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八篇

說課稿1.0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八篇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

《窮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組第9課,作者是俄國被譽為文壇泰斗的列夫?托爾斯泰。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本課思想內容有兩個重點:

1.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2.讚頌窮人富於同情心、熱心助人的美德。但是這一課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遠,如何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與文字、與作者、與文中人物對話,併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促進對文字的認識呢?

在深入鑽研課本,瞭解單元的訓練目標後,我把著眼點放在讓學生獨立閱讀,從字裡行間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感受作品中蘊含的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並由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從中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

我認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並深刻理解窮人夫婦善良、寧願可以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二、說教法:

《語文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於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情感線索,採用啟發質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說學法:

學生走進文字,親近文字,在直接、整體的觸控語言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時,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蘊含的內在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導學生從文字讀進去,想開去,用“心理視線”的方法讀書,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智力受到啟迪,並受到美的薰陶。以此實現學生與文字深層次的對話。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程:

我準備分兩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現在著重說說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裡,主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文章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板書)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抓住重點語句細讀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體會他們的善良、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這樣,學生就能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探究課文,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從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實現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選擇責任,選擇實踐良知,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選擇愛,主動給別人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為下節課作了鋪墊,也能和學生在他們已有的思想認識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遺憾。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說課稿:

《窮人》是統編六年制國小語文第12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樂斯泰寫的一篇小說。 本單元課文偏重於寫的訓練,重點訓練專案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旨在讓同學懂得寫文章要用樸實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真情實感。這不只決定了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是怎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真情實感,也為我對本課優秀教案提供了依據。

下面我就從怎樣匯入課文、教學構思、怎樣結束課文三方面說說我的優秀教案。

一、匯入課文

我用設疑激趣的方法匯入課文。走上講臺,出示課題後,我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待同學發表完自身的見解,情緒高漲之時,我趁機匯入:“本文是被稱為‘俄國文學泰斗’的列夫?託勽斯泰的作品……”並在此簡介作者,“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麼故事?會和你想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導課設計,目的之一,是激發同學探求新知的興趣;目的之二,由簡介作者的文學地位,喚起同學們對他的敬重之情,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之中。

二、教學思路和教程設計

這一內容我分以下三步來談:

1、初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大意,梳理思路。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域性,使同學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2、精講細讀,體會感情。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由於文章篇幅較長,為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學法把同學一步步帶入故事情節之中,再用抓重點詞句的分析理解,以佔帶面的導讀法,協助同學讀懂全文。

學習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響效果的課文錄音把同學帶入一個海風呼嘯的夜晚,一個漁家的小屋。極富感情的朗讀,逼真的模擬效果,激發了同學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同學發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幹。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悽慘的生活。並在此設定疑問:這裡的“溫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裡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它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樣巧設懸念的設計,符合同學的認識規律。

第二段篇幅較長,但內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同學繼續聽配樂朗讀,瞭解故事的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同學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同學用圈、點、勾、畫法找出相互依存對桑娜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著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因此,我細扣其中的每一句話,先教給方法,再讓同學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複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為了讓同學體會作者描寫桑娜此時心理活動傳神的寫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號為突破口設計問題,說明這樣寫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並指出這正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的具體表示。這樣,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訓練重點,而且學以致用,教給了同學寫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極富戲劇性,集中表示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痛。為了協助同學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讓同學自行品味。

文章結尾一行,我主要讓同學體會這精彩的瞬間,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靈在不約而同之時迸射出的絢爛光芒!體會這樣寫言已盡,而意無窮。

全文教學完畢,在此解決第一段設下的疑問:為什麼這間漁家小屋“溫暖而舒適”?使同學認識到,是因為主婦桑娜的勤勞能幹,更主要的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裡還洋溢著一種濃濃的溫情!

這一環節教學使同學深刻地領會了全文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寫作特色,並強化了重點訓練專案。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旨在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再頭昏腦脹感受文中核實的語言中所包括的真摯感情,體會作者行文思路和獨具匠心的寫作特色。

三、結束課文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後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溢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開啟想象的翅膀,續定‘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後。”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同學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發揮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的愛》這篇課文是篇閱讀課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 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不正是邱學華先生創立的嘗試教學法精華嗎!所以我根據新課程標準,把嘗試教學法充分運用到了這課的教學中來,制定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建立嘗試小組,創設濃厚自主學習氣氛

一個班人數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採取學生輪流回答問題的方法,一節課40分鐘每名學生一分鐘的發表意見的時間都享受不到,又何談自主學習呢?這隻能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為了改進這種被動局面,我按照學生的座次、學習狀況以四人為單位成立了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組織大家學習,讓每名學生都得到鍛鍊。

教學《**的愛》這課時,學生質疑、解惑、擴充套件訓練,都先放在小組內討論,讓每名同學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由組長記錄集中小組的意見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後評選出最佳學習小組。人人都是課堂的主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空前高漲。

二、嘗試質疑問答,鼓勵自主發現解答問題

邱學華先生創立的嘗試教學法,主張“先學後教,先講後練”,正是著眼於讓學生“知不足,而後再學”;讓教師“知困,然後再教”。嘗試教學法改變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被動的現象,真正實現了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為教學的主導。嘗試教學法倡導在教授新知識時,先讓學生大膽嘗試, 解決能自己學會的內容, 發現不懂的地方,然後教師在就學生的質疑進行講解、點撥,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疑難的問題、渴望學到的知識,精力會更集中、思維會更活躍。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這種先憤後啟,先悱後發的方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1、質疑,初讀課文提出不懂問題。 初讀課文主要以小聲讀課文為主,指導學生尋找不懂的'字、詞、句,用“-------?”標出。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提出不懂的問題,先在組內討論,(能解決的就在組內理解)然後在全班提出,教師板書不懂問題,理清頭緒,存下疑問,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的愛》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可分成兩類, 一類是不懂的詞語: 溼透、遮、滴落、親吻、臉頰、一類是不懂的句子:為什麼**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2、解惑,再讀課文理解不懂問題。課程目標的階段目標要求低年級學習默讀,默讀有利於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再讀課文要以默讀課文為主,指導學生帶問題閱讀,在反覆閱讀中進行理解。讀完課文,小組交流,解決一部分疑難問題。然後全班交流,解決初讀時遺留的問題,教師可適當進行點撥。

《**的愛》一課詞語比較好理解,學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詞要以結合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利用直觀演示,如:額頭、臉頰讓學生自己演示給大家看。比較難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讀課文時理解。

3、存疑,精讀課文深刻理解。學生通過質疑問答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放到精讀課文時理解了。首先把遺留問題歸類,看一看這些問題都集中在那幾段中。然後重點讀一讀有關溫湔頁齟鳶浮?

《**的愛》這一課,為什麼**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這幾個問題比較難理解。在指導孩子們看圖、結合生活實際嘗試理解了為什麼媽媽拿著扇子衣服還溼了?為什麼媽媽拿著傘自己還被雨水打溼了衣服?媽媽摸著我滾燙的額頭,為什麼哭了?學生對有疑問的四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嘗試擴充套件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之後,應把握住時機,擴充套件學生思維,鍛鍊學生的動口、動筆、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我為《我**的愛》一課設計了以下三個擴充套件題:

1、想一想,說一說。說一說你的媽媽對你的愛。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詩歌的結構,說一說媽媽對自己的愛。 例如: 一個很冷很冷的夜晚,媽媽為我蓋好被子,穿著睡衣的她凍得直打哆嗦,啊**的愛是溫暖的棉被。

2、寫一寫,評一評。製作一張帶有你和媽媽合影的賀卡,寫上你對媽媽要說的話。例如:祝媽媽身體健康,媽媽謝謝你,媽媽長大我要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3、議一議,做一做。 小組討論應該為媽媽做些什麼,把討論結果記錄下來,全班交流。例如:幫媽媽做家務,母親節送給媽媽一束鮮花,好好學習不惹媽媽生氣。

四、創設朗讀佳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咬音吐字、表情達意的言語藝術。所以朗讀訓練要到位,就必須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言語形式。學生的朗讀之所以往往達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於對課文的領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學生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忽略技巧指導,重視感情渲染,這樣學生的朗讀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愛》這篇課文是首詩歌,語句非常優美。尤其是前三節,讓人十分感動。在學生理解了媽媽對孩子的無私之愛後, 給學生配上舒緩的音樂, 螢幕上出現幾張學生與媽媽親密的合影。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一節進行朗讀,學生朗讀起來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了。分頁標題#e#

在這一節課中,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運用嘗試教學法,加以多媒體課件,培養了學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少年閏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五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閏土》這一篇是魯迅的作品,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這是一篇經典名篇,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是叫讀者不可抗拒的。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它在本單元中訓練學生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通過對文中優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悟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全文以“憶——盼——見——佩——思”為線索分為五段。課文先描繪了“我”記憶中看瓜刺猹的閏土,接著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潮汛看魚四件事。最後寫兩人的分別和友誼。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幹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也反映“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表達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閱讀訓練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鑑於六年級學生的知識技能現狀和本組文“讓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我特別對本課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落實點:新課標規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本課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通過聯絡上下文、時代背景、同學相互討論等方式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過程方法指引點:新課程倡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進一步理解文字,真正做到學生與文字對話、學生與作者對話,產生心與心的情感共鳴。

情感態度滲透點:新課標規定,“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是學生初識魯迅,要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本文通過“我”與閏土的對比,流露出“我”對生活在“高牆大院”中的不滿足,以及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嚮往。滲透著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封建主義的批判。要讓學生體會這些並能昇華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學習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是本課的重點,而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對於如何教會學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可以採用模仿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去演,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豐富課堂。使學生全員參加都能積極動腦,大家暢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對於如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讓學生課下收集寫作背景的資料結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師再可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課標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我根據;六年級學生的階段水平並結合本單元的重點,確定如下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思路是快速閱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總體感知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事件;接著深入學習有關段落,體味少年閏土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設計,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主動性就被調動出來了。

三、說學法

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取多種朗讀方式:自由讀,指名讀,想象畫面讀等方式來學習,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領會,在朗讀中昇華感情。以讀代講,適時點撥,使學生走進文字能夠深深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濃郁的情境中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動靜結合,在研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載。

四、教學流程

本課共分三個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瞭解課文大意;認識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並命名。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並背誦。

第二課時:理解課文第四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機智勇敢、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感受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感受作者和閏土之間的深厚感情,瞭解閏土樸實可愛的特點;學有餘力的同學會模仿課文一處片斷,寫一段一個人外貌的話。

在這裡主要說一下第一課時的流程。

1、創設情境,揭示新課。

出示“月光刺猹圖”(不用說出圖的名稱),教師在配樂中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圖畫的內容引學生入境。介紹圖中的少年就是閏土,引出課題。(如“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一輪金黃的圓月高高地掛在深藍色的天空中,圓溜溜的大西瓜靜靜地躺在海邊的沙地上。碧綠的瓜地裡,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鋼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這少年是誰呢?對,這少年便是閏土,今天我們一起學習17課《少年閏土》。)

國小生因為認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通過老師對閏土生動的介紹使閏土這個人物在畫面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讓學生迫不及待地去鑽研課文。

2、介紹背景,初讀課文。

由學生彙報課下收集的關於魯迅的資料,老師總結歸納: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寫的,1919年魯迅回到了故鄉——紹興,兩年後,他就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下了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就是《故鄉》裡面其中的一段。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段落。

在這部份中,由於魯迅的語言文白相間,學生在字詞方面可能會出現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不理解“其間、無端、素不知道、如許”等詞語,教師可通過課件練習幫學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把下面的詞語與正確的解釋連線:

其間 只知道

無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許 從來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單知道 無緣無故

3、重點講讀,以此推彼。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的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後,魯迅回到故鄉,腦中浮出一幅畫面,是什麼畫面?(學生認真讀第一自然段,為畫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勇敢、活潑、機智……)

③當魯迅回憶這幕時,懷著怎樣的心情?(小組討論:懷念、不捨、留戀……)

④你讀完這段後有什麼樣的心情?(羨慕……)

四個問題後學生就已經把第一段學的很透了,然後老師再提出要求:像這樣的畫面在課文中還有很多,你能找出來嗎?(小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畫面——雪地捕鳥、沙灘拾貝、潮汛看魚)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四個問題其實就是交給了學生讀課文的方法,即:(板書)

讀懂畫面——命名

讀懂人物——印象

讀懂作者——情感

讀出自己——心情

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理念。

4、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本課重點講了課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點。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的閏土是一個勇敢、機智,喜歡刺激的少年,而在《故鄉》中,成年以後的閏土卻是呆板、痛苦,將一切希望都寄予神靈的愚昧農民,前後的對比反差之大令讀者深思。關於這點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做適當的滲透。而對於“我”與閏土在年少時和成年時的強烈對比,如,年少時“我”非常羨慕閏土,自己生活在“高牆大院”之中 也應該做適當的滲透,使學生能夠更多的瞭解魯迅的思想

5、佈置作業

閱讀魯迅的作品,寫一篇讀後感。

老師可以提供題目,如《我心目中的魯迅》《論閏土形象》《一代文豪——魯迅》《我看舊社會》等,也可以由學生自由命題。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藏戲》一文系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頗具文學色彩。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語言積累、閱讀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平,但受限於經濟文化條件,孩子們眼界尚不開闊,文化風俗、地理人情瞭解博度不夠,而閱讀習慣(方法)、獨立閱讀、個性閱讀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強,因此教學本文,須藉助一些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文化內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達到對文字的深層理解。

三、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曠野、讚歎不已、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瞭解藏族的文化。

教學難點:瞭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這篇略讀課文的特點,設計瞭如下五個環節:1、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站蒐集資料2、創設情景、匯入新課;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自主研讀、感悟體會;5、拓展閱讀、延伸主題。怎樣將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教學巧妙整合呢?我根據本課教學思路的需要選擇有效支撐手段,我診斷出以下五個整合點。

(一)、利用站、豐富學習資源

通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詢、蒐集資料,討論交流、整理資料。運用資訊科技,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多樣性的選擇,提高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環節安排在課前預習部分。課前我讓學生利用站蒐集有關藏戲的圖片、藏戲的知識介紹等,並將學生蒐集到的圖片等資料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訊來源,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了知識鋪墊。

(二)、播放視訊、激發學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視訊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一整合點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視訊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在欣賞中產生更真切、更豐富的體驗,情感得到薰陶

課堂伊始,學生先彙報了蒐集到的藏戲的資料,但對藏戲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還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及時播放了一段藏戲視訊資料片。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藏戲的獨特魅力,這些影音畫面,大大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圖文並茂、增強感性認識

多媒體圖片和文字的有效結合,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原本蒼白、乏味的文字變成了多元的'衝擊波。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寫的內容,達到其它教學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字的認識。

在學生自主研讀藏戲特色之一:戴著面具演出時,通過文字的自讀自悟,學生了解到藏戲表演者所帶面具,具有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此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和我共同蒐集的精美的藏戲面具圖片,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戲面具的特點,這有效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看著這一幅幅藏戲面具圖片,更深入的體會到藏戲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藏戲的認識。

(四)突顯重點文字、提升認識’

課程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改變了學生學習文字的方式,多樣地呈現出課文的內容,利用色彩對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點語段。使學生在朗讀、理解與表達中,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陶冶,語言得到訓練。

在回顧開頭、體會寫法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師生配合朗讀,體會文章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和運用排比式的反問句式,字裡行間表現出的對擁有藏戲的自豪感。這樣的呈現方式更新穎,既避免了久讀課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訓練的重點,在讀、品、悟中,提升了對藏戲的認識。

(五)、視訊連結、拓寬視野、昇華認識

發揮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優勢,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跨越時空界限,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昇華。

在拓展環節,我播放其他地方戲曲的視訊,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更感受到祖國戲曲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的深遠。迴歸到本單元的專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民風民俗都獨具魅力,從而使學生對中華民風民俗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學情特點,改變固定、封閉、單調的傳統教學模式,藉助網站、視訊、圖片等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感性認識,在理脈絡、讀文字,品詞句中強化感受,昇華認識,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藏戲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激發情感,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絕弦》。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近藝術,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工具書等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終身不再鼓琴。同時,也讓學生初步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工具書等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採取了“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本課教學立足於語言文字,讓學生品味詞句,在朗讀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摯情感。在創設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引領學生走進文字。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平等對話,有效教學。因此我採用“自讀自悟”,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前一單元是詩歌的綜合活動,所以本課以表現友情的經典詩句,進行接龍遊戲作為課前鋪墊,伴隨著古箏曲,師生互動吟誦詩文,奠定了課堂古典韻味的基調。

(一)揭題。

1、引導學生髮現剛才吟誦的詩句都是描寫朋友情深的經典詩句。今天,我們要學的也是一

個關於朋友間真摯情感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楚國。(出示課題)這樣的匯入,銜接自然,同時也揭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與友情有關。

2、指名讀課題。提示弦字難讀,要讀正確,然後一起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嘗試讀文。在學生感知文言文難讀難懂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聯絡舊知,又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本課的方法。因為難讀,這時教師進行範讀,讓學生跟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古文和現代文不同,要注意讀出它的節奏和韻味。出示課文的節奏,讓學生對應練習。

(三)品詞讀文。

品詞讀文,是本節課最重要的環節。葉聖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裡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你細讀文字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字輕易地放過去——作者為什麼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去細細地體會它的神韻所在。因此我在教學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詞以及鍾子期讚美伯牙的兩句話,讓學生在比較字義和朗讀品味中體會伯牙和鍾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圖上是哪兩人?專注彈琴的是——伯牙,凝神細聽的是——鍾子期。你是怎麼知道的?課文插圖其實表現的正是伯牙和鍾子期相識相知的情景。所以在這裡,我引導學生將插圖和課文內容結合進行理解。然後出示: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讀讀這一句,你對他們有何理解?引導學生理解在這裡,善是指善於,擅長。理解了讀好這一句。

②請你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訴我們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學生劃一劃。

③重點品味其中的第一句,從什麼地方體會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讓學生知道在這裡“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兩個語氣詞來引導學生理解鍾子期對伯牙琴藝高超發出的讚歎,指導學生讀出泰山的巍峨。

④讓學生知道讀書就應該象剛才那樣,從字裡行間去體會。重點學完這句後,第二句因為句式相近,所以我採取了放手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伯牙的善鼓和鍾子期的善聽。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罷,只要善鼓的伯牙彈奏,善聽的鐘子期都能一一道來,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導學生理解伯牙和鍾子期心意相通。同時聯絡上下文來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孩子們,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讀)當伯牙志在流水,(生讀)善鼓琴的伯牙所彈,善聽的鐘子期都能懂。這就是——(生讀最後一句。)這次的引讀,也是對這幾句學習的小結。

(四)感受知音情切。

對於如何讓學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傷,我補充了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並講述了鍾子期死後,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好在八月十五聽伯牙彈琴的細節,使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伯牙當時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於心死,伯牙破琴絕弦謝知音的舉動就不難理解了。

1、伯牙和鍾子期原本素昧平生,這回是有緣千里來相會。請快速地讀一讀資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晉國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漢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艙撫琴一曲。正值興起,琴絃自斷。伯牙知道有人聽琴,於是出艙尋覓,但見樵夫鍾子期站立岸邊。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於是兩人結為生死之交,並約定明年此時此地再見面。

2、瞭解了伯牙和鍾子期相識相知的經過,你有什麼想說的?

一個貴為大夫,一個則是山野樵夫,卻在一個綿綿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琴聲也懂,心聲也懂,志向也懂,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書: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他滿心歡喜地等待知音前來,可是一位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相識時彈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高山流水》)

①琴聲也是心聲,如果你是伯牙,此時此刻,你最想對鍾子期說些什麼?請寫下來。(交流)

這裡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伯牙,向鍾子期傾訴失去知音的悲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真摯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沒有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沒有第二個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無人會像鍾子期那樣——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上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你能讀出這一份無盡的悲傷嗎?學生讀。

高山流水依舊,只是知音卻成永別。學生讀。

④那位老人見伯牙挑斷琴絃摔破琴身,於是上前詢問。伯牙長嘆道: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生讀)

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不,那是他的一根心絃啊!哀莫大於心死!

⑤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板書:破琴絕弦謝知音)一起讀。

4、看板書,生讀: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絕弦謝知音。讓我們在琴聲裡記住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

(播放《高山流水》)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記誦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佈置學生背誦本文可以使學生在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積累了文言詞語,為今後開展文言文教學奠定基礎。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本課主旨,設計了以下板書:

伯牙絕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課文先敘述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燒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想;最後講小女孩被凍死街頭,安徒生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人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

2.理解重點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

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

2.體會小女孩的美好願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難點:從最後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理念

本課的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電影資源,給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致力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利用電影獨特的藝術形式,拓展了課程資源,將教材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薰陶了學生的情感,豐富了學生的體驗,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五、教學資源

型別

媒體內容要點

時間

作用

方式

資料來源

課件

出示文中重點句子

1分鐘

突出重點,幫助朗讀。

演示

《賣火柴的小女孩》專題站

片段Ⅰ

大年夜,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卻在風雪瀰漫的街頭叫賣火柴。

3分鐘

創設情境

播放

影片《賣火柴的小女孩》(與原文相同)

片段Ⅱ

小女孩被凍死了

2分鐘

確定探究主題

播放

片段Ⅲ

第一次擦火柴

1分55秒

激發情感,指導朗讀,深化理解。

邊播放邊思考

片段Ⅳ

第二次擦火柴

2分10秒

片段Ⅴ

第三次擦火柴

3分鐘

片段Ⅵ

第四、五次擦火柴

2分20秒

電影

根據課文改編

19分鐘

拓展思維,激發創新,指導寫作。

播放

《賣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動畫)

電影

根據課文改編

20分鐘

《賣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學過程:

(一)利用電影,設定情境匯入。

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電影開頭(片斷Ⅰ:3分鐘):這是一個大年夜,一個舉家團聚的日子。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卻在風雪瀰漫的街頭叫賣火柴。她又冷又餓,孤苦伶仃。橫衝直撞的馬車差點把她撞了,素不相識的小男孩欺負她,連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風呼呼地颳著,雪紛紛揚揚地下著。小女孩該有多冷啊!新年的腳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結局呢?

(二)利用電影,確定研究主題。

1.默讀課文,找結局。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引讀)

她曾經看到過那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播放影片結局(片斷Ⅱ:2分鐘),聯絡電影開頭,你有什麼疑問嗎?

(為什麼用上兩個幸福?)(明明那麼悲慘,那麼不幸,為什麼說她是幸福的?)

3.歸納問題,確定研究主題:小女孩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

認為小女孩“幸福”的同學到課文中找找依據;認為小女孩“不幸”的同學也從文中找依據。好好讀讀,找你感觸最深的一處,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體會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三)利用電影,促思導讀解惑。

研究一:交流“幸福”

1.她擦燃火柴後,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幸福的。

(1)請學生找出有關詞句讀讀。

課件出示:“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是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麼舒服啊!”

(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斷Ⅲ):

指導朗讀——同學們觀後是不是覺得小女孩很幸福。讀得幸福點,自己練練。請同學讀。

欣賞朗讀——自信自己能讀好的同學站起來幸福地讀讀。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一理念,本課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老人與海歐》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九冊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文字流暢、 舒緩,講述著人與動物的感人故事,牽動出人與動物的真摯情感,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

2.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課前預習要求在閱讀中思考、做批註,並能抓住感受深的詞句發表自己的看法。知道結合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輔助理解課文內容。

3.設計思路:本課文情濃厚、真摯感人,在教學時大膽取捨,活用教材,緊抓情線、層層深入:1、由動作悟鷗情,引疑問 2、看老人舉動, 憶溫馨、知不捨 3、 看外貌,結合資料,知不易 4、 再看鷗情,明情理 5、 續寫詩篇,情綿遠。抓重點詞句,品重點段落,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親情之美,感悟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三、教學目標:

1、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濃厚感情,感受到動物是有靈性的,是人類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的回報。

四、教學重點:抓住老人的外貌、 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濃厚感情。

五、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六、教學過程

(一)、 悟鷗情,引疑問

1、齊讀課題,出示學習提示:快速默讀課文15、16自然段,想:安放老人遺像時,海鷗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舉動,你體會到了什麼?有什麼問題?

2、反饋交流找到的句子。

3、重點體會16自然段的“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上方,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這兩句話,抓住“輪流”、 “瞻仰”、 “肅立不動”“白翼天使”體會海鷗的傷心與對老人的依戀。

4、帶著自己的體會,自由讀讀

【教學意圖】:通過品味朗讀,讓學生抓住鷗群的動作體會它們傷心與不捨的同時又會心存疑問“是什麼讓海鷗有了如此意想不到的舉動?”從而引出老人對海鷗的愛。

(二)看舉動、知不捨看外貌、知不易

1、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畫出感受最深的語句,並作簡單批註。

2、 班內交流:此處,孩子們的感觸會有所不同,交流是可以打亂課文順序,談清自己的體會,隨品隨讀。在品讀時注意抓住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加以體會,在學生彙報時,隨機點評追問“你找的是描寫老人的什麼?描寫動作的語句還有那些?這樣對老人神態、

外貌、

動作、

語言的描寫有個歸總。

預設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老人給海鷗取了名字,“親暱”地叫著它們的名字,邊餵食邊聊天;“太陽偏西”,海鷗即將飛離,老人眼裡滿是“企盼”;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

3、

重點體會第三自然段老人餵食的畫面:

出示課件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自由讀課文第3自然段,想:老人喂海鷗時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學生讀書思考,是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語加以體會。)

師:正是老人細緻入微的關心和愛護,才使得鷗群吃食的場面成了一道讓人駐足的風景。有感情朗讀

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有聲有色的樂譜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師:讓我們帶著想象讀出這有聲有色的畫面吧!看著這有聲有色的畫面,你想說什麼?(真美,我也想去看看,希望時間停止在這一刻)

【教學意圖】:這聲,這色,譜成了一曲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樂譜。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發展了想象的思維和語言,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4、出示課件(師生合作讀: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教學意圖】:在孩子身心都沉浸在老人與海鷗之間和諧、 其樂融融的美好瞬間時,老師告知老人走了。瞬時間的失落與海鷗不謀而合,再讀海鷗祭拜老人的段落,感情真實。這樣既理解了前面的疑問,又讓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緊緊相連。

5、出示課件:老人外貌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引導學生抓住三個“褪色”談感受,有感情朗讀。

老人何止是衣著簡樸阿!出示資料。

出示課件

被昆明人稱為“海鷗老人”的吳慶恆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飛抵昆明的紅嘴鷗是他唯一的寄託。每當紅嘴鷗“駕臨”,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進城給它們餵食,和它們嬉戲,風雨無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為此,老人平時幾乎捨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四元五角一斤的餅乾,老人毫不吝惜買給海鷗,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製作“雞蛋餅乾”;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錢一包的金沙江香菸。他與紅嘴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他能將水中的海鷗一隻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獨腳”,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後時光,老人最牽掛的依然是紅嘴鷗。

學生談體會,再讀老人外貌的語句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老師接著導讀:就這樣衣著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必來。

出示課件(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教學意圖】:以外貌為突破口,引出資料和課文內容,讓孩子們瞭解到老人對海鷗的是如此厚重,再讀海鷗對老人之情,必會升華。

(三)、再看鷗情、印心跡

順著學生的朗讀,在前文情感積澱的基礎上,再來學習17自然段。

師: 看著這些為老人守靈的親人們,這些守靈的白翼天使們!我們不得不收起遺像。(課件演示遺像消失,描寫鷗群的文字出現)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脫出身來。

這裡把“撲”字換成“飛”字好嗎?為什麼(“撲”字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海鷗如親人般的激動、傷痛、焦慮、無奈的心情,更能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情誼。)

【教學意圖】:挖掘“撲”字引領學生懂得如何遣詞造句,推敲語言。更加突出海鷗對老人的那種情誼,讓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深情深深印在心跡。

(四)、續寫詩篇、情綿遠

老人去世後,昆明人為了懷念他,集資為他塑像。本文的作者鄧啟耀先生,為他寫了這篇《寂寞鷗靈》,在此基礎上改變為我們現在學習的課文。

讓我們把這真摯的情誼繪成詩篇,獻給仁慈的老人、

獻給靈性的鷗群吧!

出示課件

爺爺

孩子

我是您最(疼愛 )的孩子(老沙 ) 沒有你們的日子裡

沒有您的日子裡 我牽掛( )

我懷念(您親暱地呼喚) 我企盼( )

爺爺

我是您最( )的孩子( )

沒有您的日子裡

我懷念( )

【教學意圖.】:續寫詩篇,把文中濃情暈染開來,學生既可以聯絡文中的好詞句,還可以展開想象,把畫面補充完整。

根據學生書寫情況來決定鷗群由幾小節構成,預設詩篇,朗讀完下課。

【教學意圖.】:溘然而至的課堂,會餘味尚存,況且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已經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無論是理性的倡導,還是感性的抒情在這裡只會畫蛇添足。

七、板書設計

相依相隨

【教學意圖】 : 1、來自文字、尊重文字。

2、充分體現人鷗之情。

3、寓意深遠,預示人與動物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4、本文重在抒情,不在說理。為了不破壞文字本身的美,所以在課堂上不過分涉及第三點。

八、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同步訓練

九、教學特色:

1、文隨情動、情因文生

結構上:鷗情----人情----鷗情,讓學生的情感隨文跌宕起伏,產生共鳴,從而更好的理解文字,內化感情。

詞句上:注重有特色的詞句加以品味,並輔以資料,使句子內容更豐富,情感更飽滿。注意四字詞語的積累。

朗讀:讀句子-----理解句子-------再讀句子,學法簡單容易掌握。

2、內化語言、融情詩

既充分使用文字中的詞語,又把文字中的“企盼、牽掛”加以想象,使課文學習落到實處。

3、無聲勝有聲:溘然而至的課堂,會餘味尚存,況且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已經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無論是理性的倡導,還是感性的抒情在這裡只會畫蛇添足。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課文。我將從學習目標的敘寫、教材分析、學情、學習流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

俗話說“有的放矢,才能百發百中”,學習目標是指引著一節課的方向,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及學段目標中對本節課的有關描述是: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3、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教材中本單元對本節課學習目標的描述是:

第一單元: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選編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有聲有色的山雨的韻味,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受語言的優美,,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但是由於受生活經驗所限,學生對山雨陌生。

三、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部分學生學習還不夠靈活,理解、感悟比較膚淺,語言表達能力弱。再加上課文內容遠離生活實際,小組合作建設還不夠成熟。這對本課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綜合以上分析,我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正確讀記下列詞語:神奇、優雅、辨認、清新、歡悅、清脆、凝聚、奇妙無比。

2、通過朗讀課文,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會用自己的話說出山雨的特點,體會出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並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習重點:

通過朗讀課文,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會用自己的話說出山雨的特點,體會出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學習難點:

通過朗讀課文,品讀詞句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寫法。

四、教學過程

下邊我說一下我的學習流程。

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解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我準備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學習。1、談話匯入、揭示課題;2、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3、熟讀精思,品味欣賞;4、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

自然界中,美無處不在,只要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就一定能發現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山雨》就是作家趙麗巨集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後描繪的自然景觀。

我的設計意圖是:教學從已知內容入手,意在溫故知新,既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學,略讀課文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的是學生的學。所以我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我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雨前、雨中、雨後的順序寫山雨),請你找出相關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畫出相關語句。

(三)、熟讀精思,品味欣賞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課件)這一問題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突破學習難點。具體分這樣三個環節:

1、學習“雨來”,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來得突然──跟著一陣陣溼潤的山風,跟著一縷縷輕盈的雲霧,雨,悄悄地來了。

(1)自由讀這句話,感受雨來時帶來了怎樣的感覺?(悄悄然的、有節奏的??)

(2)就帶著這種靜悄悄的韻味有感情地朗讀。

(3)出示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作者將____比作“無字的歌謠”,描寫了雨來時聲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動態過程。

2、學習“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課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樣的一番韻味呢?拿起書,輕聲地讀,體會山林中飄飄灑灑的山雨帶給你的感覺。

(2)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韻味?細讀課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歡的話語,將它們劃下來。

雨聲裡,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岩石、樹葉、綠草”聯想成“________”,將“飄飄灑灑的雨絲”想象成“________”,將此時的雨聲聯想成“________”,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討論:如何理解”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

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句話。

(兩個流進說明了作者不僅是用眼睛看還用心去感受)

3、學習“雨後”,感受韻律 (8-10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的最後三個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彙報交流,自主朗讀。教師適時點撥。

(四)、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1、我會這樣引導:孩子們,如果你們能熱愛身邊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處景物都會似人間仙境。用心去聆聽,每一個聲音都會是優雅的樂曲。那麼你願意把這有聲有色的雨景永遠留在心中嗎?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背誦。

2、這是作者眼裡的雨,那麼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樣的呢?

(夜幕降臨,它那黑色的魔爪將大地籠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諧調的曲。昏暗的房間,潮溼的空氣,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讓它降臨大地,做人間的天使,但是,它卻讓我迷惘??撩開窗簾,本想看看縹緲的景色,可是雨水,卻阻擋了我的視線,於是,我便看不到遠方。雨水,是在為我哭訴嗎?呼之欲出的淚水,便在此刻,傾瀉。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時才會結束。)

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髮現:同樣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也許就是境隨心生吧!但是,無論怎樣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聯想和想象,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都會使文章更精彩!

3、師總結:

最後,我這樣結束本課的教學:同學們,有關雨的文章、精彩片段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蒐集閱讀,看看作者運用什麼樣的方法表達了自己獨特感受。

五、說板書

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清晰明瞭,既是對課文的一種總結,又理清文章的脈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整個板書力爭簡潔明瞭,教學重點一目瞭然,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