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1.07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船長》語教版語文六年級上期的一篇主題課文,編者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課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時刻表現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時,讓學生能認識到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在危急時刻,不要驚慌失措,要沉著機智地應對。

這篇課文講的是照例行駛在從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島船線上的“諾曼底”號的輪船突遭"瑪麗"號輪船撞擊而遇難的故事。在這面臨船沉人亡的危急時刻,“諾曼底”號船長哈爾威的表現和事蹟,震撼人心,令人欽佩。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運用大量的.環境描寫和人物語言描寫,推動了情節發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質,因此,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兩次混亂描寫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讀出自己不同的語氣,從而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並在課後寫下心得筆記。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中滲透的處事的道理,受到船長偉大人格的薰陶。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並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學習寫下心得筆記。

教學重點:

理解“諾曼底”號遇難後哈爾威船長是怎樣做的,從而體會他偉大的人格。

教學程式:

1、整體感知

(1)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生提出問題,確定圍繞哈爾威船長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師教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應引導讓學生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能通過自己的梳理確定教學重點,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帶著老師的問題,再讀課文,深入感悟。(學生的問題較散亂,這需要體現教師的導,因此,教師應出示提綱契領的問題指導學生思考)

B、小組交流。

C、彙報探究結果。

(1)危機時刻,船上出現了幾次混亂?船長開始是怎樣指揮救助工作的?

引導:從這簡短有力的語言中,悟出點什麼?

(2)船長在怎樣的情況下用槍威脅逃生的人?效果怎樣?

(3)議一議船長採取用槍威脅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樣?

3、針對“這尊黑色的雕像”,應探究出如下內容:

(l)“這尊黑色的雕像”,指隨船深入大海的船長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結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反覆讀,抓住“鋼鐵鑄成的,紋絲不動”,體會船長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形象;再聯絡前面船長爭分奪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認識船長的人品。

引導:綜合全文,船長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裡呢?

4、回顧自己提出的問題再做解答。(讓學生在回顧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5、總結拓展

A、假設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些什麼?

B、寫下心得筆記。

板書設計:

板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梳理情節線索,分別為:遇難——救援——殉職,另一部分為哈爾威船長品質概括。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中國石拱橋》是現行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學習的課文絕大多數是記敘文,對說明文是陌生的,學生學習中一定會有困難,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思想準備,一定要動腦筋、想辦法,將教學設計好,把學習說明文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學好說明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已明確指出: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要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橋樑專家,他雖然只是向普通讀者介紹有關中國石拱橋的一般性的知識,卻顯得高屋建瓴,遊刃有餘。作者抓住說明物件的本質特點,舉例說明,要言不煩。多處運用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體現了作者謹嚴的治學態度。

本課的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

2、品位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說明文,要引導學生辨析文體,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徵;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瞭解說明物件,明確其特徵;區域性探究,趙州橋、盧溝橋是如何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具體的教法有:

1、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之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2、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式的安排

(一)、匯入新課。

要是讓你給同學們介紹你熟悉的某一座橋,你會介紹些什麼?

(學生思考,發表觀點。引入關於介紹中國石拱橋的。)

(二)、確定目標。

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螢幕上。

1、辨析文體,引導學生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研讀課文,初步把握文意。

3、瞭解說明物件,把握物件特徵。

4、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5、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第一步:辨析文體,引導學生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徵。完成教學目標1。

1、教師給出兩篇同是寫荷花的文章,要求學生粗讀兩篇文章,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兩文同樣寫荷花,一篇是記敘文,一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說明文。)

2、教師簡介說明文的問題特徵。(說明文是客觀說明事物的一種問題,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型別。)

第二步:再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研讀課文,初步把握文意。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弄清楚生字詞的讀音;2、注意積累詞語。)

2、多媒體顯示趙州橋、盧溝橋圖片,聲屏顯示配樂朗讀。

第三步:三讀課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瞭解說明物件,把握物件特徵。

1、教師指出說明文是給人以知識的,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從文章中所獲得的知識。

(1)學生默讀課文,自行查詢、概括。

(2)小組討論,要求人人發言,積極參與。

(3)全班交流。

明確:本文是一篇介紹石拱橋知識的是說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紹一般石拱橋的特點:橋洞成弧形;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然後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這兩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橋作為典型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取得的光輝成就。最後又分三點解釋了我國石拱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綜述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的新發展。

2、區域性探究。

(1)請以趙州橋為例,用自己的話說說它是如何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

①學生齊讀第四、五段。

②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趙州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橋樑,它從四方面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即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

(2)請同學獨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完成表格。(多媒體顯示)

代表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

趙州橋最古、距今1300多年形狀像弓、拱上加拱保持雄姿世界上最長,已使用1000多年,

結構勻稱、古樸美觀受人讚譽

盧溝橋

請四位同學依次填寫。

3、教師總結: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某一事物如何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就在這個事物的特徵。要讓別人認識、瞭解這個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徵來介紹。趙州橋、盧溝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的橋樑,都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徵。

第四步:完成教學目標4: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多媒體顯示: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裡、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採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於作者所說明物件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於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絡。

1、學生閱讀上文,初步瞭解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2、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有關趙州橋、盧溝橋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作者分別介紹趙州橋、盧溝橋,說明的順序基本相同。

教師總結:課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時間、結構特徵的順序來分別介紹這兩座橋的。

第五步: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多媒體顯示: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裡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

(加點的詞“石拱橋”“橋”“拱橋”能否替換?為什麼?)

2、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3、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不但”“而且”能否刪去?“結構堅固”“形式優美”能否調整順序?)

4、《水經注》裡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加點詞能否去掉?)

5、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去掉行嗎?)

6、(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最長的石橋。(加點詞有什麼作用?)

7、①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

②盧溝橋寬約8米。(兩句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朗讀句子,思考、體會,同桌之間交流。

教師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有準確、嚴密的特點,綜觀以上例句,可以發現本文:使用數字準確;沒辦法用準確數字的,就用表示估計的數字;對暫時還無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測的語言來表達;恰當地使用限制性的詞語,使表達的意思趨於準確。因此,我們學習說明文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準確”二字。

學生找語言準確、嚴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第六步: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目的是讓讀者瞭解中國石拱橋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須瞭解說明物件,把握其特徵;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既接受科學知識的薰陶,又學到寫作說明文的技巧。

第七步:課堂練習

一篇短文的閱讀。(說明表達方式的短文)交流評價。

作業:介紹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築,要求抓住主要特徵,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明。

板書:

石拱橋的特徵知識性強

趙州橋——單拱

中國石拱橋代表性特徵鮮明

盧溝橋——聯拱

語言準確、嚴密順序合理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單元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等等,它們中的隱藏著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們就把這類題統稱為植樹問題。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比如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等等。即使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兩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國一端栽,或是兩端都不栽。本單元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況總結出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

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根據編者的意圖,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等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並總結出“棵樹=間隔數+1”的關係。

難點: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並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3、課時安排:本課為第一課時。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中簡單規律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認識其中的簡單規律,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和現象生活的密切聯絡,並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

三、說學情

學生在學這個內容之前,已經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由於這種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學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原型,因而也比較容易體會到探索規律的樂趣和成功感。

四、說教法

五、說教學程式

說教學流程:本節課我分四個流程進行教學推進,

一、情境匯入

“用以改變和淨化我們生存環境的‘植樹活動’裡面藏著許多數學問題,誰發現了?”

設計意圖: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原本就來源於生活實踐。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題1。

⑴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獨立思考: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設計意圖:造成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尋求可行性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數學猜想。

2.動手繪製線段圖,通過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找到規律,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

⑵學生彙報,初步建模。大多數學生在這一環節意識到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但教師不要急於求成,要讓學生明白任何科學的結論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礎上。

3.學生自己解決路長和樹的間距,比較間隔數和棵數的關係,進而總結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式。給全體學生創設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審視例題1的不同解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探索出的規律解決他們認知的矛盾,這個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開來,所有的學生都會豁然開朗。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說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它體現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對於學好本單元其他課文,乃至以後學習寫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三維教學理念,加上本文作為寫景抒情散文的體裁特點,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把握重要詞語的音,形,意

(2)體會春景中寓含的熱愛自然,春光的感情,奮發向上的精神

(3)欣賞描寫春的優美生動的語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點組織安排材料

第二、說教法

1、主要採用問題導引式,啟發式。這是由於七年級學生對於欣賞美文還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完成鑑賞。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種方式的採用,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可以使學生對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視覺效果,增強感染力。

第三、說學法

朗讀法,討論法。課程標準提出:"要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作為寫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蘊是不可言傳的,所以這兩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可以使學生處於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利於加深理解。

第四、說步驟

1、檢查預習,補充相關知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要打牢字詞基礎,加強對字詞,特別是有些多音,多義字的檢測。提問學生課外收集的作者情況,培養學生課外查詢資料的習慣,教師可以進行補充。

2、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全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在作者筆下,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歡哪幅圖畫

(2)文中洋溢著一分什麼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這兩個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全文的理解,也較容易,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活動,討論補充把握較好。教師應把發言權腳給學生。

3、在提問回答以上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指出喜歡的理由,並做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題是緊扣課文重點中對優美生動語言的欣賞而設計的,同時又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在學生表達自我感受的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體會。如:"鑽""趕趟兒"等詞,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通過幾個學生對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見,使學生對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對於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段落,組織學生齊讀,增加語感。

4、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如何緊扣"春"組織材料的。以(4)(5)節為例,使學生認識它們如何條理清晰的組織材料的,這樣可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效率,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進行閱讀反思:本文之所以這麼生動,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這是為下一階段的寫作鋪墊,有了上面的分析,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可以不難認識到:這主要是由於修飾語,疊詞,修辭手法等的運用。

6、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一段語言優美生動的寫景片段。題材自選,題目自選,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後相互交流,評價,教師給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勵為主,使學生做到以讀促寫,使學生在自我表現滿足中結束本課學習。

7、作業佈置:以第六節為例,緊扣本文重點出題。作到少而精,富有啟發性,難度恰當。

第五、板書設計:(略)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談禮貌》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訓引出: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列舉了正反三個事例來說明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好處。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說明學會禮貌待人,恰當使用禮貌語言的重大意義。

第五單元共有四篇課文。這些課文都是寫人的文章。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思想情操等。學習《談禮貌》這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學生按照老師佈置的先整體到部分的預習步驟進行預習。整體預習即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提出疑難問題。部分預習即教師給予預習內容。①說說常用的禮貌用語有哪些?②為什麼以“談禮貌”為題。③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這些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④畫出全文的中心句。課堂上,讓學生把預習中的收穫與疑難問題進行交流。這樣即整體感知了課文,又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最後,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和人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美好。課後佈置作業,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禮貌待人的事例,讓學生從小養成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新大綱》對高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不應以教師 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讀的主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讀書。”根據這些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劃出文章的中心句。

3、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美好。

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懂得從小養成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這一重難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決定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分角色朗讀、齊讀、個別讀等。在讀中感情,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而養成從國小會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三、說學情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已習慣懂得按一定的預習方法預習課文。學生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樣,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四、說教法學法

《談禮貌》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描寫,體會使用禮貌語言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美好。教學中,我採用“設疑問難”、“圈畫批註”、“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演示”等教學方法。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說教學程式

本課我將三課時授完

第一課時,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會本課生字詞,劃分段落,寫出段意,整體感知課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第二課時,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進行口語交際。

現在,我要說的是第二課時教學。

(一)前提測評

前提測評是為學生的新舊知識的學習牽線搭橋,是調整學生心理狀態,激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的。所以,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通過前節課的學習,誰來說說你上節課讀懂了什麼?

2、作者是怎樣跟我們談禮貌的?文中寫了幾個小故事?為什麼要用這些小故事來跟我們談禮貌?

(二)導學達標

1、讀書指導法

我讓學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概括故事的小標題。

2、精讀故事一:問路

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個故事,師生評價。然後幻燈出示以下思考題:

(1)岳飛和牛皋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2)如果你是那位老爺爺,你會怎麼想?

(3)怎樣讀這個故事?誰來試一試,並佩上動作來讀讀?

(4)兩個人同樣問路,為什麼牛皋受到責罵?而岳飛卻得到耐心的指點呢?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這一問題的設計,引起學生探討問題的慾望,帶著問題去讀去想,突出了“一邊讀,一邊想”這一重點。我再抓住重難點的地方進行點拔。如:描寫人物,一般抓住人物的什麼來寫?(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學生很快就懂得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最後我再一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明白故事道理。

這樣,使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全方位受到訓練,突破了這一故事的重難點,提高了閱讀能力。

3、讓學生小結學習方法:讀故事——明道理——悟寫法。

4、按照以上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3、4自然段。要求學生留下讀書筆記,設計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能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

5、感情朗讀第五自然段,劃出中心句。

齊讀——個別讀——再齊讀——然後背誦

學生在讀中明白了道理,重視讀書,熟讀成誦,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規範學生的語言。

6、看板書,總結全文

(三)作業(幻燈出示,讓學生說說)

1、這篇課文講了 個小故事,證明了談禮貌的好處,像這樣講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 。

2、說說句子的意思,再抄寫。

(1)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2)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3、口語交際。

小明到商店買鋼筆,可是不認識去商店的路,於是,他去問路邊的交警叔叔,他說 。

這一作業的設計,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談禮貌》說課稿

《談禮貌》是一篇蘊涵著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說理性文章,無論是解讀它還是教學,都要依照文體進行。大凡說理性文章,解讀多從結構和語言入手。這篇課文第一節作者先引用傳統的古訓自然引出觀點、然後例舉了古人、普通人以及偉人以禮待人的典型事例,說明禮貌待人的好處,最後對所談禮貌問題進行總結。層次非常清晰,這恰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提出觀點尋找事例加以說明,最後得出結論。

“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一。為此根據《課標》的總目標,結合教材結構和寫作特色,(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有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課文所講述的道理,從而受到傳統文化思想薰陶。2、初步感知說理性文章的表達方法,嘗試從生活中選擇事例,並結合事例說說禮貌待人的好處。明白課文所講述的道理,幫助學生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作為本課教學重點,初步感知說理性文章的表達方法,作為本課的難點。

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我採用了合作探究、以讀代講、讀中悟理、抓關鍵詞語感受人物形象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緊緊抓住人物的態度、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結合課文中的具體事例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詞造句準確、論證道理思路的清晰,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說理性文章的語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準確、恰當,不拖泥帶水。這篇課文也是如此。不過這篇課文的語言在擁有以上特點的同時,還鮮活、生動、有趣,讀來感到親切動人,如在眼前。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第一步,直接切入,在複習匯入基礎上,直接引出本課的主旨“去領悟如何禮貌待人,如何使用禮貌語言,禮貌待人有什麼好處?”第二步,精讀故事,感悟禮貌,首先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第一個故事“問路”, 用一張表格幫助學生將故事的經過與結果羅列,並通過關鍵詞句的品讀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通過轉換角色的情境想象使同學們明白了“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的道理,感受禮貌待人的好處。接著,遷移運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讀自悟第二、三個故事“乘車”、和“理髮”。其中相機引導學生也試著用禮貌的語言為前階段班級中出現的一起糾紛出招,為他們排憂解難,最後再次品讀三個故事分別得出的結論,深刻感受禮貌待人的好處,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進行受到思想教育。第三步,迴歸中心,明白道理,在充分感受了禮貌待人的好處後,指導學生理解整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第四步,小結課文的寫作手法,主要是引導學生感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選取典型事例的表達方法,先講故事,後說道理的說理方式,並指名交流在我們身邊發生的講禮貌的小事,或課前蒐集的古今中外名人講禮貌的故事。第五步,跨古躍今,交流禮貌,昇華情感。先交流課前蒐集的古今中外對禮貌的經典談論,然後創設情境,寫出心中對於禮貌的精妙語言。在交流與誦讀中昇華學生的情感。最後在一首《咱們從小講禮貌》的歌曲中結束課文。

第一次選擇這樣的說理性課文來上,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嘗試,是一次鍛鍊提高的機會,老實說我也覺得和我的個性和以往的風格不大相符,所以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大家多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建議。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後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後作出了將愛子葬於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之後寫毛澤東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批示。

文章擷取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段,通過細節描寫反映出毛澤東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讀後讓人肅然起敬。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我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認識8個生字,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躊躇”等詞語的意思。

⑵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進一步強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快速讀、精讀等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

⑶進一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讀、說、寫”這些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毛澤東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襟懷。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由於本組教材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走近毛澤東,讓學生感受他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是本組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是由於受到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

所以“體會xxx喪子後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同時,在感受的過程中,要重點幫助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一些基本方法。

【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1、以讀為主,“讀──議──悟”結合: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促成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

2、採用“情境教學法”,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創造性思維。

【說學法】

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不越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寫寫等學習方法。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寫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掌握寫人方法,在反覆朗讀中進入文中情景。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說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我設計四個環節:

一、身臨其境,走入那個年代

一上課,我就給同學們放映了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音像資料,看了問:你有什麼感受?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權利。通過課件,把形象直觀的抗美援朝戰爭的錄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有聲有色,讓學生的情感隨著畫面的變化起伏而推進,與此共鳴,不但使學生充分了解寫作背景,而且渲染了與文字相符的悲傷氛圍,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奠定基礎,併為幫助學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稱“忠骨”埋下伏筆。

接著,用飽含深情的導語揭示課題:在這歷時三年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殲滅109萬多人,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在這三年裡,中朝兩國人民結下了比海還深的情誼;在這三年裡,中華無數的優秀兒女為了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永遠長眠在了朝鮮。出示課題,讓我們一起讀課題。

二、披文入情,領略偉人風采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分成三步,一步一步,環環緊扣,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字對話,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不成問題了

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四首中的一首詩歌。該單元是圍繞著愛國情懷這一主題來安排教材內容的。本單元總共5篇課文,選擇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體裁來闡釋愛國情懷這一主題,而《春望》這篇是通過我國古代詩歌來展示我國古代偉大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經被叛軍安祿山佔領,長安城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寫下了這首詩歌。

二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情感目標: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1個課時

三 教法和學法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澱,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四 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匯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說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瞭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瞭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後,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並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裡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瞭解學習完字詞後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瞭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註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為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絡,首聯:一幅國破後的衰敗淒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兩個物象說到“花濺淚”“鳥驚心”那麼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絡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裡主要的提問有:1,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2,花為何而濺淚,鳥又是為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後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後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絡。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髮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線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絡。

主要的提問設計:1,為什麼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麼?2,為什麼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絡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後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才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於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5)課堂總結

1,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2,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6)課後練習:再搜尋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並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並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絡,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淒涼的圖畫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為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為什麼“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