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排列組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1

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排列與組合》就是體現數學生活化的一個很好例子。說實話,對怎麼把握好“排列與組合”這個內容,課前我總是猶豫不決。《標準》中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因此我試圖在本節課中把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一、突出活動,讓學生中實踐中學習和感受數學知識。

通過多次的實踐活動,學生對排列與組合有了比較具體的感受,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

二、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在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讓學生小組觀察、比較、分析,說說你認為哪種擺法比較好,可以不重複、不遺漏,即使學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於下結論,而是讓學生體會哪種是最佳擺法。

三、將實踐活動數學化。

比如握手問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已掌握三個人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麼如何內化為數學知識是一個重點。因此,我讓學生想“假如在考試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該怎麼辦?”引導學生想出用符號來表示,其實這就是數學化的過程。

總之,我想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節課也發現不少問題。比如最後的路線問題,這是一道拔高題,學生明顯感到了困難,這是備課中我沒有預想到的,今後在“備學生”方面還要下功夫。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討論事物排列的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難點:掌握排列不重複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每組三張數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智慧城堡)這節課我們將在智慧城堡裡學習,這是為愛動腦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準備的,你愛動腦筋嗎?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課件出現一把鎖)這是一把密碼鎖,密碼是1和2組成的兩們數。用1和2能組成幾個兩位數呢?

指名學生回答。

密碼正確,我們進去吧!歡迎同學們進入智慧城堡!走,我們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遊樂園裡玩是需要遊戲卡的,每個遊戲都有一張對應的遊戲卡,想知道怎樣才能取得遊戲卡嗎?

(課件出示:在數字卡片1、2、3中拿其中兩張,組成一個兩位數。)同學們大聲地讀一遍。

請同學們擺卡片。

(3)彙報結果。

誰願意告訴大家你擺了幾個兩位數?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討論。

不重複,不漏掉。

②觀察、比較、分析。

③總結規律。

三、聯絡生活,應用拓展

(1)3名學生在智慧樂準備合影留念,3名同學坐成一排合影,有幾種坐法?(學生操作)

學生展出回答。

(2)有3本書,分別是《兒童文學》《數學趣題》《自然奧祕》,送給小麗、小清和小紅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種送法?

(指名學生說一兩個)

還有嗎?看來有很多種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種送法呢?拿出學習卡,把你的想法擺出來。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趣嗎?說說你學會了什麼。

板書設計

排列

用1、2、3三張數字卡片可以組成6個兩位數。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與順序有關,有序思考

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兩位數”,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後選擇最佳方案彙報。這就給學生留出了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實現了資訊在群體中多向交流。

同時我也考慮:在本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這部分學生該怎麼處理?在孩子起點高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會對事物進行整合分類?對於有的同學能用簡單符號代替實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們進一步深化理解?這些都是在課堂上沒有深入研究的。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3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 活用教材

我對教材進行了靈活的處理 ,課一開始,老師就創設了和三隻小動物參觀數學樂園,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將學生知識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課教師就是圍繞這個大情景來教學的。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課的設計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關注合作 促進交流

以同桌或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同桌,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3、練習題的設計力求遊戲化,使學生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愉快的學習知識,如抽獎遊戲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教後反思:

1、教師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指導不夠,有個別學生還不能有效參與。

2、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對學生的指導不夠細緻,不夠具體,如在抽獎遊戲過程中,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學生板演,或說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場。

3、教師語言不夠精練,放手不夠到位。如排列教學中,沒有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己找出不同擺法。

4、今後應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知識是排列和組合簡單的知識,但對學生來說,教師又不能直接講解排列組合,如何講解比較深奧的知識,這是應該正視的問題。在處理教材時,沒有直接呈現排列組合原理,而是從排列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學列舉法。因為學生只有恰當的分類,將事情的各種情況能夠一一列舉出來,就能夠保證計數時不重複不遺漏——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本節課沒有要求學生解決比較複雜的計數問題,也不要求發現加法原理與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學生通過科學列舉法,感受計數方法。在教學中,為了突破重點,從多方面想辦法:一是讓學生認識到排列與組合學習是生活中的必須;二是讓學生通過擺、畫、列表等活動,學習“不重複、不遺漏”的計數的.方法。本課教學後我進行了認真反思,覺得有以下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創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將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通過創設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遊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二、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悟新知。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2、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四、不足之處:

1、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

2、給學生的探究時間還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過這次教學一定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5

一、創設情境,生活取材。

新課程提出,教師是一個決策者。在尊重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加工,創設了一個主題式的情境“喜洋洋蔘加體育運動”,來組織學生參與多層次的多種遊戲活動。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把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滲透進去,通過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去感知了何謂排列,何謂組合。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過程,他們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構建對數學的理解。

在這節課中,努力地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猜測、驗證,留有充分的時空去嘗試、討論、研究,調動學生全員參與、自主探究,讓他們充分展示其思維過程,而不是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老師的思維軌道,因為只有自己發現並學會的知識才是記得最牢固的。如:學生獨立排由1,2,3組成的數之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情況,學生在彙報交流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學到了別人的長處,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有序排列。這樣,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主動建構新知,就像在水中學會游泳一樣,才能真正掌握本領。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6

《 排列組合》是二年級上學期的內容,是對搭配問題的初步認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自己有比較的好的地方,也還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創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通過創設“老師到北京旅遊這一情境”,激發了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探究慾望。又如通過創設“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遊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

2、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3、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悟新知。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4、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不足之處:

1、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

2、給學生的探究時間還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過這次教學一定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7

創設情境“遊玩數學廣角”,組織學生參與多層次的多種遊戲活動。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把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滲透進去,通過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去感知了何謂排列,何謂組合。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

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猜測、驗證,留有充分的時空去嘗試、討論、研究,調動學生全員參與、自主探究,讓他們充分展示其思維過程,而不是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老師的思維軌道,因為只有自己發現並學會的知識才是記得最牢固的。如:學生獨立排由1,2,3組成的數之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情況,學生在彙報交流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學到了別人的長處,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有序排列。這樣,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主動建構新知,就像在水中學會游泳一樣,才能真正掌握本領。

三、預設有效問題是進行數學思維的關鍵

“思”源於“問題”,要通過“問題解決”使兒童獲得知識、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思考的形成就是藉助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在這節課中,在

每一個活動之前,我首先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感興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呢?”、 “三個人每兩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條褲子搭配算一種穿法,兩件衣服和兩條褲子有幾種搭配方法?” “買門票5角,可以怎樣付錢?有幾種付法?”??只有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才能自覺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解決之中,才能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比較,對這些規律的觀察、感悟,對所得結論的描述、解釋。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形成數學思考的過程。

四、逐步感悟有序思維的必要性

有序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維的重要性。本節課,我試圖通過以下三個層次的設計體現這一想法:第一層次,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讓學生非常自然地、主動地進行猜數,併產生怎樣思考才能既不重複也不遺漏的問題,使學生獨立思考;第二層次,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用1、2、3寫(擺)兩位數”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寫(擺);交流討論,再說一說你是怎麼寫(擺)的,它好在哪裡?等問題,促使學生去觀察、去發現,促進了學生對其隱藏著的

數學思想的領悟、認識;最後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得到了兩種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圖示法),進一步體驗到按一定的順序思考的價值並初步掌握方法。同時抓住鼓勵表揚的握手遊戲這一契機,突破教學的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們對其規律進行本質的探究,在活動中體驗感受排列與組合的不同。這裡,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動,體會到思之要有“據”、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這不僅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更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第三層次,聯絡學生的實際――搭配衣服和買本子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體驗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8

本節課體現了兩個特色

1、預設有效問題是進行數學思維的關鍵

“思”源於“問題”,要通過“問題解決”使兒童獲得知識、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思考的形成就是藉助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

在這節課中,在每一個活動之前,教師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感興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呢?”、 “三個人每兩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只有面對這樣的好“問題”,學生才能自覺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解決之中,才能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比較,對這些規律的觀察、感悟,對所得結論的描述、解釋。而這一過程又正是學生形成數學思考的過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維的必要性

有序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維的`必要性就顯得猶為重要了。課始,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讓學生非常自然地、主動地進行猜數,併產生怎樣思考才能既不重複也不遺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著,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用1、2、3寫(擺)兩位數”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寫(擺);交流討論,再說一說你是怎麼寫(擺)的,它好在哪裡?等問題,促使學生去觀察、去發現,促進了學生對其隱藏著的數學思想的領悟、認識;最後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得到了兩種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圖示法),進一步體驗到按一定的順序思考的價值並初步掌握方法。

最後,抓住鼓勵表揚的握手遊戲這一契機,突破教學的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們對其規律進行本質的探究,在活動中體驗感受排列與組合的不同。這裡,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動,體會到思之要有“據”、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這不僅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更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

這節課注重了排列組合的有序性,而對排列組合的合理性詮釋得還不夠到位。還有些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的資源捕捉利用不夠及時到位等等。我想這在以後教學中還應多反思,多注意的。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9

創設情境“遊玩數學廣角”,組織學生參與多層次的多種遊戲活動。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把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滲透進去,通過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去感知了何謂排列,何謂組合。

一、親歷過程,主動建構。

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猜測、驗證,留有充分的'時空去嘗試、討論、研究,調動學生全員參與、自主探究,讓他們充分展示其思維過程,而不是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老師的思維軌道,因為只有自己發現並學會的知識才是記得最牢固的。如:學生獨立排由1、2、3組成的數之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情況,學生在彙報交流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學到了別人的`長處,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有序排列。這樣,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主動建構新知,就像在水中學會游泳一樣,才能真正掌握本領。

二、預設有效問題是進行數學思維的關鍵

“思”源於“問題”,要通過“問題解決”使兒童獲得知識、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思考的形成就是藉助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在這節課中,在每一個活動之前,我首先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感興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呢?”、“三個人每兩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條褲子搭配算一種穿法,兩件衣服和兩條褲子有幾種搭配方法?”、“買門票5角,可以怎樣付錢?有幾種付法?”只有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才能自覺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解決之中,才能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比較,對這些規律的觀察、感悟,對所得結論的描述、解釋。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形成數學思考的過程。

三、逐步感悟有序思維的必要性

有序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維的重要性。本節課,我試圖通過以下三個層次的設計體現這一想法:第一層次,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讓學生非常自然地、主動地進行猜數,併產生怎樣思考才能既不重複也不遺漏的問題,使學生獨立思考;第二層次,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用1、2、3寫(擺)兩位數”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寫(擺);交流討論,再說一說你是怎麼寫(擺)的,它好在哪裡?等問題,促使學生去觀察、去發現,促進了學生對其隱藏著的數學思想的領悟、認識;最後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得到了兩種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圖示法),進一步體驗到按一定的順序思考的價值並初步掌握方法。同時抓住鼓勵表揚的握手遊戲這一契機,突破教學的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們對其規律進行本質的探究,在活動中體驗感受排列與組合的不同。這裡,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動,體會到思之要有“據”、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這不僅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更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第三層次,聯絡學生的實際――搭配衣服和買本子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體驗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10

排列與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學的最初步知識和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本冊教材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為落實新課程的理念,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我組織許多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活動,運用小組共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為此,將採取以下教學策略: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2、動手實踐體驗,探究解決問題。3、關注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

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後繼學習,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學生將全面學習相關知識,組合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泛,由於其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則,它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於這樣的考慮本課教學中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同時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排列組合》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遊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遊數字樂園(數字搭配)——遊活動樂園(線路選擇)——遊遊戲樂園(跑道問題,詞語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動手實踐體驗,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通過“猜想——討論——實踐——彙報——比較——歸納”等環節,充分展開探究過程。

3、關注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9、3、7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三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選擇最佳方案再彙報。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資訊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

同時我也思考:在這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這部分同學該怎麼處理?在孩子起點高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進行整合分類?即是否能夠讓學生初步感知排列數與組合數的區別呢?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11

11月5日我在界湖國小東校區多媒體教室觀看了張京菊老師執教的《簡單的排列組合》,感觸頗深。這節課中,張老師以國小生熟知的遊戲樂園為題材,創設了買票、猜密碼的情境。這樣的教學設計比較新穎,符合二年級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切合了本節課的教學主題。

整堂課張老師堅持從低年級兒童的實際與認知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理念,結合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課堂上張老師沒有明確告訴學生什麼是排列,什麼是組合?而是通過具體的活動來加深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先讓學生用小圓片代表三位同學擺一擺,感受擺的過程。再用塗色的方法表示出來,通過彙報交流總結塗的方法,體會排列的規律,學會有序思考,然後學以致用利用規律重新塗色,體會有序排列的優越性。緊接著通過握手活動,感知組合,然後通過比較總結出排列與順序有關,組合與順序無關。這樣使理性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所熟悉的現實背景密切相連,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因而問題的解決便具有了現實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豐富了他們解決問題的經驗和策略。

作為發展性的教學,加強對操作進行反思,引導學生概括3個元素排列的計算方法。這樣的數學課堂需要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分類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符號化意識的培養。

我相信這節課對張老師的感觸是最多的。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大家對張老師授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通過交流研討,使每個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12

排列組合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泛,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後繼學習,因此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而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實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並且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排列組合》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實際的生活情境:按順序,擺卡片——好朋友,握握手——衣服搭配——買東西——打乒乓球一系列的情境,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尋找搭配方法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活動的機會,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探索搭配的規律和方法,在反饋交流中比較得出在搭配的過程中怎樣避免重複和遺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順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複、不遺漏,體驗搭配的有序性。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探究開拓的意識。

3、動手實踐體驗,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通過“實踐——討論——彙報——比較——歸納”等環節,充分展開探究過程。

4、關注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

本節課我運用了同桌合作,四人小組交流,共同探究,學生彙報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1、3、9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三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學生去動手操作。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同桌合作完成(其中一位同學擺,另一位同學記錄),然後小組合作交流選擇最佳方案再彙報。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資訊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

5、巧妙設計教學環節,滲透數學思想。

本節課選擇的五個教學環節並不是隨意組合的,而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教育教學價值,各種數學思想分層次、分步驟地藉助素材的探討進行滲透。比如在衣服搭配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複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要讓學生藉助衣服卡片、有用連線的方法、有用文字書寫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過渡到抽象。本環節的鞏固環節是打乒乓球,重點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個性化、簡潔化的表示方法,使學生明白各種不同的搭配可以用盡可能簡單的數字、字母、符號表示出來,增加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13

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不但是後面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表面上看教材對於這些知識的呈現似乎比較零亂,實質上數學廣角猶如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它重在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並且經歷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為此,我在本堂課中創設了一個探索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圍繞“去數學廣角遊玩”這樣一個主題事件情境,通過智力考試猜老師的年齡,猜老師的手機號碼後2位,智力過關握手慶賀,幫老師搭配衣服,排隊留影,找回家路線等活動,由淺入深,開展學習探究,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探究過程趣味化。

一堂課下來,雖然同伴們說我教學設計新穎有趣、教態自然、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教學過程流暢,似乎上得挺不錯。而我自己心裡卻很明白,這堂課有許多地方是失敗的。因為這一篇“散文”的.“神”我開始沒滲透好,後來沒把握好,到最後學生很難在頭腦中有效建模,所以本堂課如果我給自己打分,肯定不合格。細細反思如下:

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生成的素材,大做文章。《數學廣角》的內容本來就像萬花筒,不需要額外找大量素材,否則只會讓我們的課堂華而不實。如本堂課中,在讓學生思考用1、8、3三張數字卡片能排列出幾個兩位數時,我在學生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基礎上,安排了同桌操作、驗證,即一位學生擺數學卡片,一位學生做記錄(用記號筆)。在巡視的過程中,我有意蒐集了3種不同方案,並給它們編上號:

① 13、18、31、38、81、83

② 13、31、38、83、18、81

③ 13、83、31、81、18、38

我讓學生比較上面三種方法,說說你最欣賞哪種方法,讓小組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在這裡,當學生說出 “有順序”三個字時,我沒有細細品下去,而是用“是啊,這樣有順序地去思考問題,就可以做到不遺漏、不重複。”這麼一句粗糙的話語把難點遮住,把亮點給錯過了。假如當時,我繼續追問:“哦,那你來說說,是怎樣一種順序呢?”學生邊回答,老師邊在學生的方法上做文章,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提煉出“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等不同的順序,這樣就會很自然地突破難點。

第二,要用心關注課堂上的細節問題。在四人小組進行握手操作時,後面的很多孩子其實都沒看清,就不可能數出來有幾次。如果能讓孩子們在握手時把手舉高點,這樣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的時候就是如此,一個小小的細節往往關乎成敗。

第三,要巧妙設計每一道練習。在本堂課最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麗、小芳、小美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們有幾種站法?一下子出現三個人的排列,對學生的挑戰可能有些大,也可能是我前面的有序滲透地不好,學生半天都沒拉扯清楚。打算做如下修改:把老師也加進去,每兩人合影一次,共合影幾張?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常常會有遺憾,所以需要我們不停地反思。相信每一次反思總會帶來些許進步,些許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