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

人人展示自己的風采,在公開課的課堂之上,可以從其他老師的身上汲取許多經驗,也能夠讓我在教育崗位上更快地成長。要想自己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能夠有所成長和進步,就要把自己所授和所學記錄下來,這樣可以為以後的教學鋪設一條大道,總結歷次公開課中的得與失。

以下我就今天的公開課所講的內容進行反思,淺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得與失。

一、由小遊戲匯入到本課,能夠讓學生回顧之前所學過的內容,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加深對其印象,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匯入方式的新穎的。

二、學生預習的補充分。在講課之前讓學生在課下就蒐集關於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有關內容,但是有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成這部分內容,這就要去在以後加強學生這方面的'預習。學生在簡介《本草綱目》和李時珍的時候,有很多的內容都非常的冗雜,沒有一定的條目。

三、我想對課文中生詞的理解和分析是一個亮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確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幾個生詞的解釋能夠讓學生把握其中的含義從而去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本次公開課所講的內容要圍繞自己科目的小課題開展。在講授課文的時候,我明顯地意識到自己所設計的內容沒有符合這一要求,而把學生置在一種聽講的程度上,即使有讓學生髮揮的部分,也只是讓學生簡單的說幾句,沒有把這個內容落實到實處。在以後的教學中,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注意,而且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時刻考慮到學生的自主發展。把學生致力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發揮想象地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

五、課文朗讀形式單一。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著重講解的時候,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讀課文,這樣不能瞭解到學生朗讀的情況。如果能夠讓學生朗讀和小組之間進行接力式的朗讀,這樣就會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會更願意參與到課堂中。

六、沒有把握住課文講解的重難點。在簡介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課文講解的時候,讓學生按照自己思路走,沒有把學生置於一個發展的主體的地位。

七、在深化主題的時候,學生根本就沒有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讓他們把李時珍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說出來是強人所難。對重點的句子和段落進行重點的講解,這樣學生就會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的中心思想。

通過各位老師的指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吸取優點,改正自身存在的缺點,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課堂,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上發揮自己的才智,展現自己的風采,也能夠讓自己有所進步和提高。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2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寫的是一個他們察訪藥材的一個小鏡頭。從這個小小的鏡頭體會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我主抓三點:一是古寺的破敗,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談話,我抓住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們編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試藥。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裡吃得差;充分體會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沒有描寫衣之苦,設計了讓學生想象會遇到那些苦,然後繼續拓展還會有那些苦,體會李時珍生活的艱辛。

二、通過古寺的`談話體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崇高思想,並通過長年累月再次體會他們的辛苦,通過“笑”字型會他們以苦作樂的精神。

三、通過雞腸草和鵝腸草的學習理解端詳,指名錶演,感受李時珍嚴謹認真的精神,並採訪學生說說為什麼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以身試藥,答“為了萬民得福……”再次昇華中心。

本片課文還涉及一個知識點,就是文中穿插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所以一上課我就出示了課文最後一段“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風的音樂,讓學生讀一讀,說說感覺,談談體會。大家都感受到了陰森恐怖。在課文講完後再次出示這段話,說說為什麼在這陰森的環境下,李時珍卻心似一輪圓月?體會他為編寫本草綱目忘記了害怕,忘記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綱目,只想著一心為民。再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段話沒有寫李時珍,去體會到這麼多,說說環境描寫的好處?總結出:能渲染氣氛,更加突出主題。在文中找找還有什麼地方用到了環境描寫,希望同學們在習作中也能恰當的運用。

這節課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他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本課教學能讓我有所長進,有所收穫,很感謝廣源老師認真、耐心的指導。再次說聲謝謝!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3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啃乾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蹟,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教學本課,我緊扣插圖,抓關鍵詞,引導學生逐步體會李時珍的不怕吃苦、工作嚴謹的精神。

根據課文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寫寺廟破敗,目的是為了交代李時珍師徒住得苦,第二段寫師徒倆的`生火、燒水、啃乾糧,目的是為了交代李時珍師徒吃得苦。包括後面的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從而引出他們的不怕吃苦精神。學習他的“苦”,我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從中找出描寫苦的詞句,藉助插圖,集體交流。

交流的過程,不僅是幫助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口語表達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引領學生想象他們在上山採藥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苦,學生們說得津津有味,有的說一不小心就會墜下懸崖,有的說可能會被毒蛇咬到,有的說可能會遇上大雨天,無處躲雨,有的說可能會被荊棘劃傷腿。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輔以多種形式的朗讀,再結合自身進行對比,加深對李時珍師徒“苦”的理解。瞭解了“苦”,再去了解為什麼要吃苦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4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針對今天上課情況,學校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對我提了許多寶貴意見,現做如下反思:

一、板書時“苦”字的間架結構擺放不好,板書時速度過快、字跡不夠工整美觀。要想改變這一狀況,首先要苦練基本功,多練字、寫好字。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要更加從容,課堂教學時板書要速度適中。

二、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苦”展開討論,著力讓學生自讀自講,卻沒有讓學生結合相關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所以學生往往只是針對找的句子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給人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感覺。

三、在討論完李時珍和龐憲的.“苦”之後,我三言兩語就將李時珍的精神品質給總結了,然後匆匆給學生拓展李時珍的其它故事,卻忽略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的精神品質。而分析李時珍的精神品質就要抓住關鍵段落第七小節來講,我在第七小節用時過少。

四、在與學生討論李時珍的精神品質時,學生都談到李時珍是個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人,我就只板書了這兩個詞。其實,在文章的第12小節,有描寫李時珍親自品嚐藥草的細節,這裡可以體現出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我沒有引導學生展開描述,因而沒能講出李時珍還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五、在課堂最後,我有意識的給學生拓展了李時珍開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豐富學生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李時珍的醫術高明。但所選故事與文章內容聯絡不大,因此給人較為突兀的感覺。其實選擇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無妨,只要該人物也具有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品質就行,這樣就能和文章內容緊緊聯絡在一起。

六、在講讀文章的過程中,我只關注文章內容,卻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學語文是為了在生活中用語文。文章大範圍描寫人物的苦,其實最終目的就是襯托人物的精神品質。

“勵進杯”賽課已經結束,老師們的熱心指導讓我獲益良多,願反思後再上此類課時能有所長進。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5

《李時珍夜宿古寺》描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歷,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引導學生從第七自然段入手學習課文,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裡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覆朗讀感悟。最後,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容:

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敗景象;

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

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6

這篇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為了寫好《本草》住破寺,吃乾糧,還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著生命危險品嚐藥草,都是為了表現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麼,如何深入文字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認真品讀文字,並結合聯想,細細體會住得苦。在學生整體把握文字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後,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裡?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瞭解到李時珍住得苦。我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髮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裡浮現了怎樣一幅畫面?讓他們去描述,體會。學生踴躍發言。

再次就是抓住課文的動詞,並聯繫上下文,體會吃得苦。教學中讓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後,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乾糧。”去體會,並注意引導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型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裡是何等舒服;從“啃”字型會到了乾糧的硬,乾糧的難以下嚥。從而,引導學生從“飢餐渴飲”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文字的方法。

最後指導學生讀對話,抓細枝末節,細細體會記錄的苦。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反覆品讀記錄對話:

從金銀花名字由來,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個省略號體會到的李時珍記錄的內容詳細且多;從嚼藥草體會他記錄時認真、仔細,不怕犧牲等,都是學生在品讀這段文字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結論“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這樣,從多方面深入體會到了李時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去體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精神。

課後我深深地思考:課堂上如何根據學生的理解層次來刪減我們的預設呢?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引導過程。但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進行刪減教學環節,我們教學設計與教學都應是靈活多變的。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7

為了迎接校內公開課,我今天借班試上了《李時珍夜宿古寺》。為了促進自己成長得更快,還興沖沖地去王寧主任那裡借來了小攝像機和支架擺放在教室後面,劉芸老師則又當聽課老師,又當攝影師。

課上完了,感覺不錯,挺順暢,但是一評課,我才發現自己問題太多,以至於不敢回頭看自己的上課視訊。不管怎樣,前進的道路之所以艱辛,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認真總結、不斷進步才是真正該做的。

聽完劉老師與餘老師的評課,我得到了一些啟發。

一、對詞語教學的把握不準

(一)對詞語教學的度把握不準

我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在詞語的讀音和意義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的。比如說在講解“曉行夜宿”時,很多孩子已經說出了“白天趕路晚上睡覺”的意思,也知道“曉”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導孩子通過與“春眠不覺曉”相聯絡,理解“曉”是“天剛亮”的意思。實際上字典中也明確說明“曉”是“天剛亮的時候”。看著孩子們似懂非懂的樣子,我知道這個要求有點高了。四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到底在哪裡?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四年級的認知要求是“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思。”但實際教學中實施起來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因地制宜。生字生詞具體教到什麼程度,還要靠老師的摸索與總結。我不斷對自己說:“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

(二)對詞語教學的方式不夠熟練

這堂課,我採用的是集中展示與講解的方式。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我聽了很多優秀教師的課,發現很多老師採用的都是這樣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這樣的方法不僅耽誤了我很多的課堂時間,而且收效甚微。課後餘美麗老師對我的課堂進行點評時說到,如果要穩紮穩打透徹講解生詞,最好的方式是隨文講解,因為課標對四年級孩子的要求是“聯絡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詞深入講解”是不可取的。如果採用集中講解的方式,那麼課前一定要有“預習導航”來引導孩子自己掌握字詞讀音與意思,老師在上課伊始快速檢查孩子的預習情況,三言兩語點撥重要字詞即可。由於一些實際情況,我一直沒有將“預習導航”提上日程,這樣耽誤了些許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教學順序把握不到位

我在備課時思考的順序是以“苦”為核心,引領孩子分別找出“行”“住”“食”“記”之“苦”,而“記”的部分因為比較多、比較雜,所以我把“苦記”部分割裂開來,明確指出“自由朗讀1~7自然段,思考李時珍苦在哪裡。”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相應的內容,在此同時由於孩子找的比較亂,我並沒有用ppt展示相關文字內容,也是考慮到作為新老師,課堂上可能稍顯慌亂,ppt展示的經驗不足,怕出問題,所以在備課時就沒有準備有關ppt文字。事後我考慮了一下,ppt出示孩子們找到的文字,並把重點字詞用紅色標記出來,也許能夠增加孩子們的印象,引起他們的共鳴,對反覆品賞朗讀也更有益。

那孩子們找到的關鍵內容比較亂怎麼辦呢?聽課老師提出的`意見是使用超連結,實際上我也經常在ppt中使用超連結,但是超連結很容易出錯,所以我選擇了避而不用。事後想想,我在遇到問題時沒有選擇迎難而上,而是逃避、退縮,也許這樣的態度是個嚴重的錯誤。而且,孩子們找得亂,並不能影響到整體的教學過程,老師應該能夠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孩子化解混亂。比如說,有個孩子找到了“因為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他認為這是“苦行”的表現,這時,我引導同學思考: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體現呢?這樣,將“苦”總結為三類,有條不紊。

而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我將課文上得尤其的亂,後來總結原因,也許是因為課前準備不足,並沒有預設好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好適當的引導。所以課前準備很重要,課堂經驗和必要的反思與記錄也很重要。勉勵自己:腳踏實地,勤能補拙。

三、課堂廢話太多

從小就討厭囉嗦的老師,沒想到自己就是個囉嗦的老師。我是怎麼成長為“囉嗦的老師”的呢?

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國小的課堂上,講臺地下坐著的是剛從幼兒園畢業的調皮鬼們,哈著大大的嘴巴,天真無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懂什麼不懂什麼,只得不厭其煩地解釋解釋再解釋,重複重複再重複,所以就成了一個總也說不完,總也不放心的老師,也就是“囉嗦”的老師。

即使是四年級,課堂上老師的很多語言孩子們並不能理解,課本里的很多情境他們並不能理解,詞語用在哪裡他們也不能完全搞懂,怎麼辦?怎麼辦?我不停地企圖去解釋。所以,我成了最“囉嗦”的老師。

沒有這節公開課,也許我會在“囉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還好,餘老師告訴我,認清事實多麼重要,四年級的孩子只能理解這麼多,不理解的講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無需贅述。回到語文課程標準,三四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沒有提出過多過深的要求。感謝這節課,感謝兩位聽課老師!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

一、朗讀,感悟“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象,訴說“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乾糧已經很苦後,練習填空,讓學生髮揮想像,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裡過夜了,他想:……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乾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經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討論,體會“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1、李時珍為什麼要投宿在古寺? 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麼樣的?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字。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9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難點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文章分別從三部分入手來體會李時珍嚴謹認真,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由於課前讓學生查找了李時珍的資料。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為一直忙於採集草藥、尋訪百姓,錯過了客店,只好住在破敗的古寺中,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灰塵”、“青苔”、“蜘蛛網”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再次品讀課文時,學生就能再次的從文字中尋求到文字的魅力,還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學生已經等不及的要發表自己的新發現的“老師,我覺得‘到處、長滿、厚厚’這些形容詞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敗。”教學到這時,我就感覺到對於四年級這樣課文深層的理解,孩子們已經開始慢慢得走上了軌道,而且走的還是順利的。

古寺非常破敗、李時珍師徒倆不計較,啃乾糧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訂好《本草綱目》,體現了李時珍為民造福,學生抓住師徒倆的對話,分角色朗讀,一字一讀一品中告訴了我,他們已經走進了那個為民造福的李時珍。

深夜了,李時珍不顧勞累,藉著月光在認真地記錄白天的尋訪收穫,為了記載準確,不怕風險,親自品嚐草藥。學習這一部分時,我丟擲一個問題“你能告訴我什麼?”我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讓他們充分的讀課文,自主學習,同時要抓住語言文字來感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談,充分給予時間來讓學生之間有一個更好的交流。學生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有的是告訴我瞭解到了有關中藥的作用,有的是說當醫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夠抓住課文中心體會到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嚴謹認真,為民造福這一中心。

文章雖然是三部分,但是緊隨中心來刻畫人物,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李時珍的高貴品質。在教學時緊抓中心,細細品悟,和孩子們一起受了洗禮。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0

這篇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為了寫好《本草》住破寺,吃乾糧,還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著生命危險品嚐藥草,都是為了表現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麼,如何深入文字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認真品讀文字,並結合聯想,細細體會住得苦.在學生整體把握文字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後,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裡?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瞭解到李時珍住得苦。我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髮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裡浮現了怎樣一幅畫面?讓他們去描述,體會.學生踴躍發言.

再次就是抓住課文的動詞,並聯繫上下文,體會吃得苦.教學中讓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後,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乾糧。”去體會,並注意引導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型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裡是何等舒服;從“啃”字型會到了乾糧的硬,乾糧的難以下嚥。從而,引導學生從“飢餐渴飲”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文字的方法。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1

李時珍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費3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於寫成醫學鉅著《本草綱目》,嘉惠後世,奠定了他作為和醫聖張仲景齊名“醫林二聖”的地位。《本草綱目》還先後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譯本,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國際影響。醫聖李時珍的名字,不僅在我國醫藥史上閃耀著熠熠光輝,而且還不容置疑地載入了世界科學偉人的名錄。

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寫的就是李時珍為了編寫《本草綱目》而尋訪藥材的一天。李時珍的醫聖風範如果用事情來一一羅列,恐怕兩火車也不夠裝。但這篇課文把醫聖的形象蘊藏在細節描寫裡,讀來既讓人感覺李時珍的親切慈祥,又能凸顯李時珍的醫聖風範。

一是動作描寫。

當龐憲和李時珍來到一座破敗的古寺前,“李時珍輕輕推開門”。一座破敗的門古寺李時珍尚且要“輕輕推開”,可見他愛惜物品的程度,萬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正是因為有了對萬民生命的熱愛,才能對一草一木一物懷著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論地位,李時珍在徒弟之上;論年紀,李時珍當時已經“快50歲了”,而龐憲才20多歲。但李時珍卻沒有擺師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雜草。可見李時珍是多麼平易近人!

二是語言描寫。

當龐憲看到房屋輪廓時,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說:“先生,你瞧!”而此時李時珍卻什麼也沒有說。而“近前一看”是“破敗的古寺”,龐憲什麼話也沒說,可見失望的程度。但在這時,李時珍卻對龐憲說:“我們就在這裡住一夜吧。”對比師徒二人的話,不難發現龐憲的樂極生悲的情感變化,而李時珍卻始終波瀾不驚,那時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醫聖的處變不驚可見一斑。

在火邊,李時珍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李時珍和徒弟為了《本草綱目》,過的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時珍自己卻不叫苦,反而關心的問徒弟‘覺得苦嗎?’好一個體貼的師傅,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李時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可見,他是多麼體諒年輕人,關心年輕人!

聽到龐憲的回答,很滿意,一個“嗯”字,就包含了對徒弟的肯定,李時珍是惜字如金的人。而這樣一個內斂的人在表達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時卻好不含糊:“長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廟裡過夜,比住在家裡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好一個萬民得福,這就是醫聖的氣度,醫聖的胸襟,醫聖的至善之境。

皎潔的月光透過露天的屋頂,照進房子裡,勞累奔波了一天的李時珍又說:“龐憲,趁著大好月色,我們把今天的尋訪所得記下來吧。”李時珍顧不得一天的勞累,還要記錄當天的尋訪所得,為了早日完善《本草》造福萬民,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孜孜不倦的耕耘。誰是接近上帝的人,是行者。李時珍就是這樣的一個行者。

三是行為描寫。

第一次出現李時珍行為描寫是在師徒二人在火邊啃乾糧。啃的意思是用力咬,而需用力咬的原因是帶的糧食風乾了,硬了。可見,他們在路上察訪藥材的時間長了。李時珍都五十多歲了,還長年在外奔波,生活條件如此艱苦,餓了就啃些乾糧,喝些涼水。李時珍從不叫苦,他那辛苦一人,造福萬民的精神就在這一啃裡。

當李時珍對雞腸草和鵝長草分不開時,先“端詳了”一陣,仍不能區分,就“各扯下一點放在嘴裡嚼嚼”。是藥三分毒,有的藥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李時珍作為一代名醫,他難道不知道嗎?絕不!還有一次,李時珍為了試一試曼佗羅的藥性,因為麻醉性太強,幾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萬分。李時珍冒著生命危險品嚐藥材,正是為了萬民得福而持有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四是神態描寫。

在破廟裡的火堆邊,李時珍“笑”真問龐憲覺得苦嗎。好一個笑字!面對為訪藥材要曉行夜宿的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對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熱水洗腳臉,沒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對又破又髒的衣之苦;面對啃乾糧,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對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思之苦。李時珍卻仍然能“笑”問徒弟,李時珍的`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怎能不叫人肅然起敬!

五是意境刻畫。

“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表面上看,這一段話並沒有寫到李時珍”。但聯絡全文,一推敲,我們就知道,第一句話是我們常人對陰森森的古寺的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第二句話,正是李時珍寧靜的心境寫照。佛教中常以月亮來比喻世界與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時也是人內心“無念”的具體表現。月亮是佛性的圓滿,是了悟了的透徹。作者正是借“月”釋懷,將李時珍除《本草綱目》外心五雜念的醫聖風範展現在我們面前。

掩卷沉思,一個鮮活的李時珍向我走來,他是慈祥的長者,他是一絲不苟的科學工作者,他是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無雜念的醫者。一座刻著李時珍名字的豐碑豎在我的心中。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2

本課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吃乾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蹟,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塌實作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綱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塌實作風。

在對於本課的理解上,我們不能孤立在區域性,而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後聯絡。對於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聯絡6、7段的師徒對話,不走進李時珍的內心世界,學生也許只能停留在對嚼草舉動危險性的認識,就不能挖掘到他此舉的思想根源是為了“萬民得福”,學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樹立起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課題展開學習,學著老師的方法,緊扣課題,理解文章主要寫了李時珍為什麼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裡幹了什麼的內容。通過教學,學生學會了根據課題學習,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重點。養成這樣的教學習慣,會對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周密性很有幫助。

但是老師在課堂上語言的引導不夠,對當時人民的生活情況沒有提前蒐集更多的資料,使學生對當時人們生活的疾苦體會得不夠深刻,以至在走進李時珍的內心世界時,不那麼水到渠成。以後再上此類課,老師應提前做好大量的資料蒐集工作。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3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難點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文章分別從三部分入手來體會李時珍嚴謹認真,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在備課時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了課文,確定文章思想的主線是“以苦為樂”,整節課我也以這條主線循序漸進地安排著教學流程。

一、朗讀,感悟“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象,訴說“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乾糧已經很苦後,練習填空,讓學生髮揮想像:

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裡過夜了,他想:……

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

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乾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D、已經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討論,體會“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

1、李時珍為什麼要投宿在古寺?

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麼樣的?

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字。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4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國標本第七冊的一篇人物故事,課文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歷,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覆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寺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緊扣這一節,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裡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覆朗讀感悟。最後,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容:

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敗景象;

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

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5

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乾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蹟,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李時珍和《本草綱目》離他們的生活是很遙遠的。我希望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在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李時珍的可貴精神,產生對這位歷史偉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對於這麼長的文章,在課時的劃分上,出於考慮課文一些詞語與藥草有關,一些詞語理解也比較難,如:飢餐渴飲 曉行夜宿 察訪 斷垣殘壁 生嚼無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後面又有有關訓練學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訓練。所以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在訓練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學生抓住四句反映時間變化的句子,思考:隨著時間的變化,事情也在不斷髮展著,引導學生概括在不同的時間段師徒倆所做:太陽下山時,錯過客店,決定住破廟。夜幕降臨時,飢餐渴飲,笑談吃苦。月亮升起時,記載所得,親嘗草藥。再根據這四句話把課文劃分為三部分。這樣,第一課時的學習重點在學習生字詞和整體感知上。文章內容基本沒有涉及。

《李時珍夜宿古寺》全文貫穿一個“苦”字,這個“苦”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課時,為了實現長文短教,我這樣設計教學的

抓住李時珍的語言“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裡過夜,比住在家裡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讓學生理解,並以此引出核心問題:李時珍說的“吃點苦”是怎樣的'苦。

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李時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記錄苦,再展開想象:

a、驕陽似火的夏天,李時珍師徒倆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風凜冽的寒冬,李時珍師徒倆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黃昏,李時珍師徒倆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圓時,李時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過聯絡說話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吃的其它苦並走進李時珍的內心世界,在對李時珍的語言一唱三嘆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