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5篇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那麼總結要注意有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5篇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所任教的三年級思品與社會也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在這一學年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現對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德育工作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所有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通過本期教育,學生整體有所提高。

二、教學工作

1、業務學習

平時我能積極利用課餘時間,認真學習學校訂閱的《人民教育》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高效課堂》、《課堂教學素養五項修煉》、《教育教學中師德修養案例研究》,從中吸取營養,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移植到自己的教學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堂常規

備課,根據要求,提前兩週認真鑽研教材、教參,學習好課標,虛心向其他老師學習、請教。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並且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寫好教案。備課時為了上好一節課,為了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所學的知識內容。我還經常查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

上課,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準確化,條理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儘量講得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

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輔導,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桌間巡視時,注意對學困生進行面對面的輔導,課後及時做課後記,找出不足。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

作業批改,佈置作業時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蒐集資料。輔助資料篩選,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作業情況,將他們作業作出總結,進行透徹的評講,並針對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學活動

本學期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推門聽課,積極參與聽課活動,做記錄,寫出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我還積極參加教研室組織的教研活

動,找出優點和不足,並討論解決辦法,教學方法給予建議,對他們的課進行探究。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科研選題,教學設計,並且受益匪淺。對於如何選題,教學怎樣更合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4、教科研

對於教科研這項活動,我本學期做的較為理想。為了使我校的教科研經常化,系統化,我們採用了固定的時間,即每週教研:單週集體備課,雙週教研。不僅利於通過集體研究教材,交流心得共同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並且使組內的教師彼此更容易將平時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有利於今後的教學。

5、培優補差

瞭解每一個學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談心,進行心理溝通。 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讓他們得到展示自我的機會,有難度的問題找優等生;一般問題找中等生;簡單些的總是找學困生回答。讓優生得到表現自我的機會,而後進生得到肯定自我的機會。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能動作用“一幫一”的形式與後進生結對教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注意發掘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與肯定,提高他們的自我判斷和控制能力。

三、安全工作

我積極貫徹我校將學校安全工作作為學校的首要工作精神,做到按時到崗安全值班,為建立平安校園營造了濃厚的氣氛做出自己的貢獻。並且認真貫徹在每次開教師會提出安全第一的工作要求,做到安全的時常提醒。在思想上時時刻刻繃緊安全弦,在工作中處處防範安全隱患,做到警鐘長鳴,極大提高了全體教師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今後還要多努力,爭取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紮實有效。

20xx.1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1)班《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一個學期已快結束了。現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成長中的我和你》這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家人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以及同學眼中的“我”,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別人眼中的“我”是怎樣的。初步明白為什麼自己眼中的“我”和別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己新學期的新計劃新目標,將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可用圖畫,可以有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懂得從別人處獲得建議和幫助,以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頁,“考考你”意在讓學生換位體驗生讓自己幫助別人或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誇爸爸贊媽媽》、《老師,親愛的老師》《感激與欣賞》時,採用中隊主題會的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3

《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定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定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新課標要求:《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標準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群)、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劃分為五個單元:《我學習,我快樂》、《家庭因我更美麗》、《共享友愛陽光》、《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體現了“同心圓擴大”的教材設計框架。為了更好的上好本冊教材,我積極學習研究教材特點,鑽研新課標的要求,儘量做到一課一得,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讓學生學有所獲。現就本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使孩子們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得到較好培養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例如我在講授《我學習,我快樂》這一單元時,我積極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己的感想”的活動。要求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時間表並總結自己好的學習方法,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班上60個學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檔案,這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從身邊的人或事影響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在講授《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這一單元時,我要求他們做一回小記者,採訪身邊或者親人中的打工者,寫下自己的採訪記錄。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物,瞭解他們的事蹟,自己製作一張“狀元榜”。孩子們都做得很認真,不僅瞭解了身邊的勞動者,還樹立了勤勞致富的觀念,形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4

本學期我承擔了三(5)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任務。為了更好的上好本冊教材,我積極學習研究教材特點,鑽研新課標的要求,儘量做到一課一得,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現總結如下:

一、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

道德存在於生活之中,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己新學期的新計劃新目標,將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可用圖畫,可以有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懂得從別人處獲得建議和幫助,以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二、加強環保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我隨時隨地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教材,採用中隊主題會的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

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能夠聯絡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當然,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2、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3、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後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我要針對上述問題,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絡實際。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5

本學期,本班在《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中能圍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集體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活動。通過這一學期學習生活的鍛鍊,學生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

一、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 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二、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三、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絡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絡,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說教是不行的。

四、對於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對於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五、從認知上引導學生。

1、讓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讓學生知道了一些國小生愛科學、學科學、創新發明、搞科技小製作的事例,並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

3、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是學習進步,事業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自己的毅力。

4、讓學生知道能夠正確對待成功,在取得成績或受到表揚時不驕傲,才能不斷進步。

5、讓學生樹立了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面對失敗,不灰心、不氣餒,積極進取,爭取最後勝利。

6、讓學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學習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確的事堅持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讓學生知道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也是一個人修養的表現,

8、讓學生懂得了名勝古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人人都應愛護,見到同學損壞名勝古蹟的現象都能自覺批評、勸阻。

六、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說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於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學生的影響來自於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4、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5、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絡實際。

七、今後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都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引導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絡實際。

4、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5、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做到防患於未然。

6、加強備課的力度,上好每一節課。講求上課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課,學到紮實的知識。

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努力,本班終於*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效果明顯。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但由於學生存在著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為自己著想,所以,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也是今後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6

本學期即將結束,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發現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長處,為了使今後的體育教學更好的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促進作用,現對本學期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1、學生上課積極性高,能在老師的要求下積極鍛鍊,對學生本身增強體質,矯正和補償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培智三年級的學生,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課堂常規。

2、通過體育課的鍛鍊,使那些有行動障礙的學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學校、班級和老師的`溫暖,有利於學生在今後的

學習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自尊心,促進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3、整個體育教學,突出了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則,既保證了學生得到積極鍛鍊,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愉快,養成了鍛鍊身體的習慣。在教案的編寫上,突出了個別化原則,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更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瞭解到自己在這個群體中重要性,是我們這個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4、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實行多次重複練習,使學習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有利於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和運動表象的形成運動負荷由小到大,滿足了不同型別學生的要求。 5、通過不同型別的球類運動及遊戲,,使學生提高了身體的協調性,增加了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總之,從這一期的體育教學中,使我深深體會到,要當一名體育教師並不難,但較出色上好每一堂課,完成每一項體育訓練,培養更多的體育優生就很艱難了。

最後,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利用體育教材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組織性、紀律性、集體榮譽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頑強的精神等。

這三點的有機結合使體育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以後的日子裡,我除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之外,還會以一顆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對待我的每一節課。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7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們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級體。他們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通過三年學習生活的鍛鍊,他們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整體上看,不少學生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是今後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二、成功經驗

1、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班級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顯。

2、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主要是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和兩操習慣,環境衛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1、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2、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3、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絡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大唱特唱瑤族山歌,積極參加唱紅歌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始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絡,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說教是不行的。

4、對於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對於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二、存在的問題

1、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2、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學生的影響來自於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正確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3、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1 / 9 4、部分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絡實際。

三、今後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也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的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4、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作到防患於未然。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8

通過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我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略作總結。

一、學生——地位變了

多少年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們一直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物件,只是聽老師講課,接受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提出不懂的問題尋求老師的解答……從來沒有成為教學的主人,從來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老師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今,在《品德與社會》中,學生的地位卻改變了。

1. 學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班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的。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強烈的針對性。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徵。還要考慮到班級、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

其次,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要具有較大的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 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對活動的準備和計劃,而不是對教學過程的嚴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較大的伸縮性。教師在具體組織活動中隨時會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有思想,會依照自己的意志開展活動。而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內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沒有安排,不曾考慮到的。所以,我們的活動方案只能是一種思路,一種目標,而不應該是一個具有嚴格"程式"。

再次,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要儘可能讓學生也參加進來,讓學生成為方案設計的主人之一。在《品德與社會》中,我們的活動方案是為學生而設計,而參加活動的人是學生,所以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我們設計方案當然應該問問"主人",為"主人"著想。教師在設計具體活動方案時,需要問問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出謀劃策,想出儘可能好的點子,儘可能多的辦法。這樣,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談話、製作、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並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而學生就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動者。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決定了每次教學活動的完成與否,成功與否。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學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學生是教學活動之後的最好總結者 教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一節課的結束也並不意味著學生認識活動的結束。所以,在教學活動之後,對活動的總結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總結活動,調整今後的教學,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學生是最好的總結者。一次活動以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調查,瞭解學生對活動的體會、要求、新的設想,為今後進一步成功搞好教學活動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發展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能力等。教師還要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活動成敗,在下一步活動方案設計中取長補短,把活動設計得更完善。總之,教師在總結活動時一定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要以學生為依據。

二、教科書——作用變化了

許多年來,教科書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它一直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師生運用。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是以教科書為中心進行教學。而今,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教科書的作用變化了。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成為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而不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或羅列知識、技能的清單供教師講授,不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講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聖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作用實際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1. 教科書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參考資料之一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為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設計教學活動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師可依據課程標準,對教科書進行認真的研究,然後結合本校實際,結合學生情況,具體設計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科書只是教學內容的一種參考。教師不必刻板地以教科書上的語言、活動為教學的依據和教學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讀。而可自行設計更實際更適合班級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講切合自身實際的語言。

2. 教科書是教師教材再創造的一種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科書為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同時,也是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課程提供了線索。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不應是隻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內容,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造。而在此過程中,教科書則是最好的參考工具。

三、教師——角色轉換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教師一直以知識的傳授者出現在學生面前。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卻轉換了。

1.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人,不再是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單向地向學生傳播知識和資訊的人,不再是絕對權威的、不可否認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學生中,與學生一起完成教學活動的.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2. 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在本課程中,教師不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支援,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援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進行活動,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著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實現對學生的引導。

3. 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

在我國幾千年來,"師道尊嚴"一直是處理師生關係的準則。解放以後,儘管師生關係不再那麼等級森嚴,但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教師還是佔據著絕對的支配性地位,強制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師生間並不存在雙向的溝通和互動關係,教師只是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則構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關係。師生在課堂上互動,學生的每一個建議都有可能被老師採納,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因此,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不再是教學過程的配角,而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們的共同努力構建著這門課程,完成著這門課程。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學生、教材、教師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關係。這些正是未來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標,是中國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軌的開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9

本學期,我承擔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並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都得到了培養和提高。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而開放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社群裡的公用設施》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想品德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思想品德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才是終極的目標。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0

三年級的國小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還不穩定,意志品質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相對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時,三年級的國小生責任感和自尊心逐漸產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應比過去做得更好,更認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課,抓住這個極好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不多,但模仿性較強,因此利用教材讓學生樹立榜樣意識。

教師轉變思想,一定要轉變角色,不只是教學生,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組織學生自己去共同探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了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引導發現,鼓勵探究學習。課堂上關注了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同學們養成愛思考愛生活的習慣

1、培養了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從繪製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了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了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學校這個社會群體。

3、從學校的變化為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4、引導學生全面瞭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5、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為人們提供的便利。

6、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1

在新學期伊始,我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一次擔任這個學科的教學,我做了許多嘗試,現對半年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為依託,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

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以“參加集體活動有益還是無益”為題展開辯論會,學生積極性很高,多方蒐集資料,派選正、反方隊員,積極進行辯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深地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的好處。在學習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時,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路多媒體,讓學生讓王查一查、實地看一看培養學生動手蒐集能力。

二、進行熱愛家鄉教育,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單元是《歡迎到我家鄉來》,教材充分關注本省的社會發展特點,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將“一山一水一聖人”拓展出去,將我國的名山大川、傳統文化、古老文明、歷史人物等知識有機的串聯起來。我充分挖掘本地資源,讓學生通過問大人、上網調查、蒐集資料等方式蒐集本地的名勝古蹟、風景秀麗的地方、土特產、傳統風俗、家鄉工藝品、家鄉名人,舉行家鄉風情博覽會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麗,感受家鄉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宣傳環保,讓學生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第三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生活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本單元“源於生活、貼近生活、引導生活”,我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為探究性學習,在“垃圾帶來的煩惱”、“節約用水”、“環境好我快樂”這幾個主題活動中,我安排了討論、調查、表演、製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對環境汙染有充分的認識。同時我也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資料,讓學生對環境問題認識更充分,通過舉行保護環境報做什麼“演講會、“環境保護從我做起”黑板報等讓學生在自己環保的同時宣傳環保。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脹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2

轉眼間,緊張的一學期已經結束,現針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貫徹課標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擁有較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在做事中學會做人,在老師和家長的引領下學會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鑽研課標,努力貫徹課標精神,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會做人。

二、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品德教育歸根結底還是得迴歸生活,通過身邊具體的人或事來影響孩子的品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內容來展開教學活動。例如,在《社群應該更美好》一課中,為了讓孩子能懂得作為社群的一員,我們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為社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助社群中的孤寡老人、為社群打掃環境等,孩子通過親身實踐為社群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親近學生,樹立良好師生關係

這學期我繼續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學工作,為了能夠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我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認識學生姓名。其次,經常和班級裡的個別學生多溝通,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還會經常在課前做些小遊戲,作熱身活動。

此外,在上課時,我也會用心去觀察這個班級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品行表現較為突出的孩子。這些學生通常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課堂教學活動,瞭解他們,有利於我更好地開展教學,讓孩子們喜歡我的課。

當然,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諸如課堂的實踐性還不夠等。在下學期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讓孩子更加喜歡上品社課。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3

本人擔任三年級生命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任務,一學期來,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一、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2、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

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二、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讚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3、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4、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5、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緩,平時考試較少,語言不夠生動。

走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4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所任教的三年級思品與社會也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在這一學年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現對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注重指導,使活動能順利操作。

對學生的指導,要從活動方法、活動要求、活動過程的組織等方面進行,使學生先學會操作,再從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知識,逐步形成能力。“小組學習”是我們常用的活動形式,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們學會了合作探討,培養了一種集體精神。

(二)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能力。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促進學生髮展。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1、基本情況:三年級學生大部分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能力較弱。

2、具體措施: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序,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定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3、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5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做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援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著與兒童的合作——與兒童一起共同建構課程。例如教學《天天在活動》這一主題活動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辦一個“天天在進步”的展覽,請學生挑選一份自己滿意、能夠說明自己在進步的作業,製作一期壁報,展示大家的'進步。(內容可以是:語文、數學或者其他學科的作業,手工作業,圖畫作品等)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認識和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增進對於學習的自信。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資訊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絡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