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說課稿2.2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讓爺爺奶奶高興》。下面我將從教材的把握、策略的確定、流程的規劃、板書的設計這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的把握

《讓爺爺奶奶高興》這篇課文是《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的第一個話題。本單元旨在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要讓現在的獨生子女做到對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愛心與努力,必須首先學會尊重、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因此,本課的教學必須幫助學生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難,體會他們的心理需求,尊重老年人並願意盡力幫助他們。

根據教材承擔的教學任務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三維度的整合需要,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生活實際,瞭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及愛好習慣,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感悟到應儘自己所能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2.通過學生對自己家老人的調查,瞭解以及討論如何對待老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調查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學生建立“我家老人小檔案”的活動以及從多渠道、多種方式瞭解爺爺奶奶過去及現在為家庭與社會作出的貢獻。

通過對目標的把握,我認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感悟爺爺奶奶的愛,尊重和關心孝敬長輩。難點則是讓學生知道尊重和孝順老人是一種道德風尚,並內化成自覺的行為。

二、策略的確定

《讓爺爺奶奶高興》是一篇教育性和生活性極強的課文,根據這一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xx版)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這一目標的要求。我設想運用“情境再現、真情對話、多邊互動”的教學策略,採用演示激情、現場採訪、情感體驗的教法,努力構建生活化和活動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能在親情的感染和包容中獲得內心的共鳴和感悟。

三、流程的規劃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懸念引探——多邊互動的教學流程。

(一)情境激趣——爺爺奶奶的故事

課一開始,我會這樣激發學生的興趣:“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說說自己的爺爺奶奶。”隨即在黑板上板書“爺爺奶奶”。並進一步引導:“說到自己的爺爺奶奶,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他們在你的眼中是什麼樣的人呢?”學生會結合自己課前所蒐集到的資料暢所欲言,課堂氛圍可想而知會很輕鬆、愉悅。隨著交流的深入,我會總結道:“看大家談得非常高興,這是爺爺奶奶帶給我們的。那我們怎麼來讓爺爺奶奶高興呢?”總結過程中,我會完善板書,分別在“爺爺奶奶”的前面和後面,添上“讓”、“高興”。

【意圖: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言是表達情感的主要形式,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再以生動形象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去敘述,就能使學生深受感染,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這個平臺上,鼓勵兒童袒露自己真實的思想,這才能使品德課堂真實起來,與學生親近起來,與生活接軌起來。這樣的德育課堂才會更具有吸引力,也真正體現了品德課堂迴歸生活的理念。】

(二)懸念引探——老人心思我知道

本活動環節將分兩部分進行。

1.猜一猜

那麼,怎麼能讓我們的爺爺奶奶高興呢?此刻,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並出示書上P66三幅情景圖,讓學生猜一猜書中爺爺奶奶的心裡都想些什麼。

通過學生自己的敘述,他們已經對爺爺奶奶的心思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還是僅僅侷限在表層。我會引導:“看來理解老人的心思既容易也不容易,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用心體會了。”此時,我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讓學生認真觀看,細細體會:夜深人靜了,對著一大桌冰涼的飯菜,對著早已沒有節目的電視機,爺爺奶奶此時此刻在想什麼?通過學生的種種猜測,學生們終於明白,其實老人們對晚輩的要求並不多,他們渴望有一份親情,無論孩子們的工作有多麼的繁忙,也應該想到家中還有老人在期盼他們的問候和探望。

【意圖:《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尤其強調學生在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的感悟,來啟迪人生,引導成長,塑造未來。有位教育家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鮮豔的色彩,生動直觀的圖畫及影像資料能強烈地刺激視神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在起初覺得猜老人的心思是很難的,通過書中圖片的引導,化難為易,拉近了孩子與老人心靈的距離;看《常回家看看》公益廣告使孩子們的心靈深受震憾,孩子們漸漸深入了老人們的內心世界,學著換位思考,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理解老人的心思,用心去感受老人的情感需要,喚起孩子最真切的感受。】

2.解一解

應著學生的猜測,本環節便進入了第二部分:解一解。我會這樣引入:“其實,每一位老人不僅對他的兒子、女兒,特別是對他的孫輩們有很多心裡話想說。現在老師就來讀一位老人寫在養老院牆壁上的一首小詩,從中你來聽一聽,老人對你們有什麼期盼。”隨著舒緩的音樂,我將深情朗誦課文第68、69頁的詩歌,用詩中樸素的語言和孩子們一起回味老人對孩子的關愛和一生的辛勞與付出。在朗誦結束時,我會問學生:“聽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麼嗎?腦海中憶起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爺爺奶奶漸漸老去,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去關愛爺爺奶奶呢?”此時,學生的'心絃被撥響,那份對於家人割捨不掉的親情將會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意圖:“受之於內,發之於外”,學生的真實表達證明了“情到深處理更明”的效果。當他們把自己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想為爺爺奶奶做的事傾訴後,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在經歷、在成長。《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xx版)中指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於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而本環節體驗性的活動形式,更加深化了學生的感悟,達到了滌盪學生心靈的效果。】

(三)多邊互動——行動起來敬孝心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內心都有了一份想為爺爺奶奶做點事的願望。我也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同學們,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文明最基本的體現。想為我們的爺爺奶奶做點事嗎?那就讓我們先制定一個“為爺爺奶奶服務一次”的計劃吧!”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教師發放的“為爺爺奶奶服務一次”計劃表,並希望學生能不但把計劃落在紙上,而且要落實到行動上。最後,我還會帶領學生跳出文字來看文字。

【意圖:品德與社會作為一種活動型的課程,我們要以真實、多元的生活實踐活動為紐帶,將空泛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說教與訓誡融化為學生自主的“親歷習得”。這樣的教學在學生的眼裡才會有意思,而在教師的教學中才會有意義。計劃表的制定與實施,不但讓教學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也讓本課的教學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的課堂”。】

四、板書的設計

板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節課的教學以“情境激趣——懸念引探——多邊互動”為明線,穿插其中的暗線是“瞭解——理解——孝敬”。明線是教師的教學流程,而暗線則是指導學生去“讓爺爺奶奶高興”的方法與策略。所以,在板書設計上,我將突出學生學的部分,將“瞭解”“理解”“孝敬”用一顆心串聯起來。這樣,在做到簡潔明快的同時,也給予學生一個暗示——有一顆愛心,有一顆時時刻刻想著爺爺奶奶的心,我們的爺爺奶奶就會高興,正切主題與課題。

結語:

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有一個主導的觀念和認識,那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品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本課的教學設計完全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了生活化的課堂。三個活動的設計遵循孩子認知的內在邏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瞭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昇華,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讓他們在親情對話、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使三維目標得以有機地融合。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2

一、《世界之窗》這一課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取名為“世界之窗”是希望為學生開啟一扇瞭解世界、認識世界的窗戶。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兩個

1.知道黃、白、黑三個人種的主要特點及其主要分佈區域。

2.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明白各個人種都為世界創造了財富和文明。

三、教學重難點四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三大人種的主要特點及在地球上的大致分佈情況。難點是: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教學方法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五、教學準備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前搜尋世界傑出人物的資料,我將準備三大人種分佈圖,傑出人物的圖片、資料。以及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三個環節:(一)匯入(二)學習(三)拓展

(一)匯入 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視訊《北京歡迎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從奧運會中引出課題。通過播放北京奧運會入場儀式片斷引出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 讓學生通過對視訊的觀察,去發現運動員不同的膚色,再讓學生根據我從視訊中擷取的三張圖片近距離觀察,從而引出三大人種。接著我出示三張三大人種的小孩子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與同桌相互討論,總結出三大人種的不同長相,我作適當的總結。通過“同住一個地球,為什麼人類的長相不一樣”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並引出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再結合教師的總結,明白了原因,並清楚了三大人種的分佈區域。在這其中我適當的穿插了一道連線題,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三大人種分佈區域的映象。再介紹三大人種時稍微補充了其他小人種的一點知識,讓學生明白地球上並不只是三大人種的存在,還有其他人種的。 出示三張奧運會運動員圖片讓學生猜,其目的.是引出讓學生來說出自己所搜尋的一些不同人種的傑出人才。從而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種的人都是優秀的,讓學生學會尊重每一個人種的人。在這一整個環節中,我儘可能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通過不同方式的討論,把自己的疑惑在討論交流中解決。

(三)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鞏固複習,二是佈置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去網路上查詢資料,在這裡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網站。

七、板書設計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的板書相對來說就是簡單明瞭。

八、教學理念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3

一、教材內容:

《吃穿用哪裡來》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我們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樣來到我們生活中的。它包括三個課題,分別是《吃穿用哪裡來》、《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教學要求,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幫生活用品找“老家”,知道身邊的農產品並給它們分類,瞭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感知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用品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勤勞節儉、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和社會接觸的比較少,對工農業生產瞭解比較少,對於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用品雖然經常用到,但它們是怎麼來得了解不清楚,沒有深刻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存在著許多奢侈浪費的現象,基於這種奢侈,展開教學,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和人民的智慧,進而培養學生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培養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意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點:

1、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活動體驗,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行為與習慣目標:通過討論、交流知道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愛惜勞動成果,節約糧食的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課前收集,課中交流,初步瞭解本地農產品的分類及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四、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與我們生活關係密切的工農業產品,瞭解它們的分類;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知道我們身邊的農產品,懂得這些產品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五、教學方法:

按新課標要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的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的學習迴歸生活,迴歸自然,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發展,我採用的方法如下:

1、採用活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參與活動中,感悟並提高道德認知,通過活動化教學,力求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在活動化教學中,注意了活動的層次性、目標性。

2、採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在教師的主導下,讓學生互相討論,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打破了教師滿堂灌的'死氣沉沉的格局,開闢了師生之間平等發表意見,交流思想的渠道。

六、課前準備:

①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②學生準備:(1)課前問問家裡人,我們當地農村主要生產那些農產品?農民伯伯是怎樣勞動的?

七、教學過程:

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吸引力,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安排了四個小活動: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1、觀察生活:讓學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實物圖片,也可以記下物品的名稱,推測和判斷這些物品是來自農村還是工廠。

2、歸類: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將來自農村的放在農產品中,來自工廠的放在工業品中。

3、提升: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歸納出農產品的特徵:①來自農村,是通過種植、飼養、捕撈得來的;②農民伯伯生產出來的。工業品的特徵:①來自工廠,是通過對原材料加工而成的;②工人叔叔生產出來的。工農業產品的共同特徵: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我們的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農產品

1、讓每位同學回家先問問爸爸媽媽,家中餐桌上所吃的一些農產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並將它們記錄下來。

2、到農貿市場調查都有那些農產品,如糧食、蔬菜、肉類、水產類、山貨、香料等,問問他們的產地。

3、將採訪、調查的情況在小組和班級中進行交流。

4、調查活動總結:大家交流參觀調查的體驗,以及自己的種種想法,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到農產品的分類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能夠說出身邊農產品的具體分類。

(三)瞭解家鄉

1、大家可以選擇一個共同認同的、具有家鄉特色的農產品,也可以分組選擇一些家鄉的農產品,瞭解家鄉農產品的特點及其生長的環境。

2、然後大家制作一個介紹自己家鄉的農產品的圖文並茂的廣告或者商標。內容可以不限,但要客觀、真實,最好能反映出家鄉人的情感。學生通過介紹家鄉的農產品,能更深入地認識農產品中所蘊涵的更豐富的內容。

(四)到農村去看看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程資源,讓學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調查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圍繞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並在互相交流後模仿農民伯伯勞動的樣子,體驗勞動的艱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為了不斷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我還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我這樣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4

說教材

《漫話郵政》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本單元活動主題是“走向資訊時代”,本課主要是讓孩子們在瞭解資訊科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安全有效地利用、獲取和傳遞資訊,從而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一些常用的通訊方式,感受通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懂得並遵守通訊的基本禮貌和相關法律法規”,“體會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資訊。遵守網路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資訊的辨別能力”等目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資訊時代的社會生活。

說教學目標

四年級學生對資訊科技已經有了思考,但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差,網路資訊時代,快遞業務也越來越豐富,對此早前的一些郵政業務孩子們還不是很瞭解。根據本課的要求和四年級小孩的特點,結合新課標中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我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從古至今人類傳遞住處方式變遷,感受現代資訊社會中郵政給人們帶來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行為。

3.瞭解集郵常識,懂得文明集郵。

4.學會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

說重點難點

針對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額教學重點是

1.瞭解從古至今,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郵政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生活日趨便捷。

2.通過寫信、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明白它是人們情感交流的紐帶之一。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瞭解集郵常識,知道私拆他們信件、私揭郵票是違法行為,必須文明集郵。

說教法學法

基於以上目標,我將在課堂上採用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角色表演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學生將在欣賞廣告、蒐集資料、說話和書寫等過程中,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通訊方式。

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簡單闡述我的教學設計。我這一課分為四個教學活動。

第一個活動環節是課題匯入。

第二個活動環節是漫談古代資訊傳遞方式。

第三個活動環節是話說現代郵政。

第四個活動環節是體驗EMS。

現在,我將詳細地說一說我的,每一個教學過程。

活動一:課題匯入

1、播放:EMS廣告(郵政特快專遞業務EMS)

2、問:什麼是EMS?中國郵政局為什麼要聘請劉翔擔任全球特快專遞的形象大使?

出示課題“漫話郵政”。

活動二:漫談古代資訊傳遞方式

1、猜一猜: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裡面有一隻鳥、一隻老鼠、一隻青蛙和五支箭。信是什麼意思?(波斯人聽著!你們能像鳥一樣高飛,像老鼠一樣在地下話動,像青蛙一樣跳進池塘嗎?如果不能,日你們就休想和我們打仗,當你們踏上我們國土時,我們就用箭射死你們!)

2、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的資料,瞭解古時候人們有哪些傳遞資訊的方法。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古代的資訊傳遞怎麼樣?(慢,不方便)。

3、小結: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文明的產物——郵政取而代之。

活動三:話說現代郵政

1、師:如今,郵政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你們知道郵政局提供哪些服務?可以跟把你的同桌說說。(國內郵遞、郵政儲蓄、集郵業務)

2、(出示表格),教師統計:全班同學家庭享受郵政服務情況。

根據我們剛才的統計,你們發現了什麼?

3、從資料統計中,我們發現:進入網路時代,郵政的業務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快遞郵寄物品。

活動四:體驗EMS

1、比較EMS快遞和其他物品傳送方式

長興到杭州路程約120公里,乘車費用(74)元;快件到達()天,郵費()元。

2、小結:EMS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學生填寫EMS單子

要求:左邊填寫寄信人的資訊,右邊填寫收信人的資訊。瞭解不同地區的郵政編碼。

4、小結

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主要堅持簡潔、鮮明、條理、重點突出的原則,將板書設計為:

漫畫郵政

方便快捷

次板書簡潔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更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理解脈絡。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5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做個聰明消費者》。《做個聰明消費者》是我根據魯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消費與生活》的相關內容整合的一節課。

兒童也是社會人,他們也在參與社會經濟生活,需要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理念,需要具備一定的

消費常識和技巧。但我發現四年級的孩子在參與社會消費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良消費現象,因此,

我選擇了這一主題,旨在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正確消費,做個聰明消費者。

我的教學目標是:

1、懂得在消費過程中要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和需求進行選擇。

2、瞭解購買商品過程中的基本常識,做一個聰明消費者。

3、培養正確的消費理財觀念,提高消費技巧。

教學重點是:瞭解購買商品過程中的基本常識,培養正確的消費理財觀念,提高消費技巧。

我的整個設計分四步進行:一、激趣匯入,學生自由購物;二、探討購物中出現的問題,明確怎樣購物;三、依據學到的消費技巧,學生二次購物;四、消費歸來,彙報二次購物心得。下面我分步來說。

一、激趣匯入,學生自由購物:

上課伊始,我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是不是特別喜歡自由購物?今天家長給錢了嗎?那好,我們自由購物的願望馬上就要實現了!請先讀一讀本次自由購物的注意事項。(出示購物注意事項)

購物注意事項:

一、購物場所:校門外垂柳街上的商店和學校後面的附近商店。

二、購物時間:20分鐘

三、購物要求:自由購買,但購買後先不要撕毀包裝。

指名學生讀購物注意事項後,詢問是否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確定沒有問題後,請學生帶上準備好的購物袋,20分鐘自由購物開始。學生購物時,老師要留意學生所購的物品,購物的場所,購物時表現情況等,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步:探討購物中出現的問題,明確怎樣購物20分鐘後,學生再次回到課堂上,我請學生把自己購買的物品擺在桌子上,給小組其他成員說一說為什麼會買這些東西,當時是怎麼考慮的。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時,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藉機再次瞭解學生的購物情況。學生交流完畢,我請了解到的有代表性的學生在班內說說購買物品的原因。根據平時我瞭解到的學生購物情況,我做了下面的預設:

1、看到同學買了,沒有多想就跟著買了。

我會這樣引導:跟著同學買的這些物品是自己必需的嗎?肯定絕大部分不是,於是,我告訴學生:同學買什麼,自己就跟著買什麼,這樣買來的不少物品都不是必需的,完全可以不買。像這種別人買什麼自己就買什麼是一種“跟風消費、攀比消費”現象,還是不要的好。

2、平時家長不讓花錢,現在有錢了,看到喜歡的東西就過了把購物癮,沒想為什麼要買。

對這種情況,我這樣引導:喜歡的東西都是必需的嗎?肯定不是,是啊,喜歡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需要的。因此我們在購買物品時,一定要牢記“需要”原則,板書:需要,也就是買自己需要物品,而不能隨著自己的性子,想買什麼買什麼。購買不需要的物品是亂花不該花的錢,這是一種浪費,是一種錯誤的消費觀念。

3、自己早就渴望買了,但家長不同意。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普遍,我做重點引導。是不是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麼有些物品,我們特別渴望得到,但是家長卻不給我們買呢?請學生回憶平時自己想買什麼,父母是怎麼拒絕的。一般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家裡有類似的,再買是一種浪費;

(2)一些小商店裡的商品質量無保證;

(3)家裡的收入不多,沒有多餘的錢;

說到這一點,教師板書“收入”,告訴學生,這一點需要我們特別理解家長,父母掙錢都不容易,消費要根據家庭的收入量入而出。此時進行小結:大家這樣一討論,我們明白了有些物品家長不給我們買,都有各種合理的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父母,不能為此生父母的氣,或者抱怨家長小氣,不愛自己。接下來,教給學生購物學會看商標。我這樣引導:剛才大家說到一些小商店裡的商品質量沒保證,是啊,我們在購買商品,特別是食品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看商標。商標齊全的食品質量有保證,否則食品質量可能就會有問題。大家知道怎樣看商標嗎?根據學生回答,我總結後出示:正規廠家的食品,有詳細的生產廠家、生產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食品配方等說明,還要有食品安全標誌“S”和註冊商標“R”標誌。購買食品的同學,趕快看看你買的食品是不是合格商品。平時學生都喜歡在一些小商販那裡買一些小食品,這些小食品很多都不合格,學生肯定能發現其中的不合格食品。於是,我請購買了商標不全的學生說說是在什麼地方買的。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地方消費?進而讓學生明白:購買商品儘量到大的超市或購物中心,一是那裡的商品有質量保證,二是商品齊全,節約購物時間。

板書:購物中心

如果購買了不合格或有問題的商品,你會怎麼辦?

引導學生懂得:購買了不合格商品,可以要求退貨;發現商品有問題,可以要求修理或更換;如果發現假冒偽劣商品,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門投訴或直接撥打“12315”熱線投訴,也就是要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板書:維護權益

至此,這次購物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是購物時還有一些技巧單單通過本次購物還不能體現出來,所以我又設計了下面的“老師做家長購物小調查”的環節。

同學們,你們陪著家長購過物吧,下面老師想做個家長購物小調查,樂意幫忙嗎?徵得學生同意後,

出示第一個問題:請看第一個問題:

(1)家長購物時,特別是購買大件物品時,是不是經常逛好幾家商場,最後才決定在哪裡買?

A。是B。不是

家長購買大件物品時,基本上都要多逛逛才買,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我追問:知道家長為什麼要這樣做嗎?這一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明白購物時要“貨比三家”,在比較的過程中,挑選出價格適中,質量又好的商品。

板書:貨比三家

請看下面兩個問題:

(2)媽媽有沒有在換季的時候給家人買過服裝?

A。沒有B。買過

(3)家長去超市購物,是不是經常買特價商品?

A。是B。不是

可能大部分家長都在換季時買過服裝,去超市購物,買特價商品的時候也是比較多的。瞭解了情況,

我請學生思考:為什麼不少媽媽要在換季的時候給家人買衣服?家長為什麼時常買特價商品?這是因為換季時衣服會打折,很便宜,買特價商品比平時省錢。無論是在換季時買服裝,還是在超市買特價商品,都是為了省錢,這是在花最少的錢,買滿意的商品。因為家長掙錢都很不容易,花錢時當然要精打細算了。從而使學生懂得合理消費,不亂花錢,也就是花錢要精打細算。

板書:精打細算

我們成人都懂得,每個月的.工資都要留下一些,以備急需之用,這一點也應該讓學生懂得。因此,接

下來,我問:同學們,剛才購物,誰沒有花完家長給的錢?肯定有學生沒花完。於是我請我們班的幾個《濮陽早報》的校園小記者採訪那些沒有把錢花完的同學:沒把錢花完,是怎麼考慮的?

讓學生採訪,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調動所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也許是他們沒有買到自己特別需要的商品省下了錢,也許是為了攢些錢買自己特別渴望的商品,但不管哪種原因,這都是一種計劃性的消費行為。因此,我馬上對這些同學的做法進行表揚,並且小結:

從幾個同學的回答中我聽出來了,他們會有計劃地花錢,而且懂得要學會留一些零錢,以備急需時用。

板書:有計劃留急用

至此,基本的消費常識和技巧已經全部探討完了,引導學生看板書進行回顧:

購買需要的物品,考慮家庭收入狀況,購買商標齊全商品,到大的購物中心購物,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購物要學會貨比三家,合理消費,不亂花錢,花錢要有計劃,留點零錢備急用。

下面進入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依據學到的消費技巧,學生二次購物

明白了怎樣購物消費,我們再來一次自由購物怎麼樣?也許學生會擔心沒有錢。不用擔心,老師給大家準備好了,每人10元,注意事項和第一次一樣。給學生髮錢後,請學生依據學到的消費技巧,進行

二次購物。教師要特別留心學生是否真的學會了購物。我想,學生這次購物一定會謹慎很多。

四、彙報二次購物心得。

又一個20分鐘後,學生再次回到課堂上後,進入第四個教學環節:我請學生談一談:和第一次購物相比,第二次購物,你發現自己買東西時有什麼變化了嗎?你是怎麼考慮的?

學生回答後,我及時小結:看起來大家學會了怎樣購物,成了一個聰明的消費者。老師把我們怎樣購

物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出示《購物歌》

購物歌

購買商品講究多,一起來唱購物歌,

想想父母咋掙錢,能省則省記心間,

不跟風,不攀比,“需要”原則放第一,

購物時,多比比,買後稱心又如意,

要少去,小攤點,商標不全有危害,

大商場,貨物全,保證質量省時間,

不慎買了假東西,維護權益別忘記,

花錢時,有計劃,留點零錢不抓瞎。

牢牢記,購物歌,做個聰明消費者。

我這樣結束我的這節課:同學們,讓這首《購物歌》在我班唱響,願它能成為我們今後消費的行為準則,願每個同學都能成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品德與社會》課標指出: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本課的設計,我摒棄了傳統的在課堂上說教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走向社會,自由購物,在活動中進行體驗。儘管超過了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限制,但學生確實學到了購物過程中的基本常識,培養了他們正確的消費理財觀念,提高了他們的消費技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生活的強者》是《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在藍天下》的第三課。本單元的重要思路是幫助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學會體諒、尊重他人,並盡所能關愛殘障等弱勢人群,由此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身邊強者的事蹟,探尋人們自強的足跡,懂得面對困難、克服困難,不輕言放棄,做生活中的強者。本課以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少年和優秀少年的事蹟為題材,貫穿不畏困難和挫折,努力向上,積極生活的理念,引導兒童珍愛自己,學習做生活的強者。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等目標,針對教材內容和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2、瞭解身邊的強者,知道遇到困難時,只要不輕言放棄,想辦法去克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強者。

3、收集名人自強的事蹟和名言,激勵自己做生活的強者。

三、教學重難點

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只要不輕言放棄,想辦法去克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強者。

四、課前準備

1、收集人們自強的相關詩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2、調查身邊的強者事蹟。

3、徵集同學尚未克服的困難,製成學習卡。

五、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

六、教具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自制多媒體課件:“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頒獎晚會視訊。

七、說教學流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環節:

環節一、感受“強者”精神

1、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難和挫折,可是卻有很多不向困難低頭的人,他們就是生活的強者。(引出課題:做生活的強者)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詩歌《美哉,英雄少年》,小組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

3、播放“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頒獎晚會視訊。

(通過該環節,讓學生在情景、事蹟、行動中體驗“強者”精神和品質)

環節二、深入瞭解“強者”

1、讓我們一起走進英雄少年。

閱讀材料:

A因為我是班長

B病房裡的小小志願者(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感受和學習強者的精神品質)

2、你還了解哪些“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事蹟?從他們的身上,你怎樣理解“做生活強者”的意義?

分小組介紹自己課前收集到的身邊強者的事蹟,每小組再推選一名代表發言,說說從這些身邊的強者的故事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讓學生通過具體事例的學習,深入瞭解“強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質和個性特徵)

環節三、學習做“強者”的行為引導

1、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閱讀13頁三份材料,說說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

2.交流大家對身邊的人的.優秀品質的觀察與發現:說出身邊的強者事蹟。

3.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你打算怎樣學習英雄和楷模的優秀品質呢?

將事先收集的學習卡貼在黑板上,請同學們討論、交流該如何戰勝這些困難。誰的辦法最好,誰就可以摘下學習卡成為小擂主,主持下一次討論。

4.向同學們說出自己尚未克服的困難。

5.完成“學英雄,見行動”小計劃

(通過事例和學生的實際,使學生能積極面對、努力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向上,做生活的強者)

八、引導學生小結:

一個人要有同情心、憐憫心,才能理解關愛他人。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不要退縮,勇敢地面對,你強他就弱,當你戰勝了困難,就會取得成功的樂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是北師大《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通訊技術與我們的生活》中的第一個主題中的課文。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本單元的主題是幫助學生了解有關通訊及交通方面的發展,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和交通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通訊和交通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紹了通訊工具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定位為:

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較完整地瞭解通訊技術的變化與發展。

(2)、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感受通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通訊素養,懂得通訊的基本禮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識和行為。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瞭解通訊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二、說教法:

由於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身邊的通訊工具有一定的認識,但瞭解並不深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雖已經掌握了一些通訊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對於古代的一些通訊方式卻比較生疏。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網頁,指導學生按照“選擇感興趣的通訊方式---搜尋整理---交流彙報”的步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了解通訊技術的`變化與發展,接著我又設計了讓學生“通過電子信箱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傳送給在坐的老師或同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了使學生對通訊技術的發展有完整的認識,在授課的結束之際,我又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通訊的演變歷程,並激起了學生對未來通訊的暢想,讓學生帶著希望走出了課堂。

三、說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安排了多種學習方式,課堂上學生通過網路自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通訊方式,彙報交流自己學習成果,通過電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體會,通過自主探究,活動體驗等方式,即讓學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訊家族的不斷更新,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又提高了學生蒐集、整理、加工、處理資訊以及與人交流的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

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說出自己都使用過哪些通訊技術,引起學生對通訊技術的興趣,感受現代通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從而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二)、利用網路 自主探究

探究活動一:電信博物館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通訊技術?

課件出示:電信博物館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通訊技術。讓學生有目的的自主網上探究,整體感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快速瀏覽資料的能力。

探究活動二:參觀結束後,給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通訊技術。由於本探究活動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忽略活動目的,我同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活動要求,使學生明確目的,帶著目的進行網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內容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環節的網路資源,補充了許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己查閱,整理,分析,整合資料的綜合能力,而且這樣也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網頁中的圖片,視訊、動手操作等內容也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很自主,很獨立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

自主探究結束之後,學生進行彙報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交流的過程就是對資料的整理過程,既培養了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也培養的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通過網上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相信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現代通訊與古代通訊的不同,這時,教師提出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點應該是水到渠成,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感受通訊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三)、利用網路 親自體驗

由於內心體驗才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因此這一環節我要求將本節課的收穫通過網路中的電子信箱傳送給別人。既總結了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又使學生親自體驗了現代通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將信件傳送出去之後,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並滲透通訊禮儀知識。

(四) 、整體感知,課堂延伸

本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從古至今通訊技術的演變歷程。使學生對通訊技術的發展有完整的認識,再次感受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並激起了學生對未來通訊的暢想,讓學生帶著希望走出了課堂。

(五)、作業超市

作業超市安排的作業既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也是對課堂學習的延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這一節課可以說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與資訊的整合,是一節網路教學的探索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資訊科技的優越性容納了大量的知識,利用網路資源的的共享特點使其互補學習,在活動中滲透了學科知識,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培養具有綜合知識的學生而努力著。

五、說板書設計

烽火臺 驛郵 信鴿

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 科學技術 電報

網路電話

本課板書的指導思想是:內容與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向各位專家彙報《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在網路環境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

主要內容:瞭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提高防範意識。學生情況:對交通安全有較多瞭解,但存在麻痺心理,具有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網上瀏覽、資料蒐集交流等方式,感受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引導學生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學習與交通有關的保護方法。

重點:瞭解感受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及原因

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突破: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影,網上瀏覽,在貼吧發表資料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感受交通事故帶來的危害,消除麻痺思想,提高意識。

整合點診斷:運用錄影、空中課堂、網上資料瀏覽蒐集、帖吧等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那種閉門讀書,單一的“聽分析”的被動的學習狀況,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去交流、探索。

活動一:實話實說(3分鐘)

設計依據:這一活動的設計先利用錄影資料,以真實的交通事故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我以央視“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採訪,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實話實說”。

1、教師點選網頁上的實話實說,播放一些實地拍攝的車禍錄影,讓學生看後談感受。

2、想一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悲慘的事故?

這一設計符合資訊科技整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同時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突破了傳統教學文字敘述的侷限性,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事故現場,加深學生對交通事故的警示心理,更好地為以下環節進行鋪墊。

活動二:面對面---空中課堂(5分鐘)

利用網頁上的面對面——空中課堂實現現場交通知識講座、與交警交流的目的。老師作為主持人引導交警介紹一些交通安全知識,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談話:

1、在日常的上學、放學途中,我們應該怎樣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2、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我們應怎樣做把傷害降到最低?

設計依據:這一活動是通過點選網頁上的空中課堂,實現網路連結,而這正體現著資訊科技構建下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活躍起來,與常規教學相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

活動三:安全365(20分鐘)

這一環節重在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兩項活動:

1、《交通安全每一天》的貼吧:學生在網路上瀏覽蒐集資料,可以把蒐集的資料發到建立的《交通安全每一天》的貼吧中,便於全體學生共享。

幫學生建立貼吧,學生可以在貼吧內發表資訊,展開討論、獲取資訊。展示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應用資訊——拓展資訊”自行探究學習的能力。而且本環節也利於課後的延伸,以後再有新的資料包括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交通事故,都可以繼續發表在貼吧中。

2、重大交通事故網頁:連結到重大交通事故網頁,讓學生瀏覽之後,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

(板書車禍發生的原因)

設計依據:開發多方學習的資源,解決常規教學條件下資料貧乏,單一教師灌輸式學習方式的弊端。學生在利用網路學習時,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大量資訊,形成自己的認知,讓學生在網路教學環境中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樂趣,使得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活動四:溫馨的話,我對你說(5分鐘)

小小電子賀卡——為自己的親朋好友發去電子賀卡,在電子賀卡上寫上關於交通安全的溫馨提示。

設計依據:學生寫下溫馨提示,發出電子賀卡的過程就是享受幫助他人快樂的同時改變自身意識的過程。

活動五: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5分鐘)

設計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但是讓學生了解“是什麼”,明白“為什麼”,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用怎樣的觀點指導行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點選網頁上的兒歌,讓學生誦讀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紅綠黃燈要看清,

你拍三,我拍三,不穿紅燈保安全, 你拍四,我拍四,車輛行駛往右開,

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彎要注意, 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車上別載人,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邊走邊玩耍, 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

你拍九,我拍九,遵紀守法最重要, 你拍十,我拍十,做個文明小公民。

2、舉行“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

這一環節是對本節課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學校的.校園網,將兒歌和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發到校園網上,在全校範圍內號召開展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

活動六:實踐超市(2分鐘)

為了將課堂中所學的交通安全知識更好的指導學生的行動,把資訊科技從課堂之上延伸到課下,故而設計了讓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把報告發到校園網的留言板,讓導行在無形中完成。

調查報告:通過網路、電視、報刊等方式查詢資料,關注近幾年兒童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然後寫一個小的調查報告。

調 查 報 告

發生事故的數字

發生事故的原因

事故的分析

設計依據:設計實踐超市,既能利用資訊科技手段拓展學習空間,又能鍛鍊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有道是“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交通安全與我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這正體現了“品德培養迴歸生活”的理念。

教學反思: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的載體作用,為“課堂”拓展學習空間,發揮網路教學資訊量大、學生可掌握選擇權和主動權的優勢,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更加高效的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9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孝心獻老人》。

品德教學不應該是生硬的說教,而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孩子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收穫,在參與中提高,達到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把這次說課的題目定為《引生活進課堂,盈體驗潤課堂》。

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教材特點剖析,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定位,踐行的品德教學理論,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板塊:教材特點

本單元“溫馨一家人”是繼品德與社會三上“我的家庭”單元后又一個關於“我與家庭”的教學主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社會生活內容的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我的家庭”旨在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溫馨一家人”重點在幫助學生了解家庭成員對家庭的付出,激發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情感。《孝心獻老人》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教材以生活中尊老愛老的圖片匯入,然後介紹了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和中外的老人節,接著是一個重陽節和爺爺、奶奶出遊的小故事,表達了對祖輩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後設計的以瞭解祖輩、尊敬祖輩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加深與祖輩的溝通,激發學生對尊老敬老的道德認同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自己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們的養育之恩,關愛之情,就要懂得回報,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願,孝敬老人。

第二板塊:學生分析

學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單元中瞭解了家庭成員的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體會了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感受了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萌發了感激之情。可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越是親近的人,越是付出最多的長輩,往往最不知道感謝。我國社會目前面臨老齡化,老人們往往只想著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煩惱、需要告訴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不瞭解老人的真實需求,把長輩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有的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在此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敬老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板塊: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瞭解老人的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首先要了解老人。

能力目標:培養孝敬老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孝敬老人。

情感目標:瞭解家中老人曾經對家庭和社會做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熱愛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瞭解老人的需求,關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學會孝敬老人。

教學難點:瞭解老人的需求,在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第四板塊:我要踐行的品德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課程源於生活,離開了“真實”的生活,那課堂也只能變成學生“高呼口號”的場所,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進學生的生活來充實教材,用於教學。因此,在這堂課中重點安排了“朱子怡爺爺的照片”“奶奶的一天”,讓真實的生活生成教材,讓教材走向學生真實的生活。

2、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感悟

《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導行”,而“行動”必行“心動”,體驗正是促使“心動”的催化劑。本堂課中模擬打電話,給孩子們創設一個虛擬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給祖輩打電話中的感悟和體驗,瞭解老人的需求,從而學會關心老人、孝敬老人。

3、在活動中收穫,在參與中提高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重要特點,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活動、體驗,獲得認知發展,走向智慧人生。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安排了填寫孝心卡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懂得如何關愛老人。

第五板塊: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我共設計了五大板塊:

第一板塊:照片設疑匯入,感受老人的今與昔。

(設計意圖:學生的興趣就是一種課程資源。通過新舊兩張照片的對比,能充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意在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的*望。)

第二板塊:回顧祖輩的付出,感悟真情

(設計意圖:紮實有效的品德教育應該是跳出教材與課堂的束縛,適時地開展“生活教育”。通過與學生一起回顧老人年輕、年老時為社會、為家庭的辛勤付出,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們的付出與無私,從而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體驗,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板塊:創設情境,交流內心感受(視訊:奶奶的一天)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以視訊中奶奶辛勞的一天作為切入點,在學生的交流體會中感受老人們的辛苦,從而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表達出對老人辛勞的感激之情,並自然地引出課題。)

第四板塊:主體參與,學生多向互動

分兩步操作:

第一步:群體互動

讀文中故事,瞭解老人的心願;小組討論,交流體會。

第二步:生生互動

模擬打電話,填寫孝心卡。

(設計意圖:品德課的課堂絕不是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在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將這些交流、探索不斷引向深入,不停留於表面,而是要觸動他心靈深處的琴絃,不斷豐富學生的感知。模擬情景劇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有句話說“告訴我,我會忘記,讓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加,我會理解”可見活動體驗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填寫孝心卡,讓他們更明確了自己該如何向老人行孝。)

第五板塊: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展示全社會的行孝活動,以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設計意圖:品德課堂應該是“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去撞動另一個靈魂”。品德課堂最後更應該向社會延伸,真正起到讓兒童實現良好的社會化的目標。)

結束語 :

本課的設計和教學,始終遵照課標精神,努力地在教學活動中:“讓兒童現在生活的河流裡,引入一股未來生活的水流,把我們藏匿在遙遠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種子,播撒入生機勃勃的兒童生活的心田。”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同行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誰知盤中餐》。

一、說教學重點的定位

《誰知盤中餐》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幸福的生活這樣來》中的第一課。本課位於本單元的開篇,主要從學生每天的食物著手,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營養豐富的食物是農業生產帶來的。從瞭解農民一年四季辛勤耕種水稻的過程中,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和農業生產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整體解讀本單元教學內容,本課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參照課程三維目標,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體會農民的辛勞,懂得要珍惜糧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2、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受,養成珍惜糧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3、知識:瞭解農民一年四季辛勤地耕種水稻的過程,瞭解農業生產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從目標出發,我把目標1擬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深入田間開展農田耕種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去調查、去體驗、去感受農民耕種的艱辛,瞭解到糧食的來之不易,達成學生對農民勞動辛苦的理解,激發學生珍惜糧食,愛惜他人勞動成果的.情感。

基於本校學生大多是出生在遠離農業生產中的城市孩子,他們雖然每天享受著農民們為他們提供的糧食,但並不瞭解糧食的來之不易,農民為他們付出的辛勤勞動,因此,讓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養成珍惜糧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和品質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重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體現課程標準中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的核心理念。單元主旨是讓學生了解幸福生活的背後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從而尊重勞動者,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經驗改造。”教育和生活結合得越緊密,教育效果才更佳。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兒童在親身實踐,體驗中所獲得的,對於心靈和品質的影響才長久和深遠。本教材讓學生了解糧食的生長過程中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感受到農民的辛苦,從而激發珍惜糧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但學生對糧食怎樣而來不清楚,缺乏勞動的體驗,因此,幫助學生體會農民的辛勞,懂得要珍惜糧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成為學習的重點。

三、說突破教學重點的方法與過程:

新課標指出 “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課堂需要,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的情境,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自己親身去實踐、去體驗、去得出結論。我把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兩個版塊。

活動一:“糧食怎樣來”幫助學生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感受農民的辛苦。

1、藉助教材P35、36頁的圖片,圖文並茂演示水稻生產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從圖文中直觀瞭解到水稻的生產過程的複雜性,初步體會到每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的。

2、交流分享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課前組織學生到東城周屋農田實驗基地進行實踐活動,調查農民如何耕種水稻的過程(如選種、播種、插秧、施肥等),農民每天的勞動強度和每月的收入等。把課外活動引入到課堂上,進行實踐活動成果交流分享,讓學生深入瞭解糧食的是如何生產出來,最終成為飯桌上的米飯,更進一步瞭解到每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深深地體會到農民的辛苦。

3、演一演:插秧模仿秀。課件播放動畫《鋤禾》,在模擬情境中學生模仿農民耕作的姿勢,直至有累的感覺,心裡默記起始時間。再讓他們談談感受。《課標》指出,教學中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讓這種內心體驗式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本活動採取換位體驗方式讓學生模仿農民插秧,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農民勞動的艱辛。

活動二:“懂珍惜”幫助學生珍惜糧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節約糧食的道理,每個孩子都懂,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節約,怎麼節約。聯絡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及現實生活存在的現象對症下藥,才會使學生自覺意識到自己不好的行為,喚醒內心深處的道德認識。

首先,放影從學校飯堂中拍攝到學生浪費糧食的短片,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他們的行為。再課件出示生活中捱餓的現象圖及一些具體數字,讓學生看一看,再引導學生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交流討論。本環節主要通過強烈的對比,讓學生真正能從心靈深處感悟到浪費糧食是可恥的行為,要懂得珍惜糧食、愛惜勞動成果,從小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品德教育不應侷限於課堂上,應把教學重點從課內知識引向課外生活中。我採取要學生課後進行圍繞“珍惜糧食”寫公益廣告,讓學生能從思想識識內化為實際行為中,這才實現了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感謝區教辦給予的學習平臺,謝謝!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集體處處有規則》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課文。在集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則,它是社會安定的保證,又是人們日常學習、生活正常進行的前提與基礎。本課讓學生感受到作為集體的一員,在集體生活中應該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好孩子。課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集體生活處處有規則。第二部分要求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一些規則。第三部分指導學生通過討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公約。

這一課屬於第三單元《生活在集體中》,學校是兒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同時學校也提供了兒童道德發展和社會性成長所需要的同伴關係和集體生活環境,所以教學的重點在於集體生活。

二、說設計理念

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我結合新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本課教學將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發展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踐操作、表達交際的能力。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點,主要採取課前蒐集資料、創設情景、分享交流、遊戲、探究討論等形式,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教法與學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感受、體驗、領悟、內化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做到"小、近、實",從兒童的實際出發,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考慮到兒童的差異性,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的集體生活,指兒童所處的學校集體、班級集體等。根據兒童和教材的結合點,有所側重,有所針對,有所捨棄,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知道集體處處有規則,懂得規則可以使世界變得文明有序的道理,領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⒉瞭解作為國小生、小公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⒊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規則的意義,理解國小生相關的規則,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教育學生遵守規則,懂得規則的重要性。

五、說活動過程

(一)話題引入,感知規則的普遍性

上課伊始,播放"一次集體活動"的短片,提問學生紅蘋果隊為什麼會掃興而歸,引發學生思考,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積極討論和探索,瞭解規則的重要性。從無規則的混亂到有規則的公平、合理,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尋找規則,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現實。所以我在設計的時候,對教材進行科學取捨。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錢該怎樣花》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花錢的學問”。這一單元與三年級的“我的角色與責任”以及後面高年級的“走向文明”單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同學們學習了第一課,知道了家庭經濟的來源,瞭解了家庭生活開支的多種型別。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再讓他們去合理地支配錢,直至後面的根據需要進入各種購物場所,以及購買物美價廉的物品。教材環環相扣,緊密結合,非常完整。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交流體會,讓他們體會到家庭責任感,體會為家長分憂,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2、能力目標:通過開展計劃花錢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到花錢應該有計劃,能合理地支出並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

3、知識目標:通過家庭調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有所放棄。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瞭解花錢應該有計劃,能合理地支出並知道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

二、說學生(年齡特點、知識基礎、社會經驗)

四年級學生接觸面變廣,獨立性增強。在以往的生活中他們有過花錢與消費的經驗。學習了第一課後,加之日常生活的觀察,孩子也瞭解家庭收入狀況和各種各樣的支出。他們不再過分依賴家長和老師,而是自己去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可是,這個時期的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也沒有形成,辨別能力差,容易養成亂花錢的習慣。所以,對學生進行科學花錢方法的指導是很有必要的。給他們一定的錢自主支配,為以後生活中合理理財,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與責任感都是必要的。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1、以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課標要求:

“思品課教學力求思想性與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統一。”因此,我用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通過調查、討論、情景表演、操作性強的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進來。在自主的活動中,在彼此的合作xx同探究,在親身的實踐中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

2、整合課程資源,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當地和兒童的`實際......不斷提高思品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的教育質量。”即我們所說的:要堅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在生活中挖掘的教學資源,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覺得可信的素材,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3、多媒體課件的運用。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並偏重於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師應避免太多的說教,這時可藉助鮮活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輔導、啟發和引導,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分析能力,達到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的作用。

4、適當地拓展,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

新課程下思品課的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當課堂的理論與生活中的體驗緊密結合,才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四、說教學程式

課前準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調查每位家庭成員最想要的東西。包括自己想要的和爸爸媽媽想要的,我們全家都想要的。

活動一展示自己的家庭夢想

1、播放課件:主持的開心辭典(你有哪些家庭夢想片段)引入課題。

2、教師提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夢想,孩子們,你們家每個成員的夢想分別是什麼呢?

(設計意圖: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匯入,活躍課堂氣氛,寓教於樂。同時自然而然地展示了孩子們課前調查的結果,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需求。)

活動二取捨自己的家庭夢想

1、續播課件:xx主持的開心辭典的片段。(選手闡述實現家庭夢想的先後順序)

2、教師引導孩子根據需要的輕重緩急和家庭收入狀況取捨家庭夢想,並決定它們的先後順序。

這裡,教師可以設計兒童話語言匯入:孩子們,開心辭典的選手通過闖關可以實現他們的家庭夢想,而我們必須用錢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可是錢總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在實現這些夢想時,哪些錢是必須花的,哪些錢是可花可不花大的?哪些是我們能力範圍之類的,哪些是我們短期內無法實現的呢?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吧。

3、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結合實際,能根據需要的輕重緩急和家庭收入狀況,合理地支配錢,知道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

活動三情景表演,暢談想法

1、選取孩子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做案例,通過多媒體創設情景=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小孩和家長進行表演。

案例一我想買一雙溜冰鞋,可是爸爸不答應。

(設計意圖:引導孩子用辯證的觀點對待事物,溜冰對孩子來說不是壞事,如果家庭條件許可,可以買;但如果家庭條件差,買溜冰鞋就是一種不合理的要求了。)

案例二廣告上的糖果很誘人,可媽媽就是不給我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聯絡自身實際,知道諸如買糖這類需求得不到滿足,並不是經濟原因,而是要考慮對身體沒有好處。)

案例三班裡喲個同學穿了一套漂亮的運動服,我也想要,可媽媽不給我買。

(設計意圖:駕馭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盲目攀比。)

2、針對每個情景表演,同學們都可以站在不同角度發表對事情的看法,可以站在家長的角度,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作為旁觀者,談談自己的感想。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選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過演一演,說一說,讓孩子明白錢應該要合理支出,要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

活動四開展小小辯論會

1、多媒體播放四個場景。

2、開展小小辯論會:認為某種做法合理的為正方,認為不合理的為反方。各方分別派出代表說明自己的理由。在辯論中,每個人可以根據辯論情況,更改自己的立場。

(設計意圖:在辯論中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包括花錢時要考慮家裡的經濟情況,提倡節約;要根據實際需要,不能盲目圖便宜,不要浪費;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該花的錢也要花。)

拓展延伸

1、實踐操作:教師在徵得家長同意後,要求每位家長給孩子二十元零花錢,孩子在兩週內合理支配,並做好記錄。兩週後討論交流,在後面的黑板報上展示考慮周全的花錢記錄表。教育孩子要想實現家庭夢想,必須從國小會理財。

2、討論結存下來零花錢的去處,鼓勵孩子捐給希望工程。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讓每個孩子成為有經濟頭腦,有愛心的小主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上年級第三單元第4課《集體力量大》。

一、教材分析

課文由"故事屋、聰明谷、故事屋、活動角"四部分組成。教材中的故事"螞蟻搬蛋糕"告訴學生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聰明谷的諺語讓學生通過經典的文字見證集體力量的巨大;故事"動物搬水果"旨在讓學生明白有時候人多並不一定力量大,只有互補長短、分工合作、齊心協力才能發揮出巨大的集體力量;活動角的取珠遊戲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受到"分工合作、齊心協力"是催生集體巨大力量的催化劑。教材內容的呈現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所蘊含的教學點清晰明確,較好地凸顯了本課的教學關鍵詞--學會合作。

二、目標定位:在品社三下的《競爭與合作》中,孩子們已經初步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本節課將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學習合作的方法,體驗由合作帶來的成功,感受齊心協力力量大的真理。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對孩子們實際情況的與預測,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實驗,明白集體力量大的道理。

2、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願意和同學合作,一起為集體的事貢獻力量。

3、明白"人多+人心齊=真正巨大的集體力量"。

重難點:讓學生明白集體力量大,人心齊,力量才能真正大;願意為集體出力。

三、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品德學科作為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材已不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唯一依據,開發新的教學資源成為豐富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常用手段。圍繞一個教學點,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靈活地、恰當的處理。因此,在教學中,教者對教材內容有所使用,有所拋棄,而兩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學會在集體中與他人合作,共同提升集體的力量。教材中的四部分,我保留選用了聰明谷、故事《動物搬水果》的內容,又自選了"折牙籤"遊戲,設計了兩次的捏橡皮泥活動。積極利用語文、音樂素材為本課教學服務。

四、教法、學法的使用

孩子在課前的調查蒐集資訊、教學遊戲、欣賞、討論、講故事等多種方式將課堂變得立體,讓孩子們的學習變得輕鬆有趣。較好地體現品德課程的活動性、實踐性。

教師將音樂、部分文字圖片做成PPT課件,以輔助教學。準備一張寫有課題的大彩色卡紙。

五、教學流程

下面我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分四部分進行。

第一塊:小牙籤藏著大學問--明白集體力量大的道理

組織孩子們進行折牙籤的遊戲,輔以模仿小牙籤的口吻:"你們可不能小看我哦!"這樣充滿童趣的話語,學生輕鬆折斷1根牙籤,卻怎麼也折不斷一捆牙籤,通過談談感受,在遊戲中讓學生體驗到小牙籤也有大力量,這就是集體的力量。揭示課題。

第二塊:集體力量大諺語大集會

首先讓孩子們欣賞歌曲《眾人划槳開大船》。這首歌的歌詞淺顯易懂,每一句詞都傳遞著集體的力量。聽過後我請學生談談聽歌后的感想,並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的進行對比體驗活動,如"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讓孩子們一起拍拍手。

接著,請孩子們反饋課前蒐集的表現集體力量大的諺語,將諺語卡片貼在卡紙上。

第三塊:捏橡皮泥的啟示--明白合作力量大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部分,我預設了2次捏橡皮泥的活動。第一次,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在3分鐘內捏成一隻熊貓。活動前,教師沒有其他的提示語,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活動親身接觸集體活動中將會產生的矛盾、不配合等情況,直面問題,產生感性認識。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於"合作"這一概念的'原始狀態,便於對症下藥進行教學。

我將選擇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第一次捏橡皮泥活動的彙報,請成功的小組彙報經驗,失敗的小組總結教訓。我和孩子們共同討論後明確了進行合作的對策:

1、發揮才智,設計主題;

2、合理分工,明確任務;

3、各施所長,互相幫助;

4、團結合作,完成作品。然後我們戴上充足的準備進行第二次捏橡皮泥。這一次的活動時間還是3分鐘,但我沒有定主題。四年級孩子的動手能力會給我們帶來驚喜的。3分鐘後,每組的作品都被齊刷刷地展示在全體孩子跟前,他們也會不由自主的讚歎,感到喜悅。這時,我就會隨機採訪小組的組長,請他們用一個關鍵詞來說說他們的成功的原因:合作、團結、協調等關鍵詞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過2次捏橡皮泥,讓孩子們明白合作將會讓集體的力量變得巨大。

第四塊:兒歌昇華情感

在孩子們感受到合作的成功,情緒高昂的時候,教師播放輕柔的音樂,出現一首兒歌:我喜歡繁星。一顆星星不明亮,繁星滿天亮晶晶。

我喜歡樹林。一棵孤樹不頂用,一片樹林擋狂風。

我喜歡海洋。一滴水漂不起紙片,大海上能航行輪船和軍艦。

我喜歡和大家在一起,一個人的力量小,集體的力量大無比。

在音樂聲中教師深情的朗誦,將孩子帶進一個合作的集體中,也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品讀兒歌,感受內心的情感。溫柔地結束本課的教學。

作業設計:學校運動會即將召開,請與同學合作完成一張運動會的宣傳海報。

板書設計:寫著課題的大卡紙代替黑板,學生蒐集的各種諺語做成卡片貼在上面。

關於教學細節:品德課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注重細節效應。如在進行捏橡皮泥遊戲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真實的反映,很多學生的現場反映就是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進行把握。設計細節,比如我在教學中設計通過小磁鐵來固定大卡紙,發現一個磁鐵不能固定,要好幾顆才行。這就是一個細節的集體力量大的表現。諺語的集體貼在卡紙上也是集體力量的展現。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4

一、教學設想

《世界之窗》這一課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取名為“世界之窗”是希望為同學開啟一扇瞭解世界、認識世界的窗戶。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規範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同學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兩個

1.知道黃、白、黑三個人種的主要特點和其主要分佈區域。

2.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明白各個人種都為世界發明了財富和文明。

三、教學重難點

四年級的同學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三大人種的主要特點和在地球上的大致分佈情況。難點是: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教學方法

針對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五、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同學在課前搜尋世界傑出人物的資料,我將準備三大人種分佈圖,傑出人物的圖片、資料。以和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倡議教師應是同學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三個環節:(一)匯入(二)學習(三)拓展。

(一)匯入 播放同學感興趣的視訊《北京歡迎你》,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從奧運會中引出課題。通過播放北京奧運會入場儀式片斷引出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 讓同學通過對視訊的觀察,去發現運動員不同的膚色,再讓同學根據我從視訊中擷取的三張圖片近距離觀察,從而引出三大人種。接著我出示三張三大人種的小小朋友圖片,讓同學觀察,並與同桌相互討論,總結出三大人種的不同長相,我作適當的總結。通過“同住一個地球,為什麼人類的長相不一樣”這個問題引起同學的考慮,並引出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讓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再結合教師的總結,明白了原因,並清楚了三大人種的分佈區域。在這其中我適當的交叉了一道連線題,目的是為了加深同學對三大人種分佈區域的映象。再介紹三大人種時稍微補充了其他小人種的一點知識,讓同學明白地球上並不只是三大人種的.存在,還有其他人種的。 出示三張奧運會運動員圖片讓同學猜,其目的是引出讓同學來說出自身所搜尋的一些不同人種的傑出人才。從而讓同學明白每個人種的人都是優秀的,讓同學學會尊重每一個人種的人。在這一整個環節中,我儘可能地讓同學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通過不同方式的討論,把自身的疑惑在討論交流中解決。

(三)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佈置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鞏固複習,二是安排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同學去網路上查詢資料,在這裡我給同學提供了一個網站。

七、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的板書相對來說就是簡單明瞭。

八、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同學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同學心理、生理特點,在活動中,充沛體現同學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同學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同學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5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十分可貴的個人品質。然而,由於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經濟社會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誠信的道德原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社會各個領域裡的欺詐、不守信用等現象比比皆是,導致了誠信教育相對缺失。學生中說謊、缺乏責任感、不守承諾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孩子們心靈的成長。可見,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因此,我選擇了誠信教育這一主題。

下面,我就我所執教的《誠信就在身邊》這一課,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設計。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內容。

本課的教學目標:

1、懂得什麼是誠信,瞭解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體會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講信用的可貴。

2、鼓勵學生勇敢面對自己的行為,建立誠信檔案,努力做一個誠信的人: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展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針對學生心理髮展與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情感主題為線索,一明理實踐為目標,通過蒐集資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兒童在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心育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悟誠信。

在活動的開始,我為學生播放故事《曾子殺豬》,讓學生討論交流:你覺得曾子的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耳熟能詳的故事、形象直觀的感受,學生們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寧可殺豬也要實現對孩子的承諾是難能可貴的。

於是,我進一步引導:你認為什麼是誠信?讓學生懂得:誠信就是為人處世,誠實守信。這樣的設計直奔主題,是學生對於誠信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也為後面的體驗誠信、實踐誠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情感,體驗誠信。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一:誠信故事會

我讓學生把課前蒐集到的社會生活中的誠信事例和大家分享。這些小故事從正面為學生樹立了講誠信的榜樣,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誠信的可貴。

活動二:誠信的鏡子

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離開了“真實”的生活,那課堂也只能變成學生“高呼口號”的場所。確實,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不誠信的事例在我們周圍也是比比皆是,作為老師,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倡導誠信,讓誠信之根深深紮根於學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絕不能迴避這個社會陰暗的.一面,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下,而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不違背真實的情況下努力向學生展示一個積極陽光的社會,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安徽阜陽nai粉事件》,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讓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讓學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認識誠信的重要,呼喚誠信,從而自覺做到誠實守信。

然後再回到課堂開始例舉的圖片,駭人聽聞的事例,義正詞嚴的言語,此時,學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點燃,他們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漲。我想這令人震驚的事例會讓學生刻苦銘心的,從而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的活動從反面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不講誠信的危害,讓學生理解只有誠守信,才能獲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誠信就是我們美好生活的開始!

(三)勇敢面對,實踐誠信。

品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明理踐行,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關於誠信的問卷調查,讓學生看看自己的誠信度。接著讓他們寫出自己以前不誠信的經歷,旨在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讓他們敞開心扉,勇於面對自己不誠信的行為,從而激發學生對誠信的渴望。健全學生人格的形成,為今後努力做一個誠信的人奠定基礎。

教學反思:

當我在試教時問到學生誠信和不誠信的事例的事,學生說到誠信的事是潦潦無幾,而一說到不誠信的事卻能滔滔不絕,於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還是我們學生看不到生活的陽光之處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儘管我一個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會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變學生這種觀念,改變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