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

克和千克對學生來說是兩個比較抽象的單位,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因此這節課要準備的東西不少。課前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兩分硬幣,一個小小的玩具,自己也準備了不少,比如米粒、黃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為一疊的本子等。心想準備工作較為充分,這堂課應該不錯了吧,但這節課的.效果沒有我預想得那麼好。

反思一:在整堂課中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在課的前一部分要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就問:“要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麼辦?”學生答:“用秤稱。”再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圖,雖然很順,但沒有什麼波折,激不起興趣。

反思二: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

反思三:要多給學生鼓勵,哪怕是一個眼神,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

反思四:課堂上怎樣做到收放自如,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鍛鍊。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2

《認識千克和克》這一單元知識點簡單,大多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動手操作中。二年級的孩子,還處在好玩好動的時期,在課上有實踐操作的經歷,自然是十分開心的。縱觀這一單元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課時,讓學生因動而學

為了讓學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幾乎每節課都要讓學生帶物品:蘋果、桔子、雞蛋……於是我將新課和最後的《稱一稱》整合起來,第一課時安排學生帶來家中各種各樣的稱和不同的物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掂物品、稱物品、數個數,並由組員記錄38頁的表格,而我則巡視學生實踐的過程,10分鐘下來,孩子們都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並嘗試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這些重量的大米,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數學課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沒有用隻言片語,卻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下課了,因為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我獎勵他們共同分享帶來的水果。一個孩子跑來對我說:“老師,要是天天這樣上數學課就好了!”

其實,在整合課程上我還有個想法:就是讓學生在科學課時自己來操作一下托盤天平。雖然教參上並沒有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親身經歷感受過的知識,才能在他們的腦海裡建立正確、真實的表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準備利用中午時間安排學生4人合作,稱一稱10克黃豆。

二、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和生活是密佈可分的,尤其是這一單元,每個課時的作業都安排了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數學、用數學的題目。為了讓學生和千克、克有更親密的接觸,我組織學生去菜場、超市進行調查,比如: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去菜場,看看媽媽買的菜各是幾千克,再把你和媽媽買菜的過程寫成一篇數學日記。這樣的作業既是學生樂意的,也給工作繁忙的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親子機會,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語言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當然,批改“調查作業”老師很累的,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閱覽,有的還需要年級組的.老師交流,但我們樂此不彼。因為,我和孩子們一樣也經歷了學習的過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裝,也知道105顆桂圓重1千克……此時,我猶如走進了超市,正在享受購物的快樂一般。

三、 迴歸原始的教學方式

自從有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裝備,我們的教學手段也隨之豐富起來。精美的PPT,深情並茂的動畫,給課堂增添了很多的樂趣。可看著孩子們鼻樑上悄悄架起的眼鏡,我總有些心疼他們。

《練習四》的教學,我一改往日的練習課教學模式——做一題講一題,用原始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於是,孩子們把窗簾開啟,教室裡頓時亮堂堂的。我先讓孩子們交流學習單: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

3、1千克=( )克。

然後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1—6和思考題,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學“你知道嗎”。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我巡視學生,最後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有的放失的對習題進行講解,高效率的完成了書本練習的教學。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3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臺秤的知識經驗,課前就佈置學生在家蒐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臺秤,這是什麼,幹什麼用的,檯秤怎麼稱物品的重量?接著讓學生認識檯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說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說有5個,有的說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髮現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是不同的。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裡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裡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裡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裡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裡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裡放2瓶營養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說。我於是話鋒一轉: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檯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後,學生展示彙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在這節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加,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並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採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覆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並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援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圍繞“動手實踐、親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展開,力求讓學生充分感知、瞭解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及關係、差異。以下是我執教後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貼近生活,活動引入。

由於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時重點根據國小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生活經驗,並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層次。設計了猜、掂、稱、說等活動方式,讓具有好動、好玩、好奇心強等特點的二年級孩子們,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並瞭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課的一開始就通過輕鬆愉悅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發現新知,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慾望。

反思二:組織活動,親身感知。

整個教學活動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說一說這些活動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組合作方式,反覆掂一掂、拎一拎,說一說,使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以及產生1克和1千克質量差異的體會。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為了考驗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課的最後設計了讓學生“填一填”、“看圖寫體重”的練習環節。從練習中不難發現,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夠實際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

反思三:不足仍然存在

在實施的過程中,本人犯了一貫性的錯誤,急於將本課的知識讓學生一時掌握,學生的活動時間給予的短而倉促,沒能讓每個孩子充分的、積極的、全面的感知整個活動所應體會到質量概念,從而在最後的'練習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正好讓我明白了本課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待今後的進一步改善。課堂氛圍雖活躍,但在實際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顯得不夠明晰,有些凌亂,學生思想也有所影響,因而在達成教學目標時感覺有些吃力,沒能在“點子”上攻破難點,導致某些教學環節出現了重複、迴圈的現象,所用的時間過多。練習中,“一輛貨車的載重”使很多學生都犯難了,設計本題時本人欠考慮,沒能從細微處考慮學生對大數的理解程度,致使一部分學生都被難住了!由於時間的限制,這個問題在本堂課上也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了本課的一大遺憾。

總之,為了順利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出現的不盡人意之處,有待於今後教學中得以解決、改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聽說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

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麼樣?

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麼樣?

(學生活動)

師採訪冠軍:你為什麼要選“XX”,不選“XXX”呢?

師:“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麼嗎?

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彙報。

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現在交流一下好嗎?

師小結:同學們說了那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2.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多媒體課件出示盤秤、檯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

(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3.認識“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蝸牛”

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隻蝸牛的體重?

(學生興趣高漲)

師: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秤來稱呢?

師:那我們一起來稱一稱這隻蝸牛的體重。

(示範操作)

師:我們來看遊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師:以蝸牛為標準,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嗎?

師:我們分小組來稱一稱看誰估量的最準。

(小組活動)

師:每個同學拿一個2分的硬幣掂一掂試一試,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說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師:同學們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稱一稱,好不好?

聽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物品的質量,然後再用天平稱出物品的質量。

(2)稱好的物品的質量用近似數表示就可以。

師:剛才有的學生想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有多重,用標尺上的刻度不夠,我們還有個辦法用法碼來稱。

說明:遊標撥回刻度0,在右盤放入砝碼,直至天平平衡。

將砝碼和標尺上的質量加起來就是數學書的質量。

師(拿出一袋鹽):誰來估量一下一袋鹽的質量?

師:我們來一起看一看質量標註,一袋鹽500克,那兩袋呢?

(板書1000克)

5.認識"千克"

師:如果再重一點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還合適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家裡常用的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稱的用法?

我們分小組從你的材料袋裡稱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我們稱出了分別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麼發現嗎?

師:雖然體積不一樣,但質量是相同的。

師:同組同學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師:你能估計一下你的凳子、書包有多重嗎?

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並彙報。

6.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才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誰重?

(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量。

師:也就是說 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說1000個1克是1千克。

三、應用拓展

1.認識常用的檯秤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彈簧秤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臺秤,你能讀出檯秤上的資料嗎?

2.認識健康秤

師:誰能說出他們的`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麵 5千克

4.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課後小結: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本節課重點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6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回家準備一千克物品的作業,第二天大多數學生帶來了1千克的物品,有帶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說一說對1千克的感受。學生髮言非常踴躍,因為這是他們切身體驗過的。

我還帶來了家裡的.電子秤,讓孩子們排著隊上來,每個人都有機會稱一樣物品,要求不能和別人的重複,稱完後大聲告訴大家這個物品的重量。學生非常開心,樂於參與,在自己的切身體驗中感受物體的重量。

不足之處: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參照,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後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於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想僅靠課堂上學得一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7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後有以下收穫:

一、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國小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國小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裡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籤;在家裡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本節課,在教 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並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並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裡,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麵、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言最積極, 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8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一些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並認識“秤”。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親身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得是否準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的。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能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再通過有獎竟猜活動讓學生估得準確玩得高興。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最後還佈置他們課外到超市瞭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

在這節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提高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9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0

1、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

本課設計力求體現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於又歸宿於生活的思想。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並能分辨物體的輕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覺去感受體驗物體輕重。所以教學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課前調查,課中體驗,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2、關注過程強調體驗。

本課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教學形式,設計了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動中,學會學習。

3、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

教法與學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學生好學而設計教學”。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理解與創造。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先讓學生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水果,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這時教師給予學生有的放矢的指導,而不是先教給操作方法,然後讓學生去稱。這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慾望出發。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繼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意創造矛盾,用秤稱2分硬幣時,發現指示針幾乎一動不動,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時才引出天平來認識“克”感知克,並通過推理建立起1000克與1千克的聯絡。為了學生進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師的體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約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現場當小記者採訪聽課老師的體重。這些有趣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學生始終處於注意力的“興奮期”。

4、教材的認識與處理

認識與處理的原則: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學生對1克與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選擇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研究操作實踐的“源”。在教材處理上,從整體——部分——整體,先認識千克後認識克,再建立克與千克的聯絡,這也是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步感知體驗。感知1千克時,通過分組合作,稱一稱,掂一掂,並將1千克轉化成具體的數量:8個蘋果,6根黃瓜,7支香蕉,12個桔子,6個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1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絡,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後,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儘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資訊。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後,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後,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儘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並不是很大,但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並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後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麼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2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後還佈置他們課外到超市瞭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3

1、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檯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我課後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瞭解學生參與研究後的感受,為後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驗。

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4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於教學目標的定位為: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絡,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

證明

,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20、50克呢?並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後,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三:

在教學完千克後,因為時間關係,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迴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侷限於認知與理性範疇,它已擴充套件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數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徵。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