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說課稿4.44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說課,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通過前幾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到某個力對物體做工就一定對應著某種能量的變化。在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中,學生也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那麼物體的動能跟那些因素有關,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都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深化了對功的理解,對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為下一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併為用功能關係處理問題打開了思維通道,因此本屆內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是關建的一節,是重點的一節。

二、學生學情

深入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已經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學生已經認識到做功必然引起對應能量發生變化。

(3)學生已經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把力學量與運動聯絡到一起。

(4)通過三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單位以及符號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

3、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體會演繹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

1、直觀演示法、問題探究的方式(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2、活動探究法(理論推理)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學法:觀察思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五、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引出課題

2、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一)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告訴我們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上一節我們探

2那麼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體的表示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關係得出了呢?

出示課題:動能和動能定理

(二)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演示觀察實驗思考:

(1)從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滾到底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誰得動能大?

(2)從高度不同質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哪個的動能大呢?

(3)總結一些動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以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為目的)

結論:質量大,速度決定動能大小。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動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問題:學生推導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麼關係?

4、綜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導得出什麼樣的式子?

5、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 它包含了影響動能的兩個因素:m和v

(2) 這個過程末狀態與初狀態的差,正好等於力對物體做的功

(3) 它涵蓋了我們前面探究得到的結論W∝V

2.於是我們說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Ek

(1)概念:

(2)動能的標矢性:

(3)動能的單位:

(4)動能式狀態量還是過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組織學生一起進一步分析例1的推導結果:提出問題:

(1)等式左邊W的意義

(2)等式右邊意義是什麼?

(3)此式的又表達了什麼意思?

(4)結論.上面關係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W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邊代表著變化量

(2)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線運動時,動能定理也同樣適用。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例2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為m=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1、為什麼動能定理能解決變力問題?

2、建立動能和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3、建立動能定理經歷了那些過程?

4、這節課有什麼收穫(課堂小結)?

目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認知過程、結果進行自我檢查)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後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例項,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進行有關計算。

2、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本節課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知慾,並通過實驗探究來加深對壓力、壓強的理解。有關計算和增大減小壓強,安排到下一課時進行。因此我確定教學目標為: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②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

b、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麼因素有關?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體驗、觀察實驗現象以獲得對壓強的瞭解。在此過程中學習應用控制變數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參加探究性實驗的活動,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教學的重、難點:

由於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統領全章的作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實驗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因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不夠,因此,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匯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數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思維的培養。 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所以我細化了壓力部分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我縣提倡的問題導學模式的教育形式。我採用先學後教、小組合作、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思路立足在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師點拔,達到學習目的。

教具準備:海棉、壓力小桌、一盒鉤碼、氣球、削尖鉛筆 四、說教學過程 1、設計實驗

讓學生自選器材設計實驗,讓學生把他們的設計思路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他們會開啟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做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較活躍,探究方法也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2、壓強知識的應用

將壓強聯絡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老師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並舉了一些例項。 請學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壞物體表面(增大壓強)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體表面被破壞(減小壓強)的?

4、小結

讓學生板書對本課時的收穫。

5、作業設計 作業1讓各小組學生回去設計“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作業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事例或應用。作業3自學壓強的計算。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交代說課的題目及出處

首先交代說課的題目,然後說明這個題目是選擇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現行的適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滬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說課的題目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內容《彈力》。這樣就向評委及聽課者交代了你要說什麼,是屬於哪一本教科書上的。

二、交代說課主要內容的框架

這一環節就是將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設計一個框架結構,可以用PPT展示出來。目的向評委介紹你接下來要說的有哪些內容,先讓評委有所瞭解。

例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依據以上內容闡明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三、如何說教材

說教材應該從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節課在本章及整個高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這兩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對本節內容的設計,表明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例如,《彈力》一節說課。編排特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多用建議,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知識,進而掌握知識。同時採用新授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歷經探究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識,並在其中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物理學思想,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向受到到薰陶。總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礎性、連貫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本章及本節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的重力、彈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見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及本節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此外,彈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四、如何說學情

說學情實際上就是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看學生正處於什麼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之中。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方面進行分析,既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關於本節內容的知識,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維定勢等。

學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處於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並且通過國中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分析、歸納能力。

知識經驗分析: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了彈力的初步知識,對彈力的概念有感性認識,但對彈力方向的確定及大小計算還不明確。

五、如何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在這一環節要說明你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麼。在教學中你將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要說有三維目標,簡單的說1、2、3。每一個目標最好有一種或幾種教學手段來完成。

例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交代了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實驗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3)通過探究彈力大小實驗讓學生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形變數成正比並會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變讓學生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並掌握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過探究胡克定律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處理資料、總結規律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進行實驗、觀察、探索求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團隊意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

六、如何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難點也要有依據,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學難點要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共同決定。

例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由於壓力支援力拉力方向判斷和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大小也是今後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為(1)彈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由於微小形變不易察覺及生活中物體間接觸方式較複雜,再結合高一新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我確定本節難點為1、微小形變的判斷。及2、彈力方向的確定。

七、說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一環節要闡明你採用什麼方法來教,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和理由是什麼,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同時也要闡明學生的學法,其實說學法的含義是“你引導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本節內容”。

例如,教法:實驗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法

因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彈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微小形變是一個難於察覺的現象,彈力方向不好判斷。為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實驗教學法,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及理性分析能力,我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由於本節內容基本概念多,並採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較多,為此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清晰再現實驗過程我採用了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獲得對彈力相關現象的直觀認識,並對實驗和探究得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和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規律。

八、說教學程式設計

在這之前應該說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程式設計的,因為前面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你的過程設計提供依據的。

(一)說引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你打算用什麼手段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新課。同時說明,你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裡。

例如,《彈力》此處我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彈力圖片和奧運會跳水視訊,通過展現使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的內容用途很廣,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動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只有明確了彈性形變的概念之後,才能明確彈力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在問題一中通過(1)讓學生使彈簧、握力計、橡皮泥發生形變。

(2)適時提出問題:鬆手後曾發生形變的物體狀態有何不同。

(3)學生思考討論之後概括總結出彈性形變概念。之後教師及時提出問題:用力拉彈簧會怎樣,學生用力拉過之後發現彈簧為恢復原狀,此時給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這些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思考起來也很容易就發現他們在本質上的區別。而讓學生親自作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彈性形變的感受及對彈性限度的理解。

過度語 學生認識彈性形變之後教師啟發過度剛才幾個實驗我們看見了明顯的形變,而桌面和玻璃瓶能發生形變嗎?進而進入問題二探究中。

2、微小形變

首先讓學生觀看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提出放大法,讓學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變只有藉助儀器才能觀察到。演示一我是將教科書中的彩圖活化,一是降低了難點二是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放大法我又設計了演示實驗2,我沒單一演示教科書中玻璃瓶形變實驗,而是採用對比試驗,通過礦泉水瓶的明顯形變過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過渡語 體驗了微小形變的存在之後,我啟發過度發生形變的物體會跟他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進而引入問題3

3、彈力及產生條件

在這一問題中我讓學生動手壓縮、拉伸彈簧並提出問題:A:手為什麼受力?B:施力物體是誰?在此我讓學生將自己比作這跟彈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因為施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通過動手實驗和類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認識了彈力之後,我啟發道通常研究一個力要從力的三要素出發,為此引導學生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兩方面進行研究彈力。

4、彈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例項:書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燈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援力、拉力。

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此我採用瞭如下方法:在壓力支援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沒有采用教科書中的“書放在水平桌面上”這個方法,而是通過體驗裝水氣球對桌面的力過度到書對桌面的壓力;通過體驗海面對重物的支援力過渡到桌面對書的支援力;同時我還設計了一個實驗橡皮筋拉重物實驗,通過體驗橡皮筋拉重物的力過度到電線對電燈的拉力。通過上述實驗讓學生再次體會放大法,並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5、胡克定律——學生探究實驗

在彈力大小問題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實驗器材,特別強調的是,我提供了多個彈簧,目的是引出進度係數的概念。同時我改變以往實驗中只探究彈簧的拉伸量與彈力大小關係的實驗,而是讓學生從彈簧的壓縮和拉伸兩方面入手探究彈力與形變數的關係,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驗證彈簧壓縮量與彈力大小關係的器材,如圖,(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我在壓縮彈簧上加上潤滑油,同時在實驗時告知學生要使用多個鉤碼,如兩個鉤碼算一個)。

實驗之前,要告知學生,不要超過彈性限度。探究過程採用學生分組實驗,如甲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量關係,乙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壓縮量關係,教師分發實驗記錄表格,以規範學生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

這種通過多組實驗進行對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學家得出物理規律的途徑,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學生進行探究之後教師要進行適當總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練習鞏固

在課堂練習環節,我設計三個練習題覆蓋了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由此評價學生對本節內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課後小結

而在課後小結方面我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總結,而且指導學生以“知識網路”的形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使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學生複習本節內容的依據。

在佈置作業部分: 我主要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安排這樣兩個作業。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物理說課稿 篇4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應的基本規律之一,它比牛頓定律發現的早,應用比牛頓定律更為廣泛,如可以適用於牛頓定律不能夠解決的接近光速的運動問題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頓定律的應用範圍內的某些問題,如碰撞、反衝及天體物理中的“三體問題”等,動量守恆定律也更能夠體現它簡單、方便的優點。

處理方法:雖然3—5要求低,但是動量守恆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內容,做為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切來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課標和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定位為: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動量的概念,知道動量是向量,

2、理解動量守恆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示式,培養守恆思想。

3、知道動量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並會用它解決問題。在講解例題2時和學生探討一下車輛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4、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等。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動量、動量守恆定律。

難點是動量守恆條件的確立。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定來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問題導學,合作探究,學生交流展示,學生提出疑問,在自主學習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再進行達標訓練起到鞏固的效果。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示碰撞動畫)、實物展示臺(供學生展示用)、學案(課前要求預習)。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流程

1)整體設計

安排“知識鍵接(創設情景)————展示目標——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訓練——課後鞏固訓練”進行,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主導地位。

2)環節設計(主要是知識鍵接引入和重難點突破)

情景鍵接匯入,通過兩小球的一維碰撞,V2>V1,發生碰撞,問碰撞後有幾種可能情況?並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樣的規律?(從不變數引入守恆並匯出了動量的概念)

重點(1)討論動量概念,我設計如下知識點填空,可以概括其要點。

1、定義;

2、表示式;

3、單位;

4、方向;

5、動量變化。

這些內容在引入動量概念後可以輕鬆自主解決。

重點、難點(2)理解動量守恆定律及條件

自學問題:

1、什麼是系統?什麼是內力和外力?

2、分析上節課兩球碰撞得出的結論的條件。兩球碰撞時除了它們相互間的作用力(系統的內力)外,還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援力的作用,使它們彼此平衡。氣墊導軌與兩滑塊間的摩擦可以不計,所以說m1和m2系統不受外力,或說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為零。

3、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4、表示式

5、適用條件

在例題2的分析中可設計如下問題:

1、是否滿足守恆條件;

2、選擇正方向;

3、碰前動量;

4、碰後動量;

5、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列式計算。

1)學生活動:

討論(—)學生交流,教師巡視,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詢問老師、老師彙總

展示交流(1)教學把巡視中遇到的問題和重點問題提出來,先讓或者引導其他小組會的同學給與解答,不會的教師才再給與解答。然後教師給與延伸(例題分析)

2)當堂達標訓練(10分鐘)學生展示答案與標準答案比較。解答有異議的問題。

3)課後設計專門的鞏固訓練

總結語:應及時說明:這是課前的設計,還有待於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並且將在具體實施中結合課堂實際及時應變調整。

物理說課稿 篇5

《二力平衡》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是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最簡單的情況,體現了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為後面研究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力與運動的關係、壓強、浮力的學習等設下伏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節課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1)、對於平衡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3)、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會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會控制變數法的應用,通過分析例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探索、領略科學探究方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點,是今後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習壓強和浮力,分析力與運動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國中學生的推斷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善,對物體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因此運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會畫力的示意圖,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些為本節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法基礎

學生在學習速度、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數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遷移類推到本課,並通過比較、概括、歸納得出結論。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現有的經驗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如物體靜止在空中要使它勻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於或小於物體受到的重力。這一錯誤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大小的理解產生思維障礙;學生已學習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對物體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維障礙。

依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利用多媒體圖片、列舉生活中的例項,提出問題:這些物體處於什麼狀態?它們受力作用嗎?分別受哪幾個力的作用?討論總結出幾個力平衡和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導學生從兩個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啟發學生用控制變數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實驗裝置,討論操作方法。

歸納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把實驗結論概括為: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更為清晰明確,方便學生記憶運用。

(1)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比較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以便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正確的進行受力分析。

學以致用,物理課來源於生活應用與實際,關鍵在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從平衡力的判斷、方向大小應用等方面設定了練習題,以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

1、平衡狀態、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培養的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去粗取精,條理清晰,加深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邏輯關係理解,形成知識網路,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一定數量的作業,有利於知識內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據課標、學情、學科特點談的我的教學設計,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後而編排的。由於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並且它對向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說本節內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陣列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係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係,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例項,瞭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現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並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設計流程圖

五、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景(視訊播放)

為什麼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⑴複習力的合成,便於學生學習新課。

⑵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⑷探究Ⅰ(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鉤碼,待穩定後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著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讓學生及時的應用知識。

⑸探究Ⅱ(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每兩個學生一套)檯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鉤碼細線若干。

①把木塊放在臺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檯秤的讀數。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鉤碼相連,並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記錄檯秤相應的讀數。

③保持鉤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檯秤相應的讀數。

滑輪的高度懸掛鉤碼的重力檯秤的讀數豎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結論

1──── ──

2h1

3h2

4h3

5h4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明確斜向上的拉力產生兩個作用效果,一個是豎直向上拉物體的作用效果,另一個作用效果是使物體向前滑動。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結論: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後,根據幾何知識就能計算分力的大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①呼應新課引入(視訊播放)

設問:為什麼人從繩子中間拉車時更容易把車拉動呢?

為什麼將繩子逐漸拉開時,繩子會斷呢?

②動畫演示。

設計意圖: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同時使用動畫演示,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結與作業

小結:

①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②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物理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必修2第七章《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第3節內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體現了力的作用在空間上的效果積累,同時功又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學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學的力的相關知識,又為後面即將學習的能得相關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本節課在第七章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課程標準》中對《功率》的教學要求為:理解功率的概念,會用功率的公式進行平均功率、瞬時功率的計算,會分析機車的兩種啟動模式。

功率的概念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義、表示式P=W/t、單位等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教材中首先通過兩臺起重機做功相同,時間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義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對動力機械的分析,討論了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並說明了物體做功、機器做功的功率等說法實質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車的功率就是牽引力的功率,起重機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鋼繩拉力的功率.然後,根據對物體做功的公式和運動學公式匯出了功率與速度的關係,既P=FV。再借助“說一說”和“做一做”欄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的概念。最後教材結合例題討論了汽車兩種啟動模式的相關問題。

針對上述內容,本節課安排1個學時,並制定瞭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二.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定義

會利用P=W/t,P=FV進行相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瞭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並靈活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2.難點:正確區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義,並能夠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