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

說課稿7.49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

說課稿 篇1

《送元二使安西》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下面我就從入詩境、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續詩韻、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 入詩境

新課開始,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

渲染氣氛,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 讀詩文

詩歌短小精練,可以讓學生自由多讀上幾遍。

三、 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後的幾個註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溼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 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麼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 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古詩後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暱,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後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願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覆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2、 從渭城的景色感受離別之情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麼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詢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 續詩韻

這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包含了詩人多少的臨別贈言啊!其實王維想對元二說的話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這個分離在即的時刻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在此,我設計了一個練筆環節,請學生把王維想對元二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寫下來,然後進行交流。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於利用文字,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填充“空白”的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馳騁想象,激越創造性思維的實際操作行為。我想,有了上一個悟詩情環節的鋪墊,這個練筆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學生不僅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與詩人發生共鳴。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依據尊重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通過不同難度欄架的設定,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找到練習的起點。結合分層遞進的方式,使學生掌握連續跨過3~5個低欄練習的同時,建立起自信。培養學生不斷進取、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

二、學情分析:

1、跨欄跑單元教學預計6~7次課,本次課為第4次課。通過前幾次課學習,2/3的同學能較順利地完成跨欄步和起跑跨過第一欄。針對學生完成動作的不同情況,在自選練習起點掌握連續跨過3~5個低欄練習的基礎上,採取分層遞進組織方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三、教材內容:

連續跨過3~5個低欄 教學重點:跨欄步 教學難點:欄間跑節奏

四、教學目標:

在前幾節課學習的基礎上,採取欄架不同難度的設定,通過多種誘導練習,使學生能基本掌握欄間跑的節奏、順利完成50米跨欄跑。具體目標為:

1、在跨欄跑學習過程中,能說出並運用跨欄步和欄間跑的知識要點。建立完整技術概念;

2、結合欄架不同難度的設定,使75%~85%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欄間跑的節奏。

3、在掌握連續跨過3~5個低欄動作的同時,使學生建立自信,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克服困難不斷向新的目標挑戰的優良品質。

五、教學程式:

1、隊形佇列與準備活動:

⑴隊形佇列:將學生分成四組,跑步——立定練習。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⑵準備活動:將學生分成四組,小組長帶領各組自編徒手操6~8節、柔韌性練習、誘導與模仿練習等。為跨欄跑的學習做好準備。

2、技能學練:

學法:

⑴採用起跨腿、擺動腿、過欄角以及慢跑過3~5個低欄練習,複習改進跨欄步動作;

⑵通過起跑至第一欄以及跨過3~5個低欄,結合標記,使學生初步掌握起跑至第一欄與欄間跑結合動作。

組織:

⑶在欄架不同難度的A、B、C、D練習區,找到自己的練習起點,採用分層遞進的方式,逐步掌握跨過3~5個低欄的技術。

教法:

⑷以小組學習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採用互教互學交流的方法,掌握與改進連續跨過3~5個低欄動作技術上的不足。

⑸結合各組掌握技術較好的學生示範。教師點評分析出動作的改進意見,達到共同完成本課預訂的目標。

⑹在跨欄跑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尋找與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勇敢頑強、克服困難、不斷進取等優良品質的教育。

3、放鬆整理與講評:

⑴放鬆整理:學生放鬆走成圓形,在教師語言提示下,採用肌肉放鬆與心理暗示調節情緒的方法,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鬆,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⑵總結本課的學習情況,點評技術要點,佈置課外作業,與學生一起清整場地器材。

六、本課特點:

本課試圖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結合學生練習中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通過不同難度欄架的設定,建立A、B、C、D組遞進的方式,採取多種教學手段,滿足學生不斷的獲取知識與提高技能的需求,不斷地尋找與把握時機,使學生在掌握連續跨過3~5個低欄練習的同時,建立起自信。培養學生不斷進取、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七、效果預計:

75%~85%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欄間跑的節奏。在掌握連續跨過3~5個低欄動作的同時,使學生建立自信,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克服困難優良品質。

練習密度預計:

30%--35% 生理負荷預計: 135—145次/分

八、對於跨欄跑教材、教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懇請各位領導、專家、同行們提出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3

我校位於滿族主要發祥地—烏拉古城,介於地域的優勢,我校自主創造性地開發了一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包——《走進烏拉》。我說課的內容是選自這套教材的《滿鄉藝術》一書,第二章《現代滿足體育活動》中的第十一節《嘎拉哈》。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學了踢行頭、賽威呼、翻繩、打鞦韆等十種現代滿族體育活動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是進一步瞭解和學習滿族體育知識而設計的,《嘎拉哈》這節課從細節上反映了滿族文化豐厚的底蘊,激勵孩子們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為家鄉驕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在整個知識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處理:根據課堂教學需要,我並不盲目地依賴教材而循規蹈矩,我將“嘎拉哈”的傳統玩法進行了縮減,只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名稱,而將現代人的玩法作了詳細的介紹,這樣以縱橫知識聯絡,降低學生認知難度。把有關知識、技能、思想、方法、觀點等用書畫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轉化為導向式的教學活動。

3、重點難點: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瞭解“嘎拉哈”的由來,各部分名稱和玩法,激發孩子們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為家鄉驕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4、教學目標:

⑴瞭解“嘎拉哈”的由來,各部分名稱和玩法。

⑵激發孩子們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為家鄉驕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我運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多媒體教學法等。主要通過多媒體幻燈片的.展示向同學們講授“嘎拉哈”的由來,各部分名稱及玩法,並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了解“嘎拉哈”的民俗活動情景,通過實踐歘嘎拉哈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通過幻燈片展示及教師的講解,在運用傾聽,閱讀、交流、動手操作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進入角色充當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學生自覺、生動地進行思維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既培養了能力又發展了智力。

(四)說過程

1、激情引入

幻燈出示(嘎拉哈)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對,你玩過嗎?那你知道它的由來嗎?那好,這節課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嘎拉哈”的歷史和玩法。板書課題:嘎拉哈

我通過出示(嘎拉哈)圖片讓學生觀察同時提出問題引出課題,這樣引入比較簡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講解“嘎拉哈”的由來

教師講解:“嘎拉哈”是錫伯人的語言,早稱“嘎而出哈”的漢意音。漢學名為“髕骨”,多取之於羊、豬、鹿、狍、麋、獐、牛、駱駝甚至貓等動物。

據文獻記載:早在北魏時期鮮卑人(錫伯人祖先)將此用於民間遊戲、軍事戰術模擬演習或作殉葬品。當時,拓跋鮮卑已統治中國黃河以北,“嘎拉哈”已成為北方各民族的一種遊戲器具。蒙古族、滿族、鄂倫春人、高麗族、回族、漢族等都把“嘎拉哈”作為民間遊戲器具,其玩者多為兒童和婦女。(學生欣賞一些圖片)

滿族人玩“嘎拉哈”:滿族在古代以狩獵遊牧捕魚為主,每當捕到獐、狍、鹿、羊等,先把“嘎拉哈”取出儲存。因其小巧玲瓏,具有明顯形狀,又便於攜帶,所以,在軍事、生產空隙間,特別是從春節臘月三十到二月七年級期間,伴隨著秧歌,村內和村落之間,舉行歘“嘎拉哈”邀請賽。歘“嘎拉哈”是錫伯人男女老少皆愛好的一種比賽遊戲。(學生欣賞一些圖片)這部分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完成的,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欣賞一些圖片,能更好地瞭解一些相關知識。

3、介紹“嘎拉哈”的各部分名稱:圖片展示

l“嘎拉哈”的四面漢語分別稱為“坑”、“背”、“針”、“輪”。

l正面像人的肚臍眼兒叫“坑兒”;

l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兒”(肚兒);

l側面像人的耳朵叫“輪兒”;

l還有一側什麼都不像就叫“針兒”。

這部分的講解是本課的一個重點,通過圖片及實物的展示讓學生直觀掌握這部分知識。

4、介紹“嘎拉哈”的玩法;

(1)、歘“嘎拉哈”,也有叫抓嘎拉哈的。有團體賽、個人賽。團體賽,參加人數為每隊一般2—3人。個人賽的人數不等,一般3—5人。啟用具有“嘎拉哈”和“碼頭”即石球等,所有歘法都由“碼頭”來引導或吊引,類似“檯球”棍與球的關係。場地為居民住的火炕鋪上氈子。現在都用布縫製的口袋來做“碼頭”。

(2)、舊時的一些玩法

l一箭穿心

l回手加鞭

l背弓騎射

l臥鞍闖陣

l棒打狍子

l野雞掉在飯鍋裡

l滿天抓星

l三陽開泰等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快活的小河》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述了一條快活的小河遇到了困難,流淚了,她很孤獨,但他從泉水和瀑布身上學到了不怕吃苦、勇敢堅強的寶貴的生存品質,得到了真正的快樂。課文以童話的形式展現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泉水不怕吃苦、頑強,瀑布是勇敢的,無畏的,而小河則受泉水、瀑布的帶動,由原來的懦弱、軟弱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勇敢。鮮明的展現了本單元“與人合作”的主題,是培養學生養成“與人合作”好品質的好教材。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這篇課文的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感悟、想象能力

2、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感悟泉水和瀑布的優點,鼓勵學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質。

3、 教育學生養成與人合作的好品質,多向他人學習長處。

教學重、難點

1、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泉水和瀑布的優點。

2、體會小河、泉水和瀑布這三個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時的愉快心情,從中感受合作的快樂。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我採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共同享受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讚賞的眼神奉獻給他們,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

三、說學法:

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悟一邊評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小河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和快活的小河交個朋友,好嗎?”學生們一定會被吸引,我繼續引導“看到課題後你想知道什麼?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此時,學生定會圍繞課題紛紛質疑。這樣激趣引出課題,自然地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順利地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初讀課文階段,我先提出一個問題“你覺得小河快樂嗎?”這樣設計,使學生對小河的性格特點在總體上有了一個認識,即小河是快樂的,在遇到困難、結交朋友後,他更快樂了,有了這個整體認識,就為進一步理解和探究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深入提升 , 領悟道理

1、在學生理解課文大意之後,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至四自然段,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先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從哪些句子中能夠看出泉水的優點?”然後抓住大山的話體現泉水不怕苦的精神。“對小河的語言描寫有什麼作用?”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出小河能自覺接受意見,完善自己,決心向泉水學習不怕苦的精神。然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大山、泉水、小河的對話。這樣讀中悟,悟中思,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2、 接下來學習第二部分,即課文的第五至八自然段,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潛能,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在本段學習中我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朗讀,然後小組內說說自己收穫到了什麼?學生一定會彙報出小河決心向瀑布學習勇敢頑強的品質,並畫出相關的句子,抓住小河泉水瀑布的對話,自由朗讀,因為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這裡有自由朗讀後對課文的交流,也從句子中體會出小河樂於向他人學習與人合作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

3、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寫三個好朋友快樂的向大海奔去,我 引導學生帶著”三個好朋友為什麼這樣快樂?”這樣的問題來學習。通過這樣的討論讓學生感受到,是朋友間相互的鼓勵,是合作使他們成長並獲得了真正的快樂。

(四)表演總結本課

請一名學生表演小河,老師表演大山,男生表演泉水,女生表演瀑布,這樣師生相互配合融入課文內容中去,然後在交換角色表演,讓學生感悟到:小河樂於向他人學習、善於與人合作和泉水不怕苦,瀑布勇敢頑強的寶貴品質,真正做到文中有我,我入文中。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 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為學生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說課稿 篇5

使用教材:《梁祝》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欣賞音樂,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說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一)本課教學內容

欣賞《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學唱愛情主題《化蝶》。

(二)本課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在借鑑歐洲協奏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以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塑造了鮮明、感人的音樂形象,成為中國交響音樂民族化的成功之作,並以其中華民族鮮明的風格特點,得到國際公認。

(三)教材重點、難點

理解主要音樂片斷的含義、視唱愛情主題為本節課重點;使學生理解奏鳴曲式結構特點為本節課難點。

二、說學法、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這節課主要運用以下學法:

1、在良好的問題情景中,自主地欣賞《梁祝》化蝶部分。

2、理解樂器運用形式,與作品內容有著緊密聯絡。

3、認真感受樂曲中不同節奏速度變化,對不同主題中能正確區分判斷。

4、積極討論,大膽設想故事結局,引申音樂的'尾聲發展。

教法與設想:

運用錄音機欣賞、講解結合,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展開聯想,領悟主題,感受作品精神內涵,通過討論分析讓學生探索創新。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本人的教學思路為:組織教學----欣賞音樂----講解分析----課堂小結----課堂作業

1、讓學生先欣賞感受、聆聽《梁祝》片段《化蝶》

2、教師介紹並板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創作時間、名詞解釋及奏鳴曲式結構圖解

3、進行音樂作品完整欣賞

4、教師講解、引導、小結。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描述樑、祝二人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憤怒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 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深切同情。

5、課堂作業

(1)分組討論,設想音樂結局。

(2)視唱愛情主題《化蝶》。

附板書設計:

梁山伯與祝英臺

(1)曲作者:何佔豪陳鋼

(2)創作時間:1959年

(3)題材:民間傳說

(4)素材:吸取越劇中曲調

(5)體裁:奏鳴曲

(6)名詞解釋

曲式:是指音樂作品構成統一整體和各部分的結構規律,包括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主題和非主題成分的組合及其調性的佈局。

協奏曲:一種獨奏樂器和樂隊協調演出的大型樂曲。

說課稿 篇6

一、說活動教材

這首詩歌獨特而有韻味,讓我們看到秋天是色彩斑斕的。用多彩的顏色來表達秋天,具有奇妙別緻的想像意味,將秋天的水果—梨、棗、蘋果、葡萄用重疊的形容詞來修飾,彷彿讓我們嗅到了香噴噴的味道,同時,把風擬人化,比喻成娃娃在翻著彩色的畫報。本詩一景、一頁,給人以視覺和味覺上的享受。要想讓幼兒瞭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中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食物有所瞭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這是瞭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並且常常伴隨著動作。因此,我們要為幼兒創設學習的情境,引導幼兒運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到新的情境中,嘗試將詩歌與表演相結合,動作與語言相結合,使幼兒多渠道地參與活動,自主地投入到看、說、做、讀中去,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及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依據《綱要》中語言教育的要求——-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出發,制定三個活動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初步嘗試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鑽、翻,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3)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活動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並能初步學習朗誦。

分析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秋天的美好,是幼兒認識秋天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和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並進行朗誦。

3、活動難點:理解動詞和重疊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嘗試詩歌創編。

分析語言教育能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小班幼兒生活經驗貧乏,理解能力欠強,但他們對水果的認識還是很多的,他們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有創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小班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三、說活動過程

教師放課件: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欣賞一個好看的影片,認真看,裡面都有些什麼?

提問:

(1)這是什麼季節?(秋天)

(2)你看到了什麼,它是什麼顏色的?

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起幼兒觀察、學習的興趣。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色彩美。

師:秋天真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有黃色、有紅色、有金色,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關於秋天的顏色的'詩歌。(音樂:秋日的私語)

教師朗誦詩歌一遍。(音樂停)

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的大意。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吧。(音樂:秋日私語)幼兒跟念。

提問:詩歌中所說的梨、棗、蘋果是怎麼樣的?風娃娃又在幹什麼呢?

3、完整朗誦詩歌。

師:秋天多美啊,我們一起用很美的聲音把詩歌朗誦一遍。

幼兒傾聽優美的音樂和觀看秋天的圖畫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學習詩歌。

師:老師在教室的周圍準備了一些水果的圖片,請小朋們找到自己喜歡的三種不同顏色的水果,把手中的水果圖片按照詩歌內容,邊編詩歌,邊貼到果樹上,把你編的詩歌念給身邊的小夥伴聽。幼兒仿編,教師巡迴指導。(音樂)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編的詩歌吧。

幼兒自由選擇水果圖片粘帖,引導幼兒仿編詩中的其中一句。

四、說活動準備和活動延伸

1、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

2、活動延伸:秋天的田野圖、其他顏色水果圖。

五、說活動特色

現代兒童觀認為:幼兒是認識的主體,幼兒的發展是主動活動的結果。詩歌教學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讓幼兒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說、去體驗、去發現、去創造,幼兒才會更快、更好地掌握詩歌內容,同時獲得詩歌以外的能力發展,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運用啟發式的方法,創設支援性的語言環境

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創造,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活動中教師注重了“導”的精彩,教師“匯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渴望。教師在匯入部分引導幼兒看多媒體課件,加深對果林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出詩歌,既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又為學習詩歌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綱要》明確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造一個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要儘量讓幼兒多說,要鼓勵幼兒說,哪怕他說的是錯誤的,也不要干預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更要給他們機會說,說的自由。在幼兒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讓幼兒自由選擇水果,並進行粘帖,創編,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為了讓幼兒理解詩歌,除了運用語言,還通過手勢、身姿等表情和動作,創造性地表現詩歌,理解動詞,加強詩歌的藝術感受。

2、注重引導幼兒傾聽講述、探索嘗試

教學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方面就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想說、敢說”的要求,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在示範朗誦前著意設計提問:“仔細聽一聽,詩歌中說了些什麼?”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在示範朗讀中藉助於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的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幼兒提供學習朗誦的榜樣,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遊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第二方面的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的方法。《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成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們為幼兒創設了支援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援幼兒在活動中擴充套件語言經驗。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提供了各種水果的圖片。由這些圖片引發幼兒的思考,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學習、突破教學的難點。

附詩歌:《秋的畫報》

秋天的樹林裡

黃澄澄的梨

紅彤彤的棗

金燦燦的蘋果

亮晶晶的葡萄

風娃娃鑽進樹林

在翻著跟斗

就像彩色的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