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2.51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說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為三大板塊:一、說教學設想;二、說教學流程;三、說板書設計。

【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線上索是與生活的聯絡,內線上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為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國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於表現力。其二,面對著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說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蘊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為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為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臺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討論、探究本課蘊含的人生哲理;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會有嗎,我們應怎樣對待?這個故事的主要敘述的情景是什麼?我遇到困難的情景是什麼?作者想到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一是要讓學生知道要多讀,讀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領悟文章的內容所蘊含的意義,要多思,三是要多說,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橋樑,和作者莫頓·亨特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從讀到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談談自己對生活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更重要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以,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評價標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師──生──作者──課文之間的共同學習、探討的和諧氣氛,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在學習過程中處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勵學生展現自我,亮出自我。

本課教學設想的目的,學生閱讀本文後,知曉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腳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是與生活相聯絡的。 )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絡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裡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採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採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鹼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

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於為了讓學生在體會並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後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後,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並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註。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後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於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鑑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後,老師衷心的祝願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絡、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2、學習這一課時,為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絡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3、本單元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應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情感目標: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三、關於教法:

1、朗讀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裡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現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祕的故事,在合理的聯想想象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四、學法指導

1、自覺參與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品詞、讀中悟情,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探究

依據化石推測上古的生物世界,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聯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祕密在發言中主動思考,在表達中善於探究,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

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

五、課前準備

1、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學設想:預計用兩課時

1、匯入新課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恐龍的圖片,從“侏羅紀公園”開始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3)教師指導閱讀:

3、問題討論:

Ⅰ整體把握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歌

例: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Ⅱ結構分析

②理清層次,明確結構全詩可分為發問、抒寫、迴應發問三部分分析結構,讓學生對詩的結構作以瞭解

Ⅲ內容解剖

③體會本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內涵,體味詩歌韻律,能有感情的朗讀本詩從而達到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4、揣摩研讀

(1)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5、拓展運用

(1)聯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獁的資料,推測猛獁的死因鼓勵學生勇於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2)表達感受

面對這幅猛獁圖片,你有什麼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在這首詩中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去想、去說、去讀,不只侷限於語文這一小的知識圈子中,使語文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教師小結

科學家研究儲存了古生物生命資訊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麵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學們,願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7、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朗讀課文,識記字詞。

(2)分析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過程與方法

讀文知意,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母愛的深沉和質樸,同時能夠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愛。

二、說教材的重點、難點

我將本課的重點設計為:運用圈點批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難點是:體會母愛的深沉和質樸。

三、說教法

我選用的是讀書指導法和賞析法。

1、讀書指導法:授課過程中採用朗讀正音正字,速讀把握主要內容,精讀品味語言。

2、賞析法:重在對人物的動作和語言進行賞析品味。

四、說學法

讀書法:朗讀、速讀和精讀。

合作學習法:我將此環節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方面。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意見進行交流、比較,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輔助環節

1、匯入:由童話《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惡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後母這一形象引出所學課文《後母的三巴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出示學習目標

(1)讀文識記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母愛的深沉和質樸。

(3)分析文中的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其作用。

(二)先學後教環節

1、自學指導一(比一比誰讀得準)

任務:勾畫並識記重點字詞

方法:學生朗讀正音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看大螢幕回答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避免學生默讀課文帶來的課堂沉悶氣氛,同時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來聽讀糾錯,達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學指導二(比誰概括簡潔)

任務:明確文中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以及對我的影響

方法: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並用原文語句回答對“我”的影響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指名回答

(本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鞏固剛才的朗讀效果,並理清全文脈絡,幫助理解課文。結合所找的語句,即對自己的影響,體會到“後母”的打完全都是母愛的特別體現。)

3、自學指導三(比誰找得快而準)

任務:找出文中對“後母”動作和語言的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方法:跳讀課文,在文中勾畫相關語句並做好批註。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題設為本文的重難點。此題的設計實質上是精讀和研討課文,將學習主動性放在學生的身上,由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後母”的言與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小組的交流,體會人物動作的簡單而近乎粗暴,語言樸實而不容抗拒。而這些恰恰體現出了“後母”的善良和嚴厲,愛得特別而真切,深沉而質樸。)

三、當堂訓練

父母教育和關愛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運用語言描寫再現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確定情境再進行語言描寫)5分鐘後班上朗讀,同學點評。

(本文人物語言鮮明,結合實際學生進行練筆。為了節省時間,提高練習效率,我採用的是分組分任務進行寫作。給出五個情境:如貪玩不寫作業;與同學發生了衝突;頂撞了長輩;成績提高了;成績後退了。這樣學生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用在選擇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練筆。)

四、檢測

1、給漢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後母的三巴掌給我帶來深刻的教益,試補全下列語句。

後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盜之心;

後母的巴掌如——,沖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後母的巴掌如——,鍛造了我面對困難的勇氣。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課題《要善於想象和聯想》[板書],選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級使用的語文新教材試驗修訂必修本第一冊“寫在、口語交際”部分第三單元第一課。說課內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本課內容是運用想象和聯想進行寫作指導。關於想象和聯想的內容,舊教材中沒有單獨編課,只是在單元訓練中,配合單元練習作過簡要的概述。新教材將寫作單獨編為一部分,更明確了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每個單元寫作的指導目標更明確、更系統,而且循序漸進地培養了學生寫作的能力。寫作部分共分五個單元,本課在第三單元。前兩個單元重在“培養學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識”,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瞭解聯想和想象的寫作功能,開拓學生寫作的思路,為下兩個單元更好地“再現客觀事物”“表現主觀情意”作好鋪墊。

根據新教學大綱和新教材說明對於寫作教學的要求,根據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和掌握想象和聯想的思維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2、瞭解想象和聯想的表達功能,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聯想和想象。

3、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

教學的重點:指導學生運用想象和聯想開拓寫作思路。這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對於聯想和想象,學生並不陌生,只是長期停留在感性認識,而對於它們的理論內涵卻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聯想時不免有荒誕不合邏輯的現象。因此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把握想象和聯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寫作指導訓練為兩課時。根據教材內容,聯想和想象雖然有緊密的聯絡,但為了便於理解,可以先分後合。第一課時先研究想象的型別特點以及對開拓寫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課時研究聯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寫作中的作用,然後點明聯想和想象的關係及相互作用。這樣可以使學生由點到面地掌握知識系統。

二、教法與學法

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主題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的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因此我採用特性發散法,先通過多媒體投影創設情境進行想象,引導學生以發散思維認識想象的兩種特性,並總結規律。然後運用想象的規律進行寫作思路的訓練。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變通性,培養他們多角度地認識問題的能力,為開拓寫作思路奠定基礎。

創新教育特別重視學習的思維過程,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操作獲得知識。所以在本節教學中指導學生以觀察法、想象法、討論法等,學會多角度的思維,從而擴大思維範圍,提高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發展創造力,優化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

三、教學程式

本節課教學共分六個步驟:

第一步,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先講一個故事:一位記者為了搞調查,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提問:這是什麼?機關幹部的回答:“沒經過研究不能解答你的問題。”大學生的回答:“只有傻瓜才回答你的問題呢!”中學生回答:“這是一個零。”最後記者向國小生提這個問題。孩子們紛紛搶著回答:是太陽,是月亮,是足球,是燒餅,是雞蛋,是歌唱家的嘴……這位記者回來後感慨頗多,於是提筆寫下文章的標題:人的想象力是怎樣喪失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加上教育和社會觀念的影響,人們的想象力在逐漸淡化甚至會完全喪失,這是非常可怕的。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見,世界的發展是離不開聯想和想象的。所以我們要善於想象和聯想。 (以故事匯入生動形象,目的是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義和特性

這一步主要通過五個問題來突破教學難點

1、(示投影)通過觀察一幅畫讓學生在3分鐘內想象它和什麼事物相似或近似,說出的越多越好。(這一問題引入創設情境階段。用多媒體投影圖片,形象直觀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和興趣。在想象的過程還可以提示學生變化角度去觀察,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的意識。)

2、進一步讓學生討論是根據什麼會想到這些形象的?

通過學生的討論總結再造想象的含義和特點:再造想象是根據眼前的內容,再現出記憶表象中的與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認識進行的想象。

(這是探尋規律階段。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為運用想象開拓思路作好鋪墊。)

3、投影示一篇短詩《兒時的船》,然後提問:這首詩作者是怎樣調動想象來寫作的?(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再造想象在寫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學重點。)

4、用多媒體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節中暫停播放,然後讓學生推想情節會怎樣發展。(用這種手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從中感悟創造性想象的特徵。另外選擇動畫片作為引導,是因為它的創造性非常顯著,便於體會想象的特點。)

5、讓學生同前一種想象比較其不同特點,總結“創造想象”的特徵。

創造想象:不是記憶表象的簡單重複,而是在現有的形象上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現實生活的限制,大膽地虛構,超越時空去想象。

(到此學生在形象的想象中總結了想象的特徵規律,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

第三步,運用想象進行寫作思維開拓訓練

訓練內容有兩個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斷想》

請學生展開想象,會想到什麼事物,又會悟出什麼道理?

(這個訓練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再造想象去開拓寫作的思路,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在引導學生運用規律學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時間隧道”》

讓同學們想象會發生什麼事。

(這是以創造想象開拓寫作的思路的訓練,也是再次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從而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第四步,課堂小結

強調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的特徵以及開拓寫作思路的作用。並鼓勵學生保持豐富的想象力,去創造無限的世界。(總結突出本課的教學要點,加深印象,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第五步,佈置課外閱讀和練筆

1、閱讀《語文讀本》:《論想象力兩篇》《美感與聯想》

2、把課堂上想象的內容整理成文,寫在週記上。

(設計這樣兩個作業,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課外閱讀與課內教學互相配合,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二是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登上地球之巔》,它是國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課文的特點 本單元編選了《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登上地球之巔》、《短文兩篇》等五篇展現人類探險活動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展現了人類對探險的執著和渴望,任何的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止人類邁向新領域的腳步。《登上地球之巔》描述的是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從珠峰北坡攀緣而上,踏過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難,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在了地球之巔的事蹟。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使這些怕苦怕累的中學生為之觸動。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1.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①瞭解這次登峰的概況和意義能力目標: ②體會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文中登峰的艱難③體會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勇往直前,團結協作,敢於獻身的精神④劉連滿這一人物的分析(沒有登上文章卻重點寫)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⑤學習年輕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這五個方面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學習的重點及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③是重點,④是難

2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但對於篇幅過長的文章,馬上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予以方法的指導。

二.說教法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絡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絡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於課文之中,體驗登峰的艱難。2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帶著感情的朗讀,理解登山隊員的艱辛。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學法指導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資訊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2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由匯入新課,學習新課和作業三個環節組成。大約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本文的教學任務。

(一)匯入(2分鐘左右) 好的匯入猶如唱戲前的開鑼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本文的匯入設計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圖片,並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的思緒進入神祕的珠穆朗瑪峰的氛圍中,直切主題,乾脆利落的效果。(時間較長,故未上課時便可播放)

(二)說課文學習(設想)我設計了四大版塊,分別是“攀登紀念館”、“小小解說員”、“劉爺爺我想對你說……”和“走進登峰迷失案”。

1.關於本文的背景資料,我設定了“攀登紀念館”版快(解決目標一)(3分鐘左右)(設想)通過此版快,讓學生在對珠穆朗瑪峰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理性認識並瞭解1960年5月的這次登峰運動。

(內容)①珠峰知識簡介(學生先談,教師最後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 ②攀登珠峰的歷史背景介紹

2.關於文章的情節結構,我設定了“小小解說員”版塊(解決目標二)15分鐘左右)。(設想)通過這個版塊,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攀登的艱難。

(內容)①找出文中體現艱難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快速閱讀課文並用“勾畫圈點法”,找出關鍵的句子)從以下方面向學生講明:突擊隊員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零下30多度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巖壁上登攀,他們穿著特製的高山靴也難踩穩。 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而用在攀登最後三米巖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學生找到這些句子,談了自己的感受後,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攀登的艱難,特別注意這些句子中的數字的作用)②既然如此艱難,是什麼支援他們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繼續向上攀登?(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為追逐心中的夢想,堅毅不屈的品質以及那個時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讓外國人瞧不起我們中國)③觀看當時拍攝的記錄片(更直觀,加深了對攀登過程的瞭解以及對他們艱難的體會)

3.關於文章的人物形象,設定了“劉爺爺,我想對你說……”版塊(解決目標三、四)(20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此版塊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體驗情感(評價人物形象,學習他們的精神)。(過渡)(課件圖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劉連滿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同學們一定在納悶為什麼只有它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因為他沒有登上頂峰,所以當時的報紙沒有刊登他的照片)(內容)①劉連滿為什麼沒有登上頂峰,是他自己放棄了嗎?

(不是。劉連滿是為了不拖累這個集體,讓其他人能完成任務,而主動放棄了登上頂峰的機會,而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②劉連滿的哪些行為感動了你?你有什麼話想對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訴說?

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採用人梯的辦法成功的翻過高牆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為了團隊,為了能完成任務,他毅然成了別人的人梯,顯示出他有著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裡還儲存的氧氣,他又掙扎著坐了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簡訊……

——在有機會活著,渴望活著的時候,他卻毅然將活著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也顯現出他人格的魅力。

4.關於拓展延伸,我設定了“走進登峰迷失案”版塊

(設想)讓學生走進其他的登峰運動員,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領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容)老師講述英國人馬洛裡從北坡登峰並最終消失在神祕的珠峰的事情,並觀看後來發現的馬洛裡的骸骨的圖片,學生說說你的感受,談談馬洛裡這麼做是否值得?

(一)說練習1查詢有關最近攀登珠峰的資料,並在全班內交流

1.小作文 學習了《登山地球之巔》你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感慨,請以《人生的價值》等為題進行口頭作文

(五)教學效果評估 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能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活動。本課教學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側重學生的感悟和探究,讓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合作探究的形式下教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這篇課文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因此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實現新課改理念的開端,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與組織下使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主要內容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達到理想境界,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

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注重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在朗讀中品味,感受詩歌的內涵。

2.注重理解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結合自身實際瞭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敢於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課文:

聯絡我們登雞冠山的情形提問:當我們站在山頂,都看到了什麼景象,那時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教學生學會預習,掌握常用字的書寫。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學生自由讀課文,與小組合作朗讀,探究。

學生朗讀感悟,老師指導朗讀。

五、研讀賞析:

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品味揣摩語言,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