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2.5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第一課時的內容。今天我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和說課堂總結、說達標檢測六個環節進行。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地球儀、地球的運動等四部分容。 “地球的形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有多大”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地球的運動”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自轉和公轉”。因此,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地球儀”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地球的運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知道地球的大小,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運用地球儀,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2、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過觀察事物和製作地球模型,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受到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

二、說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情境引導法: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地球被確定為球形這個艱難漫長的`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地球儀和多媒體演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等方面的知識。

三、說學法指導。

1、通過辨圖、識圖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3、通過完成課堂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蘇東坡有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前正是因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什麼形狀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入熱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分鐘。

2、教學新課:

由於“地球的形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為此我這樣設計:

(1)展示PPT:地球衛星圖片。

(2)展示ppt:蓋天說和渾天說的圖片。

(3)展示對媒體動畫:麥哲倫環球航行示意圖。

讓學生們閱讀課本 “認識地球形狀閱讀”部分的內容,瞭解最初對地球認識的三個過程:“蓋天說”、“渾天說”、球體。然後設定問題:我們現在都認為地球是球體,那麼有

沒有誰能舉出生活中見過的事例來說明地球是球體呢?給學生一分鐘小組交流。設定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形成觀察生活現象的習慣。

(4)通過展示ppt上的圖片:

事例一:人觀察船向遠處航行所觀察到的船身的變化情況。

事例二:月食觀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事例三:從不同緯度看北極星與地球的高度角。

來補充學生的討論結果。這一環節大約需要8分鐘。

(5)通過過渡語: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再來認識一下地球的大小。從而引入到下一個學習內容:地球有多大。這部分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為此,我這樣設計:

出示圖片“地球基本資料”,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6)通過過渡語:地球這麼大,研究起來不方便,怎麼辦呢?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按照一定比例將地球縮小形成一種儀器叫———地球儀。從而引入下一個學習內容————地球儀。“地球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為此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給每一個小組一個地球儀,要求各小組觀察小地球儀,合作完成下列內容:

1、找出北極、南極、赤道、地軸、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

2、觀察緯線和經線並歸納出它們特點。

3、觀察緯度和經度的劃分,並歸納出緯度和經度的變化規律。

4、閱讀課本,找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由於這部分內容難度挺大,加上七年級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較低,所以預先準備好導學案,讓學生參照導學案來合作完成,這樣就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最後讓各小組分別呈現合作結果,師生共同總結、評價。由於這部分內容是重點,而且難度大,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反饋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來鞏固所學內容。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這一環節大約需要25分鐘。

五、說課堂總結:

通過讓學生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地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俄羅斯》,我的說課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構思和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課標要求,國中地理教材中區域地理“1—5—5—5”(即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五個國家以及我國的五個地區)的安排,俄羅斯是5個國家中的一個。

2、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橋樑,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今後的學習具有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第一課時課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特徵。這延續了區域地理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認識區域的方法和步驟,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

2、過程和方法:

(1)分析俄羅斯地形地勢的特徵。

(2)通過資料的對比,分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在不同地區產生差異的原因理資訊的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貝加爾湖文化的內涵,幫助學生了解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產物,是協調人地關係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樹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指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認識俄羅斯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的特點。

2、難點:探究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及成因,以及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一)教法選擇。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解決“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

1、學案導學法:通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讀書、思考,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到深的突破重點與難點。

2、演示法:通過學生自制教具(俄羅斯地形圖)演示,使學生直觀的認識俄羅斯地形區。

3、歸納總結法:學生做完一個知識點,教師及時總結,並強調獲取知識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

(二)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法。

複習回顧,自主看書,完成自主學習測試,勾畫重難點。

2、合作探究法。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通過平時和學生的接觸,我發現好多學生都是軍事迷,因此,我選用一段俄羅斯閱兵式的視訊,作為匯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的帶領學生走進俄羅斯。

趁熱打鐵:提問位於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車到莫斯科觀看閱兵式,你能指出他們經過的地形區,跨越河流嗎?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了。

2、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學案的引導,完成自主學習內容。自主學習部分多是基礎知識,通過讀書,看圖,學生能夠在10分鐘之內完成,正確率達到近90%。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採用了競賽的學習方法,給前10名速度快、正確率高的學生給予加操行分的獎勵。自主學習完成後,學生兩兩互相批閱,查漏補缺,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並且要求批閱者簽名。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學習的過程,批閱之後的簽名,又是一種責任心的體現。

3、學生展示交流學生成果、突破教學重點。

為了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設計了以下“學生展示環節”。

(1)請看學生指圖講解俄羅斯的地理位置。

(2)拼圖遊戲。

俄羅斯四大地形區的自西向東呈塊磚分佈,各地形區間有河流、山脈作為分界線,學生很容易製作出各地形區的輪廓圖,掌握地形區、河流的分佈狀況,再根據不同海拔範圍,給自己製作的地形圖填充顏色,一幅簡單的俄羅斯分層設色地形圖就完成了。學生根據分層設色地圖的讀圖方法,總結出俄羅斯地形、地勢、河流的特徵,突破了教學重點。這樣做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也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使學生從知識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區思考、理解、獲取所需的資訊。

在突破教學重點的同時,我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俄羅斯最具有地理特徵的貝加爾湖,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他的美麗傳說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通過材料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產物,闡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內涵是協調人地關係的重要部分,滲透德育目標。通過地理位置、地形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了俄羅斯是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體現俄羅斯的第一個特點“大”。

為了緩解的課堂氣氛,引出下文,我學生講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個俄羅斯的大嫂圍著3米長的圍巾,在沒有船的情況下要過4米寬的河流,請問她是怎麼過去的?——(划過去的) 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體會到俄羅斯的又一特點——“冷”從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4、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為了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以及該氣候在不同區域降水和氣溫差異的原因,我採用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探究一:

通過讀雅庫茨克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圖,讀出最熱月、最冷月氣溫的資料、氣溫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資料,分析出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學生對4個數據的分析,如能正確得出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教師給予即時鼓勵,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師耐心的給予引導、鼓勵。

探究二:

學生雖然對影響氣候分佈的因素有所瞭解,但是要用在實踐的分析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上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在國中教材中出現較少,學生理解難度大。因此,根據距海遠近及緯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圖7。46中找到三個點(莫斯科、貝加爾湖、雅庫茨克)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填出相應的資料,最後,根據資料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溫帶大陸性氣候在不同區域受緯度、地形 、海陸等因素的影響,氣候的特徵存在差異,較好地突破了難點。

探究三:

疊加地形圖與氣候型別圖,思考奧伊米亞康為什麼成為北半球的寒極?通過疊加城市分佈圖與氣候型別圖,思考俄羅斯城市分佈與氣候有什麼關係?

不僅僅是一個探究活動,更是一種評價手段,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學習,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因果聯絡,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兩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學對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結的過程中,我回到了導課時丟擲的問題:指出“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小朋友經過的地形區,跨越的河流?”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使整節課首尾呼應,水到渠成。

6、課堂練習,從基礎練習、讀圖判讀、最後到分析論述、層層深入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多能照顧到位,而且為學生的發展留下了空間。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脈搏”,較好的把握教學進度。

六、板書設計。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我的板書圖文結合、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大學聯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於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於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瞭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並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發展變化的。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大學聯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國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 多媒體演示法。由於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新課:問題匯入,通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麼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週的動畫,比較P點位於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通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後,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後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並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後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於學生自查和教師瞭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後佈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麼?

(4)由於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為便於學生課後複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1、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佈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後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後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於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判斷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二、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三、四季、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2、五帶的劃分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 本課題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課正趕上高一地理總複習結束期間,第二輪綜合複習基本結束,馬上就要會考了,在會考考綱中有明顯的規定,讀圖分析題佔30分,以中等難度為主,屬於知識的靈活運用。有必要將學生掌握得並不太好的內容綜合複習一下,特制定了本課題。知識點涉及地圖的定向、等值線圖的判讀、日照圖的判讀、氣候型別圖的判讀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讀圖,地圖的定向屬於國中地理的內容,但有不少學生並沒有完全掌握,另外這部分知識也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礎知識,有必要進行復習,日照圖的判讀,是高中地理上冊中難度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試必有的內容,可以充分考察學生對第一單元的掌握情況。會考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判讀等壓線圖,在圖上判斷高、低壓中心;空氣運動方向;風力大小;天氣狀況等。氣候型別圖的判讀也是會考的考點之一。因此,我將日照圖的判讀和等值線圖的判讀及氣候型別圖的判讀定為本課的重點;將等壓線圖的判讀和日照圖的判讀定為本課的難點。

三、 教學過程與方法

由於是專複習課,應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要說的話留給學生說,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導&”的作用,並且要把學生的話概括起來,形成方法。通過練習,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一)地圖的定向

採用三個練習題,讓學生總結地圖定向的方法,教師及時總結,概括出地圖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要根據指向標定向;有經緯網的地圖,要根據經緯網定向,同一條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條緯線表示東西方法。

(二)日照圖的判讀

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製作的課件,講清日照圖的型別,然後讓學生判斷各種日照圖中的晨昏線、地方時、正午太陽高度、晝長情況,最後總結出日照圖的讀圖要點:晨昏線的判斷依地球自轉而定,地方時的判斷應在赤道上進行(日出6時,日落18時),正午太陽高度的判定應掌握計算的方法。晝長情況應看該點緯線的晝夜分佈狀況。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線圖的判讀

從等高線入手,帶出等壓線,重點落在等壓線圖的判讀上,引導學生判斷高、低壓中心、天氣狀況、風向和風力的大小;溫帶氣旋中鋒面的判斷及鋒面天氣的判斷。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多參與,多說多寫多做。

(四)氣候型別圖的判讀

氣候型別圖的判讀應抓住基礎知識,氣候型別的分類和特點。具體區分時應掌握依據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判斷,然後總結方法,輔以練習。

四、 題外話

這是一節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課,我覺得應該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及時將素材積累起來,形成備課素材庫,以備後用。同一學科應制作本學科的網頁,收集各單元、各章節的素材,積累起來,形成一種共享資源。同時,為本課題的結題做好準備工作。

地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第一課時), 所選教材為湘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設計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是湘教版國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內容,是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第一節,因此在學習方法上顯得非常重要,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構建學生認識中國區域地理的“模”。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差異的基礎上,對東北地區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佈、產業分佈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材處理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實際上就隱含著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我在教材處理時,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實際,靈活地使用教材,問題設計注意緊扣課標,一般問題和重點問題採用不同的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

3.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新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讀圖瞭解東北地區的位置、範圍;

②使學生明確中國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能夠準確描述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徵(主要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並簡要評價其優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瞭解祖國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通過了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建與運用,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為建設富強美麗祖國勤奮學習的責任感。

4.教學重難點與難點

為了充分體現標準要求及本節中心內容,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能夠準確描述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並簡要評價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本區域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評價。

5.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地圖冊、多媒體課件,課前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

二、說學情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已具備了對世界區域地理、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地理環境的知識與方法儲備,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分析本部分內容的能力,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是對於學生來講評價本區的地理位置是一項新內容,也是需要思維含量較多的內容。本區域自然環境的學習方法與世界區域地理、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地理的有一定的不同。從心理特徵來說,八年級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從經驗型逐步向邏輯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之較快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還具有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表揚、肯定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多運用直觀生動的多媒體,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同時,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法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主要環節包括先學、後教、小結、當堂訓練、拓展教學等階段。這種教法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2、計算機輔助教學:

利用計算機制作的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 說學法

學生根據自學提綱採用讀書、讀圖、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等多種方法來學習,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變“學會”為“會學”,從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學習的活動,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了高效、有序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經過剪輯的電視片《闖關東》,匯入本節課的學習,教師提出問題:關東在哪兒?進入第一部分《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的學習,同時展示三江平原、長北山天池、東北地區鄉村冬季景觀、大興安嶺森林景觀等反映東北地區地理特色的景觀圖片,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二)展示學習目標

新課順利匯入後,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通過有針對性的導讀,增強重點和難點、喚起學生的注意,以調動學生知識儲備,調整學生思維指向,作好目標實施的心理準備。

(三) “先學”階段

1、地理位置:(展示自學指導一)

看課本P24圖6-1東北地區在中國的位置”、圖6-2“東北地區的範圍及行政區劃”及第一自然段, 思考:

(1)說出東北地區在中國的大致位置、範圍,找出其鄰國、鄰省(區)和瀕臨的海洋

(2)東北地區南北跨越多少緯度?主要位於哪一個溫度帶?(舉例說明)。

(3)估算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的最近距離。

學生圍繞思考題認真自讀課文,特別強調圖文對照,相關知識點在圖上得到落實,獨立思考,對能在課本上找到答案的,找出來圈點勾畫註上標記。

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學時,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的自學動態,及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走下講臺,進行巡視,小聲個別詢問,掌握學生的自學速度,及時通報資訊,對讀書解題快的同學給予表揚,對學有困難的同學給予鼓勵,必要時作適當的指導。同時瞭解學生在自學中的問題,對其進行梳理歸類,分清是個別性的還是普遍性的,以使“後教”有針對性,對普遍有疑難的問題,教師適當再給一段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力求解決,對還難以解決的做出標記,以待“後教”中解決。

【設計意圖】

這樣的問題設計是根據“課標”和“教學指導”的要求,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讀圖來了解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讓學生從中感悟到運用地圖是認識區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這樣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力求精講多練,鍛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地理位置:(展示自學指導二)

默讀課本P25閱讀材料“運用地圖認識區域地理位置”思考回答:

(1)地理位置一般分為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兩種,經緯度位置是---?相對位置是指-?據此讀P25圖6-3、圖6-4,判端哪一副圖表示的是絕對位置,哪一副圖表示的是相對位置?

(2)地理位置對生產生活、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等都有重要影響。比較日本、中國、蒙古海陸位置的差異,舉例說明海陸位置對這三個國家的影響。

(3)比較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島緯度位置差異,簡要說明緯度位置對這三個區域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

(4)簡要評價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

通過上述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的位置有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兩種,而地理位置對生產生活、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等方面的重要影響,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認識和評價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學生經歷一個“感悟方法-知道方法-運用方法-習得方法”的完整過程,真正形成能力。

(四)“後教”階段

“後教”是全面檢查學生自學成果的過程,更是幫助學生斷疑釋惑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求學生,對照自學思考題逐一當堂解答,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對於全班性的共性問題,需要老師引導、點撥的問題,老師應充分點撥講透,這將是本節的難點,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與方法,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當堂訓練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與所要掌握的方法,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第三環節,完成練習冊P18-19頁第一、二題內容。

要求學生獨立、認真、快節奏的當堂完成,教師不做任何輔導,對學生訓練中的一些不良習慣進行提示糾正。

這種練習側重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及初步運用的能力;從中找出哪些學生在哪些目標上還沒有達到要求,從而及時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做到“堂堂清”,不給學生課外負擔。

(六)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小結歸納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進而形成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過程、方法、體驗等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區域地理的學習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你還有什麼困惑?說給同學們,讓我們再進一步。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我將採用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況、列成提綱,這種板書,條理清晰,重點一目瞭然。

七、補充說明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我校正在實施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講授中特別注意 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一定的要求,平時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本章安排在第七章亞洲的後面,通過亞洲的學習,學生對亞洲區域地理的知識、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瞭解。

歐洲西部地區的學習,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二是,氣候與農業。在本冊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熟知歐洲西部是一個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又能成為下節課介紹其工業、旅遊業及歐盟組織的切入點,同時,能為學生形成全球一體化的觀念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在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範圍、位置及其主要的國家首都;能說出本區主要的氣候型別、特點及其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利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資訊歸納其地理特徵的能力;通過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經濟的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明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歐洲西部的範圍、位置及主要國家首都。

2、難點:理解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說學情

1、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

通過國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在本節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七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溫帶海洋特徵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六、說學法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播放歐洲西部主要國家的特色建築和秀麗風光的圖片,音樂為《西班牙鬥牛曲》和鬥牛視訊,進入課堂。

設計意圖:用音樂和圖片結合的形式匯入,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其學習的熱情。

(二)新課講授: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設計三大環節)

環節一:自主學習。

教師出示自學目標,共有三個題。學生通過閱讀、讀圖完成第一題填空題,瞭解到本地區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然後再仔細讀圖,找出主要的國家及其首都的`位置,並指出哪些是島國、半島國、臨海國及內陸國,從而加深對國家位置的記憶。最後,總結第三題本地區的突出特徵:人口稠密、國家眾多,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設計意圖:歐洲西部範圍位置及其主要國家首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藉助自學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性,進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環節二:趣味閱讀。

學生了解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有趣的袖珍國。教師藉助幻燈片出示袖珍國和臨邑縣的相關圖片,圖上有資料標註,通過對比更能直觀感受最小國家,並留下深刻印象。

設計意圖:瞭解特色國家的風土人情,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環節三:小結。

歐洲西部的突出特徵:人口稠密、國家眾多,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英國 法國 德國 瑞士 瑞典 義大利

本區面積最大、最小的國家:法國 梵蒂岡

小結目的:有助於學生形成知識網路,突出重難點。

2、氣候與農業(設計三大環節)

環節一:小組討論。

為什麼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學生會說溫帶海洋氣候的影響,所以最關鍵一點教師說明:氣候是影響農業的根本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找各組代表發言,既能培養合作學習能力又能感受到小組活動的快樂,同時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膽量。

環節二:合作探究。

這裡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師採用獨特的方法,解除學生認為“難”的顧慮。主要採用填空的形式、搶答的模式,在頭腦中形成固有模式: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

設計意圖:降低學習的難度,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並學會歸納與總結。

環節三:小結。

溫帶海洋性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地中海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部分

用(視訊)《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迴圈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訊匯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訊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麼?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裡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 教材內容

本節的內容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區的景觀圖片,並設計了認識山脈網格中地形區位置分佈的活動幫助學生總結“地形複雜多樣”的特徵;最後通過學生閱讀扇形統計圖表,計算得出“山區面積廣大”。 接著通過活動來認識“地勢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節的知識點有三個:分別是地形種類與分佈,地形特點及影響,地勢特點及影響。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國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就順理成章了,教材把本節作為中國自然環境這一章的第一節來講,充分體現了本節的重要性。它是學習第二節氣候、第三節河流的基礎。同時為今後學習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礎。

3.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特徵。

(2)嘗試分析說明我國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

(3)學會運用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4)閱讀統計圖表,總結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徵,分析山區開發、利用有利和不利條件。

過程與方法:

(1)增強通過地圖提取有用地理資訊,並對資訊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過討論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影響的過程。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觀念;

(3)通過認知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加強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運用地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地形特點。

2、認識不同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

難點:

1、地形剖面圖的判讀;

2、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二、說教法

我的設計指導思想是:創設一個民主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協作、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教學的策略是: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說學情、學法

因為八年級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線,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設計本節的內容分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為地形呈階梯狀分佈,第二課時為地形複雜多樣,第三課時為山區面積廣大。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進行說明

1、情境匯入;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匯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匯入新課。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我國的地勢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主要運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勢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地勢的內涵。

第二步:基於感性認識是認知的基礎,我從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一江春水向東流”入手,提出問題:為什麼大江、大河水會“向東流”?這些詩學生都會背,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沒有從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過,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他們就能得出結論: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

這只是從經驗上得到出的結論,那麼我國的地勢是否就是西高東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10-11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出“你能參照陸高海深表總結中國地勢的特徵嗎?”接著讓學生參照課本圖2.1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以上兩個圖老師利用投影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地勢西高東低的模型。這種由形象、直觀的顏色到地勢高低,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設計完全符合國中學生認知心理特點。

這是我國地勢的第一個特徵,還有一個“呈階梯狀分佈”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採用的是圖示對比法。用課本圖2.9和圖2.10兩張我國地勢變化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判斷,得出結論:呈三級階梯分佈。

三個階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徵呢?這是本節的難點,如何突破呢?我採用多媒體投影(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並結合列表比較法。通過對三個階梯的範圍、海拔、地形的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標明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讓學生動手完成課本28頁的活動第一題,並且要求邊做邊記憶,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

3、知識拓展應用

我根據課本第28頁活動2、3二道題,讓學生就我國的地勢展開討論,分析我國地勢的利弊,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環境,熟悉國情。

最後,根據泉州的地形、地勢具體情況,讓學生討論對泉州氣候和河流有什麼影響?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4、鞏固小結

通過多媒體對整節內容的知識網路進行小結

總之這節課中,我是以“什麼是地勢——我國地勢的特徵——我國地勢的劃分——我國地勢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勢”這一主線展開的。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說”、“做”自己得出結論。並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地理說課稿 篇9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絡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型別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絡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式:

[日本映象]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匯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匯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絡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絡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訊,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型別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