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核心提示: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莫懷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學們都認為I這篇文章很簡單,只不過講了一家人散步,發生分歧,解決分歧。歌頌父母的敬老愛幼品質。但當我問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時,同學們都傻了。我告訴...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莫懷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學們都認為I這篇文章很簡單,只不過講了一家人散步,發生分歧,解決分歧。歌頌父母的敬老愛幼品質。但當我問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時,同學們都傻了。我告訴同學們,文章要學到裡面去。文章中說自己在解決分歧時,就感到責任的重大,小詞大用,以含深意。進而,作者著意刻畫了背的細節,並感受到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文章的深意就更明顯了。老、中、幼組成一個家庭。家庭、國家、世界,密不可分。

作者是在告訴我們,青年人要肩負起敬老愛幼的責任,並要把這種優良的美德代代相傳。這樣一來,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層。同時,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也牢牢的印在同學們的腦海中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巨集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在第二課時中,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整體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達到夯實基礎、關注文字,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在上課伊始,我用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然後讓學生認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並回憶課文的梗概。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又在學生回顧梗概的彙報過程中進行了說的練習,併為本課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前期鋪墊。

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針對文章重點段落的重點句子進行品讀,在品讀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品讀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品讀中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品讀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中,讀應貫穿始終,隨著學生的彙報,教師便引導學生將理解、體會到的感情融入讀中,在對比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的讀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物的內心的感受,在讀中與作者的感情共鳴,並在讀中積累內化語言。

在學生理解文字和積累內化語言的基礎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嘗試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獨特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並引導學生說話寫句,這樣就將讀寫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課堂的調控上,對時間把握得還是不夠精當,整個課堂前面用時過多,使得拓展沒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後的日子中,我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現在的七年級教材,與國小的銜接不是那麼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灶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國小都一直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有多麼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起學習新的內容,一起進入國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國小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國中語文最低限學習的內容。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著“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馬上急於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瞭解全冊書的內容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麼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於利用網路資源,善於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週要背誦並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並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才不至於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裡、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並附有一定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裡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提供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裡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電腦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絡現實、密切聯絡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侷限於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熟悉,填補空白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丟擲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為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為什麼你認為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為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為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匯出的“失敗英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雖有嘉餚》這篇課文選自十三經之一的禮記,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將嘉餚和至道進行類比,提出了學習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接著探討教與學的關係,只有學習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後才有可能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過來才能不斷地鑽研、提高,得出了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這樣一個道理。

學習的確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實事求是,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諸行動,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

所以,上這一課時,我對翻譯課文這個環節做了嘗試,要求學生給同桌翻譯,當一回老師。之後再結合課文內容談體會,效果較好。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本文是一篇海鷗喬那坦為實現夢想而孤軍奮戰童話故事。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內涵較高,主題也較深刻,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理解課文的主旨難度更大。

作為七年級學生,在國小期間,教師主要培養他們觀察能力和表述能力為主,這樣在描寫和敘事方面接觸較多,但是對於自己的思考,這類問題較少,特別是多角度分析、議論、感悟那更少。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七年級學生要多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每位教師多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觀察基礎上還能發現問題,善於思考。正是由於知識結構的轉變,很多學生難以適應,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如可引導學生就是我們教師的關鍵。

在學習《海鷗喬那坦》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多讀,通過多讀學生很快能夠整體把握課文,並瞭解每個章節寫了什麼,對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讓學生講情節,使每個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特別是那些精彩的內容,學生更加難以忘懷。第三、開展多種活動是教這篇課文的關鍵。這些活動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然後進行小組交流,也可進行班級辯論,還可以進行對觀點的質疑。

例如:喬那坦很想與自己的夢中情人海倫一起遠走高飛,但是最後遭到海倫的拒絕。對這一情節,學生一定很感興趣,並且一定有很多話要說。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裡開展活動,學生一定會說的很多,只不過條理也很混亂,這時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把學生所說的進行歸類:有的是從海鷗的角度、有的是從海倫的角度、有的是從文章主旨的角度、有的是從文章結構的角度、有的是從作者的角度、有的是從讀者的.角度等,這樣學生分析的內容就會清晰起來。其實這樣的活動過程也能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會越來越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帶來很多思考,使我把握了學生的問題所在,為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教學時多抓亮點,多抓文章的關鍵,讓學生多分析,多思考,這樣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很快提高。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根據語文工作室教研安排,我上了一節《景物描寫》的作文指導課,讓學生深深認識到在作文中運用描寫的重要作用。

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幾段有景物描寫的話,讓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並體會其作用。 然後讓學生讀幾段景物描寫有毛病的話並改正。如:來到公園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鬱悶,並覺得有點累,便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舉目四望,天上漂浮幾朵悠悠的白雲,陽光雖不太熱情,卻也因此更明媚。一陣風吹來,竹葉輕吟,楊葉歡唱。我苦惱極了,於是閉上了雙眼。這時媽媽的叮囑聲在耳邊迴響起來:“競爭的年代,英語至關重要,決定著你的前途和命運,你一定要‥‥‥”可現在,我這66分的成績,怎麼有臉見父母呢? 毛病:景物描寫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著淡淡的薄雲,太陽的臉陰沉沉的;俯視山間,那些曾經快樂的竹子和楊樹也都不聲不響,憂鬱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讓學生給一段話添上幾句恰當景物描寫。如:第二天,我揹著新書包,邁著輕快的腳步走進校園。(甬路邊的行道樹向我頻頻揮手,木棉花對我笑眯了眼,綠籬上的喇叭花也驚奇睜大了眼睛望著我。)“我有新書包了,我有名牌新書包了。”我在心裡呼喊著,挺起胸膛,腳步更輕快了。

一個風雪之夜,我感冒發了高燒。媽媽焦急地給在單位值班的爸爸打電話,可怎麼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幫忙,可到了門口又回來了,她是怕打擾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見媽媽在屋裡轉了一會兒,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醫院,(

狂風捲著雪片,像一頭髮怒的雄獅,搖鬃甩尾,張牙舞爪地向媽媽撲來,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著媽媽的頭巾和衣服,抓撓媽媽的臉。)匆忙中,媽媽滑倒了,和媽媽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這時媽媽脫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費力地將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風中,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毛衣,揹著我,艱難地跑向醫院。

再讓學生欣賞《故鄉》中的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讓其體會其作用。接著給學生欣賞一段教室停電的場景描寫:燈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變得一片黑暗。差不多與此同時,“啊—”,幾十個同學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喊叫。這喊聲裡有驚詫,有嘆惋,也有憤怒。頓時教室裡嚷成了一鍋粥。“早不停,遲不停,偏要在這個時候停,真見鬼!”“距離會考只有418小時了!”“電老虎可真不長眼!”“同學們,安靜點!”這是班主任王老師的聲音。教室裡漸漸恢復了平靜,“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為什麼不到外面去賞月,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呢!”被譽為“詩人”的張偉提議。“好!”很多人表示響應,一個一個走出了教室。這時,有人點燃了一支蠟燭,幾個女同學開始聚在燭光下繼續看書了。”在這段學習生活場景和自然景物描寫中活畫出學生們對停電的埋怨和對時間緊迫的無奈及忙中抽閒欣賞月色、放鬆心情的愉悅心情,描寫真切、到位。

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堂上訓練:1、自設情境,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精神品質。2、自設情境,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情感。3、自設情境,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心理。

本節作文課雖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已讓學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或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題為重點,使學生感受人生的責任及親情的可貴。

教學本課原本是這樣設計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讀課文;三是品味語言。後來一想,這樣安排是不是太陳舊了、太呆板了些?於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簡,去難存易”呢?於是採用新的形式:由文學評論之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切入,讓學生談閱讀感悟,放開條條框框;激起學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輕鬆的氣氛中結束課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並不龐雜的文章,但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篇幅雖短小,情節雖簡單卻不乏起伏,人物著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著粼光。應該說,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讓學生喜歡《散步》並不難,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麼容易,想要將《散步》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以後的歲月裡,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捨,則更難得。因此,對於這節課,我希望將淺文深教,讓學生自己的“悟”貫穿始終。在課堂上既有老師的點撥,又有同伴之間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個性表達,又有探討論辯;有品評、有分析、有靜思、有聆聽、有畫面、有聲響……所有的手段,都為促進學生自己的領悟開路,使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銘刻在學生的心裡。

首先確定文章的主旨,再認真解讀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師,要教會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己、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學生在學習中,要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並學習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文章通過“我”勸母親去散步,以及母親對兒子的依賴,我彷彿看到幾十年前聽話懂事的我,善良溫和的母親。如今,母親老了,她信任、順從自己的孩子,兒子也十分關心自己的母親。幾十年的生活使他們積澱了怎樣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訴了我們,眼前的這一切,大塊小塊的新綠,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無一不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嚴冬過去,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新老交替是生命無法抗拒的規律,它讓人們充滿了期待,又充滿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時,作者一邊是給予自己生命的母親,一邊是流著自己血液的孩子,他們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邁的母親,而讀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選擇。

中年人,正處於生命長河的中間,他們肩負的不僅是老人和孩子,還是過去和將來,他們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家庭的重擔。而一個“背”字,背出了責任,背出了使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擔子以及神聖感。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衰老的生命,還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親情去呵護,用責任來維護,這樣,才能讓生命之河源遠流長!

基於以上對文字的解讀,我設計這節課以“情”貫穿全文,通過景與情的交融,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親情的價值、生命的可貴。但情境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的,尤其是教師要引導,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去閱讀、欣賞文章。

對文章的閱讀,本身就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它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而,我不想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指揮學生,不想讓他們成為遊離於“情”之外的觀眾,而是想讓大家共同成為課堂這個小舞臺中的一員,演繹出最真實、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自始至終具有濃濃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利用學生生活體驗,感受親情。尊重語言教學規律,朗讀貫穿了教學始終,由易而難,培養學生語感,真正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了我們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課文內容不難,指導學生在理解深刻的內涵基礎上拓展延伸,注重文字解讀又不拘於文字,既完成了本課目標,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訓練。

當然,由於課時及師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學環節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讀指導中缺乏做適當的示範朗讀;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不明確;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這一環節不連貫;小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這都是以後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依賴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來完成的,但是實際的課堂還是教師引導的比較多,不敢完全放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比如在自讀課文,初步感知階段,我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的答案與我事先準備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覺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讀課文,真情感知這一環節上,完全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儘管最後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但我就覺得有些控制不住課堂了,就象放風箏時我手中的線無法自如地控制風箏。學生回答時根本不按照課文的先後順序,而是那個地方感動就說那個地方。這中間沒有貫穿始終的線索,顯得有些凌亂。怎樣把啟發和探究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做到收放自如,這是我將繼續思考的問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複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後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後,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註釋和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佔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後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後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複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複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著全面學生的`面複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複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為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幸福教育” 是把幸福當作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情感體驗,把教育當作一件幸福的事情來做,這樣的“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學”。作為老師,在教學中感受幸福、傳遞幸福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完七年級語文教材第一單元之後,我感覺教學的幸福指數還行,於是對本單元幾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與“幸福課堂”有關的思考:

《在山的那邊》是學生步入國中接觸的第一篇課文,如果說只重在詩意的理解和感受,結合一定的朗讀指導,介紹新詩的語言特點,可能只是一堂平常如國小的語文知識課,學生難以在精神上獲得提升,在理想上獲得重建,也難以激發對國中語文課堂的熱愛,難以生髮步入益智校園的豪邁。我設計了討論你眼中的“山”與“海”的環節,很多學生講述自己接受江聲、長郡、益智等學校招生考試的感受,考進益智,他們覺得是見到了“大海”,是自己征服了很多座“山”(如數學、作文等等)得到的成功,在“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的詩句朗讀中,我聽出了孩子們心中的豪邁、對人生嶄新的理解。

——原來,幸福的語文課堂,應該教孩子學會健康:在成功時不自滿,失敗時不氣餒,在任何的挫折面前不低頭,永遠保持樂觀幸福的心態。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在討論“如果你是莫頓 亨特的朋友,你會採用什麼方式幫助他”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打電話叫警察,有的說找鄰居救助,有的說去商店買繩子,有的說乾脆自己上去把他抱下來……在我就要決定結束這個問題時,袁鵬舉手了,他說:“老師,我會採用那四個小朋友的做法,乾脆走掉,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然他膽子大不起來的。”學生中馬上噓聲一片,悄悄議論說這樣做太不仗義了,不能這樣。我冷靜地想了想,馬上表揚了袁鵬敢於思考、目光獨特,同時在班上尋找這種觀點的支持者,有周譯詮舉手了,他補充了贊同的理由,大家的態度有所改變。我接著補充了狐狸媽媽堅決地趕走小狐狸的故事,強調了袁鵬觀點的合理性,得到了大家的首肯。這種現象是在教案設計之外出現的,我慶幸自己的處理比較藝術。我深知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學生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

——原來,幸福的語文課堂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還應該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紫藤蘿瀑布》的教學第一課時裡我解決了兩個問題:1、在家人遭遇災難的時候,心情沉重的作者為什麼選擇寫紫藤蘿而不是其他的花種?2、為什麼要把紫藤蘿比喻成瀑布?比喻成織錦或者圖畫不也可以嗎?為了找到答案,學生們積極投入思考,第一題有的說因為紫藤蘿非常漂亮,富有生機,有的說因為作者個人愛好喜歡,有的說因為她家正好是有一樹紫藤蘿而不是別的花種,我在肯定他們的答案的同時,帶領他們一起找到了花與人相同的命運,這種經歷激發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鳴,這樣學生豁然開朗了。第二題學生進行了仔細的比較,織錦的比喻好在哪裡,哪裡不足,圖畫的比喻有什麼不夠完美之處,各說各的意見,最後恍然大悟:瀑布是流動的,正如“生命的長河無止境”,這個比喻最能切合文章的中心,當然就是比喻成瀑布最好了。

——原來,幸福的語文課堂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求知:“激興趣、學方法、育能力、養習慣、會創造”是學會求知的必然之路。我們必須構建生命的新課堂,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童趣》是非常有趣的文言文,因為是文言文,我不想把課堂搞成死氣沉沉的串講翻譯,就採用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得到知識,在質疑中提高鑑賞能力,在模擬想象中體會“物外之趣”的美妙。真正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從學生心底出發的。無論他們多麼幼稚,只要是從他們的“昨天”走過來,就會有層次,有深度,就會留下進步的痕跡。所以,我採用講述女兒抓蒼蠅的有趣故事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對童年趣事的好奇心,在閱讀課文時,努力營造“樂學”的氛圍,讓一個“趣”字貫穿始終,學生置身於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之中,創造的潛能得到了激發,於是放言無忌,妙語連珠。

——原來,幸福的語文課堂裡,老師教學的姿勢應該是一個“學習者”,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講臺的主角,講臺應該真正還給學生。

“幸福”的含義很深、很廣,語文教師應該是幸福的傳遞者,而傳遞幸福的陣地主要在課堂,因此,只有立足課堂,幸福著文字的幸福,幸福著學生的幸福,幸福著職業的幸福,才能真正做一個合格的幸福的傳遞者。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山市》作為教讀重點篇目,要求學生背誦釋意,能解釋重點詞語。課堂上以課件形式展示《山市》的相關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也分散了一些注意力,因此有部分學生對重點詞語、課文翻譯掌握不牢。如何既提高學生興趣,又能抓住知識點,是一個大問題。教師在這方面確實應考慮:課件是否實用?如何使用課件才能讓學生不只是看熱鬧,而是要看出門道?解決好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課件真正發揮作用,不會造成課堂活了而知識點卻放過了的情況。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級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屬於古白話小說。這個單元是一個小說單元,也是一個想象的單元。所以,針對課程標準,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及課後研討題,我認為這一課需要兩個課時。我把第一課時緊扣課後的前兩個研討題,把目標確定為: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複述孫悟空與二郎神的打鬥經過。

2、細讀課文,能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說出語言的精妙之處。

默讀是本單元對學生重點提出的一個要求,而用簡潔的語言複述,恰恰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過於簡單,且從題目足以看出。另外,學生在複述的同時,也是需要想象那個具體的場景畫面的。所以我的'第一個目標,重在訓練學生的默讀、複述及想象。而第二個目標,主要是源於課後研討二,但研討題說得過於狹隘,不利於開啟學生的思維,但如果我放開讓學生去談語言,面又顯得過於廣闊,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課後研討中有意訓練的“情節的緊張趣味性”及“語言的幽默性”。這樣學生在思考時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讀語言的難度。

這篇文章文白相夾,對於七年級的同學來講,閱讀起來稍有難度。這在之前磨課的時候,足以充分證明學生的吃力。(而且當時學生是有預習的。)但在80中上課前,學生還主動問我,“老師這節課我們上哪一課?”更別談預習了。

基於此學情,再加上一節課只有40分鐘,所以,我在學生默讀環節,給足時間,然後由淺入深,先讓學生說出二郎神和孫悟空在打鬥時,二者各有什麼變化。這個從文中就能圈點勾畫出來,學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複述環節,學生明顯力不從心了,所以我臨時加入了小組研討,讓學生再熟悉課文,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還不忘隨時和我交流,我也從中對學情有了更深的瞭解。三四分鐘後,學生敢於表達了,我湊巧提問了一個程度相當好的學生,回答簡潔明瞭,且趣味橫生。所以我沒在擴在提問面,現在想來,關注面是否有點窄了,如果接著讓每個同學或同桌之間在互說一下,學生在這個問題上,複述會更才充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論語》十二章所談及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於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終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別是讓學生領會“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名句的含義。為什麼我們學習沒興趣,因為我們沒有“學而時習之”,為什麼我們犯錯誤,因為我們沒有“三省吾身”,為什麼不們迷茫,因為我們“學而不思”讀死書。

課後,學生思考並討論:你認為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各討論組紛紛回答孔子是“一代聖人”,“聖人”“先師”“至聖先師”等等,其中一個小組提出問題:老師,我們不是常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嗎?孔子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他的言行是航標,是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們認為他太過於注重仁德,而沒有了個性。如果一個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會不會出現一種現象:人,不再有他獨特的個性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最後告訴學生,我們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為起點,以孔子的言行為航標,以自己的勤奮為主力,以自己的個性為助力,以自己的目標為終點。任何個性張揚都必須遵循“度”的原則,超越了“度”便不稱其為個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