,形式多樣

根據計劃表上的專案,校長室以雙週工作表的形式下發,提醒教研組長和教師兩週裡本教研組該進行的教研活動,並專闢時間給有教研活動的學科組,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適時參與,進行督促和指導,使教研計劃有效落實,教研活動有量的保證,有質的提升。

教研活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觀課、評課、集體備課、課堂教學研討(每人一堂教學實踐課)、專題研討、命題研究、專題講座、案例交流、階段小結等。

每次教研活動各學科教研組做到“三定四有”,即:定時間、定內容、定研究形式;有活動計劃、有活動記錄、有資料積累、有實施過程。

學校層面教導處於學期初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小班化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在各個學科中的靈活運用》兩篇文章的解讀和學習。在第五週又運用本校語、數兩份公開課的教案進行小班化教學設計的分析和指導。而後又下發了一張表:沙河二中分層施教、分層作業教學設計,讓每個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實施有目標、行動有計劃。期中又進行了《分層作業設計的研究》的專題解讀,組織各研究小組針對自己制定的分層作業計劃落實情況進行經驗交流和探討。6月中旬每位教師上交關於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或是分層施教和作業的案例。6月下旬,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組織各學科組進行了案例交流,提煉了本年度小班化教學研究中的一點成效。

四、骨幹引領,活動展示

計劃制定,有效落實,研究實踐。教師們在腳踏實地的摸索過程中成長著,收穫著,思考著,也痛苦著。任何一項實踐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與教師之間也總有差距的存在。但在這探索的過程中,也總會有優秀的老師快速地成長著。他們是我校小班化實踐的中堅力量,是學校小班化發展的骨幹和引領者。各學科的課堂研討活動也都圍繞教研組研究專題展開。活動促發展,教師們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著小班化教學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能力。

五、存在困難,問題思索

回顧這一年的探究和實施,看到了可喜的成效,但也非常清晰地認識到實踐研究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留給我們深深的思索。

首先是課堂教學實效問題。從我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來看,小班的課堂不缺教師努力創設的教學情境,不缺活潑有餘的教學氣氛,不缺熱鬧的小組合作,不缺學生個性的張顯,總之表面的“小班化”似乎已經不缺,關鍵是對小班時間、空間這些有利條件的充分利用以及如何真正將小班化的教學策略落到實處,使每個學生真正受益方面卻是仍然不足的。下學期我校決定將以“小班課堂裡缺什麼?”為題,藉助課堂研討、課題研究,立足課堂繼續探索提高教學實效的“小班化教育”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其次是教師綜合素質問題。小班化教育呼喚學科綜合化。但能勝任此任務的優秀的綜合型教師卻是少之又少。“小班化教育”優勢要產生實效,有賴於教師,而教師在學生髮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們的教師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敲打慢走的層面,缺乏主動鑽研探索的'意識和行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雖在不斷地提高過程中,但更多的是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塑造一支素質優良、敬業愛崗、樂於創造的教師隊伍,為小班化教育的實踐提供人才保證,進行教師的校本培訓是我校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切實有效的上級層面再培訓或許是教育專管部門應該放到議程上考慮的問題。第三是多元評價問題。學校和教師已經樹立了多元評價學生的觀念,也進行過一些小嚐試。但如何取得社會、家長的充分支援,特別是我校學生家境的複雜(很多學生父母文化水平低,留守兒童多),面對家長這一頭的培養和輔導幾乎是零的狀況,以及轉變大多數家長分數

第一而忽視孩子個性舒張的觀念,都是我們需要深思和研究的。只有社會、家長建立“多元化”的評價觀,才能使學生個性真正得到最優發展。

其他如工作有佈置卻難檢查和反饋,教師教學研究熱情的不一,分層作業設計與佈置的難操作等等都是我們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因此,小班化教學的實踐研究於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繼續努力和探索,也渴望得到專家的指點和同行的交流探討。

小班化教育教學工作總結3

從多元智慧的調查統計表中可以看出本班學生的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自然觀察智慧較強,而這些能力又有一個共性,就是容易被個體所處環境的物件所控制與塑造,他們對色彩的感覺很敏銳,喜歡想像、設計及隨手塗鴉,喜歡看書中的插圖,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影象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錄影帶、幻燈片、遊戲等內容。同時,他們又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他們喜歡動手,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的肢體語言,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演戲、動手操作等方式。而他們的語言文字智慧、數學邏輯智慧、自我認知智慧相對較弱,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力圖利用他們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較弱的方面加大刺激的力度,使學生在興奮狀態下接受老師的有意識培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1、根據學生在空間和自然觀察等智慧方面的優勢,在課堂中選用適合教學內容的錄影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第一課用“中國表情”來引導學生思考自尊是怎樣獲得的;在第三課用“如此依賴”來展示依賴的危害性;在第四課用 “雙響炮”中的片斷和“殘疾女孩夏雨的故事”引導學生髮現自強的含義及表現,以及自強對個人成長的意義;用“生命的強音”來引導學生戰勝挫折;……學生基本上能夠通過錄像來感悟知識,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根據學生的肢體-運作智慧的優勢,採用“用小品再現知識”的形式進行授課。主要採用兩種形式:1、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自學,初步瞭解教材中的知識,然後再用小品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知識表演出來,並提出問題引發其他小組同學的思考,達到同伴互助的效果;2、以教師事先設定情景為依託,引導學生續編小品的發展和結局,並把它表演出來。這樣不僅發揮了他們的智慧優勢,還為學生髮展他們的智慧弱勢提供了機會,因為,編小品的過程必然要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使他們通過語言和邏輯推理來挖掘自己的潛能,使自己的智慧弱項得以提高。

3、安排座位時按照智慧互補的原則來進行,使學生在分組討論續編故事發展和結局時能夠優勢互補,儘可能讓語言文字智慧較強的同學來敘述故事的結局,而讓肢體運作智慧較強的同學來表演故事的發展,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大家運用數理智慧運用推理的方法來續寫,通過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的智慧弱項的發展,同時,在合作學習中發展學生的人際智慧和自省智慧

4、採用“強強聯合”、“弱弱聯合”或“單打獨鬥”的方式迫使某一方面智慧較弱的學生必須走上講臺,使他們的潛能開發從不自覺到自覺。在實驗中我發現,採用“優勢互補”的原則雖然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發展,但是,卻不利於個體的良性發展。在小組活動中,我發現那些思維較活躍,語言智慧較強、人際關係較好的同學往往是小組討論中的最活躍的分子,而語言智慧較弱,人際關係智慧不強的同學,在小組討論中總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於是,我打破了常規的分組方式,根據本班的學生智慧情況,採用“強強聯合” “弱弱聯合”的方式進行分組,而且組分得較小,故意在分組時出現單數,三人一組,而且每次活動的分組情況都不一樣,這樣一來,幾乎沒有固定小組,迫使學生在一個學期中要和不同的個人取得聯絡,擴大了學生的交際面,彌補了學生的人際關係智慧較弱的情況;同時,由於國中學生的好勝心理較強,在強弱的對比明顯的情況下,較弱的小組很容易投入到活動中,積極思維、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使得原來不愛發表觀點的同學一改常態,活躍起來;而能力較強的小組,看到較弱的小組成員的狀態也不敢放鬆,形成了一種良性競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

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但由於本班人數較多,還不能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智慧測量的結果存在著一定的誤差,所以,在實際操作時,分組的結果和預期結果有時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

為了使上述情況能夠得以好轉,我認為,在每學年初都應該對學生的智慧做重新的測量,並且在測量前和學生講明測量的目的和意義,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測量時能夠真實反映自己的實際情況,以便使教師得到真實有效的數字,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較學生的智慧發展情況,利用老師對資料進行分析,考察實驗的效果,為新的研究提供一個努力的方向。鑑於此,我想在新學期開學時,對學生做一次智慧測量,與七年級年級的測量做一個對比,然後根據比較的結果再製定新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