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字。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文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訊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字

教學中,我一般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字。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裡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註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絡整首詩)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絡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資訊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於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絡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2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說、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讚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麼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3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瞭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由於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1、解詩題,知作者。2、初讀詩,正字音、清節奏。3、抓字眼,明詩意。4、多誦讀,悟詩情。然後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而且在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時,我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從而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師範讀或配樂誦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奠定後,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到了身邊的同學,比如陳櫻文雖然學習不好,但是從來不撒謊;張洪耀熱愛勞動等例項。再比如《畫楊桃》一課,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的形狀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課堂還生成了不少亮點:學生頻繁品讀、相互補充;詩配畫,加深情感體驗;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這都說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欣賞。師生所表現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了讀詩、美讀中體會詩情,讀出詩中的圖畫。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在畫古詩的環節,個別學生要完成詩配畫難度較大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到位。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啟發時,沒有給學生足夠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儘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4

《題西林壁》是宋代蘇軾所寫的一首記遊詩,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理,旨在告訴學生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在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設計如下:複習背誦匯入——揭題解題——知作者——吟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拓展——背古詩。雖然教學過程應該說比較清晰了,但我個人認為古詩詞的教學對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以為學生對於古詩的朗讀、背誦會很困難,沒想到大多數的學生都能熟練的朗讀古詩,甚至能流利地背誦全詩。看到學生們這麼高昂的學習情緒,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學習的蘇軾的《題西林壁》。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想讓學生一起朗讀這首詩,然後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最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採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這個問題丟擲之後,我讓學生們模擬表演試試看,自己坐在教室裡,是否能看到整個教室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體驗,當然學生有了親身體驗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寫的意思。這時我用幻燈片出示了作者在不同角度觀看廬山時的景象,生動的畫面更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

但是也存在些不足:

1教學古詩重在誦讀和積累。要讓朗讀真正走進課堂,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如小組讀、自由讀、比賽讀、全班讀等方法,讀出詩句

的語言美、音韻美、韻律美,從而增強語感,以讀促悟,感悟詩句所蘊含的情感,達到積累語言的效果。

2課上我的語言激情不夠,沒有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好的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有些死板。相反,如果我的語言能激情四射,收放自如的話,就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也會跟隨你語言的抑揚頓挫,綻放學習的熱情,主動地學習,這樣學習效果就會更好。

3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5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註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註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後讀一讀。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註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後,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於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迴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鬆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又有利於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彙報後,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並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後,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於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並不熟練。

課前,我佈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瞭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今天的詩歌學習。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讚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麼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遺憾的是這節課,我沒有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6

第一次嘗試古詩教學,課前我下了很多功夫,我想盡量為我的學生展現一堂生動有趣的古詩課堂教學。猶記得在我讀國小的時候,最怕上的就是古詩了,因為那時覺得古詩課堂是那樣的乏味,我不想我的學生也有同感。精心設計的課堂看來還是收到了一點成效。甚至在課堂上還出現了個小高潮。在此請各位同行多多指教!!!!!!(其中還出現了個小插曲:課前,賴副突然“襲擊”我班,到上課鈴響,已經一排排開了。這,這···本是一堂自我試驗的摸索課,變成一堂類似於展示課的架勢了,這一紮的老師啊,怎麼這節課他們都湊一塊來啦~~不會老就“謀劃”好了吧?阿門啊~~於是乎,在突然 “中彩”的狀態下,帶著那麼一點點的忐忑,深呼一口氣,開始了我的教學處女秀····):

······

省略······

抓住“各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底不同在哪裡,學生就會找到“橫,側,遠近高”等關鍵字眼。

師:現在我們在小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廬山的正前方,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怎樣一個畫面?

生1;在我眼前是一片山嶺,

生2:是一片鬱郁蒼蒼的山嶺!

生3:也許是一片雲霧繚繞,鬱郁蒼蒼的山嶺。

生4:在我眼前彷彿是一幅延綿起伏的山嶺,鬱郁蒼蒼,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生5:老師,我可以用對聯中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師:喲,來,和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5:霧鎖山頭山所霧~

生6迫不及待的喊起:老師,那廬山不就有一種神祕的美麗了!

師:是啊,廬山本身就籠罩這一種神祕美。不光從正面看它是如此的美,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位欣賞到它的美。

有學生馬上喊起:我想說站在廬山上看到的美景!

相繼從“側,遠近低”都有學生選擇。這時我發話了:請同學們把你們腦海中浮現的美麗畫面用手中的筆描寫出來,等會我們比一比,誰刻畫的圖景最美麗!

學生趕緊拿起筆頭奮奮而寫···

我巡視課堂,給予指導。三分鐘左右:把你所描畫的廬山和大家分享吧~

生1:從側面看就看不到掩面起伏的山嶺了,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陡峭的山峰。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佇立在天地之間!

師:那該是多高的山峰呀!

學生馬上喊出:直入雲霄!···根本就看不到山頂了!···山頭上全被雲霧遮住了!

師:這就叫霧?···

生馬上齊答:霧索山頭山所霧!

(這環節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從高處看有看不到山腳下,一片雲海,更有學生不贊同雲霧繚繞,說在山上感覺心情舒爽,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愉悅···從遠處看學生把廬山比喻成一位綠色巨人,近出看,山腳下看,廬山更像一位高不可攀的巨人,有的學生說站在上腳下覺得連爬山的信心都沒有了···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揮)

在這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除了這些方位看廬山是不同的.,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

在引導下學生逐漸活躍起來“冬天去看!”“雨天也可以!”···逐漸學生思維拓展開來,分別從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等等方面去描畫他們心目中美麗的廬山美景。

師:謝謝同學們向老師推介了這個的千變萬化的廬山,真是不同的角度廬山就變得不同了,不愧是蘇軾筆下那個“遠近?···”

生齊背: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如果讓你把廬山比作一個人,你會選擇?(哲學家 藝術家···科學家)

幾乎是一致的答案:藝術家!

生1:我覺得廬山是一位藝術家,因為她展現出千姿百態的身段!

生2:肯定是藝術家!她是那樣的美麗,神祕。婀娜多姿!···

師:你能把這位“藝術家”的特點通過你的朗讀傳遞給我們嗎?

生讀,個別讀,小組讀,同桌讀,全班齊讀

師:隨同同學們從這麼多的角度去欣賞了廬山,每一面展現給我們都是不一樣的精彩呀,如果我們只站在山中去欣賞廬山,能看清楚廬山的真實面目嗎?

生:不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好一個只緣身在此山中呀,所以我們看事物能從一方面認識他嗎?(不能!)應該怎麼去看?(從各個方位去看!)光看就行了嗎?也許有許多人都看過這廬山的不同面目,為什麼只有蘇軾寫出這蘊含意義的詩句?找到問題的原因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他愛動腦經!···因為他善於思考!···)如果前面的廬山是一位藝術家,那後面這兩句蘊含深意的廬山會是一位什麼角色?

(大部分學生認同是哲學家,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也有小部分學生贊同是科學家,因為科學家最會發現問題,並且善於思考。)總之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我都表示贊同!再讓學生試練讀,讀出藝術家千姿百態的美麗和神祕,哲學家的哲理,或是科學家的睿氣。個人展示讀,同桌合作展示讀,小組展示讀···)

師:大詩人蘇軾用睿智的目光來審視廬山,寫出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詩句,這一切都源於他對大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揪根問底的全面思考。以後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的同學也該全面的去認識事物,思考問題!

教學反思

畢竟是新手,這道行太淺,在教學更多流露的是欠缺。現總結如下:

一. 字詞理解沒有很好落實。“嶺”“峰”都是形容山峰的,那他們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如果光講概念學生還是會混淆,在課堂上我也沒有很好的解釋,在課後,聽課的賴副提議可以藉助手掌來表示。五指併攏正面展示就是連綿起伏的山脈,有高有低,相互緊依在一起。而五指併攏側面展示則是“峰”。高的山峰遮住矮的山峰,大的山峰遮住小的山峰。正如賴副說的,語文在理解詞義上可以多運用道具。這樣更加生動直觀,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並且接受。

二. 古詩品讀不夠深刻。讀是語文課的精髓。而古詩的讀則分為4個階段

1.讀準字音2.讀出節奏3.讀出韻味4.讀出意境

而我的朗讀教學只停留在第三個階段。其實我從我接受這個班的語文課起,我就提倡學生在遇到寫景敘事文時一定要邊讀邊想象畫面。這節課也不例外,但是缺乏的是我的進一步引導,導致學生把這首古詩從平面文字向立體畫面轉化時沒有滲透透徹。所以學生只能讀出韻味,欠缺意境。聽課老師中有一位早我一年入行的前輩,他提議,在最後老師可以自己配樂朗誦,加上投入的表情,因為我的聲線是很適合朗誦的。他說這樣更生動形象,立體性更強。更能感染學生。

三. 課堂上缺少大膽的創作。賴副說,其實在這節課上,學生完全也可以成為一位詩人,進行大膽創作,體驗創作的驚喜和詩人的成就感。而我缺少的就是開闊的視眼,和哲理的推廣。舉例西湖,黃山,學校,甚至自己,人生···仿照最後兩句進行創作。如,“不識西湖真面目,只緣身在此湖中”······

四. 評價沒到點子上,提問缺少換位思考。評價語沒有到位,其實在本節課上,我班學生運用了大量的好詞好句名句。而我的大部分評價都是“嗯,詞用的真好”到底哪個詞用的好,有時是應該點撥出來的。在本節課中還有兩三個問題提得比天還大(有點誇張的說法···),沒有考慮到整體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有一小段時間裡竟然出現了優生唱獨角戲的場面。在以後的備課中要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總之,在這首古詩教學中我既收穫了小小成功的喜悅,更多的是收穫了那麼多珍貴的建議和自己的反思。希望以後的常規課經常會有前輩蒞臨指導,(不用害怕前輩們的突然“襲擊”)這樣對我的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幫助會很大。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7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遊客。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宋朝的時候,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並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釋題根據課本中的註釋理解題目。

三、理解文章內容

1、詩人遊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麼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從詩中哪裡看出來?引出橫看、側看、遠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理解角度不同,所見不同

3、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都給詩人不同的感受,說明了廬山風景怎樣?

千姿百態,景色奇麗。指導朗讀第一、二句。

4、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麼還說“不識”?

用之所以-------是因為--------把最後兩句話連起來。為什麼還會不清楚呢?

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區域性,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板書:入其內,區域性)怎樣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

還要在廬山之外,這樣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板書:出其外,整體)怎樣才算是“識”了廬山的真面目呢?

既要了解廬山的區域性,又要了解它的全貌,就是對廬山有全面的瞭解。

5、指導朗讀,感受詩人的慨嘆四、看山如此,看人、看事又怎樣呢?示題:小明上課老愛說話,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你能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他這種做法的壞處嗎?引導學生從對已,對人,對家庭,對社會等角度來分析;引導學生從學生本身上找原因、瞭解他的家庭背景等方法,“入其內”,找了上課講話的內因。五、小結不管看山,還是看人看事,只以“入其內,出其外”的方法,才能全面的分析,避免受到區域性的迷惑。剛才,我們說,詩人遊廬山,留有遺憾,現在,我感覺到呀,其實,詩人,一點也不遺憾,你們知道為什麼了吧?

詩人從看山中,悟出了人生哲理,這將使他一生受益,是最大的收穫。板書設計:看山出其內,入其外。看人看事區域性整體

教學反思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個主問題(大問題)引領全首詩的教學同樣適用古詩的教學,四年級學生能夠適應這種方法,避免了逐詞逐句講授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

3、將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融於“他有一個什麼遺憾”“難道他沒認真地觀賞嗎”和“他為什麼沒有遺憾呢”等問題中,較易地理解“入其內,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學生難於在生活中發現例子,並對其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5、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6、課堂缺少詩味,還未能很好地讓學生入境、出境。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8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採用小組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隻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裡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學生自學體會了詩中的'意思,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體驗,切身感受和再現到詩人寫詩的情景,也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也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我認為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讀去感悟,效果較好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9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有許多環節沒有把握好:

一、如何帶領學生品味字句,領會意境,獲得美感?

推敲重點字詞,這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詩中,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燦爛與輝煌?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實踐、總結。這節課我感覺教學中對於“嶺”和“峰”的理解雖然運用了圖片,但是仍然不透徹。我只是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感受峰和嶺的不同,這時如果能引入毛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詩句,或其它詩句,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峰的'高、險,課堂的詩味會更濃些。

二、教學機智欠缺

欣賞完廬山的風光片後,我讓學生談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我有些誤導:用一個字來概括。其實我想說: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我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再如作者僅僅在說廬山嗎?一個學生沒有按我的思路去說,而是介紹作者的背景資料,我應該鼓勵學生說下去,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斷學生的回答。

三、為了讓學生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我設計了看“地球”環節,把本來不復雜的問題更復雜化了,王老師的建議很好: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個生活中的物品,如蘋果、橘子等,學生的直觀感受更真切,化難為易。

我從老師們的辯課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許多不足,這次參加中心組的活動,我受益匪淺。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0

一:解釋下列詞

題:__西林:____ 只緣:_____不識:____ 橫看:__

二: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詩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 ”。除了《題西林壁》他還寫了 。前兩句寫了詩人從_____、____不同的角度,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觀看_____的感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詩中有哪句詩說明這個道理,請填在橫線上

3、《題西林壁》前兩句寫 ,後兩句寫 ,這首詩借寫廬山的自然景象,還告訴我們 。

4、《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有三組反義詞,分別是

( )—— ( ), ( )—— ( ), ( )—— ( )。

教學反思

學習了第一組的自然景觀,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組以觀察和發現為趣事的學習征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採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 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

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隻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裡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語文教學要重視細節問題的有效把握,因為只有重視了細節,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減少遺憾。我反覆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細節之後,感到教學中有四點遺憾: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我覺得在不看手錶的情況下調控好時間的分配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 在朗讀古詩的環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由於經驗不足,我有些亂了陣腳,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教學方式還缺乏靈活性。如果能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於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後的拓展閱讀還不夠到位,如聯絡《畫楊桃》都是很好的例項,沒有真正處理到位。四、在最後的默寫環節,難度較大。能背不一定能寫正確,在朗讀過程中忽視了易錯字的點撥,導致默寫效果大跌眼鏡,要重視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不能隨心所欲。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儘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1

第一次做大型的語文公開課,收穫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節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紮紮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抬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幹、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認為學習古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從朗讀入手去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那也許學習古詩就不是那麼乏味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

在《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大家觀賞廬山的圖片,請學生談談感受。在出示課題,初步瞭解作者觀賞廬山之後的感受,並釋題。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

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

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時處理不恰當,當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時,過於心急,導致言不達意,誤導了學生,使學生更加迷茫,最後只有牽強地引到主題上,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懂,這是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其實在學生答不上來時,可以讓他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強調“橫側遠近高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在讀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與老師們探討教案的.時候,有兩種看法,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讀古詩時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詩。我覺得如果學生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更能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這樣處理又認為太老套,哎!

雖然準備這節課讓我覺得很累;雖然這節課花費了我不少的精力;雖然這節課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2

生動的刻畫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的淳樸

《遊山西村》這首詩的作者是圍繞一個遊字貫穿全文的生和好客的品質。本課教學基本是用問答式授完,沒有問答不成課堂。有人反對問答式,但是我覺得國小階段,沒有老師設疑作引領,是很難誘導學生進行有效思維活動的。

上課時,我讓學生自讀古詩,說說古詩從哪些方面來寫山西村的,學生說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順利,這時候,真的很佩服學生的自學能力。之後以“山西村美嗎”這個大問題為主導,引領全詩的教學,所有小問題都圍繞這個大問題收放,為這個大問題服務,在引導學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過程中,滲透聽說讀寫訓練。學生最初講的是第三四句,體現景美。還從哪個詞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讓學生感受山西村的美,體會詩人的心情,再指名學生板演,指導學生朗讀最後兩句詩。兩句優美的'詩,既寫出了鄉村的美,又寫出了詩人從“疑無路”到“又一村”的心理變化。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以為無望,但經過努力,又重現生機的情況,學生討論交流就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僅寫了景物的美,但寫了人的活動,通過一些豐盛的食物,學生去感受村民們對到訪客人是怎樣的態度呢?有的說“熱情”、有的說“大方”、有的說“好客”等等,這些熱情大方好客的村民們,給詩人們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純樸的人性美。最後學生與詩人一道,融進這純樸的鄉情中,感受村民們的熱情。通過反思朗讀,把詩人對大自然的真摯的感情讀出來。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6

古詩,在時代上離我們很遠。兒童讀古詩,主要是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除了要熟讀成誦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韻味也是必須的,因為只有讀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領悟哲理美是《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流程設計過程中,我嘗試以誦讀為主,在朗朗的誦讀聲中讀出韻味,讀出美感,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構建。針對個性差異,採用不同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在實踐中領悟景美情美,在互動中放飛思維,在語境中錘鍊語言,飛揚文采。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環節沒有把握好,甚至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

推敲重點字詞,這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詩中,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燦爛與輝煌?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實踐、總結。這節課我感覺教學中對於“嶺”和“峰”的理解雖然運用了圖片,但是仍然不透徹。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3

《題西林壁》是統編版四年級第三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順承了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緻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細緻觀察。

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理解詩句意思,並能懂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我從三年級所學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進入學習本首古詩,通過解題——誦讀——理解——感悟等環節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學習“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我沿用上一單元策略提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同一座山會看到不同的景象?”這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明瞭,我選用一個六面體,分別找不同位置的學生說說各自看到了什麼顏色,當學生髮現每人看到的顏色都不同是因為坐的位置不同後,很容易就明白了詩人因為身處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後在教學“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因為這兩句中採用了因果倒裝的寫作手法,並含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又用“盲人摸象”這個小故事引導他們理解詩意:因為詩人身處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廬山的全部景象。繼而馬上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有的學生說從高處看,有的.學生說從遠處看,有的學生說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併在一起,從他們的回答中看出學生已明白一定道理。這時候我出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並舉例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想一想平時遇到的這樣的情況,有一個學生回答他在下棋時,因為旁觀者縱觀整個棋局,最後幫他下贏了這盤棋;還有學生回答兩個同學鬧矛盾了,她在旁邊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經過。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說明這個道理。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之後,為了當堂消化所學古詩,我設計了背誦、默寫環節,達到會讀會背會寫的教學目標。課後也認真閱讀了各位老師的教學建議,果然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中史老師、劉老師、梅老師、喻老師還有廖校長給出的建議,讓我看到了本課教學的不足,也為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4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說、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

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

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4、課堂生成不少亮點:學生頻繁品讀、相互補充;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 說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欣賞。師生所表現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了讀詩、美讀中體會詩情,讀出詩中的圖畫。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5

清晰的記得竇桂梅老師執教的那堂古詩文鑑賞課。我今天講授〈題西林壁〉一詩,決定借鑑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藝術,從吟詠入手,鑑賞開路,體驗為線,和學生一起在詩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題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詩。前兩句,孩子們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能夠點評精妙。

“老師,蘇軾對廬山觀察的真仔細啊,遠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態作者都很喜歡,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說好,他每從一個角度看,都覺得好奇。啊,怎麼和剛才看到的又不一樣了?”

“作者用詞準確,嶺和峰體現作者對廬山高大險峻的驚奇,嶺是山脈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對廬山的感情很複雜,他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所以把遠近高低看到的廬山用各不同留給我們想象了。”

那麼,後面兩句詩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呢?

頓時,班裡鴉雀無聲。“作者為什麼要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蘇軾放眼廬山,遠近高低從很多角度去看的時候,他驚歎廬山風景的瑰麗,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麼廬山的面目,為什麼作者說不識呢?他認為自己完全瞭解廬山了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呢?”

孩子們齊聲回答“只因為在廬山中。”“只因為在廬山上,所以——”“不認識廬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廬山的全貌”那麼,從這兩句詩中,你領悟到了什麼呢?

又一次鴉雀無聲。“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對錯,可是——”“別人知道我們的對錯!”

“是啊,那你再讀最後兩句,你有什麼新的.感悟呢?”

孩子們這次沉默了。理趣詩對孩子們來說,沒有類似的感情體驗,他們很難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筆把我的答案寫在黑板上,但是,那樣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後兩句詩在前文寫景的基礎上由衷的抒發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是怎麼看也看不全廬山的美景,同樣的,我們有時候看問題看不全面,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我們置身其中,很難分辨事情對錯吧?“有的孩子試探著問。”是啊,那麼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孩子的反應也機敏起來。“那就要走出廬山,看問題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問題看清楚吧”

孩子們在反覆的朗讀和體驗中,對詩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這篇詩歌,孩子們默寫的時候,別字出的也特別少。我突然感覺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才會對詩歌有興趣,出錯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