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排列》說課稿

說課稿3.0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排列》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排列》說課稿

《排列》說課稿1

本次說課的課題是《升冪排列與降冪排列》,所用是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的教材。本課內容是教材的第三章第3節第3課時。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項式和多項式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前面多項式的延伸與應用,為後面的整式加減做鋪墊。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處於輔助後續內容的地位。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會對一個多項式按某一字母進行升冪或降冪排列;

2.理解升降冪排列的內涵,能夠進行一些簡單應用;

3.通過本節升降冪體現的整齊美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主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時的重難點來制定。

本課的編寫意圖是為方便後面的整式加減,結構特點是由問題到新知,再由新知到應用的過程。在已學過單項式的次數,多項式的項以及加法交換律的背景下,提出重點是認識升降冪排列並能按要求正確排列多項式,教學中藉助學生自學總結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重點;而在《課程標準》對學生自學能力得要求上提出本節的難點為理解升降冪排列的內涵並進行簡單應用,教學中依靠習題的鞏固提升與教師點撥來突破。

在教材的處理上,開篇的提問已經為學生指明瞭本節的地位及作用,教學中簡單陳述其對後續內容的幫助作用即可。教材中對於升降冪排列的定義需要教師講清道明,即升冪是按指定字母的指數從小到大,降冪則相反,這也就是本節教學重點。教材中的例題教師需要板書為學生形成示範作用。教材末尾的注意部分則可以作為知識小結讓學生總結體會,這是學生髮揮應用能力的前提。

本班學生知識基礎參差不齊,生活經驗較少,學生的心理依賴性強,學習中容易形成惰性而懶於主動思考。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本節課主要採用學生自學為主的方式。即學生自己先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將自己的所得以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展示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動腦以及主動參與小組合作的學習能力。

本節教學手段主要藉助教師編寫的學案來進行。學案嚴格按照本校的“導展練測”四環節展開。教學堅持學生不學不上,學生先展示,教師後教學,以小組推進課堂的原則。

本課的教學總體思路是藉助學案實現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的有機結合。環節主要有教師匯入,學生展示交流,課堂鞏固提升,反饋測試和學生總結收穫這些環節。整個教學環節與先學後教,小組合作推進的教法緊密相連。教師主要針對教學重點提問升降冪定義的理解,針對教學難點提問升降冪的內涵,針對學生能力發展提問學生本節所獲。學生根據自學導測,習題練習以及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教學。本節的知識體系藉由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來歸納。練習設計與作業安排的創意來源於《導學方案》。板書主要以體現在教學重點的突破以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為主要目標。

教學結構中的師生互動主要集中在教學各個環節的轉換上,開始的匯入互動引出本節內容,中間的重點講解突破本節重點,板書講解規範解題過程,最後的總結收穫提升學生自學自理能力。

總之,本節教學主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對多項式進行升降冪排列,會進行相關應用,依靠學生自學在先,教師指導點撥穿插其間,學生合作交流總結收穫在後的方式進行,以此培養學生養成自學自理的能力,形成規範良好的學習習慣。

《排列》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學內容為演算法案例3,主要學習如何給一組資料排序,學習作程式框圖和設計程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後將能使許多複雜的問題在計算機上得到解決,減少工作量。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排序法的排序步驟及計算機程式設計

難點: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式設計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資料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給一組資料排序,進而能設計氣泡排序法的程式框圖及程式,理解數學演算法與計算機演算法的區別,理解計算機對數學的輔助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根據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的步驟,瞭解數學計算轉換為計算機計算的途徑,從而探究計算機演算法與數學演算法的區別,體會計算機對數學學習的輔助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排序法的學習,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資訊科技對數學的促進。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啟發式,並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於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學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數字排序的步驟,理解計算機計算的一般步驟,領會數學計算在計算機上實施的要求。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大家考完試後如果要排一下成績的話,單靠人手該怎樣操作呢?如果我們用計算機裡的軟體電子表格對分數排序就非常簡單,那麼電子計算機是怎麼對資料進行排序的呢?

通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兩種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

二、探索新知

這裡我先讓學生們閱讀課本P30-P31的內容,然後回答下面的問題: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的步驟有什麼區別?

(2)冒泡法排序中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較大小几次?

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們作出回答,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們能夠積極思考,自主地去學習新的知識,而不只是單向的由老師向學生灌輸。

三、知識應用

例1 用氣泡排序法對資料7,5,3,9,1從小到大進行排序

(根據剛剛提問所總結的方法完成解題步驟)

練習:寫出用氣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4,11,7,9,6排序的過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結果.

(及時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例2 設計氣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進行排序的程式框圖.

(在之前所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畫出程式框圖,然後給出一個思考題)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式框圖如何設計?可否把上述程式框圖轉化為程式?

(之後出一個練習題,找出思考題的答案)

練習: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對例1中的資料從小到大排序,畫出程式框圖,並轉化為程式執行求出最終答案。

(這裡可以使學生們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資訊科技對數學的促進。)

四、課堂小結:

(1)數字排序法中的常見的兩種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它們的排序步驟

(2兩種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式設計

(3)注意迴圈語句的使用與演算法的迴圈次數,對演算法進行改進。

通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排列》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一一對應,並且已經接觸過一些簡單的找規律的題,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習本課後,學生能夠掌握一些簡單找規律的方法,為以後學習更為複雜的找規律做鋪墊。

教學目標:

結合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景,發現並理解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係,並能根據排列的特點,由一種物體的個數知道另一種物體的個數。

使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感悟一一對應的思想及其作用,並能用其解釋間隔排列物體的規律,發展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思維能力,以及探索規律、發現規律的能力。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物體,用數學的思維去分析數學的現象。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發現間隔排列中物體個數的規律。

教學難點是:發現和概括規律。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將充分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發現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深化規律的認識。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我將分三個過程來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回顧一一對應

這一環節我設定了課前熱身,多媒體依次出示一副藍花和紅花散亂排列的圖和一副藍花和紅花一一對應的圖,讓男生和女生分別觀察幾秒,說說哪種花多。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的一一對應,並感悟一一對應的作用。

2.探索規律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小兔和蘑菇的排列有什麼特點?並揭題:像這樣一個隔著一個的排列,叫做一一間隔排列。板書課題:間隔排列。

再讓學生找一找在這幅圖中是否還有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讓學生在觀察中瞭解間隔排列這一現象。

瞭解這一現象後再讓學生去進一步探索一一間隔的兩種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

(1)首尾相同的兩個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

多媒體閃一下夾子、兔子、木樁。提問:你發現這樣的間隔排列還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間隔排列的首尾相同。板書:首尾相同。

接著讓學生將每種物體的數量填在表格中,讓學生探索得到首尾相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

提問:為什麼每排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呢?引導學生把一隻小兔和一個蘑菇看成一組,一組一組的圈一圈,讓學生觀察餘下的是什麼。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依次圈一圈手帕和夾子,木樁和籬笆。多媒體展示一一對應的方法。指出:像這樣,兩種物體一個對一個地觀察,是一一對應。(板書一一對應)利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我們可以發現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當兩端相同時,餘下的就是排在另一端的這個物體。所以排在兩端的這種物體就多1。板書(排在兩端的這種物體多1個)

(2)首尾不同的兩個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

多媒體出示兔子喜歡吃的蘿蔔青菜。提問:蘿蔔和青菜的數量相同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他們首尾的物體相同嗎?引導孩子根據一一對應的方法說出首尾不同,數量相同。板書:(首尾不同,數量相同)

3.創造規律

多媒體出示操作要求,讓學生先畫一畫,創造一組兩個物體間隔排列的圖形。再讓學生圈一圈,判斷兩種物體的數量是否相等?哪種物體多?最後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說一說你驗證了規律的哪些情況。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初步發現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數量上的關係後,通過畫一畫,圈一圈、說一說,明白其中的原因,從而明確規律。

4.回顧反思

讓學生回顧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說說你的體會,有利於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排列》說課稿4

一、說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學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隱含的規律,掌握了一些找規律的方法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數量關係,為下節課學習全長、段長和段數的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三、說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規律。

五、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動手操作、引探、遊戲法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七、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出示圓片,讓學生猜下一個顏色。

(二)展示生活中的一一間隔排列。

(三)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1.觀察排列。

多媒體課件展示主情景圖中的三列物體,讓學生認真觀察,並說說從圖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

讓學生再觀察,小組說說每行物體的排列有什麼特點,引匯出“兩端物體”“中間物體”。

2.比較發現。

請同桌兩人一起,分別數出每一組物體的個數,填寫在表格裡;然後再比較

3.排隊遊戲

第一個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間隔,排成一排。

第二個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間隔,排成一排。每2名男生之間必須有一名女生。

第三個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間隔,排成一排。每2名女生之間必須有一名男生。

(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柳樹桃樹一一間隔排列。

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圖,並要求學生運用今天發現的規律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

提示: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畫圖幫助分析。

學生獨立思考,集體交流,探索柳樹桃樹的數量關係。

2.廣告牌。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線杆與廣告牌,請學生觀察,這裡的排列有什麼特點?這跟我們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個規律?

啟發:如果馬路邊有25根電線杆,你知道有多少個廣告牌嗎?如果有30個廣告牌,那又會有多少根電線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來表示兩端物體與中間物體之間的關係?

3.動手操作

正方形與圓片一一間隔排列,擺10個正方形,最少需要幾個圓片?最多呢?

4. 拓展訓練。

1、2、3、4、5、6??200、201

單數有多少個?

雙數有多少個?

《排列》說課稿5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傳授目標:正確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2、能力培養目標:能準確地應用它們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思想教育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1.重點:加法原理,乘法原理。解決方法:利用簡單的舉例得到一般的結論.

2.難點: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區分。解決方法:運用對比的方法比較它們的異同.

三、說活動設計

1.活動:思考,討論,對比,練習.

2.教具: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學過程正

1.新課匯入

隨著社會發展,先進技術,使得各種問題解決方法多樣化,高標準嚴要求,使得商品生產工序複雜化,解決一件事常常有多種方法完成,或幾個過程才能完成。排列組合這一章都是討論簡單的計數問題,而排列、組合的基礎就是基本原理,用好基本原理是排列組合的關鍵.

2.新課

我們先看下面兩個問題.

(l)從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汽車,還可以乘輪船.一天中,火車有4班,汽車有2班,輪船有3班,問一天中乘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板書:圖

因為一天中乘火車有4種走法,乘汽車有2種走法,乘輪船有3種走法,每一種走法都可以從甲地到達乙地,因此,一天中乘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乙地共有4十2十3=9種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類辦法,在第一類辦法中有m1種不同的方法,在第二類辦法中有m2種不同的方法,??,

在第n類辦法中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N=m1十m2十?十mn種不同的方法.

(2)我們再看下面的問題: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板書:圖

這裡,從A村到B村有3種不同的走法,按這3種走法中的每一

種走法到達B村後,再從B村到C村又有2種不同的走法.因此,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3X2=6種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原理: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

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N=m1m2?mn種不同的方法.

例1書架上層放有6本不同的數學書,下層放有5本不同的語文書.

1)從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種不同的取法?

2)從中任取數學書與語文書各一本,有多少的取法?

解:(1)從書架上任取一本書,有兩類辦法:第一類辦法是從上層取數學書,可以從6本書中任取一本,有6種方法;第二類辦法是從下層取語文書,可以從5本書中任取一本,有5種方法.根據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的種數是6十5=11.

答:從書架L任取一本書,有11種不同的取法.

(2)從書架上任取數學書與語文書各一本,可以分成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步取一本數學書,有6種方法;第二步取一本語文書,有5種方法.根據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的種數是N=6X5=30.

答:從書架上取數學書與語文書各一本,有30種不同的方法.練習:一同學有4枚明朝不同古幣和6枚清朝不同古幣

1)從中任取一枚,有多少種不同取法?2)從中任取明清古幣各一枚,有多少種不同取法?

例2:(1)由數字l,2,3,4,5可以組成多少個數字允許重複三位數?

(2)由數字l,2,3,4,5可以組成多少個數字不允許重複三位數?

(3)由數字0,l,2,3,4,5可以組成多少個數字不允許重複三位數?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可以分成三個步驟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5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共有5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於數字允許重複,

這仍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同理,它也有5種選法.根據乘法原理,得到可以組成的三位數的個數是N=5X5X5=125.

答:可以組成125個三位數.

練習:

1、從甲地到乙地有2條陸路可走,從乙地到丙地有3條陸路可走,又從甲地不經過乙地到丙地有2條水路可走.

(1)從甲地經乙地到丙地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2)從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2.一名兒童做加法遊戲.在一個紅口袋中裝著2O張分別標有數1、2、?、19、20的紅卡片,從中任抽一張,把上面的數作為被加數;在另一個黃口袋中裝著10張分別標有數1、2、?、9、1O的黃卡片,從中任抽一張,把上面的數作為加數.這名兒童一共可以列出

多少個加法式子?

3.題2的變形

4.由0-9這10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沒有重複數字的三位數?小結:要解決某個此類問題,首先要判斷是分類,還是分步?分類時用加法,分步時用乘法

其次要注意怎樣分類和分步,以後會進一步學習

練習

1.(口答)一件工作可以用兩種方法完成.有5人會用第一種方法完成,另有4人會用第二種方法完成.選出一個人來完成這件工作,共有多少種選法?

2.在讀書活動中,一個學生要從2本科技書、2本政治書、3本文藝書裡任選一本,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3.乘積(a1+a2+a3)(b1+b2+b3+b4)(c1+c2+c3+c4+c5)展開後共有多少項?

4.從甲地到乙地有2條路可通,從乙地到丙地有3條路可通;從甲地到丁地有4條路可通,從丁地到丙地有2條路可通.從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5.一個口袋內裝有5個小球,另一個口袋內裝有4個小球,所有這些小球的顏色互不相同.

(1)從兩個口袋內任取一個小球,有多少種不同的取法?

(2)從兩個口袋內各取一個小球,有多少種不同的取法?

《排列》說課稿6

教學內容: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108~110頁,排列。

課標要求:探索給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

課標解讀:

行為動詞是“探索”, 指的是獨立或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物件的特徵及其與相關物件的區別和聯絡,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核心詞是“規律”。

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是要求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在交流中內化規律,並能進行應用。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過三個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四個人小合唱固定一個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簡單的排列,通過列舉等直觀方法幫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利用已有經驗認識和了解簡單的“排列”,引導學生通過列舉等直觀方法幫助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3、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並初步學會表達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2)“探究——研討”法: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探求新知發現規律。在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三個人排一排照相,有那幾種不同的排法?”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探究中體會有序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然後小組交流,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統一認識,體會到有序思考的優勢,並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而當學生有序的把發生的所有可能列舉出來時,我又追問以後解決此類問題時,我們需要把所有的可能都列舉出來嗎,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可只想一組,然後推算出共有多少種排法。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排列》說課稿7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及作用,我制定瞭如下說課內容:

一、說內容:

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

二、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二年級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的數學思想及其方法。排列的思想方法應用非常廣泛,而且也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標準》中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在新課部分安排了學生利用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情境,其主要目是讓學生從最簡單的排列入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的相關知識和學生積累知識、抽象思維較弱、理解能力有限,對多個事物的排列,常常出現遺漏、重複。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在於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一的要求,及我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為: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學情分析,以及《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從學生喜歡破譯簡單的密碼入手來引入新課。我準備了數字卡片的學具,讓學生在操作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把重點內容利用板書呈現。整節課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合作學習、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

五、說學法:

二年級的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間想象力,在心理上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很難的,特別是數學廣角內容一年級沒有接觸過,突然接觸,學生不知道學的是什麼。而且學生也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在本節課不作定義上的講解,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夠直接讓學生來學習,學生會覺得很困難,也不能夠有好的效果,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只是沒有被系統的提煉出來。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結合生動有趣的活動來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六、說結構:

(一)創設情景,匯入課題。(3分鐘)

創設一個利用1、2兩個數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教學,這裡是讓學先獨立思考,然後學生拿出卡片進行操作,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匯出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15分鐘)

本節課屬於數學活動課,既然是活動課,那就應該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通過“擺”發現問題,通過“說”進行交流,從而解決問題。

(三)課間休息。(2分鐘)

(四)鞏固練習。(18分鐘)

1、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1、0、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2、3位同學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種做法?

3、三個人每,兩個人握1次手,一共握了幾次手?

4、逛逛服裝店,這裡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

5、《兒童文學》、《十萬個為什麼》和《自然奧祕》要送給小紅兩本,可能送哪兩本?

(五)總結歸納(2分鐘)

讓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穫?

七、說過程

“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並且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匯入新知。

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創設了去數學王國逛一逛的情境,利用1、2兩個數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在數學王國裡,有一個地方非常有趣,你們想去嗎?

那就是“數學廣角”(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要想進去就需要我們找到密碼,才能夠進去,你們有信心嗎?要求這個密碼是由1、2組成的兩位數。學生會很快說出12、21,其中最小的數。學生會說出“12”。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們都知道,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為了充分發揮學的主體地位,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們來到了數學王國,看,誰來迎接我們來了,小精靈說到:小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數學王國,想去遊戲樂園嗎?想的話只有闖過這一關,我就能夠帶你們去。請看:(出示問題)用1、2和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這時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接著多媒體出示小組活動的要求:先讀一讀問題,然後四人一組, 3個人拿卡片擺一擺,一人做記錄。

這裡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在操作、合作的過程中感知排列與組合,在交流中找到方法。

看一看,哪組擺得最多,寫得更全面?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接著追問:用什麼方法能夠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在我們共同的探討和合作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全班學生運用總結的方法,再次動手擺一擺,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過程。這樣可以加深對組合的理解

第三環節:課間休息

低年級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比較短,在此我安排了一個課間休息放鬆一下,就是閉眼睛聽音樂。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

1、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1、0、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2、97頁做一做

3、3位同學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種做法?

4、《兒童文學》、《十萬個為什麼》和《自然奧祕》要送給小紅兩本,可能送哪兩本?

5、用“讀、好、書”三個字,能夠組成幾個詞?

第五環節: 總結歸納

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

八、說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分組進行交流,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去,但有,還是有少部分的同學在活動中非常活躍,不是為了探究,而是認為好玩,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老師說活動時,有些同學是動起來了,但在老師說停下來,而學生並不能夠立即靜下來,這只是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

評論:此說課稿能夠看出樑老師在設計時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動手操作和遊戲活動等方式進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本節課教師圍繞新課程倡導的:主動參與、積極交往、樂於探究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創設情境,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

樑老師在設計中先讓學生從簡單的排列入手,創設了去數學王國逛一逛的情境,利用1、2兩個數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也符合低年級兒童心理特點,同時還讓學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為新課的內容做好了鋪墊。

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

根據設計能夠看出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取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得是恰到好處。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演示課件,讓學生理解了簡單的數排列的規律。既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排列》說課稿8

三年級上冊研究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間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幾乎每個學生都曾經接觸過,但一般不會關注和研究它。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是最簡單的間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規律比較明顯,適合三年級學生探索。

(一)本課的第一層次我主要引導學生觀察有趣的現象,通過“看”“數”“比”“圈”等活動,由表及裡逐步體驗現象裡的規律,並總結規律。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動。

1. “看”:觀察現象,瞭解其中的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首先由學生熟悉的小棒和圓片匯入,由“猜圖”引出後面的排列,並指出像這樣的排列就是一一間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課題。接著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間隔排列,讓學生說一說圖中哪些物體之間是一一間隔排列。這樣就更多瞭解到間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後呈現兔子莊園的畫面:許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一根繩上,每兩個夾子之間晾一塊手帕;場地前面,每兩根木樁之間有一塊籬笆。

觀察現象,怎樣看,看什麼,都很重要。所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圖中哪些物體的排列是一一間隔排列?每組物體在位置排列上有什麼特點?從而來認識“兩端物體”相同。

2. 數出各種物體的個數,比較每組兩種物體的個數,初步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從數學角度觀察現象,要關注現象裡的數學內容。“數”能得出物體的數量,“比”能找到相同與不同。教材讓學生在表格裡填寫各種物體的個數,這是從現象中收集數學資訊。還要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個,夾子比手帕多1個,木樁比籬笆多1個,發現同組的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 把同組的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地圈出來,體驗“相差1個”是合理的。

同組的兩種物體為什麼都相差1個?數量相差1是不是規律?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思考使學生進入探索規律的狀態。於是,我拋磚引玉,把1只兔子和1個蘑菇看成一組,圈在一個圈裡。讓學生仿照樣子圈一圈,圈的結果是多餘1只兔子,表明兔子與蘑菇像圖畫裡那樣排列,兔子應該比蘑菇多1個。按照圈兔子與蘑菇那樣,把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同理圈一圈,能夠發現多餘1個夾子或1根木樁,並且體會同組兩種物體個數相差1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接著我還設計了一個再次驗證規律的操作題:讓學生自選兩種圖形,畫一組兩端相同的間隔排列,並一一對應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規律。這樣既能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又能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體數量,體會“相差1個”是穩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這樣排列,還會相差1個嗎?如果更多的夾子和手帕像這樣排列,還會相差1個嗎?於是我設計了“考考你”的環節,提出問題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兩隻兔子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由於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間隔排列,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則可以利用規律或者一一對應的思想來解決。另外問題2:“把16塊手帕像上面那樣夾在繩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回答這個問題也可以仿照上面來說。然後把兩種問題比較一下,為什麼兩小題的條件都是16,但結果卻不一樣呢?這樣的設計情境裡的物體增加了,排列規律沒有改變,學生對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的規律有了更豐富的體會。

(二)本課的第二層次,學生接著探索兩端物體不同的間隔排列規律。

1. 通過呈現規律的變式進一步豐富認識。

我直觀出示一組間隔排列,讓學生觀察與之前的不同點。那這裡面又藏著什麼樣的規律呢?再通過圈一圈的辦法發現正好能一一對應,就很直觀地能發現兩端不同,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三)第三層次,在遊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規律的應用。

接下來的男生女生來排隊的遊戲,則是對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了。利用三男三女來根據指令排隊,生生互動。第一個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個指令學生就能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這裡的解決辦法不限制學生,可以多樣。

遊戲繼續:出示4個男生圖,讓學生利用先前準備好的學具先合作擺一擺,並找出最少需要幾個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間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這一系列的活動則讓學生更全面地體會、更完整地認識了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

(四)第四層次 回顧探索規律的活動過程,交流體會、享受喜悅、保持興趣、積累經驗

回顧探索規律的過程,可以組織學生想想研究了什麼現象,這種現象有什麼特點,開展了哪些活動,採用了哪些方法,經歷了哪些活動,發現了什麼規律,怎樣表示這個規律……要讓學生體會自己是成功者,因為間隔排列的規律不是教科書或老師告訴的,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要讓學生體會探索規律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平時經常使用的數一數、比一比、畫一畫等方法,都可以應用於探索規律,使探索規律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改善。要讓學生體會探索規律需要科學的態度,既要大膽猜想,又要及時驗證;體會探索規律、發現規律的樂趣,雖然過程有些艱苦,但成功的快樂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離開兔子莊園了,老師出示紅花藍花一一間隔排列圍城的花環送給兔子,這個間隔排列中又有著怎樣的規律呢?讓學生從排成一排的間隔排列中轉而提升到圍成一圈的間隔排列中去,並引導學生將封閉的間隔排列轉化成兩端不同的間隔排列的規律是一樣的。最後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昇華,希望孩子們能做個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並發現規律。

《排列》說課稿9

第一方面: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發現間隔排列中物體個數的規律。 教學難點:發現和概括規律

第二方面:說教法和學法

第三方面:說教學程式

第一環節:激趣引題,感知規律

第二環節:觀察交流,探索規律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具體過程是:

1. 讓學生獨立尋找相關聯的事物及數量,輪流彙報。

2. 合作學習,找到規律。

(1)找到事物的共同特點。

(2)比較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的數量,找到規律。 第三環節,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第四環節: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第五環節:聯絡實際,尋找規律。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課堂總結。

第四方面:板書設計

找規律

兩種物體 一一間隔排列

兩端相同

兩端物體個數-1=中間物體個數

中間物體個數+1=兩端物體個數

兩端不同

數量相等

圍成一圈

《排列》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這節內容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並逐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

2、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符號感。

3、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從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四)說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學生練習題

二、說教法和學法

動手實踐

小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動手實踐,獨立探索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四)歸納小結,拓展新知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簡單排列

3種點心2種飲料

3×2=6(種)

飲料的種數×點心的種數=搭配的種數

《排列》說課稿1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第二冊(下)、第十章第二節《排列》第一課時。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在學習了兩個計數原理的(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內容相對獨立,自成體系。與以往所學數學知識有很大區別,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體彩,足彩等抽獎活動)。處於一個承上啟下的地位。它既在推導排列數公式的過程中使分步計數原理獲得了重要的應用,又使排列數公式成為推導組合數公式的主要依據。這一部分內容是大學聯考必考的內容,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理解排列的意義,瞭解排列數的意義,掌握排列數公式及推導方法。

能力訓練目標:

(1) 正確理解排列的意義。能利用樹形圖寫出簡單問題的所有排列。

(2) 瞭解排列和排列數的意義。能根據具體的問題,寫出符合

要求的排列。

(3) 會分析與數字有關的排列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德育目標:

在排列的概念理解上,在排列數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透過現象抓本質,通過對事物、現象本質的進一步分析,得出一般的規律。

第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及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排列的意義及排列數公式。用分步計數原理推導排列數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較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又一難點。

第四.學情分析:

對於高二的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針對高中生的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第五.說教法: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針對高中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第六.說學法: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各學科課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於此,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為手段,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五個環節:1。複習回顧;2。創設情境,引入課題;3。合作探究與指導應用;4。歸納小結;5。佈置作業。五個層次的學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七.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這一環節中設定了三個問題:問題一:什麼是分類計數原理;問題二:什麼是分步計數原理;問題三: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區別與聯絡。藉助兩個計數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過渡到第二個環節——創設情境

在這一環節中設定了兩個問題,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初

步認識排列的特徵,為後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學生觀察兩個排列的特點,引入排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從而過渡到第三個環節——合作探究與指導應用

由引入自然給出排列定義,強調(1)排列的定義中包含兩個基本內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一定順序就是與位置有關,這也是判斷一個問題是不是排列問題的重要標誌。(2)再根據排列的定義,兩個排列相同,當且僅當這兩個排列的元素完全相同,而且元素的順序也完全相同。

為加深學生對排列概念的理解,又設定了一個練習題、一道例題。 第二個重點部分為排列數,結合排列定義,給出排列數定義,為使學生更進一步熟悉排列數,給出兩個問題,也為推導排列數公式做鋪墊。

結合上面給出的兩個問題,層層深入,緊追不捨,利用分步計數原理推導排列數公式。在排列數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由學生自己總結進而歸納出排列數的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完成,通過互相討論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又化解了教學難點。

進而給出全排列定義及全排列數公式。

在這個環節中設定了多個問題、探究及相應的例題、練習題,通過設定問題、引導發現、合作探究、指導應用的模式,精心設計、

層層鋪墊,啟發、調整、激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第四個環節,歸納小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排列問題,是取出m個元素後,還要按照一定順序排成一列,取出同樣的m個元素,只要排列順序不同,就視為兩個不同的排列。

第五個環節,佈置作業。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學習的需要,分兩部分來佈置作業,一部分是課本的習題,要求學生必做;另一部分是思考題,允許學生根據個人情況來完成。 我說課的最後一部分是板書設計: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能直觀生動的.反映問題情境,形象的刻畫事物的變化過程,但同時也存在弊端,如教學內容相互覆蓋,不易持續保留,而板書恰恰可以彌補這些不足。本節課的板書分兩部分設計,一部分為重要的概念、法則,可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隨時提供資訊;另一部分為例題的書寫,讓學生對解題步驟有明確的認識,有利於課後順利的完成作業。

以上是我如何教和如何學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排列》說課稿12

一、教學內容:《找規律:一一間隔排列》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課時。這節課是學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隱含的規律,掌握了一些找規律的方法基礎上學習的。通過 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數量關 系,為下節課學習全長、段長和段數的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觀 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 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 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規律。

五、說教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識經驗基礎之上。 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數學 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 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動手操作、引探、遊戲法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六、說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由遊戲匯入新課內容,揭示“一一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1、觀察排列。多媒體課件展示主情景圖中的三列物體,讓學生認真觀察,並說說從圖上找到了哪 些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讓學生再觀察,小組說說每行物體的排列有什麼特點,引匯出“兩端物體”“中間物體”。2、比較發現。請同桌兩人一起,分別數出每一組物體的個數,填寫在表格裡;然後再比較每一組的資料,看看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和同桌說一說再寫下來。3、操作驗證。引導學生分組,進行驗證“為什麼兩端物體總是比中間物體多1”。

(三)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1、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2、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

(四)運用規律,1、解決問題。運用規律回答問題:(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兩隻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2)把20塊手帕像上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2、如果把口與Ο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口有10個,Ο可能有______個。通過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兩端物體與中間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

《排列》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鍵盤上字母的排列規律》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中的課題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國中涉及到的兩種求概率的方法基礎上展開的,具有很強的活動性與實踐性,與實際聯絡緊密,也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體現了利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思想方法。

二、教學目標及難點重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在網路環境下,能夠統計英文字母在書面英語中出現的頻率,並用頻率的穩定趨勢估計各個字母出現的概率;

②熟練運用現代技術分析並描述統計資料,靈活運用統計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方法,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統計是我們做出決策的有力依據”。

難點:資料的分析、描述,能解釋鍵盤上部分按鍵的設計思路。

3、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資料的過程,體會統計和概率對決策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②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初步認識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統計與概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數學實驗的魅力。

②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增強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已具備了相關的基礎知識,能夠熟練地應用Excel和Word進行統計、篩選和計算,同時小組合作探究有序高效。在學習了利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後,來研究與實際生活聯絡密切的“鍵盤上字母的排列規律”是非常感興趣的。

四、教法學法:

本節以新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統計觀念和應用意識為核心,將資訊科技作為課程的工具、方法和意識融於整個課程的實施過程。通過數學實驗和數學模型思想,讓學生在活動建構自己的統計知識結構,強化統計和資訊科技技能。在快樂的實驗學習中,體會合作精神、領略統計獨特的魅力!

本節課以“問題引領、實驗探究”的形式展開,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統計、再分析的過程去感受概率的廣泛應用。藉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在統計實驗中漸漸升華。經歷統計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描述和應用的全過程,體驗統計的不確定性和數學實驗嚴謹性,培養學生強大的思辨能力和“用資料說話的”嚴謹態度。整個過程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點撥、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引入,問題引領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體驗統計與概率在現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先來看一下學習目標(展示學習目標)。首先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19世紀80年代電腦鍵盤設計之初,我們都是某大型設計公司統計部的員工。有一天,我們的總經理興致勃勃的衝到辦公室,他說:(有一位同學扮演總經理)

總經理:大家好,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我們公司拿到了電腦鍵盤設計這個專案,這將是一件改變歷史的變革,做好了這次設計我們將名垂青史!好了,大家趕緊著手準備吧。

師:我呢,就是這個專案的負責人了,和同學們一起探討這個專案。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問題一:鍵盤的佈局我們應該考慮什麼因素呢?(學生登陸學習的平臺,搜尋相關知識並與同學交流。)

生1:

生2:

生3:

……

師:好,哪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生:鍵盤的設計與我們手指靈活程度、手指管轄範圍、左右手負荷、左右手交替頻率等各種因素有關,但是考慮這些因素之前,我們應該先統計各個字母在書面表達中出現的概率,統計出概率以後才能結合其它因素科學地分配各個字母在鍵盤上的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設定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創造快樂學習的氛圍,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並藉助開放網路平臺獲得學習資源,提高學生資訊檢索的能力。

(二)合作實驗,探究嘗試

問題二:那我們如何計算書面表達中各個字母出現的概率呢?請大家先回顧一下計算概率的方法。

生:……

師:好,大家已經確定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那下面我們分組進行26個英文字母和空格在書面表達中出現頻率的統計。

數學實驗溫馨提示:

1、樣本選擇:由於我們要統計的物件有無限個,因此我們採用隨機抽樣進行統計。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樣本,例如:①從學習的平臺下載老師提供的文章;②從英語教科書中自選兩篇文章;③從網路中檢索英文文章。

注意,作為樣本的英文文章,應該儘量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統計方法:

(1)、開啟統計學件,將英文文章輸入或者貼上到主介面,開始統計,並記錄相關資料,繪製統計圖。

(2)、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出空格以及英文字母出現的頻率;

3、分組方式:

三人一組分別統計所選文章的空格鍵以及26個字母及空格出現的次數,組長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工。建議分組方案: 一人實際操作,一人檢查監督,一人負責記錄,最後三人選擇合適統計圖表完成資料的描述。 (學生統計,教師巡視,不時給予點撥。)

【設計意圖】通過數學實驗一方面讓學生利用網路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利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培養學生統計觀念;另一方面合理分工,明確任務,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分析比較,提出質疑

問題三:分析自己的實驗結果,你發現了哪些問題?

我們統計的各個字母的頻率和課本提供的頻率不同。

問題四:我們統計的頻率為何與課本提供的頻率有所不同?誤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①樣本容量不夠大; ②統計的材料不夠廣泛,有一定的侷限性;

③統計本身的不確定性; ④操作誤差。

師:既然我們已經找到了誤差產生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了。這裡老師提前做了大量的統計,給大家展示一下。(白板展示實驗資料)

思考: 能否直接利用我們求得的"概率"來設計鍵盤上字母的排列順序?還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參考手指的靈活程度與管轄範圍、左右手負荷均衡、左右手交替頻率最大、相同手指交換頻率最小、能否推廣等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質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體會大數定律的魅力,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能夠經歷隨著實驗資料增大,隨機事件規律漸漸浮現的探索發現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用資料說話”的嚴謹態度。同時為課後拓展埋下伏筆。

(四)拓展應用,提高升華

問題五:我們已經確定了各個字母在書面表達中出現的概率,“空格”在書面表達中出現的概率最大了,那麼我們可以怎樣設計空格鍵呢?

空格鍵做的最大,然後把它放在鍵盤最下面的中間。這樣兩隻手都可以用到空格鍵

師:具體的鍵盤佈局呢,我們就交給設計部吧。時間不早了,今天就探討到這裡。你們也可以繼續研究咱們的鍵盤佈局。等我們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相信我們都會深深的愛上統計,而且一定會名垂青史。到時候我們可以乘勝追擊,設計一款適合中國人使用的鍵盤,進而設計更多更科學的鍵盤。

【設計意圖】通過緊張的數學實驗,得出結論,應用於鍵盤佈局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愉快和氛圍和自信的心境中,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油然而生!

(五)總結交流,佈置作業

小結:通過今天的實驗,你有什麼收穫?

生:……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完善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培養自我反思的習慣;通過整理自己的收穫,給學生時間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基於網路平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

作業: 1、將你的實驗報告整理成數學日記上傳到學習的平臺的“課程作業”。

2、利用今天學的方法,你能否設計一個適合於漢語拼音輸入的鍵盤呢?(選做,請將你的設計上傳到學習的平臺的“課程作業”。)

【設計意圖】新課程強調發展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用數學日記給學生提供一種表達數學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體現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並使學生嘗試用數學的眼睛觀察事物,體驗數學的價值。作業由必做題和選做題組成,體現分層教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排列》說課稿14

一、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例1及相關練習。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後面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這部分內容,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是新編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我覺得教材是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衣服的搭配、體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密碼箱中密碼的排列數,電話機超過多少電話號碼就要升位等等。由於學生年齡較小,邏輯思維能力及抽象想象能力較差,所以教學時我設定了以活動為主線,加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學。

三、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通過猜測、操作、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組合規律。

2、數學思考: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點: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組合規律。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由於“數學廣角”是一冊書的最後一章,它是本冊知識的歸納與整理。本節課開始,提出到“數學廣角樂園”遊玩,突出一個“樂”字,以活動為主線,邊唱邊跳引入新課。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數字1、2、3擺成不同的兩位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層。第一層,用任意兩張數字卡片擺成兩個不同的兩位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找到自信。第二層添上一張卡片,用三張不同的數字來擺。要找到所有的兩位數容易出現重複或漏掉的現象。在此,我設定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找到最多的方法。有的小組可能會運用規律找到,有的則不會都找到。所以,我引導同學們最大限度地找規律,並將主動權交給同學,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把數字補充完整。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解決排列組合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應用,深入探究。

讓學生進行乒乓球比賽的安排、握手等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將乒乓球比賽場次的安排放在數字排列的後面,是為了將“有序”和“無序”在學生思維中建立無形的對比。因為,學生年齡小,我們需要加以引導,明確兩張不同的卡片可以用調換位置的方法得到兩個不同的兩位數,而兩人之間打乒乓球只需要一場比賽與順序無關,也為後面的“握手”教學作下鋪墊。

(四)、課堂延伸。

路線的選擇問題是前面知識的綜合與提高,為有餘力的同學提供發揮的空間。

《排列》說課稿15

一、說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學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隱含的規律,掌握了一些找規律的方法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數量關係,為下節課學習全長、段長和段數的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 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觀 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規律。

五、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動手操作、引探、遊戲法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師: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出示盒子),猜猜看,裡面裝的是什麼? (生:猜測)

師:(出示一個黃球)問:這是什麼?什麼顏色?(再出示一個白球)問:現在呢?再看(又出示一個黃球),再看看(再出示一個白球)。那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會是什麼顏色的呢?為什麼?

師:(手指著球)一個黃球一個白球、一黃球一個白球依次排列著,像這樣,一個間隔著一個排列的,我們稱它為一一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1.觀察排列。

多媒體課件展示主情景圖中的三列物體,讓學生認真觀察,並說說從圖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

讓學生再觀察,小組說說每行物體的排列有什麼特點,引匯出“兩端物體”“中間物體”。

2.比較發現。

請同桌兩人一起,分別數出每一組物體的個數,填寫在表格裡;然後再比較每一組的數

3.操作驗證。

在其他地方,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是不是也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引導學生用學具或者畫符號來代替相關物體,排一排、數一數,驗證發現的新規律。

師:數一數兩種物體的個數,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並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三)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說一說,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廣告牌。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線杆與廣告牌,請學生觀察,這裡的排列有什麼特點?這跟我們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個規律?

啟發:如果馬路邊有25根電線杆,你知道有多少個廣告牌嗎?如果有30個廣告牌,那又會有多少根電線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來表示兩端物體與中間物體之間的關係? 2.鋸木頭。

多媒體課件展示鋸木頭情景圖,並要求學生運用今天發現的規律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

提示: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畫圖幫助分析。

學生獨立思考,集體交流,探索木頭段數與鋸的次數的關係。

3.拓展提升。

(1)師: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排隊的遊戲好嗎?5個男生排成一排,要求每兩個男生之間排1一個女生,需要幾個女生?

師:如果我想排成一個圓形呢?

師:類似於這樣的間隔排列,你還見到過嗎?(鐘錶,手鍊)

(2)快速回答:在圓形池塘的一週栽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要栽多少棵桃樹呢?

五、全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