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的說明文。全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紹克隆是什麼。第一自然段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為例,解釋克隆的含義。第二自然段以動物的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為例,解釋克隆的含義。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單細胞生物為例,解釋克隆的含義。第五自然段介紹1996年人類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義。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紹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第九自然段寫克隆技術有著誘人的前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所以我在第一課時教學時,緊扣說明方法,先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課文,複習了哪些說明說法。這部分知識學生已經不太熟悉,所以我認為:複習很有必要。第二節課課教學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其間我學生的互動並由此撞擊出的火花也很有意思,雖然回想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萬事開頭難”,上一堂課如果從一開始就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的程序也會輕鬆許多,而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得益於說明物件的特點。克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神祕又屬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針對學生很容易在較冗長的理論前產生厭倦的心理,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匯入部分必須馬上抓住學生的眼球,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匯入物件,如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個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個“羅納爾多……”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學生對什麼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進行運作、為何會有這麼神奇的力量等問題產生濃厚的追問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多些插圖,以圖文對照形式進行講解,使抽象的文字所表達的含義能在直觀的圖象輔助下更顯清晰到位。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我就以圖片形式來展示,配以我自己的講解,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無窮,又怎會排斥反感?其後我再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從而就激發起學生極大的熱情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2

這一課的教學,直接運用拿來主義,管老師上過,是指向寫作的,個人以為思維還是非常清楚的,於是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兩遍課文上下來,課堂效果是可以保證的,並且學生似乎也有所收穫。但是,真個課堂總感覺太理性,像是在機械性的教知識點,學生是在被動的訓練。

一堂課,主要是兩個環節:一個是分號的教學,另一個是材料有序組織。答題的流程不再累贅。就看課堂感覺而言,我覺得純在兩個遺憾:首先是缺少整體感。兩個教學內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學活動也是清晰的,但兩個內容之間似乎是割裂的,於是教學的時候過渡就比較尷尬,第一個板塊教完之後,總感覺一堂課似乎是結束了,可現實是,還有一半。其次,兩個教學板塊與這篇的文字內容和具體的語言形式沒有聯絡成一個整體。這兩個教學內容,可以用這篇課文來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字來教。那麼,這篇課文獨特的教學價值在哪裡呢?

其次,過於理性。理性的好處在於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點是有灌輸的嫌疑。一堂課,不像是在教五年級的學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整個學習過程,才分開來,其實就是幾步:提煉資訊、與課文比較、得出結論、遷移聯絡。其中比較有價值的部分,如比較,對於學生而言的.難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時候課堂很活躍,這樣的活躍似乎又有點不正常,缺了點思考的沉默。

如何去改變和調整,可能還需要繼續思考。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3

第二單元“科技之光”安排了三篇課文:6《夢圓飛天》、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第6課神舟五號飛天的場面描寫很震撼人心,值得讓孩子們在欣賞中積累;第7課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8課《神奇的克隆》,覺得挺簡單的一篇說明文,教什麼呢?研讀教材之後,決定圍繞逗號、引號、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練筆幾方面進行。

授課時,我引導學生了解了克隆知識,通過學習第三自然段學習了分號的用法;第8自然段引號的學習時,通過替換詞語學習的方法理解學習引號特殊含義的用法。全篇課文學完了,我引導學生通過選擇的學習方式學習了說明文的邏輯順序和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四種說明方法,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懂得了這些說明文的知識,我非常滿意。

課本上清清楚楚寫著,如果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因為這是學語文,我沒在克隆這個詞的定義上糾結。可誰知接下來的練筆:假如我是克隆專家這篇習作中,學生們竟寫的五花八門,讓我不可理喻。有的同學想克隆鈔票,有的想克隆衣服,有的想克隆紙張,有的想克隆房子,有的想克隆糧食,有的想克隆真愛,有的想克隆學習用品,有的想克隆太陽能汽車等。看過之後,我很生氣,學生們這是怎麼了,鈔票要克隆,印鈔機不就閒置了;衣服要克隆,服裝廠不就倒閉了;房子要克隆,建築工人不就下崗了嗎……

靜下心來想想,我“高估”了孩子們。這又讓我想起了第4課《早》中“私塾”的教學。當時,我問孩子們“私塾”是什麼意思,學生照本宣科,解釋的很好,私塾是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可我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卻難倒了這幫聰明伶俐的小孩們,“私塾是個人辦學,那我們的學校是誰辦的?”這個小問題可難倒同學們了,一陣靜默之後,許睿說:“是校長辦的,並且她僱傭了好多的.老師。”好傢伙解釋的還挺具體的,我笑著說:“不對,我們的學校不是個人辦學。”王藝軒說:“是諸城教育局辦的。”受到我的啟發,改成教育局了,我搖了搖頭。陶鑫宇說:“是濰坊教育局。”還是打住吧,繼續猜,就成山東省教育廳了,我微笑著說:“我們的學校是國家辦學。”“我們的學校是誰辦的”最終以我的標準答案而告終。思緒拉回《神奇的克隆》一堂的教學上,一篇說明文,我用一課時結束,下課時,我說:“同學們,星期天我們以《假如我是克隆專家》為題寫一篇作文,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進行習作,及每段以我是克隆專家開頭,展開你豐富的想象力,想克隆什麼就克隆什麼,但得說出你克隆的理由及意義。”思來想去,原因是課堂上少了一個口頭的訓練:你想克隆什麼?如果當時,在課堂上說一說,出現這種情況,師生一塊總結,克隆的物件應該是有生命的東西,就不會出現這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作文了吧。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4

《神奇的克隆》這一課也是一篇科普類的課文,學生對這種課文比較感興趣,同時課文內容比較容易懂,所以在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克隆的含義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我們可以自己複製自己,想象是什麼情景?把“複製”這一概念引入,學生積極性很高。此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動物的“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發現“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區別。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每隻動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與複製的不同,學生很容易理解其區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各種生物的克隆情況。另外教學這一課時,注意一些過度性的語句,讓學生學會一般科普類作文的寫法,學生學得很有興趣。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5

對於《神奇的克隆》這一文的教學,我一開始就思考著:假如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克隆知識的認識上,則會變成科學課;若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又顯得索然無味,所以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根據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學習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正確理解克隆的“奇妙”之處,重在感悟文章的語言上。教學中主要注意瞭如下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找出體現克隆“神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由回答來完成,學生紛紛找出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語段等,充分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激起興趣,學習說明方法。與學生共同探討介紹克隆是什麼時的說明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義,而後以一句話:“作者在介紹什麼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這是不是太囉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本段運用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從四個角度分別介紹克隆是什麼,使克隆知識的介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資料,活學活用。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介紹時,配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陶陶。其後我再向學生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大大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再如,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內容,第八節最後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還引導了學生交流從網路、書籍等地方瞭解到的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的重要意義。克隆技術從它一問世起就成為了一個涉及到人倫關係的生物科技,所以便備受關注,也因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便是克隆到底能不能造福人類。這也是“科學技術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集中體現。由此,在學生體味了克隆造福人類好處後,我從“真假孫悟空相吵”的畫面引出“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一定是好處嗎?”的思考,進而以圍繞“克隆技術一定能造福人類嗎?”的辯題展開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勇敢跳出文字,大膽地辯論,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於交往、合作的精神。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6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在《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學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找出體現克隆“神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由回答來完成,學生紛紛找出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語段等,充分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激起興趣,學習說明方法。與學生共同探討介紹克隆是什麼時的說明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義,而後以一句話:“作者在介紹什麼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這是不是太囉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本段運用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從四個角度分別介紹克隆是什麼,使克隆知識的介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資料,活學活用。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介紹時,配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陶陶。其後我再向學生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大大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再如,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內容,第八節最後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還引導了學生交流從網路、書籍等地方瞭解到的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的重要意義。

4.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於交往、合作的精神。

最後談談我教本課的困惑: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雖然也知道在讀中體悟,在體悟中讀,但是一到課堂上,要麼缺少讀書,要麼體悟得不深入。看來,自己以後還要錘鍊基本功,真正馳騁於語文天地,真正暢享到語文的樂趣。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7

終於把“神奇的克隆”上完了,可是回過頭來看,又覺得留下的空白太多,學生只是熱鬧於克隆太神奇,太奇妙了,想象將來克隆好多東西讓人們享用不盡。

國小語文教材中說明性文章的本質及特點是什麼?

第一,說明文大致包括三種具體樣式:

1、帶有一定文藝性的,指科學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2、科普性為主的,如《向沙漠進軍》《宇宙裡有些什麼》《神奇的克隆》

3、實用性的,如說明書、解說詞等

第二,說明性文章知識性、科學性強。

教學這一類課文時,根據其文字特點,老師抓住知識點,引導學生把握文字所承載的科學知識和說明方法,這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第三、說明性文章一旦進入語文教學中,它就應由“科”改姓“語”。

既然是語文課自然有別於自然、科學等學科。教學說明性文章,除了達成知識目標之外,應該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教學任務。激發科學的.精神,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習說明的方法,追尋課堂的情趣……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生活、細心觀察的科學態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光輝,都應成為說明性文章的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教材中說明性文章是否需要說明方法的教授?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的閱讀目標中對於閱讀說明性文章,有這樣的要求:“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國小語文教材中說明性文章教學難在什麼地方?

對於這類科普性質的說明文章,學生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儲備,特別是我們農村國小的學生更是知之甚少。臉紅地說一句,我這個做教師的也是隻知個大概,課前還要臨時“充電”,以防課上被學生難倒。所以,科學知識的缺乏,這可能是應試教育帶給學生的又一影響。如課文當中的“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就讓我無法去說,只能告訴學生:“是爸爸媽媽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這就是有性繁殖。”

國小語文教材中說明性文章教學應注意什麼?

說明文教學=講解員介紹。教學時,如果教師像科技博物館的講解員那樣,一廂情願地去介紹科學知識,而學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貯知識的容器。這樣課上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語文課的本味。

說明文教學=常識課。學生讀到像《神奇的克隆》這樣的說明文,科學知識匱乏的學生會有很多問題。如果教師再錯誤地說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給學生以知識,那在教學中就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傳達的主要內容時,千方百計地拓展關於該領域的知識,然而這樣做,亦背離了語文教學的軌跡

說明文教學=說明文寫作課。我們總習慣地以為,教一篇說明文,就得講說明的寫作方法,否則就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於是,“舉例子、打比方、舉數字”等抽象的概念就一個個強加給學生,語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這樣一來,科學沒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遊離了文字……其實、這些說明性文章內容涉及了眾多的科學文化領域,它們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瞭解說明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8

這星期,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教學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思考中又讓我學習了不少東西。

因為覺得這一課內容簡單,所以我也沒太重視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只是參考了一下“鳳凰語文論壇”上的教學設計,然後自己簡單地修改一下就算了。上完課後唯一的感覺就是很累、嗓子很難受。為什麼上這節課這麼累呢?回想課上的一個個環節,我突然發現,這整整一節課除了學生讀課文,其餘的時間我都在回答學生的問題!

這是怎麼回事?其它課可都不是這樣的呀?再次來到“鳳凰語文論壇”的我,一點一點地細心閱讀與此課有關的所有文章,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這篇課文與其它的.文章不一樣,它是說明文(也稱說明性文章)。論壇上大部分老師認為教學的思路應當是這樣:首先,把這篇文章的教學定位為說明文的教學。那麼就有一些相應的說明文的方法的介紹和學習。例如,課文中對“克隆”一詞下定義的語句,就是運用一種說明方法,還有舉例子、分類別等說明方法。其次,還要注意到文章遣詞造句的特點,抓住了“許多”“一般”“一些”能夠體現作者科學嚴謹精神的詞語……

“課都上完了竟還沒弄清楚自己該教什麼?真是太不負責任了!”看到這裡,我暗暗為自己的馬虎而自責。怎麼辦呢?都說“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重新設計,再上一遍吧。這一課我抓住文中能體現說明文特點的句段,讓學生邊讀邊總結概括說明方法,在讀中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這堂課也上得不是很順利,學生對用詞的準確很容易理解,但是他們對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卻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斷。這又讓我多費了很多口舌,但從學生的表情來看,還有部分學生仍是一臉茫然……

當我帶著疑問再次來到了鳳凰語文網,看著網友們在論壇上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我更加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參考了網友們的各種意見,又在網上讀了幾篇關於國小說明文教學的論文,我覺得說明文教學時要注意:一.教師不能像科技博物館的講解員那樣,一廂情願地去介紹科學知識,而學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貯知識的容器。這樣課上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語文課的本味。二|、學生讀到像《神奇的克隆》這樣的說明文,科學知識匱乏的學生會有很多問題。如果教師再錯誤地說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給學生以知識,那在教學中就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傳達的主要內容時,千方百計地拓展關於該領域的知識,然而這樣做,亦背離了語文教學的軌跡。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9

初讀第七課《神奇的克隆》,說實話自己對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開始在網上不斷搜尋有關克隆的資料,惡補這方面的知識。再和年級組的老師交流一番後,頓時清晰了許多。在學生這方面,我佈置他們在預習的同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教學參考書,鼓勵他們可以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請教什麼是壓條什麼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領。

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課堂。雖然這是一篇我布怎麼擅長執教的課文,但是走上講臺的我依然自信,因為有了先前的準備工作我的底氣足了!孩子們也不曾因為這是一篇科普類的說明文而感到乏味,他們依然高舉著激動的小手爭先恐後地與我交流。我想這樣的情景不就是我們教師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嗎?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人類來說,克隆是有利還是有弊?學生們分成兩派,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全班同學達成一致意見:克隆技術對於人類來說,有很大的作用,會造福人類,但無限制地克隆動物或人,也會給地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堂課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結束。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0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

1.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興趣。我用《西遊記》中孫悟空故事引出課題,學生興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2.教學本課時,我採用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的四步模式嘗試教學,主要在“設疑探究”中精心設計問題,以便學生自學、合作、探究。根據本課特點,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六個小問題統領全文。問題小,課文內容清晰,因此在小組裡學習起來就相對簡單,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只是對說明方法有疑問,我便把這個問題集中起來集體講解,在學生疑難之處講就體現出來了,效果非常好。

3.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於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仍有許多困惑:

1.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我為了採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文字內容問題化,為了體現這種模式,就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篇課文是說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別強,所以更加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

2.學生培訓不到位。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有流於形式之勢。雖然平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但終究是不夠細緻,以至於在公開教學這樣的場合,學生不敢真正動起來。有些組長話說不響,有些組員無所事事,彙報時成了好學生的天地,使後進生更加掉隊了。這個問題很嚴重,給我敲響了警鐘,今後在學生訓練是還需想辦法,逐步提高。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1

對於《神奇的克隆》這一文的教學,我一開始就思考著:假如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克隆知識的認識上,則會變成科學課;若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又顯得索然無味,所以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根據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學習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正確理解克隆的“奇妙”之處,重在感悟文章的語言上。

課文以“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作結,那麼,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裡呢?這是一個有著很大張馳力的問題,可以以此為統領,引導學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術的“奇妙”。奇妙之一:《西遊記》中孫大聖“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奇妙之二: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便能培育後代。奇妙之三:細菌等單細胞微生物“經過二十分鐘時間,就可以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個、八個……”。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狀態下的繁殖”,是克隆技術“淺層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紹的克隆技術對人類的造福,則是克隆技術被人類“操控”後的奇妙用途。

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和蔬菜新品種,及優良的家畜,也不僅僅侷限於在保護生態、醫學上的'重要意義,第八節最後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當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克隆技術的奇妙後,要引導學生利用書籍進一步瞭解克隆技術,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專家”為題,讓學生去想象,這也是誘發學生對未來科學的展望和憧憬。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2

這課教學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其間我學生的互動並由此撞擊出的火花也很有意思,雖然回想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萬事開頭難”,上一堂課如果從一開始就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的程序也會輕鬆許多,而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得益於說明物件的特點。克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神祕又屬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可既然是事理性說明文,自然不乏抽象概念,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文字死板地介紹,再有趣的話題也會變得沉悶。針對學生很容易在較冗長的理論前產生厭倦的心理,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匯入必須馬上抓住學生的眼球

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匯入物件,如 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個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個“羅納爾多……”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學生對什麼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進行運作、為何會有這麼神奇的力量等問題產生濃厚的追問興趣。調起他們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說,即使再枯燥學生也會認真聽講。

二、充分利用反思維質疑,激發興趣。

作者在介紹什麼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

這是不是太囉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紛呈。生:這樣更突出了神奇……

生:這樣能把克隆介紹得更詳細……

生:這是一種多方面的介紹……

一個個小手在高舉,一種種思維在跳躍。面對孩子們興奮的小臉,我感到的成功的快樂。“學習本段的寫作方法”這個難點也迎刃而解。

三、用好資料,活學活用

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的熱情,讓他們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在介紹中,及時加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無窮,又怎會排斥反感?其後我讓學生再分類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就激發起學生極大的熱情。

四、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在思考中提出觀點,活躍思維,在辯論中明確觀點,

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起引導作用,但絕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經驗。而只有營造出輕鬆、活躍、和諧的環境氣氛,才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教師丟擲問題,而後作為旁觀者,在必要時調動氣氛或適時的調整學生的語言表達並進行恰當的鼓勵,而學生能根據已學到的關於克隆的知識進行分析辨別,並能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達到。

尤其令我高興的是,一開始擔心學生不嚴肅對待辯論,並只是從片面思考的情況並未出現,而結果讓我備感欣慰,學生的回答都相當有條理且極具說服力。“你是支援還是反對克隆人”,學生有從倫理方面進行分析、想象,也有從人類基因方面進行考慮,提出將出色的基因進行克隆等,都很出採。但遺憾的是在辯論過程中作為教師我仍時常“不甘寂寞”地表明觀點,也許會間接影響到學生的立場。有時我應該作為一個完全的旁觀者,欣賞他們的表演就好,要把主動權給學生,相信他們的實力,使他們擁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氣。

最後,我感到困惑的是:理解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雖然也知道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但是一到課堂上,要麼缺少讀書,要麼理解不深入。看來,自己還要錘鍊基本功,才能真正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3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

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為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為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為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型別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4

為了說明“克隆”的奇妙,在語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奧的話往淺顯處說,例如孫悟空拔汗毛變出無數個“孫悟空”;二是把深奧的話進行對比說,如把“有性繁殖”跟“無性繁殖”對比;三是把深奧的話進行舉例說,如柳枝、馬鈴薯……

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標,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而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網路搜尋需要的資訊和資料,培養獲取資訊的能力,在授課中那個,採用讓學生讀說寫練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5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的說明文。全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紹克隆是什麼,第五自然段介紹1996年人類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義。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紹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第九自然段,寫克隆技術有著誘人的前景。

這篇課文,內容較好理解,學生一讀就知道。面對這樣的文字,如何上出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呢?面對文字,我反覆讀著,最終我決定從以下兩點作為突破口:第一,從課文第一部分(1-4)節,體會作者對“克隆”這個概念的全面闡述。作者先說什麼叫克隆,然後講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這種層層遞進的寫法,值得學習。第二,抓住文章的`題目“新奇”,體會克隆技術新奇在哪裡,文中第八節介紹新奇時,有三處雙引號和一處省略號,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符號的用法及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製造、配件、裝配”在文中的實際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詞。由省略號,讓學生再補充一句。有的學生說:“能夠培植出頭髮,讓脫髮的人免遭痛苦。”

從這兩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