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1.5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活動背景:

通過平時對孩子們的觀察,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感興趣:喜歡對著鏡子做千奇百怪的動作來自娛自樂;音樂響起時,孩子們總是不由自主的翩翩起舞;他們在運動時時常會問“人的手臂、腿為什麼能動呢”如何引導幼兒發現人體肩、臂、手、腿和足會動的奧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呢為此我想到了孩子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我的關節會表演”這一以保健知識為主的綜合主題活動。本活動通過自身的活動,讓孩子們去發現關節、認識關節及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人體奧祕的探究慾望,培養勤于思考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瞭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懂得取長補短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評價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勇敢地展現自己,勇於發揮自己特長,提高自我欣賞的能力。

三、說重點、難點:

1、鼓勵學生勇敢地展現自己,勇於發揮自己特長,提高自我欣賞的能力。

2、學會欣賞自己,樹立自信心。

四、活動準備:

1.水彩筆若干、《健康歌》的音樂。

2.教師事先在手上畫好“親親一家人”。

3.有關課件.

五、說活動流程:

(一)激情匯入

(課前活動:小汽車,嘟嘟嘟,馬列開花21同學們,愉快的綜合實踐之旅開始了)

1、請你跟我來:我就是我,我是獨一無二的,我的價值在於我自己,而不在與別人的比較中。

2、同學們,“認識我自己”主題探究活動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咱們六(2)班的同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採訪,調查等多種形式,對自己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這節課,我們將對活動的成果進行綜合性的展示。大家有信心嗎?期待你們精彩的展示!首先,有請第一小組進行展示。

(二) 成果展示

第一小組:我的自畫像

小組成員進行介紹。

段星宇:聽了我們小組成員的介紹,大家是不是有些心動,那麼有誰可以自告奮勇的也來介紹一下自己。

第二小組:別人眼中的我

師:感謝第一組同學的精彩介紹。有請第二組。

主持人:我是採訪直通車小組的組長——,我們組主要負責調查一下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形象。我們組的口號是採訪無極限。(小組成員集體說)

(播放採訪的視訊資料)

小組成員談採訪心得。

師:同學們,每次經歷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每次經歷都見證了你們成長的足跡。你們小組談到了不要畏懼成長,也談到了幕後的故事,談的很全面,很深刻,老師感到很欣慰。老師想說,再苦再累也值得。

第三小組:才藝大比拼

主持人:我是才藝大比拼組的組長——,我們組主要向大家展示我們的才藝。我們組的口號是,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想秀就秀,要秀出個性。(小組集體說)

小組成員才藝(拉丁、廢物改造、朗誦)展示。

互動(其實,咱們班每個同學身上都有閃光點,,只不過有些你已經發現了,有些你還不知道。接下來,就看哪位同學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能夠為同伴找到閃光點)

第四小組:追求完美

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面對不足,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和改進,使自己更好地成長,有請第四組繼續展示。

主持人:我是追求完美組的組長——,我們組的口號是越來越好,來來來來;越來越好,來來來來。(小組集體說)

小組成員出示採訪記錄表,進行統計分析。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組上網查找了資料,知道了懶惰的危害。介紹懶惰的危害。

請欣賞故事《寒號鳥》

所以呀,同學們我們千萬不能懶惰。

第五小組:資料袋袋庫

主持人:針對上面的問題,我們小組通過請教老師,上網蒐集資料也找到了許多解決的辦法。我們組的口號是隻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辦不到。

小組成員展示彙報。

我們知道了不少克服自身不足的方法。為了讓每個同學都能受益,我們把這些方法制作成了一本小手冊,方便同學們平時翻閱。

第六小組:暢想未來的我

師:我們身上的優點在不斷地發揚光大;不足也在不斷地克服改進。這一切,都是為了打造未來精彩的自我。接下來有請第六小組展示。

主持人:我是超越夢想組的組長——,我們組對自己的未來做了一下規劃和暢想。我們組的口號是——放飛夢想,展望明天;心會跟夢一起成長。

(邊出示幻燈片邊暢想)

(三) 活動總結

時間過得真快,又到了和同學們說再見的時候了,那動聽的歌聲仍然縈繞在我們耳畔,每一位同學都是天地間走來的小小的我,但是老師希望你們能夠大有作為。通過這一次“認識我自己”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不僅對自己有了比較客觀全面的瞭解,而且呢對未來有了明確的目標。希望同學們珍惜每一天,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但是也請同學們不要忘記成長是一個過程,不要忘記欣賞成長途中一路的風景,會有喜,有憂,細細體味,成長其實很美。最後老師送大家一句話:其實,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六、教師小結: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愛默生)“許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於縮小了自己的成就。”“自卑的人,總是在自卑裡埋沒自己。記住,你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事業上不能成功的主要原

因。”“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就先擔心著怕咱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

 板書設計:

學習別人的長處

我的缺點( ),我要向( )同學學習, 因為他( )。

 課後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體現了綜合實踐學科的幾個顯著特點。

首先,在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的活動,所以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更加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

第二、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是生成性。隨著活動的進行,新的目標、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在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第三、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他們完全可以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等,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在創意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們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獨自完成創作任務;他們可以從給出的被選題目中任選其一;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任何表現形式進行展示的活動

活動中學生積極性一直很高,處於一種亢奮狀態.但美中不足,由於前面彙報的內容多,使學生實踐的機會減少了,集中體現孩子創新能力與自主發展的是創意展示,由於時間的關係,使許多精彩的創意沒有展現的機會,不免使一些精心準備了半天的孩子有些許的失落。以後的活動課中首先要科學地分配時間,更為合理地安排活動內容。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

本次活動開頭以“手指兒歌”這一形象的描述來引起孩子的興趣,自然匯入課題。首先我在手指關節上畫好“親親一家人”的頭像,並請孩子一起和這一家人用手指頭打招呼,想一想我們的手指頭為什麼會彎曲讓孩子從自身對手指會彎曲這一認識入手,知道我們的手指上有關節。從而讓幼兒比較容易進入探究狀態,並保持持續的求知慾望. 使幼兒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玩中體驗,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孩子的親歷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我們身體上的關節後,我又以“如果不彎曲手指關節,能不能拿到我手裡的東西”為遊戲,讓學生親自體驗人體關節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認識、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通過這樣的親歷活動,使幼學生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學生初步瞭解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會怎樣欣賞別人、尊重別人,懂得了取長補短的道理。通過“誇自己”“誇同學”,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通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複雜的實驗儀器和裝置,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說出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3、簡單說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通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於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通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於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採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矇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籤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後,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麼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後,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說“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麼是反射呀?先不急於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並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後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並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後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麼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麼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著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後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並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說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麼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並說明為什麼這些事例是屬於反射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複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複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於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麼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後,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於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飢”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遊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定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遊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後,教師“有的同學說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麼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閱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複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麼?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後並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通過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和體會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64~65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基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學生在掌握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編排意圖上秉承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的有機遞進,體現層次性,彰現漸進性,為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預設和安排。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過程,親嘗收穫快樂,從而進一步構建分數“幾分之一”的實際概念;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認識分數”的生活價值和數學價值。

二、說教材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2、依據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前沿理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地採用多媒體圖、文、聲三維動態呈現的優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三、說教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基於以上理念,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能讓學生提煉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一)以境激請、匯入新知

多媒體呈現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敘述:花果山猴王給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隻桃分給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異,4只小猴不接受,沒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樣多,小猴們才欣然接受。承接著故事,教師提問:小猴們為什麼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結果呢?(重點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隻小猴分得這隻桃的幾分之幾?

[通過猴王分桃的情境,複習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有效回饋,旨在調動學生的先前經驗,尋找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認知突破點。強調“平均分”是新舊知識的連線點,進行必要的凸現和強化,能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變換多媒體呈現情境,以嘆息的口吻敘述新情境:猴王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分桃不均的場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一盤桃(4個)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一呢?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們都情趣高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並沒急於求“案”,而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一分(用學具來分,用畫圖來分,用摺紙的方法分等等)。接著,讓小組討論,每隻小猴分得幾個桃?是其中的幾分之幾?怎樣用一個分數來表示每隻小猴分得的桃?讓學生各抒己見。因為學生是在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認識的,都說的頭頭是道。教師在點頭嘉許的情況下,適時小結:把一盤桃(4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接著教師馬上安排練習,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兩個填空,用分數表示,並能說說表示的含義。

[這部分其實是“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後,每份是一個物體”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操作發現,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逐漸抽象的認識,提煉出具體的表示方法,為後續的學習開闢了更寬廣的空間。結合這個知識點,及時的練習,必要的鞏固和強化,能有效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以調控下限的學習。]

在基本練習之後,繼續深入,來學習“每份是幾個物體”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具有直觀體驗,教師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體虛擬情境,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9個小正方體,4個蘋果,8枝鉛筆),讓學生來平均分一分。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並思考:你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物體?你能用分數表示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探究,你分我擺,你數我記。當然,我們不排除學生仍然把這些物體以一個一份的形式來分,我們教師就要發揮巡視指導的作用,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時間之後,全班交流,學生上實物展臺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之間,教師可以作出合理的篩選,既選一、二個分得比較合理的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形成公識,達成一致,又選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個人自診和全班會診,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去偽存真,和全體同學共同發現: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與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聯絡和區別。繼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餘兩空。

[這部分知識點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分數的意義: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每份是幾個物體),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互動交流,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得到感悟,從操作中獲得認識,從現象中發現本質,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綜合練習、有效反饋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數表示每個圖裡的塗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個圖裡填上它上面的分數),並進行全班彙報交流。

[此練習是為了對學生學習的新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鞏固強化,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針對2、3兩個練習,教師要做好排查,能發現情況,事實點撥,有效補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請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1/2和1/3。

這題是新知識的有效運用,先讓學生說一說,所要拿的分數所表示的`含義,根據這兩個分數的意義,來具體分一分,拿一拿,並說一說,分別是幾根。之後,可對這題進行提升,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並比較拿的這幾個不同的分數,發現了什麼規律?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開放的練習,給學生充分探索的空間和展示的機會,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後的具體收穫,從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到所獲得的知識等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能用學到的知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來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分數嗎?(學生可以把我們的課桌,作業本,以及我們的同學等等看最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必要的總結,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穫的體驗,同時,讓學生自己造分數,把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我們顯示的生活世界,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做到學用結合。]

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學看地形圖》是湘教版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實際上是讓學生了解地形圖的製作過程。地形圖是著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圖,一般用等高線表示地貌,它能夠反映一個地區地面的實際高度和起伏特徵。地形圖的判讀為以後學習地形基本特徵奠定了基礎,本節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等值線,為以後學習其它等值線打下基礎。

【課程標準】

1、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型別。

【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觀看動畫、動手找點連線畫輪廓,知道等高線的繪製原理,說出等高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指圖總結等高線的特徵,觀察說出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係;

3、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會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4、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型別。

其中目標2和目標3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參與意識較強,但缺乏空間和立體的概念,因此,在課堂中要多用直觀圖示,多設計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此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看地形圖這部分教材內容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學習的難度較大。如果還是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覺得學習困難,而且還會挫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我確定了以啟發引導、合作探究、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提高其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為形象,從而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戶外登山現已成為越來越多人休閒度假的一種方式,老師也喜歡登山,可這次在登山探險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請大家幫我解惑釋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發前送給我一張奇怪的圖,他告訴我我登的山就在圖上,那麼人們是如何把立體的高低起伏的山繪製成平面圖的呢?

設計意圖:利用這種快速、直接的問題匯入形式,在輕鬆的氛圍中把學生引入新課,從而進入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初發現。

2、教學板塊一:登山探險之初發現

這一板塊我是通過看一看知原理、試一試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徵三個環節來實現的。

環節一:看一看知原理

通過讓學生看課本39頁等高線示意的靜態圖和多媒體播放等高線繪製的動態圖,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立體和平面的轉化過程,知道等高線的繪製原理。

環節二:試一試明概念

出示自制山體模型,讓學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點,然後試著用平滑的曲線將海拔相同的點連線成線,最後按其鑲嵌關係在黑板上畫出山體模型的等高線地形圖,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立體和平面的轉化過程,明確等高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環節三:想一想得特徵

對照黑板上所畫的等高線地形圖,想一想,總結等高線的特徵。

設計意圖:這一學習板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能看懂的、能動手的、能總結的,都讓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路人的作用,這樣,不僅解決了本節課的前兩個學習目標,還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承轉:現在老師知道了這張山的平面圖是怎麼來的,也知道了這張圖是等高線地形圖,但老師還有個問題,想請大家指點迷津。朋友告訴我,這張圖上標有三條到達最高峰的路線,這三條路線分別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麼怎樣才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再發現。

2、 教學板塊二:登山探險之再發現

這一板塊我是通過學生自學和動手實踐來完成的,具體活動方案如下:

把全班分為若干組,老師給每組發一個沿等高線切斷的不同的山體模型,讓學生自學課本39頁“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小組合作探究,8分鐘內完成多媒體上顯示的任務,教師巡迴指導。屆時抽查幾個有代表性的小組,各組推薦一箇中心發言人上臺展示小組成果。小組活動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視訊的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相信學生,大膽放手,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鼓勵即可。通過這一板塊,解決了本節課第三個學習目標。

承轉:通過大家的努力,三條路線所經過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選哪一條路線上山,我還有些猶豫,請大家繼續努力,幫老師出謀劃策。從而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實戰演習。

4、教學板塊三:登山探險之實戰演習

此時拿出真實的山體模型,說明這就是我要登的山,請各小組繼續合作,3分鐘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對照等高線地形圖,在山體模型上找出並指出三條路線。

任務二:分析選擇不同路線登山的理由。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適當引導和點撥,最後給出建議。例如:陡崖雖然距離山頂最近,但登山的難度和危險性也是最大的,需要專業的.攀巖者帶上專業的裝備才能完成,其它兩條路線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記住,安全第一。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訓練了學生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真正實現了我們所學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過渡:同學們,今天的登山探險之路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主要是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學習,但等高線地形圖僅僅是地形圖家族中的一員,那麼,除了等高線地形圖能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還有哪些地形圖呢?

引出課本上的陸地地形示意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然後對比課本上的陸地地形示意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說出這三幅圖之間的關係,強調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不同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的顏色所得到的,之後給出一幅不帶地形型別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讀圖識圖,讓學生上臺在圖上指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律,解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學習目標。

【板書設計】

通過板書設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為反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課本39頁活動題第2題作為本節課的課堂練習。

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中標註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點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計山頂C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從A點和B點出發,分別沿圖中虛線爬到山頂C,哪條登山線路較陡?請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課後作業:

要求:小組合作,利用沙土、蘿蔔、橡皮泥等材料製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線要表示出來。

結束語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學習如登山,在登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疲憊、會痛苦,也許還會摔跤。 但我們要記住,困難和挫折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努力攀登了, 每個人都會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讓我們一起努力,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峰吧!

說課稿 篇5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絡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巨集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物件分析】

國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於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匯入 導語引人。 展示課題。 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

範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複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並作強調。 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並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複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

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 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裡學到了什麼? 歸納出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裡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 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 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絡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字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字,再從文字中走出,高於文字。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 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六年級下第三單元第六課《在星空中》。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設計理念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在星空中》是《宇宙》單元中的第六課。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推測、模擬實驗、實際觀測等方法研究地月系、太陽系的組成;本課將通過建模型的方法來建立星座的空間概念。

本課中由三部分組成,(一)瞭解星座,教師通過模擬星空來幫助學生建立對星座的初步印象;(二)建一個“星座”模型,讓學生真正建立星座這一科學概念;(三)認識星座,通過認識大熊座和小熊座來讓學生學會在夜空中找星、辨認星座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但對比試驗,獨立探究還有一定困難,本課通過教放結合能夠完成。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絡的恆星在視覺上形成的構圖。從不同角度觀察,形狀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標誌,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極星(小熊座)。

過程與方法:

觀察星座模型,對星座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天文方面的興趣,樂於在課外觀星。

教學難點:

星星的遠近與我們視覺上形成的平面構圖之間的關係。

四、教學準備:PPT課件、星座模型。

五、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科學探究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本節課的探究活動設計做到了由簡單到複雜、由扶到放,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原則,我對教材進行了合理的編排和重組,使學生探索星空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並能在課後繼續開展關於宇宙星空的研究;本課的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對建模材料做了創新,用竹籤和橡皮泥代替線和小球,既方便操作,又節省了時間,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探究活動上。

六、教學流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引入,通過四季北斗,讓學生明白古人是如何利用北斗七星來辨別四季的。

環節二:建立模型,觀察星座

北斗七星是星座的一部分。我們利用它的模型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星座概念。國小生的學習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星空的空間

觀念往往停留在平面上,畢竟這些星座離我們太遠了,而要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就必須通過建立模型來實現。

環節三:實驗探究,認識星座。

建模完成後,留給學生一部分時間展示,一名學生用光源從不同角度照射模型,其他學生分頭來畫,這讓學生懂得只有光從一個側面照射時,才會看到勺子的形狀。然後教師用PPT演示“星座”的空間變化,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看到的是“北斗七星”就是從地球這一個角度所看上去呈現在天幕上的一個巨大的投影,如果在地球以外的角度來看,就不想勺子。”最後小結星座的概念: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絡的恆星在視覺上形成的構圖。

環節四:拓展延伸,認識其他星座

讓學生認識大熊座、小熊座、天鷹座,天琴座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

環節五:制定計劃,實際觀察

通過全天星空圖,講解每個季節講解都會有不同的星座,星座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著位置。最後出示春季星座圖,讓學生觀察並課外完成觀星計劃,培養學生課堂以外的科學興趣。

效果預測: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星座觀,認識星座,這樣由點到面的的按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材料的創新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相信,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下面我將展示這節課。

說課稿 篇7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內容、地位及學情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第一節內容。通過前面各章的學習,學生對“基因是什麼”、“基因在哪裡”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問題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本章內容既是對前四章內容合乎邏輯的延續,又是學習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基礎。

本節介紹了基因突變,從例項入手,通過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後詳細闡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意義。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從分子水平上理解遺傳物質如何引起基因突變的。

學生對於生物變異的現象並不陌生,通過國中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認識到生物變異首先與遺傳物質有關,其次與環境有關,本節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遺傳物質究竟是如何引體生物變異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概念。

(2)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3)說出基因突變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課本中例項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激發靈感,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2)引領學生進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及原因。

(2)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的意義。

二、教學展開分析

1.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電腦演示教學軟體

2.課時安排

1課時

3.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指導讀書法

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配合知識內容,用電腦演示PPT,解決知識上的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容量。

4.教學過程及策略

(一):引入

一章引入: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圖片,各種各樣的變異人都是正常人由於外界因素導致變異。(從現象到本質,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教學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

第一節引入:由本節題圖引出如果DNA分子複製過程中出現類似錯誤時,可能會對生物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二):基因突變的新授教學

1、基因突變的例項

通過正常血紅細胞和鐮刀型貧血症患者的紅細胞的比較,瞭解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探究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病因:編碼血紅蛋白分子中谷氨酸的密碼子中的鹼基對(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發生替換。致使mRNA上的密碼子發生錯誤,導致所編碼的氨基酸變化(穀氨酸—纈氨酸),最終導致血紅蛋白異常。

為了讓控制 血紅蛋白 分子合成的 DNA鹼基序列 發生了改變(變成)

轉錄 上相應的氨基酸改變mRNA上相應 密碼子 改變?翻譯資訊 改變

血紅蛋白 異常紅細胞異常(鐮刀型)

通過板書詳細描述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病因。

2、基因突變的概念

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內部結構的改變,叫基因突變。

對概念的強化理解:a.編碼蛋白質的鹼基序列發生變化會引起蛋白質結構的變化,鹼

基對的增添和缺失也會引起蛋白質結構的變化

b.若基因突變發生在配子中,將遵循遺傳規律傳遞給後代。

c.若發生在體細胞中,一般不能遺傳,但有些植物的體細胞發生

突變,可以通過無性繁殖傳遞。

d.此外人體某些體細胞基因突變,有可能發展為癌細胞。

基因突變的概念的`講述通過指導學生看書並對其強化理解。

3、基因突變的原因

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可分為三類:物理因素、化學因素 、生物因素,並思考問題“為什麼在強烈的日光下要塗抹防晒霜,做X射線透視的醫務人員要穿防護衣呢?”

基因突變的原因講述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教師引導學生)做一下知識梳理並留下思考。

4、基因突變的特點

(1)基因突變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性

(3)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基因突變的特點教學,我採用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並識記。

5、基因突變的意義

由於基因突變產生的新性狀是生物從未有過的性狀,因此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在基因突變特點的探討學習過程中已充分滲透了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的意義。(這裡引導得出結論的同時重點強調)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四第一章1.4.2《正弦餘弦函式的週期性》第一課時的內容。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教學評價分析、教學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功能特點可知: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了誘導公式和三角函式圖象之後,對三角函式的又一個深入探討.是研究三角函式其它性質的基礎,又是函式性質的重要補充.

研究三角函數週期的過程中蘊含著數形結合、分析討論、歸納推理等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周期函式的概念及正弦、餘弦函式的週期性,會求一些簡單三角函式的週期。

(2)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研究三角函式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領會並感悟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歸納推理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

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體會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程,感受數學的魅力。

3、重點難點分析:

由於學生對抽象函式影象缺乏感性認識。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函式圖象的週期性為這一堂課的突破口。因此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

重點:正弦、餘弦函式的週期性;

難點:周期函式定義及運用定義求函式的週期

二、教法分析:

依據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運用了啟發發現教學法,並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教學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增強知識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討論,使得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減輕學生認知的難度。

三、學法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誘導公式、函式圖象及五點作圖的方法,但對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不完善,反映在學生解題思維不嚴密、過程不完整,能力上具備了觀察、類比、分析、歸納的能力,但知識的整合和主動遷移能力較弱。因此,我指導學生採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合作的過程中,體會數

學的樂趣。

四、 教學過程分析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分別是情境引入、探索新知、精析例題、鞏固提高、小結歸納、佈置作業六個環節

下面我將就每個環節分別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何這樣教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通過有趣的現象引入課題,由時間和日曆引導學生得出相同的間隔重複出現的現象稱為週期現象。在我們的自然界中也同樣的存在週期現象,例如:行星的轉動;不斷更換的一年四季,那麼聰明的你們,有沒有發現數學中的週期現象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這樣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性,讓同學們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用之生活,為理解函式的週期性做鋪墊。

2、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新課標指出: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利用課件出示某港口的水深變化圖,通過生活實際,利用正弦函式影象進行動畫演示,讓學直觀感知周而復始的變化規律――函式影象存在有周期性。接著引導學生回顧以前的知識――終邊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式值,讓學生把y=sinx,x∈[0,2π]的圖象得出y=sinx,x∈R的圖象,通過動畫的演示,將圖象左右平移,加深學生對週期的理解。然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形:圖象按照一定規律重複出現;數:對於自變數的一切值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定值時,函式值重複取得。接著引導學生聯想誘導公式,結合抽象的圖象,構建出周期函式的定義:對於函式f(x),如果存在一個非零常數T,使得當x取定義域內的每一個值時,都有f(x+T)=f(x),那麼函式f(x)就叫做周期函式。非零常數T叫做這個函式的週期。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接著就提出疑問1、正弦函式的週期是多少;2、正弦函式的週期中,最小的正數是多少?這樣問題的設計,有利於讓學生理解最小正週期的定義,同時為學習後面知識埋下了伏筆。

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周期函式概念,防止學生以偏概全。我設計了小組討論,將四人分一組進行討論,再由學生髮表意見。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概念,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緻、全面地考慮問題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充分感受成功與失敗的體驗,突破本課的重點。

到這裡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正弦函式的週期,接著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方法,應該可以很快得到餘弦函式的週期,加深到週期性定義的理解

3、 例題精解,加深理解:

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 為了讓學生將知識應用於實際,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三道題,第一題師生共同完成,利用課件中的'影象引導學生髮現最小正週期。第2、3題學生獨立完成,觀察學生對周期函式定義的掌握情況,由學生點評,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

4、 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和不足,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概念理解:函數週期性定義的變式題;

週期運用:運用函式定義求函式的週期;

整個練習的設計涵蓋了本節課的知識點,減輕了學生課後練習的負擔,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小結歸納,知識梳理:

1、你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新知識和數學方法?

2、你這節課有什麼感悟和疑惑?

最後小結歸納,知識梳理,通過老師的提問的方式,你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新知識和數學方法?有什麼感悟和疑惑?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梳理知識,明確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強化重點,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6、佈置作業,拓展提升

(1)必做題:教科書習題4.8第3題;

(2)課外思考:

分層作業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地依據學生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教學評價分析

我在課堂中將採用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等評價的方式,讓評價與反思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也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讓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六、教學板書設計

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再現教學情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更好地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有所想,有所做,有所得。

說課稿 篇9

本節課我在設計時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是把教材上外角和的知識改編成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主要的活動是由學生動手操作剪紙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嘗試中體驗和創新,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解決的過程。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及其邊角的性質。這節課的'重點是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質及外角和。在呈現方式上,改變“結論———例題———練習”的陳述模式,而是採用“問題———探究———發現”的研究模式,並採用多種探究方法:對“三角形外角性質及外角和”採用拼圖、度量和數學說理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髮現問題。

二、 教學準備工作

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剪刀、硬紙板、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

三、 教學方法

採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形式上以自主學習、合作研究為主,教師相輔引導,適時提示。

四、 教學時數

1課時

五、 教具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匯入

在一副圖中找出三角形的外角、內角(相鄰和不相鄰)。觀察圖中外角和相鄰內角的關係(之和等於180度。)然後提出疑問:外角和其它兩個不相鄰的內角又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外角和

(二) 新課講授:

1、 探究三角形外角的兩條性質

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拼圖中總結規律,然後由小組討論完成,或者引導學生思考發現這個規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比如用量角器度量等等)。然後讓一名學生到展臺展示。這樣比較形象直觀。

探索出三角形外角的兩條性質後,要針對性質再進行強調,尤其是個別關鍵字。教育大全

2、 探究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這一部分我先讓學生動手剪紙拼圖發現規律(或者用量角器度量),然後動畫展示一下,這樣更直觀形象,最後上升到理論上進行推理,通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外角和定理。

本節課重點就是這兩部分的內容,然後練習。我在設計練習時考慮由淺入深的原則:第一個練習題是有關內角和和外角和定理的比較簡單的求角的度數的問題;第二個練習是一道綜合運用題,在做這個題目是我考慮到鍛鍊學生、培養學生能力這一點,我讓一名學生到黑板上做然後把自己的思路講給同學們。教育大全

(三) 小結

回想一下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可以是學習內容,也可以是學習態度上的等等,找幾位同學談談。

總之,我這堂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力爭為爭取新課程評價標準下的高效益,做一名成功的“三型”式國中數學課改實驗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