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2.63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篇幅較長,以優美的語句描寫,通過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生動形象地向學生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富饒和美麗,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瀆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於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

2、架設課外知識與教材聯絡的橋樑,創設情境,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3、合作、探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上學生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自主地讀、說、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要點,感受語言文字美,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瞭解我國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

2、透過重點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島的富饒美麗,加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學習摘抄課文中的優美句子,豐富語言積累。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西沙群島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各抒己見。預測學生心理:希望能親眼見到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

現在,讓我帶領你們去欣賞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吧!

二、 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 接上級通知,分別成立研究西沙群島海水、海底、海灘和海島的四所研究所,並聘請所長,舉行授旗儀式,宣佈所的成立。各所長帶回老師交給的研究任務,組內合作學習。

2、 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務,聽從所長指揮,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長到老師這來諮詢。

3、 研究完了,現在咱們就開一個研究成果展示會,各所派代表上臺來彙報。

4、水文研究所(海水)彙報:用優美的朗讀和五彩的粉筆表現海水的美麗。

老師範讀描寫海水的自然段,誰有信心比老師讀得更好!

同學們對海水這部分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向我們所提出,共同討論。

5、海底探寶隊(海底)彙報:你最喜歡這一段中描寫什麼的句子,為什麼?(研究所組員分別有感情讀喜歡的句子,並邀請其他組員根據所讀內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動作。)

課文中同時用四個“有的”向我們介紹了四種特別的魚,誰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說句話?

西沙群島的魚真多啊。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真是這樣嗎?是為了形容什麼?

教師畫一個海水的圖畫,請學生上來畫上魚。(畫得越多越好)

問:大家的畫畫得怎麼樣?這麼一點海水,居然畫了這麼多魚呀!奇怪奇怪!

因為:西沙群島裡的魚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呀!

6、海灘遊樂場(海灘)彙報:向大家講解有關貝殼和海龜的知識。

7、海島觀察站(海島)彙報:鳥是人類的朋友,對我們有什麼作用?為保護鳥類發出倡議。

三、.總結激情

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真是個可愛的地方。它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我們真為祖國擁有這樣富饒的寶島而自豪,你們自豪嗎?讓我們飽含激情地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以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四、作業設計

1、努力把課文讀得更好,摘抄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2、背熟2、3、4自然段。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古典詩歌在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佔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見,古典詩歌的教學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隱的《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冊中,是古典詩歌裡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豐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有著異乎尋常的作用。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識含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讀意象,明確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標:學會鑑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提升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情感與意象的關係。

2.領會迷離恍惚.深邃纏綿.美麗哀傷的意境。

3.明確典故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教學難點:正確運用鑑賞古典詩歌的技巧。

二.教學方法

教法: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及影像資料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在引領學生誦讀經典美文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並掌握鑑賞技巧。

學法:1。自讀課文,寫下直觀感受。

2.各學習小組推薦出精美的感受相互交流。

3.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鑑賞技巧,完成鑑賞任務。

三.教學過程

1.匯入

運用多美體展示圖片,輔以畫外音(朗誦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 別亦難”)。

2.課前擺渡

講商隱,說義山。

牛李黨爭,政治不如意;聚少離多,愛情不如意。

莊生......望帝;珠有淚......玉生煙。(典故)

3.學海泛舟,鑑賞詩文

A.看詩題;明主旨。

B.看作者;明風格。

C.看詩文;明情感,名技法。

D.看問題;用技巧。

4.藝海拾貝

理解典故對意境的深化作用。

5.探究提升

具體描述那些意象?

運用了哪些典故?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6.佈置作業

仿寫一首七律。

四.板書設計

錦瑟······李商隱

首聯(開宗明義)

頷聯(巧妙用典)

頸聯(想象豐富)

尾聯(直抒胸臆)

五.教學效果

通過讓學生自主賞析.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使學生加深了對古典詩歌的認識,且掌握了鑑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有促進了美文的創作,而其對正確解答大學聯考中古典詩詞類題也大有裨益。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選擇的說課的科目是語言,課的題材是聽說遊戲《蓋樓房》。

一、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語言發展很快,他們已不滿足於會使用簡單句來說一段話,而轉向為詞彙的豐富和會說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並且運用都需要經過一定場合的練習。而聽說遊戲就是用遊戲的方式組織的語言教育活動,教育目標以培養幼兒傾聽和表述能力為主,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幼兒在聽和說的理解和表達方面。聽說遊戲就能有意識地幫助幼兒練習,讓他們通過專門的集中的學習迅速地把握某一種句法的特點規律,並在嘗試運用過程中提高熟練使用的水平。我選擇的《蓋樓房》這一聽說遊戲正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二、說話動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幫助幼兒學習運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

2、 注意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同伴的發言,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不重複別人的語句。

目標中提到:教師要幫助幼兒學習運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教學,這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說話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 課前已學習過用“ΧΧ越來越Χ”的句型講話。

2、 鼓一面,錄音帶一盒。

3、 兩棟樓房牆基和可移動的樓層圖若干。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在教學中幼兒更好的進行學習,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主要採用了傾聽法、示範講解法、遊戲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傾聽法:教師敲鼓、放錄音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學習興趣。

示範講解法:老師範講能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並在談話內容及語言表達上起到示範作用。

遊戲法:在談話過程中,如何使幼兒都積極發言,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幼兒對遊戲本身有興趣,用遊戲法來刺激幼兒主動發言,克服困難,積極發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五、說話動程式

根據大班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幾環節:

一、設定遊戲情境。

二、交代遊戲規則。

三、引導幼兒玩遊戲。

四、幼兒自主遊戲。

第一環節,設定遊戲情境。

活動開始時,教師以神祕的口吻對幼兒說:閉上你們的眼睛,用你的小耳朵聽聽這是什麼聲音?你發現了什麼?教師敲鼓,敲鼓的力量由輕到重,速度由快到慢。啟發幼兒用“ΧΧ越來越Χ”的句型表述。接著播放錄音,錄音機裡傳出來的風聲由大漸小,貓叫聲由響到輕,狗叫聲由輕到響。教師根據幼兒對已有的詞彙經驗,提出問題:你們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表達?啟發孩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來表達事物變化的過程,如:風越刮越小,貓越走越遠,狗越叫越響等。我可以請一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孩子來回答。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了傾聽法、提問法,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孩子們將聽到用語言描述出來。20xx/7/10 17:08:17“ΧΧ越Χ越Χ”的句型,反映的是一個事物的變化過程,採用組織孩子傾聽各種聲音變化的差異感受事物的變化,創設遊戲的情況。這種方式更能使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事物的變化過程,也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順利過渡到下一環節作鋪墊。

第二環節,交代遊戲規則。

沒有過多的去講究環節上的花樣形式而是直接通過語言向孩子介紹遊戲規則,這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比較容易,也能理解。我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樓房牆基圖和可移動的樓層圖引起孩子們瞭解遊戲規則的興趣。我說:“今天我們來玩蓋樓房的遊戲,不是用磚、水泥那些建築材料而是讓你們來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說話,回答正確的小朋友就可以給你所在的這一小組蓋上一層樓,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蓋的樓房高?”這是遊戲規則一,規則二是提醒孩子注意傾聽別人的說話,不能重複同伴講過的內容;規則三是不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談話的孩子,說得不恰當或重複同伴語句的孩子,均不能給他蓋樓房。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引導幼兒玩遊戲。

教師面向全體孩子,鼓勵孩子們運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編說完整的句子,進行“蓋樓房”遊戲活動。如孩子們會說“太陽越升越高”,“氣越打越足”,“花越開越美麗”,“人越長越高”等,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時教師引導孩子思考比較兩種句型,即“ΧΧ越ΧΧ,就越ΧΧΧ”及“ΧΧ越來越Χ”,讓孩子認識區別,鼓勵孩子仿照“ΧΧ越ΧΧ,就越ΧΧΧ”的句型結構,說出新的句子來。如“風颳得越大,樹就搖得越厲害”,“天越黑,小明就越害怕”。活動中我設計組織孩子思考、比較兩種句型是一種學習方式,有利於孩子在原有語言經驗的基礎上,習得新的語言經驗,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性。從而強調了重點,難點在這也突破了。

第四環節,幼兒自主遊戲。

這一環節,我採用分組“蓋樓房”的競賽遊戲方式,先將孩子們分成兩組,然後分別請兩組的孩子用“ΧΧ越Χ越X”,“XX越XX,就越XXX”的句型創編語句,當某一組的某一孩子講得正確又不重複別人語句的情況下,給這一組添上一層樓。最後,比一比看哪一組的樓房蓋得最高,給最高的樓房插上一面紅旗,表示這組小朋友齊心協力贏得了勝利。

在大班開展競賽性的遊戲活動,能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競爭意識、產生集體榮譽感,從而促使孩子更主動地參與遊戲,發展孩子的聽說能力。孩子們開展競賽遊戲活動中,除了鼓勵孩子積極大膽的發言外,我還注意教育孩子發揚競賽風格,與同伴友好相處。為了讓每一位孩子都有練習參與的機會,遊戲多玩幾次,使活動生動、有效,孩子們成為真正活動的主人。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9課《詞兩首》中一首詞。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張志和不僅是詩人,也是一位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這首詞描繪了江南秀麗的山光水色,表達詩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說目標

1、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詞。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內容,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讀懂詞,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學法

四、教學過程

這首詞詞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圈圈景物,擺擺景物落實重點。創設情境,師生角色對話,體會詩人情感,突破難點。

(一)、激趣匯入

1、利用學生好奇心,猜猜詩人張志和名字的由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張志和16歲那年給朝庭寫了一本摺子,皇帝非常欣賞,於是賜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書“心志平和”)這四個字不僅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課要學的詞《漁歌子》(板題)。漁歌子是詞牌名,對於詞牌學生已有所瞭解,所以這裡不再重複。只是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詞牌,鞏固對詞牌的瞭解。

(二)圈景物,明詞意

1、自由讀詞,讀準音,讀通詩句。

這首詞比較簡單,讀來朗朗上口,多讀幾遍,孩子自然就能讀通讀順。有幾個生字,根據學情不同,著重正音。兩個平舌音“塞、蓑”,一個翹舌音“箬”,再有“斜風細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準。

2、圈一圈,找景物

張志和不僅是位詩人,也是一位畫家,他的詞就是一幅畫。所以,我讓孩子默讀詞,圈出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可一邊讀詞,一邊對照看書中插圖。

3、擺一擺,找準景物位置。

為了讓學生理解詞,能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我設計擺擺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畫,詞中的九種景物該畫在哪呢?為了讓學生更明白,老師示範“鱖魚”、“蓑衣”。如果把蓑衣畫在這,那箬笠應畫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給學生寫。老師示範這兩種景物還由於“鱖”和“蓑”是二類生字,只要求認不要求寫。其餘景物學生填完。

請一位寫得正確的孩子上臺演板,這對於理解能力相對差的孩子無疑是一種示範。其餘孩子在事先準備的畫紙上寫。在這些景物當中,斜風細雨的理解是個難點。於是,我問孩子,“斜風細雨”這樣寫對嗎?為什麼?孩子會說,斜風,那風肯定是斜的。細雨被風一吹,也是斜的。我進一步問:細雨,像什麼呢?斜風又是怎樣的風呢?引導孩子想象,體會“斜風細雨”的那種朦朧柔和之美。

4、小結,初步形成畫面。

這時,一首詞真的就像一幅畫了,一首《漁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誦出來,學生看板書,試著吟詞。

(三)、詩詞聯誦,豐滿畫面

僅僅是找出詞中景物,遠遠不夠,如何引導孩子想象,把畫面豐滿起來呢?這一環節,採取以下手段。

1、說說這首詞寫的是什麼季節?為什麼?學生很容易找到是寫春天,有一種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葉知秋,一花知春。

2、張志和看到的春天僅僅就這些景物嗎?(生搖頭)那在他眼裡春天還會是怎樣的影像呢?你會用有關春天的四字詞語或詩句來描繪嗎?

從一年級至四年級孩子已積累了不少有關春天的詞和詩。這些四字詞和詩句既精煉,意境又優美。同時,能激發孩子對古詩詞的熱愛,從而主動積累古詩詞。

3、給畫面著色。

(1)在張志和的眼裡,春天是花紅柳綠,萬紫千紅的,也是這樣斜風細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圖,似乎就顯得單調多了。我們該給他添上什麼色彩呢?從詞中找證據。

學生會找到青、綠。綠的僅僅是箬笠和蓑衣嗎?還有什麼是綠的呢?

——山是綠的。是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綠的。對啊,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綠的,蓑衣也是綠的,山是綠的,水也是綠的,(完成板書,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畫面)想起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白色的鷺,看到白鷺這樣飛(簡筆畫),想起詩句,一行白鷺上青天。

——紅色的桃花,綠葉襯著紅花,千里鶯啼綠映紅。

(2)品析“青、綠”表達效果。“青、綠”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是作者匠心獨運。青箬笠,綠蓑衣,使得漁翁與畫面和諧統一。此時,適當滲透一些遣詞造句的妙處,對學生品詞是有幫助的。於是,我故設疑問,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實是綜色的,而張志和卻說是綠色的,難道是張志和寫錯了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這時,老師故意賣個關子,並不作解釋,為下文的悟詩情埋下伏筆。

四、感情朗讀,悟詩情

1、範讀,引領學生入情入境

經過以上幾個環節,孩子已在腦海中形成比較鮮明、豐滿的畫面。接著,就是通過讀,把畫面展現出來,在讀中領悟作者情感。這一環節,老師的示範作用非常重要。此時,我要求孩子閉上眼睛(優揚的音樂此時響起),同學們,此刻,你就是張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賞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師範讀詞)

學生像老師一樣把自己當作張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讀詞,根據個性差異,有針對地進行朗讀指導。

2、適時插入背景資料,體會作者情感。

(1)介紹張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張鬆齡的和詞。

張志和不願做官,愛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釣,自封“煙波釣徒”。他大哥怕他不歸,寫了首和詞。(出示)意在勸弟弟回家。

師生角色對話。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哪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啊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啊

師:弟弟,你為何不歸?

這時,出示小練筆,如果你是張志和,面對哥哥的勸說,你會說些什麼呢?把心中想說的話寫下來。接著,師生繼續角色對話,弟弟,你為何不歸?

(2)插入直鉤垂釣故事,領悟此翁取適非取魚。

適時,插入顏真卿所說,張志和釣魚是直鉤,而且不放魚鉺,這能釣到魚嗎?(不能)可張志和卻說釣到了許多許多,他釣到了什麼?

(3)點明主旨,昇華感情。

能不能釣到魚,張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詩如畫的.美景,在乎的是無拘無束,心志平和的田園生活,他的哥哥,擔心他風吹日晒,在太湖邊為他蓋了三間茅草房。從此,他過上了無拘無束的生活,每天,當他推開窗戶,看到的是——(學生讀前兩句詩),當他推開房門看到的依然是——,從此,他就過上了——(生讀後兩句),過上了這樣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所以,綜色的箬笠,綜色的蓑衣在他眼裡就成了——(生讀詩句)。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讓我們記住這首千古名詞——(學生誦讀詩詞)。

五、拓展遷移,積累運用。

本單元主題是“熱愛田園生活”。《漁歌子》共有五首,風格類似。因此,我找到其餘四首,作為拓展學習內容。一、能更全面、深入瞭解張志和,從而加深對本首詞的理解。二、五首詞在形式、內容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學生可舉一反三,用學本首詞的方法去學習其餘四首,達到積累運用的效果。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首先,我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認識。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學習天氣與氣候的基礎,對日後認識氣溫、降水等天氣與氣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義。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氣現象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天氣與氣候的複雜多樣性,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探究地理本質的能力。因此,本課對以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結合本章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具體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天氣的含義,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學會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初步瞭解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 知道大氣汙染指數是評價大氣環境質量優劣的標準,並能用例項說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會汙染大氣,被汙染的大氣反過來又會危害人類。

(2)過程與方法:

新課程提倡課堂教學是動態的,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啟發誘導學生,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興趣,以合作探究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努力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主線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質量的影響及解決措施,讓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3、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①天氣的特點,用天氣預報圖預報天氣;②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針對國中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①識別各種天氣符號;②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以學定法,科學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引導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和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學生閱讀、討論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演示,可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在學法上,我主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學法有讀圖分析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以科學探究學習為主線,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課堂匯入能使學生一開始就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課前我從《三國演義》中兩個著名的故事“趁濃霧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火燒連營”以及二戰中蘇聯紅軍利用冬季的有利條件打敗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例項入手,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出本節課——《多變的天氣》。

(二)、新課探究

1、本課的第一個重要內容是“天氣及其影響”。

我圍繞四個問題展開教學:①什麼是天氣,如何描述天氣?②天氣的特徵是什麼?③氣候的特徵是什麼?④天氣與人類有怎樣的關係?提出四個小問題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第一步,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簡單瞭解什麼是天氣。

第二步,著重說明怎樣描述天氣。採用多媒體,舉例介紹幾種天氣的狀況,如晴、多雲、下雪、陰、霧、閃電、雨後天晴等,通過短暫的天氣情境再現,可激發學生產生無限的暇想,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人們是怎樣用語言來描述天氣的語言。

第三步,通過練習區別天氣與氣候的不同。首先,出示內容,然後,讓學生根據天氣和氣候的特徵判斷是天氣還是氣候。學生思考後舉手回答。通過課堂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體現了新課改理念中的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第四步,舉例說明天氣與人息息相關。首先,提問“天氣究竟對人類社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呢?”讓學生完成課本上的活動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後,展示“天氣與交通、天氣與農業、天氣與軍事等資訊資料”。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天氣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2、本課的第二個重要內容是“明天的天氣怎樣”。

正是因為天氣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影響,瞭解天氣預報就成了本課的第二個重要內容,即“明天的天氣怎樣?”我採用以下順序進行課堂教學。

第一步,學生討論問題。讓同學們討論,瞭解“明天的天氣怎樣”有哪些主要途徑?天氣預報有什麼作用學生會說出許多的答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是學習對生產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通過討論會使學生認識到,收聽天氣預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步,看懂天氣預報。首先,我提出問題:你會收看電視天氣預報嗎?中央電視臺每天播放天氣預報時,最先出現在螢幕上的是一張什麼圖?其次,引導學生識別衛星雲圖,主要是讓學生識別衛星雲圖中的不同顏色說表示的含義,即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雨區。再次,引導學生識別風向標和識別天氣符號,通過多媒體出示常見主要天氣符號圖,引導學生通過分類記憶、形象記憶來熟悉天氣符號。圖文合一。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易於理解和記憶。

第三步,通過遊戲鞏固。讓學生做個小遊戲,學做小小主持人—模擬播報天氣預報,為學生更好的掌握天氣預報做準備。

3、本課的第三個重要內容是“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第一步,為什麼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空氣質量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但由於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在教學中,我首先提出問題,再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討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空氣”並歸納出“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第二步,學生討論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讓同學們討論二個問題:能不能改變焚燒秸稈這種傳統的肥田方法呢?怎樣解決汽車尾氣汙染這個問題呢?

第三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空氣環境、從我做起,並樹立環保意識。以達到本課的情感教學目標。

(三)、課後探究

課後讓學生“收聽天氣預報”,並記錄下自己所聽天氣預報獲得的資訊,根據天氣情況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培養學生關注天氣的意識,並養成收聽天氣預報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課堂的最後就是本課的小結了,讓學生結合板書自己總結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的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講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國小音樂二年級下冊 第5單元 第一課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我把他分為四個部分來說。

說教材 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過程 課堂小結

一.說教材

《苗家兒童慶豐收》這首歌曲是根據苗族聲變調的旋律填詞而成的。表現了苗家兒童吹起蘆笙、敲起銅鼓,歡慶豐收的喜悅心情。歌曲旋律歡快、跳躍、流暢、節奏感較強,具有舞蹈性和濃烈的苗族民間音樂風格。在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用歌曲中的節奏型以及不同形式為歌曲伴奏。其教學目標是:

(1).能邊跳邊唱會《苗家兒童慶豐收》,感受苗族的風俗民情,生髮熱愛少數民族的音樂情感。

(2).能積極地參與歌曲表演並從中享受到樂趣。

這堂課的教具準備是:CAI 打擊樂器(串鈴,響板,鈴鼓等) 板書節奏圖

二.說教法學法

《苗家兒童慶豐收》是人教版音樂教材二年級的內容。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學唱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並學跳苗族舞。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和教材的特色,我主要以引導模仿為主的教學方法,設計了“去苗家旅遊”這一情景主題。依次採用看苗家舞——學苗家語——敲苗家鼓——唱苗家歌——表現創造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首先,歌曲簡短,但是包含了無詞曲的四個小節的兩種節奏型。為了使學生輕鬆愉快的掌握這些節奏型,我在課的開始就設計學苗語和敲苗家鼓這兩個環節,從學苗家人表達愉快心情的吆喝聲“唷呵”,“才才才”入手,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第一種節奏(xx x)。然後再學敲苗家鼓,使學生體會和感受鼓點節奏(第二種節奏型x.x xx xx x),再引導學生進行敲擊表演,在聽一聽,敲一敲,演一演中掌握了本課的難點。其次,在歌曲教學這一環節,以多種形式的演唱讓學生不斷熟悉歌曲旋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歌曲的學習難度,能輕鬆愉快的學唱歌曲。最後,在表現創造階段,讓學生把苗家的吆喝聲和鼓聲為歌曲伴奏,並激發學生想象加入打擊樂為歌曲伴奏,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跳一跳苗家舞

首先利用情境匯入對學生說: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一個既遙遠又神奇的地方。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情景。比如那裡的人不僅服裝和我們不同,就連他們的音樂也很有特色。這就是美麗的苗族山寨。走,看一看去!然後請學生看苗家風光圖,讓學生邊看邊瞭解苗族風俗。

看完之後我會對學生說:苗族人民不僅能歌善舞,還十分熱情好客。當遠方的客人們來到苗族山寨,他們會用美酒,歌舞來歡迎客人們。還請客人們和他們一起跳舞。尹老師也學會了一段苗族舞,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看看這段舞蹈帶給你們什麼感受?

(在跳舞的同時我會在歌曲xx x 處,吆喝“才才才”)

通過這個環節創設身臨其境,走進苗家山寨的氛圍。

2.學苗族語

首先我會問學生:剛才我跳的舞,什麼地方最有特點?學生會回答:邊跳邊喊……!我會說:對,這是我們苗家人特有的苗語,比如說“才才才”是苗族人民跳舞歡慶時,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時的吆喝的聲音。還有“唷呵!” “嘿,嘿!”來,我們一起來試試。

這個時候我會為學生講解基本的舞步並邀請學生和我一起來跳苗族舞提醒學生在xx x處要發出吆喝聲而且聲音要洪亮。通過這個環節師生交流,從舞到喊。解決了第一個節奏難點。讓學生親身體驗苗家音樂的民族魅力,輕鬆的掌握知識。

3. 敲苗家鼓

這個環節我會先通過向學生介紹苗族樂器銅鼓,我會跟學生說:銅鼓是由銅做成的,它的聲音清脆響亮。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一個鼓,先替代一下銅鼓。小朋友,準備好跳苗族舞了嗎,我的鼓聲要加進來了!這個時候我會加上第二節奏型x.x xx xx x給學生們舞蹈伴奏。之後問學生剛才加了鼓聲的苗族舞,跳起來有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有力……

接下來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鼓,我請學生來摸一摸,敲一敲,試一試。然後通過小遊戲學鼓聲來學會第二節奏型x.x xx xx x。先是我來敲節奏,學生學鼓聲,由易到難,並用形象的大圓點和小圓點讓學生區分附點音符。

本環節利用多種形式學習敲鼓,解決了第二個節奏難點。

4.學習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

首先向學生介紹蘆笙,我會說:除了用銅鼓給舞蹈伴奏,苗家人民還很喜歡用蘆笙來吹奏歌曲。看,這就是蘆笙,是用竹管插在笙鬥裡製作成的,用雙手捧著吹。我會向學生說:苗族的蘆笙調特別有名。聽,苗家的小朋友唱起了一首慶豐收的歌。聽聽這首歌帶給你什麼感受?接著讓學生來聽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在學生聽的時候我會跟著音樂來跳簡單的苗族舞蹈。學生談完感受之後再來說一說歌詞並 要求學生能有表情的念歌詞。接下來我會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教唱歌曲。在歌曲處理上引導學生再唱的活潑歡快些。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更是一種“師生平等關係“的體現。

5. 表現創造

在學會了歌曲的基礎上我會跟學生說:這麼歡快的音樂,讓我們把剛才跳舞時苗家特有的吆喝聲加進來,再加上鼓點聲給我們的歌曲伴奏?那一定很有意思。來試試!這個環節是把之前學習的節奏,加入到歌曲的表現中,使歌曲充滿活力。

四.課堂小結

小朋友,這節課你們玩得開心嗎?都學會了什麼?感覺自己表現怎麼樣?老師非常開心能和你們一起去苗寨!苗家的歡慶會就要開始了。讓我們唱起蘆笙歌,跳起苗族舞,到苗寨去聯歡吧!(學生合著歌聲《苗家兒童慶豐收》跳著苗族舞出教室)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我設計的說課題目是高一《語文》(下冊)寫作部分的第二單元的《寫出事件的波瀾》,一共分為五個部分: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一年《語文》(下冊)寫作部分的第二單元。本課旨在讓學生領會什麼是事件的波瀾及其藝術效果,進而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一些常見的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從而在這個基礎上充分地啟用、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深切體驗、真實再現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寫作基礎。

2、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領會什麼是事件的波瀾及其藝術效果,進而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一些常見的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從而培養學生聯想遷移、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 過程和方法: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創設,促進學生分組合作主動參與、探究問題,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面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進而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 教學重點:

① 領會什麼是事件的波瀾及品味其藝術效果。

依據:這是寫出事件的波瀾的前提和基礎。

② 掌握一些敘事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

依據:這是解決如何寫出事件波瀾的途徑和方法。

⑵ 教學難點:

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複雜性,寫出事件的波瀾。

依據:事件的波瀾並不是方法簡單疊加,生活本身就具有自身的豐富和波瀾。這是學生難以理解且又容易忽視的。

突破策略:通過情境創設法、角色扮演法、圖片展示法、學生自主參與討論和教師點撥法,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善於運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複雜性和一些常見的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巧妙著筆,再現生活。

二、說學生

本屆高一學生經過了三年國中課改,在心理上,他們渴望表現的慾望和自主探究的慾望比較強烈,對有興趣的知識表現出高度地熱情,並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但還是應該正視一個並不樂觀的現實——在寫作方面,學生知識還停留在簡單的記敘及表達方式綜合運用上,至於巧妙構思、謀篇佈局很是空白。即便已經經過高中一個學期的學習,但還是有大部分學生依然基礎較為薄弱,甚至出現不知從何下筆的現象。

三、說教法與學法

“老師搭臺,學生唱戲”

1、教法:本課將安排兩課時(一課時學習一課時練筆),採用 PPT 多媒體課件教學,嘗試用角色扮演法、圖片展示法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和探究性。

2、學法: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多角度創設的學習情境來激發自身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分組討論,小組互助等形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參與、進行問題探究學習。

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中心”的闡釋,教師應該做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學情分析:

⑴ 現有知識基礎:(前面已有分析)雖然基礎薄弱,但還是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且課前要求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

⑵ 學生心理特徵:(前面已有分析)思想活躍,敢於表現自我,獨立性強,但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還需改進。

預期目標: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寫作的興趣與能力,鍛鍊學生觀察想像的思維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課件展示)

展示前人對敘事興波瀾生變化的重要性的精彩論述(見課件)。

教師適當點撥之後提出問題:既然敘事時興波瀾生變化很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在作文中寫出事件的波瀾呢?引發學生探究慾望,讓學生帶者疑問走進課堂。(新課教學顯示課題:寫出事件的波瀾)

1、領會什麼是事件的波瀾(這是寫出事件波瀾的前提條件)

展示圖片──尺水興波,風起浪湧。

(從直觀上引發學生對興波瀾的感性領會,進而由此及彼引發聯想,激發學生對什麼是事件的波瀾進行理性思考。)

秀一秀:

採用啟發引導的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討論發言:試舉出生活中呈現事件波瀾的例子。

小結:採用教師點撥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教師補充說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便於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性,從而上升到知識的理性認識。讓學生明確:波瀾在寫作上其實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相對平鋪直敘而言,就是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變。)

2、品味作品寫出波瀾的藝術效果:

播放一段生活中本身蘊含豐富波瀾的短片(足球場上意外的一幕)。

(讓學生在直觀上感性認識生活中波瀾的藝術效果的同時,也引發學生親近和觀察生活的興趣和熱情。)

展我雄風:口語表達:結合短片中的波瀾,請學生嘗試用口語表達出來。

牛刀小試:指定學生閱讀教材兩篇例項,並結合短片,試寫一段事件的波瀾。

目的: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由看到說,由感性認識初步過度到理性認識,更進一步領會作品寫出波瀾的藝術效果,並訴諸語言。還鍛鍊學生由說到寫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激發他們深入探究的強烈慾望。

(通過這些策略和步驟,在老師有效地引導下,學生重在以自己的思考既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又充分鍛鍊了他們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把學習過程當作發揮自身潛能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讓學生深切感受事件波瀾的藝術效果的同時,感到寫出事件的波瀾有一定的難度,進一步認識到這種興波瀾的藝術效果是要講究一定方法的。)

3、如何更好地寫出事件的波瀾(掌握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

通過前面的短片和教材上的兩篇例項,我們已經知道事件本身是充滿曲折性和複雜性的,而且還要了解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使事件的波瀾顯得更加生動形象。下面就逐一突破:

⑴ 要善於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複雜性。

角色扮演法。學生表演一段短幕劇《教育家》。

(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複雜性。)

討論時空:

師生互動:一起試舉生活中常見的具有曲折性、複雜性的例子。

小結:

教師最後點撥,在鍛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幫助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把握事物的常態、變態、偶然和必然。

如何更好地把握,這就需要了解並掌握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

⑵ 瞭解並掌握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

溫故知新:結合以前的學習和學生的現狀,重點突破製造懸念法、運用抑揚法、巧埋伏筆法、設計巧合法等四種技法。

① 製造懸念法。(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小說的開頭)

② 運用抑揚法。(如《荔枝蜜》中“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

③ 巧埋伏筆法。(如《項鍊》中多出為馬蒂爾德丟項鍊埋下伏筆)

④ 設計巧合法。(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與于勒的不期而遇)

超越夢想: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續寫情節的波瀾。然後請學生代表發言,適時給予點評。

綜合評價:教師結合學生的續寫進行有的放矢的點撥,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給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揚和鼓勵。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回憶裡從熟悉的材料裡借鑑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這很容易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還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擁有收穫的喜悅。)

⑶ 拓展延伸,實戰訓練。課後寫一篇作文(課後第二題)

五、說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過程結合新課改的有關精神和理念,主要有三大特色:

1、成功地運用情境教學法,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2、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自主參與,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有效指導。

3、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的發言、回答及表現能夠及時地做出積極評價,給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揚和鼓勵。

但是在教學中可能會出現課堂容量太大,這對課堂時間掌控是一個挑戰,但教師可以靈活處理,4在教學過程應及時地加以有效引導,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

事實上,也可由此檢驗教法與學法的可行性以便總結經驗,更好地服務教學。

【附短幕劇《教育家》】

人物:甲(“女大學生”)、乙(某教育家)、丙丁(警察)

時間:一個週末的黃昏時分

地點:教育家的公寓

劇情:(“叮叮叮……”清脆的門鈴聲響了,教育家放下手中的報紙從沙發上起身去開門。門外站著一位穿著樸素的學生模樣的女孩。)

甲:(微微鞠躬)“您好,先生,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你需要為您的孩子請家教嗎?”

乙:(疑惑地打量了片刻,皺了皺眉頭)“進來吧。”

甲:(不斷地環視四周,讚歎道)“你家好大好漂亮啊!”

乙:(並未作答,把她引進客廳,面對面在客廳坐下,帶著教訓的口吻道)“隨便單獨進陌生人房間,你就不怕我是一個壞人?”

甲:(一驚,)“您……”(又立即恢復平靜)“您不是。”

乙:“我當然不是!”(清了清嗓子,準備進一步教育)“我說假如,那你怎麼辦?一個女孩子……[正準備往下說時,“叮叮叮……”清脆的門鈴聲又響了。教育家起身去開門,兩個警察迅速衝進客廳把甲銬上]

乙:(見狀急忙上前)“怎麼能夠這樣,她是好人!”

丙:(看了看乙)“好人?”

丁:(擺出逮捕證)“她是一個流竄盜竊犯!利用做家教、保姆伺機行竊……”

乙:(頓時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理念、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一下闡述:

一、說教材:

《方程的意義》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為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注意創設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學好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為以後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1)在操作、觀察、討論、分析中探究學習;

(2)、讓學生構建概念數學觀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遊戲中樂有所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體會知識探索過程中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三、說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構建、動態形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過程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性漸進原則和直觀性原則。

四、說教法:

教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的、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互相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觀察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充分利用身邊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五、說學法:

學法: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比較、概

括和應用的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根據教材內容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流程: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即: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鞏固運用,內化提高——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謎語匯入,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說說對天枰的瞭解,接著視訊介紹天平的原理。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精彩的開頭,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由抵制狀態進入興奮狀態,還能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謎語引入,更接近學生生活,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飲料(250克),右邊放上另一瓶飲料(500克),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250+250=500)

這兩個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活動二:

我還創設了2個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50)接著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活動三:

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並交流分類的標準。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慾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悅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

第三環節:鞏固運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1)"找方程",即教材62頁第1題: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採用同桌交流的方式進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題目要說明理由。

(2)“寫方程”, 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鞏固方程的意義。

(3)數學遊戲:教師出示式子,學生做動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學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學生就蹲下。兩樣都不是,則不用做動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2題:根據天平列出方程。

(5)根據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3題。例如:小明x歲,爸爸40歲,爸爸和小明相差28歲。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⑴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⑵ 你有什麼收穫? ⑶ 你有什麼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⑸ 你還有什麼疑惑?⑹ 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你感覺你組內的其他同學表現如何?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著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八、說板書設計: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課的板書設計包括:(

方程的意義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美麗的丹頂鶴》是蘇教版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形象而傳神地呈現出丹頂鶴的美麗外形以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徙習性,引起學生的丹頂鶴的喜愛,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但是,由於教者和學生都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丹頂鶴,很難有真實的感受,要讓學生僅通過讀書就能領略到丹頂鶴的美麗、高雅就更困難了。後來,通過不斷地鑽研教材,並通過多媒體查詢有關丹頂鶴的知識、圖片、音像資料等,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頂鶴的美麗和高雅。當我拿起書來再讀課文的時候,我是情不自禁地將這種對丹頂鶴的喜愛、欣賞融入課文的字裡行間。我想,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應該和孩子們一起進入這種情境。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預設分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識10二類生字,學會六個生字;第二課時品讀課文,練習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隨文識字。第三課時練習背誦課文,複習本課生字,完成《補充習題》相關練習。

下面我詳細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本課時教學根據文字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再整體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設計本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能力目標: 1、隨文學會三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過程方法目標: 1、使學生在掌握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合作交流、演練結合。2、練習自主識字。

情感態度目標: 品讀課文,體會課文描述的丹頂鶴的的美麗,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品讀課文,體會課文描述的丹頂鶴的的美麗,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圍繞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以演促讀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學生讀出了感情就理解了課文內涵,讀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本課我安排以下四個有層次、有目的的讀:嘗試讀,讀得文通句暢;品味讀,讀到熟能成誦;配樂配畫讀,讀得情濃意遠;迴歸課題讀,水到渠自成。這樣逐層遞進地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丹頂鶴的美,在讀中感悟課文的語言優美,在讀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其他輔助方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合作交流學習法等。

新課標指出:在重視教法研究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並注重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造性。設計學法具體如下:自主識字、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說教學程式。

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基本理念,對本文的教學,我採用“明象—入境—悟情”的教學程式。明象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通讀全文,明確表象;品讀課文,入情入境;以演促讀,釋發感情。具體教學程式如下:

(一)賞圖啟情,點撥美;

上課伊始,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丹頂鶴遷徙過冬圖片,瞧丹頂鶴飛來了,你看到了什麼。直觀的圖片營造了一種美的情境,丹頂鶴從遙遠的北方飛來,給我們提供了近距離了解丹頂鶴的機會,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慾望。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上課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還未集中起來,需要強刺激。邊飛邊鳴的丹頂鶴,姿態優美,歌聲嘹亮,場面壯觀,能很快的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一過程中,巧妙憑藉插圖, “你看到了什麼”,訓練學生的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激起了學習的熱情。

(二)自由朗讀,感知美;

讓學生自由朗讀二、三自然段課文,思考:丹頂鶴美在哪裡?找出自己體會到的描寫丹頂鶴美麗的句子,可以和同桌討論一下。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用嘴巴讀,迅速在腦海中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 熟讀精思,把文字元號轉換成形象。

(三)品讀課文,體驗美;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學,是本文的重點,值得細細品讀。以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很容易被丹頂鶴美麗的外形顏色吸引,這時,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教學丹頂鶴的顏色美時,我利用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語句,從而在腦海裡明確建立丹頂鶴的美好形象。對於丹頂鶴色彩的美,我重點讓學生比較理解“潔白”“黑”“鮮紅鮮紅”這三種色彩在丹頂鶴身上搭配的和諧分明。第二句把鮮紅鮮紅的頭頂比作紅寶石,通過放大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丹頂鶴鮮紅、富有光澤的頭頂,進而體會頭頂的一點紅使丹頂鶴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順勢理解課題上的“丹”,理解丹頂鶴名字的由來。句中 “嵌”的字義較難理解,出示帶橡皮頭的鉛筆,直觀形象地來理解。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具體描寫了丹頂鶴的形體美、姿態美。師問喜歡這樣的丹頂鶴嗎?引出本段的中心句“丹頂鶴很逗人喜歡。”銜接到本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讓學生自己讀讀,說說從中你讀懂了什麼?得出丹頂鶴的另一名字“仙鶴”。然後重點品讀“丹頂鶴無論在地上引吭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麼高雅。”先讓學生讀準句子,出示詞語“引吭高歌”、“展翅飛翔”要是就字面意思解釋給學生聽,他們很難理解;作者用這兩個詞就是為了表現丹頂鶴的姿態優美。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丹頂鶴動態的美,讓學生找找哪隻丹頂鶴在引吭高歌,哪隻在展翅飛翔,並做做這個動作。這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適時演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配樂配畫美讀2、3自然段。

音樂可以啟迪孩子大腦,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放鬆。優美的詩句,再配上動聽的音樂,讓人心曠神怡。抒發孩子內心的對丹頂鶴的喜愛之情。

接著,讓學生在頭腦中放放小電影,教者引背第3自然段,讓學生能背誦下來,起到積累的效果。

最後再啟發學生說說還有的丹頂鶴在幹什麼?相機出示圖片,一幅幅美不勝收的丹頂鶴圖片不停地刺激著學生的視覺感官:“水中漫步、捕捉小魚、翩翩起舞、哺育幼鳥、追逐嬉戲、梳理羽毛”。一個個富有詩意的畫名吸引著學生閃亮的眼睛,帶給孩子美的視覺享受。此時進行語言訓練“不論……還是……”。學生定能有感而發,結合看圖,豐富了想象,課文的語言在此時得到深刻內化。

蘇教版語文教材強調以讀書活動為“經”,語言文字的訓練為“緯”的一條“讀書感悟——背誦積累——遷移運用”的訓練主線。這一環節抓住重點語句訓練朗讀,是引導學生讀好書的重要手段,同時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體驗,在情感交流的“對話”活動中表達情感,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們進入樂讀、美讀的境界,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在學完2、3自然段後讓學生做個小畫家,給畫好的形態各異的丹頂鶴添上顏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鞏固所學內容,讓學生對丹頂鶴的美麗再次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另外,激發學生和丹頂鶴做朋友,保護丹頂鶴的慾望,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先展示丹頂鶴的第二故鄉——我國的黃海之濱,對“第二故鄉”的理解,讓學生把一,四節連起來讀,然後問:丹頂鶴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可以說遙遠的北方黑龍江的扎龍就是他的第一故鄉,第二故鄉就是“黃海之濱”。並補充介紹相關知識。引導想象丹頂鶴怎樣“無憂無慮”, 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給畫面配上解說詞。體會這個地方適合它生存,不僅僅是因為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為人類在保護他們。

這樣的設計正符合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功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持續發展”的要求。

(四)領悟情感,表達美。

孩子們經過小畫家的塗色、表演的點撥己是激情高漲,丹頂鶴的美麗形象已飛到他們的心裡,此時,讓他們戴上頭飾讀課文是水到渠成。

低段的語文教學應屏棄煩瑣的分析和故作深奧的解讀,提倡簡約和可接受性。我們的教學過程應力求簡單明快,教學手段應力求簡便有效,對教學內容的體悟應力求簡明扼要,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於接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顯示出活力與實效。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是一個互動的,有生命力的課堂,在“目標——過程——結果”的演變過程中,除了預設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定會“生成”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

“亦師,亦生,教學相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