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學習是時代賦予數學教學活動的要求。所以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本節課重點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瞭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能夠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難點是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進行判斷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對稱軸。本節課通過折一折、辨一辨、試一試、議一議、比一比等操作,實現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激發愛學、善學、樂學的習慣。

一、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在匯入新知識時,直觀、巧妙、激趣、貼近生活。如,上課伊始、教師拿一個用紙剪的圓,讓學生動手摺一折找圓的方法滲透圖形的對稱美,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探究原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識的注入者。”教師在課堂上應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創”的使命交給學生,使課堂教學民主化,讓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例如,理解對稱軸的概念,利用學生手中的一張紙對摺在摺好的一個側面,任意畫上你喜歡的圓,用剪刀剪下來,在結合教科書,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突破本

本節課的難點。這種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獲得了數學知識。

三、重視自主學習的過程 教師要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通過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堅定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的感情。

總之,先進的教學理念,精心的教學設計,充分的課前準備、優質的課堂教學,使這節課順利完成,學生的能力在本節課有了提高和發展,教學效果很好。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2

《軸對稱圖形》是蘇教版第六冊第7單元的內容。和平移、旋轉一樣,軸對稱也是對圖形進行變換的方法之一。

本節課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這個大範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一年級認識方位與簡單的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簡單圖形旋轉90°打下基礎。本節課教材提供了民間剪紙,飛機、獎盃、天安門城樓等圖片,加上教師課外收集到的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圖片,為本課創設了一個具有強烈美感的氛圍,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引出疑問: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物體的對稱現象,抽象為平面圖形後,是對稱圖形,本節課我們研究的是平面圖形的軸對稱現象。所以如何從物體的對稱現象過渡到“平面圖形”的.對稱,這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教材似乎表達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門城樓抽象成類似天安門的影象後,學生已能理解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但後面大量的練習都是以實物圖來判斷的。比如字母A、B、H和國家的國旗、各種標誌等。學生就要從顏色,形狀等來判斷。但是由於印刷的問題,學生會產生疑惑。是不是什麼時候A都是軸對稱圖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來,天安門城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

軸對稱圖形就是對摺之後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何謂“完全”?什麼是對稱軸?對稱軸具有什麼特徵?在教學設計和過程實施中,學生被迫“淺嘗則止”,根本沒充分體會什麼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從而對於如何判斷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無論是匯入還是新授環節,總覺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數學味。

學生正處於低段與高段的銜接處,其數學思維也正不斷髮展,但體驗永遠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們俯下身來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擷取學生身邊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創設情境,才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體驗,才能最終將這感悟、體驗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終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後的教學應加大學生在折和減方面的訓練,以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3

軸對稱圖形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等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掌握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點,並在自主探索中體會到探索之趣,成功之樂,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更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從以下幾個途徑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果。

1、從直觀引入,將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具體化,學生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動手操作充分,通過對各種圖形的折、畫、剪,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及對稱軸的含義。

3、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知覺感官來學習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中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判斷正方形、圓形等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中,學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對稱軸的意義,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現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可能是1條、2條、3條……無數條。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其中動手操作不僅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一種躍躍欲試的求知狀態,從而創設良好的求知氛圍,這樣將有利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與掌握新知識。我認為,在經歷了親自探索、討論交流、相互啟迪的過程後,每位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都將得到提高,最終將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育目的。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4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時候產生了不少的問題,不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動手操作的的確確是學生理解知識的最好手段。學生通過親自的動手操作,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能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深入地思考,動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徹,鞏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軸對稱含義引出時太膚淺,應該多深入地折一折,說一說,讓學生從內在自然引出軸對稱圖形含義。

二、在教學“想想做做1”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軸對稱圖形是左右對稱還是上下對稱,這樣學生在後來的練習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學由於只看到左右對稱而忽略上下對稱導致的錯誤,減少錯誤的發生。這一點在備課時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後還是沒有將它運用到我本節課的教學中。以至於出現後來的錯誤。

三、在教學想想做做5時教師應該先做一個示範,提醒學生不僅要看外面的圖形,更要重視中間的圖案,也就是說要中間的圖案完全對稱,這樣也可以避免一些個別學生由於理解錯誤而出錯。而且該題的解決反饋方式可以從一個一個校對改成全面觀察校對,以贏得更多的時間去寬裕地解決其他問題。

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設計很多的環節,來鍛鍊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我們在上課時,應該更深一步的挖掘課堂,使課堂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堅實基石。只有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的課堂才能成為有效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會成為有效教學。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一起,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5

講過[軸對稱]這節課,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幾點收穫:

第一、要明白課一開始複習對稱軸是為了什麼,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節課上每一處的教學設計的意圖。我想,在這裡複習對稱軸是為了喚起學生已有的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生活經驗,同時為本節課進一步熟悉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探究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與對稱軸之間的關係——軸對稱圖形上兩個對稱點到對稱軸的方格數(距離)相等做鋪墊吧!

第二、在我讓孩子舉例說明“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學生說的都是生活中的物體,這時老師可以指出我們今天鑽研的軸對稱圖形是平面圖形,比如他們說黑板,課桌時,我可以適當的加以糾正“黑板,課桌的面是軸對稱圖形”!

第三、開始讓學生指出圖形的對稱軸時,不能只讓她們簡單地用手比劃一下,而是應該讓他們在書上畫一畫,語言上的敘述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規範嚴謹。比如說:中間那條線是對稱軸,應該是“上下兩條線的中點的連線所在的直線是對稱軸”。

第四、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在操作中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和性質時”,老師一定要放手,主動權給孩子,重點要讓學生說,,然後他們才會畫。先讓學生找一對對稱點,然後連線對稱點,從圖中發明兩條虛線相交之處有直角符號,直角符號表示兩條虛線垂直,這樣才會清晰地發明對稱點的連線與對稱軸是垂直的關係。接著再數一數點A和其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知道點A與其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3小格。這兩個特徵要給孩子時間去操作去發明去嘗試,嘗試才有發明,發明才有創新!耐下心來,總有學生會發明的!

然後再找其他對稱點,去驗證這兩個特徵,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沒有經過具體的操作,學生是發明不了的。經過幾次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明白軸對稱圖形上兩個對稱點到對稱軸的方格數(距離)相等,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熟悉。

第五、在發明對稱軸兩邊的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之後,還要指出特殊的一類點:對稱軸上的點,他們的對稱點在哪?使學生明白點沿著對稱軸折過去之後跟誰重合對稱點就是誰,從而他們才明白這一類點的對稱點就是它本身,也在對稱軸上。

第六、要給學生強調畫圖的時候要用鉛筆和直尺,而我在課堂上只強調了畫圖要用直尺,這一點以後一定改正。

第七、在講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補全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時,最後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類畫圖題的方法步驟:

1 “找”,找出圖形上的端點或者說要害點。

2 “定”,根據對稱軸確定每一個端點的對稱點。

3 “連”,依次連線這些對稱點,得到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國小階段的畫圖,還是要給學生規範方法步驟的。

我課堂上的組織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假如有學生提出質疑,要及時肯定讚揚,激勵他的思量過程,思維習慣,久而久之,數學課堂上該有的思量味兒才會越來越濃!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6

本課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通過對對稱軸的進一步學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折一折,畫一畫,找一找,說一說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動。這樣的設計提供了讓學生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開始,我先讓學生複習了有關“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部分同學還記得“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對稱軸”,然後再讓學生完成數學分層測試卡的基本練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接著我拿出長方形紙,學生很快判斷出是軸對稱圖形,同時讓學生找找對稱軸,再教學對稱軸的畫法,強調點劃線。隨後的正方形的四條對稱軸學生也很容易的找到了。接下來以動手方式為主,完成教科書想想做做第一題,尋找不同的圖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菱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在操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看一看”等實踐操作,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研究出不同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條數,讓學生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在全班交流中幫助學生整理,梯形中的等腰梯形有1條對稱軸,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也有一條對稱軸;菱形有2條對稱軸;學生總的來說掌握的'不錯。

緊接著我畫出一個平面圖形長方形,再讓學生探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在這個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彙報,最後總結歸納出:先量一組對邊的長度,再找出他們的中點,最後通過兩點畫軸。

這樣的程式可以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準確理解和掌握對稱軸的含義及畫法,直觀的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最後再以數學分層測試卡的綜合練習第四題為鞏固練習,加深學生的印象。

但課後我覺得課堂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出教學設計的優勢,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總怕學生對前面的知識理解不透徹影響新知的接受,因此,幾個重要的練習沒有保質保量完成。另外,經過認真細緻反思,總結為以下幾點:

1、把科學與數學融為一體,體現了各學科間的整合;

2、課件設計合理,運用得當;

3、練習設計有層次,有坡度,體現了練習的多樣性;

4、挖掘教材較深,課堂調控地較好;

5、引導學生從折出對稱軸到畫對稱軸過渡自然;

6、評價語言及細節問題的指導不夠到位;

7、板書的內容接近本課重點難點內容。

8、學生自己能總結出來的知識,老師代替較多,如果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7

案例背景

新課標倡導:數學課堂的內容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聯絡,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只有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絡時,學生對學習才最感興趣。這樣看來,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應當是數學學習的背景,在平時教學中,筆者比較注重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生活味,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建立起聯絡,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從而讓學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的數學問題,可以用我們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釋和解決。

學生對平面圖形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本節課主要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並不是從概念中獲得的,而是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與操作,在自主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瞭解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概念,而這需要通過大量的觀察以及動手操作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己的操作與實踐。

設計意圖

針對國小生年齡偏低,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較弱的實際情況,我一開始就藉助一幅兒童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頭娃娃的頭像,通過“眼睛的不對稱,讓學生想辦法使其變成對稱”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在遊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並形成表象。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教學片斷

(一)教學軸對稱圖形的含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紙,先對摺一下,然後隨你剪一個什麼圖形,再展開,並觀察一下,看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自主地剪紙,同桌間討論各自的發現。)

師:誰願意把自己剪的圖形展示給大家看看。

(學生紛紛上來把剪的圖形放到展示平臺上。)

師:同學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居然剪綵出了這麼多美麗的圖形,真不簡單!那誰能夠說說這些圖形的共同點嗎?

生1:這些圖形的左右兩邊都是對稱的。

生2:這些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都能完全重合。

師:講得真好,那現在誰能告訴老師什麼叫軸對稱圖形嗎?

生: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師:講得真棒!那你能告訴我中間的這條“摺痕”叫什麼嗎?

生: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講得太好了,我們一道把這位同學剛才講的話齊讀一遍。

(教師出示概念的投影,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裡,我把美術課中的手工剪紙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學生通過自己動腦、隨意剪紙,各有創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圖案,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就在學生剪紙“玩”的過程中,學會了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概念。

(二)研究生活中樹葉的對稱情況,加深理解:

師:剛才我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知道了什麼叫軸對稱圖形。現在我們把課前準備的樹葉拿出來,小組討論一下,按今天所學把它們分成兩大類,好嗎?

(學生討論,把帶來的樹葉分成軸對稱圖形和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兩大類。)

師:誰願意把“軸對稱樹葉”放到展示平臺上展示給大家看看,並說一下你的想法。

(學生上講臺展示“軸對稱樹葉”,並說理由。)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裡,我讓學生把隨手可得、極為常見的生活中的樹葉作為研究的物件,通過學生的合作、研究,讓學生在加深理解所學“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滲透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數學思想,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案例小結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兩段話,正體現了新教材的重要變化----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學習內容更貼近實際,同時強調了數學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現實性的`生活內容,能夠賦予數學足夠的活力和靈性。對許多學生來說,“摺紙”“剪紙”是很感興趣的內容,因此,也具有現實性,即迴歸生活。讓學生感知學習數學可以讓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時也讓學生感知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學習的數學應當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身邊的數學”。這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學生就能在遊戲中學得輕鬆愉快,整個課堂顯得生動活潑。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適時教誨和適時表揚,令學生的心靈得以純潔,精神得以振奮,行為得以矯正,這樣,可以讓他們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作用,可以讓他們正確評價自己。同時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等,使學生感受到民主、平等、積極、愉悅,從而他們才可以敢想敢說,個性充分張揚,健康心理也得以培養,課堂也真正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新課堂,學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應是可點燃的“火把”;新課堂,學生不再是“配角”,而應是活動的“主體”;新課堂,不再是機械的訓練,而應是注重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新課堂,不再是教師在表演,而應是學生在交流合作。

面對新課標,我們如何從過分強調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開始向關注學生人格發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如何從過分強調嚴格劃一的統一要求,開始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個性發展?如何從偏重知識傳授、智力開發,開始向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情感體驗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又如何從偏重課堂教學具體環節程式的設計,開始向注重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而努力?是否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按上面這種教學模式來上?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索和探討。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8

一、從課堂反思

1、這堂課從常見的生活例子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練習內容也相對簡單,學生容易接受,很快進入課堂節奏。在上課的過程中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數學轉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養。為今後學習奠定基礎。

2、在課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設定了幾個有鋪墊作用的問題,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引導效果比較明顯,特別是學生能說出例題1和課前的引導有相同之處,也說明學生對本堂課的認真程度比較高。課堂中也給了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時間,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養成探究問題,與同學合作的良好習慣。

3、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懂得了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一定能得到異想不到的結果,要求我們老師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二、從教學方法反思

“差異導學”教學方法以“尊重差異”為基礎,先“引導發現”,後“講評點撥”,讓學生在克服困難與障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讓優生幫助後進生,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從學生反饋反思

這堂課學生能積極思考,認真學習,課後作業都能及時完成,特別是作圖完成比較好。但對為什麼這樣作圖就是最短的路線還是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對於稍難點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表達有一定困難。這是我後面課堂要注意的地方,這對優生的培養很重要。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9

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激情導學。以興趣為先導,從美麗的風景畫面開始,引入學習數學的境界。然後進行遊戲:猜一猜,使學生在遊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資訊,找出數學規律,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

2、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為“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通過欣賞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使學生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大家分享“創造美”的愉悅,體驗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啟發而獲得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

3、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自主地摺紙、剪圖案,發揮他們的想象,創造性地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同進比較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絡;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推理遊戲,會考連結等等這些活動,從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4、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喚醒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讓學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這堂課中,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0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匯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操作、啟用思維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的、群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程序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裡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匯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1

①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美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的原有經驗、原有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過程,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樑,讓學生的思維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如課始的剪紙匯入,教學中所用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世界各國國旗、對稱建築等素材,也都是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物體的對稱美。

②重視概念理解,思維美

概念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揭示事物最本質屬性。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基本單位。只有真正搞懂了概念,掌握其實質,才能學好數學。新課標指出,對重要的數學概念的學習應當逐級遞進、螺旋上升,以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如本課對重要概念“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就是採用分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方法。第一階段讓學生認識到“完全重合”就是“大小、形狀要一樣”。第二階段通過對“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辨析,讓學生認識到 “完全重合”是指對摺後,外面的形狀及裡面的圖案都要一樣。這樣有利於學生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體會數學思維的美。

③鼓勵操作實踐,創造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聽科學。”新課標也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發展思維。如課中教師讓學生做軸對稱圖形的活動。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學會了思考,並且感受到親手創造出美的自豪感。

④關注情感體驗,昇華美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標倡導的數學學習三維目標。被譽為“人本主義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個人參與實踐過程中對各種經驗的體驗結果。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輕鬆有趣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自信地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如課始剪的愛心,判斷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時,出示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等都是在“潤物細無聲”似的,對學生進行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的教育,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

學生在動手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專注的表情,看到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得到其他同學讚美時那喜悅的表情,是課堂中多麼美好的景色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結尾部分,欣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使學生的思緒插上數學的翅膀而飛揚,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美,情感得到了昇華。

總之,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才組成了這千姿百態的世界。讓我們帶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感受那充滿魅力的數學美,並用自己聰慧的頭腦與靈巧的雙手去創造美。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2

本課主要使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知道對稱軸,能正確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並會製作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在課上,我首先出示實物圖片,讓學生感知對稱,然後通過讓學生把圖片對摺,體會什麼是軸對稱圖形,感受圖形特徵,並認識對稱軸;接著從實物圖片上升到平面圖形,再通過讓學生創造一個軸對稱圖形以及一系列練習,鞏固認識。

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優點:

一、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注意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我出示了一系列美麗的對稱的圖片,包含自然界的美麗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偉建築,配上背景音樂,這些對稱圖形給學生帶來了視覺上的衝擊,讚歎聲連連,學生自己觀察,教師適當介紹,課堂氛圍活躍。

二、實踐操作中探索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課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在其中。

首先讓學生折一折蝴蝶、天壇、飛機圖形,比一比,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圖片對摺後都是兩邊大小、形狀一樣,兩邊一模一樣的,感知完全重合。接著,要求學生獨立創作一個軸對稱圖形,學生手腦並用,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了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在做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徵,再要求學生猜一猜這些美麗的圖形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後面的試一試以及練習中,碰到學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勵學生動手去驗證。學生在豐富的動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數學思維也得到了培養,這充分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對課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三、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整節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在引入新知,欣賞圖片的時候,就把中國的.偉大建築放在最後,介紹的時候也是重點介紹。在通過對摺,感知完全重合時,再次指出天壇是我國著名的建築,雄偉壯觀。練習題,將書本上判斷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題目,改為判斷China這個英文單詞中,哪些字母是軸對稱圖形,並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詢問China的中文意思,當學生說出中國時,我用激昂的語調指出:噢,是偉大的祖國!我們都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學生瞬間也被我的熱情所感染。接著,要求學生判斷中國這兩個漢字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然後組織學生判斷我們的國旗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最後出示了咱們的國寶:熊貓,一方面展示中國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這一系列的設計不僅僅僅圍繞今天的主題:認識軸對稱圖形,會判斷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在知識技能掌握的同時,滲透民族文化,也向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一個昇華。

四、對學生回答,及時給予評價

關注學生的回答,對學生正確的回答立即給予肯定,對出彩的答案,帶頭送上掌聲。如判斷圖形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交流方法時,有同學說到可以將下面的紙片展開,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學生會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後,我立馬對他的答案進行了肯定,鼓勵其他孩子把掌聲送給他,並用多媒體出示他的想法。及時對孩子的回答進行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感到自己被老師期待著,肯定著,產生一種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進而享受課堂。

當然這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教學機智還有所欠缺,對學生給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處理時顯得有些手忙腳亂,缺乏處理問題的敏銳性以及果斷性,有些猶豫不決。如引入新知時,要求學生給6張圖片分類,有學生說到按對稱和不對稱來分,我追問:你說的對稱是什麼意思?學生答:兩邊一模一樣。此時,我可以適時的帶領大家一起觀察蝴蝶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蝴蝶兩邊是一樣的,大小、形狀是相同的,讓學生對對稱的含義有一個具體的感知。回想當時處理的過程,顯得很拖沓,浪費了不少時間。

此外,在處理試一試時,我預設第二個三角形學生會說不是軸對稱圖形,但在上課時,學生產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勢利導,讓孩子們想個辦法,他們說可以折一折,通過對摺孩子們發現這一個三角形,兩邊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軸對稱圖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後,我就直接去處理平行四邊形了。課後反思,我覺得我可以立馬追問: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呀?只有什麼樣的三角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將三角形的知識點夯實,然後再去處理平行四邊形,我覺得會更恰當。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3

軸對稱圖形這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同學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子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學生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教學重難點能辨認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子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開課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紙,告訴學生們:“老師要送給你們一些禮物,只有細心觀察,發現祕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禮物。”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後,我快速地開始剪紙,不一會見出了一隻漂亮的蝴蝶,孩子們很興奮,我讓孩子們說說老師這怎樣剪出來的,因為孩子們觀察細緻,所以說得準確。由此便引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相繼,我又剪了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

這樣一節好的教學內容,我當然不會讓學生錯過動手操作的機會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它們撕或剪出許多美麗的對稱圖形。然後我又讓孩子們找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

這一節課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4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但是我覺得,在動手操作的同時,還要動腦思考,我班的學生在這方面很不到位。由於課前我沒讓學生準備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因此,在上課前,我幫全班學生每人準備了一份學習材料,在探究“想想做做”第一題時,大家都通過動手找到了軸對稱圖形,並找到了它們的對稱軸,但是到中午完成練習冊時就錯誤百出,學生知識機械地完成作業,沒有真正動腦思考,沒有真正的理解對稱軸這個概念。

還有,畫出每個圖形的另一半時,我強調了先找出一些關鍵的點,我把它稱之為“對應點”,學生找出對應點以後就很容易畫出另一半,但是由於書本第三題的圖形比較簡單,幾乎沒有學生髮生錯誤,但是練習冊中出現複雜的圖形時就無從下手了,如

有一半的學生畫成了上圖,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可能我對“對應點”的強調還不夠,方法知道還不到位,在明天學習平移這一內容時應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

今天教學了軸對稱圖形,這一課學生的知識準備比較好,因為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時學生就研究到一些,所以昨晚佈置讓學生準備一張長方形、一張正方形紙讓他們在家折一折,找出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並畫出這些對稱軸。課上在學生交流預習情況後我讓學生觀察、交流了這些對稱軸所在圖形的位置後讓學生在書上的長方形、正方形上用點線畫出對稱軸。“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學生在動手對摺圖形後再判斷出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還是較為簡單和順利的。第二題中觀察圖形判斷出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基本無問題,但畫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學生存在的`差異就大了。大多數學生出現漏畫即找不出全部的對稱軸,這可能還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高低決定的,看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完全依靠動手對摺也有些不太實際,正如有些學生說我是把圖形想象成怎樣對摺看能否完全重合的。有些學生是試著畫一畫,再想象對摺看是否完全重合的。這的卻比起讓他們對摺後再畫出對稱軸是一個飛躍。課後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找有沒有軸對稱圖形,自己試著畫出些可愛的軸對稱圖形,同樣能夠達到提高學生的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的。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5

一、有效預習、提高效率

預習 是“學程導航·活力課堂”最核心的環節,預習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軸對稱圖形》一課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所以我設計的預習作業是:

1.讓學生通過動手摺一折,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瞭解對稱軸。

2.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試著自己做一個軸對稱圖形。

二、實踐操作、啟用思維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畫一畫,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預習成果,在平面圖形中找軸對稱圖形,交流如何做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體現了“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從而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