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彙編8篇

說課稿1.2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說課稿模板彙編8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神祕的恐龍》是一篇科學常識類的說明文,敘述了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滅絕至今是科學上的一個謎。文中列舉了科學家推測其滅絕的四種可能出現的原因。一是由於地球上突然變得寒冷;二是宇宙行星撞擊了地球,塵埃遮住太陽長達三個月,恐龍因此滅絕了;三是很多動物經常偷吃恐龍蛋,使恐龍絕了後;四是突然出現的傳染病,使恐龍滅絕。動物一向是國小生喜歡的,恐龍又因其龐大和神祕使大多數人都為之好奇,所以,《神祕的恐龍》一文是較讓學生感興趣的。

【說學情】

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朗讀基礎,經過一年半的學習,他們認識了較多的字,也閱讀了較多的課文。一部分的學生已經在沒有教師指導下知道如何聲情並茂地讀好課文,另一部分學生雖然不能達到這個要求,但是經過課前預習,也能夠讀通課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但是,大多數學生課前的讀還是僅僅停留在讀通課文上,並沒有主動去理解課文內容,他們還是需要老師對他們提出讀的要求,如邊讀邊劃,邊讀邊想。課堂上,需要花費的時間還是應該在有目的的朗讀上,讓他們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讀。

【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單元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能根據要求圈劃有關詞句,我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制訂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目標儘量體現一定層次性,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結合課文內容認識本課的十個生字:祕、恐、龐、億、歷、史、測、亡、存、遮。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書寫:“龐、歷、史、亡、存”。能正確熟練地朗讀課文。然後在閱讀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找出關於恐龍消失的原因。知道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滅絕至今是科學上的一個謎。在達到這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讓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在課外去查詢資料。

【說教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而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首先就得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也就能讓學生自願地去學,才能產生“我要學”的想法。

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課的開頭,我就讓學生就恐龍談談他們的瞭解,對於能展示自己知識的機會,學生自然比較願意主動交流。而學生的知識畢竟有限,他們對於神祕莫測的恐龍仍然存在著很多疑問,鼓勵學生真質疑,讓他們暢所欲言自己的真實問題,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又可以激發他們課後繼續探索恐龍奧祕的興趣。只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生字時,以學生自學為主。二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觀念和方法,他們完全可以在自學、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完成識字這一任務。小組自學生字,能鍛鍊他們的自學能力,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同學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彌補不足,有助於合作精神的培養。教師只需選擇一兩個進行重點教學。如:“龐”可以查字典理解意思;“恐”進行擴詞教學等。

在教學課文內容時,我以自由讀、小組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讀,讓學生不至於對讀產生厭倦感。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圈劃詞句。其中穿插一定的有關恐龍知識的短文,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恐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說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於課文充滿興趣,對於這一節課充滿興趣,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讓學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問,鼓勵他們不拘課題的質疑,可以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以這種情緒引入課文,使一節課的情緒都較為飽滿。在整節課的教學中,並沒有太多過細的分析,只是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圈圈劃劃,理解內容。因為這是一篇科學常識課文,恐龍又是擁有太多謎團的動物。所以,課外的補充資料在學習中也佔了一定的分量,一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同時又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設計,本課主要圍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實施的。

1、揭示課題,進行質疑。讓學生們對恐龍進行質疑,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2、整體感知,學習生字。針對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的學生,學習生字以自學為主,因在後面教學中,學生會對課文反覆朗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生字會有多次見面的機會,所以,在檢查自學情況時,教師檢查也以檢查詞語為主。

3、讀課文,圈劃詞句。由於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介紹非常清楚,沒有太大的閱讀、理解困難。因此,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能夠按照課文要求來進行圈劃詞句。

4、課外延伸,練習說話。事先讓學生收集好一定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合資料的能力,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恐龍,從而激發他們對於探索科學的興趣。

5、複習鞏固,指導書寫。書寫指導有一定的側重性,把握難點和重點。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單擺》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選修3-4的第十一章第4節的內容。單擺是繼簡諧運動之後,本節課我們將認識單擺及單擺的回覆力!

2, 教材特點

本節課先列舉生活中的例項比如擺鐘、撞鐘、鞦韆、懷錶(就是用來進行催眠的那種),使學生能夠形象地理解單擺模型,並且更貼近生活。本節課主要是從實驗演示和受力分析這兩個方面來判斷單擺振動時,在做簡諧運動。第一、實驗演示能夠直觀地判斷單擺做簡諧運動,更容易理解,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實驗演示的重要性。第二、通過分析單擺的回覆力滿足,得到單擺振動時,做簡諧運動,這又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理論和實驗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充分地理解單擺模型的特點。

3,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單擺之前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簡諧運動,學生可以將已經學習過的簡諧運動運用到單擺上去同時也鞏固了學生對簡諧運動的深入認識。通過對單擺受力特徵的分析來驗證單擺是否屬於簡諧運動,利於強化學生對簡諧運動特徵更深刻的認識。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對問題的探索能力,本節課將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單擺運動。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例舉出生活中哪些物體運用了單擺的原理。

2, 能找出這些物體的運動具有的共同的運動特徵,知道什麼是單擺。

3, 對單擺進行受力分析,明確其運動特徵並證明其運動屬於簡諧運動。

4, 認識單擺的裝置,分析並設計出單擺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

能力目標

(1) 通過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通過自主實驗,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歸納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絡生活實際找出知識運用,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找尋生活規律的興趣。

2,對單擺週期探索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學習能力

3,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專研知識,探索科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勇於創新、敢於創新。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知道單擺回覆力的來源,運動特徵和運動週期。

難點: 1單擺做簡諧運動的條件——擺角小於或等於時的振動。

2.單擺振動回覆力的來源。

3.週期與那些因素有關

突破的方法:1,通過課堂實驗將學生引入課堂,通過提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例舉生

活例項。

2,課件演示生活中具有單擺性質的物體的運動,讓同學們找出其共性認

識單擺

3,演示實驗——單擺模型說明單擺特點

4,知識回顧簡諧運動,通過受力分析找出回覆力,指出其單擺運動的力,

並進一步推匯出單擺的運動為簡諧運動。

5,對簡諧運動週期的回顧,通過對單擺運動特徵的認知和表徵,對單擺

裝置的認知,分析其元素屬性,自主完成測量單擺週期的實驗設定。

新課教學

引入 剪輯一個擺鐘的視訊引入新課,在觀看完後提問:那麼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運動與此類似(鞦韆、懷錶)學生例舉完之後用flash呈現學生例舉的物體的運動讓學生自己總結其運動然後在實驗桌上擺出由鐵架臺、細線和鋼球組成的`一個簡單的單擺裝置,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單擺——在平衡位置做來回的擺動。

演示實驗 將鐵架臺上的鋼球換成裝有墨水的注射器筒做一個簡單的單擺裝置測出其運動軌跡,提問:單擺在平衡位置做來回的運動並且單擺的運動軌跡和簡諧運動的軌跡類似,那注射器的擺動是不是簡諧運動?簡諧運動的條件又是什麼?

回覆力的推導 我們在一般的條件下研究單擺是不是簡諧運動,最簡單的方法是看他的回覆力是否滿足F=-kx。

先對單擺的振動描述,分析其受力特徵:在平衡位置重力G和拉力F平衡,拉開擺球,使它偏離平衡位置,放手後襬球所受重力G和拉力F不再平衡,在這個兩個

力的共同作用下,擺球沿著以平橫位置O為中心的一段圓弧做往復運動,這就是單擺。 受力分析 在擺球運動的任意點對擺球進行受力分析,找出擺球所受合力為F=mgsina產生切向運動的加速度,使它沿圓弧運動,並分析另一側受力情況得出:當擺球處於平衡位置的左側時F指向右方,當擺球處於平衡位置右側是F指向平衡位置的左方,從而得出F=mgsina是使擺球沿圓弧振動的回覆力。

條件近似 以O為原點建立座標系,指出在偏角很小的時,得出sina=x/l,從得出單擺回覆力的近似值F=-mg/x,指出其中各自物理量的意義。

結論生成 回顧簡諧運動的條件F=-kx,將mg/l,用常數k表示 可得出在偏角很小的情況下單擺做簡諧運動。

單擺週期 對簡諧運動特徵回顧,影響彈簧振子的週期的因素分析單擺週期。 在平衡位置坐來回的振動,並且有周期,那單擺運動一個來回的週期T是多大?與哪些因素有關了?下面將引導學生從實驗裝置上去引導學生去分析探索單擺的週期。

(一) 運動的表徵

讓學生對單擺的運動進行表徵:做一次演示實驗,讓學生再次對單擺的運動進行觀察並對運動特點進行表徵。

(二) 裝置的分析

讓學生對簡單單擺的裝置進行觀察,分析其包含的元素:擺線,小球。然後對元素的屬性分析:擺球,質量和體積,擺線:長度。

(三) 知識遷移

對彈簧振子運動週期的分析,猜想單擺週期的影響因子,並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實驗。

用控制變數法:擺長不變,改變小球的質量測量多組資料,分析擺長

保持質量不變改變擺線的長度,測量週期,(週期用秒錶測出)測出多組資料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屬性分析猜想週期與哪些因素有關係,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寫出自己的實驗方案以待下次在實驗室實施實驗。

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

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手抄報版面設計》,下面我著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程程式、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選擇學生熟悉的板報為切入點,把板報的設計、製作、欣賞、評說等知識元素和能力培養綜合起來,激發學生探究設計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和設計能力,以此形成藝術設計方面的美術素養。

板報是一種常見的群眾性宣傳工具。形象直觀地介紹了節慶、活動時以圖為主的板報形式。讓學生了解一般手抄報的內容、結構、比例、編排方式、色彩搭配等,感受平面設計的形式和規律。本課紹了三種不同的版面編排方法,提供學生作業參考,引導學生創作思路的多樣化。

課 時:一課時

課業型別:創作設計課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瞭解並掌握兩種版面佈局格式;

2、過程與方法:掌握版面設計的基本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版面設計的兩個設計重點。

教學重點:掌握版面設計的基本步驟,理解版面設計兩個重點。

教學難點:瞭解並掌握兩種佈局格式。

教 具:微機、網路資源庫、實物投影、課件、學生例作;

學 具:微機、貼上材料、剪報、手抄報材料、網路資源庫;

一、欣賞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回顧已學內容,利用學生的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課件1)

2、評價虛擬社群內各部分版面的風格及特點。

3、利用學生對報紙版面的選擇、評價,增加學習興趣; 展示四幅手抄

報圖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鑑賞能力。引導學生概括出版面設計的設計重點。

A、由評價版面圖樣、色彩的優劣,引出重點一:裝飾美化

B、由評價版面分割、規劃優劣,引出重點二:佈局編排

教師小結:

我們所看到的黑板報或牆報、手抄報,除了文字稿件質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編排設計好壞也直接影響它的宣傳效果。(板書:版面設計)

二、新授版面設計知識,承前啟後;

1、解釋版面設計包含內容:以課件演示為主,通過一幅作品進行分解。 版面設計就是利用報頭、文稿、各級標題、欄圖、題圖、插圖、尾花、花邊等內容進行佈局編排、裝飾美化的過程。

2、版面設計的一般步驟:

(1)第一步:根據文稿主次進行版面分割佈局。 首先,同學們討論一下,根據你們的經驗,進行版面設計要按照怎樣的步驟進行?(學生討論,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播放課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報的文稿內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佔的塊面較大,次要的文稿佔的塊面較小,我們在進行版面設計時,首先要針對文稿的主次進行大塊面的分割佈局,這樣才能達到介面編排合理、塊面活潑統一的效果。

A。講解第一步的兩種佈局方式:

a.對稱式佈局

b.均橫式佈局

在版面設計的整體佈局方面,我們經常運用的有兩種佈局,下面請同學們看兩幅事例,觀察一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師出示課件3、4演示,學生觀察總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觀察結果的'概括能力)

c. 請看第一幅作品,從佈局上看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出左右對稱的佈局方式,以及這種佈局的設計特點。

d. 生觀察並自行給第二種佈局格式起名字。 培養學生的觀察及運用學過知識概括能力。

B。利用兩個事例,辨別兩種佈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設計報頭、欄圖、題圖及標題字型。 (課件5)在第一個步驟的基礎上,運用前幾節課所掌握的報頭、題圖、欄圖及標題字型幾方面內容,在版面上進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謄抄文稿、畫插圖。 (課件6)謄抄文稿時,字跡要工整,插圖要與文稿相輔相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看看我們的版面上還缺少什麼?

(4)第四步:畫尾花、花邊、總體調整。 (課件7)當所有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時,就要看看有沒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新增潤色,修修補補,讓你的作品更加優秀。 好的版面設計應該是篇目層次分明,文、圖塊面活潑多變、而又有統一感,色彩協調、醒目。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出自文學名匠冰心之手,語言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文章主要講了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每天在樹枝上唱歌,被孩子們打中後兩隻老鳥把它接住並帶回巢中的事。文章以愛為主旋律,歌頌了親情的偉大 ;批評了不成熟的兒童愛,因愛的方式不對,給鳥兒帶來了傷害;告訴我們生命是平等的,人與自然之間應該是和諧的,我們人類應該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應該有一顆真誠的愛心。教育孩子們對於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僅要愛,而且要會愛,愛不是自私地佔有,不是無情地傷害,而是欣賞、呵護和無私的奉獻。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應該愛護鳥類並理解親情的偉大。

3、繼續學習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教學方法

學生升入三年級後,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想象、口頭表達、交流合作、朗讀等方面的能力,但是這些方面的能力都不強,比較薄弱,比如觀察不細緻,不能進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口頭表達方面說話不夠流利、完整、通順,朗讀水平不高等等這些能力都有待於老師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培養,不斷提高。針對學生的現狀又結合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通過運用朗讀法、小組合作交流法、圖文結合法、理解重點詞句法來進行本課的教學,並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和鍛鍊。

四、說教學過程

《國小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閱讀。讀一篇文章,先要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結合《一隻小鳥》一文的具體情況,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程式是這樣安排的:

一、激趣匯入

因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的`學習,一開始我便以“昨天我們認識了一隻小鳥朋友,今天它又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大家還想繼續瞭解它嗎?”導語匯入,(通過“小鳥朋友”這樣親切的叫法,拉近學生與小鳥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複習,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檢查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掌握情況,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新課標要求,理解課文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讀中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一部分的學習我設計運用朗讀、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突破重點。我設計圍繞 “這是一隻怎樣的小鳥?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個問題,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靜心潛讀課文,與鳥兒作心靈的吟唱,通過小組討論學習,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在愉快的交流過程中學會知識,再經過全班交流,學生對鳥兒的外形、活動、叫聲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鳥兒那機靈可愛的樣子便會躍然紙上。“如此可愛快樂的小鳥,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體現出它的快樂呢?”此時趁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小鳥的可愛快樂,通過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生評讀、老師適時的激發、導讀,我想學生應該可以讀得活、讀出韻味。此時又我設計了“同學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生還有什麼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嗎?”這樣一個質疑的環節,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另一方面可以點出重點,如“啁啾”是個生僻字(形容鳥兒的叫聲);有些學生可能不太理解,可以讓學生幫助解答;再如“自然”在這裡指大自然,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大自然除了有“燦爛的陽光,蔥綠的樹木”等等,還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到因為有了小鳥清脆柔美的歌聲,大自然的這種和諧的美才能夠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樣一來,也就為解釋“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找到了依據。最後我又設計以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現小鳥快樂可愛的形象及欣賞關於小鳥的圖片、叫聲的環節把學生對小鳥的快樂、可愛的理解推向高潮。

第二部分(3—6)是文章的重點,這一部分的學習,我設計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方法突破重難點。如這句“它正要發聲,忽然“啪”的一聲,一個彈子從下面射來,它一翻身從樹上跌了下去”“忽然”說明了什麼?(意料之外)“跌”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用“掉”?(跌說明完全失去控制,很重的掉下來,說明鳥兒受傷很重)“斜刺裡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斜刺裡”不好理解,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仔細觀察圖中兩隻老鳥的動作,通過適當的動作或手勢從而理解“斜刺裡”,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有效地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箭也似的”說明像箭一樣速度飛快;另外通過“飛來、接住、銜上”一系列動詞體現出老鳥救子的急切心情;“它的血從樹隙裡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來。”“一滴一滴”說明什麼?(學生只要理解小鳥流血過多,受傷嚴重)剛才還活蹦亂跳的雛鳥就這樣受傷,就這樣失去了生機、清脆的叫聲甚至也許是生命。此時孩子的情感從高峰跌入谷底,他們為小鳥的不幸而悲憤,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共鳴:愛不能成為一種傷害,愛應該是欣賞、呵護和奉獻。通過對“斜刺裡”“箭也似的”“一滴一滴”等重點詞語的理解,加之教師適時的指導朗讀,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等有效地、充分地朗讀,我覺得學生應該能體會親情的偉大。

三、想象拓展

三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觀察想像、口頭表達和交流合作的學習能力,因此我安排了讓學生想象:

(1)故事講到這裡,你想對誰說些什麼呢?(對小鳥、對鳥爸爸、鳥媽媽、或對孩子們、對人類)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讓學生把“肚子裡的話都倒出來”放心大膽地說出來,鍛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考察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2)“消失的歌聲又再次出現了,這是怎麼回事?”設計續編故事這樣的環節,進一步的培養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五、作業設計

我本著讓學生“自由作業,快樂學習”的目的設計了三項選作題:

1、續寫故事:後來,消失的歌聲又出現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2、登陸網站了解更多關於鳥類的知識;

3 、設計並製作標語牌,寫上你創作的保護鳥兒的標語。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精華的體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啟發性。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這些,設計時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從板書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語文應該是廣闊的,字詞的積累,文章的品析,情感的昇華都應是語文的內涵。而生活這片廣闊的天地更應是語文的外延。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達到三個和諧,即讓孩子與自身和諧,與周圍生命和諧,與大自然和諧。教學本文,除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寫字、朗讀、表達)之外,更多的應該讓孩子懂得對生命的敬畏:真正的的喜愛是對鳥兒的疼惜、照顧和愛護、鳥兒只有是活的才是最可愛的。所以應該讓孩子們學會真正的愛的方式。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幼兒園教育教學安排意見》小班內容,認識三角形是幼兒幾何形體教育的內容之一,幼兒的幾何形體教育使幼兒數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幼兒學習一些幾何形體的簡單知識能幫助他們對客觀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體做出辨別和區分。發展它們的空間知覺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從而為國小學習幾何形體做些準備。小班幼兒在他們充分獲得對圓形的感知和確認後,再讓他們認識三角形的特徵,這對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和空間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認識三角形是在認識圓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為比較圓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識基礎,有利於幼兒對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就是三角形的特徵。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教幼兒知道三角形的名稱和主要特徵,知道三角形由3條邊、3個角。

2、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3、 發展幼兒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確定目標的依據:小班上學期雖然還沒有進行數的形成教學,但在日常活動中已經滲透了許多數的概念教育,因此,通過數形結合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有一定的基礎。3歲幼兒經常會把幾何形體理解為他們所熟悉的實物,因此,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有利於發展幼兒對應能力。

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認知幾何形體對圖形的知覺屬於空間知覺的範疇,從幼兒感知三角形的形狀到表達需要完成配對——指認——圖形的特徵,因此,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三角形的特徵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但是,對於還沒學過一一對應點數的幼兒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知識,充分發揮教與學的互動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遊戲法和啟發探索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

遊戲法:在計算教學中運用遊戲法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輕鬆愉快地理解知識,因此,在本節課中,無論是新知的學習,還是複習鞏固我都採用遊戲的形式,如在課的`開始,教師以遊戲的

不錯的口吻介紹兩個圖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設計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圖、拼拼三角形使幼兒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啟發探索法:這一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依靠 幼兒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幼兒去探索並獲得新知。其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本節課認識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採用這一方法先出示一個圓形娃娃,再出示一個三角形娃娃,啟發幼兒比較三角形和圓形的不同,在幼兒的觀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邊,通過親自數一數、試一試,讓幼兒明確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點兒扎手。

本節課採用的教具:

⑴圓形、三角形娃娃各一個,用於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⑵圖形拼圖一幅

⑶每桌一盤各類幾何圖形及冰糕棍若干。

選取教具的依據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特點。

三、學法指導

1、複習內容的確定: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幼兒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就必須通過數一數來掌握,因此,3的數數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幼兒學習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將3的數數定為學習內容。採用幼兒比較喜歡的體態動作(拍手、拍肩、拍褪)進行,幼兒比較感興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學習新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為了便於幼兒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請幼兒通過觀察圓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通過親自數一數、摸一摸來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幼兒從觀察、判斷到表述是幼兒利用舊知獲取新知,主動學習的過程。

3、在操作、遊戲中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採取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兒在遊戲時,就需要將頭腦中三角形的特徵的輪廓體現出來,需要幼兒將想象、圖形小棒聯絡在一起,進一步發展了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同時幼兒聯想生活中的實物與三角形想象的物體將圖形與實物相聯絡,從而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

4、數形結合,時幼兒在掌握特徵的同時,加深幼兒對3的認識,在學習三角形特徵時讓幼兒數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在看拼圖找三角形的遊戲中,讓幼兒數數蝴蝶的翅膀、樹身、房頂個由幾個三角形拼成,在數形結合中既鞏固了新知,又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式

不錯的為了國小過程中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準備分以下幾個步驟完成教學任務:

1、複習3的數數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為了在下步學習三角形特徵時幼兒能更好地學習掌握,能準確感知圖形特徵這一環節,採用體態動作一集體複習的形式進行。

2、學習三角形特徵: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我準備分以下幾步完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錯的幼兒每人一三角形,通過自己數一數,試一試,感知圖形特徵,並充分讓幼兒表述,得出圖形的特徵。

⑵引導幼兒觀察幾個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過驗證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師小結三角形特徵,使幼兒獲得的知識完整化。

3、複習鞏固三角形的特徵。在幼兒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徵的基礎上只有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才能得以鞏固,準備分三步完成這一環節。

⑴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兒排除干擾從眾多幾何圖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圖拼圖找三角形:

圖形拼圖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幼兒觀察:

這些拼影象什麼?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幾個三角形?

⑶周圍環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東西:幼兒通過自己的聯想尋找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

四、延伸活動:

幼兒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導幼兒拼完後講一講你拼得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用了幾根冰糕棒?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位置、內容、特點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級下第一單元的一篇寫景記敘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裡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豔,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寫去公園看荷花;第二部分(2、3自然段)描寫荷花生長的各種優美的姿態;第三部分(4、 5自然段)分別寫自己觀荷花時的想象和感受。

課文語言樸實簡潔,想象豐富,富於感染力,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課文中以“我”被一陣荷花的清香吸引,作為鋪墊,引入課文重點描述部分——一池美麗的荷花。荷花色彩鮮麗、形態各異,看似一大幅活的畫。接著作者展開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節描寫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真的把一池荷花繪成了一幅活靈活現的荷花圖。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讀者,讓人們不僅看到了浮現在眼前的一池美麗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體驗。

這篇課文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讀文章,想畫面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同時,讓學生感悟描寫的細膩以及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並積累語言;二是讓學生在欣賞美麗的荷花中,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為今後學生寫作奠定基礎。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以上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①會認3個生宇,會寫出12個生宇。能正確讀寫“荷花、挨挨擠擠、蓮蓬、飽脹、彷彿、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隨風飄動”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美語言。

③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荷花的美麗,培養愛美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④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2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學會生字新詞,學習課文1至3自然段,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第2課時學習4、5自然段,總結全文。

下面,我著重講第1課時的教學。

教學目標:①學會本課12個生字,理解10個新詞的意思。②瞭解荷葉、荷花的樣子,並積累詞語。③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荷花的美。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說重、難點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三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以培養學生語感為核心,抓住重點語句品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激發學生情感。因此本課中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是教學的重點。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等語句是教學的難點。

4、說教法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到目標,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①圖文對照法:“圖”是客觀事物的描繪,“文”是語言文字對客觀事物的記載。具體的畫面內容,可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本文利用課件《荷花》插圖,幫助學生學詞、學句、理解、想象。

②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荷花美。

5、說學法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具有了初步的認知概念,具有應用語文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教師還要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夠接受的事實中選擇具體的教學題材,盡力創設濃厚的、鮮明的問題情境,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知識,培養應用語文的意識。

①讀說結合法:讀是吸收,說是表達。從讀到說,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學生語言積累與表達。

②比較法:“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比較、推敲,更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

二、過程設計及設計理念

( 設計理念)

課標在闡述語文課程基本理念時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年級閱讀教學的緊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荷花》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力圖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

第一環節:設境激趣,觸發語感

一堂新授課,導語的設計至關重要。它就像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情感的橋樑。本節課用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寫的《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想到了什麼?引出“荷花”(板書課題),再讓學生通過介紹荷花,欣賞荷花,用一個詞形容看到的荷花。(千姿百態、婀娜多姿、高雅脫俗……)

設計意圖:

情境是“紐帶”,是架起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是建立學生與文字知識銜接的紐帶。基於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學中,從文字的特點出發,學生的聽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引入古詩情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詩人筆下“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花美,然後說荷花、賞荷花。這種用古詩創設情境既可解決北方的學生因“荷花”離生活遠而不瞭解荷花的問題,又激發了學生對荷花的興趣,學生用豐富的詞語形容荷花美,表達荷花美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之中觸發了學生語感,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第二環節:初步閱讀,啟用語感

(一)、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教師利用課件檢查字、詞。速讀課文找出文中寫了荷花的哪幾方面?教師板書: 聞 看 想

設計意圖:

三年級的字詞教學應與低年級的“以識字為主”的識字教學有所不同,也應與高年級的“以閱讀和寫作為重點”的識字教學有區別。本課採用“運用字典、注重自學、讀中鞏固、練中落實”的方法進行字詞教學。安排課內預習,獨立識字,自主閱讀,是為了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初讀課文,除了掃清文字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域性出發瞭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體現“摯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現今社會知識繁多,書籍如海。速讀課文留下整體的感知,為今後瀏覽式閱讀習慣的養成打基礎。

第三環節:潛心品讀,領悟語感

(二)、自由誦讀喜歡的部分和小夥伴交流。教師適時抓重點語句和學生一起討論、品讀。

1.第一段課文。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學生指名讀、評價讀。

2.第二段課文。

a.(課件荷花圖)圖文對照,自由默讀。用~~~標出這一段的總起句。

b.學習寫荷花形態的句子。課件理解“小蓮蓬”、“花骨朵”“飽脹、破裂”等詞語。

教師板書:才展開 全展開 花骨朵

學生有感情朗讀,評一評,再讀,師讀,生讀。

總結學法:整體感知——抓重點詞——品讀悟情。

c.學法遷移,放手學習寫荷葉的句子。

d.討論寫荷花為什麼先寫荷葉? 聯絡生活經歷理解“挨挨擠擠”;學生練習用“像……”說比喻句。討論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懂得花如此嬌豔動人,離不開綠葉的襯托,正因為有荷葉的“挨挨擠擠”、“碧綠”、“大”、“圓”,才有千姿百態,生機蓬勃的荷花。作者寫花前對荷葉的描述,埋著伏筆,這正是作者佈局謀篇的匠心所在。

e.學生體會“冒”的神韻,能不能把“冒”換成別的詞?想象荷花的心情、情態……

f:學生背誦喜歡的部分。

設計意圖:

(情在讀中感,理在讀中悟,法在讀中明。鼓勵學生尋找引發探究的切入點,積極與文字展開對話,引發跳躍的閱讀思維,啟用學生的多元感悟。)

注入情感,培養興趣,關注“學習的另一半”;以讀為本,重視語文積累的過程性,引導學生經歷語言積累的理解、感悟、鑑賞、記憶的複雜過程,以達到一定的語文積累;課標還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第二段的教學中,讓學生反覆品讀,訓練語言表達,豐富語言積累,激發語言思維,使師生與文字與作者的對話更加融合。

此外,當前課堂教學的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資訊量的傳輸吞吐非常活躍。如果說“講述”是資訊的單向傳遞,那麼“談話”也不過是資訊的雙向傳輸,而“討論”卻是資訊多向、立體的傳輸。因為通過討論,可讓學生在自主的情況下學懂課文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進而從讀學寫,水到渠成,訓練技能,形成學力。

在反覆品讀欣賞後,荷花的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圖文對照,學生不禁由衷地感嘆,“真是景如圖,畫如景啊!”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教師對於句序略加指點,自然能熟讀成誦。由讀到背,水到渠成,順理成章。這一背誦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彙的積累、內化。

3.第三段課文。

a.過渡:荷花的形態引人入勝,值得觀賞,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這一段課文的學習,老師要讓同學們運用剛才學到的學習方法自學,再在四人小組裡展開討論,然後選代表彙報。此項自學安排,意在鞏固學法。

b.著重討論“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

因為作者被眼前這池荷花陶醉了,覺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當它是一幅活的畫,也突出了大自然的美麗。

c.以陶醉的語氣感情朗讀這一段。

設計意圖:

課堂是生活,教學是風景,文字是體驗,學生的閱讀內容應該是豐富的,學生的閱讀方法應該是自主的,學生的閱讀思維應該是跳躍的。力求讓學生懷著閱讀期待自主研讀,拓展對文字的多元解讀,讓學生在扣問文字中感悟,在走近作者的心靈中感動。

第三環節:抒情表達,豐富語感

過渡:讓我們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貫注地來看看這美麗的、動人的荷花。邊看邊想,你打算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這美麗的荷花?

學生自由用“荷花! ”句式表達。

(設計意圖:教師的有效引領,會使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層層深入。品讀與聯想與情感的結合,會使學生的體驗不斷豐富。)

第四環節:拓展作業,積澱語感

佈置課外作業用總分法寫一種花。

(設計意圖:積累是為了運用。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加強片段練習,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點詞語的方法,理清文章脈絡,突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建立課文框架認識,又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

說課稿 篇7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大家好!這次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五課《媽媽的歌》。本課的五件音樂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兒童對媽媽深切的愛。通過分析,我決定分三課時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為欣賞《媽媽之歌》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第二課時為欣賞《魯冰花》、《小白菜》,學唱《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及另外內容安排至第三課時。今天,我想就本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向大家詳細地談一談。

首先,我想對這教材內容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欣賞歌曲《媽媽之歌》是我國納西民歌,她通過母子兩人的對話,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志愛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報。歌曲的歌詞樸實無華,母子之情溢於字裡行間。旋律婉轉起伏,寬廣綿長,充分表現了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演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曲調寓意深刻,它通過一個平日生活的側面,生動地描繪了孩子對媽媽的一片深情和孝順之心。這兩部作品的主題相同,是對孩子們進行“愛”的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為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聆聽歌曲《媽媽之愛》,瞭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中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

2、能基本學會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從中體會到孩子對媽媽的深情和孝順之心。

3、通過系列實踐活動,教會學生懂得母愛之偉大,自己應該懂得回報和付出。

其中教學重點、難點設定為:通過聆聽和學唱歌曲,瞭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作品內涵,懂得母愛的偉大。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選擇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髮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同時還強調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鑑於以上理念,我決定採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鬆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髮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等實踐活動穿插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唱中有創,動唱結合;聽中有創,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那麼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美的聖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師生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聲中,邊唱歌曲邊走進教室。師生問好之後,老師直接揭示本課的主題“愛”!

[音樂課堂應該有一個美的開始,在這個環節中,師生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進教室,就是為了能一個與本課教學主題相披襯的氛圍。使孩子一進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愛”的幸福!]

二)主題討論,欣賞《媽媽之愛》

1、老師組織學生圍繞著“愛”,說說身邊愛自己的人!鼓勵學生用具體的事例來說一說。

2、老師引出《媽媽之歌》,隨機運用課件介紹納西民族的風土人情及特色音樂。

3、出示歌詞,誦讀歌詞,組織學生討論歌曲所反映的內容是什麼?學會區分哪段是媽媽唱的?哪段是孩子唱的。

4、初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的美感以及音樂中母子之情的深厚。

5、再聽歌曲,感受女聲、童聲的音色的.基本特徵。

6、再次復聽,請學生跟著輕輕哼唱,深深體驗母子的深情。

[讓孩子有所感悟,不是單靠學生一味地聽音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較長時間的“說說愛自己的人”。有了親身的體驗,感受歌曲的內涵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外,我還運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現了納西民族的風土人情,更有效拓展了學生文化的視野!]

三)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1、 師生談話,引導孩子去思考媽媽的愛。回憶學過的搖籃曲,唱一唱,再次感受“母愛之偉大”。

2、從“報恩”引出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學習歌詞內容,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麼?

3、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深情地誦讀歌詞。

4、初聽歌曲: 請孩子們積極展開想象,說一說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5、再聽範唱,請學生邊做推搖籃動作邊輕聲哼唱。

[這一個環節由於時間的關係,所以只是處理成“初學”狀態。通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深情地誦讀歌詞,聽音樂想象音樂的意境,邊動作邊哼唱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多方位、多感官地感受到“愛”的內涵,逐步提高學生音樂鑑賞能力、表現能力、想象力。]

四)主題延伸

1、老師引導學生去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該為媽媽做點什麼?

2、以“我為媽媽做什麼”自由選擇

A為媽媽唱一首歌 B為媽媽背一首詩C對媽媽說一句話D為媽媽做一件事 E其它

[在這個環節中,我特意設計了“我為媽媽做什麼”的自由選擇習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個性的舞臺,還能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拓展了學生思維。另外,這一環節的設計,也能促使學生去關注自己身邊的“愛”,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本課的主題“愛”]

五)組織下課

師生互道再見。在《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的歌聲中,離開教室。

(音樂教學的功能決不僅僅體現在一堂課上,讓孩子們在充滿著愛的旋律聲中離開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感悟到的,帶到教室外,帶進自己的生活,使音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對本課的一種設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去,我想還應該考慮孩子們的學情,學習的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樣,我認為,一堂音樂課只要能成為了孩子們享受音樂美的聖殿,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熱的傳遞》。我將從以下七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熱的傳遞》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的第二課,這一單元主要是根據課程標準中“能的表現形式”和“物體與物質”中的部分要求建構的。從結構上看,這一單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熱現象及簡單的規律。

而本課是學生在認識溫度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研究三種形態的物質用什麼方式來傳熱(即傳導、對流和輻射);使學生認識熱是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並能解釋生活中有關熱的傳遞現象。本課是從另一個角度對熱現象的研究。同時也是後面《加熱和冷卻》、《吸熱和散熱》的研究基礎和鋪墊。

二、說學情分析

冷和熱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氣溫的高低、物體的冷暖、加熱、製冷等,學生都有豐富的生活感知,但他們對冷和熱的認識,更多時候還是停留在自我感覺的層面,對很多冷熱現象,並沒有刻意地關注,還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因此,當教材引領學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冷熱現象時,當他們面對熟悉的現象而產生迷茫時,探究的慾望是何等的強烈,這就是學習的內在動力。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 知道熱總是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2、 知道傳導、對流、輻射是熱的三種傳遞方式;3、 能正確使用酒精燈。

過程與方法:1、 能通過實驗理解熱的三種傳遞方式;2、 能使用酒精燈幫助完成實驗;3、 能運用熱的傳遞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1、 能保持積極的觀察實驗的興趣;2、 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所獲得成功的喜悅。

根據課標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熱的三種傳遞方式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酒精燈

三、說教學模式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採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因此我將本節課教學流程設計為:1、 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2、 自主設計,認識熱傳導 3、 合作探究,認識熱對流 4、 討論交流,認識熱輻射 5、 鞏固延伸,拓展應用

四、說教學過程

為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激發興趣:

課始我以小魔術:《靈敏的鼻子》入題,讓學生猜測魔術中的祕密,之後再創設冬天的情景,讓孩子們想辦法利用哪些東西,讓老師的手馬上熱起來?

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猜測中喚醒對知識的探究慾望,並通過生活化的探究與引導,獲取知識的共鳴——熱是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傳遞的。

(二)自主設計 ,認識熱傳遞。

對於熱傳遞的研究,首先從研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開始,這個環節,我以研究熱在鐵棒中的傳遞為主要任務展開教學,通過下面六步展開:1、 提出問題 ;2、 進行預測 ;3、設計實驗;4、實驗驗證;5、討論分析;6、拓展應用。

同時這也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的過程。而科學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鐵棒中的熱是怎樣傳遞的呢?”這個問題,來源於生活,但學生平時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科學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聚焦生活現象,發現、探究、解釋其中的奧祕。學生的預測,是學生最初的理解,對於這個問題,我安排讓學生畫出他們認為的傳遞路線示意圖。有了自已的預測,實驗是最好的驗證方法,於是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年級一年的科學學習,是具備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的,同時,這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能力,為以後的教學打下基礎。

學生可能設計的方案:

1、 把開水作為熱源,把銅棒的一頭放入水中,不斷地用手摸,感覺熱的傳遞的過程。(此方案,能感覺到,但不能夠看到)

2、 把酒精燈作為熱源,在銅棒的一頭加熱,感受熱傳遞的過程。 (此方案,較危險,用酒精燈加熱,銅棒的溫度較高,容易燙手,而且也不能看到傳遞過程)

3、 把酒精燈作為熱源,在銅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數根細木棒,在銅棒的一頭加熱,利用觀察細木棒掉落的順序觀察熱傳遞的過程。(此方案較佳)

(三)合作探究,認識熱對流

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是熱傳導,而在液體和氣體中的傳遞方式是熱對流,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熱對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其主要步驟和“研究熱傳導”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提出問題: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2、進行預測:在圖上畫出水的運動路線

3、設計實驗:主要解決什麼方法能讓我們看到水的運動

4、實驗驗證:學生分組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熱在液體中的傳遞方式是對流。

5、拓展延伸:熱在氣體中的傳遞方式也是對流嗎?談談生活中熱對流的應用例項,如空調的位置等。

(四)討論交流,認識熱輻射

接著引導學生認識熱輻射,首先提出問題:在夏天的烈日下,為什麼物體摸上去很燙?

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太陽將熱傳遞到地面上來,既不是傳導,也不是對流,像太陽這樣,不靠空氣或其他物體也能傳熱,這種熱傳遞方式叫“輻射”。

(五)鞏固延伸,拓展應用

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熱的三種傳遞方式,為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區分這三種熱傳遞方式,我設計了讓學生分析圖中的熱傳遞方式這一環節。

至此,完成本課教學目標,故而形成板書:

五、說板書設計

2、熱的傳遞

溫度較高 溫度較低

由於採用了實驗法,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我在黑板上只書寫了上述文字,簡潔明瞭,讓學生一目瞭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

六、說課堂評價在課堂的評價中,老師要注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注意採用劃分等級的辦法,使評價結果得以量化,顯性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學生。1、能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2、能否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3、能否積極主動的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4、能否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並改進自己的探究。5、我比以前有進步嗎?

七、說課程資源開發

對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感覺,

首先是要活用教材資源。比如:在第一個探究實驗中教材中使用蠟燭來粘住小木棒,而通過實際操作發現用蠟燭粘對學生來說不易操作。因此我選擇了生活中常見且更易於操作的凡士林。

2.善用生活資源,在實驗探究的實施過程中,藉助生活情景和經驗,促進有效問題的產生,明確研究方向。本課探究實驗中所利用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見易得的。

3.巧用多媒體資源。學校已實現了電子白板“班班通”,不僅可以播放各種多媒體課件,還能播放視訊直觀演示教學內容。比如熱輻射概念很空洞,很難理解,可以利用網路視訊,使學生直觀瞭解更多關於熱輻射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