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幼兒園小班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1.15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幼兒園小班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1

一、適合年齡這是個2~3歲幼兒能夠聽懂的故事,古老而又新鮮。

故事情節很簡單:老公公種了個大蘿蔔,要拔拔不動,結果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一起幫忙,終於拔起了蘿蔔。故事中的語言非常簡明而又口語化,出場的角色又都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所以,很適合小班幼兒玩。

二、遊戲目的通過玩拔蘿蔔遊戲,讓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

一個人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的生活本領,像老公公那樣,種的蘿蔔比別人的個兒大,但還要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像拔蘿蔔那樣一個幫一個,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三、教學要求

1.通過遊戲使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並體驗獲得成功的歡快情感。

2.要掌握的語言表現手段及非語言表現手段。①咬準字音:長、拔蘿蔔、婆婆、快來幫忙、妹妹。②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語調、音色講話。③動作:

(1)老公公種蘿蔔的過程中的動作。

(2)拔蘿蔔的動作一拔不動發愁的動作一拔出來蘿蔔高興的動作。

(3)抬蘿蔔的動作。

(4)蘿蔔長大的動作。④表情:

(1)掌握面部表情變化:拔不動(發愁)拔動了(有點高興)蘿蔔拔出來了(拍手、跳躍、歡呼)。

(2)團結起來一起抬大蘿蔔歡快的心情。

四、遊戲準備

1、角色的分配和妝扮?老公公一般由男孩裝扮,在鼻子下面貼上白鬍子,老婆婆由女孩繫上一條圍裙裝扮,小弟弟、小妹妹沒有什麼特殊的妝扮要求,由兒童隨意處理。小花狗、小花貓這兩個角色可由兒童戴上頭飾或面具裝扮。

2、道具表演用的大蘿蔔,可用竹條編成半圓形蘿蔔狀,圍上紅布,上面裝幾片大葉子,也可請穿紅衣的小朋友,頭戴綠葉頭飾蹲著代替。

五、教學指導

1、讓孩子們熟悉故事?一聽:聽家長和老師講,也可以聽錄音帶,有些地方可反覆講、放。二講:讓孩子們複述故事。三熟悉:先讓孩子們一起一段一段地把故事講完整,然後以個人或角色小組為單位,配合講出完整的故事。

2、示範表演老師先扮老公公,然後再扮老婆婆,這樣一一地把角色的動作和語言給孩子們示範一遍,示範時要注意緊緊抓住各角色的典型特徵,如老公公走路和小弟弟、小花狗走路就不一樣,但動作應寧簡勿繁,以利孩子模仿。

3、自由試演讓小朋友們自由搭配成小組,自由嘗試表演各種角色,家長或老師在鼓勵的同時作適當的指點。表演的要點有:各角色動作的典型特徵,說話的聲音特徵,想拔出蘿蔔的渴望,拔不出蘿蔔的.焦急,盼望幫助的急切和幫忙者的熱情,拔出蘿蔔後的高興等等。

4、觀摩表演即正式妝扮好分組表演,家長或老師以及不上場的小朋友一起觀看。在觀摩中可對出場次序、對話、表演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提示,但應充分鼓勵孩子的自由發揮。另外,在表演中加入音樂或音響效果,更能增加遊戲氣氛。

5、遊戲評價評價孩子的動作表現力。拔蘿蔔遊戲中各角色的不同走路動作和用力拔蘿蔔的動作的表演,是主要的評價內容。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下雪了》是小班幼兒手冊上的一個童話。一年四季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見到自然界中最美麗的雪景。喜愛潔白的小雪花是幼兒的天性。由於小班幼兒對小雪花的知識瞭解的不多,而且有很強的求知慾,渴望瞭解雪花的特徵,作為教師必須抓住這自然景觀,培養幼兒探索精神,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因此我設計了這節《下雪了》,通過觀察、聽童話,讓幼兒充分感知雪的特徵,體驗雪的樂趣,還培養了幼兒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圖片、影象資料感受雪後美景,豐富幼兒對雪的認識。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雪的嚮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發展目標:培養和發展想像力與探索能力。

 三、學習重點:

通過童話,感知雪的特徵,體驗雪的樂趣。瞭解雪後景色的美麗及小動物們對雪的聯想,體會小朋友們喜悅的心情。

 四、教學難點:

領悟童話中的聯想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育心理學也認為“學習者應同時開放幼兒多個多元智慧,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為此,本次活動,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教法:

1、“四讀”教學法

一讀:感受雪前天氣變冷,呈現畫面。

二讀:感受雪中紛紛揚揚,說出小動物們對雪的認識。

三讀:感受雪後雪大-景美-小朋友的喜悅。

四讀:激發幼兒的聯想,體會童話中的情感。

2、演示法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幼兒對雪有形象的認識,使其發揮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學法:

根據小班幼兒注意力時間短、好奇心強、愛動的心理特徵,我設計了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中明確指出“使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充分開發幼兒的語言智慧、邏輯智慧、視覺智慧、音樂智慧等多元智慧,使幼兒在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教學掛圖、照片若干,用籃子裝好泡沫削,錄音機,《雪絨花》磁帶,雪花片

 七、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活動過程,我設計了情境匯入、欣賞探索、想象體驗、引入生活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先談話匯入“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天氣冷嗎?”。

事先準備好“雪花”(泡沫削)放在有縫隙的籃子裡,籃子放在空調吹風出,開啟空調,雪花從天而降,“小朋友們快看,天上飄落了什麼?”幼兒一定會興奮地說道下雪了。“你們喜歡下雪嗎?接著播放《雪絨花》音樂,讓幼兒回憶下雪時的情景,在柔美的音樂中輕柔飄舞,此時注意不能讓幼兒太興奮以免影響下面活動的發展,而因靜靜地帶他們在座位上飛舞輕柔地使他們安靜下來。

2、欣賞探索

首先出示《下雪了》圖片,引導幼兒欣賞圖片,幼兒對新的刺激物很感興趣,看到圖片會自由的說出看到的東西,此時我把一分鐘留給幼兒,讓他們說說自己看到的。

講童話部分,我決定運用“四讀”法有感情的講童話。

一讀:感受雪前天氣變冷,呈現畫面。幼兒看圖聽童話“哪位小朋友願意說說你看到或者你觀察到的東西”鼓勵幼兒說,引導幼兒觀察雪景。

二讀:感受雪中紛紛揚揚,說出小動物們對雪的認識。要求聽聽小動物們和小朋友們是怎麼看雪的。“都來了哪些小動物?”“聽到他們在說什麼呀?”

三讀:感受雪後雪大-景美-小朋友的喜悅。教師出示雪花片引導幼兒觀察雪花,感受雪後美景。“瞧瞧雪花什麼顏色?”“數數幾瓣”“下雪時雪花飄在臉上什麼感覺?當你伸出小手來接住雪花想看看雪花什麼樣子的時候,手上的雪花怎麼不見了?手上有什麼?“地上有厚厚的雪花時,小朋友們都去幹什麼了?”

四讀:激發幼兒的聯想,體會童話中的情感。讓幼兒感受雪的特徵,是教學重點。再引導幼兒捕捉雪景的'特點,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話語說出雪中的情感感受。激發幼兒閱讀童話的興趣。

3、想像體驗

幼兒看圖,用自己的語言說童話。引導幼兒想像雪花的特點大膽的說出來,或者表演,也可創編童話。

4、引入生活

此活動可根據本活動的時間安排,時間不夠可安排在區域活動中做延伸。播放準備的各種雪景照片,哈爾冰的冰燈,霧凇,雲南玉龍雪山等照片,迅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興趣。教師充分調動其對雪花探索的積極參與性。

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在本活動中學到的童話,我與幼兒一起看圖說童話,並在《雪絨花》音樂中結束此活動。

當然,在以後的活動中,比如美術中可以延伸對雪花的認識,做雪花布置新年的教室。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3

下雨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時下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而孩子們也異常喜愛雨天,他們常常興奮地談論著。我們不妨抓住這一季節特徵,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引導孩子有意識地去觀察、感受、瞭解雨。

幼兒情況分析:

小班孩子年齡小,他們必須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下雨天,他們常常愛往雨中跑:接著雨滴、踩著水坑等等。對雨是興趣昂然、情有獨鍾。我們便可利用孩子這個興趣點,又發生在孩子周邊的生活經驗開展有益的教育活動,從而真正體現《綱要》中提出的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活動目標設計:

1、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受雨聲、下雨時的景象,能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2、培養幼兒對雨的喜愛之情及對自然現象的關注。

設計思路:

《綱要》在教育與發展之間堅持了“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觀點。所以設計整個活動時,我注重強調將教師作為幼兒發展的引導者,支援幼兒的自主發展,在支援中進行有效引導。活動中,我通過幾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孩子利用各種感官,去看雨、聽雨、接雨、踩雨,啟發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去充分感受、表達,實現師幼互動。

活動準備:

1、選擇一個雨天開展活動。(但雨不能太大)因為在真實的'情境和寬鬆的心理環境中,孩子更能真切和更無拘無束地去觀察、感受、表達。

2、一些接雨的器具:如盆、碗等(可以是不同材質做的)。

3、每個孩子準備一套雨具:一雙雨鞋、傘或雨披。

活動過程:

1、看雨。首先,我讓孩子站在走廊上,直接匯入課題:“看,外面下著什麼?”“雨落來時象什麼?”這時,孩子可利用眼睛觀察到的及平時積累的下雨經驗展開想象,如:象線、象珠子等等。

2、聽雨。“雨落下時有什麼聲音呢?讓我們仔細聽一聽!”孩子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根據已有經驗,他們會很快作出回答“滴答、滴答”教師這時便可啟發孩子仔細傾聽分辨下大雨和小雨時有不同的聲音,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如:大雨是嘩啦拉、下小雨是淅瀝裡;雨落在窗戶上是叮叮噹噹、落在樹葉上是沙沙沙沙的等等。這樣就從不同的角度讓孩子有意識地去傾聽,發展了孩子的聽覺,也不致於使答案是唯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形象生動的。

3、接雨。“讓我們用手去接一下雨,會有什麼感覺?”幼兒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溼溼的、涼涼的”。同時,教師可質疑:“雨接在手裡會很快掉到地上,誰有好辦法不讓雨跑掉嗎?”這時,孩子就會去找各種接雨的器具嘗試,在肯定孩子成功的同時又可結合著讓孩子傾聽雨落在不同材質的器具上又有不同的聲音。

4、踩雨。最後一個環節我會讓孩子撐起雨傘(披上雨衣),穿上雨鞋去充分感受雨、擁抱雨。他們一定會興奮地去踩水坑、拋接雨,從而進一步滿足孩子對雨的好奇、好動,將活動推向高潮,讓情感得到昇華。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小班下學期,《有趣的動物》這一主題活動。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兔子和長頸鹿為角色,講述了一個長頸鹿姐姐助人為樂的故事,特別是小兔子們親親長頸鹿姐姐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親親老師的小手或者臉蛋來表示他對老師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孩子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孩子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

(三)教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友愛互助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

(四)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 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2、知識上的準備 我讓孩子先認識長頸鹿,瞭解了長頸鹿的`基本特徵。

二、說學情

小班孩子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峰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孩子在遊戲中想說又不知該怎樣說,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溫法等。 i. 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為孩子創設情境,孩子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聯想也就豐富了。如小兔子馬上要去參加演出了 ,又過不了河,這讓幼兒覺得多麼著急啊,他們會主動地想出各種方法過河。當他們真正過了河,參加了表演,這種心情和我們以往用圖片江湖上,讓幼兒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ii. 角色遊戲法: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善良、可愛的兔子形象,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歡,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說話。 iii. 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

四、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孩子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遊戲聯絡法等學習方法。 i. 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程式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交代角色,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2、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 3、完整講述故事。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

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1、我們應該怎麼過河?2、長頸鹿姐姐怎麼幫助我們過河呢?(和長頸鹿姐姐一起討論後,小朋友們按照討論出的辦法過河)3、我們怎麼感謝長頸鹿姐姐?)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中體會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遊戲,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考慮到故事中小兔子塗上口紅去親親長頸鹿這個教具存在著不衛生的因素,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將故事的後半部分進行了一些修改。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喜愛動物又是孩子們的天性。此活動故事情節簡單,充滿童趣,形象鮮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且遊戲融入教學活動過程中,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

2、幼兒現狀分析:小班孩子年齡小,獨立性差,常常愛模仿別人,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主要依靠動作進行,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活動目標:

主題活動目標:幼兒通過本主題活動,產生對動物的興趣,願意親近小動物,加深對小動物的關愛;能運用各種感官,初步瞭解自己喜歡的幾種動物,並能進行簡單的分類;知道動物是人類朋友。

幼兒對“小動物”認識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還有距離,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

(1)引導幼兒在模仿小動物的活動中獲得快樂。

(2)培養幼兒大膽地用自然音說話,正確發音並能夠表演出幾種典型動物的叫聲和動作。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模仿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4、活動重點、難點本次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與藝術領域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語言領域中的故事為主,主要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並能夠模仿出幾種典型動物的叫聲與動作;難點在於理解故事中的詞彙:輕、響、快、慢,並能用自然音說話、唱歌。

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讓幼兒自己來通過模仿叫聲、創編動作加深對動物的印象;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練習與遊戲的多次重複性,使幼兒反覆感受、反覆體驗,從而理解詞的意義,明白道理。

二、說教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主要以直觀法、談話法、表演遊戲法三種方法為主。

小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因此在活動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

1、直觀法:包括操作演示法和示範法。

通過操作演示課件,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故事、影音課件具有生動、具體、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點,多媒體特有的聲像並茂、動靜結合等優點,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記憶,從而使孩子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正確的'示範則是教幼兒掌握語音的基本途徑。通過示範,不僅使幼兒能正確地感知語音的微小差別,而且還能讓他們掌握髮音的部位和方法,而培養幼兒正確發音又是小班語言教學的重點任務。

2、談話法:由師生相互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所組成。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習慣。

3、表演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而表演遊戲是要按照故事中的情節扮演一定的角色,按故事規定的內容進行遊戲,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內容。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練習法、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

活動前的準備:

1、課前請家長利用休假日帶幼兒到動物園、動物市場觀察、認識各種小動物。

2、蒐集各種有關動物的故事、圖書、圖片、影碟資料,充實到各區域角。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6

一、說課題名稱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配對-找朋友》。

接下來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二、說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領域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幼兒園的教育應該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而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探索的物件。

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直觀感知性強,依靠動作和行動來認知,而且小班幼兒剛入園不久,沒有照顧自己的經驗,經常將鞋子、襪子拿錯。基於此,引導幼兒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上關注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進行配對,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並且在遊戲中自然滲透數學概念,達到《綱要》中“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適合在小班進行開展。

三、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階段特點和基本動作的發展情況以及《綱要》中制定的目標“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情感目標:體驗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以及幫助他人的樂趣。

2.認知目標: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

3.動作技能目標:按照鞋子、襪子的外形、顏色、大小進行配對。

四、說活動重難點

在活動目標的指引下,結合本次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將此活動的重點定位為: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並且能夠按照鞋子、襪子的外形、顏色、大小進行配對。需要突破的難點為:體驗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

五、說教法、學法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納曾經說過,:“要給幼兒適合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擇了以下教學法:

教師注重輕鬆的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以下教法:

①提問法: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②操作法:它是幼兒進行探索的基本方法,可以通過幼兒的參與,加深印象。

③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找朋友的配對遊戲中,引導幼兒在遊戲中理解配對的含義以及幫助他人的樂趣。

幼兒注重自由地學――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採用以下學法:

①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學一學、聽一聽、學一學,使活動變得豐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②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

這些教法學法都能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積極的去參與到活動中,極大的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有效的實現目標提供了依據。

六、說活動準備

為了能讓幼兒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完成教學目的,活動前做了如下物質準備:

①物質準備:鞋子、襪子若干、鞋架一個、小熊玩具一個。

②經驗準備:已熟知兒歌《鞋子歌》。

七、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為了實現活動目標而設計的,為了能讓幼兒在快樂中學,在本次活動中採用的是一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

激發興趣---交流探索---練習遊戲---總結提升

八、說活動延伸

根據綱要要求,教育應該與生活相結合,所以此次活動延伸教師給幼兒佈置任務,回家幫父母整理鞋子襪子。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7

一.活動設計意圖:

我班孩子入園三個多月,從入園的那天起幾個孩子就每天在美工區裡,拿著蠟筆畫這畫那,我知道這是孩子喜歡畫畫的一種表現,但孩子的小肌肉還尚未發育成熟,握筆的力量很弱,不可能完整的畫出一幅畫,只能通過其它的活動形式來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如:手掌印畫、圖形貼上、線條畫、撕紙貼上等,每次活動,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不管畫得好不好都能主動的去動手操作,為了能讓孩子在現有的能力水平上,嘗試更多的繪畫形式,使自己繪畫水平得以提高,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所以設計了這次的活動。

二.目標的制定及重難點的處理:

我班孩子喜歡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但孩子動手的能力還很差,特別是對筆的掌握很困難,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了此次活動的目標,這個活動的目標是讓孩子用食指壓印和線條添畫的方法畫出小蝌蚪的基本形象,這是活動的技能目標,活動的另一個目標是讓孩子通過今天的活動,使孩子更加喜愛今後的繪畫活動,這是活動的情感目標,對於孩子來說,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會感興趣。活動的重點在於,每組4個孩子是否能用食指指腹蘸適量的顏料在圓紙上均勻地壓印並保證畫面的乾淨,在這個問題上,活動材料的準備很重要。我給孩子們準備了適量的顏料,不多不少,減少了孩子在蘸顏料時出現的各種意外,同時在示範時,也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均勻把蝌蚪鋪滿畫面。活動的難點在於,孩子是否能畫出不同方向遊的蝌蚪,要想讓孩子畫出不同方向遊蝌蚪,蝌蚪的頭的方向和尾巴的位置,是孩子最難把握的,所以在教師示範時,就給孩子示範了不同方向遊的蝌蚪,只要變化手指的方向,蝌蚪的頭的朝向和尾巴的位置是相反的,幼兒就容易理解了,在孩子繪畫時教師必須進行個別指導,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好的完成繪畫活動。

三.活動的材料:

小班孩子動手能力差,想激發孩子的動手慾望,準備的材料必須是,能吸引孩子的、孩子喜歡的,這樣孩子才能激發孩子去動手,所以就用了活動的青蛙紙偶,為了給孩子營造池塘的氛圍,孩子將4人一組在一張淺藍色的圓形紙上進行繪畫,這是孩子之前沒有體驗過的。活動的重點材料是,用盤子裝顏料,如果顏料多了,孩子蘸時容易滴落,顏料少了孩子蘸不上,這些原因都會影響繪畫的最終效果,所以,在盤子裡放幾張皺紋紙,讓顏料吸附在皺紋紙上,這樣孩子蘸顏料時就會均勻很多,這也是保證繪畫效果的一個方法。孩子印畫好後,為了讓孩子能有個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孩子把手上的顏料用溼毛巾擦乾淨,再用蠟筆添畫蝌蚪的尾巴。

四.活動的過程:

小班的孩子注意力時間短,對動物比較感興趣,容易被動物形象所吸引,所以,活動始終圍繞幫青蛙媽媽找孩子的.這一主題來開展活動。活動的開始,教師一一呈現出四個青蛙媽媽,教師模仿青蛙媽媽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能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這也是暗示孩子是分4個小組活動,讓孩子初步體會到合作作畫的樂趣。接著,是教師示範畫的環節,教師的示範很重要,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繪畫經驗,對於蝌蚪的姿態不瞭解,因此教師必須在示範時強調變化手指的方向變化手指的方向了,蝌蚪的尾巴也要跟著變,重點強調蝌蚪的尾巴在頭的後面。接下來就是孩子自己繪畫的環節,教師根據孩子繪畫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在孩子印畫好蝌蚪的頭後,提醒孩子用溼毛巾把手擦乾淨,然後用蠟筆添畫尾巴。孩子畫好後,為了保證活動的完整性,讓一組一組的孩子把畫好的畫送給青蛙媽媽,體會幫助別人後的快樂,最後在教孩子一首簡單的兒歌來結束此次活動。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8

捉迷藏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選了蘋果、梨和香蕉作為主體,因為這三種水果都是秋天常見的,孩子們也比較熟悉。我利用幼兒喜歡玩的捉迷藏遊戲,引導他們對常見水果從整體到區域性地進行認知梳理,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整個活動巧妙地運用閱讀大書的形式引導幼兒從蘋果、梨、香蕉的外形、顏色和從區域性觀察整體來區分三種水果的不同。讓幼兒對三種水果從直觀形象到影子形象逐步昇華。整個活動讓幼兒在輕鬆的遊戲中渡過,並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慾望。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他們喜歡直觀的、真實存在的東西,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著主導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齡的幼兒對吃的、玩的東西很感興趣。為此,我們常常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巧妙地將教育目標蘊含其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親身體驗的。

4、目標為:

(1)嘗試從整體到區域性觀察常見的水果,提高觀察能力。

(2)樂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5、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及美術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觀察想象、判斷及語言領域的表達為主,主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運用語言表達想象結果;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從水果的輪廓——>影子——>顏色——>區域性,去觀察、判斷,從而得出水果的整體。

對於突破重點所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6、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1)自制大圖書;2)用紙盒做成“蘋果的家”,裡面裝入紅、黃、綠蘋果;3)用多張大圖書的頁面遮擋蘋果、梨、香蕉的圖片,在遮擋的頁面上挖洞,越往後洞越大,露出的水果面積越大。4)幼兒操作材料:①用黑色手工紙做成蘋果、梨、香蕉的影子,放於幼兒身邊的桌子上;②用透明塑封紙做成的蘋果、梨、香蕉,藏於大圖書內的信封裡,多種顏色的底板紙。③活動室一角佈置成“水果樂園”

二、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觀察法

在整個活動中一直都利用捉迷藏的遊戲讓幼兒去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幼兒觀察的同時教師不斷地用語言幫助幼兒去完成任務,並把觀察與判斷更好地結合起來。

2、直觀法

在活動中有兩處用到了直觀法。在第一環節中出示三種水果目的讓幼兒更有效地建構有關水果形狀的認知經驗;第二環節中出示“蘋果的家”請出三種不同顏色的實物蘋果,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教師出示實物進行小結,既讓幼兒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也起到了小結的作用。

3、談話法

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4、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始終以水果寶寶和我們捉迷藏為主線,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5、操作體驗法

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用捉迷藏的方法讓幼兒把找到的影子與相對應的水果聯絡起來,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主要是讓幼兒從直觀形象轉變成影子形象,並大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次是讓幼兒尋找三種水果的顏色,為水果寶寶找衣服的顏色,從而提升了對顏色的鞏固;通過展示“蘋果的家”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並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水果與顏色之間關係的願望。第三次通過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讓幼兒從區域性到大體再到整體來提高幼兒的觀察、判斷能力。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

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動一動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判斷,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

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共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尋找蘋果、梨、香蕉的影子。幼兒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尋找水果影子的環節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將影子形狀與水果形狀一一對應,以外形特徵為依據區分蘋果、梨、香蕉。

第二個環節:

尋找蘋果、梨、香蕉的顏色。小班幼兒在思考問題時缺乏全面性,這一環節讓幼兒在為蘋果、梨、香蕉尋找顏色的過程中喚醒已有經驗,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使他們在充分互動中產生認知衝突。

第三個環節:

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這個遊戲是在幼兒對水果的形狀、顏色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後進行的,具有挑戰性。三扇門中分別出示三種水果的區域性,讓幼兒通過推理猜測是什麼水果,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