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說課稿2.9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水果今昔》這節課的內容來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中《農業大家庭》這一版塊。本版塊主要讓學生懂得珍惜土地,體驗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付出的勞動與智慧,懂得尊重勞動成果,體驗勞動的愉悅,形成對待勞動、對待勞動者的正確態度。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瞭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通過體驗、嘗試農業勞動,提高相應的勞動能力。知道土地對農業、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週期性特點;瞭解二十四節氣以及“不違農時”的含義;瞭解農業勞動的基本過程。《農業大家庭》這一版塊共安排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物產”“菜籃子的變化”“水果今昔”“鄉下識五穀”“農業格言與諺語”“二十四節氣”“小小一粒米”八個小標題內容。本主題主要圍繞著南北方水果的種類及特點展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種類及水果生產的區域性特點,感受水果種類越來越豐富,體會交通運輸的發達及科技的進步。

二、教學理念: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這節課,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習過程中想方設法讓學生共同參與,採用體驗、探究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學習方法。

三、教學目標:

態度目標:通過過去和現在水果種類的對比,感受水果種類越來越豐富;通過在北方也可以吃到南方生產的水果,體會交通運輸的發達及科技的進步。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能力和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及參與社會調查的能力。

知識目標:瞭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種類及水果生產的區域性特點。

四、教學重、難點:

瞭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種類及水果生產的區域性特點。

五、活動準備:

學生:對附近水果店進行調查,瞭解本地和外地水果的種類,瞭解水果生產的區域性特點。

教師:收集一些相關資料,並製作成課件。

六、教學環境:

微機教室

七、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引入新課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各種水果也悄然上市了。老師先問學生喜歡吃水果嗎?學生一定回答喜歡,接著就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喜歡吃哪些水果?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話題,而且讓學生感覺到不是在上課,其實就是在聊天兒,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來激發學生說的慾望。

二、處理資訊 討論交流

1、討論交流了解南北方水果種類及生產的區域性特點

五一黃金週期間,我們已經佈置同學們對附近的水果店、水果攤進行了調查,並填寫了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表展示)讓學生介紹自己調查的水果店裡有哪些水果。學生還可補充介紹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教室走進社會,溶入大自然,以教科書為藍本,以所學知識為輔墊,通過自主探索與活動體驗來求得發展。以獲得社會實踐活動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參與意識、公民責任感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拓展了所學知識,增長了社會經驗,增進了學生的社會適應和創新能力。讓活動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的過程。】

2、瞭解不同地區的不同水果及特點。

在學生說出很多水果後,再讓學生把這些水果分分類,說說北方的水果有哪些,南方的水果又有哪些。(課件展示)接著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水果給大家介紹介紹?注意要介紹出水果的生長特點及水果特點。(在學生談到某種水果時,如果課件中有這種水果,教師就點選到相應的水果圖,讓學生更多地瞭解這種水果。)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根據學生的特點,給學生展示的平臺。拓展教學資源,落實知識目標。】

在學生介紹了一些水果之後,教師再把自己查詢到的中國水果網的.網址提供給大家。

告訴他們:如果你對哪種水果感興趣,就可以用滑鼠輕輕的點選它,來了解它。(邊講解邊演示)

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彙報交流自己的收穫和感受。

【設計意圖:這樣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利用網路答疑、解惑,體驗學習的樂趣!

3、習題處理

【設計意圖:學習之後的反饋很重要,如果運用多媒體裝置僅僅是讓學生看看熱鬧,那麼便失去了學習的意義,所以在學生自主學習後安排了這樣一個學習反饋。】

三、討論探究 拓展延伸

過去北方商店裡的水果品種非常少,特別是冬天,除了蘋果、梨以外幾乎看不到別的水果。南方的香蕉、菠蘿在冬天的北戴河就很稀罕了。現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使好多南方的水果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水果店、水果攤,我們隨時可以購買到。就此提出一個探究問題:我們能不能直接在北方種植南方的水果,在南方種植北方的水果呢?這樣我們不就可以吃到更新鮮的異地水果了嗎?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肯定的答案。

最後教師小結:是呀,正如同學們所說,只要有了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即便是生活在南方的水果也可以在我們北方安家落戶。在我區的集發觀光園的百果園中就可以看到南方的香蕉、橙子、柚子、火龍果等水果。這些南方水果如何在北方種植,還有待勤學好問的你去研究,親自解開這個謎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瞭解。

【設計意圖:雖然這節課即將結束了,但對未知的探究才剛剛開始。】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這個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學會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2、能力目標: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本課的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

四、說教法、學法

發現法:教學時,教師用攝像頭演示從各個角度觀察最多可以觀察到三個面。再次引導觀察發現。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時,設計讓每位同學把觀察到機器貓的形狀拍下來,通過動手,親身感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如,教學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時,引導學生觀察驗證,小組討論填寫觀 察 記 錄 表,得出結論,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

觀察法:例1觀察物體教學中的觀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例1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玩具狗,畫小狗,再觀察其他同學畫的小狗,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同一只小狗為什麼同學們畫出來的形狀不同。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五、說教具學具

《盲人摸象》課件、玩具狗等。

六、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三個環節來完成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1.講故事:從前,有四個盲人,他們從來沒看見過大象。有一天,這四個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邊,第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條腿,說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說道:大象像一堵牆。第三個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說道:大象像一條繩子。最後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問:這四個人摸到的大象的'樣子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3.全班彙報交流。生:他們摸得地方不同,所以摸到的大象的樣子也就不同。生:他們都只摸到了大象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都不能完整地說出大象的樣子。……

4.引入新課:由於每個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對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麼如果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又是什麼樣呢?這節課共同探討一下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

(情景引入,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了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觀察同一物體。

(1)定位觀察

提出要求:請組長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間,頭對準1號同學。

組織學生分組觀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麼樣子的?把看到的樣子用筆畫出來,畫完後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組織彙報交流。

小結:雖然觀察的是同一物體,由於每個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結果也不同。

(通過定位觀察、表述看到的物體的樣子等活動,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

(2)、換位觀察

請學生按順時針的方向換位觀察物體,請學生說說:你們現在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你形狀看到了玩具狗的哪一面?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個玩具狗,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

然後反饋彙報結果。最後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狀就不一樣了。

(通過換位觀察,加深了學生自身的感受,使他們親身體驗到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體的樣子是不同的。)

(3)、全面觀察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這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個玩具狗,並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遊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遊戲規則:聽清楚老師說哪個小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應該站在什麼位置能看到這一面,就馬上跑到相應的位置。

通過從不同位置對玩具狗進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使同學們明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資訊,主動地進行實際的觀察、比較,體會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並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進一步地完成這節課的教學要求。)

2、觀察不同的物體

請同學們拿出你帶來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間,並把玩具正面對著1號同學。

(1)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通過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物體,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發現,從而驗證了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結論。)

(2)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三)層次練習,應用拓展

1、教材第67頁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圖。

(2)組織學生觀察判斷。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圖分別是誰看到的,是誰看到的就在下面標出他的名字。

(3)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2、教材67頁的“做一做”。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67頁,這本數學書的側面、正面、後面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請你連一連。

3、總結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麼?

七、說誘思探究及新課改的體現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弘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使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節課是新課程人教A版選修2-1 第2章 第三節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圓和橢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學習的,也為後面的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做鋪墊。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數形結合)

圓錐曲線是一個重要的幾何模型,有許多幾何性質,這些性質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圓錐曲線也是體現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設計理念: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理念,融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利用學校部落格平臺進行網路教學,突出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思考性、有效性和創新性。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數學基本能力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注重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教育,同時反映數學學科前沿以及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絡;教學過程中體現過程性評價對學生髮展的作用,體現教師的有效指導作用。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理解雙曲線的定義

②能根據已知條件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③進一步感受曲線方程的概念,瞭解建立曲線方程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提高運用座標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及運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利用數形結合這一思想方法研究問題。

③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探索發現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親身經歷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的獲得過程,感受數學美的薰陶。

②通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契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形成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態度。

4、重點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①重點:感受建立曲線方程的基本過程,掌握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及其推導方法。

②難點: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的推導。

三、學情分析:

1、知識方面:學生已經學習直線、圓和橢圓,基本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對含有兩個根式的方程進行化簡,對數形結合、類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體會。

2、能力方面:學生對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較為熟練、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體性小組交流能力與協同討論學習能力。

四、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採用探究性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探究性學習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學生富有創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為,對新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的特點。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自覺主動地創造性地去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啟發式教學法就是以啟發、引導為主,採用設疑的形式,逐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證明——應用”的過程,發現新的知識,把學生的潛意識狀態的好奇心變為自覺求知的創新意識。又通過實際操作,使剛產生的數學知識得到完善,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增強了研究探索的綜合素質。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知識;通過設計問題,以支撐學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誘發他們進行探索與解決問題。並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複習引入

心理學強調,學習是在已有認知結構基礎上展開的.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原有的認識結構中相關的知識與經驗,自主地在教師的引導下促進對新知識的建構。這一環節既可以使學生溫故而知新,也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雙曲線的定義

通過課本的實驗探究(以動畫形式展示),引入雙曲線的定義:平面內與兩定點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等於常數(小於)的點的集合。

符號表示:()

其中:焦點——;焦距——(設為);

設常數

思考:1、去掉“絕對值”後,點M的軌跡為什麼?(用動畫展示)

2、若常數,則點M的軌跡是什麼?(用動畫展示)

1、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課堂教學的關鍵是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學習。

2、通過設問,把學生逐步引入問題情景中,通過師生互動等形式,讓學生在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同時,問題具有一定的梯度,對學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導和啟發作用。

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1、複習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步驟:建系、設點——列式——化簡——檢驗

2、推導焦點在x軸和y軸上的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推導焦點在x軸上的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另一組推導焦點在y軸上的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最後交換結論。

3、比較兩種標準方程。

兩點說明:①關係:②如何判斷焦點的位置:看前的係數的正負,哪一項為正,則在相應的軸上。(口訣:焦點看正負!)

1、在比較如何化簡方程簡單後,我選擇放手讓學生化簡,讓學生體驗化簡方程的艱辛,經受鍛鍊,嘗試成功,提高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

2、在得到雙曲線的標準方程之後,我和學生共同總結推導雙曲線標準方程的步驟,其目的是進一步強化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步驟,同時也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3、體現類比推理的思想.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和類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導過程中我令,一是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對稱性,二是為後面幾何性質的學習做鋪墊。

例題解析

例1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清楚:求雙曲線的焦點座標(或者是方程當中的),必須要把方程化為標準方程。

通過例2讓學生明白,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主要是確定兩個要素:一是雙曲線的位置,由焦點來決定;二是雙曲線的形狀,由來決定。

例3是雙曲線的實際應用,關鍵是利用雙曲線的定義來解題,要注意焦點的位置。

課堂小結

為了讓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我讓學生自己概括所學的內容。我認為這樣既能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

線上測試

通過學校的網路平臺,讓學生及時鞏固基礎知識,同時也可以瞭解全班同學的答題情況。教師進行點評。

及時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作業佈置

上交:人教版高中數學選修2--1

P61 習題2.3 A組 第2,5題和B組第2題

不交:第2課堂2.3.1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

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一、雙曲線的定義

二、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1、焦點在x軸上 2、焦點在y軸上

三、例題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選擇這樣的板書設計,其目的是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本節課的重要內容。

七、評價設計

本課最大的特點是:(1)課堂上能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例如:利用幾何畫板和flash畫橢圓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事物發生的過程.許多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2)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梯度地提出問題.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全過程,問題的提出是一個緊扣著另一個,學生按照我的引導,一步步得出最後的結論,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的充分調動.(3)通過線上測試檢查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情況,在得到學習情況的反饋後,我及時給予解決,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引導學生從實驗探究得出雙曲線的定義,類比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得出雙曲線的標準方程,例題講解的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擺在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立場上,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探究、歸納、分析、總結等活動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讀圖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本節課採用“網路環境下數學課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教學容量較大,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能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利用線上測試邊講邊練習進行教學,讓學生得到及時的鞏固,在關鍵的重點讓學生進行討論發現,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再發現、再創造的感受.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整數乘分數》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這個內容中,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整整數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只是這裡的相同加數變成了分數,同時分數乘整數又是分數乘分數、分數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基於以上原因,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整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遷移轉化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嘗試探究,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整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藉助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審題,理解題意。

2.嘗試教學法:從主題圖中獲得資訊,嘗試自己探究,討論解決。

三、說學法

本節課的學習依據知識的遷移,應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嘗試自主探究,把新知識轉化為已經學習過的就知識,進一步瞭解知識之間的聯絡,適時點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教師讓學生嘗試、觀察、討論、探究中獲取知識,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揭示課題。

通過兩組計算題:

複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以舊知揭示課題,為新知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合作探究,發現新知

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三位小朋友,他們每人各說了一句話,

出示情境:

奇思:我早上吃了6塊餅乾,

笑笑:我吃的餅乾數是奇思的1/2

淘氣:我吃的餅乾數是奇思的2/3

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適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笑笑吃了多少塊餅乾?淘氣吃了多少塊餅乾?通過圖形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溝通了6的 和6個 ,6的 和6個 的聯絡,學生順利列出算式:6 X 1/2 6X 2/3,並在計算中提醒學生,能約分的要先約分,解決了問題。進而揭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的道理。並及時延伸:8的 3 /4是多少?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順利解決了問題。

三)鞏固訓練,理解算理

1、塗一塗,算一算: 在學生獨立完成練習的同時,他們對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已建立起模型,解決起來很順手。進一步熟練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並體驗如果先約分,再計算,比較簡單。

2、火眼金睛辨一辨:通過學生錯例,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認真讀題、審題、捕捉題目中關鍵資訊的能力的教育。也讓他們感受不嚴謹治學所帶來的後果。

3、計算小練習,進一步熟練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提升計算速度和計算準確性。

四)反思學習,體驗策略

讓同學們談談都有哪些收穫?我抓住整數乘分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以及計算過程中先約分再計算等知識點再一次讓知識完整的展現給學生,加深學生記憶。

五)拓展延伸

一個書包原價30元,打九折後的價錢是多少元?請再舉出一個能用此算式解決的問題。

讓數學課堂變苦學為樂學,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帶著歡愉之情走出課堂,也迷戀於課堂。

五、說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通過突破難點達到突出重點的教學思路,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給學生充足的嘗試探究的空間,學生在探究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練一練”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探索並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教學效果明顯,學生對於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都能獨立解決。詮釋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的本質。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影)、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

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

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

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

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

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

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

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影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說課稿 篇6

一、說活動內容:

《小花籽找快樂》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一種,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小花籽找快樂》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花籽”尋找快樂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故事中生動、有趣的角色對話,使幼兒充分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懂得為大家服務才是真正的快樂,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好教材。我在活動中製作了課件,讓幼兒通過欣賞、親身感受、體驗、表達自己幫助別人後的快樂。

二、說活動目標:

新《綱要》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根據這一要求,制定了三個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內容,會運用故事中的語言比較連貫完整地回答問題。

2、懂得為大家做好事,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道理,體驗快樂情感。

3、能積極參加活動,會用“快樂,快樂,我為大家……大家喜歡我”句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說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在故事中體驗快樂。

難點:引導幼兒理解給別人帶去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

四、說活動準備

1、故事:《小花籽找快樂》

2、小花籽、太陽公公、小鳥、蜜蜂、青蛙、的圖片。

3、多媒體課件

五、說教學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活動中我除了挖掘教師自身的教育價值,以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還注意挖掘此活動中所隱藏的教育價值,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境式教學法:在活動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用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帶入情境之中,讓幼兒身臨其境的跟隨小花籽一起去尋找快樂答案,緊緊地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讓幼兒在一個寬鬆的情境中勇敢地表達自己想法。

2、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分段播放、完整欣賞,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3.討論談話法:在活動中,我將討論法結合在講述故事過程中。如:小花籽看見太陽問“太陽公公,請你告訴我,你快樂嗎?”太陽公公笑呵呵回答“快樂、快樂!”然後請小朋友而共同討論:為什麼太陽公公快樂?

4、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採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如:當講述太陽公公的語言時,我採用低沉的、語重心長的口氣,及和藹可親的表情來表現,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點,並能較好的集中幼兒的注意力,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5、另外我在活動中還運用了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瞭解釋性提問(如:小蜜蜂為什麼要給大家採蜜啊?)、假設性提問(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們會怎麼做呢?)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六、說學法指導:通過本次活動,主要採用欣賞法、發現法、講述法。

1、欣賞法:引導幼兒學會理解作品內涵,鑑別作品的美及分析評價文學作品,使幼兒獲得美的享受,喚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培養愛與憎、美與醜的道德意識,提高鑑賞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引導幼兒來體驗幫助別人的那種心情,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從而突破難點。

2、發現法:教師提供適於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現知識。在活動中,請幼兒回憶、討論故事中幾種事物的本領,通過提問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發現為什麼太陽要給大家帶來陽光和溫暖……,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講述法:主要教會幼兒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恰當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動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提問,為幼兒提供講述的空間,啟發幼兒用巨集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並且注意為每名幼兒創設講述的機會。

七、說活動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談話匯入,引出故事主題,二是欣賞故事理解內容、三是加深對快樂涵義的理解。

(一)、談話匯入,引出故事主題 激發活動興趣。

(二)、欣賞故事,理解內容

1、課件操作,理解重點片段。課件的.操作,能快速抓住幼兒眼球,集中幼兒注意力,使幼兒與散文中的形象近距離接觸,更好地與散文人物對話,走進散文的情境中。同時,可根據幼兒情況,把握學習的節奏,也以最簡單的方式達到了最好的效果。

提問:

(1)小花籽去幹什麼了?(幼兒回答,指導幼兒把話說完整。)

(2)小花籽看見了誰?說什麼?別人是怎樣回答它的?(引導幼兒討論,將理解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3)小花籽找到快樂了嗎?是誰幫助它的?小花籽最後在哪裡?大家喜歡小花籽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幼兒不但要理解故事,還要將自己理解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幼兒卻能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嘗試完整的表達。)

(4)完整地欣賞故事,感知理解故事的內容。(幫助幼兒把獲得的經驗加以完整再現和總結,從而掌握散文內容,激發情感體驗。)

(5)扮演角色表演散文中的對話。(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理解事物的特性。

(三)加深幼兒對快樂涵義的理解。

太陽、小鳥、蜜蜂、青蛙和小花籽都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小朋友你們快樂嗎?你是怎樣找到快樂的?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表達自己對快樂含義的理解。幼兒和老師的對話交流,也更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快樂的理解。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動物吃什麼》是省編教材大班上冊主題五:有趣的動物中的活動內容。本活動是在瞭解了動物的外形之後,繼續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觀察動物,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祕的興趣。培養幼兒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選取《動物吃什麼》作為活動素材是因為:

(1).幼兒對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是非常喜歡小動物的,他們眼中的動物是他們的好朋友。能和他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重要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從幼兒興趣出發選擇內容易激發幼兒興趣。

(2).幼兒的知識水平.進入大班,幼兒對一些動物吃什麼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動物種類繁多,他們瞭解還很膚淺,而對草食,肉食,雜食知道的應該更少。《綱要》中說:教育內容的選擇即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即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經驗和視野。

(3).靈活性強.本活動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執教者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去準備。有足夠的空間收集活動中所需要的材料,只要本活動留著,什麼時候都可以執教。

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 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祕的興趣

2. 引導幼兒瞭解不同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

3. 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幼兒興趣出發,選擇本活動就是為達到目標1、2,這也是教材提出的目標要求。為什麼我又加上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目標呢?因為我有時感覺到雖然實施素質教育了,也啟發了,也探索了,然而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卻沒有同步發展。半句話,一個字,一個詞的說,我覺得利用本次活動在充分完成目標1、2的基礎上還有很大空間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動物小狗,開始小狗來動物園了——我想給小狗送骨頭——我的好朋友是小狗,它喜歡吃骨頭——我的好朋友是小狗,我把它放在3號桌上,因為它喜歡吃骨頭。《綱要》中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興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本活動就為幼兒提供了語言交往的平臺。

為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培養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祕的興趣。

難點: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

為了突破重點、分散難點,我做了如下準備。

1. 動物卡片.20多種動物卡片。

青草、竹子、桃子、骨頭、玉米等圖片

2. 動物聚餐餐桌圖三幅

二、說教法

1. 情境教學法

本活動把幼兒帶入動物園參觀動物為情景,瞭解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 討論法

討論法是教師與幼兒圍繞某個問題進行思維碰撞或思維發散,本活動中討論的內容是由教師發起的,動物園還有許多動物,它們喜歡吃什麼呢?這樣運用已有的經驗,聯絡實際,發揮想象。對於吃雜食的動物也逐漸認識起來。

3. 示範法

即有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為幼兒提供具體模仿的範例。也有能力強的幼兒為其它幼兒提供的範例。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效果會更好。

當然教學中還靈活運用了其它教學法:如:提問法、觀察法、操作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開通了幼兒多種感知通道。這也正象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認識物件的體驗也就越細緻,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

三、說學法

淺顯的謎語,逼真的動物叫聲,引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幼兒聽的習慣和說的習慣。活動情景的設計把幼兒帶入一個動物世界。他們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動物,精練的提問:你想給誰送什麼?你的好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在這樣有梯度的提問中,幼兒的語言越來越豐富,語言表達的內容呈螺旋上升,表達能力自然提高。聽的習慣、說的習慣也在培養。小動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兒的分類能力。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即得到樂趣,又活躍了思維,即培養了興趣,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過程

《動物吃什麼》是一個綜合活動.包含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其基本目的是通過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我採用環環相扣的組織形式,活動流程為:設定懸念、激發興趣——找朋友感知發現——組織討論。擴散思維——動物分類。提升經驗——活動延伸,擴充套件視野。

1. 設定懸念,引起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一半。動物園又來了新朋友。誰來動物園了?緊緊吸引了幼兒,通過聽聲音,看動作,猜謎語把動物們引出來,一下子就把幼兒帶到了動物世界,激起他們的興趣。

2. 找朋友,感知發現

(1).飼養員叔叔給動物準備了好多吃的,它們是什麼?

教師逐一出示食物圖片,鼓勵幼兒說出這是什麼。

(2).你給誰送什麼?

幼兒說出給誰送什麼,並動手操作。然後扮演動物的老師說謝謝小朋友。送給我……引導幼兒說出不用謝。這裡的師幼互動,即為下面的語言訓練提供了示範,也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同時也為下面幼兒之間的互動打下了基礎。

(3).你的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

部分能力差的幼兒,有了前面的語言示範,也能試著說出來。這裡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麵向全體。

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通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即瞭解動物吃什麼又發展了語言。

3. 組織討論,擴散思維

動物的種類繁多,前面幾種只是代表。經過幼兒討論想象,會說出更多的動物,能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祕的興趣,使本活動重點得到突破。還有許多小動物它們是誰呢?它又吃什麼呢?當老師問討論結果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有些動物只吃草,有些動物只吃肉,這樣就為下一步動物分類打下基礎。

4. 動物分類,提升經驗

如果簡單的讓小朋友給動物分類,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於是我設計了動物聯歡、共進午餐的場景。你的朋友是誰?它應該在幾號餐桌上,為什麼?為了減少盲目性,每號餐桌上先送上兩個小動物。老師簡單總結,幼兒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放置其它小動物。每位幼兒都非常興奮和愉快。興奮和愉快是幼兒活動的最佳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幼兒都敢說,敢做,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積極性比較高。在這裡把零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認識了許多動物,瞭解到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落實化解了難點。

5. 活動延伸,擴充套件視野

動物範圍的廣大,讓探索沒有止境。如果就此結束。剛激起的興趣也持續不了多久。本活動的生成、延伸也是一定的了。動物不同,喜歡吃的食物也不同。請小朋友注意收集有關動物的資料和圖片,帶到幼兒園來,大家互相交流。

說課稿 篇8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語第二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識字4》。

一、說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識字課文。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的形式,要求學生認識“蜻” 、“蜓”等14個生字。

本課由六句兒歌組成,不僅形象地介紹了六種小動物在夏天時的活動情景,還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兒歌這一藝術形式,從而引導學生注意發現和積累語言,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說學情分析

由於一年級的國小生剛從幼兒園升入國小,他們將踏入正式的、正規的教育學習,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具,運用各種小遊戲、兒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字,用更多的方法識字,熟記它們的音、形、義並能用學過的詞語說話,為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充實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 “蜻”、“蜓”等14個生字,會寫“螞”、“蟻”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語言美。

3、有主動積累語言的願望,能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增長知識。

四、說教學策略

(一)說教法、學法

識字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識字,還要教給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具有主動識字的願望,並掌握獨立識字的方法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因此,擬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匯入法。利用插圖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2、編韻語記憶法。培養學生運用巧妙方法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說教具、學具:

1、插圖

2、詞語卡片,上面有生字。

(三)說教學程式

第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一年有哪幾個季節?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過去,夏天就會來了。夏天多美呀,請大家先來欣賞一幅夏天的圖畫,請大家仔細看看圖上都畫有什麼?(利用圖畫這一直觀的教學資源,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看圖,師描述畫面內容。(師按順序描述畫面內容,為一年級國小生按順序有條理地觀察畫面作了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為以後的學會觀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誦讀感悟

1、夏天這麼美,我們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歡幹什麼呢?我們在夏天玩得多開心呀,小動物們也沒閒著,想不想知道它們都在忙什麼呢?請看兒歌。(先說說小朋友自己在夏天的'活動再看看小動物們的活動,學生興趣盎然。)

2、多種形式讀兒歌(因為“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基本途徑,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課文內容的最好方法。多種形式的讀,學生情緒高漲,讀得原汁原味。)

(1) 教師範讀

(2) 生自已試讀

(3) 抽查讀,相機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意思

(4) 男女生接力讀

(5) 問答讀(師問生答、一生問大家答)

(6) 帶動作表演讀

第三、學習生字

1、這首兒歌中出現了哪幾種小動物,請你用鉛筆將它們畫出來。(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2、指名說,師板貼(將生字、詞板貼出來,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各種形式的讀又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

3、多種形式認讀:全班齊讀,開火車讀

4、引導學生觀察,初識形聲字

5、編韻語鞏固記憶。(讓學生用巧妙的方法來學習、記憶,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結束全課

1、齊背兒歌。

2、小結:

學了這首兒歌,我們認識了這麼多小動物,它們不光可愛,還非常了不起。我們在課外時間要仔細觀察它們的生活,去了解它們、關心它們,作它們的好朋友!(由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觀察,豐富他們的生活,增長他們的學識,還使他們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說時間安排和板書設計

時間安排:匯入5分鐘、誦讀感悟11分鐘、學習生字20分鐘、結束全課4分鐘

板書設計:蜻蜓蝴蝶 蚯蚓 螞蟻 蝌蚪 蜘蛛(板書設計一目瞭然,突出了學習重點)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CAI課件,每組學生一張校園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讓學生介紹恩施的旅遊景點,自然引入課題位置與方向。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辨別方向

步驟1: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看太陽辨別方向,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絡,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步驟2: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況,讓學生介紹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東西,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步驟3:遊戲活動,聽口令做動作

活動(1):老師叫口令,師生做動作;東邊的.同學起立跺跺腳,西邊的同學起立拍拍手,南邊的同學起立摸摸臉,北邊的同學起立揮揮手。

活動(2):學生幫助老師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學坐下、面朝東的同學坐下、面朝南的同學坐下、面朝北的同學坐下。

活動(3):學生到教室中間聽令做動作,向東站好,向南一轉,向西一轉,向北一轉。

活動(4):學生叫口令老師做動作,面向南站好,向東一轉,向北一轉,向西一轉。

形式多樣的遊戲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做中學,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輕鬆愉快地理解了數學知識。

步驟4:引導學生歸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去發現,有利於學生掌握這四個方向的關係,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體驗方位的相對性,你們組在老師的哪個方向

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藉助師生間的位置關係,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相對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製作校園平面圖:利用學具擺出學校的平面圖,既讓學生感受到校園建築佈局合理、美觀,又讓學生認識了學校建築物所在的方向。

(三)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通過靈活有趣,富有創新的練習,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學回家怎麼走?三(6)班同學到市地稅局看花園怎麼走?判斷胡老師要去的廣場或超市;小導遊摸擬走風景點。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運用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說一說”、“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悅,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能力。

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江西版國小美術第十冊第1課《凝固的動感》。下面,我著重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據《國小美術課程標準》所確定的階段目標,確定這課屬於造型表現這一學習領域。本課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欣賞一些精彩畫面和優秀雕塑作品,教師對這此畫面和作品進行講解。本節課中,我想加一點內容:讓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雕塑,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面對的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年齡段的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結合他們的學齡特點,本著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感人的形象作品的欣賞,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培養學生去觀察生活、關心生活,進而熱愛生活。

2. 初步瞭解雕塑的製作和表現手法,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3. 利用一些實物,動手製作一些簡單的雕塑,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確定了目標,本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教學重點:通過對感人的形象作品的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利用實物,動手製作雕塑。

三、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新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過程、享受學習快樂。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造的快樂,發展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視訊播放一些精彩瞬間,如體育賽場上、抗震救災中那一幕幕感人畫面。學生欣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師問:我們用什麼方法可把這些精彩瞬間銘記呢?(學生回答後,引入“雕塑”一詞)

(二)介紹“雕塑”一詞的含義

教師介紹雕塑的含義和分類

(三)欣賞雕塑作品

1、展示一些實物雕塑,讓學生親身感受,親眼所見雕塑,從而加深對雕塑的理解

2、視訊展示《走向世界》、《崛起》、《永恆的運轉》、《拋鐵餅者》、《挑戰》、《接力》、《中國女排》等作品的'圖片,然後教師對這些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進行介紹,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四)討論、交流

學生3—5人一個小組,談談以體育運動為題材所創作的雕塑作品的美感。

(五)動手製作

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些素材,製作一些簡單的雕塑。

(六)作品展示評價

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並說出自己的創意理念,師生均可對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

(七)課堂小結

最後,教師對本節課作一總結。

總之,這堂美術課通過精心設計,通過欣賞作品,討論交流,動手製作等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

我的說課完畢,希望各位評委多多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