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彙總五篇

說課稿2.6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說課稿彙總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銳角和鈍角》。

這堂課要求學生判斷一個角是銳角還是鈍角,是在二年級上冊中學會了如何辨認直角,並在判斷直角中滲透了比較大小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所用方法與上學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比較的。但比較的重點不同,前者是判斷角是否是直角,後者是看一個角比直角大還是小。

二、說教學目標

l知識和技能:能結合生活情景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口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l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l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鈍角。知道銳角、鈍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能辨認銳角、鈍角。

三、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生動有趣的簡筆畫,讓學生在圖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CAI課件,銳角、鈍角、直角各一個。

2.學具準備:透明膠片若干,小棒若干,簡筆畫紙若干,活動角若干

五、總體設計和說明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情境匯入,複習鋪墊。(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一幅人物簡筆畫為情境圖,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知識角。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再複習舊知,回顧上學期所學的有關角的知識(角的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張開程度有關),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分了兩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擺角、分類,產生銳角和鈍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絡,引導學生運用小棒在透明膠片上擺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並給角分成幾類。同時,通過讓學生說說怎樣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學生明確判斷銳角、鈍角的方法,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和鈍角提供了依據。再告訴學生,他們的分類方法與數學家想得完全一樣,讓學生感受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其次,我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銳角和鈍角特徵的認識,給這兩類角分別取名。這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再及時地進行鞏固,說說人物簡筆畫中找出的角哪些是銳角,哪些是鈍角。

第二步驟是建立三種角的關係。

為了理清銳角、直角、鈍角的關係,我先讓學生運用活動角先擺銳角、直角,再擺鈍角、直角,讓學生得出三種角開口大小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對三種角的認識。再通過閉上眼睛想特徵,讓學生建立三種角的模型。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更願意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層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在做角、分類、交流、擺角、想特徵幾個環節中,每個活動都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說、動的機會。特別在做角、分類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動手實驗分類思考概念概括表達陳述的探究過程,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角的產生,通過銳角、鈍角的形成的一系列過程,使學生對銳角、鈍角的認識建立在以直角為軸心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順利、穩固地建立了銳角、鈍角的概念。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我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主要設計了三項練習:1:畫角2:展示角。3:找角。

1、讓學生利用三角板或直尺在紙上畫一個銳角,一個鈍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正確的畫角的方法和驗證各類角的方法。同時也討論得出畫銳角的多種方法。

2、角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來。在這項練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要求學生在小組裡通過討論,各自運用不同的材料展示一個角,並讓學生說說運用什麼材料以怎樣的方式展示了怎樣一個角。這一過程讓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3、首先通過看圖,找出生活實物中的角。再通過思維拓展,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中還發現了哪些角。這樣就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帶到了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當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說出很多生活中各類角時,教師不立即給予回答,而讓學生思考、說說解決的辦法,使其懂得要走進生活去觀察、去發現、去解決。這樣的練習設計,讓學生學有困難,學有疑問,學有思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說說在這這堂課裡學會了什麼,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六、說板書設計

本堂課板書比較精簡,首先板示直角,讓學生可以聯絡舊知來探究新知。然後通過板示銳角和鈍角,加深學生對銳角、鈍角特徵的認識,便於學生辨別。這樣板書突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銳角和鈍角

銳角直角鈍角

七、說誘思探究及新課改的體現

本課的教學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用激趣法從而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發現、探索,教師只起了橋樑的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成功的主宰了課堂。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226;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8~39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2.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看、說、擺、分、畫、互問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並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區分銳角、鈍角和直角的特徵。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CAI課件,銳角、鈍角、直角各一個。

2.學具準備:透明膠片若干,小棒若干,簡筆畫紙若干,活動角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複習鋪墊

1.在情境中抽象出角。

(1)出示情景圖。

根據地區特色,將主題圖改編為南昌市新八一大橋(懸浮式斜拉橋)圖。

(2)引導學生在情景圖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幾何圖形的美)。隨著學生的發言,從圖中抽象出各種角,並藉助三角板判斷:標杆與橋面形成的角是否是直角。

2.回顧角的特點。

集體交流:關於角,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活動感知,認識銳角和鈍角

1.擺一擺。

(1)明確活動要求:4個人為一小組,根據角的特點共同擺出10個你喜歡的,而且大小不同的角。

(2)交待活動方法:用透明膠片作為底板,用小棒表示角的兩條邊,粘在透明膠片上,每張膠片上只能擺放一個角。

(3)小組合作開展活動,教師參與合作,並給予適當的指導、糾正。

2.分一分。

(1)在分類之前,組織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商量分類方法,在小組內得出統一的分類標準。

(2)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商量好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

(3)反饋各小組的分類情況,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類結果。

①根據是不是直角分為兩類。

②按照角的大小分為三類:直角為一類,比直角大的為一類,比直角小的為一類。

(4)引導全班學生以討論、答辯的形式著重分析第二種分類方法(按照角的大小分類)。

①在展示平臺上展示分類結果,並把是這樣分類的學生請到前面來介紹怎樣分類的。

②組織其他學生根據分類的結果提出相關問題,並有序地解決。(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適時進行補充、整理、引申。)

例如:怎樣驗證這些角是直角?

A.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來驗證。

B.組織學生進行現場驗證,如發現錯誤給予糾正。

C.討論: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驗證嗎?

得出:能用眼睛判斷的不需要用三角板驗證,如果一眼看不出來,就需要用三角板來驗證。

(5)得出名稱。

①師:像你們這樣根據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類:以直角為標準,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銳角;而像這樣的角,叫做鈍角,鈍角是比直角大的。

②再次出示新八一大橋的情景圖,學生以搶答的形式,辨認抽象出的三個角,說出它們的名稱。

3.感知銳角、直角、鈍角三者之間的關係。每個學生用活動角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銳角,同時交流是怎樣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張口變小就是銳角。用同樣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鈍角,得出:把直角的張口變大,就是鈍角。

4.閉眼想銳角、直角、鈍角的特徵,可以用喜歡的方式比畫,以建立三種角的模型。

5.揭示課題:銳角和鈍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實物中找出各種角。

(1)課件出示四種實物──背心、單槓、人字梯和剪刀(見練習九第1題),小組內交流以上實物中分別有哪些角。

(2)自由選擇最有把握的物體來彙報。根據學生髮言,用課件抽象出各個角給予反饋。在辨認中,學生較易把第二幅單槓圖沙坑中的一個角判斷為鈍角,教師應給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藉助多媒體來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2.在檢視中判斷各種角。

(1)課件出示練習九的第2題。

(2)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與有困難或有質疑的學生進行個別交流。

(3)集體反饋。請個別學生到電腦前,用滑鼠拖動角放到適當的位置上來表示連線的結果,其他學生用掌聲表示自己的評價。

3.畫銳角和鈍角。

(1)請學生選擇一些自認為有用的工具,分別在畫紙上畫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2)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並請學生演示選擇的工具和畫的過程以及方法。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有:

A.選擇直尺,根據銳角和鈍角的特點直接畫。

B.選擇三角板上已有的銳角,描邊畫。

C.選擇實物上(或活動角)的銳角和鈍角,描邊畫。

D.用兩塊(或多塊)三角板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鈍角,描邊畫。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

一、讓學生在有趣的綜合活動中鞏固和應用銳角和鈍角的概念

活動化、個性化是課堂發展的重要趨勢。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做數學,演繹數學,我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把練習九的第2題的一個直角設計為學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來的直角。有的學生說直角,有的學生說鈍角,產生爭辯。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進行判斷的方法,在矛盾衝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難點。然後通過信封中的圖形(圓、月牙、五角星、三角板等)讓學生找一找都有哪些角,學生小組活動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興趣盎然,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後讓學生變活動的角,等等。

二、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相互評價、共同發展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在找銳角和鈍角畫角數角變角的多層次學習活動中,每一環節都有學生對同伴的質疑與幫助。例如:我覺得他們都做對了!我認為他銳角畫得比較好,鈍角有點像直角,建議以後畫鈍角,要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學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學生也能熱情地給予肯定。在自我評價中,有的學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現,有的學生謙虛地對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質疑環節中,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欣賞、互相評價、相互幫助和自我評價、自我激勵,使學生既學會了學習又學會了做人,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1、“玩中學、學中練、練中思、思中動”,充分利用現代的教學器材(蹦蹦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感受“快樂體育”的真正含義。為學生從小培養濃厚的體育興趣和建立良好的健身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設情境,建立“同化的、教學相長的”和諧師生關係。

3、“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主副教材有機結合,合理調整運動負荷,全面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讓全體學生體驗到運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二、構思要點

1、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隊形打破常規(散點站位、雙語問候)

2、教師啟發、引導,使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材中去並進行創造性的練習。

3、每個環節推陳出新,用各種遊戲進行連線使其環環相扣。

4、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材和教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此不疲。

5、課程結構打破常規,主副教材有機結合,全方面發展學生。

6、通過分組、集體等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三、教材選擇

1、蹦蹦球(重點:能夠連續跳躍,並進行創造性的練習。)

2、各種上肢遊戲:著重發展上肢力量,對主教材進行有機的調節。

四、課程結構

1、準備部分

用遊戲開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充分熱身,用象形走將學生引入器材場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基本部分

本節課始終貫穿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主副教材有機結合,合理調整運動負荷,全面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以遊戲和不斷變換的情境為教學手段,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主動愉悅地掌握教材。

首先教師為學生營造出自主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充分利用場地器材進行蹦蹦球的各種跳法,挖掘學生潛能,教師的啟發引導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展學生個性、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其次本著同學之間合作互助的原則共同參與遊戲和身體練習,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養成合作精神。另外,教師的激勵評價達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既選出優秀的學生示範又讓能力稍差的學生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進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最後的個性發展階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結束部分:通過兒歌、舞蹈的形式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行美育教育,並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點評

於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器材上,於老師選擇了新興的體育器材──蹦蹦球,從直觀上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課的結構上,打破了以往先主教材,後副教材的思路。而是在學習蹦蹦球的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各種上肢調節小遊戲,這樣既緩解了學生下肢的過度疲勞,使學生的上下肢協調發展,又使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始終高漲。

3、本節課在很多環節的設計上,教師採用了學生自測、自評、自薦、自編、自創,充分反映了教師能尊重學生,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採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本節課在設計上不足的地方是:

教師在目標的確定上,不夠明確。教師把五個學習領域的目標全都設計出來了,這樣在上課時,教師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利於教師對目標的把握。建議教師應確定本節課的主要目標,而不是面面俱到。

說課稿 篇3

一、關於教材:

1、教學內容:教科書46-47頁

2、教材簡析: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因此我根據教材先①集中學習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②創設購物活動,同時開展主要用元為單位的人民幣進行買賣的購物活動。

3、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②進一步學習分類方法。

③通過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並知道愛護人民幣。

⑤教學重點:突出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的種類,說明這些人民幣在我國商品交易中占主導地位。

二、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認知教學,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活動中獲取知識。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索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三、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情景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成功。

2、在動手操作進行實踐活動中獨立思考。

3、聯絡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四、關於教學程式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故事匯入新課,引出課題,全面認識各種面值人民幣。創設購物活動。

課堂小結,你學會了什麼?1、認識了人民幣;2、學會了怎樣買東西。3、回答創設的問題。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說課稿 篇4

一、說設計意圖

自然界充滿著神氣有趣的自然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孩子們的科學探究式從身邊的食物開示的,本活動恰恰貼近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科學探究興趣且當他們通過自己實踐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時,那種喜悅時不可替代的,從而將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而且大班幼兒的求知慾與探究欲很強,他們渴望獲得新穎有趣的知識,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天上的雲彩是什麼做的啊?”“老師,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因此我選擇了大班科學活動《水的變化》。

二、說教材

《水的變化》這次活動選自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科學探究大班的活動,它是通過幾組實驗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引導幼兒觀察並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迴圈過程。

三、說活動目標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精神,教師要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發現得樂趣,因此我的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幼兒能感知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迴圈過程。

四、說活動的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幼兒感知探索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迴圈過程。

2、活動難點: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實驗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態變化,而不是教師直介面述給幼兒這個概念。

五、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心中有目標,嚴重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三種教學方法:情景設定法、實驗法、討論法。

六、說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熱水壺一個、涼玻璃片、裝有熱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塊冰、圖表

七、說活動過程

1、情景設定:“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讓我們一起數1.2.3把它請出來好嗎?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得積極性。

2、出示冰塊,感知,討論教師出示冰塊,引導幼兒感知,教師啟發式的提問。(1)小朋友這是什麼啊?(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2)討論水和冰有什麼不同?(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滿足幼兒得求知慾,也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有利於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敢說敢想,教師並充分給予肯定,做到以幼兒為主)

3、觀察和實驗

實驗一

教師將電熱水壺中的水燒開,幼兒仔細的觀察,之後教師再出示相應的圖表一。

提問:(1)小朋友,你們要仔細的觀察熱水壺,告訴老師你看見什麼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氣一樣嗎?(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幼兒答案,那樣就忽視了幼兒的發展)

(3)想想水為什麼會變成水蒸氣啊?(幼兒之間討論,知道誰經過加熱就會比那成水蒸氣)

實驗二

在熱水杯上放塊涼玻璃片,幼兒再觀察,並出示圖表二。提問:(1)小朋友,老師在熱水杯上放了一塊涼玻璃片,你們仔細地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

(2)你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滴。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實驗三

幼兒分組實驗,自己操作

教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塊冰,幼兒自己操作,感知觀察,動手體驗探究的樂趣。小朋友想一想剛才小朋友說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會變成冰,放冰箱裡,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擬製到究竟多冷嗎?老師告訴你叫0攝氏度以下,很低的溫度。出示圖表三。4、聽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和自然界水的迴圈過程.

提問:(1)小水滴被太陽公公晒著變成了什麼?(水蒸氣)

(2)水蒸氣在天空遇到冷變成了什麼?(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變成了什麼?(雪)

(4)最後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說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能以最直觀的實驗展示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幼兒充分體驗到科學活動的樂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特點,大大激發了幼兒得探究慾望,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科學探究能力等等。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內容以寫人的記敘文為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四篇課文都洋溢著強烈的美好情感,這對於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小巷深處》是一篇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著重對養母無私的母愛、養女的情感變化過程進行敘述,成功地刻畫出了養母的感人形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母愛的認識,培養學生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本課從情感內容和能力培養上是對前一課的延續和深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寫人記敘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寫,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中領略體會到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2)通過質疑、合作、探究,儘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上,認識愛的偉大與無私,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情感。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敘文教學要求,確立了以上目標。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難點:學習本文通過外貌、神態描寫及生活中瑣事的敘述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特點,並指導學生寫作。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在感知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

二、說方法

(一)學情分析

每個孩子都依賴自己的母親,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母親的懷抱,開始在國中學會獨立,對於母愛的溫暖更有切身的體會,對於以“母愛”、“親情”為主題的文章,應該很有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並把它引導到閱讀課文上來,從而理解文章是怎樣表現母愛和親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體教法:創設特定情境,通過詩朗誦《遊子吟》,將學生一下子引入到溫馨的母愛的氛圍中,在此基礎上立足文字,合作學習;重點內容,討論總結;母愛親情,領悟體驗並現場感受。

【確立依據】:本文文質兼美,文中的濃濃親情感人肺腑。創設這樣一種情境,很容易讓學生進入文字,與文字對話,激起學生的共鳴,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比較適合本文的課堂教學。

(三)學法指導

學生活動指導:師生共同完成4項活動:

①合作探究:瞭解“養母”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變化的過程;

②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文末三段文字,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情;

③討論小結:領會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及通過描述生活瑣事來突出中心的寫作特點;

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獲得啟迪。

(四)教學組織以及教學效果設想

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提出重點問題;在學生合作研討後,進行交流展示;在分析總結後,進行延伸探索;在領悟體驗後,現場感受母愛的偉大。自始至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組織學生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心靈對話的引導者。我想只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一種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堂氛圍,教學效果應該是良好的。

三、說程式:(本課設為兩課時教學)

(一)、匯入新課

1、師生共同朗誦唐詩《遊子吟》: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自然迴響在我們耳邊,這就是偉大的母愛!母親給予兒女無私的愛,兒女們卻總是要經過許多年才能懂得母親的一片深情。今天,我們要聆聽一位從小巷深處走出的女兒的心聲,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親的那片深情。

2、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由此匯入新課,創設溫馨感人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檢查預習,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用幻燈片展示生字、詞;

2、學習任務(幻燈片展示)

(1)討論交流:瞭解“養母”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變化的過程;

(2)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文末三段文字,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領會文章多種描寫方法及通過描述生活瑣事的方式來突出中心的寫作特點;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獲得啟迪。

【設計意圖】:

1、檢查字詞的目的在於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展示學習任務,讓學生學習有目標意識,便於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整體感知,討論交流

1、通讀課文,討論:課文中哪些具體描述表現了養母對養女的愛?是按什麼順序來描述的?

養女是怎樣對待自己養母的?她對養母的感情有過什麼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

1、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體驗,鼓勵學生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四)合作探究討論小結

1、討論:作者描寫養母主要運用了哪些方法?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養母是位怎樣的人?

2、引導學生討論並小結本文的寫作特色,教師再作點撥(1、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來刻畫人物;2、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習並掌握通過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和形象生動的具體描述來表現人物、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五)質疑探索拓展延伸

1、學生可以就文字中任何方面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2、引導學生回憶與母親相處中最讓自己的感動的瞬間,重溫感動,體會母愛的溫暖與幸福。

3、讓學生暢談:該如何對待母愛?如何做一個孝順母親的孩子?

【設計意圖】:1、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嘗試使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2、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母愛對親情的理解;接著讓學生暢談對母愛的認識,這比空洞說教或是讓學生在還沒有體驗、感悟的情況下就站起來“口上談兵”更有利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七)佈置作業:

1、用一小段文字描繪母親的外貌和神態,要求能突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回家後主動與母親交流,多和母親相處,主動邀請母親參加學校活動,用實際行動來珍惜偉大的母愛。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借鑑本文的寫作特色,提高習作水平;

2、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感悟親情,陶冶情操。

板書設計:(兩個課時)

6小巷深處

林莉

養母愛養女

收養撫育滿足自豪描寫方法仿寫要求

為“我”驕傲沉默迴避外貌描寫選取生活片斷

抑制感情淡忘隔絕語言描寫運用描寫方法

送生活費、營養品悔悟感激動作描寫寫出真情實感

(時間順序)(感情線索)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揭示出本文敘事的順序和感情線索,能夠體現上課流程,並著重揭示了本文的重點與難點。

結語: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除了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更應該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感受人間種種溫情。讓我們的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個教學過程都成為學生人性養育的殿堂,這是我教學本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中一直堅持的目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謹請各位多多賜教。謝謝大家!

馬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