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化學說課稿模板6篇

說課稿4.95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化學說課稿模板6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高階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第二節。主要內容包括:原子序數和週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以及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並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屬基礎理論知識範疇,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對學過的鹼金屬‘鹵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規律性的總結,也為即將學習的元素週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後元素的學習奠定了理論知識基礎。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才真正打開了運用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元素及其性質的科學大門。

3教材目標

(一)知識目標:(1).使學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元素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3).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情感目標:熱愛、理解對規律探討的科學家

(二)能力目標: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觀點教育:量變引起質變。通過元素週期律的推出及運用,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歸納以及演繹推理能力;在學習中提高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結合元素週期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由量變到質變以及“客觀事物本來是相互聯絡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週期律的匯出,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以及探求知識、不斷進取的優良品質。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核外電子排布與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難點: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二.教學方法:

1方法:誘思探究法──通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採用探索發現和遷移類比。思考討論,分析講解,探索規律,總結歸納,理解實質。結合週期律的推出,使學生初步掌握從大量的事實和資料中分析總結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巨集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科學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儀、膠片。

實驗用品: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鎂帶、砂布、鋁片、蒸餾水、酚酞試液、1mol/L鹽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養皿

三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基礎理論知識的特點,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較多,且較為抽象,理論性‘聯絡性較強。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學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使學生能條理清晰,有邏輯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節課所使用的資料及實驗等比較多。本節課因為有演示實驗,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實驗,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授此課並不會顯得十分枯燥,但本節內容的目的是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來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的。若教師引導不好,往往易使實驗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其既動手練習,又動腦思考,從而啟用他們的思維,使其認識上升到認知的高度,並鍛鍊他們的抽象思維推理能力。因此,教師應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正確引導學生。指導他們刪繁就簡,學會舉一反三,更輕鬆有效的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原子序數和週期性的概念的學習;運用生動的比喻-時鐘記時引出週期性的概念:這種周而復始、迴圈往復的現象,就稱為週期性。原子序數的學習則通過學習自學,歸納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的學習。通過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觀材料引導學生依次思考.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

(1)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2)原子半徑;

(3)最高正價和負價;呈現怎樣規律性的變化?請學生總結並得出結論,教師予以糾正和補充。最後小結得出: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

3.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以及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

(1)通過複習鹼金屬元素與鹵素,引導學生回憶並得到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演示實驗A組鈉、鎂與水的反應。實驗B組鎂、鋁與鹽酸的反應鎂鋁6mol/L鹽酸學生做實驗。根據判斷依據得出結論金屬活動性順序:Na>Mg>Al再推廣展開到橫行縱列行與行之間,最終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元素非金屬性則通過對錶5-8的分析,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探討,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

(3)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的類比引出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鹼性氧化物的概念類比引出。

4.思考元素週期律的實質並小結。得出結論元素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這個規律叫元素週期律。是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五學生學習方法:

觀察法,分析法,推理歸納法。

六反饋練習(投影)

化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經過仔細地研讀教材、充分地準備分組器材、我對這節課充滿了信心;經過精心授課,今天給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科學課。現在我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節課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六課,屬於“物質變化”中“化學變化”的範疇。《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節課主要通過總結前幾課的知識,歸納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產生的一些現象,幫助學生從現象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因此本課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學情

1、學生對於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前面幾節課的學習中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說陌生是因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學生來學,還處於表層的認知狀態,對於從化學變化的現象來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2、本學年,我校科學小組的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著力於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團結合作的科學素養,學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設定

《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並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絡,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獲得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從化學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辯現象與證據的關係,體會證據支援結果的重要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瞭解化學變化伴隨的`一般現象”;教學難點設定為“觀察並描述硫酸銅溶液和鐵的變化,尋找證據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四、教學模式及教學過程

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多元評價”方式,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

結合 “猜想假設-- 實驗驗證---歸納結論--- 拓展提升”的科學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動組織教學。以學生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為中心,著力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法

教法:演示法、引導法。

學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二)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活動激趣、自主探究、對比辨析、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1、活動激趣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開展好科學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而著名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匯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們在匯入環節設計了一系列圖片,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回顧前幾次試驗,通過組織學生回顧各個實驗裡的現象,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通過質疑“硫酸銅溶液中放入鐵釘,會發生哪些現象?”,激發學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為接下來的科學探究活動作好鋪墊。

2.自主探究

《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國小科學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要讓學生在活動與實踐中學習科學。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們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一是“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二是“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的變化”,三是“認識化學變化常伴隨的一些現象”。 實驗前我提出問題:“如果把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會發生什麼現象?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的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猜測記錄,並適時用PPT出示實驗要求,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用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實驗前我自主設計了實驗記錄單,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記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出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把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鑲嵌在親歷親為的探究過程中。

3.對比辨析

《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絡,嘗試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

雖然學生已經瞭解了化學變化伴隨的一些現象,但是當幾種生活中極其相似的物質變化現象出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學的語言解釋的能力。因此我們通過設計相似現象的對比,揭示化學變化的本質。這樣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檢測,也是將科學探究與生活緊密地結合了起來,相信學生主動探求科學的興趣也會更濃。

4.拓展延伸

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開頭,正如影視劇的序幕一樣,可以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對於幫助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領會科學的方法,發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

結課時,組織學生觀看“牛奶、顏料和洗潔精發生變化”的視訊,再次激發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學生探究熱情再次被點燃,這樣,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延續到了課後,而且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五、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本節課我們採用了結構式板書,簡單凝練地呈現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可以幫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鞏固所學內容。

當然,再好的一堂課,也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足之處,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來自浙江省台州中學,我說課的主題是《酚的性質和應用》,選自蘇教版《有機化學基礎》專題4第二單元第一課時。我將從思考、實踐、反思三方面完成說課。

一、我的思考

環繞著本課題,我從以下5個方面作了分析與思考

1.教學價值

①學科知識的建構價值

《有機化學基礎》介紹了常見幾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並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絡,《酚》作為重要的一類有機物,它的出現可以完善有機物知識體系,豐富學生對有機物的認識。

②學科方法的發展價值

酚繼醇之後出現,同官能團性質卻有較大差異的事實,讓學生認識到有機物性質不僅取決於孤立基團的性質,還要考慮相互影響,豐富發展了結構決定性質的內涵,為以後複雜有機物性質的學習提供了方法指導,這是酚教學的最大價值。

③學科認知的情感價值

酚可以造福人類,酚的不當使用也會汙染環境,如何解決?關鍵還是靠化學本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化學的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酚》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生長出的新的知識。

2.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已學芳香烴和醇,掌握了苯環和羥基的性質。

能力基礎:學生已瞭解有機物學習的重要思想,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係,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潛在困難:對結構決定性質的理解比較片面,大部分同學對於基團之間是否存在著相互影響以及如何影響不清楚;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比較薄弱。

基於對教材內容和價值的理解,結合《化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情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瞭解酚的結構特點;掌握苯酚的性質,並能準確書寫相應方程式;瞭解苯酚的常見用途;知道酚對環境的影響;知道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事實。

②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結構預測性質,用實驗探究性質的過程,認識苯酚的性質;通過實際生活中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瞭解苯酚的用途及對環境的影響;應用對比分析、類比遷移、歸納總結等方法,形成基團間相互影響的觀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化學學習興趣;通過基團相互影響的學習,樹立事物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是物質世界普遍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這裡重點體現過程與方法目標,因為只有在一定的過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實知識、鍛鍊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體我將在實踐環節滲透介紹。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苯酚化學性質的學習

教學難點:分子內基團間相互影響觀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難點,如何達成具體的教學目標,要選擇一定的教法學法作為支撐。

5.教法學法

教法:通過情境創設,任務驅動、協作交流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學法: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學習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構建知識,發展觀念。

這是我選擇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幫助者、促進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點思考,接下去我重點介紹我的教學實踐。

二、我的實踐

本課教學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情境匯入——引出概念

創設情境1,什麼叫醇?喚醒原有的認知經驗,醇含有羥基官能團。創設情境2,也含有羥基,為何叫酚?引發認知衝突,必然促使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得出酚含有羥基和苯環,且要直接相連,從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完成概念的順應。

發現了酚的本質特徵後,學生自然能寫出最簡單的酚——苯酚的結構簡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質,它有何性質?本課進行到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結構分析——預測性質

用結構指導性質的學習是有機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師提示新舊知識聯絡的線索:哪些物質含有苯環?學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質含有羥基?學生想到了CH3CH2OH、H2O。進而提出一個驅動性的任務:根據苯酚的結構,分組討論,寫出你認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並說明理由。通過同伴互助,縮小認知差異;通過頭腦風暴,激發創新靈感;通過展示交流,暴露認知困難。

學生認為苯酚應該易溶於有機溶劑,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見出現分歧,有些同學認為含有羥基,所以易溶,有些基於原有經驗,含有苯環一般難溶,也有些同學認為兩者都有影響,可能微溶。這是物理性質上的認知困難。

對於化學性質,學生則寫出了許多方程式:

顯然,學生將苯酚中的羥基同化為醇中羥基,將苯酚中的苯環,同化為苯,苯酚的性質是苯和醇性質的加和。對於這些反應是否全部都能發生以及有無其它反應學生不確定,這是化學性質上的認知困難。如何解決?實驗就是一把最好的鑰匙,本課推進到第三環節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歸納性質

環繞著苯酚溶解性的分歧,採用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由於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學生是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進入到探究活動中去的,更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引發思考。

通過實驗,學生得出苯酚易溶於有機溶劑,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規律,同時基於好奇心和本能,學生會主動看,會聞,也發現了其它的物理性質。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鍛鍊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樂趣。

性質反映結構,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與結構的關係?通過反思策略,學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羥基和苯環單獨決定的,而是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初步建立基團影響的觀念。

化學性質我不急於實驗探究,而是設定如下三個疑問:

①苯酚中羥基的性質與醇的性質完全相同嗎?

②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完全相同嗎?

③苯酚的性質有無不同於苯和醇的特殊性質?

這三個問題正是學生的認知困惑,於是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此時教師再提供實驗支援,學生則通過觀察巨集觀的實驗現象,分析微觀的反應本質,並嘗試用化學符號——反應方程表示,經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從而歸納出苯酚的化學性質。這與學生原有認知又產生了強烈的衝突,為何同為羥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沒有?性質反映結構,對比醇、苯酚結構,感悟到是苯環對羥基造成了影響。為何同為苯環,苯酚更易發生取代反應?對比苯酚與苯的結構,感悟到羥基對苯環也造成了影響,從而得出基團間相互影響的觀念性認識。而顯色反應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質,對比結構可知,只有同時含有苯環和羥基,且直接相連才具有這樣的特殊性質,其它酚也應該有,用於檢驗酚的存在,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最後通過一個反思性的問題:如何認識苯酚化學性質與結構的關係?讓學生意識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環和羥基的性質,還要考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反思中完成觀念和方法的順應。

化學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創造物質,造福人類,這是化學學科的價值所在,本課推進到第四環節。

第四環節:拓展應用——體驗價值

酚用途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造福人類;苯酚甘油說明書的閱讀與分析,旨在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問題,同時也鞏固加深了對苯酚性質的理解。

化學的發展同樣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我採用“拋錨式”的教學方法,創設“新安江苯酚汙染事件”的真實情景,讓學生意識到酚的不當處置也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但此時學生更加關注的是如何處理這一危機,抓住學生這種強烈的心理動機,我提出瞭如下5個問題:

1.交警面板灼傷如何處理?

2.岸上洩漏苯酚如何處理?

3.洩漏點附近水域苯酚濃度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濃度含酚廢水可能如何處理?

5.教會普通市民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檢驗家裡的自來水是否遭到苯酚汙染。

問題解決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知識落實情況的反饋過程,而問題解決的結果也使學生意識到化學汙染問題是可防可治的,而解決的主要方法還是靠發展化學,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同。

課堂教學已經結束,但是我們的思考仍在繼續。

我佈置課後作業1:實際工業上含酚廢水的處理方法還有哪些?引導學生關心、關注環境治理的問題,拓展學生知識的廣度。

作業2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從典型代表物的性質遷移到一類物質性質的能力,也為下節課繼續學習酚的性質提供鋪墊。

三、我的反思

當完成本課教學後,我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知識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最有意義?宋心琦教授認為,不是具體的化學專業知識,而是影響他們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具有化學特點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本課教學中,如何學習苯酚的性質?結構預測,實驗探究是兩種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確理解結構與性質的關係?應該用聯絡的觀點看待基團性質,因為不同基團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從而形成較完善的結構觀。

如何看待化學的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化學的發展是兩條腿走路,既能造福人類,也會帶來環境問題,這是事物的兩面性,化學發展的目標是努力減少並消除汙染,發展綠色化學,從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當學生具備了這些基本的化學觀念並將之內化為自身的認識後,原來有機物是用這樣的結構觀去認識的,用這樣的實驗觀去探究的,用這樣的價值觀去對待的,學生也就具備了較高的學科素養和終身發展的能力,這不正是我們教育追尋的目標嗎?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不當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化學說課稿 篇4

  國中化學課程標準規定:對於金屬的化學性質,要求瞭解一些常見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並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據此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進一步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並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複習回顧、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及其活動性順序,並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資訊,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組織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細緻觀察實驗現象的良好行為習慣、從細微實驗現象差別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形成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為了有效地落實課程目標,以構建主義思想為指導,尋找知識的最近生長點,注重對已有知識的呼叫與組合。本課題學習,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體會回顧生活經驗,感受到不同的金屬其活動性是不一樣的,結合化學實驗驗證自己觀點的科學性,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脈絡。本節課作為此課題的第二課時,我設計了六個問題,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複習閱讀、觀察實驗和討論交流中不斷學到新知,讓學生學習活動拾級而上,知識構建水到渠成,並從中體會化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在實驗處理上,我將實驗順序作了一個小的變動,目的是為了解決同樣都是不能與酸反應的金屬如何通過實驗比較活動性的問題。為學生以後獨立解決相似問題提供一個示範。關於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我通過課後習題進一步鞏固,並特地設計一道選擇題,跟學生介紹,鐵在溶液中發生置換反應只能生成+2價的鐵。

化學說課稿 篇5

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定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一。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裡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國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物件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巨集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二和課題三從巨集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國小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⑵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⑴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⑵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資訊,並從實驗資訊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⑶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⑵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⑶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⑷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水槽、塑料瓶、紅磷、水、火柴,蠟燭、木條、注射器、石灰水。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執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新課匯入]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頭腦風暴: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

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空由什麼物質組成?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例項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例項和實驗可能有: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化學說課稿 篇6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基本學完化學必修教材,已有了較全面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化學研究和應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開發利用自然界可能的資源,海洋資源的開發就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化學變化角度來看,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元素。教材中通過海帶中提碘的實驗和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圖設計,一方面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養成學生應用知識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實際問題的處理遠比書本知識複雜,這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同時學生也能瞭解開源節流方面的知識,明白在開發利用資源的時候,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利於增強學生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可以說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三維目標的很好素材。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情況,我確定的本節教學目標是:請大家看螢幕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瞭解海水淡化、海水製鹽等知識;能順利完成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設計出從海水中提溴的流程,並能正確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能通過圖片或文字資料獲取需要的資訊,得出海水綜合利用的幾個方面;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歸納能力、比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得以提高和鍛鍊;通過資料和討論知道開源節流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熱愛自然等意識,認識和體會化學在海水綜合利用中的意義和作用,揭示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係;在今後人生道路上,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協調共存,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作為指導思想之一。

瞭解了教學目標以後,讓我們再來看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及其成因。

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重點:我把“海帶提碘、海水提溴;以及使同學們形成熱愛自然,熱愛化學,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原因有二,一是學以致用,回報社會;二是人們常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環境教育也應一樣。

難點:我把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雖然是高中階段,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仍較差。

以上是我的教材分析,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學情。

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教材已經學習過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它是本節課學習蒸餾法淡化海水的基礎;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和元素週期律的相關知識是海帶提碘及海水提溴的理論基礎。在老師引導下,他們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獲得成功並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針對以上學情,結合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法學法是:

教法學法分析

問題統領下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自主歸納,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感知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鑑於以上分析,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本節課的具體實現部分:即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首先,我設定了課前音樂:《請到天涯海角來》。目的是以歡快熟悉的的歌曲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暗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海洋。

關於教學過程,我分為3個環節。

環節一:(時間約10分鐘)

新課匯入:以三亞為什麼能夠成為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排頭兵,引出三亞優美的自然環境——椰風海韻、三面環海(同時展示相關圖片),呈現廣袤的大海。追問海水資源如此豐富,那麼面對三亞的旱季出現的間歇性停水,能不能直接飲用海水呢?從而匯出新課。

(這樣的匯入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為感知人與自然的的和諧相處埋下伏筆。)

1.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關於海水水資源的利用的教學,首先我簡單介紹海水淡化的歷史,給出常見的淡化海水示意圖,按照課前的分工,組織學生討論海水淡化原理及應用的優缺點,並由小組中心發言人歸納得出結論:蒸餾原理、優點、缺點,老我再做出點評。

這樣設計採取了課前佈置討論內容,有利於節約時間,同時通過這一活動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及團隊精神。

關於海水化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教學,我設計為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內容,瞭解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認識到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至於製鹽和以鹽為原料的鹽化工內容的處理,我整合到後面對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總結上,指出在《化學與技術》模組還將深入學習,有利於突出本節重點。

環節二:(時間約25分鐘)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從海帶裡提取碘的實驗,二是從海水裡提取溴的流程設計。

2.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

在對從海帶裡提取碘的實驗教學上,我打算以圖片的展示為引導,設定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

⑴、海帶中的碘元素以什麼形式存在(單質還是離子)?

⑵、I-具有什麼性質?(高價氧化低價還原)

⑶、怎樣才可以把I-轉化為I2?(加氧化劑H2o2)

⑷、加氧化劑怎樣才知道有碘單質生成呢?(用澱粉溶液檢驗,是否變藍)

⑸、很多氧化劑都可以氧化I-,用H2o2有什麼好處?(顏色變化明顯,綠色氧化劑,環保)

然後要求各小組相互討論,根據書本上的提示,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再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最後由我評價總結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而後,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步驟、分工等情況,處理偶發事故,如指導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提出猜想,課後再設計實驗驗證)、規範操作等。強調特別要注意安全問題,對於分工不明確的予以指導,確保人人蔘與,個個有收穫。

這樣通過步步緊逼的追問,實際是以問題為抓手,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在問題統領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使後面的教學一氣呵成。

3.海水提溴

在對從海水裡提取溴的流程設計部分的教學上,我打算以對溴的“海洋元素”名稱由來的介紹為過渡,教師設疑導學,要求學生根據海帶提碘的實驗啟示,結合書91頁的[資料卡片],分組設計具體的提取流程,彙報、交流、總結,畫出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這樣讓同學們根據書上的資訊設計提取溴的流程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獲取資訊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明白化學原理和技術在海水開發中的作用。

通過環節二的教學,學生能夠體會到:從海水中富含碘元素的植物中提取碘,從提取氯化鈉後所得的母液中提取溴,原理非常簡單,但原理與實際應用之間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真正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和從海洋裡提取溴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實現,讓學生體會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有很大差距,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環節三:(以下時間約5分鐘)——自然資源的開源和節流

本部分教學內容我打算通過幻燈片分別展示:一個是海水綜合利用的具體例項,另一個是藍色海洋與汙染後的海洋對比。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知識視野,又進一步讓學生明白海水資源同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認識到我們海南雖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在開發利用上,一定要合理開發,在建設國際旅遊島大背景下,我們更要愛護我們的環境,把我們的旅遊資源合理開發,絕不能只求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應違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使學生感慨學好化學這門學科對人類貢獻的重要性。

然後再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

最後佈置作業

1、課本第93頁第4題(目的是為了補充教學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海洋資源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從海水中提取元素的流程、原理。)

2、用手機

視訊或圖片的方式記錄生活中體現:“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這一理念的行為,在建設國際旅遊島大背景下,作為三亞市民的你,關於環境開發和保護方面,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觀點。(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實現“使同學們形成熱愛自然,熱愛化學,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這一教學目標,不使其過於空洞,流於形式。)

以下是我上課時的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1.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4.自然資源的開源和節流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中的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