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乘加乘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在用一步計算解決問題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教學上的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一、在這一課的教學裡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用遊戲的方式貫穿這個教學過程,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仔細觀察圖畫,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畫面的內容,並根據畫面的內容編應用題,用多種方法解答問題。

2、板書設計簡潔明朗整,有條理,有對比。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學上不足之處:

1、“做一做”主題圖,學生沒有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會提出一般簡單的一步計算的問題,兩步計算的問題只是個別學生會提。應該多給予學生引導和思考的時間

2、一部分學生看圖不夠認真細心,對於蹺蹺板樂園圖文的題目裡面隱含的條件較難找到,不能清楚的`說畫面的內容。導致根據畫面的內容編一道應用題諸多錯誤,以後要多練習這些隱含條件的題目。

3、部分學生不會寫綜合算式,還是習慣用兩個算式解決問題。

4、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經歷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5、整理圖文資訊,在教學中應該多問“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挖掘題意,能用語言完整地表述題意。讓學生通過有條理講題,幫助理解題意。

6、對學生的各種演算法做出及時恰當的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各條件之間的關係,理清解題思路。儘量讓學生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題意。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2

乘加乘減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很重要,是進一步學習四則運算的基礎,由於學生長時間習慣了從左往右運算的順序依次計算,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導致運算順序的錯誤,因此在教學時從分步列式出發,讓學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為什麼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導學生接受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將學生推向認知發生的主體地位,引導探究,注重體驗。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本課選擇學生喜愛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有學習價值的材料作為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選擇適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定。教學混合運算,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計算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後算加減,而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答得出運算順序。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主要過程,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本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經歷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讓學

生在全班交流時勇於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加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獲取新知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在授完新課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決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則,然後讓學生利用這個規則去解決其他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

當然我在執教本課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這次的教學雖然存在種種的不足,但同時也讓我收穫了很多數學教學上的經驗,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感覺學生學習有點困難。它要求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通過創設情景,是順向思維,學生掌握得還可以,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對中差生來說,理解有點困難。我吸取了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多創設情景、多擺小棒、多說擺的過程。出示主題圖:如:在科學活動課上,老師把小朋友按3人一組,分成了3組,還有2人。學生很快想到3個3,再加上多的'2人。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組每組都是3人,第4組為什麼只有2個人呢?生:我想原來每組都有3個人,小紅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來有4×3個人,再減去小紅走了的1人: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整節課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口算式題並說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迴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後,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造性的題目,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4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絡,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係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於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並不高。

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5

《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 1-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做好複習鋪墊。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於此,我認為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複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複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並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2、解決問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裡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裡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課件演示,解決難點。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並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裡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裡,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於是通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裡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 44,接著說:後來從第四個魚缸裡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裡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裡去掉3條,得出 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不足之處: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後,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展的過程。”乘加乘減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為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素材和思考空間。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小金魚走進課堂,課一開始,就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生動形象的魚缸裡小金魚的情境圖,並伴以輕鬆明快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一個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的身心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且,這個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熟悉的、生動的事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觀察、可思考的材料,創造了表現自我的條件,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題圖,讓學生思考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藉助學具,同時採用贈予小禮物的方式,為學習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演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這個問題後,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穫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後,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4、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7

上週學習《乘加乘減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課的開始,我出示書上82頁情境圖,出示情境圖後,我並沒有直接出示書上例例題中的問題: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而是讓孩子們看圖,看著大猴的條件,說說知道什麼,能求出什麼;然後再完整地看情境圖,讓他們又說說,現在能提出什麼問題了。

宇說,大猴採了多少個?

冉說,兩隻猴子一共採了多少個?

桐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小猴比大猴少採多少個?

璐說,大猴採的個數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個問題孩子們都能正確列式解答,第二個問題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多數學生說應該先求出大猴採的個數。我追問,你是怎麼想到要先算大猴採多少個的?

學生先小組交流,集體交流的時候,我把他們的方法歸為從問題想起,和從條件想起,並注重了表達,一節課下來,估計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膽表達;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達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會表達,需要同學幫著一起說,小部分孩子可能會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節課下來,通過學生對題目的解答,我想,從問題想起還是從條件想起,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並做出來。但又想想,如果不讓學生表達,到了高年級解決問題時又不能具體分析,只注重解題結果肯定不行。

課本83頁“想想做做”第2題“有4行樹苗,每行14棵,已經澆了38棵,還有多少棵沒有澆?”,生讀完題後,我沒有先講而是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交流時發現,好多學生在學完例題乘加的基礎上,想都沒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課中我發現,學生對於乘加做起來比較順手,因為乘加算式在圖中能直接看到兩個部份,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可乘減算式中減法那部份則是一種虛擬存在的,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憑空讓他們列出算式容易出錯,因此對有困難的學生,我教給他們:1、畫。把最後一份也畫的和前面的同樣多。2、數。數一數現在有幾個幾。列乘法算式。3、劃。把剛畫上去的劃去即減去。這樣,學生對於乘減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8

《乘加、乘減》是蘇教版第三單元第七課時的內容,本節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絡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現規律,並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課的反思:

本節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匯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裡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裡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著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麼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後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裡並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

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於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著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後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後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節中的摘蘋果遊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定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後再貼一顆,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彙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麼這裡可設定超連結,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選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後,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9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教學設計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於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過“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子?”這個問題,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如: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給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同時,使學生感受在樂中學.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如: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留給學生空間,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0

1、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親切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於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於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並通過主題圖資訊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2、 積極評價,增強參與的信心。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

整節課的評價相對較少,課中有一些學生精彩的發言,如:當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可以說整個思路很清晰、完整,語言嚴密。我沒能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評價,而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在學生彙報交流想法時應認真傾

聽,過後可適當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3、注重教學的開放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4、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 的意義和學習了 2-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內容 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也就是當若干分 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 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 2—5 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並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小熊掰了一個玉米棒高興的走了,小鳥提出“還剩幾 個玉米棒”的問題,幾隻小青蛙幫小鳥解決問題。以用引算。 通過展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共有多少個玉米棒,學生能看出每株有 3 個玉米棒,共有 4 株,並列出算式 3×4=12 個,接著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數 量的變化過程,問還剩多少個玉米?學生第一反應是 12-1=11 個,那麼 12 是怎 麼來的呢?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有學生可以說出 3×4,列綜合算式:3×4-1, 接著找幾名學生說說這種方法:原來每株有 3 個,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個,所以 3×4-1。

2、讓學生觀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麼不同,學生能說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減,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定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絡,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 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繼而問學生,3×4-1 這個算式先算什麼?3×3+2 先 算什麼?在乘加乘減算式中先算什麼?引導學生說出先算乘,再算加減。

3、在練習時,先讓學生說說算式裡先算什麼,鞏固計算順序;主要通過桃子圖、沙灘上的人數圖讓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 結合、心裡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 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一下不足之處:

1. 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再在獨立 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後引導 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 不明白,說不出。

3. 在本節課提出了演算法多樣化,而沒有優化演算法。 由於時間掌握不夠準確,導致後面練習沒有出完。

我的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 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引導語言,用簡練的語 言讓學生明白。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2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選擇相關聯的資訊,理解數量關係,提出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下面就以這節課為例,談一下自己在創設問題情景、自主探究環節的策略的運用。

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數量關係,初步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方法。

課一開始,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上次水災過後小動物們忙著重建家園。出示兩道有關小動物重建家園的資訊,引導學生提出用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為學習兩步計算做好鋪墊。同時又設計了兩個根據問題想條件的問題,幫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在解決小熊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塊磚?我是這樣引導的——這個問題可以怎麼解答?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這個問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結合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理清了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塊磚”這個問題是分幾步解決的?為什麼分兩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來嗎?我們第一步求了什麼,怎麼想到的?這樣的設計引導可以進一步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分析數量關係,學會通過找出間接問題解決最後問題的`方法。

有了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後,學生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就比較順利。其實這節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找到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為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在這裡耽誤了不少時間。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3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教學反思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所在,抓住突破口,從而體驗並掌握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滲透著這一思想。

一、在例題中初探,體驗解題策略

一個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往往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設計了大猴、小猴花果山採桃的情境,孩子們看到喜歡的情景,興致可高啦,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此時,我適時抓住學生的的興奮心態,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數學資訊,並相機板書:大猴採了3筐,每筐12個;小猴採了6個。接著請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根據兩隻猴的採桃情況提出什麼問題呢?並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板書問題。

首先解決乘加問題: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先問一問學生你是怎麼想的?要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得知道什麼?(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可是大猴採的'個數題目裡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關鍵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各自動手列式並計算。最後指名交流,重點說說兩個算式分別算的是什麼。

這樣,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給思維以方向;並且,學生面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想要解決問題的願望強烈,探究的熱情高漲,學習興趣也異常的濃厚,給了思維以充分的動力,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體驗到了乘加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策略,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二、於試一試中嘗試,形成解題策略

由於學生是剛剛接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試一試中還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還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導: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考慮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關鍵要先知道什麼?再算什麼?接著學生自己就能比較順利地完成解題。交流時請學生重點解釋每個算式在題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後通過對兩道題目(乘加、乘減)解題方法的比較,學生髮現:不管是求兩隻猴一共採的個數,還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都要先算大猴採的個數;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個就再用減法算。

學生又經歷了一次解題的體驗,通過對兩道題解題方法的比較,明確並形成了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解題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時加強,鞏固解題策略

國小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且此時學生思維已經有些疲倦,為了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練習題,都是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或生活場景,有公園買票、學生種樹,還有兔子拔蘿蔔等。在完成公園買票這一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圖上的資訊後,讓學生自己思考計算方法並列式計算。其他兩題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解題關鍵是什麼?你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和童話場景,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並強化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課堂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時,我還不能靈活地應變,將學生的失誤轉化為課堂的有機資源。

2、對數量關係的分析上還可以再深入。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練習中的出現的錯誤,為以後的數學學習奠定思維基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4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現可以列式為3+3+3+2=11,33+2=11,也就是當若干份中有一份與其它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個,第4棵為什麼只有2個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3個,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 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都明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後,我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創造性的題目,發散留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的,也是我今後該努力的方向。還有在課堂上對差生的關注不夠,差生沒有充分參與,好學生又特別愛表現。。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5

乘加、乘減應用題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內容,本課重在根據問題,想出不同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並會列綜合算式計算。但在做練習有的學生列綜合算式計算時,碰到先乘再減,並且乘號在後面的,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學生一想到後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從這看出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並不真正熟練掌握,還需要加強訓練,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

這節是關於乘加乘減應用題的鞏固練習課,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學會列式解答乘加、乘減應用題,並掌握並鞏固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解題策略。

這節課是在學生對乘加、乘減混合算式運算過程理解的基礎上安排應用題,讓學生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教學“混合運算”從學生熟悉的購買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由購買商品的事例入手,說出一個混合運算的算式以及運算過程,本課設計能根據學生的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動手擺,動腦想,動筆算,逐步發現“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學會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正是我們教師必須所關注的問題。在教學本課時,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探究出混合運算的方法和規律,在活動中注重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時候,關注了學生語言的發展。

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混合運算”計算格式以及運算順序,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出現瞭如“24元可以買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錢?”等學此類的問題學生感到困難,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這四類問題學生剛剛接觸,雖然上冊的教材偶爾也會出現,但是隻有少部分學生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