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數學說課稿周長彙總七篇

說課稿2.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周長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數學說課稿周長彙總七篇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安陽市自由路國小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62頁至64頁的《圓的周長》。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研究幾何圖形的教學內容。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驗證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實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圖形,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前,多數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對圓周率已經有所瞭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樣讓學生驗證並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是個難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驗證並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求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二)能力目標:通過測量、驗證、推導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積極思考、團結協作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另外,通過介紹圓周率的歷史材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驗證圓周長和直徑的關係,理解並掌握圓周長計算方法。

難點:驗證並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四、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

學具準備:圓形物品、光碟、圓形紙片、畫有一個圓的白紙、直尺、繩子、計算器。

五、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嘗試教學法和啟發教學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學法上,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課教學中,我給學生創造自由寬闊的空間。

(1)、自主探究法,通過動手實踐,尋求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過學生的團結協作,自主探索,討論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故事匯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入新課時我利用課件顯示小黃狗和小灰狗比賽跑,小灰狗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小黃狗沿著圓形路線跑,結果小黃狗獲勝。小灰狗看到小黃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氣,它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們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同學們一定會爭先恐後地說出自己的發現,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小灰狗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正方形的什麼?怎樣求?那小黃狗跑的路程呢?實際是求圓的什麼呢?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板書:圓的周長)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不僅複習到正方形周長的含義,同時,進行知識遷移,感知到圓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激發學生的興趣。】

2、感悟圓的周長

每個同學桌上都有硬幣、圓環、筆筒、易拉罐等物品,找出一個圓形來,摸一摸、指一指圓的周長並用自己的話說說到底什麼叫圓的周長。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實物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圓周長的概念】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測量圓的周長

活動一:測量圓的周長

我為學生準備了學具袋,光碟(每組光碟一樣)、圓形紙片(每組大小不一)、畫有一個圓的白紙(圓的周長一樣)、直尺、繩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求得所備三個圓的周長。這裡提供三種不同的圓讓學生測量周長,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來求圓的周長。光碟圓的周長,學生可能會用“繞繩法”和“滾動法”求得向學生滲透“化曲為直”;圓形紙片的周長,可用把圓形紙片對摺量出其1/4(或1/8,或1/16,……)是多少的方法求得(分得越細,所得的結果越接近)。而長方形紙上所畫圓的周長,因為對於它實際操作較為困難,以求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是否可用計算的方法求得它的周長。

【設計意圖:以小組學習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去探求圓的周長,目的是體現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教學思想,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對於這三種不同的方法,我們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讓學生的思維不停留在同一個層面上,讓每個學生“探究”的能力,都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2、驗證並理解圓周率

活動二:驗證並理解圓周率

通過一些相關資料的瞭解以及在我們學校六年級9個班進行的調查,關於圓周率有多數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在教學前就已經有所認識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也有少數學生有所瞭解。所以我直接問學生你打算怎麼計算這個圓的周長呢?你都瞭解哪些有關圓周率的知識?學生可能會說出我準備用圓的直徑乘圓周率算出這個圓的周長,你都瞭解哪些有關圓周率的知識?學生可能會說出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π≈3.14。此時老師對學生課外知識瞭解提出表揚。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填寫下表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1)、量出光碟和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並填表

測量

物件圓的周長

(釐米)圓的直徑

(釐米)周長÷直徑

(保留兩位小數)

光碟

圓形紙片

(2)、彙報

表一:光碟

序號12345

周長(釐米)

直徑(釐米)1211.7121212

周長÷直徑

表二:圓形紙片

序號12345

周長(釐米)1419.52038.531.4

直徑(釐米)4.56.261210

周長÷直徑

觀察表一,你發現了什麼?把表一和表二放在一起比較,你又有什麼發現?通過觀察、比較同一種光碟的不同資料,學生感悟到在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時取的是近似值,這是商不一樣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測量時有誤差。有了這樣的活動經驗,學生由簡單的類比就可以想到其他圓形實物的資料肯定也有誤差。然後,再讓學生觀察這一系列商的特點,便會發現商雖然多數不一樣,但是彼此相差很少。在推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如果沒有誤差的因素,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得到的商應該是一樣的,從而深刻地理解、體驗圓周率是個固定的數。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切實體會誤差,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誤差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巧妙地利用實驗的誤差“變錯為寶”深刻理解了圓周率的固定不變是“理想化”的結果,思維得以建構與提升】

3、介紹圓周率的研究史

課件出示:

幾千年以來,無數著名的數學家對圓周率π的研究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你知道嗎?我國數學家在計算圓周率方面取得過傑出成就。

約20xx年前,中國的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小數的人。他這項偉大成就比歐洲數學家的計算結果至少要早1000年。現在人們已經能用計算機算出小數點後面上億位。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彙報交流,不僅可以突破難點,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也為我國古代數學家傑出成就而驕傲,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

活動三: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

通過對圓周率的驗證與每組展示的結果,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提煉出圓周長公式,並用字母表示為C=πd(板書)

再根據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推匯出C=2πr(板書)

現在你能計算出我們紙上圓形的周長嗎?已知圓的半徑是3釐米。學生計算並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探索、分析、發現並總結規律,使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5、自主學習例1

因為學生已經推倒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所以例1的學習我放手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出示例1:

孩子們請你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解答例1,並說說你的思考過程。學生自主解決教師巡視,然後找學生板演並講一講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解答時,讓學生動腦、動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我是計算小能手

d=5cm,c=?r=14dm,c=?C=94.2m,r=?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今天所學的新知識。】

2、我是小法官

(1)π=3.14。()

(2)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

(3)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

(4)半徑相等的兩個圓的周長也相等。()

【設計意圖:這組判斷題,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強化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3、我是小裁判

小黃狗和小灰狗比賽跑,小灰狗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小黃狗沿著圓形路線跑,結果小黃狗獲勝。你們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解決課開始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

4、生活中的數學

(1)、一隻掛鐘的分針長20釐米,經過30分鐘,分針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數釐米?經過45分鐘呢?

(2)、一塊美麗的半圓形地墊,它的直邊長80釐米,它一週的長度是多少?

【設計意圖:將基礎知識進行拓展提高應用能力,讓學生有思維的發展空間,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總結評價,體驗成功

我是用談話的方式進行小結的:1、你學到了什麼?2、你是怎麼學到的?3、以你的經驗,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圓的周長的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這樣用談話的方式進行總結,不僅對所學知識進行了總結、梳理,還體現了對學法的指導,增強了情感體驗。】

七、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圓周率π≈3.14例1:

C=πd

C=2πr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2

一、 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研究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直線圖形知識和上節課掌握了圓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而且在對圓周長有關知識的推導論證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實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雖然有計算直線圖形周長的基礎,但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概念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理解圓周率的含義會有一定的困難。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

②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絡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學生能理解“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問題,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歸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探究的平臺。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中學生的層次不同,並要求學生配備直尺、繩等學具,讓每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繩測法、滾動法測量周長,依所測資料找出直徑與周長的倍數關係,推導圓的周長公式三個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在教學中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互動運用,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實際操作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三、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我所準備的教具有直尺、圓形硬紙板、繩子、剪刀,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的學具有直尺、圓形硬紙板(大中小各一個)、繩子、剪刀。

四、課堂結構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這樣設計課堂結構:先讓學生回憶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麼?用什麼計量單位?再啟發學生說出圓周長的含義,然後組織學生通過三個活動理解圓周長的含義、認識圓周率、推導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接著安排練習鞏固知識並引導學生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最後進行評價,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我的設計意圖是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學生易於接受,並通過親身實踐掌握知識加深理解,隨後安排的基礎題和實踐題,及時地鞏固新知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技能。

五、 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中,我用生動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既複習了舊知,又自然引出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認識圓的周長,歸納測量圓周長的方法教師先拿出教具——圓,啟發學生進行觀察,然後,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敘述出圓周長的含義;最後,讓學生合作交流,用學具試一試量出圓的周長,教師引導總結測量圓周長的基本方法:繩測法和滾動法

2、 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疑問一:用滾動法幫小兔出跑道的長嗎?那繩測法呢?

疑問二: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係,那圓的周長我什麼有關係呢?

層層設疑,利用學具(大、中、小三個圓)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將課本63頁的表格填完整。圓的周長(cm)圓的直徑(cm)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cm)通過認真觀察,學生不難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係,並且是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通過計算、彙報,討論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最後利用課件演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比較資料,學生就會自主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倍感合作探究的'樂趣

3、自學圓周率,引導推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在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我順便昇華本課的教學難點,利用課件介紹圓周率,並利用匯報的形式得出本課的重、難點:圓周率的概念和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等活動不僅可以突破難點,又能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加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落實三個教學目標。】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依據本節知識特點,我設計瞭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第一層次:基礎題幫助小兔計算直徑是100米的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米?

2、第二層次:判斷題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繞赤道走一圈大約是多少千米?(得數保留整數)

3、第三層次:拓展題老師想知道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樹的橫截面的直徑,你有什麼好的辦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知識鏈,同時又能把課堂的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之於生活。】

(四)歸納總結,共同提高老師問:能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生答:我知道了……我學會了……

六、說板書:設計意圖:我的板書簡單明瞭,這樣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七、設計理念:課前,我用一個生動的故事貫穿始終,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筆。課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習的多樣化 郭沫若曾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3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44—45頁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的。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並能根據圖形的特徵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學好這節內容將為今後學習其他圖形的周長、面積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重點應放在讓學生觀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體會周長含義,從而自然的獲得求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他們的數學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的意識。要引導好學生獲得更深刻、更準確的理解和體驗。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的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兩方面:

1、教師重在創設情境和點拔,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學生重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自行歸納,合作交流。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不同形狀的樹葉1—2張。

五、學具準備:要求學生採摘樹葉1—2張,直尺、量繩、紅領巾、五角星、正方形和長方形、梯形等圖片,以小組為單位準備。

六、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首先用演示:用學生平時最常見的澡盆口的一週展示周長提出問題,讓學生說一說什麼是周長?像這樣圍澡盆口一週的長度叫周長,接著演示2張幻燈片,突出圖形不同周長也隨知改變。

2、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新知。如何求得圖形的周長呢?(不同的圖形有不同的方法),如怎麼測量出一片樹葉的周長呢?讓學生動手操作後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教師再演示第3張紀燈片,讓學生得到更直觀的感知。

3、讓學生指出身邊的不同圖形的周長,並用手摸一摸,如紅領巾、課桌面邊線、課本封面的邊線。

4、描一描,讓學生描一描自帶的樹葉周長。

5、量一量,量同學們自己的`腰圍、頭圍,並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

6、試一試,教師出示幻燈片,讓同學觀察圖形,並試著算出各個圖形的周長,體現演算法多樣性。

7、繼續演示幻燈片,讓學生在方格紙裡分辨不同圖形的周長。

8、鞏固練習,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一步體會周長的含義。儘可能地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合作交流。

七、教學時間安排:

預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3分鐘,探索知識20分鐘,嘗試訓練5分鐘,鞏固練習10分鐘,小結2分鐘。

八、板書設計

周長的認識平面上的圖形都有周長,如:澡盆、課桌面、門框、課本封面、紅領巾等等。像這樣圍成這些圖形一週的總長是它們的周長。九、設計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想法教學過程的安排,立足於學生的實際,積極為學生搭設自主探究的平臺,尊重學生的實際需要,儘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空間,很好地把握學生主動思維的機會,從而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和情感的體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4

一、說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三節。本課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對前面所學“圓的認識”的深化,也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等知識的基礎。本課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會初步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思想目標:通過祖沖之與圓周率故事的介紹,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探究並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運用圓的周長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首先採取課件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然後利用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並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後運用自學輔導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從而學生提高自學水平。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小組交流,互動運用各種學習形式,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教學準備:

⒈多媒體課件。

⒉每個學生都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直徑為整數的圓片,一根線條,一把直尺。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課件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驢與國王的小花驢賽跑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要求小花驢所走路程,實際是求圓的什麼?讓學生揭示課題:圓的周長。

(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⒈教具演示,直觀感知,結合認知認識圓的周長。

(學生獨立實驗,用繞線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指導操作要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a.量一量、記一記:學生測量圓的`周長、圓的直徑,然後記下資料,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b.比一比:比較資料,揭示關係。

學生繼續實驗並算出每個圓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把商記錄下來。通過計算學生髮現:這三個圓中,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結論:所測量的其他圓的周長也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

3.介紹圓周率。

①先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

②介紹π的讀寫方法。

③最後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國小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

④學生總結歸納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圓的周長=圓的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為C=π×d。

課件顯示直徑50米的圓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圖。請學生觀察思考圓的直徑和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然後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這兩個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看看國王和阿凡提的比賽到底是不是公平。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五單元“圖形的周長”中“認識周長”這部分知識。本課指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他們的周長,能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說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盡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通過“森林運動會”——小螞蟻圍著樹葉作運動,初步感知小螞蟻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對游泳池池口和籃球場周圍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裡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怎樣可以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此外,還要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於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年齡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數學思考能力,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由於三年級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再加之本課內容是由面到邊線,學習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觀察,操作和測量,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聯絡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建立周長的概念,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並學會計算。

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習題,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並有目的地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六、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基於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國小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

課件展示小螞蟻作運動的場景,並讓學生舉起手來跟小螞蟻一起運動,然後抽象出小螞蟻的運動路線,提出問題:小螞蟻運動的這條紅色路線是樹葉的什麼?你知道這條路線在數學上叫什麼嗎?讓小螞蟻來告訴我們。(課件:我爬過的一週是樹葉的周長。)

由此激發學生認識周長的慾望。

(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節:“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定了3個活動。

活動一:

先是讓學生指一指圖上游泳池和籃球場的一週,感知這一週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

活動二:然後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著,

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請學生從1號信封裡拿出畫有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來,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形狀,描出它們的周長,通過短短几分鐘描的過程,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現在你能說說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後教師總結並在黑板上板書:圍成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周長。

(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現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學探究活動。”荷蘭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俗話說: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引導探究,計算周長”中,我準備這樣設計:

1、設疑激趣,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我分別出示一個“△”和“”,讓學生估一估,哪個圖形的周長長?

學生們各執己見,想法不一,師適時引導: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誰的答案正確呢?怎麼辦?

學生馬上想到:可以驗證一下。

師追問: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

學生回答:量一量。

這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處於一種探究的衝動之中。

2、小組合作測量周長。

(1)明確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個圖形的周長,再量一量,填寫活動記錄表。

②小組分工要明確,合作完成。

(2)測量周長。

同學們從信封中各自挑選出自己需要的測量工具,如細線、直尺,量出周長。學生可能想到:

①用細線繞圖形一週圍一圈,然後測量出細線的長度。

②用直尺把每條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然後把各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③測出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長邊×2+短邊×2”或“(長邊+短邊)×2”。

(3)彙報交流。

每組選2名代表彙報,說說填寫結果,介紹測量的方法,其他小組可隨時補充,並提出不同意見。

(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內化:像“△”和“”一些直線圖形的周長,要先測量出邊長,再計算出所有邊長的總和,能根據周長的含義來計算簡單的平面圖形的周長,一些圖形還可以採用“變曲為直”的方法。)

這樣,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方式,學生經歷由“疑問——討論——解釋——疑問”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動探究的慾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不但能在操作中學會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學會操作。

(4)鞏固練習。

師:咱們研究了周長的計算方法,下面的圖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們的周長嗎?誰來口答?

(在這個環節,學生可能結合平面圖形的特徵,在計算時採用簡便演算法,從而為後續的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數學理念。)

(四)拓展延伸,運用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練習的設計必須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①農民伯伯要給花圃圍上籬笆,這圈籬笆有多長?

②媽媽的腰圍是70釐米,這條褲子媽媽穿合適嗎?

這樣設計可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裡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麼建議想對他說的?

教師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同學們要上於用你的火眼金睛去發現問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你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6

一、說教材

《周長的計算》是國小數學青島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圖形的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水平、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的預設: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儘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不同的圖形要採取不同的周長計算方法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演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算出它的周長,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著,讓他們彙報各自的演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演算法,把握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後,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

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或物品(估計選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匯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平面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接著問:誰知道周長是什麼意思?(生可能說:周長就是一週的長度。)再問:你是怎麼想到的?(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周長的感知)

3、讓學生具體指一指自己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麼樣的長度。(讓小組內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給全班同學看)

4、描一描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一環節我採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說一說、描一描,指一指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鬆的操作中理解周長,使周長的外延更寬泛。

二:研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歡圖形的周長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辦法來嗎?讓學生獨立思考。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

最後可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鐘面、樹葉、圓形、半圓形可用繩子圍,然後再測量繩子的`長度。三角形、四邊形、梯形、五角星先測量邊的長度,再把所有的邊加起來。

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並能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探究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談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麼求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

2、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也可以(長+寬)×2;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對周長的理解從一般圖形周長的測量入手,得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針對不同的圖形需採取不同的測量方法:一類:線段圍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測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類由曲線圍成的要用捲尺或是藉助繩子才能測量,樹葉、圓形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特殊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測量周長策略的多樣化。將重點放在特殊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上,為以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服務。

四:操作練習

(1)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2)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3)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通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選選做做”是根據學生選擇的圖形,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淺入深,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又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以上的教學環節,以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儘可能的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本節課我努力使傳授過程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數學說課稿周長 篇7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性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並能應用規律靈活、熟練地進行判別。

2、發展性目標: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性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等學習策略的應用,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模式的更新

本節我選用了“猜想——探究——發現——引伸”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以猜想提出為起始,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動”,檢驗——質疑——發出1——舉例——質疑——發現2——最後引伸。我力求突出學生的“親歷性”,即知識讓學生去探索,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僅掌握規律,還學會數學的思想。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處理及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猜”

創設:老師能一下子“看出”練習題中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情境,與學生做練習計算的費時費勁對比,讓學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別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能判別的方法是看什麼,怎麼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給學生自由的猜想與討論:

看什麼?(分子)怎麼看?

(分母)(奇數、偶數、質數、合數?)

⑵過程分兩塊:

一探一發現:

是在學生髮現發看分母的基礎上,引導討論到底看分母的什麼特點?(老師必要時加以引導,使學生探索中獲取新知:一個分數,分母中含有2或5兩個質因數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

二探二發現:

讓學生在再舉的例證中檢驗、修改得出一個分數必須是一個最簡分數。

學生參與了探索規律的全過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創新精神。

3、引伸問題————“引“

討論⑴:

為什麼一個最簡分數,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質因數,這個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反之,這個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呢?

在這個環節裡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高潮,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討論⑵:

一個最簡分數裡所含的質因數2、5的個數與它化成小數時,所得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呢?

這題僅做為課後的思考題,讓我們學生的思維能延續拓展到課外去,使學生永保一顆求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