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

今天要講《第一次抱母親》。我讓學生預習完以後,便開始檢查自學的情況。

“誰來朗讀課文?”我話音剛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學幾乎同時舉起了手,就連性格一貫內向、一發言就有些口吃的小麗也舉起了手。

“請小麗第一個讀。”出乎預料的是,小麗除了剛開始兩句讀得有點結巴外,其餘的都讀得很流利,並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麗終於戰勝了自己!”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學也都為她鼓掌祝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註。”教室裡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有的埋頭看書,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裡的淘氣鬼小柏旁邊,想“偷看”一下他的批註,誰知一不留神兒,我的左腳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掃了我一眼,根本沒理會我充滿歉意的微笑,繼續低頭在書上勾畫。我有點尷尬,轉身走上講臺。這時,許多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第一個發言的就是小柏。他說:“課文的最後一句最讓我感動,’’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了下來’’。因為兒子抱著母親睡覺,使母親感覺到兒子很孝順,她覺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裡一高興就流淚啦。”“這是幸福、欣慰的眼淚。”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邊的小冰就作了補充。“精彩!”我帶頭為他們鼓掌。接下來,學生們的發言異彩紛呈。

快下課了,我準備作課堂總結,班長又舉起了手:“老師,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扛著100多斤的擔子,這是母愛的`力量。母親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生病時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淚,我覺得我們的母親都一樣偉大。所以,我想建議同學們回家都抱一次媽媽,讓媽媽知道我們也愛她。”伴著悅耳的下課鈴聲,教室裡再次響起了掌聲。

哦,我被這些看似沒有長大的精靈們感動了!他們從文章的字裡行間感悟到了母愛的偉大。同時,文中兒子的反哺之愛也在他們心中產生了共鳴。誰說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心,誰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們、瞭解他們,你就不難發現,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陽光雨露日趨成熟。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2

《第一次抱母親》敘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經歷,表達了母親的偉大和兒子對母親的一片孝心,是一篇引導感悟母愛、學會孝敬的好文章,對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三讀(即初讀、再讀、精讀)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內心感受,(難過—愧疚—崇敬、愛戴之情)在讀中感悟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從而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母親的崇敬、愛戴和孝敬之情。

這個片段,我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文字,領會文意,真正理解和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朗讀,讀出話中意,弦外音,再結合自己的體會,讓作者的心靈和學生的心靈進行碰撞,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產生表達的慾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地釋放。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識(“三八”書信、《遊子吟》)進行拓展,挖掘課文的內涵,能調動學生已經產生的情感參與學習,能使他們很快地入情入境,從而讓作者的內心感受和學生的獨特體驗融為一體,變為具體的行動。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3

到目前為止,我讀過好多篇關於寫母親的文章,看過日本《我的母親》電影,母愛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早已經定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母親,其實享受母愛都有著自己的體現。沒有讀這篇課文,我們的思考其實不由自主的在頭腦中就有了,當然也會有這篇文章所介紹的母愛不會有多少創新的心理。我讀完這篇文章後,第一想法是我錯了,也許老師們和我一樣。也許是我閱讀這類文章太少了,不過在我頭腦中存在的歌頌母愛的.文章來看,這一篇是最美的,有著心在流血的感覺。對於億萬人來說,真的如此抱母親恐怕了了無幾。我想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震撼也在此。我讀這篇課文之前,也思考過課題,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這個“抱”應該是“擁抱”吧,但閱讀之後,發現這個“抱”不是“擁抱”,這種“抱”我找不到什麼詞來命名,最後一段這樣寫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親抱在懷裡,就像小時候母親無數次抱我那樣。為了讓母親容易入睡,我將她輕輕地搖動。護士不忍離去,靜靜地站在邊上看著。母親終於閉上眼睛。我以為母親睡著了,準備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看這一段,想一想,我找不到答案,只有與“我”同時感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課堂實錄,從於老師的課堂可以看出,學生讀那麼幾遍其實就有了感動。我想只要一遍閱讀,然後放下課本,靜靜地想一想,留在大腦中的資訊一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學中每一次閱讀後,最後要求學生放下課本,合上書,看看每一次閱讀留在頭腦中是什麼,反覆這樣做著,學生就會自動產生一種思考衝動。

怎麼教這課呢?一遍遍地讀,用心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親,想父母親的母親,其實就行了。所以,這一課,我非常欣賞於老師引導學生的讀。這篇文章引導學生“讀”起來,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種讀我們不能忘記,就是把課文中三個人的話語拿出來一個個讀,那感覺又不一樣。

“我”說的話:

(1)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2)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3)我說:“我以為我媽有100多斤。”

(4)我說:“如果你跟我媽生活幾十年,你也會看不準的。”

(5)我說:“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6)我突發奇想地說:“媽,你把我從小抱到大,我還沒有好好抱過你一回呢。讓我抱你入睡吧。”

護士說的話:

(1)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2)護士問:“你以為你媽有多重?”

(3)護士說:“虧你和你媽生活了幾十年,眼力這麼桊。”

(4)護士問:“為什麼?”

(5)護士動情地說:“大媽,你真了不起。”

(6)護士把舊床單拿走,鋪上新床單,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然後回頭吩咐我:“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

(7)護士說:“大媽,你就讓他抱一回吧。”

母親說的話:

(1)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2)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3)母親說:“快把我放下,別讓人笑話。”

請同學們一遍遍地反覆讀這三個人的話,讀著讀著,學生就能夠明白一切。

真的第一次抱母親,讓我非常感動。我有了這份感動,一定能夠讓孩子們永遠擁有這種感動。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4

本篇課文簡潔生動地記述了“我”抱母親的情景,表達了“我”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課文內容簡潔,語言明快,娓娓道來,好不雕飾,但字裡行間飽含著一股濃濃的親情,讀來令人感動。

鑑於課文這樣的特點,我在教學時主要抓住兩大環節。

1、以讀為主。

本篇文章雖然內容簡潔,但每一字當中滲透的都是深深的情,滲透著愛。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所以在教學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如果學生能夠讀好每一字,每一詞,就足以證明他是真正的讀懂課文,讀到紙背後的情感。後來學生的反應足以證明我的做法還是有效的,不光從學生舉手讀書的人數來看是有史以來,就連讀書的情感要求這一次也是拿捏的最為準確,我很驚訝,才僅僅是四年級的學生,就能深深地體會到作者的那份對母親的“愧疚”。聽著他們的朗讀,我不禁深感欣慰:誰說他們小,什麼也不懂,他們也懂得感恩,也懂得回報。不信就聽一聽他們發自內心的聲音。

2、聯絡上下文,理解關鍵詞語“難過”。

教學時學生對於文字的感受很深,基本上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從文章的一處找到自己對於這篇文章的'情感支撐點。都能夠體會到母親對於“我”的付出,都能體會到“我”對母親的感激。可是學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我”的心情。“我”的“難過”是因為什麼呢?大部分學生只能抓住單純的說是母親“輕”的緣故,卻不呢不過很好的聯絡上下文去深挖文字。所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細細品味“我”複雜而單純的“難過”。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談

這是一篇好課文,昨天拿回家備課時,就有這樣的感覺,黑板上中間是板書,右邊是說話訓練,左邊是寫話訓練,黑板寫滿了,課文也就上完了。

無數次

我第一次抱—母親

孝愛

趕緊背拉挑

難過翻山越嶺年復一年

逢有重擔叫我們放下自己挑

回報

首先是找出課文中描寫護士的句子,護士是事情的見證者,所謂旁觀者清,輕輕將護士的線索一拎,課文就串聯起來了,接著進行說話訓練,然後緊緊抓住護士這一條的線索,學習全文,解讀每一段。

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護士動情地說:“大媽,你真了不起。”

護士不忍離去,靜靜地站在邊上看著。

責怪:什麼意思?辨別“指責”與“責怪”之不同。什麼人為什麼事情可以指責?那麼,護士呢?她是什麼身份?體會用詞之精準。

動情:一個旁人也會動情?你們看到這段文字,又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挑著一百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每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沉重的擔子。”

交流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文字一行一行地猜猜母親有多重?每出現一組詞,就猜,逐層深入。

指導朗讀時,抓住“年復一年”,反覆朗讀,增強效果:

一天又一天,母親總是();一月又一月,母親總是();一年又一年,母親總是()。

此外,文中“重擔”的含義深刻,不僅僅指母親肩上所挑的擔子,還需感悟。

靜靜:

指名讀第5節前2句,突出“第一次”與“無數次”,突出“孝心”回報“愛心”。

最後可以寫詩,鞏固深化主題:

母愛,就是();

母愛,就是()。

如今,我為母親();

就像小時候,母親為我()。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5

為期一個月的同課異構的準備,今天在新華國小結束了。首先感謝讓區教育局的領導能夠給予我們這些教師一個學習、交流和進步的平臺,其次感謝新華國小的各位領導和教師的幫助和支援,最後感謝四年二班的各位同學的配合。

早早地來到學校,和學生進行了溝通,本以為是胸有成竹的準備工作,可是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卻是情況百出,以下就針對這次同課異構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為以後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和教學理念基礎。

備一節課的基礎,首先就是備學生。由於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都不瞭解,在前一天到學校瞭解了一下學生的基本情況,感覺他們對課本知識掌握的沒有問題,而且都能夠把握文中母親的品質,可是在授課的時候,學生根本就沒有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這就是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掌握的不充分,導致在課堂中自己占主導地位,讓學生的思想受我的牽制,以至於所呈現的課堂非常地沉悶。這就體現了自己在課堂中的教育機制還是有待提高。

要想提高教育機智,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還是不夠的,還要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設計報告單的'時候,把小組合作部分學生要分析的內容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彙報的時候,能夠按照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交流。

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分析,要讓學生進行大量地朗讀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對文字的知識進行透徹地分析。在課堂中僅讓學生針對第一自然段的內容進行朗讀,自己也有意識地想讓學生在後面的文段中進行朗讀,可是在授課中卻大大地忽略了這個環節,導致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所呈現出來的就是“死氣沉沉”的氛圍。

這次活動讓自己讓自己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時也在其他授課教師身上尋找到了閃光點,吸取他們的優點,用到自己的課堂之上,使呈現的課堂形式更加地靈活,課堂效果更好。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6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裡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裡,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裡流出了淚水。課文重點記述了“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簡潔生動地寫出了我抱母親的情景,字裡行間流露著濃濃的親情。說實話,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並沒有花多大時間和孩子們探討,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他們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我記得自己在開學初第一次閱讀這篇文章時就深深被文章所包含的親情感動,文章中母愛的偉大以及兒女的回報之心,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親切自然。我相信自己第一次讀文章的感受,並想抓住這種感覺傳遞給學生。但我也知道成人讀文字前的積澱,讀文字的視角與兒童不同,我們心中的母親形象與孩子對母親的感情還有一段距離。為了使學生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就播放了由蔡國慶演唱的《心中的故事》,歌曲中,歌詞很感人,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欣賞完歌曲後,我就直接進行配樂誦讀,當音樂響起,我聲情並茂地誦讀課文,我發現孩子們的眼光變了,有幾個女生淚光閃爍。抓住契機,我馬上讓學生尋找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進行朗讀,通過巡視,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在朗讀作者的那段真情告白以及課文的`最後一段,看到孩子們這樣投入朗讀課文,我也深受感染,加入了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一起朗讀。讀了有十分鐘時間,我讓學生起來個別朗讀,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雖然我還沒有和他們討論課文的內容,但他們個個讀得聲情並茂,我想,通過朗讀,學生們對母親的理解就已經上升了一個高度。而我,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更作為一個母親,被孩子們的淚水感動著。我想這時不僅僅是學生在與文字對話,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心靈交融,更是一個母親與孩子們的心意溝通啊!

雖然這節課我講解的地方很少,但我覺得我上得很滿意,孩子們也用情在學。我想語文課需要感動,需要震撼,需要心靈獨白。這感動是作者之情、文字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匯流而成的生命潤澤。我欣慰我曾經與學生一起分享過這份心靈的洗滌和溼潤,我和學生一起穿行在流淚的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7

1、通過音樂、課件創造情景,營造濃郁的親情氛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感,為情感遷移、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語文能力,逐漸養成會讀書,會抓關鍵詞句讀書思考的習慣,這是一種受益終身的學習語文方式。本課我以“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很難過”這句為切入口,指導學生認真讀書,畫找關鍵詞句,聯絡上下文來理解,通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品位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理解母親這麼輕,我為什麼很難過,並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體會文中“我”的感受和想法。

3、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母親的形象、母愛的感覺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感受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各抒己見,文中母親流下了怎樣的淚水?學生的答案也不盡相同,師沒有過多幹預,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4、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倫理的教育,通過閉上眼睛回想母親為我們做過的感人故事,想想我們又為母親做過什麼?當看到“無數次抱我、第一次抱母親”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媽媽我想對你說”以及聯絡幾天後的“三八”婦女節你準備為母親做什麼等環節,使學生受到一次心靈的震動,親情的洗禮。

5、注重了讀寫結合,抓住文章的動情點,給學生創造更多動筆的.機會。

不足之處:

1、

教案還不是很熟,準備不是很充分,加上課件切換的故障,教師沒有完全投入,激情不夠。

2、

怕時間不夠,課上的有點急,有幾處朗讀指導忘了,前半節讓學生說得還不夠充分,讀書形式不夠多樣,讀得不夠充分。

3、對學生髮言及時評價、鼓勵性評價方式不夠多樣。

4、對於文中護士一角的學習理解我放在了第一課時不知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

思考:

1、如何實現情感型課文中文字與情感的雙線並行?

2、如何觸及學生心靈,是否流淚就是情感型好課的標誌呢?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8

母愛偉大,這是天性,書中所講的母親對子女的愛確實非一般母親所能比的,從這個角度講,這樣的母愛的確是偉大的。

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做到讓學生感動於文中這樣的母愛。編者認為用情感動人,大概已經足夠。可是我認為要引發對生活中母子關係的思考,這比情更有長久的震撼。

思考從何而來?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剖析。文中講到當我要抱母親的時候,母親卻說:“快把我放下,別讓人笑話。”母親為什麼面對子女的愛卻不敢接受?我想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西方國家,估計做母親的大概會欣然接受吧。也許,你會認為這僅僅是一個比較含蓄,一個比較開放外露,但是真的僅僅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周圍,我們不難發現,社會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做母親的幾乎無一例外地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做子女地幾乎也無一例外地不太知道疼愛自己的父母。這與母親只講付出而幾乎不講彙報的高尚品德有關,還和母親沒有去教自己的孩子要愛父母有關,還與母親不善於接受子女的`愛有關,至少接受得不夠坦然。我前一個星期,曾叫孩子們為自己的媽媽洗一次腳,可有的媽媽說:“你只要將自己的學習搞搞好就行了!”還有的媽媽一開始不好意思,後來才勉強同意。還有的媽媽欣然接受,洗後還說:“兒子,以後多幫我洗幾次!”這幾種態度中,我最喜歡第三種。

母親在愛孩子的同時,要教會孩子學會愛自己,否則到自己年老的時候,估計會痛苦流涕。我們做母親的父親的,不能等著子女哪天感動了,才知道孝敬我們,不能等著子女哪天良心發現,才會去孝敬我們,因為我始終相信,情感的力量更需要理智相伴才更有活力

另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關係中最可怕的東西,就是父母那種輕率的滿足物質快樂的“供養”與孩子精神上、心靈上、生活中的空虛和貧乏。這就是說不善於去愛。因此,我們要儘量多地與自己的孩子在精神上進行溝通,進行教育。母愛偉大,母親還要善於愛,母親還有責任教子女學會愛自己,愛父母,愛他人。我母親非常愛我,從物質上,從精神上也無條件地支援我,可是說實話,我無法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卻不去做一些體現愛的行動,心裡似乎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我現在覺得很不應該!但是我知道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母親給我精神上的教育極少。

這樣,做母親的深愛孩子,要教孩子愛自己;做子女的孝敬父母。這樣的關係才是和諧的。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想從下面兩層來展開教學:第一層,感動於這樣的母愛;第二層,思考這樣的母子關係。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9

今天下午,在我們學校開展了“解讀名師,感悟成功”的名師研修班的活動。作為主持人,我特意請於老師談一談在西安上的《第一次抱母親》。

一、“讀書至少十來遍!”

於老師沒有馬上解讀文字,而是聲情並茂地讀了一遍課文,聽著聽著,眼淚就從我的臉頰滑落下來。就像於老師自己說的“我的普通話不好,但是大家都為我鼓掌。”的確,常常聽於老師讀課文,常常會感動。也許源於他對於生活獨到的理解,也許是他對文字獨特的感受力吧!

談到鑽研教材,於老師說他從來不先看教學參考書。而是一遍一遍地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讀到文章就像自己寫的,就像寫自己的事。

二、讀透字面,瞭解內涵。

1、抓住“重擔”進行教學。

師:母親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那一百多斤的東西嗎?你對這個"重擔"是怎麼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親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擔子,還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養大。

師:辛辛苦苦養大,不僅是養育兒女啊,還有什麼?

生:還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家務勞動。

師:是啊,為了家庭,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們長大以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

師: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生:就是我們長大了,已經可以幹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務勞動,或者是背重的東西,母親還是叫我們放下,她自己來幹。

師:(轉向另一名同學)你呢?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生:母親很關心我們,雖然我們可以幹活了,但是母親還是要自己幹一些重活。

師:說得多好啊!這就是"重擔"的含意。同學們,"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溼臥娘身。"說的是母親養育兒女的艱辛,"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說的是母親在兒女生病的時候的焦慮和對兒女的照料。"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是母親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說的是母親對遠行的兒女的體貼和牽掛。同學們,母親的重擔裡面裝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母親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擔,她挑的實際上是大半個天!同學們,當我們這樣理解了"重擔"的意思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前面這句話,"翻山越嶺",母親僅僅是翻過一座座山,一道道嶺嗎?這個"翻山越嶺"你現在是怎麼體會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養育自己的兒女。

師: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親為了家庭,為了生活,為了子女,所走過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親付出多少啊,當我們這樣理解"翻山越嶺"的時候,當我們這樣理解"重擔"的時候,我相信你們能把第二段讀得更好,讀得更有情。把書立起來,一起輕聲地把第二段讀一讀。"母親竟然這麼輕……"開始。

生:(小聲讀第二段)

2、“無數次”和“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

師:想一想,母親眼角上流出來的淚水,是什麼樣的淚水?你是怎麼理解的?母親眼角流出來的淚水是幸福的?是激動的?還是別的?你是怎麼想的?說說看。

生:我覺得母親流的淚水是欣慰的。

師:欣慰的淚水。僅僅是欣慰嗎?還有嗎?

生:我覺得母親流出來的淚水是高興的,幸福的。

師:幸福的,高興的,欣慰的。還有嗎?

生:我覺得母親流的淚水是感動的。

師:感動的。還有嗎?是苦的嗎?

生:我覺得母親流下來的淚水是激動的。

師:激動的。於老師還有一點兒體會補充一下,(此時還有學生舉手)哦,你說。

生:我覺得母親流下來的淚水是安祥的。

師:換一個詞兒--欣慰的。

生:我覺得母親流的淚水是甜的。

師:是甜的。但是,我給你加一點兒我的體會,我覺得是又苦又甜的,走過的路是多麼不容易呀,現在是甜的了。同意嗎?(生齊答:同意。)母親的淚水是欣慰的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是又苦又甜的淚水。但是,同學們看黑板,(邊說邊板書:無數次)當我們回憶一下小時候母親無數次抱我們,當我們把這兩個詞(師邊講邊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無數次"圈起來並用線連起來)放在一起的時候,作者僅僅是第一次抱母親,母親就那麼欣慰,那麼激動,那麼幸福,那麼甜,可是,小時候母親對我們抱過無數次,當我們把這兩個詞放到一起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什麼?你想說些什麼?第一次抱母親,母親就那麼欣慰,那麼激動,可是我們小時候母親是無數次抱我們,這兩個詞放在一起,難道你就不想對作者、對自己說句話嗎?說說你最想說的一句話。

生: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她不需要什麼回報。

師:母親的愛是無私的,不需要回報。還有什麼要說的?

生:作者應該多奉獻少索取。

師:不光是作者,我們每一個人對父母都要多奉獻少索取。

生:母愛是最偉大的。

師:最偉大的,最無私的。還有什麼要說的?請講。

生:母親的胸懷是最寬闊的。

師:最寬廣的。你想知道於老師此時此刻最想說什麼話嗎?你們學過孟郊的一首詩嗎?《遊子吟》學過沒有?(生齊答:學過。)你知道於老師此時此刻最想說的是詩中的哪一句話?

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掌聲。(全班同學鼓掌)是的,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話就是她說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我們對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難以報達父母對我們的恩澤,記住這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起讀一遍。

生:(齊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拿出筆,把這句詩寫在書上,咱們一起寫。(生在書上寫,師在黑板上寫。寫完以後,師又將末尾的句號改為歎號。)同學們坐好。此時此刻我第一句話要說的是這一句詩,我第二段話要說的,想不想知道?(師拿出一個筆記本)想不想聽於老師讀第二段話?(生齊答:想。)謝謝大家。(師讀自己寫的讀後感。)《第一次抱母親》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動別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雖然去世了,但是別人的年邁的父母還健在,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

三、不放過文章中閃光的地方。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護士把舊床單拿走,鋪上新床單,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然後回頭吩咐我:"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於老師是這樣引導學生的:“從護士的動作,從護士的話當中,她把床邊的邊邊角角都拉平,然後告訴我,把母親放上去,輕一點兒。從護士的動作,從護士的話語當中,你們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於老師說:“這些閃光的地方不要放過,但是一句話就夠了!”

搞完活動,我細細品味於老師的話,感到受益匪淺。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0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當孩子們從第二自段裡讀出了作者的愧疚後,我又抓住母親說的兩句話:“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親過來的?”“快把我放下,別人笑話。”感受母親的無私。再通過作者抱母親的行為,引導學生讀文思考。你從這段內容中裡讀出了什麼?最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所做的令母親感動的事,從而將本課所折射的人文思想深化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內化為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回家做一件令母親感動的事,並注意觀察母親的表現,把它寫在日記裡。學生的情感在我的逐層引導中得到昇華。(友情提醒:查詢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尋課文題目)

生:我從輕輕地搖動讀出了我對母親那發自內心的愛,就如同愛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我還從輕輕地讀出了我對母親的溫柔就如同母親平常對我一般。

生:我從無數次讀出了母親是非常愛我們的,而我也非常地愛母親,雖然是第一次抱母親,可是卻融進了我全部的愛。(說得太好了,讀課題雖然是——第一次抱母親,卻融進了我全部的愛)

生:我也從抱和搖讀出了我對母親的愛,一般只有母親對孩子才會這樣抱和搖,而我能這樣的抱著母親,搖著母親,足以見得我對母親的愛。

同學們,我們再來看母親的表現。這兩行淚水是什麼樣的淚水?

生:欣慰的淚水

生:激動的淚水

生:幸福的淚水

生:苦中帶甜的淚水

同學們,你們注意了沒有,這裡用的是省略號,想一想此時此刻,母親此時心裡都想到了些什麼?

生:我以前的辛苦都沒有白費,兒子大了知道疼娘了,再苦再累值呀!我得趕快養好身體,不要再讓兒子為我操心了。

生:母親可能想到了我很小時候,她拖著帶病的身體給我餵飯;辛苦勞作了一天的母親顧不得一天的疲憊摟著我給我念兒歌;我生病的時候,她悉心地照料不離左右。

生:母親可能在想她做這一切都是應該的,今天能得到兒子的一抱,她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師:同學們,我第一次抱母親,就讓母親這麼感動,這樣幸福,想想看,如果我經常這樣抱母親會怎樣?(略)

師:同學們,想一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做過令母親感動的事嗎?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母親的幸福。

生:有一次我媽媽不在家,我把家裡的`衛生打掃得乾乾淨淨,媽媽回來後,高興地親了我一口。

生:那天媽媽洗腳沒拿拖鞋,我給她遞了一下,她笑著說我比以前懂事了。

生:那天媽媽下班較晚,我回到家,先做了晚飯,媽媽回來後大吃一驚,臉上的疲憊頓時煙消雲散。

師;這麼小就知道疼愛媽媽,你們真是懂事的孩子。同學們,我們對母親的關愛再應該體現在平時的一句關心的問候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今天回家,你打算做一件什麼事讓母親感動?

生:我今天學了課文,覺得我也很愧對母親,我打算,把我的願望寫在一張紙上,折一隻千紙,放在母親的床頭,向母親道歉。

生:我要給媽媽做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好好慰勞媽媽。

生:我想給媽媽洗一次腳,讓母親洗去一天的疲憊。(……)

師;那就請你們如自己說的去做,並躲在一邊悄悄地觀察媽媽的表現,把這切寫在日記裡,明天與老師一起分享。

期待著學生明天的日記。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1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許多特級教師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為什麼簡單的事反而搞複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散,哪裡可以“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花架子來製造“亮點”。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讚歎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範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儘管他們是四年級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範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字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資訊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物件,閱讀時不僅要接受資訊,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裡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裡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臘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裡,在理解後的朗讀裡。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範。“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裡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範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看,靜靜地聽。當我範寫完了,師生髮出由衷的讚歎。他們只是讚歎我寫的字漂亮嗎?

指導學生把字寫好,是不是也是語文教學的亮點?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裡,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裡。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範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範,做到筆順規範,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衿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這些手段自然會為語文教學增光添彩,現在,該用我也照用。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引導感悟母愛、學會孝敬的好文章。初讀這篇課文,我感覺這篇課文比較難上,文中母親對子女的感情,與兒子對母親的感情非常真摯感人。學生的閱歷淺,感悟會比較初淺,不深刻。尤其是對四年級的學生,是否能真切地體會到母愛的無私、博大,對執教者真是一個挑戰。

一、緊扣“抱”,呈現板塊造型。

本課以一條清晰的線索貫穿全文,通過重點語句來賞讀、感悟課文,教學層次分明。本課的教學,本人以一個“抱”字來貫穿全文,從讀課題中的“抱”字,引起學生的關注;讀作者,通過“抱”感受對母親的不瞭解;認識母親,想象“抱”的分量;讀感恩,體會“抱”的情感交融。讀自己,讓“抱”字在心中生根、發芽。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條分縷析,呈現出一種板塊層進式的教學造型,學生在整體板塊內容面前,進行縱深探討與交流,在實踐中訓練了語言文字,體現了板塊教學的簡潔美。

二、抓好“讀”引領精神之旅。

1、在情境中讀。學生只有沉浸於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讀得“深情並茂”。為此,在品讀課文時,我精心預設了一段段唯美的導語,引領著孩子們的精神之旅,並外化為動情用心地朗讀。

2、在感悟後讀。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由感悟,從字裡行間去感受這對母子之間的愛。如學習課文第二段兒子說的一番話時,學生在感悟了母親為了這個所付出的艱辛,體會到“重擔”“翻山越嶺”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們的朗讀已力透紙背,也許孩子們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讀感受母愛呢。

3、要在讀後加深理解。感悟——朗讀——理解,這是一條引導孩子閱讀學習課文的良性迴圈軌跡,在感悟讀後一定要再次創設問題情境,孩子的理解會更為深刻。學習最後一段時,在引領孩子們悟讀到“這是怎樣的淚水”時,再次誘發孩子的情感,讓孩子說說:你想對母親、對自己說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三、關注“情”,綻放理性思考。

教學時,教師以“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吟詠,體悟其情感,實現因情學文,明理悟道。1、抓住對話,進入情境。讓學生習文章的對話。從而使對語言的理解與情境的感染揉為一體。2、品詞析句,領會情感。抓住“翻山越嶺”、“擔子”、“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使學生在品詞析句的基礎上深化了對母親的認識。3、以讀代講,體會情感。學生通過朗讀、齊讀、個人讀的形式、揣摩語言的內涵,從而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如文章第二節:我說:“在我記憶中,……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之後我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通過重音、語速、語調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來,學生的情感和認識進一步得到昇華。4、深入剖析,感悟情理。全文學完了,學生被作者的感恩之心感動著,情感的起伏綻放了理性的思考。全文的教學,學生通過“情”的體驗突出母愛的偉大,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讓感恩之心永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即——教師的評價缺少有效性。語文課堂上朗讀指導中的評價至關重要。學生朗讀後要及時的給予評價,特別是對於那些讀得不太好或者膽小怯場的學生,在指出不足時要予以肯定和鼓勵,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在這點上由於教學經驗的缺乏,我做得還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意及時引導學生做出有效評價的同時,把評價的面放寬,多去注意學生朗讀的技巧。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老師也要表現出認真傾聽的`姿態。這樣可以給其他學生一個暗示,要認真傾聽別人的讀書。

另外,本人認為,這節課對圖片的運用還不夠到位。如在抓住“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重點句子時,應該緊密聯絡課文第一幅“母親挑擔攜女圖”,引導學生反覆地誦讀,想象母親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可以設計一個環節,先問學生自己爬山的感覺,讓學生自身體會到母親爬山的艱辛,而這樣的艱難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而是年復一年,學生由衷的體會到母親的擔子之重,不由得有了對於母親的敬佩之情。此外,我應該再次引導學生看插圖上的母親雖然肩負荷重,但仍面帶微笑,承受著一切重擔,這勇氣源於對孩子的愛。因此,學生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了不起的母親,母親的形象的學生心中馬上高大起來。

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教學藝術博大精深、奇妙無窮。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在這教師、學生、文字對話的場所,如母愛創造奇蹟般,我們也正不斷地付出、反思、收穫,努力地創造著教學的奇蹟——讓充滿靈性的人與靜態的文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所追求的目標。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3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深意長、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記敘了由於母親住院,護士來更換床單,就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字裡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流淌著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這篇課文的文眼在一個“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語句引導學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走進“我”的心靈。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讀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體描寫“我”抱母親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親,才發覺母親輕,這麼輕,竟然這麼輕,出乎“我”的意料,“我”吃驚,“沒想到母親輕輕的”和母親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孩子由於偶然的一抱才發覺母親輕得那麼令人難以置信。

於是我著重引導學生品一品文中第一處寫“我”抱母親的句子。想一想,這一抱,讓作者抱出了怎樣的感受?然後品讀關鍵句:“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但在處理“我為什麼很難過?”這個問題時我挖掘得不夠深刻,太膚淺。學生體會到母親竟然這麼輕,發現了這一真相的兒子此時更多的是難過,難過母親用這麼輕的身子承受了那麼重的擔子。可是母親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淚呀,作為兒子想到這些怎能不難過?作為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這樣一些理解:“我”和母親生活了幾十年卻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關心母親了;我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沒能幫母親挑重擔,減輕一點負擔而難過;母親不怕勞累、毫無怨言,現在卻病成這樣,我心裡很難過。因為當時我怕時間來不及就沒有讓學生深入文字細細品讀,這一點比較遺憾。

二、品讀“我”的`敘述,感受母親的形象。

閱讀教學永遠的教學手段,閱讀的質量通過朗讀可以充分的展現,在對文章對母親飯山越嶺的這一小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讀,讀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嶺”這個詞引導學生想象母親的艱辛。由此學生體會到母親身體的力量不是無窮的,但母愛的力量卻是無窮的!

文章最打動人的就是“我”抱母親入睡的那小節,一切多餘的講解在這樣的情景下都是蒼白無力的,讀好,讀出情,讀出感,在朗讀中讓愛永駐。

在課堂的結尾,我本想讓學生開啟記憶的閘門,說說自己的母親為他,為家庭的付出,感受在平凡中,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所蘊涵著的母愛。引導學生回報母愛。但由於已到下課時間,對文章“母愛的回報”這一環節的處理只能拖到下一課,而且文章的精彩部分,最後一節的朗讀時間還不夠……

但整堂課上,我覺得上得還是比較滿意,孩子們也用情在學。大家都被文字所感動,被情所感染,這是情感充盈的課堂,是情感淨化的課堂,是人性之真之美的課堂。語文課需要感動,需要震撼,需要心靈獨白。我欣慰我曾經與學生一起營造著愛的氛圍,一種和諧的人性氛圍。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4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裡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裡,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裡流出了淚水。文章的字裡行間流露著濃濃的親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瞭解到現在的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大都是膚淺的,甚至把母愛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付出。基於這樣的認識背景,要學生走進母親的內心,感受母愛,進而回報母愛,成為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朗讀為抓手,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深讀,並聯系生活實際,建立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中充分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一、想象畫面,整體把握課文。

中年級注重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放放電影,想象眼前浮現了哪些畫面。在朗讀和想象中,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並能將一些細微之處一一捕捉,例如有關護士的畫面等。

二、重組課文,抓重點語段

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比較長的課文。因此在理解課文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以“文章中哪個畫面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動你”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兩幅插圖--“母親挑重擔”的畫面和“我為了報答母親恩情而抱著母親入睡”的畫面進行品讀,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三、品析重點詞句,理解母愛

在理解“母親挑重擔”畫面時,我以“為什麼在我得知母親很輕之後會感到如此愧疚”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句“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膽子”。在這句話中,理解“重擔”的'含義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難點。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來突破重難點:1、理解“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承受的重擔到底有多重?”並在本段中找出相關語句和字詞好好品讀體會。2、用心思考,聯絡平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付出,說說母親的重擔除了肩頭的擔子還可能是什麼?3、總結學生髮言,體會“母親之所以表現得力大無窮的原因”,理解母親挑起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體會母親的偉大和堅強。4、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心情和體會。

四、感情範讀,感悟母愛

在理解“我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畫面時,我進行了感情範讀,並配上了《母愛》的音樂。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也沉醉在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讀悟情,感悟母愛是本段主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學生悟出了母親內心的想法,悟出了母親那飽含深情的熱淚,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五、聯絡自我,昇華母愛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好題材。在充分感悟母愛感悟文章後,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自己母親平凡的母愛進行了動情描述,學生無不動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將心中想對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不少學生從小事回憶,寫出了母親與孩子之間那份獨特珍貴的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15

課文《第一次抱母親》記敘了“我”去醫院看護母親,抱母親換床單時,才知道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得想起了母親曾經以她瘦弱的身軀承受了那麼重的生活艱辛,我十分難過和愧疚。於是,我突發奇想,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把母親抱在懷裡,輕搖著讓母親入睡,卻突然發現母親流淚淚了。

課文語言明快,沒有雕飾,但字裡行間卻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讀來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覺得教師應注意抓好以下幾個教學點:

一、比較兩次抱母親的不同

文中有兩處作者抱母親的細節描寫:一處是在課文的開頭——“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推輓,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另一處在課文的結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親抱在懷裡,就像小時候母親無數次抱我那樣。為了讓母親入睡,我將她輕輕地搖動 ”作者兩次抱母親的動作之所以前後完全不一樣,是因為抱的原因不一樣,作者抱的心境不一樣,這裡可以引導學生好好體會。作者第一次抱母親僅是因為方便護士換床單,所以作者的動作比較隨意,稍稍顯得有些魯莽,要不是護士扶了一把,險些把母親摔著。作者第二次抱母親,抱得那麼柔情,是因為作者在心靈受到巨大震撼後,對無私母愛的一種特殊回報。

二、聯絡生活去體會文中“身體輕”與“擔子重”這種強烈反差中蘊含的內涵。

文中母親說自己最重時只有89斤,學生對這個數字所包含的意義一般不會太注意。教師可以聯絡生活實際,將母親的體重與自己的體重、學生的體重進行比較,用較為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母親的瘦弱。而就是這樣一位瘦弱的母親,超負荷地承受著看得見的肩上的擔子和看不見的生活的重擔。肩上的擔子可能擔了些什麼?生活的重擔又是承擔的什麼?可以讓學生聯絡平時自己生活中,母親是怎樣為家庭為兒女默默付出的,來進一步豐富對母愛的感受和理解。

三、體會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波瀾

文中由三個人物,分別是作者“我”、母親和小護士。這三個人的感情變化細膩而微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我”為什麼難過?為什麼愧疚?當看到母親流淚時,“我”內心又是怎樣的感受?母親最後流淚了,這到底流的是什麼淚呢?護士作為局外人,是什麼也讓她感動了?

四、拓展渲染

古往今來,歌頌母愛的詩詞、名言有很多多如:《遊子吟》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吟誦,即可加深對文字的理解,也可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一場母愛的春雨——《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敘事寫人的文章。由於母親生病住院,需要更換床單,就在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第一次抱了自己的母親,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撞擊與融合。兒子在這一抱中產生了對母親新的理解,感受到了母愛的樸實與偉大,母親也在這一抱中感受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語文教學不只是教語言文字,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課的教學應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感受母親的偉大;

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激發情感,促進情感的感悟昇華。教學流程如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第一次抱母親》,去認識那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2、齊讀課題。(抱母親是作者的第一次,要注意把這個詞突出些,再讀。)

二、品味輕與重

1、生活中,許多事情總是讓我們沒有想到,而文中的我,第一次抱母親,也抱出了許多的出乎意料,許多的沒有想到。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請你回憶一下,我沒有想到的是什麼?

2、學生交流,板書:重 沒想到 輕

3、抱母親,簡單的一個動作,卻讓我的心情很不平靜。請同學們開啟課文,自由朗讀一下1——2自然段,畫出作者沒有想到的句子,用心地讀一讀。

1、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

2、“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3、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這句中沒有“沒想到”三個字,你怎麼看出來的?)

4、“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齊讀這四句,體會一下作者的意外。

4、我一直以為母親很(重),沒想到母親卻很(輕)。那麼,母親到底有多重?書上是怎麼說的?

最年輕最健壯的時候,母親只有89斤。現在年紀大了,生病了,體重一定還要輕許多。

5、我與母親生活了幾十年,卻一直以為母親很重,這又是為什麼呢?說來說說。

學生交流,課件出示:在我的記憶中……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學生自由讀。

6、研讀。有人把讀書叫做“煮書”(板書)。飯可以煮、菜可以煮,這書怎麼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書讀熟,讀的遍數越多,書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體會出來。請大家結合課文插圖,一邊讀這段話,一邊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7、學生交流。

(1) “翻山越嶺”什麼意思?母親翻過的僅僅是一座座艱難崎嶇的山嶺嗎?還有什麼?

(2)“我們長大了,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讓她來挑。”母親為什麼這麼做呢?

(3)“我一直以為母親……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那麼重的擔子”,擔子裡有些什麼?而這樣的擔子全都落在了只有八十斤重的母親的身上,母親真是板書(力大無窮)。

8、這樣的母親太能幹了。(出示圖文)你看,她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還能挑100多斤的擔子翻山越嶺。怎麼能讓我們相信,她只有80多斤的身體!

我們為這樣的母親感到驕傲,誰來讀一讀,讀出你讀母親的崇敬。

9、詩人歌德曾經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著書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文字會說話,這段文字中還隱藏著什麼內容呢?老師發現,這裡有一道數學加法題,你能讀出來嗎?靜心默讀。

100多斤的擔子+我+妹妹+翻山越嶺+年復一年+總是=母親的重擔

過渡:而這樣的重擔壓在了母親八十多斤的身上,母親真的是“力大無窮”嗎?她是靠什麼挑起了那麼重的擔子?板書:(母愛無邊)

10、母愛的力量是無窮的。讀出了這一份情感,相信你再來讀讀這段話,一定會讀得更好。自己試一試。

(配音樂:燭光裡的媽媽)指名讀,齊讀。

三、體會作者的感恩

1、想到母親這幾十年來為我默默地付出的一切,我的心中充滿了愧疚,可母親卻笑了笑說(引讀)

2、自由讀一讀,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指名讀,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母親把這些辛苦的事情看得很淡;母親非常謙虛;母親很樂觀,生活雖苦,始終保持著微笑。)

“哪個母親”,說明了什麼?你的母親,平時是怎樣關心你的呢?

3、我為什麼要突發奇想抱母親入睡呢?

母親抱了我“無數次”,我想“抱一次”自己的母親,以示感恩。

於是,“我坐在床沿邊……”引讀最後一節

4、出示課文最後一節

母親睡著了嗎?你怎麼知道?

(1)這是兩行怎樣的淚水?

(感動、自豪、彙報……)

(2)這時,有兩行淚水從護士的眼角里留下來,這是怎麼的淚水?

(感動,為這一對母子濃濃的親情所感動。為母親的偉大而感動)

(3)同學們,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畫面啊!護士不忍離去,我們讀者也久久不願離開。一首熟悉的小詩,又一次在我們耳邊響起……出示詩歌

5、作者僅僅抱了母親一次(指題目“第一次”,僅僅抱了一次,母親就如此感動,如此欣慰。而我們小的時候,母親抱過我們無數次!記住這個詞:無數次。我們欠母親的實在太多了,我們對母親的關心關愛實在太少了。

嚴老師這裡有一份補充閱讀《一碗餛飩》,發下去,大家讀一讀。

教師範讀。

總結:母愛是一首歌,一首需要我們時時記在心中,又要付諸實際行動的歌。讓我們再一起讀讀課題,再深情地讀一讀。 下課。

板書設計: 13、第一次抱母親 無數次

煮 重 沒想到 輕

書 力大無窮 母愛無邊

教學反思:《第一次抱母親》一文重點記敘了“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簡潔生動地寫出了我抱母親的情景,字裡行間流露著濃濃的親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我在“備學生”中,瞭解到四年級的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大都是片面的,是膚淺的,更有甚者認為母愛就是理所當然。基於這樣的認識背景,要學生走近母愛,感受母愛,進而孝順自己的母親,成為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更是難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一次評課中這樣說過:“語文課並在追求花哨的亮點,如果真要說我的語文課有什麼亮點的話,那麼歸結起來,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它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我在本課教學中,以朗讀為面,以關鍵詞句為點,以生活連結為線,建立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朗讀中接受母愛這場春雨的充分滋潤。

一、“輕”“重”之間,掂量母愛之沉

作者無意之間第一次抱了母親,就抱出了許多的“沒想到”。“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這一抱,抱出了意外,更抱出了一份自責,一份難過。母親到底有多重呢?她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說了句:“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我們可以想象,在母親最年輕健壯的時候,她也才89斤。現在年紀大了,身體病了,體重之輕可想而知。而“我”,卻疏忽了。

母親的身體是“輕”的,可母親幾十年來身上的擔子卻一直不“輕”。“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我們長大了,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在這部分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輕”一“重”,讓他們從中真切地掂量出母愛之沉。母親不是力大無窮,她是用母親的責任、母愛的力量,扛起了那麼重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