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說課稿1.33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117——P119頁複習、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頁T1-4。教學目的有以下三點:1、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兩步應用題的方法。2、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3、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理關係的能力。

一、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應用題裡的等量關係,會列方程解應用題。難點:分析應用題裡的等量關係。教具準備:小黑板、寫好題目的紙條等。這節課在學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為以後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熱愛自然科學的品質。

二、教學教法:針對本課的知識特點,採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進行教學:講授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在準備階段,讓學生獨立完成習題,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可以用算術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此題,從而為今天學習較複雜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在新課階段,應用講授法和對比法,讓學生觀察、比較例1和準備題的內在聯絡,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等量關係式,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從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同時也能理解掌握本課的難點。在小結階段,採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得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鞏固練習。

三、教學步驟:在教學步驟上,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準備。

教師出示複習題,學生讀題後說:“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二、新課。

教師出示例1:

請學生思考:這道題和上道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設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教師:“用方程解答應用題也要檢查答案對不對。檢驗時,要先檢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題意,然後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對不對。請你用上面的方法檢驗例1的答案對不對。”

教師出示例2:

小青買4節五號電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錢數-4節電池的錢數=找回的錢數

8.5元4X0.1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想?列出方程來。

教師:從上面的例題可以看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根據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來。

三、小結。

教師:大家分組來總結列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並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再寫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兩個條件改寫成“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問題改成“每袋餃子粉重多少千克”,該怎樣解?

四、練習:

1、下面兩題,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把每個方程補充完整。

(1)小明買4支鉛筆,每支X元,付給營業員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築工地運來5車水泥,每車X噸,用去13噸以後還剩7噸。

—————————————=7

2、圖書小組原來有一些故事書,借給3個班,每班18本,還剩35本。原來有故事書多少本?

五、佈置作業(略)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例項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為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目標分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例項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國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通過例項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1.複習(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為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為長方形。

(3)動畫展示

讓學生閉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

當我們把圓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也就越接近了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4)得出結論:

啟發1:既然圓的面積無限接近於長方形。那麼我們如何根據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呢?

啟發2: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有什麼關係呢?

再次展示動畫。

設圓的半徑為r

啟發學生尋找規律,由圓的周長為2pi;r,推導得出長方形長為pi;r,寬為r,

圓的面積。

4.實際應用

(1)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求小狗活動範圍的最大面積問題?

(2)例題講解

例題1:已知一個圓的直徑為24分米,求這個圓的面積

注意書寫格式:1)寫出公式2)代入數字3)計算結果4)寫出單位。

(3)鞏固思考

小明家新買了一個圓桌,媽媽讓他求桌面的面積。你能夠幫助小明回答嗎?

(4)鞏固練習

例2.一個圓形花壇,周圍欄杆的長是25.12米,這個花壇的種植面積是多少?(pi;asymp;3.14)

練習:

1.判斷題

(1)圓的半徑擴大到原來的3倍,圓的面積也擴大到原來的3倍。()

(2)半徑為2釐米的圓的周長與面積相等。()

2.把邊長為2釐米的正方形剪成一個最大的圓,求這個圓的面積。

40cm

3.一塊直徑為40釐米的圓形鋁板上,

有4個半徑為5釐米的小孔,這塊鋁板

的面積是多少

5.歸納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利用提問形式,從以下方面小結,學生先回答,教師歸納總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1)本節所學的主要公式是什麼?

(2)如果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量?

(3)已知圓的周長、圓的直徑是否也可以求圓的面積呢?如何求。

6.佈置作業

P105練習3.3(1)2,3。

P106習題3.31,2。

六.評價分析:

精心設計問題情景,積極引導,啟發學生參與公式的形式過程,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課堂實施和學生反饋的資訊(舉手情況,題目的解答情況,學生討論小結的結果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也應該根據學生作業反饋的資訊及時作好教後感筆錄,以便今後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圓的面積第二節課的目的主要是鞏固練習。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

“檢視與投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在每一學段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第二學段是“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第三學段是“正式學習投影和三檢視的知識。所以在本冊教材中沒有給出檢視的概念,而是採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通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四、具體編排

例1

通過觀察小藥箱的活動,說明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建議:

(1)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3)注意:①提供給學生的實物要足夠大,觀察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②使學生明確,這裡所說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③還可以讓學生從右側面和背面觀察這個物體,描述所看到的形狀。

例2及“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前面學生學習的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這裡是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判斷。

(2)讓學生實地進行觀察,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做一做呈現了從正面觀察兩個物體得到的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可能是觀察哪兩個物體的組合得到的。“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是哪兩個物體”要比“給出兩個物體,辨認從某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所要求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更高。教學時,可以將練習八中第2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先想一想這兩個立體圖形可能是什麼,並根據這兩個平面圖形的位置進行猜測,再驗證。

例3及“做一做”

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

教學建議:

(1)讓學生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2)讓學生用4個小正方體在小組中擺出不同的立體圖形,再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比較,並認識到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拼擺,例如:用4個小正方體拼擺,先使從正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得到的圖形與例題中的相同(會有無數種可能);再使從左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也有無數種可能);最後,使從上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只有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問“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了嗎”,使學生認識到僅僅依據從一個或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教師還可以增加小正方體的數量,進行類似的活動,但注意數量不宜過多。

(4)做一做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的組合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物幫助學生判斷。

(五)教學建議

1、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和學具。

由於本單元有大量的觀察和拼搭等活動,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套相應的學具。可以結合實際,指導學生自制學具。

2、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應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平均數的應用(二)部分推測整體”是五上統計章節內容,平均數是統計學中最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應用中,平均數除了可以用來比較同類資料的整體情況,當需要“大資料”的整體情況時,我們一般還可以用部分平均數來推出整體的水平,或者用來歸納、分析、預測全體的情況或趨向。

二、說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計算以及簡單應用的基礎上教學的,之前,學生還學習過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統計資料的能力。通過本節課串聯的問題情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理解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整體情況的方法。

2、初步體會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時選取的部分樣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教學重點: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資料情況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大致劃分為為三個環節,即談話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應用、實踐體驗,鞏固新知。

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以下特點:

1、為學而教的學習內容組織。第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自身特性入手,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衝突,激發學生內在探究學習動力。

課始,設計幫小巧解決“瓜農難題”和“花農問題”這兩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瓜農問題”:我們的小夥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瓜農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還給你提供了工具稱稱,怎樣才能又快又比較精確地推測出這批西瓜大約有多少個呢?有什麼好方法嗎?“花農問題”:一塊20xx平方米的鬱金香,如果以市場平均每支鬱金香3.00元計算,這片鬱金香能收穫多少元?你能幫他比較準確地推測出來嗎?圍繞著“怎樣又快又準確地估測出整體”這一核心問題,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揭示數學概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在對比中完善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二環節在學生初步掌握整體推測部分的方法後,媒體再次呈現“瓜農”和“花農”問題,通過提問““兩農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相同之處?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策略,再交流、歸納、補充,完善對此類問題解決的策略。

在學生掌握方法後,畫風一轉,又給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題,“求精密儀器的總重量?”預設學生“中招落馬”:隨機挑選幾個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數,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精密零件”個個重量相同,直接稱一個,乘20xx即可。此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再次引發思考:什麼情況才要用部分平均數去推測整體。

3、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第三環節鞏固階段的習題設計從判斷到應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樂園的平均日客流量來估測十月份這一個月的總客流量。

(2)學校捐書義賣活動,老師隨機選出五年級10個同學,用這10個同學平均每人捐書的數量估測全年級同學捐書的總量。

(3)廣播操比賽,把我們班級的男生按照廣播操隊伍排列後,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來估測我們全班男生的身高情況。

通過辨析用部分平均數推測整體是否合理?學生內化新知。

應用環節,解決廢紙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滲透環保教育,綜合性較高,有利思維磨礪。

整個練習應用環節,我嘗試讓學生去分析辨析,不僅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比較、思考,從而對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水平有更深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體積與容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說教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手、眼、腦、口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組交流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五、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絡和區別。

難點:建立體積和容積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使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變得直觀,容易理解。通過直觀的比較使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絡。

六、說教具

兩個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狀不同的石塊、小正方體、水。有關課件、茶葉罐,可樂瓶等容器。

七、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出示課件烏鴉喝水動畫視訊。

師:看完了動畫片,誰能說說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呢?水面為什麼會上漲呢?是不是原來的水增加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有大小。

師: 我們周圍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只不過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例如,課桌佔的空間大,墨水瓶佔得空間小;我佔的空間大,粉筆頭佔的空間小;教室佔的空間大,黑板擦佔的空間小。你能這樣的對比著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同桌互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出示兩塊形狀不同的石塊,(一塊扁狀,一塊球形的)誰佔的空間大呢?,(1)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2)指名說說看法。

師:看來,只憑觀察我們無法判斷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辦法,看看究竟誰佔的空間大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3、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演示:將兩塊石頭放入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裡。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生口答後,師追問:

師: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樣嗎?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引導生理解:兩塊石塊在量杯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所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佔空間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從而揭示課題: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同時出示課件)

現在你能用“體積”這個詞來分別說說課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嗎?如:課桌墨水瓶比,課桌的體積大,墨水瓶的體積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4、認識容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物品,都可以用來裝東西。如:可樂瓶,茶葉罐,水杯,膠水瓶,

像量杯、紙箱、可樂瓶,茶葉罐這樣能裝其它東西的物體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多,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滿水的水杯,問:哪個水杯裝的水多?

引導學生認識: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杯子裡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茶葉罐裝滿茶葉,茶葉的體積就是這罐子的容積。

5、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用來裝小正方體的塑料盒和正方體教具。

師:誰能指出這兩個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呢?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這兩物體體積相同,但正方體教具沒有容積。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出示課件: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絡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解決問題,鞏固應用

1、試一試(P42)

出示兩個相同小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用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出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體積的大小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同時出示課件)

2、課件出示:(第42頁“練一練”的第4題)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學生先獨立按要求操作,然後同桌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學生搭出的圖形可能會不一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體積相等,形狀可能不一樣,這樣可以為下一題的練習打下基礎。)

3、說一說。(第42頁“練一練”的第1、2題)

(課件出示插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說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頁“練一練”的第3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第十冊 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了整數的四則計算,瞭解了自然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約數和倍數的學習,為後面進一步學習質數、合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作好鋪墊,也是以後學習約分、通分,分數的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含義,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4、

重點:理解整除、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難點:理解整除的意義。

關鍵:通過分析、討論,得出整除的特徵。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說教法

1、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整除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 、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學習過程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以及採用判斷、遊戲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的學習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討論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目的地觀察、思考、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揭示課題與學習目標

今天這一堂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通過學習要求大家做到:

①掌握整除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②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或倍數。

[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複習鋪墊:複習自然數、整數。同學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自然數,你能舉例子嗎?它的單位是什麼?

[數的整除的生長點是在整數的基礎上,所以學生必須理清數的概念。]

(三)學習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5= 1.5÷5= 24÷4= 3.6÷0.9=

16÷3= 80÷20= 6÷5= 23÷7=

[將課本中的題組適作改變,為緊接著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豐富的感性材料。]

2、學習整除的意義

①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彙報各組的分組依據,引導得出:按商的情況:除盡、除不盡可以分成兩組。

15÷5=3 1.5÷5=0.3 16÷3=5……1 80÷20=4

24÷4=6 3.6÷0.9=4 23÷7=3……2 6÷5=1.2

②學生繼續自由討論,對第一組除盡進行分組,彙報分組依據,引導得出:

a.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

b.被除數、除數、商不都是整數。

[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促進作用。]

更多請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說課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