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鼎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1

本課以教師的“導”和學生“思”為基本指導思想;以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景”為舞臺,讓學生展開思想的翅膀,在“歷史的天空”翱翔,他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他們的價值觀得到了正面的導向,他們的情操變得那樣的高潔。

1.師生心滿意足地離開課室。有學生驚呼“諸葛亮謀略太厲害了!”有學生感嘆“戰場的詭譎多變!”我則為自己把本單元的開篇第一課的旗開得勝而倍感欣慰。

2.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的因素的極好例子,而學生對此也極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有意把重點放在分析成敗的因素上,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

(1)東漢末年政局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2)比較一下戰前袁紹和曹操各方面的實力,再分析一下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你能找出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嗎?

學生把握住這兩個問題,也就領會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和曹操戰勝袁紹的某些因素。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討論,派代表發言。

3.通過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的不同表現,把握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官渡之戰:袁紹驕傲輕敵,不採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招致慘敗。曹操 重視人才,善於用人,採納謀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最後師生進行共同總結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的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課堂氣氛活躍了,也節省了時間,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通過討論“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放走曹操怎樣達到了‘一箭三雕’的高深謀略?”把本課教學推向高潮。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濃厚興趣的最好機會,所以,我在課外延伸再加一碼:“讀三國、長智慧”。並以我省深圳市在上世紀90年代曾要求全市總經理都要精讀《三國演義》六遍的例子激發他們。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節課涉及到的人物較多,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合為:戰爭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在戰爭篇中首先讓學生結合探究自主學習,然後通過兩次戰爭表格來檢測學生預學效果,通過曹操在兩次戰爭中的不同結果,引導學生談論、分析曹操勝敗的原因,並談出自己的`感悟,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鼎立篇中學生自主學習後,各小組三名同學合作完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圖,並讓一、三、五組同學分別代表魏、蜀、吳三國,由一名同學代表本組闡述本國經濟。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通過展示諸葛亮城圖片,讓學生聆聽諸葛亮事蹟,關於曹操,我通過真假曹操的辯論,讓學生進一步學會人物的評價。

總之,在本節課中學生積極投入,思維活躍,效果較好,但是學生討論、分析問題的深度不夠,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3

很清楚的記得:在學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時,我設計的教學過程,有兩個環節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環節:說一說你所知道的三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話一出口,許多學生按耐不住情緒已經站了起來,高高舉起了手,我採取了各組競賽的方式,給他們均等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成語故事:讓我沒有意料到的是有些同學說出了成語故事,而且還簡單講到了故事情節和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許多同學發出了嘖嘖的稱讚聲,顯然他們對個別同學講到的.成語故事是比較陌生的,還要求講述者大聲一些,再講細緻一些。我深深感覺到學生對這一活動意猶未盡,於是留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展示。

第二個環節:分析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的原因?

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引導學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是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是曹軍兵多驕傲自滿,第三是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接著我開放課堂,請同學們說說:你從其他渠道瞭解到的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的原因還有哪些?

有同學大膽發言:赤壁之戰是在七月天裡,曹軍來自北方不習南方生活,所患瘟疫非常嚴重,死者很多,這就使曹軍士氣受到損失,戰鬥力受創。因此我認為曹軍失敗的原因中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瘟疫。

我問大家:你們認同他的說法嗎?

絕大多數同學表示同意認可。

這時我已經意識到這位學生的發言已經補充了我的授課資料。同時讓我再一次認識到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面對學生所具有的動態性資源,我可以順著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挖掘,跟著學生走。這樣不僅可以把課堂資源延伸到課外拓展,還可以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他們積極探究的情感。讓學生最終知道:我說的不是權威,教材也不是權威,事實勝於雄辯。通過大家的廣泛交流可以越過教材,穿過課堂,讓學生和我在交流中共享資源。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4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範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後,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並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並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後,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麼?

(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麼?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後,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採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佔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於用人,採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髮言後,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於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鬆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於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5

一、反思教材處理

對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比較準確。對教學內容的次序進行了調整,先整體感知“兩次戰役”和“三國鼎立”的基本史實,再分析“勝負”、“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二、反思教學設計

1、引入:

以腦筋急轉彎“世界上誰跑得最快?”為話題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詩歌《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丟擲問題“曹操壯心是什麼,實現了嗎”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匯入新課。

2、新課教學:

第一環節“穿越時空,走進三國”用時15分鐘,以我看我聽的方式去經歷、去講述、去想象瞭解基本史實,包括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局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成,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第二環節“讀史明鑑,問道三國”用時15分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解決本課難點:兩次著名戰役失敗、勝利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第三環節“赤壁懷古,評說三國”用時10分鐘,將歷史故事、歷史人的評價、諺語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達到學科的整合,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3、新課結束,以課堂小結的方式結束新課,用時2分鐘。小結采用歸類法【①種局面②大戰役③分天下④個人物⑤個時間】便於學生記憶。最後回到課前引入的問題“曹操統一全國的壯心最終未能實現”結束新課。

三、 反思課堂效果

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引入新課,不但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注重了學科知識綜合。尤其是穿越時空前,老師問“今年是何年?”,“20xx年”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遺憾,穿越失敗!”。當老師再次讓問“今年是何年?”,學生回答:公元200年時,老師恭喜學生穿越成功。隨即點選,進入伴有圖片和音樂的“三國鼎立”畫面。在輕鬆愉悅的話語中,將學生帶進歷史情境。

其次,課堂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穿越時空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比如有學生談到:她先來到袁營裡,聽到了袁紹與許攸的對話,再來到曹營裡聽到了曹操與許攸的對話,並用自己的語言,將對話情景再現給大家。學生的參與面較廣,特別注意對學困生的關注。當看到小孟同學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上時,教者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和幫助她,直到回答對後,才叫其他的同學,這樣做雖是耽誤了不少時間,但當看到小孟同學微笑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環節中,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效果很好。

第三,採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能動作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激趣、引導、糾錯、激勵,為學生的人生服務。教學中,注重對歷史事實的瞭解,對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

最後,本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在對基本史實的引導、講解時還不夠得心應手,這個主要體現在第一環節。二是擔心教學時間緊張,對個別問題的引導不夠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盤而出,這個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談曹操“一勝一敗”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時。三是與講解的同步性不夠。最後,客觀上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的確很差,表現在閱讀能力和獲取資訊、提取資訊的能力弱,表達能力差。一段簡單的文字都無法正確的朗讀。一些基本史實如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都無法從書中獲取,課堂上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無形中影響到教學教學的進度,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更多的思考,為了進度有時不得不見好就收。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6

《三國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我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

我把教學目標定為:①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7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8

愛因斯坦曾說:要懂得“在別人視為平常中發現問題,在別人不覺得是問題中看出重要問題”,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這兩位都說出了學習貴在有“問題意識”。“問”反映學習者對學習物件的投入,思考和思維空間的程度,問得越尖銳,越能反映學生的理解和體驗,越能體現學生的閱讀質量,而“問題式教學法”是最善於形成學生之間對話的一種途徑。問題起於疑,解於問和答、終於獲,在我個人看來,我認為教學中的“問”包括學生的自問、學生間的互問、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問。

不過“問題式教學”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的去把握還真有不小的難度,尤其對於我們這些新老師而言,一不小心問題式教學法就會“扭曲”成為“枯燥式”教學法。所以在問題式教學法的實踐上我們有必要多加練習,並且將一些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下面,我就套用前輩們關於問題式教學的幾點要求,以《戊戌變法》這節課為案例,講講我在進行問題式教學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和發思。

1、適宜的廣度

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經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問題範圍太廣,每一個知識點老師似乎都有提問,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學生難以抓住重點。所以在進行《戊戌變法》這節課教學的時候,我儘量避免“蜻蜓點水”的方式,重點抓住四個問題:

一、什麼是維新思想;

二、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三、維新變法的內容和實質;

四、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評價。

2、合理的深度

其實說實話,學生還是很害怕被提問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教師在以往提問時沒有注意問題的深度,導致學生形成了這種恐懼心理。那麼在問題式教學中,我們除了注意廣度問題外,還要注意深度問題。提問不能不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必須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還有學生的接受程度來設計問題。所以在《戊戌變法》這節課的設計上,圍繞對變法維新的理解,我主要還是採取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稱之為生活化、口語化的問題方式。比如在講解維新變法內容的實質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面對這些改革內容,哪些人會比較激動,這些人中哪些人是因為興奮而激動,哪些人又是因為憤怒而激動?”這個問題方式對學生來說比較親和,同時問題深度也充分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難度較為合理。

3、適中的密度

我個人認為,問題式教學方法確實可以豐富課堂教學,但切忌把它作為唯一的教學方式,不然的話就會由原來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最終耗盡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與衝動。所以,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密度,也就是時間間隔,要給學生一定的緩衝時間。那麼在進行《戊戌變法》這一課教學時,由於按要求必須整堂課都體現問題式教學方法,所以適中的密度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

4、漸進的梯度(注意對學生的引導)

提問一定要有梯度性,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否則學生思維難以跟上,整堂課便會很沉悶,不是學生不願意回答,而是老師丟擲的問題實在難以“接招”。這一方面的意思,也就是要加強老師對學生的引導。那麼進行這一節課的教學上,我有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提問之前,我都會先給學生出示一份資料,然後在資料基礎上,先提一個較為淺層、表象的問題,之後再逐漸深入到問題的本質,一步步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5、力求“學生提問——老師引導——學生解答”的完美模式

我個人認為,既然是問題式教學,那麼就更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切忌一味遵循“老師提問——老師引導——學生回答——老師總結”的模式,完美的問題教學模式應該是在老師提供材料或情境,學生提出疑問、不解的基礎上推進產生的',大致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學生提問——老師引導——學生解答”。

所以為了力求達到這一完美模式,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這麼一個環節。即在講述完變法內容和實質後,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組材料,這組材料主要是光緒帝在變法早期的4道詔令。學生看完這四道詔令,必然是“滿肚子疑惑”,他們會問諸如“光緒帝為什麼要發這四道不利於維新派的詔令呢?”、“光緒帝腦子是不是進水了”等問題。學生舉手提問的那一剎那,我想我的“陰謀”也就達到了。

那麼總結這節課,其中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例如:

1、生成式教學難覓蹤跡,整節課似乎都是按照我預先設計的路線前進,我沒有任何疏漏,學生也無任何“越矩”行為。這種課看起來成功,可是卻掩蓋著諸多的問題。生成式不足,只能意味著縱然有思維的火花,那也只是短暫的瞬間,難以生成思維的火焰。所以在減少預設、增強生成方面,自身還需要多加努力才行;

2、對學生的引導仍顯得比較侷促,不夠平和淡定,同時在問題的梯度上也不夠明確,有待改進;

3、另外一個比較遺憾的是,板書方面雖然有課件和粉筆板書兩者配合,但在雙方的結合上卻出現了脫鉤,整體感不夠強。希望這些方面自己以後都能夠逐步改進,漸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