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說課稿2.39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說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課依據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現快樂.主動.健康發展,根據國小身心特點,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及合作精神,最終達到健身與健心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後滾翻動作,發展學生靈敏.協調.柔韌素質。

2.使學生能夠掌握動作,提高學生動作協調性控制能力。

3.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

三、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不斷激發學生興趣,感受體育活動的快樂,體現健康的發展。

1、本課的開始,學生隨音樂進行小動物模仿的活動,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在邊唱邊跳中培育學生模仿.表現的能力,從而達到熱身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活動。

2、在技巧:後滾翻教學中,教師運用多樣化新穎的教具提高學生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先通過多樣活動體會滾動的感~受,並且滿足了學生好奇心理。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進行,通過學生反覆練習熟練動作,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地位,練習中學生自評.互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觀察的能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加強合作與交流,活動形式由個體發展到結伴練習最後到小群體練習,從而提高學生興趣,感受成功後的快樂。

3、通過遊戲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能力和表現力讓學生在遊戲中提高身體素質,讓學生在合作遊戲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4、韻律放鬆,讓學生在快的音樂節奏中放鬆身心,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全面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教學預計:全課練習密度:45~50%平均心率:130~5%次/分

說課稿 篇2

說課:幼兒喜歡吃各種麵食,但對面粉的特性一無所知。麵粉的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強。中班幼兒喜歡探索、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並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為愉快,所以我們設計了關於麵粉的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前我們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麵食製品,為開展活動提供感性經驗。本次活動中,幼兒大膽操作、探索,滿足了他們極大的探索慾望,並且在操作的同時讓幼兒進一步感知了麵粉的特性,體驗了揉麵團的樂趣。本次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通過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動的主題“麵粉”,並給予幼兒一定的探索機會,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去初步感知麵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環節為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活動之前我們帶領幼兒參觀拉麵館、水餃店等等,感知麵粉加水將麵粉變成團的過程。設計中我注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通過嘗試活動發現問題,在動手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自主發現、相互討論、學習經驗並極大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感知了麵粉與水之間的關係,知道放適量的水才能使麵粉變成麵糰。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體驗了揉麵團的樂趣。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在揉麵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水放的過多,造成麵糰過稀;二是水放的過少,使麵糰變形。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濃厚,基本完成目標要求。

《綱要》組成員討論與建議:

1、幼兒語言詞彙較豐富,語言能力強,教師指導語較好,第一次出示麵糰時可以出示老師自己的示範團。幼兒不大會搓,教師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選擇盤子,讓幼兒看幼兒作品時也要出示盤子裝的。小結時可以看看小手怎麼樣變乾淨,教師也要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技能。

2、語言精練,環節過度自然,層次清楚,分享經驗不夠及時,要深入幼兒的提問。不要輕易否定幼兒的答案。不要說“好不好?對不對?”座位可圍成圓,教師可成為一員參與,可以考慮增加做好的麵食,讓幼兒品嚐會好一些。教師可以參與中去,進行隱性指導。

3、科學活動生活化,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的教態、語言很符合幼兒特點,教學要求清楚。座位可採用小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時能再細一些,進行對比。活動開始時可以從主題中來,結束時可以品嚐,回到生活中去。

4、幼兒手上的麵糰太多時,可以指導幼兒將手上弄乾淨的方法。

專家評析:

科學活動:孩子興趣很高,活動時間三十一分鐘。幼兒一點點加水做成麵糰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對於技能的問題,教師可隨機地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可以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出示做好的麵食再說說哪些東西是用麵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兒的經驗少了一些,可以課後進行豐富。教師對於幼兒回答出來的問題反饋的少了一些,每個環節要強化一下,給幼兒一個反饋。可以課後在幼兒面前做成面片,讓幼兒來吃,讓幼兒來體驗製作的成果,也是一種愛惜糧食的體現。教師研究精神值得學習,幼兒上來講述的語言聲音很大,挺好。幼兒在製作麵糰中興趣很高,在體驗失敗與成功中獲得發展,目標一可具體些,感知麵粉的特徵。麵粉散的特徵可以提升。前期準備中要加入知識經驗準備。在探索活動中觀察、指導是本節活動的弱點。幼兒的問題要觀察、提出來。怎麼解決問題方面要請幼兒多講,讓幼兒觀察。有的幼兒做的團小,團大,要引導幼兒去觀察,解決問題。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8頁與第9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東、南、西、北以及給定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8個方向的位置關係,也就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自己的方向板,進而使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依據判斷出的一個方向,辨認其它的七個方向,是對先前“方向”這一知識的補充與延伸。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空間觀察能力和方位意識。它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由於學生已能正確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了,因此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製作方向板,然後運用方向板在教室或者校園內認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是這麼安排的:首先出示例4校園地圖,學生在操場上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的活動情境。目的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接著呈現做一做。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方位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活動情境。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然後通過呈現學生觀察“動物園導遊圖”的情境,使學生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各場館所在的位置,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最後呈現做一做,

1路公共汽車行車路線圖,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價值。)教材力圖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教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2、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不同程度地積累了一些確定方位的經驗和策略,但這些經驗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為三年級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較弱,方向感不強,抽象的方向知識對於他們來說,很難理解掌握。因此,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3、教學目標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除了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外,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情感與態度目標: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教學重點、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教學重點: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根據一個方向有條理的推斷別外七個方向。

這些目標不是逐條逐條零散完成的,而是在學生自我探究、自我獲取的過程中一體化完成的。

二、說教學策略

1、設計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說教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3、說學法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以校園為背景讓學生說說各個方向有什麼?

(創設這一情境目的是使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複習以前所學的方向知識,讓學生處於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為下面進行新的方向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多功能廳在學校的什麼地方?這節課我們將學習方向與位置的另外四個方向。(板書課題)

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並不簡單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目的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引起學生情感的整體參與。

(1)先讓學生獨立思考。(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想法。(3)師生交流想法。出示指南針,讓學生拿出他們的學具指南針。請學生介紹指南針的有關知識,瞭解指南針的用途。知道指南針是我國古四大發明之一,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自主觀察指南針,看看你能發現什麼。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為下一步進行小組合作作好鋪墊。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學生的發現,提出要求:小組長安排,按順序發言,可以相互補充、糾正,比比看哪組的發現最多。彙報交流,檢查鞏固。【通過集體彙報交流,在教師的系統總結下並板書下,幫學生建立對另外4個方位的概念,並整體感知八個方位。】同時板書八個方位(4)說說食堂在校園的位置。說說本校這四個方向各有什麼。

(5)給定一個方向讓學生做一張方向盤。

(通過這樣的幾個層次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中來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破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同時可以使學生掌握的更加深刻。)

2、做一做。說說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後師生交流想法。旨在讓學生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枯燥感,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

3、去動物參觀,不知道該怎麼走?讓學生藉助動物園導遊圖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看8個方向的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當學生認識4個新方向之後,就要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提供學生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的掌握新知,教師只是引導,讓學生從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來感知新知。在課中,我把指南針與練習中的方向板整合,並將本課的重點(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融於其中,讓學生口答指南針的方向填寫,並讓學生完成方向板,之後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方向感。

(三)通過練習,鞏固新知

嘗試做一做,說一說,1路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

旨在鞏固學生對8個方向的所學,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方向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作用與意義。

(四)自我評價,拓展延伸。

這節課中我們一起學習了方向與位置,而且同學們還親自參與了設計,老師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的收穫,這節課你認為誰最棒?你對自己滿意嗎?

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說板書設計。

至於本節課的板書,我致力於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板書設計: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西北上北東北

左西—|—右東

西南下南東南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珍珠鳥》是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重點閱讀課文,以往舊教材側重於按文體來編寫;而新課程的課文分類清晰,則按相同的事物或主題來編寫。積極採納了新課標的建議“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寫動物的佳作,有馮驥才的散文《珍珠鳥》、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斑羚飛渡》、詩人牛漢的代表作《華南虎》、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動物小品《馬》以及蒲松齡的神奇故事《狼》。這些文字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通過閱讀,還可以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其中的《珍珠鳥》一文主要記敘養鳥活動,著重描寫“我”與珍珠鳥之間發生的變化過程。本文旨在讓學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應養成積累、觀察的好習慣,並理解課文內容,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質疑和練筆,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感受。對於剛踏入國中生活的學生來說是一篇感受美的極好範文,值得細細品味。

二、說目標

《珍珠鳥》一文以細膩的筆觸、綽約的文姿。記敘了“我”與珍珠鳥的親近變化過程,並揭示了一個深刻哲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喜愛之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語文新課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的三個維度,確定的教學目標為:1、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培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2、能篩選的關鍵資訊,整體上把握文字的基本內容,提高對美文的鑑賞能力。3、通過閱讀,感知文字的基礎上,採用討論(質疑)等綜合學習的方式,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體驗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本文主要採用“朗讀型美讀鑑賞法(葉聖陶提出)”以及“討論(質疑)式”的教學方法。美讀分:個別讀、同桌讀、有選擇地讀、齊讀;討論式:採用四人小組,小組長負責制,並作好記錄。設定此兩種教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瞭解、感悟文字都離不開讀,讀是一切的基礎,結合本文可以通過讀來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2、本文是一篇美文,乃靈秀之作,美詞佳句值得細細品味、鑑賞。3、討論(質疑)能夠發揮學生個性,更好的理解、感悟文字。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加深情感體驗,並在討論中培養互幫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首先,應該讓七年級的學生,懂得美,更要能發現美,學會朗讀並能發現優美詞、句,進一步品味文字;其次,學會把對文字的獨特感悟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養成多動筆的習慣。

五、說過程

1、組織教學:播放FLASH: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課前教學能夠拉近師生的距離,使情感得到交流,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2、整體感知:

聽錄音,談感受。

要求通過篩選關鍵資訊:說說信賴是怎麼獲得的?“我”做了些什麼?小鳥發生了哪些變化?

聽錄音,快速瀏覽,使學生俯視全文,對文字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文字的重點,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3、美讀(鑑賞)

有選擇地、反覆朗讀。找出你認為精妙的句子(修辭、句式等),並談談你的感受。

語文教育的老前輩、學識淵博的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詠的時候,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是啊,讀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感。可見,美讀、精讀在閱讀中很重要,目的是為了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在整體把握,感受體驗,而不是純理性的,機械的分析。一邊緩緩朗讀,一邊慢慢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讀物的理解,對那些優秀篇章,名言佳句,做到“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味”乃到愈讀愈有味,趣味無窮。好的語文教師總是在朗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緒,通過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抒發情懷。

4、質疑(討論)四人小組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提問和解決問題。可使學生形成主動質疑、存疑、設疑和問題的自覺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對文字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拓展(課內小練筆)

模仿課文,寫狀物片段。

要求:試一試,將自己的喜愛之情融注在對小動物的描寫中。

“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新課標中有這樣的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使學生能把學到的、感受到的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培養了能力。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二冊中的內容。

這篇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說的是樹木有根,根紮在泥土中,樹木是靠根吸收水和養分的。課文按照“做夢的起因——做夢——從夢中醒來”的順序寫的。課文形式活潑,富有情趣。

教學目標:

1能夠讀準本課生字生詞,認識“三點水旁”和新筆畫“橫折彎”。認讀7個字,書寫渴字。

2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知道小樹紮根在泥土中,靠根吸收水和營養。懂得不要總是羨慕別人的長處,自己也有長處。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驗小樹的心情變化。學習生字“喝”、“渴”。

教學難點:理解“小樹為什麼從夢中急醒了?

二、學情分析

孩子們能運用漢語拼音這個武器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因為這篇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非常吸引他們,他們覺得這篇課文很有趣,所以孩子們讀起來朗朗上口。他們初讀課文後,能根據課題提出自己不懂得問題,已初步形成質疑解疑的能力。

三、教法學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情況,我從學生熟悉的夢談起,引出課文內容,通過讀,看,結合生活實際,補充材料等方法,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知識,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讀懂了課文,知道了樹和許多植物都是靠根吸收水和營養的。懂得了每個人都有長處,不要總是羨慕別人的長處。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師板書“夢”字)認識它嗎?今天要學的課文在講誰的夢?(板書小樹)今天,我們就學習第6課——小樹的夢,齊讀課題。讀完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從學生熟悉的夢引入課題,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學生初讀課文後,抓住重點生字進行重點地指導。例如教學

渴喝這兩個生字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

①讀一讀,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髮現相同點:右半部分相同。

不同點:偏旁不同,“渴”是三點水旁,“喝”是口字旁)右下邊筆順要記清楚,老師帶領學生書空。

②怎樣區分這兩個字呢?“渴”為什麼是三點水旁,“喝”是口字旁?

小結:心裡想水就是“渴”,所以“渴”字是三點水旁;張開小口才能喝,所以“喝”是口字旁。

師:看這兩個字跑到句子中來了,能讀清楚嗎?

③出示句子:

過了一會兒,它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

(生練習讀,指名讀。)

師:寫一寫,你會記得更牢。我們怎樣才能把它們寫漂亮呢?

④指導書寫(課件出示田格範字)

a.渴、喝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右上和右下寬窄也不同,上窄下寬要看清。

b.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壓住中線的筆畫。

c.教師示範寫“渴”,師邊示範寫邊敘述書寫要領。

過渡:“喝”和“渴”一樣,都是左右結構。

d.生練寫“喝”、“渴”,描一個“渴”字,用心體會結構。

通過音形義寫的有機結合,讓孩子們在讀文中識字,從而體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識字與課文的融會貫通。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師:讓我們把這些字詞送回到課文中去,再輕輕拿起書,走進它的夢裡,認真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小樹到底夢見了什麼?

1、生朗讀課文,彙報。隨機板書:沒了根追問:你從哪知道的?

出示句子:

它夢見自己沒了根,就高興得跑哇跳哇。

2.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在具體的語境中練習說話:

你就是那棵小樹,你夢見自己沒了根就高興地跑哇跳哇,你跑到樹林裡;(生填空)

你夢見自己沒了根就高興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公園裡;

你夢見自己沒了根就高興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商店裡;(生填空)

你夢見自己沒了根就高興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山坡上……

師:沒有了根,你自由嗎?高興嗎?用你的讀告訴大家。指名讀,評讀,一起讀。

3、看課件情境加教師敘述:小樹夢見自己跑到了山坡上。火紅的太陽掛在天空,又晒又熱,小鳥兒躲進了樹蔭,小草被晒得低下了頭,小蝴蝶也藏到了花瓣下……沒了根的小樹,你跑累了嗎?渴了嗎?隨機板書

想喝水

出示句子:

過一會兒,小樹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根沒有了,怎麼辦呢?

生讀一讀,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師隨機完整板書口渴了想喝水

指名讀,評讀

師:你真是一棵著急的小樹。

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我採取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在具體的語境中練習說話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為指導學生的朗讀奠定了基礎,從而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小樹為什麼從夢中急醒了。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正因為小樹羨慕小花鹿能跑能跳,所以做了這樣一個夢。這場夢啊,可讓小樹深深體會到了沒有根的煩惱。讓我們再輕輕地拿起書,再一次走進小樹的夢。去讀讀這篇課文吧。

2.第二天,小樹又看見小花鹿蹦蹦跳跳地跑,它會想什麼,說什麼呢?生說一說。

3.課文說小樹是用根喝水的,可是,根在深深的地下,怎麼能喝到水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查資料。

在課文的結尾處展開想象,讓學生進一步懂得了每個人都有長處,不要總是羨慕別人的長處。這是對課文中心思想的昇華,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式設計、板書設計”四方面來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應用,在此基礎上,由相等關係轉到不等關係、來學本章內容;學好本章內容,為一次函式等數與代數的後續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課在上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礎上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嘗試對學生類比推理能力進行培養。通過利用數軸來確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相關概念;會利用數軸解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理解並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四種情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利用數軸來尋求不等式組的解集、及探討交流不等式組解集的四種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3) 情感目標:

將不等式組的解法和歸納留給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完成,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合作交流意識與創新意識,為學生在今後生活和學習中更好運用數學作準備。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不等式組的有關概念,會解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難點:利用數軸準確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

二、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會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數軸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本節我們要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學生易於接受,因而能更好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再者,現在的學生已經厭倦教師單獨的講授方式,希望教師能夠給他們自己探索、發表自己見解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

2、教法:引導發現式教學法

《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節課我從生活中例項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組織學生探討交流、解決一系列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學法:交流互動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提供足夠的

時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討交流發現如何用數軸來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並總結出口訣。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

三、教學程式設計(五步)

(一)創設情境,新知探究

★活動一:用木條釘三角形木框,引入概念

我為學生準備長度不等的木條;讓學生親自動手釘木框;引導學生先獨立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理解題意,從而確定用“三角形三邊關係定理”來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得出一個不等式組。

設計意圖:從例項引入,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從類比的角度讓學生說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

★活動二:組織學生探討交流,如何在數軸上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

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觀察、分析、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不等式組的解集是每一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最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解題過程及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瞭解不等式組解集的含義和明確解不等式組的基本步驟;使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得到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學以致用,一試身手

?2x?3?x?11?2x?1?x?1?解不等式組 ??2x?5x?8?4x?1?1?2?x?? ?3

給學生安排了兩個基本的不等式組,教學中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然後讓學生與同伴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規範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解不等式組,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等式組的解集以及以及解不等式組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數軸的直觀表示有助於準確的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再者,第二個不等式組無解,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等式組並不總是有解。一個不等式組是否有解,誰說了算呢?那就要看看各個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是否有公共部分了!

(三)總結規律,得出口訣

給出四個基本的不等式組,先讓學生通過數軸確定解集,從直觀上了解不等式組解集的基本情況;然後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達到會說理解會運用。教師注意兩點:一是注意口訣中的每一個大字與小字代表的是符號還是數?!二是讓學生用肢體語言感悟一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裡,教師告訴學生,我們人體本身就帶著這四句口訣呢!例如:、、、可謂:“輕鬆一刻”!讓學生學習並快樂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藉助數軸直觀地掌握這四種有代表型別的解集,突出“公共部分”的探討,從而加深學生對不等式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區分出這四種不同的情況、理解口訣後,以後做題中,能否結合數軸更快更準地找出不等式組的解集! 口訣的使用對難點突破起了有效的作用。

(此時此刻,教師完全可以告訴學生:“解不等式組啊,以後想做錯,這個真的很難!”)

(四)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教師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分析題意,類比找相等關係來找不等關係,嘗試寫出做題過程,教師指點。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的能力,加深對以不等式組為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認識。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五) 歸納小結,整體感知

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本節課自己的體會、收穫;最後教師補充總結,點明三點:一是解不等式組的基本過程;二是數軸在解題過程中的作用;三是哪類問題適合用不等式組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再次鞏固了數軸來確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過程!突出了重點!又從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關注學生對課堂的整體感受,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體會收穫的喜悅,

四:板書設計

左中右三部分:

左(一) 1、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3、利用數軸,找公共部分。

中(二) 1、四種結果

2、口訣內容:大大取較大 小小取較小 大小小大中間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

3、做題過程、注意事項

右(三) 實際應用;由“相等關係”到“不等關係”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說課稿

張弟發

太平獅峰學校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通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3、在發現中體驗成功,在練習應用中感受知識應用的價值。

三、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四、教法分析: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藉助多媒體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學法分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為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課進行了如下的預設:

六、教學過程:

(一)再現匯入

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比較分數的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讓學生回顧分數的基本性質,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第(3)題是為例3學習異分母分數的比較作準備,並通過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的比較,設定懸念,引出今天的內容。

(二)引導探索

1、在教學例4時,我先通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6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採用多媒體演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3、在教學例4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試一試”,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首先我安排的是練習十二第2題,因為通分的關鍵是找準分數的公分母,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此題的安排有利與鞏固學生對公分母的確定,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掌握解題的技能,夯實學生的基礎。

第二層次:我安排了練習十二第1題,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通分。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已有能力解決,所以我讓學生直介面答,沒有作過多的追問,由學生自己填寫,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三層次:我安排了練習十二的第3題,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型別。

第四層次:我安排了競賽題。把下面分數通分。三組題,男女生競賽,每個小組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出正確答案,推舉一個成員到前面搶答,目的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四)反饋總結

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對所學知識的梳理,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網路。

這是我對這部分內容初淺的理解也預設,不足指出請批評指正。謝謝各位的耐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