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說課稿4.43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包括48和49頁。《釐米和米》本單元教學量長度,包括與之相關的線段、度量單位等知識。“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面積和體積的重要知識準備。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2.教學目標

我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了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的一些特徵,知道線段是直的,線段是有長度的,學會將一些物體的邊看成線段。

(2)使學生能夠根據對線段的初步認識,能在一些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線段,會數出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點撥作用,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基於這些我採用了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體驗式等教法;倡導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學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我將這個理念貫穿整個課堂。

1.圖片匯入

我用幾幅圖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線在生活中的問題也體現數學源於生活的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新授

我將全過程分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4個環節。

(1)拉一拉

請學生觀察隨意放在桌上的毛線,看看是怎樣的?在學生說出是彎的之後,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毛線變直,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將毛線變直。讓同桌兩人交換著摸一摸,兩手之間直直的一段在數學上叫做線段。(板書:線段,直直的)兩隻手捏住的地方叫端點。(板書:端點)在數學上我們用小豎線來表示端點。讓學生來指一指、數一數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我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數一數直觀感知線段,從中抽象出線段這個概念,知道線段是什麼樣的。為了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下面畫的是線段嗎?指名判斷並說出為什麼。在學生判斷出是線段後,我在此基礎上做了拓展,一條拉長,一條旋轉,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不管是長的還是短的,朝哪個方向,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的都是線段。

(2)找一找

我讓小組討論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摸一摸、指一指。學生髮現直尺、黑板、課本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生活中有線段,平面圖形中也藏有線段。找一找這些圖形有幾條線段圍成的?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多邊形,能很快說出線段的條數,這即是在舊知識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識的鞏固。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中,相領兩條線段的交點就是線段的端點。找一找是讓學生從身邊事物著手尋找線段,發現生活中的線段,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的特點。

(3)折一折

藉助上一環節中出現的長方形,讓學生用折的方法創造出一條新的線段,摸一摸並指出端點。和同桌比一比,誰的長誰的短,並想辦法折出比剛才的摺痕更長或更短的線段。在折一折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課學生創造的慾望,訓練了發散性思維。

(4)畫一畫

在畫之前和學生討論畫線段的工具,有的選擇直尺,有的選擇文具盒,有的選擇書本等,經過對比,學生髮現最佳的畫線段的工具-直尺。請學生自己嘗試著畫線段。在畫的過程中說說怎樣才能把線段畫好。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工具,自己畫,而不是老師給定工具,示範畫,將給與式、模仿式轉變成自我探究式,將課堂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

學生會畫線段後,出現2個點,連線2個點可以畫幾條線段?學生動手畫,理解連線2個點只能畫一條線段。接著是不在同一直線上的3個點,連線每兩個點可以畫幾條,重點理解每2點的含義,再動手畫。4個點時,連線每兩點可以畫幾條?自己動手試著畫。學生有的畫4條,有的畫6條,讓畫6條的學生交流你是怎樣畫的?怎樣才能有序而又不遺漏的畫出線段,進一步理解每兩點的含義。5個點時可以畫幾條呢?請學生猜一猜,課後動手畫一畫。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層次的數學練習,力求達到學生課堂學習的趣味化,活動化與生活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想法,深化對線段的認識。

3.總結

最後和學生一起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介紹下線段,從而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立足《新課標》,抓住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特點,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改變傳統授課模式。這是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敬請指導,謝謝!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內的一篇課文,縱觀第六單元的幾篇課文,都是寫人的文章,歌頌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質。《大禹治水》這是一個古代傳說,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老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放在二年級教材中進行教學,我想不僅僅是讓孩子瞭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吃苦耐勞、堅持不懈、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洪水的危害。

第二段寫:大禹怎樣治水的。

第三段寫: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第四段寫: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傳的英雄。

二、說學情

由於生活在當今社會的獨生子女多數生活條件優越,受到家長的寵愛,較缺乏“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生活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多數學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這就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古代傳說是學生感興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難在學生心中樹立,這是時代的侷限。為此,我力求在第一課時就讓“大禹”的偉大形象在學生心中確立,怎麼辦呢?利用多媒體,要學生從一開始就牢記“大禹”的名字,並用書上的插圖作為幻燈片的背景,讓大禹的形象深入學生的內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兩個多音字,認識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寫好生字;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獻身精神。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研究,我發現本課就有好幾處想象的訓練點。因此,本課的教學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關鍵詞句,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然後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從而得到思想上的啟迪,情感上的昇華。本課在寫作上很有特點。除了首尾段對比,突出重點之外,數量詞的運用對突出大禹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分明顯。

總之,想讓學生在輕鬆、競爭的氛圍中學習新知,陶冶情操。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鈉。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是鹼金屬中的代表元素,而鹼金屬又是典型的金屬元素,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金屬元素族,這一章被排在高中第一冊的第二章,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

因為義務教育國中化學中已介紹了鐵等金屬以及碳酸鈉、氧化鈉、氫氧化鈉等鈉的化合物知識為學習鈉的知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鈉這一節在高一化學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為以後學習鹵素這章作了學習方法的鋪墊,使接下來學習鹵素相對比較容易些。本節教材以實驗為主,重視通過實驗給學生以大量的感性知識,並重視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本章在複習國中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的特徵以及鹼的`有關知識後,在前言簡單介紹了鈉等稱為鹼金屬的原因,再從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匯出鈉的性質。

本節還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即通過實驗和觀察,將實驗現象和資料等資料加以分析,找出規律性的知識,並根據這些規律性的知識進一步對一些物質作出推論和預測,再經實驗驗證。這種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有利於這種模式進行鹵素等章的學習,也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元素週期律和原子結構等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認識金屬鈉的性質。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金屬鈉的化學性質。

3、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瞭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質。

②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實質就是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採用了實驗探究法;按照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式啟發性教學,儘可能地通過實驗和觀察得出結論,創造條件採用邊講邊做實驗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引到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密切聯絡舊知識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在舊知識上得到知識的增長點,並將所學知識及時加以運用。

三、說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基本方法

1、讓學生學會分析: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綜合運用。

2、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這條線。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結構的具體體現,性質又決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說教學程式

這一塊,我主要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採取提問的方式,架設橋樑,匯入新課。帶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中,由鹼金屬元素引出具代表元素----鈉,又由鈉的原子結構入手,由結構決定性質得知鈉是一種活潑的金屬。這時學生心裡會問到那麼鈉到底有多活潑?就可以通過鈉溶於水的實驗激發學生思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第二步:明確本節課所學的目的內容,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有利於學生圍繞教學目標主動地獲取知識。本節課主要是要求掌握鈉的性質。

(一)、鈉的物理性質,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金屬的外觀,用小刀切割金屬鈉,以及Na的導電、導熱性實驗,總結出鈉的物理性質。

(二)、鈉的化學性質

鈉的化學性質主要有鈉與氧氣的反應,鈉與氯氣的反應,鈉與硫的反應,以及鈉與水的反應。對於這幾個性質反應我是通過精心組織設計相應的實驗及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然後再請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並得出結論,這樣即可能突出重點,又能解決難點,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並會應用這些知識分析一些現象問題。

(三)鈉的存在和用途

在指導學生學習完鈉的性質後,我將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0內容,請同學總結出鈉的存在和用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三步:將所學的知識做一個系統而簡潔的小結,並通過適當的練習,討論和提問,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所認識理解,儘可能地發揮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鞏固練習:

(1)鈉為什麼儲存在煤油中?

(2)把鈉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鈉在水和苯間跳上“水上芭蕾”,為什麼?

(3)鈉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金屬銅嗎?寫出其離子方程式

五、佈置作業

書本31頁 一、二、四做書上,三、五做作業本上

說課稿 篇4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有多重》。

一、說教材

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認識,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懂得用數學語言描述身邊物體的質量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發展數學思維。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3、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 ,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背一背”這個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後揭示課題,目的在於利用熟悉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並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4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秤,瞭解盤秤的使用方法,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學打好基礎。

第二步:認識千克。首先通過稱兩袋鹽的質量讓學生認識1千克。然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通過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哪個重的活動感知物體的質量與大小無關。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資訊反饋和檢驗。

第三步:認識克。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於是又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這一練習不僅是對新知的鞏固,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四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通過稱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思考並認識兩個單位的不同與聯絡。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通過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並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設了闖關遊戲。1、估一估物體的重量,進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感知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應用。2、通過填一填鞏固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3、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昇華。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但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

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分數乘分數”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45-46頁的例4、例5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第1-5題。

這部分內容先教學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把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推及分數與整數相乘,幫助學生形成對分數乘法相對完整的認識。例4先讓學生藉助直觀圖形,初步理解1/2的1/2、1/2的3/4含義;再讓學生聯絡示意圖所顯示的結果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算出兩個分數相乘的積,建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讓學生驗證猜想,在操作探究中進一步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啟發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結果。然後組織學生觀察例4、例5中幾道題目的計算過程和結果,比較分析,歸納出分數和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其後,通過填空形式啟發學生用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計算整數與分數相乘,把計算方法推及分數與整數相乘,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最後,教材舉例介紹了計算分數乘法時更為簡單的一種約分方法,簡化計算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初步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2、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先複習口算,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作好鋪墊。新課的展開關於課的一開始是否要創設情境,在本課的試教過程中幾易其稿,分數乘分數這一內容,在生活中很難找到原型,要創設一個恰當的情境並不容易。於是我採用吃西瓜的情境對例4進行改變,讓學生的思考能有個基礎,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演算法和算理,從中也使我們體會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中,結合直觀圖,逐步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塗色部分是整個圓的幾分之幾?畫斜線部分是塗色部分的幾分之幾?畫斜線部分又是整個圓的幾分之幾?在不斷的追問、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數乘法的意義,獲得獨特體驗,同時建立了初步的計算方法的猜想。計算方法的得出是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後得出的,教師在活動中適時引導,學生則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然後完成“試一試”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核對時說一說怎樣想的?明確:計算過程中,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算出結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礎上,提供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了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再加以介紹點撥,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由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最希望得到應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練一練”、“改錯”“比一比”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新知,並學會反思,養成檢驗的好習慣。課堂總結時,必要的學習小結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習方法。本課設計了兩個發展題,一題是我國古代著名哲學著作《莊子?天下》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尺之陲,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是說:“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遠也截不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初步感知這條哲理。另一題是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讓學生在股市中再次辨析什麼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一個兩難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還是落實基礎知識?

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的探索、討論活動:先讓學生從情境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為後面的研究提供討論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後抽象出數學問題,讓孩子們繼續研究討論提出猜想,最後在舉例檢驗猜想後形成共識,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演算法則,理解算理,由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化費了大量時間,最後整節課拖了課。本節課時間安排已經很緊湊了,但時間還是沒能合理安排。這一現象不僅使我想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更注重的是怎樣讓孩子們參與學習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學習,很少考慮作業時間如何安排,經常讓學生課後或中午去完成,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那麼,我們是讓孩子們停下探究的腳步參與練習,草草收場去完成作業,還是讓孩子們每節課都有探索、拓展的機會呢?因此,我們的數學課該怎麼兩全其美呢?!

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哲學與人生》第二單元第五課的主要內容,屬於新授課,時間安排為二課時。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本課題的內容,加上對哲學觀點的模糊認識,他們對本課的知識缺乏足夠的興趣和重視。為了更好地幫助和引導學生走出這一盲區,加深對哲學觀點和以及這些觀點對人生指導的認識,對於中職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因此,本課題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學情分析】

經過調查發現:我所任教的高二會計專業班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習習慣和方法不理想,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興趣不是很高,覺得缺少成才的動力,對自己前途較迷茫。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熱情、鼔舞學生的鬥志、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明確努力方向,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心理特徵,再基於上述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髮展的含義與實質;正確理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人生髮展中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

情感態度觀念目標: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和逆境,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

狀態,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主動鍛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

運用目標: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處理好順境和逆境的關係,提高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戰勝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本著遵循高二新課程所定標準,依據教學基本要求和本課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確定的教學重點為: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逆境和挫折。確定的教學難點為:順境和逆境的聯絡與轉化。

學法與教法

【學法指導】

在“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讓每位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課的思想教育作用。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堅持“以學定教,以學論教”的原則和方法,讓課堂教學變得具體生動,我採用如下教學手段:

(1)用播放多媒體展示學生較為熟悉的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執行長馬雲的三次大學聯考和創業經歷來啟發學生。(2)用體壇名將鄧亞萍、感動中國人物劉默涵和現在正在就讀本校的邵玉琴同學等事例來教育學生。(3)用本校優秀畢業生姚永芳成才的典型案例激勵學生。讓課堂與現實有機結合,並能夠汲取他人身上良好的學習和創業品質為自己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選擇】

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教是為了更好的學,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因而教與學應有機結合,並以學定教。本堂課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聯絡實際法、小組討論法、實踐活動法等方法促進教學。既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能力、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

教學程式設計

本著整個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構建開放自主的課堂平臺,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將教學環節設定為:創情激趣—引思明理—啟迪昇華—體驗導行等四個模組。

(一)創業激趣(15分鐘)

用多媒體展示: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執行長馬雲的格言和對他的三次大學聯考和創業經歷的認識。

1、匯入新課.

設問:你們課下了解的馬雲的求學和創業經歷有哪些?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2、根據學生蒐集的資料和自己的體會,引出本課的哲學觀點和對中職生的方法論的指導。啟發學生的認識即在人生道路上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要求自己。

這一模組設計意圖:將現實生活的名人創業史引入課堂,既有針對性,又有實效性;既真實,又貼切,使學生有一種學習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為後面教學奠定基礎。

(二)引思明理(50分鐘)

用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發展變化過程;列舉幾項事物讓學生討論哪些屬於新事物;杭州的交通新政;本校優秀畢業生姚永芳的事例;鄧亞萍事例;在讀優秀學生邵玉琴事例;感動中國人物劉默涵和斷臂男孩劉偉等真實事例;達到的教學效果有:

1、首先通過對三大領域的發展變化的認識來證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生生不息、永無止境的發展變化過程。

2、設問:你們對新事物是如何定義的?激起學生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3、通過學生對一系列所舉事物進行討論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4、重點掌握髮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5、通過學生認識杭州對機動車讓行人的新政,思考事物發展的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適時對學生進行挫折感教育,讓他們鼓起勇氣面對學習、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逆境。

6、通過本校優秀畢業生姚永芳的成才之路事例,讓學生在師哥師姐身上汲取優秀的學習品質激發自己的鬥志。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相信職高同樣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7、用體壇名將鄧亞萍的體壇生涯讓學生明確人生的曲折性,在失敗和挫折面前應怎麼面對。

8、結合會計專業列舉三個閱讀材料,讓學生思考應怎樣認識機遇,從而懂得為抓住機遇平時應該怎樣準備。

9、結合了本校在讀優秀高三學生邵玉琴同學貧困中求學的事例,說明了順境和逆境的相互轉化。並得出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應對逆境的基本要求。

10、通過展示感動中國人物劉默涵“貧困救助貧困”的事例,斷臂男孩劉偉彈鋼琴等樂觀對待生活的活生生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面對人生應該具有優良的人格品質和堅定的信念。

這一模組設計的意圖:把課堂和現實結合起來,讓模糊的知識逐漸變得清晰,讓求知的慾望強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熱情,鼓舞了學生的鬥志。

(三)啟迪昇華(10分鐘)

準備勵志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並準備一塊佈讓學生寫上勵志格言並簽名。

這一模組設計的意圖:在音樂的感召下激起學生對人生追求的熱忱態度。可以幫助一些意志力弱的同學重新堅定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追求。

(四)體驗踐行(5分鐘)

參與踐行:寫出你將要採訪的物件(或成功者、或生活困難者)和採訪計劃,並寫一寫心得體會。

這一模組設計的意圖:深入現實生活,探詢成功人士的成功軌跡或體會人們對待生活的堅忍不拔的態度。有助於學生融匯貫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學習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並昇華為民族情,同時激發學生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為本組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著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掌握14個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內容。

2、技能目標:揣摩、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叢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四、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只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採取情境教學法和誦讀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層次的體味美的意境。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五、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放手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把聽,說,讀,寫相結合,以讀為主,讓學生邊讀邊想,不斷通過讀去揣摩和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終水到渠成,輕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聲像感知,激情匯入——讓學生期待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條件。在本課的匯入中,我將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作用來啟動學生的認知傾向,在新課匯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遊他們美麗的家鄉。"此時,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訊聲象,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更好的帶著學生神遊美麗的大草原。】

(二)圖文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當中,我將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發現草原的自然美,學生由情創意,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對於文中重點的語句,我將會出示與之相應的圖片,由於圖片的顏色鮮豔,形象突出,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雲際。"在這句話的學習中,我將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渲染"和"勾勒"進行理解,並讓學生動手畫畫。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結合圖象,更好的理解詞語的意思,並體會到小丘線條的優美。】

(三)自讀品味,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美

國小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採取小組讀,齊讀,自讀,指名讀等形式,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內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會配上與之相應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出草原美麗,恬靜的景色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真切的走進大草原,從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感悟美

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彙報的學習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將會放手讓學生學習他們最喜歡的部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並彙報你覺得最能體現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自發的學習,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精神,從而實現學生與學生,文字,教師之間的交流對話,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五)突破重點,體會情深,昇華美

俗話說:"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節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昇華,把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

(六)整體回顧,拓展遷移,讓美得到延伸

課上到這裡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我將會引導學生再次的朗讀全文,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學生通過學習《草原》一文,激發了學生對西部的興趣和慾望,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時即將結束之際,我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例如與之相關的網址,書刊等,並鼓勵學生自主的查詢相關的資料。並與同學之間共同分享自己的學習資源

【設計意圖: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是為本組"走進西部"其他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七)板書設計

|天空:清鮮明朗 | 驚歎

美麗的風光〈 〉

|草地:一碧千里 | 舒服

|熱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見|

美麗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蒙漢情深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